三十一日 感恩你、他、我

7.31《農六月‧十四》

【靜思小語】沒有人做不了事、成就不了愛心;有你、有他、有我,才能為天下眾生付出,所以要彼此感恩。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有慈濟人真好

於大林慈濟醫院,上人與雲林慈誠、委員、環保志工座談。雲林有六個環保教育站:斗六、斗南、西螺、虎尾竹圍、東勢、北港,環保志工彼此關心,相互注意安全。二○一三年,美國葉松根師兄、蔡彩瓊師姊提供場地,成立斗六環保惜福屋;二○二一年十月,雲林縣環保局與惜福屋合作「愛分享交換站」,成為雲林環保模範據點。十年間,惜福屋延續物命也接引很多會眾,募得三百四十四筆善款。有人在心情鬱悶難過時,經過惜福屋,聽到志工分享慈濟如何幫助有需要的人,從而加入慈濟,改變觀念、翻轉人生。

師兄師姊分享環保志工的故事:許宏科師兄在臺南受證環保志工,後來在雲林生活五、六年,每天早上「薰法香」之後,到斗南環保站付出,上午做環保、下午去工地做打掃工作維生。後來因為腳受傷,不良於行,無法工作,沒有收入,以致生活困難。本來師兄不在環保站用餐,有一次卻主動提出需要二個便當,經深入了解,才知道政府補助金不敷租屋及醫藥費。提報個案後,斗六組隊加入關懷。

六月中,許師兄身體狀況不佳,仍每天做環保。經志工勸說,到斗六慈院看診後,馬上轉診到大林慈院住院治療,出院後志工持續關懷。七月三日傍晚志工前往家中探視並送晚餐時,房東告知許師兄於當天上午十點多被弟弟發現已往生。環保及訪視團隊都很不捨,但想到許師兄晚年認真造福、做環保,把生命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很快解脫病苦,也給予祝福。

聆聽分享後,上人說,臺灣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嶼,卻有滿滿的愛心。師兄師姊不只是疼惜社區裏的貧病苦難人,也真誠關懷法親。沒有人做不了事,成就不了愛心;只是口頭說自己有愛心,無法讓人有體會,要有實際的行動,才能讓人看得見、受到感動,也願意行善付出;慈濟有你、有他、有我,才能為天下眾生做這麼多事,所以要彼此感恩。

上人提到遍布臺灣各地的社區環保點,有的是慈濟人無償提供,讓環保志工安心做分類,愛惜物命,也讓當地有一個凝聚愛心力量的道場,號召許多有愛的人。環保志工就像家人一樣彼此照顧,尤其是獨居、年長的志工,確實很需要大家多注意、多關心。雖說人生無常,許師兄等不到慈濟法親去探視就往生了,也幸好他這十幾年投入環保,與許多慈濟菩薩結緣,相互作伴。人間菩薩拉長情,許師兄的離世讓志工有一點遺憾,不過也是一種無常示現,提醒大家要好好珍惜時間、珍惜因緣。

看到師兄師姊展示的簡報,無論是法親關懷,或幫助社區孤老無依者,都讓上人一再讚歎「有慈濟人真好」。年長者走路不穩,慈濟團隊為他們整理、修繕居家環境,加裝扶手等,保障起居行走安全,每一位都是安穩眾生的發心菩薩!「聽到大家的分享,回向給師父,讓師父心中起了至誠的敬意;幸好有慈濟,慈濟有這一大群人間菩薩,在各地發揮菩薩心,讓社會安定祥和。」

中止惡因惡緣

談及素食推廣,上人表示這是此時非做不可、非說不可,不只在臺灣,而是在全球非推不可的「大哉教育」,教育人人愛護眾生命。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疼痛感知與情感反應,被傷害、被宰殺也會有恐懼與怨恨的情緒,這些冤屈、怨恨的負面情緒,就是造成人間災禍的惡因與惡緣。

因緣果報分毫不失,而且不只有此生此世,如果沒有及時醒悟而停止造業,會糾纏且影響多生多世。造《水懺》的悟達國師就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將袁盎斬晁錯的因緣故事流傳至今以教育大眾。「人生只要在剎那間,一念心沒有顧好,起心動念,也許一個小小的舉動,就會牽扯出多生的因緣。眾生無明交結,就像晁錯對於袁盎的怨恨不解,袁盎十世為高僧,晁錯仍然很執著地跟著他要報復,在悟達國師起貢高我慢心時,冤業趁隙現前,直到他甘願了、鬆口了,冤結才能夠得解。」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修行、守戒是多麼重要;要從根源中止惡的因緣果報循環,就不要犯錯,時時顧好這念心,好事多做、好緣多結,福緣、功德分分己獲。自己做是自己得,如果好事不做,只想拜拜求福,怎樣求都求不來。總而言之,心中一定要有愛,行中要有善,有愛心、能行善,就有福。」

田中央大醫院

於大林慈院醫療科座談中,聆聽一則則搶救生命、緩解病苦、拔除病痛的醫療個案故事,上人讚歎慈院團隊面對重症病患,挽救生命的過程極其艱鉅困難,各科同仁們仍然不放棄,用愛走入生命搶救生命,真正做到「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不是為了業績,也不是為了營利,只有一個心態─救人比較重要。只要能救人,就盡一切力量去救治;生命無法以金錢衡量價值,沒有階級貴賤之分,所以各種醫療方法,只要能真正搶救生命,就很值得。

從一九九○年決定在此建設慈濟醫院,當時此地還是一大片甘蔗園,大林慈院於二○○○年啟業,上人說,這所田中央的大醫院守護雲嘉二十多年,已是一所「搶救生命的大醫院」。從最初雲嘉地方人士請託建院,迄今三十三年來有諸多不可思議的因緣,而最終成就這所醫院的力量,來自所有的慈濟人。「慈濟人凝聚大眾的愛心,幫助我做慈濟,這一路走來已經快要六十年了;慈濟人總是聽師父說要做什麼事,沒有第二句話,去做就對了。就是因為有這麼多慈濟人的心力支持,給予我信心,讓我很大膽地決定要蓋醫院、建學校。」

「在這座甘蔗園中的大醫院,回憶過去,如同啃甘蔗般感覺很甘甜,因為大家合和互協,成就一切。『家和萬事興』,大林慈院是一個個同仁的小家庭會合成一個大家庭,很溫馨、很美;大林慈院還有很溫馨的醫病情,醫療同仁用佛心、菩薩的覺有情搶救生命,很偉大!」

「我很感恩當初起一念心要建醫院,也感恩那一念心,要栽培醫護人員,讓他們可以到國外進修學位。只要有意願,不論要當醫師、護理師或是當老師、教授,我都很樂於栽培,只盼人人都有純真的心,將來能發揮專業良能去救人、教育人。」

上人感恩大林慈院主管同仁不僅盡心力救治來院病患,也走入山鄉探視老弱臥床者,做居家往診,大醫王、白衣大士的精神與使命感令人敬佩;大林慈院這個家很和睦,團隊合和互協,才能讓人人長久安住於此,發揮醫療良能。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礙於篇幅,還有更多重要開示無法刊登……

七月十八日─植境複合式概念館團隊報告
七月二十五日─行腳新店靜思堂,與基隆訪視團隊座談
七月二十七日─臺北慈濟醫院團隊分享醫學中心評鑑心得

※完整的每日行記以及師徒間感人對談,請關注靜思人文叢書處每季出版新書

→前往靜思網路書軒

7.31《農六月‧十四》

【靜思小語】沒有人做不了事、成就不了愛心;有你、有他、有我,才能為天下眾生付出,所以要彼此感恩。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有慈濟人真好

於大林慈濟醫院,上人與雲林慈誠、委員、環保志工座談。雲林有六個環保教育站:斗六、斗南、西螺、虎尾竹圍、東勢、北港,環保志工彼此關心,相互注意安全。二○一三年,美國葉松根師兄、蔡彩瓊師姊提供場地,成立斗六環保惜福屋;二○二一年十月,雲林縣環保局與惜福屋合作「愛分享交換站」,成為雲林環保模範據點。十年間,惜福屋延續物命也接引很多會眾,募得三百四十四筆善款。有人在心情鬱悶難過時,經過惜福屋,聽到志工分享慈濟如何幫助有需要的人,從而加入慈濟,改變觀念、翻轉人生。

師兄師姊分享環保志工的故事:許宏科師兄在臺南受證環保志工,後來在雲林生活五、六年,每天早上「薰法香」之後,到斗南環保站付出,上午做環保、下午去工地做打掃工作維生。後來因為腳受傷,不良於行,無法工作,沒有收入,以致生活困難。本來師兄不在環保站用餐,有一次卻主動提出需要二個便當,經深入了解,才知道政府補助金不敷租屋及醫藥費。提報個案後,斗六組隊加入關懷。

六月中,許師兄身體狀況不佳,仍每天做環保。經志工勸說,到斗六慈院看診後,馬上轉診到大林慈院住院治療,出院後志工持續關懷。七月三日傍晚志工前往家中探視並送晚餐時,房東告知許師兄於當天上午十點多被弟弟發現已往生。環保及訪視團隊都很不捨,但想到許師兄晚年認真造福、做環保,把生命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很快解脫病苦,也給予祝福。

聆聽分享後,上人說,臺灣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嶼,卻有滿滿的愛心。師兄師姊不只是疼惜社區裏的貧病苦難人,也真誠關懷法親。沒有人做不了事,成就不了愛心;只是口頭說自己有愛心,無法讓人有體會,要有實際的行動,才能讓人看得見、受到感動,也願意行善付出;慈濟有你、有他、有我,才能為天下眾生做這麼多事,所以要彼此感恩。

上人提到遍布臺灣各地的社區環保點,有的是慈濟人無償提供,讓環保志工安心做分類,愛惜物命,也讓當地有一個凝聚愛心力量的道場,號召許多有愛的人。環保志工就像家人一樣彼此照顧,尤其是獨居、年長的志工,確實很需要大家多注意、多關心。雖說人生無常,許師兄等不到慈濟法親去探視就往生了,也幸好他這十幾年投入環保,與許多慈濟菩薩結緣,相互作伴。人間菩薩拉長情,許師兄的離世讓志工有一點遺憾,不過也是一種無常示現,提醒大家要好好珍惜時間、珍惜因緣。

看到師兄師姊展示的簡報,無論是法親關懷,或幫助社區孤老無依者,都讓上人一再讚歎「有慈濟人真好」。年長者走路不穩,慈濟團隊為他們整理、修繕居家環境,加裝扶手等,保障起居行走安全,每一位都是安穩眾生的發心菩薩!「聽到大家的分享,回向給師父,讓師父心中起了至誠的敬意;幸好有慈濟,慈濟有這一大群人間菩薩,在各地發揮菩薩心,讓社會安定祥和。」

中止惡因惡緣

談及素食推廣,上人表示這是此時非做不可、非說不可,不只在臺灣,而是在全球非推不可的「大哉教育」,教育人人愛護眾生命。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疼痛感知與情感反應,被傷害、被宰殺也會有恐懼與怨恨的情緒,這些冤屈、怨恨的負面情緒,就是造成人間災禍的惡因與惡緣。

因緣果報分毫不失,而且不只有此生此世,如果沒有及時醒悟而停止造業,會糾纏且影響多生多世。造《水懺》的悟達國師就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將袁盎斬晁錯的因緣故事流傳至今以教育大眾。「人生只要在剎那間,一念心沒有顧好,起心動念,也許一個小小的舉動,就會牽扯出多生的因緣。眾生無明交結,就像晁錯對於袁盎的怨恨不解,袁盎十世為高僧,晁錯仍然很執著地跟著他要報復,在悟達國師起貢高我慢心時,冤業趁隙現前,直到他甘願了、鬆口了,冤結才能夠得解。」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修行、守戒是多麼重要;要從根源中止惡的因緣果報循環,就不要犯錯,時時顧好這念心,好事多做、好緣多結,福緣、功德分分己獲。自己做是自己得,如果好事不做,只想拜拜求福,怎樣求都求不來。總而言之,心中一定要有愛,行中要有善,有愛心、能行善,就有福。」

田中央大醫院

於大林慈院醫療科座談中,聆聽一則則搶救生命、緩解病苦、拔除病痛的醫療個案故事,上人讚歎慈院團隊面對重症病患,挽救生命的過程極其艱鉅困難,各科同仁們仍然不放棄,用愛走入生命搶救生命,真正做到「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不是為了業績,也不是為了營利,只有一個心態─救人比較重要。只要能救人,就盡一切力量去救治;生命無法以金錢衡量價值,沒有階級貴賤之分,所以各種醫療方法,只要能真正搶救生命,就很值得。

從一九九○年決定在此建設慈濟醫院,當時此地還是一大片甘蔗園,大林慈院於二○○○年啟業,上人說,這所田中央的大醫院守護雲嘉二十多年,已是一所「搶救生命的大醫院」。從最初雲嘉地方人士請託建院,迄今三十三年來有諸多不可思議的因緣,而最終成就這所醫院的力量,來自所有的慈濟人。「慈濟人凝聚大眾的愛心,幫助我做慈濟,這一路走來已經快要六十年了;慈濟人總是聽師父說要做什麼事,沒有第二句話,去做就對了。就是因為有這麼多慈濟人的心力支持,給予我信心,讓我很大膽地決定要蓋醫院、建學校。」

「在這座甘蔗園中的大醫院,回憶過去,如同啃甘蔗般感覺很甘甜,因為大家合和互協,成就一切。『家和萬事興』,大林慈院是一個個同仁的小家庭會合成一個大家庭,很溫馨、很美;大林慈院還有很溫馨的醫病情,醫療同仁用佛心、菩薩的覺有情搶救生命,很偉大!」

「我很感恩當初起一念心要建醫院,也感恩那一念心,要栽培醫護人員,讓他們可以到國外進修學位。只要有意願,不論要當醫師、護理師或是當老師、教授,我都很樂於栽培,只盼人人都有純真的心,將來能發揮專業良能去救人、教育人。」

上人感恩大林慈院主管同仁不僅盡心力救治來院病患,也走入山鄉探視老弱臥床者,做居家往診,大醫王、白衣大士的精神與使命感令人敬佩;大林慈院這個家很和睦,團隊合和互協,才能讓人人長久安住於此,發揮醫療良能。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礙於篇幅,還有更多重要開示無法刊登……

七月十八日─植境複合式概念館團隊報告
七月二十五日─行腳新店靜思堂,與基隆訪視團隊座談
七月二十七日─臺北慈濟醫院團隊分享醫學中心評鑑心得

※完整的每日行記以及師徒間感人對談,請關注靜思人文叢書處每季出版新書

→前往靜思網路書軒

五毛錢也能助人

慈濟志工長期關懷印度菩提迦耶思龍加村,村中家家戶戶也有竹筒撲滿,這天一百多戶捧著竹筒「回娘家」;一群婦女頂著菜簍飾演攤販,用短劇重現五十多年前慈濟草創歲月,家庭主婦每天存下五毛錢助人的故事。

撰文、攝影/張毓芬 印度菩提迦耶 2023.8.6

慈濟志工長期關懷印度菩提迦耶思龍加村,村中家家戶戶也有竹筒撲滿,這天一百多戶捧著竹筒「回娘家」;一群婦女頂著菜簍飾演攤販,用短劇重現五十多年前慈濟草創歲月,家庭主婦每天存下五毛錢助人的故事。

撰文、攝影/張毓芬 印度菩提迦耶 2023.8.6

十三至十五日 謹於言,慎於行

7.13~15《農五月‧二十六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不隨社會風氣而偏離正道,不附和人心的喜好,為人師表要守住教育的尊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教育要把關

七月十三日教育志策會中,上人勉勵師長們「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要守護好教育的正道,負起教育的責任,不能隨著社會風氣而偏離正道,傾向、附和人心的喜好,否則會連最後的希望都滅掉了。挽救傾頹的倫理道德,教育是最後的一關,要好好把關;不要輕視幼童年紀小,以為他們不懂道理,只要老師用心引導,他們就會謹守規矩。

《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比喻言行不可不慎。上人引述此語,表示為人師表要以身作則,不要以為自己的責任就是在課堂上照著課本教學就好了,老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例如老師教學生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違規,若被學生看見了,對於老師的信任會大打折扣,老師也就難以教育學生。「為人師者,要謹慎於言行,時時自我警惕,就好像身邊永遠有耳目,永遠有人看著我們。所以老師不只是學科教得好,行為也要做得好。」

談及現今教育風氣,上人表示,「我不會擔憂少子化對教育的影響,我擔心的是老師的言行不一致,說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再怎樣用方法,教育都一定會走向衰敗。唯有老師在『師道』上走得正,有端正的行為,言行一致,維持教育的尊嚴,未來才有希望。」

「不只是為我們的志業理想,要為天下培育年輕人的人格、品格、美德,都是我們的責任。期待從慈濟學校的小小範圍,從臺灣擴大到國際間,普天之下都能看見慈濟的教育美德,重視品德教育。」

上人期盼慈濟教育要重視佛法,幼教可以用佛教故事教導孩子,科學教育可以融合佛法,哲學教育更可以用佛法,有很多方向足供探討。佛法道理融通一切,很深奧但是很實用,並非強調神通的迷信,而是貫通一切學理,為人間做品德教育的智慧信仰,請師長們用心深入,從中取材而用於日常教育。體解道理,就要實際領會沿途風光,時時刻刻走在最優美、高品格的教職道路上。

醫療是志業

臺北慈濟醫院於七月十二日至十四日接受為期三天的醫學中心評鑑,評鑑結束後,上人七月十四日透過視訊連線致勉主管同仁:「我對大家的感恩,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對於這一回的評鑑,我總是很有信心,一點都不擔心,相信一定能在大家那一分真誠敬業的精神之下安然通過。常說『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各位醫王菩薩們守住了當初選擇醫療為職業的初衷,現在醫療已經是你們名副其實的志業。」

上人說,「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敬業精神,早已存在同仁們的身心,展現於日常言行,所以此時面對評鑑委員,大家所表達的是最真實的一面,因為慈院團隊平常就是如此,不是為了評鑑才特意表現。

「其實,當你們開始執業的時候,生命方向已經固定了,難能可貴的是你們堅定地走在醫療的大道上,步步踏實往前行。」上人說,大家堅守初心,就是貼近佛心。學佛修行,要達到與佛陀覺悟的同等智慧,必須經過生生世世的長久修行,不過大家從醫救人,這一分精神願力與佛同等,是名副其實的「大醫王」。「大醫王」是佛陀的別稱之一,很令人尊敬與感恩,而自己永遠敬佩各位醫療同仁。

「這幾天接受評鑑,相信大家心理壓力很大,現在可以輕鬆一點了;感恩全院各部門、每一個科別的同仁們,都是同一心志,所以能夠展現出整體美。道不盡的感恩,祝福大家!」

慈濟有責任

預計於八月前往美國,參加世界宗教大會的常住師父、清修士與基金會同仁,七月十五日報告與會分享內容及工作進度。上人叮嚀,「為佛教,為眾生」,此時有機會在國際平臺與世界上的宗教團體、非政府組織互動,就要展示出「佛教慈濟」的真誠心意,負起佛教對人間的責任,延續佛陀來人間度眾生的一大事因緣。「我們肩負重任,這不是『挑戰』,是要盡本分責任,做好本分事。」

上人說,要說明慈濟推動素食,要從佛陀的思想理念說起;佛陀覺悟人人本具佛性,具有尊重生命、愛護眾生的大愛精神。佛陀來人間是為了救度眾生,眾生涵蓋地球上一切生靈;慈濟說大愛,這分愛涵蓋了所有的生命,所以慈濟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挑起了人間的責任,已經實際去做。

「雖說慈濟人面對整個人間,實在微乎其微,就如小螞蟻面對須彌山,真的很自不量力,不過還是要盡一分責任,而且要呼籲人人都盡這一分的責任,就要靠我們身體力行來帶動。」

談到靜思精舍的常住二眾,上人表示精舍的出家修行者都是女眾,精舍的清修士則有女眾也有男眾,皆要代表佛法,從現在開始樹立佛法的典範。在座的都是第一代清修士,是靜思道場組織架構中的正式成員,雖然是居士身,亦與出家眾一樣,出離自己的小家庭,走入如來的大家庭,過出家僧眾的生活;即使沒有穿著僧服,但是清修士有專屬的制服,這也是對外的表達,所以清修士除了精神清修以外,也要展現清修士的形象,讓大眾有所認知。

「出門在外,團隊要整齊,出家僧眾與在家居士互動,要有禮節秩序,彼此和敬,合和互協,感恩、尊重、愛。彼此感恩,互動就會和和氣氣,這就是我們的形象。」上人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培養出靜思道場的互動默契,慈濟人文精神深銘於心,表達於言行禮節,所以這次參與世界宗教大會,只要大家出入平平安安,相處和和氣氣,彼此用心配合,任務就已經達成。

「我們的規矩、典範要在平時建立,我們的管理、組織也在日常落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都是這樣做,幾十年如一日,此時參加世界宗教大會,就是把我們平時做的整理、表達出來就對了,不需要加油添醋,我們一向平實,乾淨如清水,代表我們的慧命。」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13~15《農五月‧二十六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不隨社會風氣而偏離正道,不附和人心的喜好,為人師表要守住教育的尊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教育要把關

七月十三日教育志策會中,上人勉勵師長們「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要守護好教育的正道,負起教育的責任,不能隨著社會風氣而偏離正道,傾向、附和人心的喜好,否則會連最後的希望都滅掉了。挽救傾頹的倫理道德,教育是最後的一關,要好好把關;不要輕視幼童年紀小,以為他們不懂道理,只要老師用心引導,他們就會謹守規矩。

《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比喻言行不可不慎。上人引述此語,表示為人師表要以身作則,不要以為自己的責任就是在課堂上照著課本教學就好了,老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例如老師教學生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違規,若被學生看見了,對於老師的信任會大打折扣,老師也就難以教育學生。「為人師者,要謹慎於言行,時時自我警惕,就好像身邊永遠有耳目,永遠有人看著我們。所以老師不只是學科教得好,行為也要做得好。」

談及現今教育風氣,上人表示,「我不會擔憂少子化對教育的影響,我擔心的是老師的言行不一致,說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再怎樣用方法,教育都一定會走向衰敗。唯有老師在『師道』上走得正,有端正的行為,言行一致,維持教育的尊嚴,未來才有希望。」

「不只是為我們的志業理想,要為天下培育年輕人的人格、品格、美德,都是我們的責任。期待從慈濟學校的小小範圍,從臺灣擴大到國際間,普天之下都能看見慈濟的教育美德,重視品德教育。」

上人期盼慈濟教育要重視佛法,幼教可以用佛教故事教導孩子,科學教育可以融合佛法,哲學教育更可以用佛法,有很多方向足供探討。佛法道理融通一切,很深奧但是很實用,並非強調神通的迷信,而是貫通一切學理,為人間做品德教育的智慧信仰,請師長們用心深入,從中取材而用於日常教育。體解道理,就要實際領會沿途風光,時時刻刻走在最優美、高品格的教職道路上。

醫療是志業

臺北慈濟醫院於七月十二日至十四日接受為期三天的醫學中心評鑑,評鑑結束後,上人七月十四日透過視訊連線致勉主管同仁:「我對大家的感恩,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對於這一回的評鑑,我總是很有信心,一點都不擔心,相信一定能在大家那一分真誠敬業的精神之下安然通過。常說『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各位醫王菩薩們守住了當初選擇醫療為職業的初衷,現在醫療已經是你們名副其實的志業。」

上人說,「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敬業精神,早已存在同仁們的身心,展現於日常言行,所以此時面對評鑑委員,大家所表達的是最真實的一面,因為慈院團隊平常就是如此,不是為了評鑑才特意表現。

「其實,當你們開始執業的時候,生命方向已經固定了,難能可貴的是你們堅定地走在醫療的大道上,步步踏實往前行。」上人說,大家堅守初心,就是貼近佛心。學佛修行,要達到與佛陀覺悟的同等智慧,必須經過生生世世的長久修行,不過大家從醫救人,這一分精神願力與佛同等,是名副其實的「大醫王」。「大醫王」是佛陀的別稱之一,很令人尊敬與感恩,而自己永遠敬佩各位醫療同仁。

「這幾天接受評鑑,相信大家心理壓力很大,現在可以輕鬆一點了;感恩全院各部門、每一個科別的同仁們,都是同一心志,所以能夠展現出整體美。道不盡的感恩,祝福大家!」

慈濟有責任

預計於八月前往美國,參加世界宗教大會的常住師父、清修士與基金會同仁,七月十五日報告與會分享內容及工作進度。上人叮嚀,「為佛教,為眾生」,此時有機會在國際平臺與世界上的宗教團體、非政府組織互動,就要展示出「佛教慈濟」的真誠心意,負起佛教對人間的責任,延續佛陀來人間度眾生的一大事因緣。「我們肩負重任,這不是『挑戰』,是要盡本分責任,做好本分事。」

上人說,要說明慈濟推動素食,要從佛陀的思想理念說起;佛陀覺悟人人本具佛性,具有尊重生命、愛護眾生的大愛精神。佛陀來人間是為了救度眾生,眾生涵蓋地球上一切生靈;慈濟說大愛,這分愛涵蓋了所有的生命,所以慈濟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挑起了人間的責任,已經實際去做。

「雖說慈濟人面對整個人間,實在微乎其微,就如小螞蟻面對須彌山,真的很自不量力,不過還是要盡一分責任,而且要呼籲人人都盡這一分的責任,就要靠我們身體力行來帶動。」

談到靜思精舍的常住二眾,上人表示精舍的出家修行者都是女眾,精舍的清修士則有女眾也有男眾,皆要代表佛法,從現在開始樹立佛法的典範。在座的都是第一代清修士,是靜思道場組織架構中的正式成員,雖然是居士身,亦與出家眾一樣,出離自己的小家庭,走入如來的大家庭,過出家僧眾的生活;即使沒有穿著僧服,但是清修士有專屬的制服,這也是對外的表達,所以清修士除了精神清修以外,也要展現清修士的形象,讓大眾有所認知。

「出門在外,團隊要整齊,出家僧眾與在家居士互動,要有禮節秩序,彼此和敬,合和互協,感恩、尊重、愛。彼此感恩,互動就會和和氣氣,這就是我們的形象。」上人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培養出靜思道場的互動默契,慈濟人文精神深銘於心,表達於言行禮節,所以這次參與世界宗教大會,只要大家出入平平安安,相處和和氣氣,彼此用心配合,任務就已經達成。

「我們的規矩、典範要在平時建立,我們的管理、組織也在日常落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都是這樣做,幾十年如一日,此時參加世界宗教大會,就是把我們平時做的整理、表達出來就對了,不需要加油添醋,我們一向平實,乾淨如清水,代表我們的慧命。」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六至十七日 慈濟最寶貴的特色

7.16~17《農五月‧二十九至三十》

【靜思小語】付出得愈多,想說的感恩就會更多。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再長的路也要起步

七月十六日,佛陀故鄉專案團隊報告用教育翻轉尼泊爾窮鄉。上人說:「我很有福,有這麼多的弟子,用心去做師父想做的事,很真誠地投入,步步都走得對也走得穩。師父很關心佛陀的故鄉,也許當地居民已經不太清楚,二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在這裏出生,修行成道以後創立佛教、傳揚佛法,佛法的精神與愛的能量從此漸漸浸潤人心,啟發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你們此行走入尼泊爾藍毘尼,把佛陀正法傳回佛陀的出生地,也把慈濟的菩薩行動帶到尼泊爾。你們如實力行佛法,這分虔誠必能上達諸佛菩薩聽,天龍八部也會為大家護法。」

「教育之路很漫長,不過面對再長的路都必須有起步,而我們現在起步了,要步步踏穩,用真誠的愛陪伴,讓家長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讓孩子有機會接受完整的教育,從小學、中學,甚至可以上大學,至少不要再有孩子輟學。雖然世事無常,無法預料慈濟能陪伴多久,不過我們每踏一步,都要出自真誠的愛,可以一步一步跨過困難,會達成我們落實完整教育的心願。」

全球慈濟人隨處發揮慈悲喜捨的菩薩精神,只要看到了苦難相,發現生活很困難的人,就設法協助,讓他們得以安穩度日。而今有因緣到藍毘尼,更希望徹底翻轉當地長久以來的貧苦落後,所以從教育做起,希望讓居民的身心都有「安穩樂處」,有安全的住處、安穩的社會,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成為改善社會的好人才。雖然想做的事很多,無法在短時間做到,不過慈濟要用現有的力量,選擇一個地區推行,若有成效再推及更廣大的範圍。

「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知道師父的心願,原本大家都有事業,能夠把事業放下,付託給兄弟或子女,專心到尼泊爾投入這一大事因緣的大工程,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誠懇。此時各方因緣具足,就要趕快起步,把握時間去做;除了星馬慈濟菩薩去付出,也期待你們帶動當地志工共同投入。」

回報創造歷史的人

七月十七日聆聽文史處主管同仁報告,以及臺中張翠娥師姊以豐富圖文分享臺中分會成立溯源,包括會所沿革,於一九七六年由達宏法師負責中區會務,在臺中佛教會館開始做慈善發放;一九八○年,達宏法師、達彥法師駐錫的香雲精舍啟用,慈濟會務移至此處辦理;一九八六年,臺中分會在民權路日本宿舍成立後,發放與共修活動自此皆在這裏舉辦,一九九二年日本宿舍重建,臺中分會新大樓落成;二○一三年,座落在文心南路的臺中分會啟用,隨著空間拓展,會務日益發展而能嘉惠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上人說,臺中的慈濟志業起步很早,是慈濟歷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起步時的幾位如達宏法師以及師媽等人,如何在中部做慈濟,接引人間菩薩,要靠中部的資深慈濟人追憶、提供資料,並請師兄師姊們用心梳理前後次序,彙整早期的寶貴史料並且出版呈現,以回報這群在創造歷史的人。整理這些資料的人也是歷史中的人,所做的事很有價值。

「這一路走過來,人人共同一心;這麼龐大的團體,人人能合心,是非少,相互尊敬,真的是不簡單!所聽到的總是『感恩』,付出得愈多,說的感恩更多,這就是慈濟人最寶貴的特色。」上人表示慈濟人與自己有很深遠的因緣,真誠愛護師父,且以實際行動去愛師父所愛的苦難眾生,做師父想要做的慈濟事。資深慈濟人跟著師父一路走來四、五十年,沒有半途而廢,或許已往生的慈濟人已經再來人間,很快就接起慈濟因緣,投入做慈濟事。

時間可以累積一切,人事物能夠作見證,人可以述說當年,事與物只要保存好,隨著時間過去愈久愈有價值。上人談到達宏法師為了做慈濟,放下平靜的修行生活,人生跟著慈濟轉,也曾經很辛苦;達宏法師的一生護持慈濟,在日式宿舍改建時期,也是落腳在達宏法師的住家。

「聽到你們的報告,很多淡化模糊的記憶又回復清晰,所以要趕緊將過去的人事時地物收集回來,資深的人不要讓意識模糊,新進的人也不可以不知道這些故事,為時代作見證,見證這一群人成就歷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16~17《農五月‧二十九至三十》

【靜思小語】付出得愈多,想說的感恩就會更多。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再長的路也要起步

七月十六日,佛陀故鄉專案團隊報告用教育翻轉尼泊爾窮鄉。上人說:「我很有福,有這麼多的弟子,用心去做師父想做的事,很真誠地投入,步步都走得對也走得穩。師父很關心佛陀的故鄉,也許當地居民已經不太清楚,二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在這裏出生,修行成道以後創立佛教、傳揚佛法,佛法的精神與愛的能量從此漸漸浸潤人心,啟發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你們此行走入尼泊爾藍毘尼,把佛陀正法傳回佛陀的出生地,也把慈濟的菩薩行動帶到尼泊爾。你們如實力行佛法,這分虔誠必能上達諸佛菩薩聽,天龍八部也會為大家護法。」

「教育之路很漫長,不過面對再長的路都必須有起步,而我們現在起步了,要步步踏穩,用真誠的愛陪伴,讓家長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讓孩子有機會接受完整的教育,從小學、中學,甚至可以上大學,至少不要再有孩子輟學。雖然世事無常,無法預料慈濟能陪伴多久,不過我們每踏一步,都要出自真誠的愛,可以一步一步跨過困難,會達成我們落實完整教育的心願。」

全球慈濟人隨處發揮慈悲喜捨的菩薩精神,只要看到了苦難相,發現生活很困難的人,就設法協助,讓他們得以安穩度日。而今有因緣到藍毘尼,更希望徹底翻轉當地長久以來的貧苦落後,所以從教育做起,希望讓居民的身心都有「安穩樂處」,有安全的住處、安穩的社會,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成為改善社會的好人才。雖然想做的事很多,無法在短時間做到,不過慈濟要用現有的力量,選擇一個地區推行,若有成效再推及更廣大的範圍。

「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知道師父的心願,原本大家都有事業,能夠把事業放下,付託給兄弟或子女,專心到尼泊爾投入這一大事因緣的大工程,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誠懇。此時各方因緣具足,就要趕快起步,把握時間去做;除了星馬慈濟菩薩去付出,也期待你們帶動當地志工共同投入。」

回報創造歷史的人

七月十七日聆聽文史處主管同仁報告,以及臺中張翠娥師姊以豐富圖文分享臺中分會成立溯源,包括會所沿革,於一九七六年由達宏法師負責中區會務,在臺中佛教會館開始做慈善發放;一九八○年,達宏法師、達彥法師駐錫的香雲精舍啟用,慈濟會務移至此處辦理;一九八六年,臺中分會在民權路日本宿舍成立後,發放與共修活動自此皆在這裏舉辦,一九九二年日本宿舍重建,臺中分會新大樓落成;二○一三年,座落在文心南路的臺中分會啟用,隨著空間拓展,會務日益發展而能嘉惠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上人說,臺中的慈濟志業起步很早,是慈濟歷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起步時的幾位如達宏法師以及師媽等人,如何在中部做慈濟,接引人間菩薩,要靠中部的資深慈濟人追憶、提供資料,並請師兄師姊們用心梳理前後次序,彙整早期的寶貴史料並且出版呈現,以回報這群在創造歷史的人。整理這些資料的人也是歷史中的人,所做的事很有價值。

「這一路走過來,人人共同一心;這麼龐大的團體,人人能合心,是非少,相互尊敬,真的是不簡單!所聽到的總是『感恩』,付出得愈多,說的感恩更多,這就是慈濟人最寶貴的特色。」上人表示慈濟人與自己有很深遠的因緣,真誠愛護師父,且以實際行動去愛師父所愛的苦難眾生,做師父想要做的慈濟事。資深慈濟人跟著師父一路走來四、五十年,沒有半途而廢,或許已往生的慈濟人已經再來人間,很快就接起慈濟因緣,投入做慈濟事。

時間可以累積一切,人事物能夠作見證,人可以述說當年,事與物只要保存好,隨著時間過去愈久愈有價值。上人談到達宏法師為了做慈濟,放下平靜的修行生活,人生跟著慈濟轉,也曾經很辛苦;達宏法師的一生護持慈濟,在日式宿舍改建時期,也是落腳在達宏法師的住家。

「聽到你們的報告,很多淡化模糊的記憶又回復清晰,所以要趕緊將過去的人事時地物收集回來,資深的人不要讓意識模糊,新進的人也不可以不知道這些故事,為時代作見證,見證這一群人成就歷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八日 認真用功

7.18《農六月‧初一》

【靜思小語】行善不求功德,用心做好對的事就有「功」,真誠為眾生付出就是「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真誠發心,踏實精進

馬來西亞新山慈濟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上人肯定大家照顧慈善個案,長久關懷,不棄不離,疼他、愛他,亦叮嚀師兄師姊,「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要適應他們的根機講道理,引導他們了解因緣果報,和慈濟人一起造福因、結福緣。

「我們不迷信,但要相信因緣果報;什麼都不要計較,要向自己計較─我們有正確的信仰,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尤其是菩薩道難會,你們已經走在菩薩道上,而且步步精進。既已踏上菩薩道,就要多結好緣,菩薩大招生。」

上人說,行菩薩道是為了救度苦難眾生,要度眾生必然不能缺少因緣。有一則故事述說彌勒菩薩與釋迦菩薩同一時期發心修行,接受同一位師父教導,彌勒菩薩專注致力修慧,釋迦菩薩則是生生世世救度眾生;雖然釋迦菩薩以度人為先,再成就自己的道業,但是他的福慧因緣比彌勒菩薩先具足,所以先成佛。

釋迦牟尼佛雖已入滅,但是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人人心中有一尊佛,欲見這一尊佛,要先撥開一層一層的無明網;為了撥開這一層層無明網,就要在人群中行菩薩道,先人後己,利益眾生、成就眾生行菩薩道,這也是佛陀出現人間的一大事因緣。「我們有幸在此生共聚,發弘誓願,踏上菩薩大道,要珍惜殊勝因緣,一定要認真,不是『遊戲人間』。」

上人強調菩薩道要認真走,所謂「認真」,就是真誠發心,踏實精進。「慈濟從我一個人開始,這幾十年來忙忙碌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佛教、為眾生。自從立下志願,就可以從一顆種子產生無量種子。你們每一位與師父有同樣的心志,做那一顆種子,多接引有緣人。」

「在家菩薩智慧長,看看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二相,多數都在家居士的相,用不同的身分接引不同社會階層、生活背景的人,有的是當官的、經商的、打工的,有的是富有長者,有的是貧窮苦難人。雖然各有不同的接觸對象,但是能受到菩薩度化的都是有福人。」

上人說,很多資深的慈濟委員自從發心後,就不斷邀約平時接觸到的人一起做好事,招募的會員愈來愈多,也成就愈來愈多人培訓、受證成為委員或慈誠;即使年事已高,體力衰退,仍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做慈濟事,這就是「認真」。

「我們盡此生廣度眾生,雖然不一定一聽到我們所說就願意響應,但是我們已經給予一顆小小的種子;這一生度不了,還有來世。對於因緣果報,要認真重視,但不要為了求福、求功德而行善,要抱著感恩的心態為人間付出。認定是對的事,用心做好,這就是我們的『功』;對外能發揮慈悲喜捨,為天地眾生而付出,這就是我們的『德』。」

「菩薩心心念念不離苦難眾生,有慈悲心,才能啟發智慧,才會堅定心志。既然鞏固了心念,就要理解因緣,了解大自然的法則,就不會執著,不再汲汲營營求取;不必求,但是要認真體會真諦,身體力行菩薩道,成為典範帶動人。」上人指出,真誠不做作,人前人後都一樣,這就是「德」;因為認真用功,所以有所得,建立道德。人間佛法要走入人間,就要用功為人間付出。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18《農六月‧初一》

【靜思小語】行善不求功德,用心做好對的事就有「功」,真誠為眾生付出就是「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真誠發心,踏實精進

馬來西亞新山慈濟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上人肯定大家照顧慈善個案,長久關懷,不棄不離,疼他、愛他,亦叮嚀師兄師姊,「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要適應他們的根機講道理,引導他們了解因緣果報,和慈濟人一起造福因、結福緣。

「我們不迷信,但要相信因緣果報;什麼都不要計較,要向自己計較─我們有正確的信仰,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尤其是菩薩道難會,你們已經走在菩薩道上,而且步步精進。既已踏上菩薩道,就要多結好緣,菩薩大招生。」

上人說,行菩薩道是為了救度苦難眾生,要度眾生必然不能缺少因緣。有一則故事述說彌勒菩薩與釋迦菩薩同一時期發心修行,接受同一位師父教導,彌勒菩薩專注致力修慧,釋迦菩薩則是生生世世救度眾生;雖然釋迦菩薩以度人為先,再成就自己的道業,但是他的福慧因緣比彌勒菩薩先具足,所以先成佛。

釋迦牟尼佛雖已入滅,但是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人人心中有一尊佛,欲見這一尊佛,要先撥開一層一層的無明網;為了撥開這一層層無明網,就要在人群中行菩薩道,先人後己,利益眾生、成就眾生行菩薩道,這也是佛陀出現人間的一大事因緣。「我們有幸在此生共聚,發弘誓願,踏上菩薩大道,要珍惜殊勝因緣,一定要認真,不是『遊戲人間』。」

上人強調菩薩道要認真走,所謂「認真」,就是真誠發心,踏實精進。「慈濟從我一個人開始,這幾十年來忙忙碌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佛教、為眾生。自從立下志願,就可以從一顆種子產生無量種子。你們每一位與師父有同樣的心志,做那一顆種子,多接引有緣人。」

「在家菩薩智慧長,看看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二相,多數都在家居士的相,用不同的身分接引不同社會階層、生活背景的人,有的是當官的、經商的、打工的,有的是富有長者,有的是貧窮苦難人。雖然各有不同的接觸對象,但是能受到菩薩度化的都是有福人。」

上人說,很多資深的慈濟委員自從發心後,就不斷邀約平時接觸到的人一起做好事,招募的會員愈來愈多,也成就愈來愈多人培訓、受證成為委員或慈誠;即使年事已高,體力衰退,仍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做慈濟事,這就是「認真」。

「我們盡此生廣度眾生,雖然不一定一聽到我們所說就願意響應,但是我們已經給予一顆小小的種子;這一生度不了,還有來世。對於因緣果報,要認真重視,但不要為了求福、求功德而行善,要抱著感恩的心態為人間付出。認定是對的事,用心做好,這就是我們的『功』;對外能發揮慈悲喜捨,為天地眾生而付出,這就是我們的『德』。」

「菩薩心心念念不離苦難眾生,有慈悲心,才能啟發智慧,才會堅定心志。既然鞏固了心念,就要理解因緣,了解大自然的法則,就不會執著,不再汲汲營營求取;不必求,但是要認真體會真諦,身體力行菩薩道,成為典範帶動人。」上人指出,真誠不做作,人前人後都一樣,這就是「德」;因為認真用功,所以有所得,建立道德。人間佛法要走入人間,就要用功為人間付出。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九至二十日 教育有品質、有價值

7.19~20《農六月‧初二至初三》

【靜思小語】教師傳道授業,學生尊師重道,未來人間才有希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教育是希望也是責任

七月十九日,聆聽慈濟教育志業體師長分享,上人說,教育是希望也是責任,幾十年前的教育不普及,但是民眾尊師重道;現在的社會凡事講求人權,人與人之間固然要平等尊重,但前提是人們要對得起自己的身分、負起應負的責任,例如老師要認真傳道授業,學生要虛心受教,感恩老師為自己啟蒙,讓自己得到知識。

「父母給我們生命,師長給我們慧命,就是智慧之師。期待老師要盡責任,學生對師長要有尊重心,這樣才有希望。」上人說,人際關係雖然不同,人倫禮節不可失;若曲解平等而強調權利,觀念有所偏向,會讓家庭、社會秩序混亂,這就是禍源。學生若對師長欠缺尊重,不願意禮敬師長,其實是教育的缺失。慈濟教育強調人文,教育人與人之間相對的禮節,教育出待人接物有禮節的好人才。

「我很讚歎泰國的教育,至少在清邁慈濟學校,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從平時的言行儀態與禮節中展現出來;看見學生尊重、禮敬老師,就會感覺到教育是一分有尊嚴的職業。」上人感慨言及,看見現在的學校教育各種怪象,會讓人疑惑教育的價值為何?慈濟教育從花蓮起步,會自我安慰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師生服儀整齊,孩子們有氣質,看了很安心;若是人前人後都一樣,教育人文就真正落實了。

上人談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到尼泊爾藍毘尼付出,除了慈善濟貧、助學發放,也帶動教聯會,當地已經有十五位校長或老師投入,穿起教聯會老師的制服,並參與培訓課程。慈濟人為校長、老師們示範慈濟食衣住行的行儀,大家認真學習。國際間的學生來到臺灣的慈濟學校學習,在發源地的教育志業更要負起責任,把他們教導好,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從生活儀節、應對進退到語文交談,都是慈濟教育品質的最佳見證。

上人請在座師長們重視國際學生的教育,不只是海外各地學生來臺就讀,還有透過網路科技開設的天空學院,都要用心注重品質;慈濟教育志業不是只在某一個地區,要負起國際教育的責任。「凡事要認真做,都會很辛苦;若不認真,馬馬虎虎,做出來的事談不上有價值;老師們守志奉道,要負起教育責任,認真、不馬虎,做出品格價值、教育價值,同時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慈濟不是為了謀求什麼利益才做事,像志工菩薩都是自動自發為社會人群付出。大家在慈濟志業體任職,也要守職志,在職位有職責,教授、老師總是要盡到教學責任,教好學生的品質;好學校、好老師,教好學生,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現在的地球環境惡化、氣候變遷,與人類的生活行為有很大的關聯;若人人都能守好做人的責任,降低貪欲,就不會破壞大地、污染空氣。要保護地球、改善環境,不是沒有方法,必須把人教育好,讓人人提起良知,追溯污染的源頭,了解到自己的生活習慣會對環境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從而約束自己、改善行為。」

慈濟誠正信實不能變

七月二十日於四大志策會中,上人肯定主管同仁們「守志」,守持正確的方向穩步前進;無論社會風氣如何變化,慈濟志業的誠正信實都不能變,這是慈濟永恆的價值。

「誠正信實,在於人心;慈濟是從最初的那一念心起步,一直守誠、守信,守願、守行。這一念心在這五、六十年來,沒有分毫變化,而且步步認真踏實走過來。我一生總是待人以誠,做事也是真實、踏實,方向毫無偏差,對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

「此時看到四大志業都走在正直的方向,要感恩所有的主管同仁,大家也要彼此感恩。就如臺北慈院日前接受醫學中心評鑑,我的心很安定,因為我很相信,從院長到同仁都是共同一心;在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聽到病患與家屬對於各個科別、單位的好評。能夠得到好評,是因為主管同仁平時待人和氣,全院合和互協。」

上人也提到臺北慈濟人在五月中旬大動員,來到慈院做「吾愛吾家大掃除」,八天投入三千七百多人次,仔細清理擦拭慈院內外邊角隙縫,做得皆大歡喜,事後還回到精舍分享法喜,真誠感恩有付出的機會。「慈濟四大志業建築,都是慈濟人一磚一瓦去勸募而來的,這幾十年來辛苦付出,無怨無悔,所說的每一句『感恩』,都是發自真誠。」

「期待各志業體的主管同仁們,也與慈濟人一樣,共同以誠、以愛,真誠相對,挑起天下米籮,負起重任。人生要活得有質感,要有學、有德,像飽滿的稻穗,有學識、有醫德,有氣質人文,慈善大愛廣庇天下。」

彰顯慈濟教育的價值

四大志策會結束後,上人與志業體主管談及教育志業的創立,是為花蓮慈院培育醫療人才,所以很期待「院校合一」,達到這個理想,慈濟辦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顯示出來。

「慈濟是因為花蓮欠缺醫療資源,所以才會蓋醫院;蓋了醫院以後發現人才難招募,所以辦醫療教育培育人才;接著為了醫療同仁的子弟,再從幼教、小學、中學直到大學,很完整地建設完成。現在醫療志業已經發展得很穩定,也希望『四大合一』,共同支持慈濟教育,讓慈濟的醫療、教育成為完整的系統。」

上人說,慈濟志業這幾十年從臺灣「土生土長」,憑著一念誠意建立起來;醫療志業也是主管同仁們用至誠的心,合和互協而達成「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很感恩大家都說,自己是師父的皈依弟子,生命很靠近,慧命更是彼此相接,世代延續。「真的很感恩你我的殊勝因緣,我們要好好把握,共創生命價值。」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19~20《農六月‧初二至初三》

【靜思小語】教師傳道授業,學生尊師重道,未來人間才有希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教育是希望也是責任

七月十九日,聆聽慈濟教育志業體師長分享,上人說,教育是希望也是責任,幾十年前的教育不普及,但是民眾尊師重道;現在的社會凡事講求人權,人與人之間固然要平等尊重,但前提是人們要對得起自己的身分、負起應負的責任,例如老師要認真傳道授業,學生要虛心受教,感恩老師為自己啟蒙,讓自己得到知識。

「父母給我們生命,師長給我們慧命,就是智慧之師。期待老師要盡責任,學生對師長要有尊重心,這樣才有希望。」上人說,人際關係雖然不同,人倫禮節不可失;若曲解平等而強調權利,觀念有所偏向,會讓家庭、社會秩序混亂,這就是禍源。學生若對師長欠缺尊重,不願意禮敬師長,其實是教育的缺失。慈濟教育強調人文,教育人與人之間相對的禮節,教育出待人接物有禮節的好人才。

「我很讚歎泰國的教育,至少在清邁慈濟學校,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從平時的言行儀態與禮節中展現出來;看見學生尊重、禮敬老師,就會感覺到教育是一分有尊嚴的職業。」上人感慨言及,看見現在的學校教育各種怪象,會讓人疑惑教育的價值為何?慈濟教育從花蓮起步,會自我安慰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師生服儀整齊,孩子們有氣質,看了很安心;若是人前人後都一樣,教育人文就真正落實了。

上人談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到尼泊爾藍毘尼付出,除了慈善濟貧、助學發放,也帶動教聯會,當地已經有十五位校長或老師投入,穿起教聯會老師的制服,並參與培訓課程。慈濟人為校長、老師們示範慈濟食衣住行的行儀,大家認真學習。國際間的學生來到臺灣的慈濟學校學習,在發源地的教育志業更要負起責任,把他們教導好,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從生活儀節、應對進退到語文交談,都是慈濟教育品質的最佳見證。

上人請在座師長們重視國際學生的教育,不只是海外各地學生來臺就讀,還有透過網路科技開設的天空學院,都要用心注重品質;慈濟教育志業不是只在某一個地區,要負起國際教育的責任。「凡事要認真做,都會很辛苦;若不認真,馬馬虎虎,做出來的事談不上有價值;老師們守志奉道,要負起教育責任,認真、不馬虎,做出品格價值、教育價值,同時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慈濟不是為了謀求什麼利益才做事,像志工菩薩都是自動自發為社會人群付出。大家在慈濟志業體任職,也要守職志,在職位有職責,教授、老師總是要盡到教學責任,教好學生的品質;好學校、好老師,教好學生,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現在的地球環境惡化、氣候變遷,與人類的生活行為有很大的關聯;若人人都能守好做人的責任,降低貪欲,就不會破壞大地、污染空氣。要保護地球、改善環境,不是沒有方法,必須把人教育好,讓人人提起良知,追溯污染的源頭,了解到自己的生活習慣會對環境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從而約束自己、改善行為。」

慈濟誠正信實不能變

七月二十日於四大志策會中,上人肯定主管同仁們「守志」,守持正確的方向穩步前進;無論社會風氣如何變化,慈濟志業的誠正信實都不能變,這是慈濟永恆的價值。

「誠正信實,在於人心;慈濟是從最初的那一念心起步,一直守誠、守信,守願、守行。這一念心在這五、六十年來,沒有分毫變化,而且步步認真踏實走過來。我一生總是待人以誠,做事也是真實、踏實,方向毫無偏差,對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

「此時看到四大志業都走在正直的方向,要感恩所有的主管同仁,大家也要彼此感恩。就如臺北慈院日前接受醫學中心評鑑,我的心很安定,因為我很相信,從院長到同仁都是共同一心;在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聽到病患與家屬對於各個科別、單位的好評。能夠得到好評,是因為主管同仁平時待人和氣,全院合和互協。」

上人也提到臺北慈濟人在五月中旬大動員,來到慈院做「吾愛吾家大掃除」,八天投入三千七百多人次,仔細清理擦拭慈院內外邊角隙縫,做得皆大歡喜,事後還回到精舍分享法喜,真誠感恩有付出的機會。「慈濟四大志業建築,都是慈濟人一磚一瓦去勸募而來的,這幾十年來辛苦付出,無怨無悔,所說的每一句『感恩』,都是發自真誠。」

「期待各志業體的主管同仁們,也與慈濟人一樣,共同以誠、以愛,真誠相對,挑起天下米籮,負起重任。人生要活得有質感,要有學、有德,像飽滿的稻穗,有學識、有醫德,有氣質人文,慈善大愛廣庇天下。」

彰顯慈濟教育的價值

四大志策會結束後,上人與志業體主管談及教育志業的創立,是為花蓮慈院培育醫療人才,所以很期待「院校合一」,達到這個理想,慈濟辦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顯示出來。

「慈濟是因為花蓮欠缺醫療資源,所以才會蓋醫院;蓋了醫院以後發現人才難招募,所以辦醫療教育培育人才;接著為了醫療同仁的子弟,再從幼教、小學、中學直到大學,很完整地建設完成。現在醫療志業已經發展得很穩定,也希望『四大合一』,共同支持慈濟教育,讓慈濟的醫療、教育成為完整的系統。」

上人說,慈濟志業這幾十年從臺灣「土生土長」,憑著一念誠意建立起來;醫療志業也是主管同仁們用至誠的心,合和互協而達成「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很感恩大家都說,自己是師父的皈依弟子,生命很靠近,慧命更是彼此相接,世代延續。「真的很感恩你我的殊勝因緣,我們要好好把握,共創生命價值。」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縮小欲念,擴大心量

7.22~23《農六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從「盡我所能」更進一步「盡我本性」,也就是提起佛性,普愛天下眾生。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心永恆不變,愛生生不息

七月二十二日,印尼慈濟人返回精舍召開董事會;聆聽分享後,上人開示:「我常教慈濟人『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最初的因緣,不要忘記接引自己的人。我們要成為覺有情人,要覺悟,為苦難人多著想。」

上人說,印尼慈濟志業能夠大力推展,而至如今四大志業俱全,要很感恩金光集團創辦人黃奕聰老先生的大力護持;尤其二○○二年雅加達大水後,「五管齊下」整治紅溪河,黃老先生親自拿起鏟子鏟淤泥,有他的帶動,當地企業家紛紛投入。

上人表示印尼慈濟人很有福報,人託人的福,將印尼的慈濟志業做得這麼好,也讓印尼社會亮麗起來。工商業發達,窮人就有工可做,做小生意也可以維持生活;企業發展得好,民生經濟穩定,就能安邦定國。上人指出,要安邦定國,不可缺少無私的大愛,以愛撫平仇恨、膚慰苦難,社會才能平靜,各行各業得以安然發展。

人生在世各隨因緣,有人過去造了福因、結了福緣,此生就能享受福的果報,又有因緣接觸到善的團隊,把握善因緣造福,是福上加福;也有人隨著過去所造的業因,出生在貧苦的環境,但他們也曾經結福緣,此生遇到貴人而得到扶助,自己也能把握好因緣而自立,並投入善的團體,造福、增慧。懂得把握因緣行善造福的人,才是真正有福報,否則只是享福而不造福,就會坐吃山空,福盡悲來。

「印尼慈濟有很殊勝的因緣,從最初的幾位女眾師姊,穿著慈濟委員制服與繡花鞋,走入非常貧困的村落做慈善,直到黃老先生與企業界人士大力護持,二十多年來不斷把大愛能量灌注到印尼社會,讓社會平和美好,這一切給人的感受,很真、很誠、很善、很美啊!期待各位菩薩,這一念心永恆不變,不只在我們這一代,還要以愛傳家,那一分福會在印尼生生不息。」

上人形容最早期的幾位師姊就好像小小的螢火蟲,雖然光芒微弱,但不可輕視,小小螢火蟲也有通天本領,這分通天本領就是她們的福報,有企業界、社會人士來護持的福,讓螢火蟲飛上夜空,現在已經看見滿天星光閃爍。「期待印尼慈濟人,不僅把愛的能量發揮在印尼,救助貧苦人,大家把愛匯聚起來,可以幫助世界上的苦難人;會合天下慈濟人募集的點點滴滴愛心力量,共同造福人間。」

享福要造福,莫忘人間苦

七月二十三日與印尼慈濟人座談,上人肯定印尼慈濟人的合和互協是國際典範,幾位師兄師姊們在企業界帶動得很好,可以再加強慈善、直接落實,多與一般大眾互動,讓志業的根扎得深、伸得廣,照顧到更多社會暗角的苦難人。

印尼民眾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也有不同信仰的族裔,上人說,慈濟是佛教團體,一向是用開闊的心胸,尊重一切宗教,不排斥別人,不過自己的立場一定要站穩。「佛性人人本具,只是大覺悟與小覺悟的差別。佛陀是大覺悟,把宇宙萬事萬物,三理四相分析得很清楚,教大家要明白道理,很真誠、很實在。有的人聽聞佛法知曉道理而能相信,就選擇走這一條道路;如果聞法卻不相信,這樣的人同樣是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因緣未到而已。」

「我對佛陀很相信、很服從,但是我無法要別人一定要相信、要信仰佛教,因為佛陀教我們開闊心胸,『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量要和宇宙虛空一樣廣闊,不論哪一個國家、哪個地方有苦難人,我們接觸得到,就要去幫助,這就是慈濟的精神。」

上人說,人的欲念要盡量縮小,心胸肚量則要無限擴大。平時帶動、邀約行善或茹素,常聽到的回覆是「盡我所能」,應該更進一步「盡我本性」,也就是提起佛性,普愛天下眾生。雖說眾生共業,世間苦難人救不完,無量眾生難以度盡,菩薩道漫長,總是要有起步,結下因緣,生生世世不斷在這條大道上前進。

「你們有正知、正見,還有正確的行動;只要是利益社會人間的事,我不只是祝福,還要說感恩。你我同心,同行菩薩道,不論你們有什麼宗教信仰,做好事就是走覺有情的道路。覺,就是清清楚楚,不迷糊,所做的事都是正確的、利益人群,都是菩薩,也就是覺有情人。」

上人說,印尼曾經經歷經濟崩潰、社會動盪,現在社會平安繁榮,有很大的原因是企業家為社會付出,像慈濟人的企業投入公益,除了慈善救濟,也幫助貧苦居民做小生意自立等;企業不只求自己營利,也考量社會所需,企業做得好,社會就會繁榮,而且企業家做善事,對社會人群也是正向的教育。

「經營企業,取於社會、用於社會,必須負起社會責任。若要談利,就要談社會眾生的利益,不只是利益自己。只著重於利益自己,那一分福會很狹小;如果利益大眾,就是造大福,而且行善造福的福報分分己獲。如果只享福不造福,當福報享盡了,業障、業報同樣現前,業沒有消。」

「假如只為自己牟利,還是在眾生共業的業力中沉浮。所造的福是個人的,但是所造的業是共同的─享受是自己一個人或是自己的家庭消受,但是造出來的業是社會共攤。我期待人人要真正關心社會,事業做得好,自己平安有福,也莫忘人間疾苦。」

人類為了享福而破壞自然環境,導致地球上愈來愈多災難,上人說,這是眾生共業的業力現前,非人力阻擋得了。請大家要有所警覺,敬天愛地,關懷天下眾生。看到印尼慈濟人用心推動素食,讓師父很歡喜;愈多人願意茹素,就能減少殺生,減輕畜牧業大量飼養動物造成的污染與破壞。

「現在的氣候變化及社會亂象,令人很擔憂,但光是擔憂沒有用,要設法改善,而且要真正去做。不要認為:只有我一個人改善沒有用;人人有心、有愛,願意膚慰、守護大地,就有希望。」

心力能相合,成功的要素

下午與印尼分會劉素美執行長、黃榮年、郭再源副執行長等人談話時,上人叮嚀印尼慈濟人要永遠守住這分合和互協的精神,人人合心,互動和氣,這就是成功的要素;慈濟人互愛,力量會合,協力圓滿慈濟事。

上人說,師兄師姊們之所以能夠合和互協,與大家尊重、相信師父,對於師父說的話,都能敬信奉行,有很大的關係;大家心力相合,眾志成城,有這樣的力量,諸事都行得通。「菩薩道要一起走,否則分道揚鑣,力量會分散。若各人做各人的,那就沒有慈濟;大家若用『慈濟』,這股精神力量永遠都在,慈濟歷史中,每一位的事蹟也會永遠存在。」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22~23《農六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從「盡我所能」更進一步「盡我本性」,也就是提起佛性,普愛天下眾生。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心永恆不變,愛生生不息

七月二十二日,印尼慈濟人返回精舍召開董事會;聆聽分享後,上人開示:「我常教慈濟人『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最初的因緣,不要忘記接引自己的人。我們要成為覺有情人,要覺悟,為苦難人多著想。」

上人說,印尼慈濟志業能夠大力推展,而至如今四大志業俱全,要很感恩金光集團創辦人黃奕聰老先生的大力護持;尤其二○○二年雅加達大水後,「五管齊下」整治紅溪河,黃老先生親自拿起鏟子鏟淤泥,有他的帶動,當地企業家紛紛投入。

上人表示印尼慈濟人很有福報,人託人的福,將印尼的慈濟志業做得這麼好,也讓印尼社會亮麗起來。工商業發達,窮人就有工可做,做小生意也可以維持生活;企業發展得好,民生經濟穩定,就能安邦定國。上人指出,要安邦定國,不可缺少無私的大愛,以愛撫平仇恨、膚慰苦難,社會才能平靜,各行各業得以安然發展。

人生在世各隨因緣,有人過去造了福因、結了福緣,此生就能享受福的果報,又有因緣接觸到善的團隊,把握善因緣造福,是福上加福;也有人隨著過去所造的業因,出生在貧苦的環境,但他們也曾經結福緣,此生遇到貴人而得到扶助,自己也能把握好因緣而自立,並投入善的團體,造福、增慧。懂得把握因緣行善造福的人,才是真正有福報,否則只是享福而不造福,就會坐吃山空,福盡悲來。

「印尼慈濟有很殊勝的因緣,從最初的幾位女眾師姊,穿著慈濟委員制服與繡花鞋,走入非常貧困的村落做慈善,直到黃老先生與企業界人士大力護持,二十多年來不斷把大愛能量灌注到印尼社會,讓社會平和美好,這一切給人的感受,很真、很誠、很善、很美啊!期待各位菩薩,這一念心永恆不變,不只在我們這一代,還要以愛傳家,那一分福會在印尼生生不息。」

上人形容最早期的幾位師姊就好像小小的螢火蟲,雖然光芒微弱,但不可輕視,小小螢火蟲也有通天本領,這分通天本領就是她們的福報,有企業界、社會人士來護持的福,讓螢火蟲飛上夜空,現在已經看見滿天星光閃爍。「期待印尼慈濟人,不僅把愛的能量發揮在印尼,救助貧苦人,大家把愛匯聚起來,可以幫助世界上的苦難人;會合天下慈濟人募集的點點滴滴愛心力量,共同造福人間。」

享福要造福,莫忘人間苦

七月二十三日與印尼慈濟人座談,上人肯定印尼慈濟人的合和互協是國際典範,幾位師兄師姊們在企業界帶動得很好,可以再加強慈善、直接落實,多與一般大眾互動,讓志業的根扎得深、伸得廣,照顧到更多社會暗角的苦難人。

印尼民眾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也有不同信仰的族裔,上人說,慈濟是佛教團體,一向是用開闊的心胸,尊重一切宗教,不排斥別人,不過自己的立場一定要站穩。「佛性人人本具,只是大覺悟與小覺悟的差別。佛陀是大覺悟,把宇宙萬事萬物,三理四相分析得很清楚,教大家要明白道理,很真誠、很實在。有的人聽聞佛法知曉道理而能相信,就選擇走這一條道路;如果聞法卻不相信,這樣的人同樣是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因緣未到而已。」

「我對佛陀很相信、很服從,但是我無法要別人一定要相信、要信仰佛教,因為佛陀教我們開闊心胸,『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量要和宇宙虛空一樣廣闊,不論哪一個國家、哪個地方有苦難人,我們接觸得到,就要去幫助,這就是慈濟的精神。」

上人說,人的欲念要盡量縮小,心胸肚量則要無限擴大。平時帶動、邀約行善或茹素,常聽到的回覆是「盡我所能」,應該更進一步「盡我本性」,也就是提起佛性,普愛天下眾生。雖說眾生共業,世間苦難人救不完,無量眾生難以度盡,菩薩道漫長,總是要有起步,結下因緣,生生世世不斷在這條大道上前進。

「你們有正知、正見,還有正確的行動;只要是利益社會人間的事,我不只是祝福,還要說感恩。你我同心,同行菩薩道,不論你們有什麼宗教信仰,做好事就是走覺有情的道路。覺,就是清清楚楚,不迷糊,所做的事都是正確的、利益人群,都是菩薩,也就是覺有情人。」

上人說,印尼曾經經歷經濟崩潰、社會動盪,現在社會平安繁榮,有很大的原因是企業家為社會付出,像慈濟人的企業投入公益,除了慈善救濟,也幫助貧苦居民做小生意自立等;企業不只求自己營利,也考量社會所需,企業做得好,社會就會繁榮,而且企業家做善事,對社會人群也是正向的教育。

「經營企業,取於社會、用於社會,必須負起社會責任。若要談利,就要談社會眾生的利益,不只是利益自己。只著重於利益自己,那一分福會很狹小;如果利益大眾,就是造大福,而且行善造福的福報分分己獲。如果只享福不造福,當福報享盡了,業障、業報同樣現前,業沒有消。」

「假如只為自己牟利,還是在眾生共業的業力中沉浮。所造的福是個人的,但是所造的業是共同的─享受是自己一個人或是自己的家庭消受,但是造出來的業是社會共攤。我期待人人要真正關心社會,事業做得好,自己平安有福,也莫忘人間疾苦。」

人類為了享福而破壞自然環境,導致地球上愈來愈多災難,上人說,這是眾生共業的業力現前,非人力阻擋得了。請大家要有所警覺,敬天愛地,關懷天下眾生。看到印尼慈濟人用心推動素食,讓師父很歡喜;愈多人願意茹素,就能減少殺生,減輕畜牧業大量飼養動物造成的污染與破壞。

「現在的氣候變化及社會亂象,令人很擔憂,但光是擔憂沒有用,要設法改善,而且要真正去做。不要認為:只有我一個人改善沒有用;人人有心、有愛,願意膚慰、守護大地,就有希望。」

心力能相合,成功的要素

下午與印尼分會劉素美執行長、黃榮年、郭再源副執行長等人談話時,上人叮嚀印尼慈濟人要永遠守住這分合和互協的精神,人人合心,互動和氣,這就是成功的要素;慈濟人互愛,力量會合,協力圓滿慈濟事。

上人說,師兄師姊們之所以能夠合和互協,與大家尊重、相信師父,對於師父說的話,都能敬信奉行,有很大的關係;大家心力相合,眾志成城,有這樣的力量,諸事都行得通。「菩薩道要一起走,否則分道揚鑣,力量會分散。若各人做各人的,那就沒有慈濟;大家若用『慈濟』,這股精神力量永遠都在,慈濟歷史中,每一位的事蹟也會永遠存在。」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四至二十五日 在菩薩道上養德

7.24~25《農六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廣結善緣,所說的話才能讓人接受;改正習氣,建立令人信服的德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信仰佛教,要實用佛法

佛陀所說法經過結集,許久以後才有文字記述流傳,輾轉傳至中國,經過翻譯,還有歷代祖師大德對佛法的體會與論述,整理成三藏十二部經。要以有限的人生時間遍覽經藏,並且融通經義,實為不易,唯能掌握精神主旨並身體力行。

七月二十四日,聆聽志業體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相信佛法就要用心吸收並運用在日常生活,為了求庇佑、求福而信仰宗教,很容易迷失,或是求而不得反而起煩惱。佛法不強調神通,佛陀所希望的是眾生能夠經過修行,回歸清淨的真如本性,也就是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實用佛法,不要把佛陀神化;佛陀是宇宙大覺者、大智慧者,與你我一樣是血肉之軀,然其智慧通達,遍虛空法界,無法用凡夫的思想去衡量。

相隔二千五百多年,難以考證經文中的人事時地物;經過長久的時間流傳,深奧的經文字句,現代的人也難以理解,且一字差千里錯,過於鑽研字句意義,可能反而偏離原始精神。上人說,現在有方便的科技工具可以隨時記錄,有影像、文字作為憑據,還有當事人可以見證的歷史最為真實。所以經常提醒志工與同仁們,要隨手記錄慈濟人做慈濟事,或是在事後追蹤訪問當事人,把詳實的過程整理好,而且連記錄歷史的人名也要留下來,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都是歷史人物。

「慈濟在這五十多年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佛教、為眾生;無論是資深慈濟人,或是剛加入的新發意菩薩,都需要了解過去,才能掌握好未來方向,延續過去的精神,不斷往前開道鋪路。所以主管同仁們要把握現在,多向全球慈濟人分享慈濟歷史。」

上人說,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慈濟人報告會務,或是述說當前所做的慈濟事;有人做、有人說,也要有人聽、有人見證、有人記錄,把歷史好好地留下來,這都是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所有的資料整理好,不能只存在電腦或雲端空間,必須編輯、印製成實體的紙本書刊,以防電子資料因故瞬間刪除而遺失。「我很重視紙本,期待所有的資料都要有實體版本,即使是手寫筆記也要好好保存,這是許多人用生命做慈濟的過程。」

雖說「菩薩遊戲人間」,是指覺有情的菩薩可以心無掛礙地面對眾生,好像在人間自在遊戲一般;上人教導,菩薩是認真地傳佛法,教化眾生、淨化人心,大家很有幸共聚在慈濟,慈濟是一個認真的團體,人人都要把握當下,合力造福。

發心修行,就不怕辛苦

七月二十五日,展開行腳驅車北上前,上人於主堂對常住眾開示:「請各位菩薩守好本分,守常住的清規。出家不是為了獨善其身,是為天下眾生而修行,要兼利他人。精舍是慈濟的家,慈濟人遵循靜思法脈,法脈根源在精舍,可以說精舍是天下慈濟人的法脈之家。這個家,要靠常住好好耕耘,每一位都要作天下慈濟人的典範。」

「成就別人,才是真正成就自己;只要真誠付出,就會同時得到─功德分分己獲,你的付出就是你的所得。發心修行,就不怕辛苦,為利益天下眾生而奉獻身心力量。就如我要行腳,也是為了把法傳出去,讓人人理解佛法而力行菩薩道。」

上人說,全球慈濟人為人間、為慈濟而走入人群付出,他們不怕奔波勞累,所付出的一切都不是為自己,而是照顧苦難人。你我有福,可以在靜思法脈之中,帶動這麼多人間菩薩,所以要彼此感恩,還要共同立願,守好身心言行,成為典範,度己亦度人。

經文字句,銘刻心版裏

來到宜蘭羅東聯絡處,與師兄師姊座談,上人說,慈濟人合心行菩薩道,還要說法度眾生,傳佛陀的教育,引導人人行於正道、中道。要廣結善緣,所說的話才能讓人接受;心要誠,待人處事依循正向,無所虧欠,才能建立令人信服的德行,會合因緣廣傳佛法。

上人指出,「德」是人格修養,慈濟人的德要在菩薩道上培養。聽到師兄師姊懺悔,過去還沒有進入慈濟時,脾氣暴躁,有許多不良習氣。在大眾面前懺悔,也能讓有相似習氣的人自我反省,學習典範修除習氣;或是心有煩惱的人,聽到師兄師姊的心路歷程而心開意解。所以師兄師姊們發露懺悔,也能教育人、度人。

「看到大家很認真投入經藏演繹,我很感恩。很多人讀經不知經文意義,而你們因為經藏演繹,舉辦讀書會,彼此分享與討論,還經由一遍又一遍的練習,將經文字句銘刻在心版裏,也許在生活中面對境界時,腦海浮現的經文就能解開煩惱。」上人說,大家為了經藏演繹而付出許多時間,是將生命轉為智慧,增長慧命。

人間多苦,人生在世至少要承受生老病死之苦,還有過去造業而現在要承受的業報之苦。「要如何消除業障?就要識因─知道過去的因是如何造成,過程有多少緣,是好緣或惡緣?不同的因緣,讓我們此生的感受不同。信仰佛法,不只是口誦佛號,禮佛、拜佛求保佑,最重要的是認知自己有不好的習氣,就要用心改正;過去貪求自身的享受,現在轉變過來,要為大眾而付出,說好話教人、度人,也就是『轉法輪』。聽了法懂得道理,就要身體力行,才有辦法轉法輪。」

「師父稱呼大家為菩薩,是因為我們接受佛法的智慧教導,要開闊心胸,愛天下眾生,視天下眾生如同我們的親人,盡心力去接引、度化;對於平時接觸到的人,可以分享師父所說的話,將他們帶進來做慈濟,若有因緣則鼓勵他們進一步培訓、受證,讓法脈宗門代代相傳。」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24~25《農六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廣結善緣,所說的話才能讓人接受;改正習氣,建立令人信服的德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信仰佛教,要實用佛法

佛陀所說法經過結集,許久以後才有文字記述流傳,輾轉傳至中國,經過翻譯,還有歷代祖師大德對佛法的體會與論述,整理成三藏十二部經。要以有限的人生時間遍覽經藏,並且融通經義,實為不易,唯能掌握精神主旨並身體力行。

七月二十四日,聆聽志業體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相信佛法就要用心吸收並運用在日常生活,為了求庇佑、求福而信仰宗教,很容易迷失,或是求而不得反而起煩惱。佛法不強調神通,佛陀所希望的是眾生能夠經過修行,回歸清淨的真如本性,也就是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實用佛法,不要把佛陀神化;佛陀是宇宙大覺者、大智慧者,與你我一樣是血肉之軀,然其智慧通達,遍虛空法界,無法用凡夫的思想去衡量。

相隔二千五百多年,難以考證經文中的人事時地物;經過長久的時間流傳,深奧的經文字句,現代的人也難以理解,且一字差千里錯,過於鑽研字句意義,可能反而偏離原始精神。上人說,現在有方便的科技工具可以隨時記錄,有影像、文字作為憑據,還有當事人可以見證的歷史最為真實。所以經常提醒志工與同仁們,要隨手記錄慈濟人做慈濟事,或是在事後追蹤訪問當事人,把詳實的過程整理好,而且連記錄歷史的人名也要留下來,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都是歷史人物。

「慈濟在這五十多年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佛教、為眾生;無論是資深慈濟人,或是剛加入的新發意菩薩,都需要了解過去,才能掌握好未來方向,延續過去的精神,不斷往前開道鋪路。所以主管同仁們要把握現在,多向全球慈濟人分享慈濟歷史。」

上人說,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慈濟人報告會務,或是述說當前所做的慈濟事;有人做、有人說,也要有人聽、有人見證、有人記錄,把歷史好好地留下來,這都是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所有的資料整理好,不能只存在電腦或雲端空間,必須編輯、印製成實體的紙本書刊,以防電子資料因故瞬間刪除而遺失。「我很重視紙本,期待所有的資料都要有實體版本,即使是手寫筆記也要好好保存,這是許多人用生命做慈濟的過程。」

雖說「菩薩遊戲人間」,是指覺有情的菩薩可以心無掛礙地面對眾生,好像在人間自在遊戲一般;上人教導,菩薩是認真地傳佛法,教化眾生、淨化人心,大家很有幸共聚在慈濟,慈濟是一個認真的團體,人人都要把握當下,合力造福。

發心修行,就不怕辛苦

七月二十五日,展開行腳驅車北上前,上人於主堂對常住眾開示:「請各位菩薩守好本分,守常住的清規。出家不是為了獨善其身,是為天下眾生而修行,要兼利他人。精舍是慈濟的家,慈濟人遵循靜思法脈,法脈根源在精舍,可以說精舍是天下慈濟人的法脈之家。這個家,要靠常住好好耕耘,每一位都要作天下慈濟人的典範。」

「成就別人,才是真正成就自己;只要真誠付出,就會同時得到─功德分分己獲,你的付出就是你的所得。發心修行,就不怕辛苦,為利益天下眾生而奉獻身心力量。就如我要行腳,也是為了把法傳出去,讓人人理解佛法而力行菩薩道。」

上人說,全球慈濟人為人間、為慈濟而走入人群付出,他們不怕奔波勞累,所付出的一切都不是為自己,而是照顧苦難人。你我有福,可以在靜思法脈之中,帶動這麼多人間菩薩,所以要彼此感恩,還要共同立願,守好身心言行,成為典範,度己亦度人。

經文字句,銘刻心版裏

來到宜蘭羅東聯絡處,與師兄師姊座談,上人說,慈濟人合心行菩薩道,還要說法度眾生,傳佛陀的教育,引導人人行於正道、中道。要廣結善緣,所說的話才能讓人接受;心要誠,待人處事依循正向,無所虧欠,才能建立令人信服的德行,會合因緣廣傳佛法。

上人指出,「德」是人格修養,慈濟人的德要在菩薩道上培養。聽到師兄師姊懺悔,過去還沒有進入慈濟時,脾氣暴躁,有許多不良習氣。在大眾面前懺悔,也能讓有相似習氣的人自我反省,學習典範修除習氣;或是心有煩惱的人,聽到師兄師姊的心路歷程而心開意解。所以師兄師姊們發露懺悔,也能教育人、度人。

「看到大家很認真投入經藏演繹,我很感恩。很多人讀經不知經文意義,而你們因為經藏演繹,舉辦讀書會,彼此分享與討論,還經由一遍又一遍的練習,將經文字句銘刻在心版裏,也許在生活中面對境界時,腦海浮現的經文就能解開煩惱。」上人說,大家為了經藏演繹而付出許多時間,是將生命轉為智慧,增長慧命。

人間多苦,人生在世至少要承受生老病死之苦,還有過去造業而現在要承受的業報之苦。「要如何消除業障?就要識因─知道過去的因是如何造成,過程有多少緣,是好緣或惡緣?不同的因緣,讓我們此生的感受不同。信仰佛法,不只是口誦佛號,禮佛、拜佛求保佑,最重要的是認知自己有不好的習氣,就要用心改正;過去貪求自身的享受,現在轉變過來,要為大眾而付出,說好話教人、度人,也就是『轉法輪』。聽了法懂得道理,就要身體力行,才有辦法轉法輪。」

「師父稱呼大家為菩薩,是因為我們接受佛法的智慧教導,要開闊心胸,愛天下眾生,視天下眾生如同我們的親人,盡心力去接引、度化;對於平時接觸到的人,可以分享師父所說的話,將他們帶進來做慈濟,若有因緣則鼓勵他們進一步培訓、受證,讓法脈宗門代代相傳。」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六日 有善有福

7.26《農六月‧初九》

【靜思小語】開口說好話,踏步走好路,舉手做好事;好就是善,善就是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品德典範,傳法寶塔

士林、北投、淡水區慈誠委員,以及竹圍國小校長、老師們前來新店靜思堂,與上人分享社區慈濟活動與居民溫馨互動。關渡靜思堂是沒有圍籬的靜思堂,包括人文志業同仁、委員慈誠、各功能團體以及鄰居,人人都是接引者、導覽者。關渡志玄學習教育中心一期招生人數近千人,許多學員是鄰居,第一期課程圓滿後有學員參與見習,或成為慈濟會員。

今年竹圍國小到關渡靜思堂人文講堂舉辦畢業典禮,莊雯心主任、王秋雅老師回饋:人文講堂場地溫馨寬敞,座位舒適,舞臺設計與直播設備齊全,最重要的是有志工真誠支援,讓家長讚歎不已。

上人與大家共勉把握因緣創造人生價值,「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何況慈濟人已經走在菩薩道上,要知道自己很有福,盤點生命的價值,有價值的人生才算是真實人生。「我總是覺得我這一生很有價值,價值在於我天天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慈濟人有善心、做善事,更難得的是付出無所求,具有超越世俗的菩薩精神。」

上人說,與所有的慈濟志業建築一樣,人文志業中心的建設,力量來自人人真誠付出;許多護持者生活小康,甚或清貧度日,卻因認同慈濟而護持志業。就像籌建幾所慈濟醫院期間,有不少做勞力工作,或擺攤賣小吃的民眾,捐出長久以來的積蓄幫助建院,像是謝明和師兄與太太賣水煎包,省吃儉用,點滴累積,幾十年來陸續為多位家人圓滿榮董。

還有一對夫妻租閣樓當住家,把原本購屋的錢捐出來護持建院,他們說,師父要建醫院比較重要,買房子的錢再賺就有了。上人感動表示,這分善心單純、無私,即使生活清苦,但是心靈快樂,用這分輕安歡喜心護持師父蓋醫院救人、建大愛臺弘法利生。慈濟人的全然信任與護持,是自己永銘於心的記憶,而且是生生世世的記憶,深入八識田中,無論何時見面,都會相知相惜。

慈濟人做慈濟事,都是很正向的人間教材,而且是真人實事,堪為典範。上人表示,大愛臺以電視傳播的力量,報導慈濟人、慈濟事,是廣傳清流於人間,用慈濟人的人品典範為人間做教育;現在關渡靜思堂啟用,園區內處處有法,處處都能做教育,所以關渡園區也是「教」堂,是教育的殿堂,每位導覽者都是老師。

大愛臺是傳法的寶塔,在佛教經典中,塔就是「顯德」之意。上人指出,以前的房子大多是平房,唯獨佛塔建得高,遠遠地就能看見,很明顯。人的德行也像高塔一般,要很明顯地讓人看得到,就像燈塔為人間指引方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自己就有一座塔,要時時自修,修得好,塔才會高,塔裏的燈才會亮,讓人看得見,也就是「顯德」。

慈濟人的品德典範,要說出來讓人知道,才能教育、教化人間。所以上人鼓勵年長的資深慈濟人,只要身體狀況許可,就要經常參與慈濟活動,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老菩薩是老資格,不是人老。有的人活得很老,卻說不出這一生有什麼值得分享的事,活得再久也是空過人生;而我們活得很扎實,有很多經驗可說,而且我們說得出來,別人也聽得進去,所以每一位都可以作典範。」

「就像你們聽師父說話,聽得歡喜,覺得很受用;若是聽人說無明的話,或者是批評的言詞,充滿人我是非,對人對己都沒有用,空白度過人生,甚至造業更深。期待慈濟人的分秒都要實用,分秒都在利益人間,也可以帶動人同行。」

有量有福,有做有得

聆聽三重師兄師姊與青年志工分享後,上人開示,有量就有福,有做就有得;而且投入得愈久,做得愈多,福與德愈大。在座多位師兄師姊都是投入慈濟三、四十年的資深慈濟人,一路踏踏實實往前走;即使也會面對坎坷路,不過大家仍然堅定邁步,每踏一步都在造福人間。

「我們的社會,有善、有福才能平安。」上人說,慈濟人開道鋪路,不但付出無所求,而且很認真、很仔細,就像之前聽慈誠隊報告,北區慈濟志工大動員,協助臺北慈院維護欄杆、大掃除,慈院啟業前,臺北慈濟人同樣動員清理內外院區,慈誠師兄甚至鑽進水溝涵管清除泥沙等堆積物。這些地方,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但是師兄師姊考量整潔與安全,把每一個角落都清理乾淨,由此可見大家的真與誠。

「慈濟人做慈濟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別人看不到沒關係,我們要反觀自省,覺得清理得很乾淨,連自己的心都乾淨了,內外乾淨,安然自在。就如〈爐香讚〉:『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真誠、虔誠的心與佛心相通,長久以來都是如此真誠做慈濟事,才能在這幾十年間建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上人說,師兄師姊上街勸募,主要是向大眾告知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天災人禍,需要大家共同關心,帶動人人發心行善,讓大眾虔誠的善的心聲上達諸佛菩薩、龍天護法聽,使天地人間祥和平安。「我們開口要說好話,踏步要走好路,舉手要做好事;好就是善,善就是福。盡此一報身,我們此生得以共聚在慈濟,彼此分享與勉勵,結伴做好事,很難得也很有福!要好好把握,廣結善緣、廣度眾生。」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26《農六月‧初九》

【靜思小語】開口說好話,踏步走好路,舉手做好事;好就是善,善就是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品德典範,傳法寶塔

士林、北投、淡水區慈誠委員,以及竹圍國小校長、老師們前來新店靜思堂,與上人分享社區慈濟活動與居民溫馨互動。關渡靜思堂是沒有圍籬的靜思堂,包括人文志業同仁、委員慈誠、各功能團體以及鄰居,人人都是接引者、導覽者。關渡志玄學習教育中心一期招生人數近千人,許多學員是鄰居,第一期課程圓滿後有學員參與見習,或成為慈濟會員。

今年竹圍國小到關渡靜思堂人文講堂舉辦畢業典禮,莊雯心主任、王秋雅老師回饋:人文講堂場地溫馨寬敞,座位舒適,舞臺設計與直播設備齊全,最重要的是有志工真誠支援,讓家長讚歎不已。

上人與大家共勉把握因緣創造人生價值,「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何況慈濟人已經走在菩薩道上,要知道自己很有福,盤點生命的價值,有價值的人生才算是真實人生。「我總是覺得我這一生很有價值,價值在於我天天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慈濟人有善心、做善事,更難得的是付出無所求,具有超越世俗的菩薩精神。」

上人說,與所有的慈濟志業建築一樣,人文志業中心的建設,力量來自人人真誠付出;許多護持者生活小康,甚或清貧度日,卻因認同慈濟而護持志業。就像籌建幾所慈濟醫院期間,有不少做勞力工作,或擺攤賣小吃的民眾,捐出長久以來的積蓄幫助建院,像是謝明和師兄與太太賣水煎包,省吃儉用,點滴累積,幾十年來陸續為多位家人圓滿榮董。

還有一對夫妻租閣樓當住家,把原本購屋的錢捐出來護持建院,他們說,師父要建醫院比較重要,買房子的錢再賺就有了。上人感動表示,這分善心單純、無私,即使生活清苦,但是心靈快樂,用這分輕安歡喜心護持師父蓋醫院救人、建大愛臺弘法利生。慈濟人的全然信任與護持,是自己永銘於心的記憶,而且是生生世世的記憶,深入八識田中,無論何時見面,都會相知相惜。

慈濟人做慈濟事,都是很正向的人間教材,而且是真人實事,堪為典範。上人表示,大愛臺以電視傳播的力量,報導慈濟人、慈濟事,是廣傳清流於人間,用慈濟人的人品典範為人間做教育;現在關渡靜思堂啟用,園區內處處有法,處處都能做教育,所以關渡園區也是「教」堂,是教育的殿堂,每位導覽者都是老師。

大愛臺是傳法的寶塔,在佛教經典中,塔就是「顯德」之意。上人指出,以前的房子大多是平房,唯獨佛塔建得高,遠遠地就能看見,很明顯。人的德行也像高塔一般,要很明顯地讓人看得到,就像燈塔為人間指引方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自己就有一座塔,要時時自修,修得好,塔才會高,塔裏的燈才會亮,讓人看得見,也就是「顯德」。

慈濟人的品德典範,要說出來讓人知道,才能教育、教化人間。所以上人鼓勵年長的資深慈濟人,只要身體狀況許可,就要經常參與慈濟活動,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老菩薩是老資格,不是人老。有的人活得很老,卻說不出這一生有什麼值得分享的事,活得再久也是空過人生;而我們活得很扎實,有很多經驗可說,而且我們說得出來,別人也聽得進去,所以每一位都可以作典範。」

「就像你們聽師父說話,聽得歡喜,覺得很受用;若是聽人說無明的話,或者是批評的言詞,充滿人我是非,對人對己都沒有用,空白度過人生,甚至造業更深。期待慈濟人的分秒都要實用,分秒都在利益人間,也可以帶動人同行。」

有量有福,有做有得

聆聽三重師兄師姊與青年志工分享後,上人開示,有量就有福,有做就有得;而且投入得愈久,做得愈多,福與德愈大。在座多位師兄師姊都是投入慈濟三、四十年的資深慈濟人,一路踏踏實實往前走;即使也會面對坎坷路,不過大家仍然堅定邁步,每踏一步都在造福人間。

「我們的社會,有善、有福才能平安。」上人說,慈濟人開道鋪路,不但付出無所求,而且很認真、很仔細,就像之前聽慈誠隊報告,北區慈濟志工大動員,協助臺北慈院維護欄杆、大掃除,慈院啟業前,臺北慈濟人同樣動員清理內外院區,慈誠師兄甚至鑽進水溝涵管清除泥沙等堆積物。這些地方,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但是師兄師姊考量整潔與安全,把每一個角落都清理乾淨,由此可見大家的真與誠。

「慈濟人做慈濟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別人看不到沒關係,我們要反觀自省,覺得清理得很乾淨,連自己的心都乾淨了,內外乾淨,安然自在。就如〈爐香讚〉:『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真誠、虔誠的心與佛心相通,長久以來都是如此真誠做慈濟事,才能在這幾十年間建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上人說,師兄師姊上街勸募,主要是向大眾告知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天災人禍,需要大家共同關心,帶動人人發心行善,讓大眾虔誠的善的心聲上達諸佛菩薩、龍天護法聽,使天地人間祥和平安。「我們開口要說好話,踏步要走好路,舉手要做好事;好就是善,善就是福。盡此一報身,我們此生得以共聚在慈濟,彼此分享與勉勵,結伴做好事,很難得也很有福!要好好把握,廣結善緣、廣度眾生。」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七至二十八日 把菩薩度進來

7.27~28《農六月‧初十至十一》

【靜思小語】以感恩、尊重、愛對待每一個人,就是度化人間。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發揮生命價值,很歡喜

在臺北小巨蛋的經藏演繹總共八場,每一場的入經藏菩薩有一千五百一十六人。雙和靜思堂四樓作為練習及驗收場地,從五月二十八日到六月二十四日完成前置作業。北區志工組成木作團隊、地標團隊等,清空鷹架鐵條與雜物、裝電扇、貼遮光隔熱紙及隔音窗簾、安裝風筒及空調,把計畫一個半月完成的工程縮短到二十天。

七月二十七日,聆聽師兄師姊們分享後,上人開示,大家如此盡心盡力、任勞任怨,卻都是付出無所求;這些大大小小的工作,如果聘人來做,每天都要付出一筆不少的工資,也不一定做出符合需求、達到標準的成果。而慈濟人都是志工,用心盡力做慈濟事,都做得很好,甚至超過預期。

中和、永和的人口很多,雙和靜思堂有大空間可以作為經藏演繹練習及驗收場地,將來也可以規畫教室,多開一些讓年長者參與的課程;年長的慈濟志工也可以到靜思堂付出,或是照顧靜思堂內外環境。上人提到高雄靜思堂有多位高齡的福田志工,他們的孩子事業有成,曾經有榮董說,只要師父行腳到高雄,媽媽清晨三點就出門,來到靜思堂跟著做早課、聽開示,接著打掃靜思堂。因為媽媽年事已高,平時聘請照服員陪在媽媽身邊照顧她,媽媽連照服員都帶來靜思堂一起做福田,天天做得很歡喜。

「生命要活得歡喜,要歡喜就要做有價值的事情;慈濟人共同做慈濟事,沒有階級之分,不斷發揮生命的價值,付出愛的力量。」上人教師兄師姊多接引社區長者來慈濟道場,無論是上課或做志工,選擇各人喜歡的項目投入,持續學習且發揮生命良能,提升生命價值。臺北的慈濟道場很多,志工也不少,可以就地隨緣度眾生,每一位度進來就是菩薩。

「在慈濟道場淨化人心,度進來的就是菩薩;度了一個人,可以影響他的家庭。或許本來家人無法和合,有很多煩惱,社區裏的慈濟道場,就地牽起因緣,將他們帶進來,調伏他們的心,也可以帶動他們的行為,化暴戾為祥和。」

上人說,香積組愈忙碌,供應給愈多人用餐,代表慈濟道場裏人氣旺盛,也表示人間菩薩多、福氣大。香積愈做愈大,表示福氣增加;道場空間愈用愈多,就在增智慧,所以福慧雙修。請師兄師姊持續招募人間菩薩,廣邀大眾來了解慈濟,凝聚起人人的愛,隨時都可以因應社會的需要而付出。

「要教化人間不是用說的,要用感恩、尊重、愛對待每一個人,包括一起做慈濟的法親。慈濟是一個大家庭,而且是菩薩道上的法脈之家,法親之間本應相互感恩與尊重。」上人肯定師兄師姊把握因緣發揮生命價值,亦叮嚀大家注意身體狀況,雖說生命不要空過,但是不要超過,要分配好時間,做事不要超出體力負荷,承擔勤務要量力而為。

「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勉勵我們提升生命價值,行菩薩道,慈濟人已經身體力行,而且都有相同的價值觀,還要不斷帶動大眾,凝聚人人的愛與善,才有為天地人間付出的大力量,讓行善的福氣提升起來,不要讓人間的『人氣』隨著眾生造業而衰頹墮落。要讓吉祥的瑞氣永遠都在我們身邊,讓社會永遠都有一股清流;只要我們盡心,造福的人多,瑞氣自然旺盛。」

拔除無明雜草,耕心田

七月二十八日,即將南下前往大林,上人對北區師兄師姊、臺北慈院主管同仁做行前叮嚀,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要不斷灌溉、耕耘心地;聞法受用,就要不斷複習,持續加強記憶。假如聽了就過了,心田沒有耕耘就會荒廢,無明煩惱的雜草會愈長愈多。所以要把握因緣勤精進,讓好種子從「一」生無量。

上人鼓勵年長的師兄師姊多來慈濟道場和法親一起做事,經常與人互動、分享,菩薩道上持續精進,不要讓過去已經降伏的習氣再度浮現;何況社會人間有許多讓人擔憂的亂象,所以人間菩薩要更認真,自度亦度人。

不要用消極的態度覺得反正雜草除不盡,就放任生長而不予理會;等到想要耕種,除草會更辛苦。要趁此生已經聞法,拔除了無明雜草,把種子照顧好,讓好種子繁殖得更多;大家要發揮智慧,多出來與大眾互動,廣布善種子在人心,接引人間菩薩,一代接著一代,度化無量眾生。「聽著大家的分享,我總是覺得自己很有福,有這一群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甚至是用生命在做慈濟。」

上人說,慈濟人用生命做慈濟,用生命寫下慈濟歷史,人文志業更要用心留存每一則慈濟人的生命故事,每一則都在慈濟歷史中。就如經藏演繹團隊要呈現的《無量義 法髓頌》,也要不斷用心調整,誦念的韻調讓人心很寧靜,還有〈六瑞相〉優美的影片背景,讓人見之歡喜,凝聚觀者的虔誠心意,讓人間充盈祥瑞之氣。

「《無量義經》就是慈濟法髓,所以稱為『法髓頌』。經過幾次演繹並且不斷調整,達到理想的成果之後,固定下來、延續下去,全球慈濟人不論是否為佛教徒,都很適用;詞曲、影像敘說宇宙虛空與大地人間的境界,傳達佛法教育,也展示大地自然景象之美,自然界生機無窮,『六瑞相』寧靜莊嚴、音律優美,傳唱的詞句讓人琅琅上口,任何宗教信仰者都可以接受。」

「希望到最後那一天,不用幫我念佛,而是唱《無量義 法髓頌》,讓法一直與我相伴,在祥瑞的氣氛中,讓大家接受佛法的音律,進一步吸收佛法的道理。」上人期待《無量義 法髓頌》永久傳唱,讓大家聽到音律與歌詞,看見美好的自然景色,從祥瑞的氣氛中體會天地人間的道理。

約傍晚五時十分抵達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陳金城副院長、賴俊良副院長等醫護同仁向上人接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27~28《農六月‧初十至十一》

【靜思小語】以感恩、尊重、愛對待每一個人,就是度化人間。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發揮生命價值,很歡喜

在臺北小巨蛋的經藏演繹總共八場,每一場的入經藏菩薩有一千五百一十六人。雙和靜思堂四樓作為練習及驗收場地,從五月二十八日到六月二十四日完成前置作業。北區志工組成木作團隊、地標團隊等,清空鷹架鐵條與雜物、裝電扇、貼遮光隔熱紙及隔音窗簾、安裝風筒及空調,把計畫一個半月完成的工程縮短到二十天。

七月二十七日,聆聽師兄師姊們分享後,上人開示,大家如此盡心盡力、任勞任怨,卻都是付出無所求;這些大大小小的工作,如果聘人來做,每天都要付出一筆不少的工資,也不一定做出符合需求、達到標準的成果。而慈濟人都是志工,用心盡力做慈濟事,都做得很好,甚至超過預期。

中和、永和的人口很多,雙和靜思堂有大空間可以作為經藏演繹練習及驗收場地,將來也可以規畫教室,多開一些讓年長者參與的課程;年長的慈濟志工也可以到靜思堂付出,或是照顧靜思堂內外環境。上人提到高雄靜思堂有多位高齡的福田志工,他們的孩子事業有成,曾經有榮董說,只要師父行腳到高雄,媽媽清晨三點就出門,來到靜思堂跟著做早課、聽開示,接著打掃靜思堂。因為媽媽年事已高,平時聘請照服員陪在媽媽身邊照顧她,媽媽連照服員都帶來靜思堂一起做福田,天天做得很歡喜。

「生命要活得歡喜,要歡喜就要做有價值的事情;慈濟人共同做慈濟事,沒有階級之分,不斷發揮生命的價值,付出愛的力量。」上人教師兄師姊多接引社區長者來慈濟道場,無論是上課或做志工,選擇各人喜歡的項目投入,持續學習且發揮生命良能,提升生命價值。臺北的慈濟道場很多,志工也不少,可以就地隨緣度眾生,每一位度進來就是菩薩。

「在慈濟道場淨化人心,度進來的就是菩薩;度了一個人,可以影響他的家庭。或許本來家人無法和合,有很多煩惱,社區裏的慈濟道場,就地牽起因緣,將他們帶進來,調伏他們的心,也可以帶動他們的行為,化暴戾為祥和。」

上人說,香積組愈忙碌,供應給愈多人用餐,代表慈濟道場裏人氣旺盛,也表示人間菩薩多、福氣大。香積愈做愈大,表示福氣增加;道場空間愈用愈多,就在增智慧,所以福慧雙修。請師兄師姊持續招募人間菩薩,廣邀大眾來了解慈濟,凝聚起人人的愛,隨時都可以因應社會的需要而付出。

「要教化人間不是用說的,要用感恩、尊重、愛對待每一個人,包括一起做慈濟的法親。慈濟是一個大家庭,而且是菩薩道上的法脈之家,法親之間本應相互感恩與尊重。」上人肯定師兄師姊把握因緣發揮生命價值,亦叮嚀大家注意身體狀況,雖說生命不要空過,但是不要超過,要分配好時間,做事不要超出體力負荷,承擔勤務要量力而為。

「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勉勵我們提升生命價值,行菩薩道,慈濟人已經身體力行,而且都有相同的價值觀,還要不斷帶動大眾,凝聚人人的愛與善,才有為天地人間付出的大力量,讓行善的福氣提升起來,不要讓人間的『人氣』隨著眾生造業而衰頹墮落。要讓吉祥的瑞氣永遠都在我們身邊,讓社會永遠都有一股清流;只要我們盡心,造福的人多,瑞氣自然旺盛。」

拔除無明雜草,耕心田

七月二十八日,即將南下前往大林,上人對北區師兄師姊、臺北慈院主管同仁做行前叮嚀,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要不斷灌溉、耕耘心地;聞法受用,就要不斷複習,持續加強記憶。假如聽了就過了,心田沒有耕耘就會荒廢,無明煩惱的雜草會愈長愈多。所以要把握因緣勤精進,讓好種子從「一」生無量。

上人鼓勵年長的師兄師姊多來慈濟道場和法親一起做事,經常與人互動、分享,菩薩道上持續精進,不要讓過去已經降伏的習氣再度浮現;何況社會人間有許多讓人擔憂的亂象,所以人間菩薩要更認真,自度亦度人。

不要用消極的態度覺得反正雜草除不盡,就放任生長而不予理會;等到想要耕種,除草會更辛苦。要趁此生已經聞法,拔除了無明雜草,把種子照顧好,讓好種子繁殖得更多;大家要發揮智慧,多出來與大眾互動,廣布善種子在人心,接引人間菩薩,一代接著一代,度化無量眾生。「聽著大家的分享,我總是覺得自己很有福,有這一群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甚至是用生命在做慈濟。」

上人說,慈濟人用生命做慈濟,用生命寫下慈濟歷史,人文志業更要用心留存每一則慈濟人的生命故事,每一則都在慈濟歷史中。就如經藏演繹團隊要呈現的《無量義 法髓頌》,也要不斷用心調整,誦念的韻調讓人心很寧靜,還有〈六瑞相〉優美的影片背景,讓人見之歡喜,凝聚觀者的虔誠心意,讓人間充盈祥瑞之氣。

「《無量義經》就是慈濟法髓,所以稱為『法髓頌』。經過幾次演繹並且不斷調整,達到理想的成果之後,固定下來、延續下去,全球慈濟人不論是否為佛教徒,都很適用;詞曲、影像敘說宇宙虛空與大地人間的境界,傳達佛法教育,也展示大地自然景象之美,自然界生機無窮,『六瑞相』寧靜莊嚴、音律優美,傳唱的詞句讓人琅琅上口,任何宗教信仰者都可以接受。」

「希望到最後那一天,不用幫我念佛,而是唱《無量義 法髓頌》,讓法一直與我相伴,在祥瑞的氣氛中,讓大家接受佛法的音律,進一步吸收佛法的道理。」上人期待《無量義 法髓頌》永久傳唱,讓大家聽到音律與歌詞,看見美好的自然景色,從祥瑞的氣氛中體會天地人間的道理。

約傍晚五時十分抵達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陳金城副院長、賴俊良副院長等醫護同仁向上人接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