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凝聚點點極微光

4.17《農閏二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螢光雖微,凝聚起來能在黑夜中閃閃發亮;愈來愈多人啟發一念心,可以形成助人的大力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尼泊爾的「竹筒歲月」

時間成就一切,造福或肇禍,取決於一念之間。聆聽慈善志業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有感而言,世間的福與禍都是眾生長久造作、累積而來的業,人人能夠多造福,人間就得以祥和平安;假如人心難以團結,愛的能量、善的祥和也就消散了。沒有愛與善的人間豈能祥和?

愛在慈濟世界裏很飽滿,但是慈濟在世界上只是一點點微弱的光,善惡拔河的拉鋸中,善就好像點點極微光,實在不成比例,不過也幸好有這點點極微光,才能讓人在黑暗中看見希望。上人勉勵大家,要把點點極微光凝聚起來,成為黑夜中很明顯的閃閃亮光,指引方向。

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一年多來輪流前往尼泊爾藍毘尼,為了當地的援助事務,要達成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而排開自己的事業,專心投入一段時間。上人表示,對大部分的師兄師姊來說,尼泊爾與自家的生活環境天差地別,需要適應與調整,但是他們甘願捨原本的安逸生活,走入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只因為不忍眾生受苦,故而設法救拔。就如地藏王菩薩的心:我不入地獄,誰能去救地獄眾生?也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還有文殊菩薩,早在過去久遠劫前已經成佛,倒駕慈航來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教育人間。

當地志工與慈濟人下鄉,挨家挨戶訪視,從旁觀察慈濟人做事的方法與精神理念,也因為參與訪視而「見苦知福」,即使本身的生活亦為清貧,但是看到還有人過得更苦,啟發了一念悲心,更樂於付出。

就如緬甸慈濟人幫助農村的貧苦居民,也將「竹筒歲月」的故事與精神理念帶給他們,農民受到啟發,每天存一把米,而且在村落之間推廣,帶動出許多「米撲滿」會員,凝聚力量幫助更為貧苦的家庭。經由人文志業報導,以及上人經常在公開場合提起,已經成為國際間的慈濟典範;「米撲滿」的行善方法也已推及多國,連尼泊爾的照顧戶也欣然響應,還有與慈濟人因發放結緣的學校,孩子們也帶動家人日存一把米行善。

「這分愛的能量經由宣導,影響人人啟發一念心,就像是螢火的微光,雖然很微弱,只要數量愈來愈多,就能在黑夜中閃閃發亮。所以我們不要輕視自己,即使只是一隻小螞蟻、螢火蟲,只要發心立願,也能凝聚大力量;人人發這一念心,可以幫助很多人。行善助人的同時,我們也要相信因緣,種下善因、善緣,就會有善果報;眾生都能行善,世間就充滿善的氣息,會有祥和的瑞氣,可以環繞、保護著地球。」

慈濟人從國外來尼泊爾,終究要離開,當地若沒有人承接重任,慈濟人文、教育人文也就無以為繼。上人指出星馬慈濟團隊就是「菩薩農耕隊」,除了自己去耕耘土地、播善種子,還要陪伴尼泊爾人接著耕耘志業,一定要有在地居民關懷、照顧苦難眾生,要有慈濟教聯會帶動、陪伴當地教職人員,當地教育才會真正為社會帶來希望;有慈濟人醫會帶動、陪伴當地醫療人員,讓他們啟發真誠的愛心,自動自發投入,志業的推行才會長長久久,才有希望達成翻轉尼泊爾,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4.17《農閏二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螢光雖微,凝聚起來能在黑夜中閃閃發亮;愈來愈多人啟發一念心,可以形成助人的大力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尼泊爾的「竹筒歲月」

時間成就一切,造福或肇禍,取決於一念之間。聆聽慈善志業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有感而言,世間的福與禍都是眾生長久造作、累積而來的業,人人能夠多造福,人間就得以祥和平安;假如人心難以團結,愛的能量、善的祥和也就消散了。沒有愛與善的人間豈能祥和?

愛在慈濟世界裏很飽滿,但是慈濟在世界上只是一點點微弱的光,善惡拔河的拉鋸中,善就好像點點極微光,實在不成比例,不過也幸好有這點點極微光,才能讓人在黑暗中看見希望。上人勉勵大家,要把點點極微光凝聚起來,成為黑夜中很明顯的閃閃亮光,指引方向。

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一年多來輪流前往尼泊爾藍毘尼,為了當地的援助事務,要達成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而排開自己的事業,專心投入一段時間。上人表示,對大部分的師兄師姊來說,尼泊爾與自家的生活環境天差地別,需要適應與調整,但是他們甘願捨原本的安逸生活,走入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只因為不忍眾生受苦,故而設法救拔。就如地藏王菩薩的心:我不入地獄,誰能去救地獄眾生?也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還有文殊菩薩,早在過去久遠劫前已經成佛,倒駕慈航來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教育人間。

當地志工與慈濟人下鄉,挨家挨戶訪視,從旁觀察慈濟人做事的方法與精神理念,也因為參與訪視而「見苦知福」,即使本身的生活亦為清貧,但是看到還有人過得更苦,啟發了一念悲心,更樂於付出。

就如緬甸慈濟人幫助農村的貧苦居民,也將「竹筒歲月」的故事與精神理念帶給他們,農民受到啟發,每天存一把米,而且在村落之間推廣,帶動出許多「米撲滿」會員,凝聚力量幫助更為貧苦的家庭。經由人文志業報導,以及上人經常在公開場合提起,已經成為國際間的慈濟典範;「米撲滿」的行善方法也已推及多國,連尼泊爾的照顧戶也欣然響應,還有與慈濟人因發放結緣的學校,孩子們也帶動家人日存一把米行善。

「這分愛的能量經由宣導,影響人人啟發一念心,就像是螢火的微光,雖然很微弱,只要數量愈來愈多,就能在黑夜中閃閃發亮。所以我們不要輕視自己,即使只是一隻小螞蟻、螢火蟲,只要發心立願,也能凝聚大力量;人人發這一念心,可以幫助很多人。行善助人的同時,我們也要相信因緣,種下善因、善緣,就會有善果報;眾生都能行善,世間就充滿善的氣息,會有祥和的瑞氣,可以環繞、保護著地球。」

慈濟人從國外來尼泊爾,終究要離開,當地若沒有人承接重任,慈濟人文、教育人文也就無以為繼。上人指出星馬慈濟團隊就是「菩薩農耕隊」,除了自己去耕耘土地、播善種子,還要陪伴尼泊爾人接著耕耘志業,一定要有在地居民關懷、照顧苦難眾生,要有慈濟教聯會帶動、陪伴當地教職人員,當地教育才會真正為社會帶來希望;有慈濟人醫會帶動、陪伴當地醫療人員,讓他們啟發真誠的愛心,自動自發投入,志業的推行才會長長久久,才有希望達成翻轉尼泊爾,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八日 感恩逆境

4.18《農閏二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遇到逆境就退縮,永遠都需要重來;關關難過但關關可過,就是最美的境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要記得與師父有約

資深委員林勝勝師姊因病入住臺北慈濟醫院,上人透過網路視訊叮嚀師姊:「幾十年來,你一直陪著師父做慈濟,當師父要建醫院,最需要之時,你都沒離開師父,總是心心念念要替師父做事,趕快去找人來幫助師父承擔,給我很大的力量。」

「我們將醫院建起來了,現在有八所慈濟醫院,包括山上的三義慈濟中醫醫院,還有花蓮的玉里慈院、臺東的關山慈院,守護在東部鄉鎮,照顧很多人,這就是你的功德、所有慈濟人的功德,是師父的弟子的功德。我們把要做的事都完成了,我現在很放心,你也要很放心,你我都到這個年紀了,總有那麼一天,不過我們的緣是生生世世,先去的人要替師父先去鋪路,將來能夠牽著師父再走回慈濟,接著開道鋪路,代代相接。」

「所以你要勇敢抬起頭來,時時念師父,心不離佛,發願生生世世都要當菩薩。未來的世間會更需要菩薩救度,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發願,行動於未來,與師父牽手再來人間,接引眾生,繼承慈濟的菩薩道。」上人教導師姊,生死隨緣,無論因緣如何安排,還有多久的時間,心靈都要保持輕安自在。如果眼睛還能睜開,就與人打個招呼;如果很累了、想睡了,就闔眼休息,一切都很自在。

「要記得你和師父有約,先走的人要牽引後來的人,牽來同行人間菩薩道。所以你的心要念著諸佛菩薩,還要念著師父,你與師父永遠貼心,師父心中也一定有你。」

視訊後,上人復對座中的馬來西亞慈濟人說:「人生總有盡時,不過她到此時仍然意不顛倒、心無貪戀,沒有其他雜念,心心念念就是師父。我上次行腳到臺北,她的意識還很清醒,雖然病得很辛苦,也來見師父。這一回師徒線上見面,或許是最後一次了,很不捨,但是每個人都有這一刻,看到她很輕安,心無顛倒,這就是修行最後要求的方向,真的讓我安心。」

上人說,每每聽到慈濟人臥病或往生的訊息,都會覺得不捨,但是再如何不捨,都要堪忍,自我提醒要勇敢把握現在,做好該做的事,做到了就有福。「我對慈濟人很安心,但是不捨貼心弟子承受病苦或往生,這是人間常情,生離死別很無奈,心靈感受很苦,所以修行就是要解脫,雖然仍舊要面對現實,但是要能轉化難過不捨為祝福。」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學到最後,應該能夠確定未來的業力方向了。勝勝的業力評估起來,福多惡少,幾十年來她都在造福,即使難免有時也會起凡夫心,但是心中有法,就能將煩惱無明即刻放下。」上人說,籌建花蓮慈院時,勝勝師姊為了建院而用心勸募,那時的心境是即使不小心跌倒了,衣服沾上塵沙,也要把這些塵沙兜起來,和入建院的水泥裏,一點一滴的力量都不放棄。「她很有智慧,說話都很能鼓舞人心。她的人生走到此時,雖然我不捨,不過無可奈何,總是為她祝福。」

我們是慧命共同體

馬來西亞雪隆分會、馬六甲分會四合一團隊及同仁,從四月十四日至二十日來臺參訪志業體,與臺灣法親交流,今日返回精舍與上人共聚,報告當地會務並分享心得。

聽到師兄師姊分享為土耳其地震上街勸募,上人說,即使受災的土耳其、敘利亞距離大家很遙遠,但是得知他們受災、有困難,師兄師姊願意捧著愛心箱上街頭,這一念心很單純,就是為了愛。民眾的點點滴滴愛心匯聚起來,也有一股力量,但是募得款項多寡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募得民眾願意付出助人的那一分愛心。

「慈濟人都是有心、有願力的菩薩,與其說是愛慈濟、支持師父而做慈濟,其實是因為愛全球人,所以很願意為了國際間的苦難而付出。我們的願那麼大、愛那麼深,但是要做到我們所發的願,不能只憑自己的力量,要有這麼多同心、同志願的法親才能做到,所以要彼此感恩;能夠彼此感恩,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人我是非。」

「我們在慈濟的道場裏,見到人就是感恩,與法親一起精進共修、相互勉勵,這個道場時時都會『有法度』,人人心中有法,人人的心都融合在佛法中。」上人教導,人人各有習氣,互動難免會有不如意時,要自我提醒身在菩薩道場,懂得用法轉心念,將無明轉為誠意;只要有誠意,任何人說出的話,都是對自己的教育,要感恩以對。

「與我有好緣的人,會來支援我做事;如果有逆緣、不好因緣,也可以化為一股推自己前進的力量。否則大家都來支援我,我什麼事都不用做,只能在原地不動,就不會進步了;要有人推我,讓我覺得還有哪裏需要改進,就會舉起腳來往前進。大家假如有這個觀念,也就沒有逆境,所面對的都會是好人、好因緣。」

上人說,來到道場就是要修行,而修行就會面對考驗,否則無法有成就。所謂的考驗,就是考驗智慧,有智慧的人能夠判斷是非對錯,是對的、有正向幫助的,要感恩;是錯的、障礙自己的,就要提起善解心,感恩有此磨練,成就自己的道業、增長自己的智慧。

「這幾十年走過來,當然感恩支持我的人,但是我更感恩,感恩當初有逆風、有無明風,才能讓我有歷史、有故事可以說,我是在重重困難中撐過來的,並非有大家支持就能夠做到。所以我們在這個道場裏,要時常說『感恩』,這就是我們的修行功夫,否則一遇到逆境就退縮,永遠都需要一再重來,不能過關;關關難過、關關可過,只要過了那一關,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還是要感恩逆境。」

上人說,馬來西亞的慈濟道場很莊嚴,周圍環境也很不錯;大家都有各自的小家庭,而慈濟道場是大家共同擁有的大家庭,要靠大家庭的法親共同珍惜與照顧,感恩有好因緣讓慈濟在當地有這一片好道場,可以菩薩大招生,結大好緣。所以無論如何,大家都要轉一個心境,轉無明為智慧,就能海闊天空,成就修菩薩行的大功夫。

「雖然我們很少見面,但是大家認識師父很久了,即使我無法認得每一位,但是你們都是時時與師父同在,與師父貼心,有共同的心願,一心一志,佛心師志,都是發大心、立大願,為社會人間付出,所以我們要自我肯定且彼此祝福。」上人說,如果大家沒有進入慈濟,人生的價值只在於自己的家庭、事業,生活範圍很狹窄,眼界心胸受限;就是因為投入慈濟,開闊眼界、增長見聞,而且能與不同國家種族的許多人結善緣。

上人說,全球慈濟人做的慈濟事,都與每一位慈濟人的生命有關,因為慈濟人是「慧命共同體」,慈濟在世界各地所做的事,都是在圓滿每一位慈濟人的心願,達成每一位助人的使命。所以大家走入慈濟,就要善用生命增長慧命。「生命只與個人的自身有關,慧命則是普及人間,與天下眾生相關。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慈濟人到佛陀故鄉幫助當地苦難人,也是實踐佛陀的精神理念,救濟苦難眾生。」

「佛陀的精神慧命傳續到現在,我們假如沒有傳承佛陀的慧命,不會一起以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我與佛陀的心連接得比較近,而你們與我有緣,我把這分心再傳給你們,手把手,不斷牽起善因緣。現在因緣具足,我們把力量連接起來,而且要長久延續、不斷有人發心立願,為天下眾生而盡心用力。」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4.18《農閏二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遇到逆境就退縮,永遠都需要重來;關關難過但關關可過,就是最美的境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要記得與師父有約

資深委員林勝勝師姊因病入住臺北慈濟醫院,上人透過網路視訊叮嚀師姊:「幾十年來,你一直陪著師父做慈濟,當師父要建醫院,最需要之時,你都沒離開師父,總是心心念念要替師父做事,趕快去找人來幫助師父承擔,給我很大的力量。」

「我們將醫院建起來了,現在有八所慈濟醫院,包括山上的三義慈濟中醫醫院,還有花蓮的玉里慈院、臺東的關山慈院,守護在東部鄉鎮,照顧很多人,這就是你的功德、所有慈濟人的功德,是師父的弟子的功德。我們把要做的事都完成了,我現在很放心,你也要很放心,你我都到這個年紀了,總有那麼一天,不過我們的緣是生生世世,先去的人要替師父先去鋪路,將來能夠牽著師父再走回慈濟,接著開道鋪路,代代相接。」

「所以你要勇敢抬起頭來,時時念師父,心不離佛,發願生生世世都要當菩薩。未來的世間會更需要菩薩救度,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發願,行動於未來,與師父牽手再來人間,接引眾生,繼承慈濟的菩薩道。」上人教導師姊,生死隨緣,無論因緣如何安排,還有多久的時間,心靈都要保持輕安自在。如果眼睛還能睜開,就與人打個招呼;如果很累了、想睡了,就闔眼休息,一切都很自在。

「要記得你和師父有約,先走的人要牽引後來的人,牽來同行人間菩薩道。所以你的心要念著諸佛菩薩,還要念著師父,你與師父永遠貼心,師父心中也一定有你。」

視訊後,上人復對座中的馬來西亞慈濟人說:「人生總有盡時,不過她到此時仍然意不顛倒、心無貪戀,沒有其他雜念,心心念念就是師父。我上次行腳到臺北,她的意識還很清醒,雖然病得很辛苦,也來見師父。這一回師徒線上見面,或許是最後一次了,很不捨,但是每個人都有這一刻,看到她很輕安,心無顛倒,這就是修行最後要求的方向,真的讓我安心。」

上人說,每每聽到慈濟人臥病或往生的訊息,都會覺得不捨,但是再如何不捨,都要堪忍,自我提醒要勇敢把握現在,做好該做的事,做到了就有福。「我對慈濟人很安心,但是不捨貼心弟子承受病苦或往生,這是人間常情,生離死別很無奈,心靈感受很苦,所以修行就是要解脫,雖然仍舊要面對現實,但是要能轉化難過不捨為祝福。」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學到最後,應該能夠確定未來的業力方向了。勝勝的業力評估起來,福多惡少,幾十年來她都在造福,即使難免有時也會起凡夫心,但是心中有法,就能將煩惱無明即刻放下。」上人說,籌建花蓮慈院時,勝勝師姊為了建院而用心勸募,那時的心境是即使不小心跌倒了,衣服沾上塵沙,也要把這些塵沙兜起來,和入建院的水泥裏,一點一滴的力量都不放棄。「她很有智慧,說話都很能鼓舞人心。她的人生走到此時,雖然我不捨,不過無可奈何,總是為她祝福。」

我們是慧命共同體

馬來西亞雪隆分會、馬六甲分會四合一團隊及同仁,從四月十四日至二十日來臺參訪志業體,與臺灣法親交流,今日返回精舍與上人共聚,報告當地會務並分享心得。

聽到師兄師姊分享為土耳其地震上街勸募,上人說,即使受災的土耳其、敘利亞距離大家很遙遠,但是得知他們受災、有困難,師兄師姊願意捧著愛心箱上街頭,這一念心很單純,就是為了愛。民眾的點點滴滴愛心匯聚起來,也有一股力量,但是募得款項多寡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募得民眾願意付出助人的那一分愛心。

「慈濟人都是有心、有願力的菩薩,與其說是愛慈濟、支持師父而做慈濟,其實是因為愛全球人,所以很願意為了國際間的苦難而付出。我們的願那麼大、愛那麼深,但是要做到我們所發的願,不能只憑自己的力量,要有這麼多同心、同志願的法親才能做到,所以要彼此感恩;能夠彼此感恩,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人我是非。」

「我們在慈濟的道場裏,見到人就是感恩,與法親一起精進共修、相互勉勵,這個道場時時都會『有法度』,人人心中有法,人人的心都融合在佛法中。」上人教導,人人各有習氣,互動難免會有不如意時,要自我提醒身在菩薩道場,懂得用法轉心念,將無明轉為誠意;只要有誠意,任何人說出的話,都是對自己的教育,要感恩以對。

「與我有好緣的人,會來支援我做事;如果有逆緣、不好因緣,也可以化為一股推自己前進的力量。否則大家都來支援我,我什麼事都不用做,只能在原地不動,就不會進步了;要有人推我,讓我覺得還有哪裏需要改進,就會舉起腳來往前進。大家假如有這個觀念,也就沒有逆境,所面對的都會是好人、好因緣。」

上人說,來到道場就是要修行,而修行就會面對考驗,否則無法有成就。所謂的考驗,就是考驗智慧,有智慧的人能夠判斷是非對錯,是對的、有正向幫助的,要感恩;是錯的、障礙自己的,就要提起善解心,感恩有此磨練,成就自己的道業、增長自己的智慧。

「這幾十年走過來,當然感恩支持我的人,但是我更感恩,感恩當初有逆風、有無明風,才能讓我有歷史、有故事可以說,我是在重重困難中撐過來的,並非有大家支持就能夠做到。所以我們在這個道場裏,要時常說『感恩』,這就是我們的修行功夫,否則一遇到逆境就退縮,永遠都需要一再重來,不能過關;關關難過、關關可過,只要過了那一關,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還是要感恩逆境。」

上人說,馬來西亞的慈濟道場很莊嚴,周圍環境也很不錯;大家都有各自的小家庭,而慈濟道場是大家共同擁有的大家庭,要靠大家庭的法親共同珍惜與照顧,感恩有好因緣讓慈濟在當地有這一片好道場,可以菩薩大招生,結大好緣。所以無論如何,大家都要轉一個心境,轉無明為智慧,就能海闊天空,成就修菩薩行的大功夫。

「雖然我們很少見面,但是大家認識師父很久了,即使我無法認得每一位,但是你們都是時時與師父同在,與師父貼心,有共同的心願,一心一志,佛心師志,都是發大心、立大願,為社會人間付出,所以我們要自我肯定且彼此祝福。」上人說,如果大家沒有進入慈濟,人生的價值只在於自己的家庭、事業,生活範圍很狹窄,眼界心胸受限;就是因為投入慈濟,開闊眼界、增長見聞,而且能與不同國家種族的許多人結善緣。

上人說,全球慈濟人做的慈濟事,都與每一位慈濟人的生命有關,因為慈濟人是「慧命共同體」,慈濟在世界各地所做的事,都是在圓滿每一位慈濟人的心願,達成每一位助人的使命。所以大家走入慈濟,就要善用生命增長慧命。「生命只與個人的自身有關,慧命則是普及人間,與天下眾生相關。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慈濟人到佛陀故鄉幫助當地苦難人,也是實踐佛陀的精神理念,救濟苦難眾生。」

「佛陀的精神慧命傳續到現在,我們假如沒有傳承佛陀的慧命,不會一起以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我與佛陀的心連接得比較近,而你們與我有緣,我把這分心再傳給你們,手把手,不斷牽起善因緣。現在因緣具足,我們把力量連接起來,而且要長久延續、不斷有人發心立願,為天下眾生而盡心用力。」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九至二十日 自我升等

4.19~20《農閏二月‧二十九至農三月‧初一》

【靜思小語】即使上了年紀,也可以「自我升等」,不斷為社會人群忙碌,常保心態年輕。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帥氣付出的身影

四月十九日,聆聽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大學團隊報告後,上人談到現在的年輕孩子普遍具有高知識、高學歷,希望師長要教孩子懂得惜福,把握時間與因緣,不只用心於學業,也要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慈濟學校有慈誠懿德會,師兄師姊用父母心關懷、愛護孩子,多位慈懿會的資深慈濟人,已經可以當孩子的祖父母了,還是不停下腳步,要「自我升等」,即使已經是祖父母輩的年紀,也要爭取與這群年輕人互動,作他們的典範,自己的心態也能常保年輕活潑。

上人說,許多資深慈濟人即使上了年紀,仍然不斷發揮菩薩良能,讓接觸到的人不覺得他們是需要照顧的老人,他們的行動很俐落,為了社會人群忙碌付出的身影很帥氣,是人間的典範。就如一面鏡子,本質不會受污染,但是需要時時下功夫擦拭,保護著它不受塵沙覆蓋髒污,也不讓水蒸氣模糊了鏡面,才能清楚映照一切。

上人肯定慈濟人在這幾十年來都照顧好、守護著清明自性,教育志業的師長也用心引導、幫助孩子,讓他們時常浸潤在清淨法水中,不讓清淨本性被蒙蔽。慈濟志業要靠大家運用純潔良能,發揮智慧潛能,不斷傳承與延續。

上人鼓勵慈濟學校的師長:「教育是為人間培植希望,是很有價值的志業,我們要培養、接引年輕後進,讓人人維持年輕、純潔的心境。資深老師要持續陪伴年輕後輩,期待年輕人也要把握時日,用心精進。三十年前,校長與你們一樣年輕,你們三十年以後也會到校長、慈懿會現在的年齡,所以人人都要有心理準備,還要自我期許:今天是慈懿會愛護的子女,來日換自己當慈懿會的爸爸媽媽,照顧慈濟的孩子,慈濟是一個大家庭,人人要共同珍惜。」

「感恩慈懿會菩薩們長期陪伴學校,感恩校長、老師們用心教育,樹立起慈濟校風,也期待學生們不要忘記慈濟教育的純潔,師長都是以真誠的愛疼惜你們,所以要相互珍惜、彼此互愛;感恩、尊重、愛,是人道精神的核心,要走在人道上,才是真誠的教育。」

受感動就帶得動

四月二十日,上人與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風濕免疫科陳政宏主任等人談話,趙院長感恩北區慈濟志工協助整理慈院環境。上人說,師兄師姊們平時會為社區裏的貧病家庭清掃居家環境,且臺灣各地慈濟人會回收二手輔具,整理、清潔過後,帶給經濟環境比較不好,而家中有人臥床的家庭。慈濟人各有不同的職業,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是都很願意付出助人。

上人說,雖然看起來慈濟人一直往外付出,其實心靈有無量收穫;因為投入慈濟,生命範圍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家庭、事業,只為了自身、親友而計較,在狹窄的範圍團團轉、起煩惱。並不是說投入慈濟以後就完全沒有煩惱,但是在這個法親的大家庭裏,有很多善知識從旁開導,法親彼此關懷,所以輕安歡喜。而自己也很慶幸,幸好有這麼多真誠付出與護持志業的慈濟人,才能在幾十年的時間成就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雖然慈濟人付出時間、耗費心力,經常自掏腰包做慈濟事,但是「功德財」不斷增長,就像鑿井出泉,泉湧不盡。

「從幾十年前一路跟著師父走的慈濟人真的是寶,不過現在都和師父一樣,年紀大了,比較擔心將來志工的活躍度沒辦法像他們一樣,所以要靠完整的組織架構,讓後來投入志業的人保持慈濟精神,志業還是可以不斷延續。我也很慶幸,各志業的領導者都具有正知、正見、正思惟,心願、志向很堅定,都是以師志為己志,用志業的精神投入,所以我很感恩,期待四大志業的領導者守護好這一念心,帶動同仁守志奉道。」

聆聽上人回憶籌建花蓮慈院點滴,趙院長談及曾經看到一位志工分享,花蓮慈院建院過程困難重重,居然真的蓋起來了,讓她實際走到醫院裏,抱著柱子就想哭。這位老菩薩認為上人與慈濟人通過龍天護法的考驗,以堅定的意志力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其實就算是現在,擁有充足的資源,要蓋一所醫院且順利營運,也沒有人敢承擔;更不用談上人決定要在花蓮蓋綜合醫院時,缺人、缺力、缺地,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

上人說,現在的花蓮慈院土地,當中有個魚池,整地之前須先抽水,慈濟人跳到池底踩著爛泥協助整頓,那是連用錢請工人都不太有人願意做的事,卻有這麼多人出力投入,人人都是志工,人情真是還不完。

趙院長說,這是上人的德行感動大家,所以慈濟有需要,就有這麼多人協助。上人遂鼓勵趙院長等主管,要帶動團隊,就要帶得讓大家受感動,很自然就會跟著走。現在自己年紀大了,心有餘力不足,就需要有人接棒帶動,而且不是只有此生此世,生生世世都要一棒接一棒,不斷傳承與帶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4.19~20《農閏二月‧二十九至農三月‧初一》

【靜思小語】即使上了年紀,也可以「自我升等」,不斷為社會人群忙碌,常保心態年輕。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帥氣付出的身影

四月十九日,聆聽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大學團隊報告後,上人談到現在的年輕孩子普遍具有高知識、高學歷,希望師長要教孩子懂得惜福,把握時間與因緣,不只用心於學業,也要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慈濟學校有慈誠懿德會,師兄師姊用父母心關懷、愛護孩子,多位慈懿會的資深慈濟人,已經可以當孩子的祖父母了,還是不停下腳步,要「自我升等」,即使已經是祖父母輩的年紀,也要爭取與這群年輕人互動,作他們的典範,自己的心態也能常保年輕活潑。

上人說,許多資深慈濟人即使上了年紀,仍然不斷發揮菩薩良能,讓接觸到的人不覺得他們是需要照顧的老人,他們的行動很俐落,為了社會人群忙碌付出的身影很帥氣,是人間的典範。就如一面鏡子,本質不會受污染,但是需要時時下功夫擦拭,保護著它不受塵沙覆蓋髒污,也不讓水蒸氣模糊了鏡面,才能清楚映照一切。

上人肯定慈濟人在這幾十年來都照顧好、守護著清明自性,教育志業的師長也用心引導、幫助孩子,讓他們時常浸潤在清淨法水中,不讓清淨本性被蒙蔽。慈濟志業要靠大家運用純潔良能,發揮智慧潛能,不斷傳承與延續。

上人鼓勵慈濟學校的師長:「教育是為人間培植希望,是很有價值的志業,我們要培養、接引年輕後進,讓人人維持年輕、純潔的心境。資深老師要持續陪伴年輕後輩,期待年輕人也要把握時日,用心精進。三十年前,校長與你們一樣年輕,你們三十年以後也會到校長、慈懿會現在的年齡,所以人人都要有心理準備,還要自我期許:今天是慈懿會愛護的子女,來日換自己當慈懿會的爸爸媽媽,照顧慈濟的孩子,慈濟是一個大家庭,人人要共同珍惜。」

「感恩慈懿會菩薩們長期陪伴學校,感恩校長、老師們用心教育,樹立起慈濟校風,也期待學生們不要忘記慈濟教育的純潔,師長都是以真誠的愛疼惜你們,所以要相互珍惜、彼此互愛;感恩、尊重、愛,是人道精神的核心,要走在人道上,才是真誠的教育。」

受感動就帶得動

四月二十日,上人與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風濕免疫科陳政宏主任等人談話,趙院長感恩北區慈濟志工協助整理慈院環境。上人說,師兄師姊們平時會為社區裏的貧病家庭清掃居家環境,且臺灣各地慈濟人會回收二手輔具,整理、清潔過後,帶給經濟環境比較不好,而家中有人臥床的家庭。慈濟人各有不同的職業,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是都很願意付出助人。

上人說,雖然看起來慈濟人一直往外付出,其實心靈有無量收穫;因為投入慈濟,生命範圍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家庭、事業,只為了自身、親友而計較,在狹窄的範圍團團轉、起煩惱。並不是說投入慈濟以後就完全沒有煩惱,但是在這個法親的大家庭裏,有很多善知識從旁開導,法親彼此關懷,所以輕安歡喜。而自己也很慶幸,幸好有這麼多真誠付出與護持志業的慈濟人,才能在幾十年的時間成就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雖然慈濟人付出時間、耗費心力,經常自掏腰包做慈濟事,但是「功德財」不斷增長,就像鑿井出泉,泉湧不盡。

「從幾十年前一路跟著師父走的慈濟人真的是寶,不過現在都和師父一樣,年紀大了,比較擔心將來志工的活躍度沒辦法像他們一樣,所以要靠完整的組織架構,讓後來投入志業的人保持慈濟精神,志業還是可以不斷延續。我也很慶幸,各志業的領導者都具有正知、正見、正思惟,心願、志向很堅定,都是以師志為己志,用志業的精神投入,所以我很感恩,期待四大志業的領導者守護好這一念心,帶動同仁守志奉道。」

聆聽上人回憶籌建花蓮慈院點滴,趙院長談及曾經看到一位志工分享,花蓮慈院建院過程困難重重,居然真的蓋起來了,讓她實際走到醫院裏,抱著柱子就想哭。這位老菩薩認為上人與慈濟人通過龍天護法的考驗,以堅定的意志力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其實就算是現在,擁有充足的資源,要蓋一所醫院且順利營運,也沒有人敢承擔;更不用談上人決定要在花蓮蓋綜合醫院時,缺人、缺力、缺地,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

上人說,現在的花蓮慈院土地,當中有個魚池,整地之前須先抽水,慈濟人跳到池底踩著爛泥協助整頓,那是連用錢請工人都不太有人願意做的事,卻有這麼多人出力投入,人人都是志工,人情真是還不完。

趙院長說,這是上人的德行感動大家,所以慈濟有需要,就有這麼多人協助。上人遂鼓勵趙院長等主管,要帶動團隊,就要帶得讓大家受感動,很自然就會跟著走。現在自己年紀大了,心有餘力不足,就需要有人接棒帶動,而且不是只有此生此世,生生世世都要一棒接一棒,不斷傳承與帶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一至二十二日 人間菩薩大招生

4.21~22《農三月‧初二至初三》

【靜思小語】一根燭火能照亮暗室,心燈相傳,可以讓天下從污濁昏暗變得清淨明亮。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菩薩道長遠,分秒不空過

四月二十一日,馬來西亞檳城、吉打慈濟人與上人座談,慈濟人醫會陳吉民醫師等人獻上用香積飯做的小壽桃,現場與線上的師兄師姊們共同發願,生生世世跟著師父走人間菩薩道。上人說:「你們永遠都在隨師,在師父的心中,我永遠都會記得,我們要生生世世,永恆地走人間菩薩道。現在我們才剛開闢了菩薩路,未來的路還很長,所以你們發願跟著師父走,要跟緊。」

「在馬來西亞有這麼多的菩薩弟子,我真的要感恩最初的幾顆種子─淑美(葉淑美師姊)還有濟緣(郭秋寶師兄)、濟航(郭秋明師兄)這幾位,開始在馬來西亞做慈濟,每一顆種子都長成菩提林。現在有很多種子,我對每一位慈濟菩薩都有信心,期待各位要把愛的能量凝聚起來。看看天地之大、眾生之苦,真正能覺醒的人不多,即使師父在花蓮,我也無法普化花蓮的人,很難。但我們不能因為難就氣餒,我在這裏若沒有因緣,遠方有因緣、有需要,我就要到遠方去度眾生。」

「佛菩薩應化人間,總是普度有緣,無緣眾生無法度。期待人人要做有緣人,彼此度化,不要自傲自大地認為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天下這麼大、天下事這麼多,我們都像小螞蟻面對須彌山,若發心立願要爬到山頂,就要持續不斷往上爬;這一生爬不到山頂,生生世世接著爬,有朝一日能到達。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凡夫要成佛,沒有走上菩薩道,永遠都到達不了,連佛的名稱都聽不到。所以我們真的很有佛緣,不只是知道世間有佛,還身體力行菩薩道。」

上人與在座共勉,既然已經走在菩薩道上,腳步不能停頓,因為生命有限,而菩薩道長遠,分分秒秒都要不斷往前進。「我現在已經到這個年紀,拉著生命的力氣,還是要分秒不空過,因為人間事還有很多,而且知道的、該做的事愈來愈多,所以我需要度有緣人,並且推動每一個有緣進來的人,共同為天下眾生付出。」

上人談到自己年輕時是親自帶著慈濟人到臺灣各地訪視、複查或是義診,當時所到之處,就撒播慈濟種子,還要不斷培植種子,現在已經看到各地的菩提林。但是與天下的大範圍相較,有慈濟種子長成的菩提林,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已,大部分都是赤紅的土地;除了把握因緣持續撒播種子,還要不斷地將點滴法水滴入土壤,讓種子萌芽茁壯,將來紅土也會被綠蔭覆蓋。

上人形容眾生心無明昏暗,有因緣得到一盞燈,只要點燃一支蠟燭,就可以讓暗室明亮;「覺有情」的人間菩薩心中就有點燃的燭火,可以不斷引燃有緣人的心燈,燈燈相傳,人間菩薩大招生,可以讓天下從污濁昏暗變得清淨明亮。所以全球慈濟人都要不斷接引人、度化人,帶動人人共同保護地球。

「我很擔憂氣候變遷,地球環境惡化,更擔憂人心不調和,人與人之間產生許多衝突與困難;但是不能因為困難就退縮,要從『我』做起,把每一個『我』調整好,人與人之間能夠合起來,就有辦法改善大環境。」

人人有誠意,整體就莊嚴

四月二十二日,宗教處主管同仁報告慈濟五十七周年慶暨六月海外精進營隊規畫。對於浴佛典禮,上人表示整齊就會美,這麼多人的隊伍與動作要整齊,就要人人都用誠意投入,不是為了充人數而去;人人有誠意,整體就莊嚴。「我們要表達出對於佛誕節的重視,展現出佛教的莊嚴形象,整齊美、很真誠,這是重點;不要零零落落,而是整整齊齊,用最虔誠的心投入,這樣就對了。」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4.21~22《農三月‧初二至初三》

【靜思小語】一根燭火能照亮暗室,心燈相傳,可以讓天下從污濁昏暗變得清淨明亮。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菩薩道長遠,分秒不空過

四月二十一日,馬來西亞檳城、吉打慈濟人與上人座談,慈濟人醫會陳吉民醫師等人獻上用香積飯做的小壽桃,現場與線上的師兄師姊們共同發願,生生世世跟著師父走人間菩薩道。上人說:「你們永遠都在隨師,在師父的心中,我永遠都會記得,我們要生生世世,永恆地走人間菩薩道。現在我們才剛開闢了菩薩路,未來的路還很長,所以你們發願跟著師父走,要跟緊。」

「在馬來西亞有這麼多的菩薩弟子,我真的要感恩最初的幾顆種子─淑美(葉淑美師姊)還有濟緣(郭秋寶師兄)、濟航(郭秋明師兄)這幾位,開始在馬來西亞做慈濟,每一顆種子都長成菩提林。現在有很多種子,我對每一位慈濟菩薩都有信心,期待各位要把愛的能量凝聚起來。看看天地之大、眾生之苦,真正能覺醒的人不多,即使師父在花蓮,我也無法普化花蓮的人,很難。但我們不能因為難就氣餒,我在這裏若沒有因緣,遠方有因緣、有需要,我就要到遠方去度眾生。」

「佛菩薩應化人間,總是普度有緣,無緣眾生無法度。期待人人要做有緣人,彼此度化,不要自傲自大地認為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天下這麼大、天下事這麼多,我們都像小螞蟻面對須彌山,若發心立願要爬到山頂,就要持續不斷往上爬;這一生爬不到山頂,生生世世接著爬,有朝一日能到達。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凡夫要成佛,沒有走上菩薩道,永遠都到達不了,連佛的名稱都聽不到。所以我們真的很有佛緣,不只是知道世間有佛,還身體力行菩薩道。」

上人與在座共勉,既然已經走在菩薩道上,腳步不能停頓,因為生命有限,而菩薩道長遠,分分秒秒都要不斷往前進。「我現在已經到這個年紀,拉著生命的力氣,還是要分秒不空過,因為人間事還有很多,而且知道的、該做的事愈來愈多,所以我需要度有緣人,並且推動每一個有緣進來的人,共同為天下眾生付出。」

上人談到自己年輕時是親自帶著慈濟人到臺灣各地訪視、複查或是義診,當時所到之處,就撒播慈濟種子,還要不斷培植種子,現在已經看到各地的菩提林。但是與天下的大範圍相較,有慈濟種子長成的菩提林,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已,大部分都是赤紅的土地;除了把握因緣持續撒播種子,還要不斷地將點滴法水滴入土壤,讓種子萌芽茁壯,將來紅土也會被綠蔭覆蓋。

上人形容眾生心無明昏暗,有因緣得到一盞燈,只要點燃一支蠟燭,就可以讓暗室明亮;「覺有情」的人間菩薩心中就有點燃的燭火,可以不斷引燃有緣人的心燈,燈燈相傳,人間菩薩大招生,可以讓天下從污濁昏暗變得清淨明亮。所以全球慈濟人都要不斷接引人、度化人,帶動人人共同保護地球。

「我很擔憂氣候變遷,地球環境惡化,更擔憂人心不調和,人與人之間產生許多衝突與困難;但是不能因為困難就退縮,要從『我』做起,把每一個『我』調整好,人與人之間能夠合起來,就有辦法改善大環境。」

人人有誠意,整體就莊嚴

四月二十二日,宗教處主管同仁報告慈濟五十七周年慶暨六月海外精進營隊規畫。對於浴佛典禮,上人表示整齊就會美,這麼多人的隊伍與動作要整齊,就要人人都用誠意投入,不是為了充人數而去;人人有誠意,整體就莊嚴。「我們要表達出對於佛誕節的重視,展現出佛教的莊嚴形象,整齊美、很真誠,這是重點;不要零零落落,而是整整齊齊,用最虔誠的心投入,這樣就對了。」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三日 無憾無悔

4.23《農三月‧初四》

【靜思小語】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或是想做的好事沒有把握時間做到。人生不留遺憾。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香港分會三十而立

十位香港慈濟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師兄師姊分享為援助土耳其震災募心募愛,以及大圍聯絡處的環保願行館、「綠在鰂魚涌」回收便利點推動環保生活化。鰂魚涌便利點作為全港最受市民歡迎的回收點,每天回收量已經超過一噸,還好有七十四歲的馮錦華師兄帶領一群勤奮的員工努力工作。

上人讚歎香港慈濟人在人口稠密的熱鬧市區,可以將資源回收、環保宣導做得這麼好,確實值得褒揚,是香港民眾的好典範。要做好環保,一定要淨化人心,人心淨化才能環保人間,因為一切的污染源都是從人類行為造作而來,只要人口增加,多一個人就多一分污染,何況人心貪婪,僅是口腹之欲就難以滿足,還在不斷追求美食的過程中造作沉重的殺業。請師兄師姊持續用心推動素食,帶動大眾愛護眾生,也保護地球環境。

「我們自己做好事還不夠,要招呼別人一起來做,所以常常教大家廣招人間菩薩。香港人口密度高,只要你們願意,回過頭就有人等待你們對他說慈濟;再回過頭,就有人等待你們與他談佛法;在你們的周圍都有人要跟著做慈善,在香港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讓你們弘法利生。人生無常,生命時間有限,期待各位要自我愛惜慧命─智慧的生命,時時自我警惕,心念行為不能有偏差,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或是該做的好事沒有把握時間做到,人生留下遺憾。要顧好一念心,讓人生無憾、無悔。」

上人感恩師兄師姊用真誠、純真的愛守護當地,現在老年人口增加,需要關懷和協助的獨居長者、臥床難以自理生活的長者愈多,所以人間菩薩要不斷增長,而且一代接一代不斷延展,才有足夠的力量照顧社區裏的貧病家庭及獨居長者。

「不只有你們這一代,下一代還要延續,因為社會若沒有照顧好,喪失了秩序,每個人的生活就無法安定;所以你們要把下一代帶出來,讓他們像你們一樣,未來也有一群能夠安撫社區鄰里,願意為社會付出的菩薩,才有辦法守護大地人間。」

上人期待慈濟人不斷增長慧命,在社會人群中,能夠發揮智慧影響、帶動人。所以難得疫情之後回到精舍,就要把握機會多親近師父與常住,吸收佛法,取回道糧;靜思道場就是慈濟人的家,師父看見弟子們回來,總是很開心、很歡喜。「我的弟子都很貼心,回來就要聽法,了解我們的方向,知道這條路要怎麼走,法親相互勉勵多精進,這才是正思惟。」

上人說,全球慈濟人都把精舍當成自己的家,所以回到家跟著常住出坡,無論做多做少,都是為這個家盡一分力量,為常住分勞。慈濟人除了自己要從精舍帶回慧命道糧,若帶著會眾回到精舍,也要讓他們「見道」─看見正道,帶著他們同行這條菩薩道。

慈濟人平時在社區裏,也可以對民眾說法,而且是「說我所做,做我所說」,用實際行動讓人體會慈濟人的菩薩精神。上人說,要帶動別人做善事、做環保,就要以身作則,做給大家看。其實自己做是自己得,功德分分己獲;然而現在社會需要,慈濟人要用方法度眾生,讓人有典範可以學習,願意跟著慈濟人一起做事,投入慈濟而心生歡喜、身心安住,有助社會安定祥和。

香港慈濟人請示籌辦中醫診所。上人表示支持,診所不為營利,只希望能夠及時治病救命,尤其是幫助無力就醫的貧病人得到醫療照顧。

香港分會將於八月舉辦三十周年慶活動。上人說,「三十而立」,意義重大,要讓大眾知道香港慈濟人在此推行志業,已經三十年了,歡迎大家都來投入。不過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平息,雖然解除進出交通管制,防疫措施仍然要做好,不可輕忽大意。守護好自身健康,才能照顧好人人的健康,人間才能真正平安。

「香港慈濟三十年了,但是香港慈濟人不多,你們要把握因緣與時間,人間菩薩大招生,絕對有人在等待你去度他,且香港也很需要有人用佛法淨水去點化,所以人人要發心弘法,談慈濟、說好話就在弘法,因為所說的是利益人群的好方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4.23《農三月‧初四》

【靜思小語】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或是想做的好事沒有把握時間做到。人生不留遺憾。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香港分會三十而立

十位香港慈濟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師兄師姊分享為援助土耳其震災募心募愛,以及大圍聯絡處的環保願行館、「綠在鰂魚涌」回收便利點推動環保生活化。鰂魚涌便利點作為全港最受市民歡迎的回收點,每天回收量已經超過一噸,還好有七十四歲的馮錦華師兄帶領一群勤奮的員工努力工作。

上人讚歎香港慈濟人在人口稠密的熱鬧市區,可以將資源回收、環保宣導做得這麼好,確實值得褒揚,是香港民眾的好典範。要做好環保,一定要淨化人心,人心淨化才能環保人間,因為一切的污染源都是從人類行為造作而來,只要人口增加,多一個人就多一分污染,何況人心貪婪,僅是口腹之欲就難以滿足,還在不斷追求美食的過程中造作沉重的殺業。請師兄師姊持續用心推動素食,帶動大眾愛護眾生,也保護地球環境。

「我們自己做好事還不夠,要招呼別人一起來做,所以常常教大家廣招人間菩薩。香港人口密度高,只要你們願意,回過頭就有人等待你們對他說慈濟;再回過頭,就有人等待你們與他談佛法;在你們的周圍都有人要跟著做慈善,在香港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讓你們弘法利生。人生無常,生命時間有限,期待各位要自我愛惜慧命─智慧的生命,時時自我警惕,心念行為不能有偏差,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或是該做的好事沒有把握時間做到,人生留下遺憾。要顧好一念心,讓人生無憾、無悔。」

上人感恩師兄師姊用真誠、純真的愛守護當地,現在老年人口增加,需要關懷和協助的獨居長者、臥床難以自理生活的長者愈多,所以人間菩薩要不斷增長,而且一代接一代不斷延展,才有足夠的力量照顧社區裏的貧病家庭及獨居長者。

「不只有你們這一代,下一代還要延續,因為社會若沒有照顧好,喪失了秩序,每個人的生活就無法安定;所以你們要把下一代帶出來,讓他們像你們一樣,未來也有一群能夠安撫社區鄰里,願意為社會付出的菩薩,才有辦法守護大地人間。」

上人期待慈濟人不斷增長慧命,在社會人群中,能夠發揮智慧影響、帶動人。所以難得疫情之後回到精舍,就要把握機會多親近師父與常住,吸收佛法,取回道糧;靜思道場就是慈濟人的家,師父看見弟子們回來,總是很開心、很歡喜。「我的弟子都很貼心,回來就要聽法,了解我們的方向,知道這條路要怎麼走,法親相互勉勵多精進,這才是正思惟。」

上人說,全球慈濟人都把精舍當成自己的家,所以回到家跟著常住出坡,無論做多做少,都是為這個家盡一分力量,為常住分勞。慈濟人除了自己要從精舍帶回慧命道糧,若帶著會眾回到精舍,也要讓他們「見道」─看見正道,帶著他們同行這條菩薩道。

慈濟人平時在社區裏,也可以對民眾說法,而且是「說我所做,做我所說」,用實際行動讓人體會慈濟人的菩薩精神。上人說,要帶動別人做善事、做環保,就要以身作則,做給大家看。其實自己做是自己得,功德分分己獲;然而現在社會需要,慈濟人要用方法度眾生,讓人有典範可以學習,願意跟著慈濟人一起做事,投入慈濟而心生歡喜、身心安住,有助社會安定祥和。

香港慈濟人請示籌辦中醫診所。上人表示支持,診所不為營利,只希望能夠及時治病救命,尤其是幫助無力就醫的貧病人得到醫療照顧。

香港分會將於八月舉辦三十周年慶活動。上人說,「三十而立」,意義重大,要讓大眾知道香港慈濟人在此推行志業,已經三十年了,歡迎大家都來投入。不過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平息,雖然解除進出交通管制,防疫措施仍然要做好,不可輕忽大意。守護好自身健康,才能照顧好人人的健康,人間才能真正平安。

「香港慈濟三十年了,但是香港慈濟人不多,你們要把握因緣與時間,人間菩薩大招生,絕對有人在等待你去度他,且香港也很需要有人用佛法淨水去點化,所以人人要發心弘法,談慈濟、說好話就在弘法,因為所說的是利益人群的好方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四至二十五日 人間菩薩盡責任

4.24~25《農三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造福才會得福,要為眾生引緣─引這分緣讓人人懂得行善,有愛的人間才會平安。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沒有靜思就沒有慈濟

四月二十四日,聆聽慈善志業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說,每當聽到文史單位同仁報告過去的歷史資料整理,或是聆聽各志業報告當前會務,都很欣慰,覺得生命不空過,很有價值感。慈濟在臺灣、在國際間做了許多利益人間的好事,都是每一位參與者的生命價值。

上人也提醒文史單位同仁,「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整理文史時,法脈與宗門的脈絡和發展要釐清楚。沒有靜思,就沒有慈濟;慈濟人都要有靜思法脈的精神理念,慧命才能不斷增長,慈濟宗門才能恆久傳續。但是靜思法脈是「自力耕生」,在財務方面完全獨立,不可以重疊或混淆。

「委員、慈誠要延續慧命,他們的慧命就是法脈的精神。大家都說,聽到師父的呼喚、受到師父的感動而來做慈濟,但是靜思道場是自力耕生,慈濟宗門匯合天下人的愛心力量,讓慈濟志業得以普及國際,利益人間。」上人叮嚀靜思道場裏的「法脈人」也要用心參與法脈宗門史料彙編,現在是緊要關頭,要把握此時趕緊將歷史系統做得完整。

撿福、惜福、再造福

四月二十五日,上人與澎湖慈濟人談話時,提到勸募,主要是募心、募愛,不是呼籲大眾來捐款就好,慈濟人上街頭,要向大眾呼籲的是愛心,唯有愛心能讓人間平安,唯有愛心才能造福人間,所以慈濟勸募也是為了菩薩招生。民眾響應慈濟人的呼籲而捐款,無論款項多寡,這個動作就表示一分愛;如果民眾聽了慈濟人的呼籲而沒有發心,就不會做出這個動作,需要有大眾的點滴愛心會合,才有力量造福人間。

「平時就可以時常對人說慈濟,對方要不要捐錢都無所謂,只要讓人知道有做好事、啟發愛心的機會,我們盡了責任。對方能接受,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利益眾生,就會響應;若不響應,可能是對方還不了解,不接受我們給的法。接了法就『有法度』,懂得付出愛心,自己造福、自己得福;人間菩薩只是為眾生引緣─引這分緣讓民眾行善。」上人說,若期待天下息災難,就要人人造福、虔誠祈福,才有可能消災免難。

慈濟環保輔具平臺在去年於澎湖成立據點,師兄師姊運送輔具給需要的家庭,後續並且會前往關懷了解使用狀況和使用者的健康情形。上人表示成立輔具平臺是很有意義的,將一些家庭已經用不到的輔具回收到定點,經過修繕、整理,再送去給需要的家庭,做到了「撿福、惜福、再造福」;而臺灣本島的二手輔具要運到澎湖,需要搭船過海,都需要慈濟人安排接送,更是不簡單,很令人佩服與感恩!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4.24~25《農三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造福才會得福,要為眾生引緣─引這分緣讓人人懂得行善,有愛的人間才會平安。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沒有靜思就沒有慈濟

四月二十四日,聆聽慈善志業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說,每當聽到文史單位同仁報告過去的歷史資料整理,或是聆聽各志業報告當前會務,都很欣慰,覺得生命不空過,很有價值感。慈濟在臺灣、在國際間做了許多利益人間的好事,都是每一位參與者的生命價值。

上人也提醒文史單位同仁,「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整理文史時,法脈與宗門的脈絡和發展要釐清楚。沒有靜思,就沒有慈濟;慈濟人都要有靜思法脈的精神理念,慧命才能不斷增長,慈濟宗門才能恆久傳續。但是靜思法脈是「自力耕生」,在財務方面完全獨立,不可以重疊或混淆。

「委員、慈誠要延續慧命,他們的慧命就是法脈的精神。大家都說,聽到師父的呼喚、受到師父的感動而來做慈濟,但是靜思道場是自力耕生,慈濟宗門匯合天下人的愛心力量,讓慈濟志業得以普及國際,利益人間。」上人叮嚀靜思道場裏的「法脈人」也要用心參與法脈宗門史料彙編,現在是緊要關頭,要把握此時趕緊將歷史系統做得完整。

撿福、惜福、再造福

四月二十五日,上人與澎湖慈濟人談話時,提到勸募,主要是募心、募愛,不是呼籲大眾來捐款就好,慈濟人上街頭,要向大眾呼籲的是愛心,唯有愛心能讓人間平安,唯有愛心才能造福人間,所以慈濟勸募也是為了菩薩招生。民眾響應慈濟人的呼籲而捐款,無論款項多寡,這個動作就表示一分愛;如果民眾聽了慈濟人的呼籲而沒有發心,就不會做出這個動作,需要有大眾的點滴愛心會合,才有力量造福人間。

「平時就可以時常對人說慈濟,對方要不要捐錢都無所謂,只要讓人知道有做好事、啟發愛心的機會,我們盡了責任。對方能接受,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利益眾生,就會響應;若不響應,可能是對方還不了解,不接受我們給的法。接了法就『有法度』,懂得付出愛心,自己造福、自己得福;人間菩薩只是為眾生引緣─引這分緣讓民眾行善。」上人說,若期待天下息災難,就要人人造福、虔誠祈福,才有可能消災免難。

慈濟環保輔具平臺在去年於澎湖成立據點,師兄師姊運送輔具給需要的家庭,後續並且會前往關懷了解使用狀況和使用者的健康情形。上人表示成立輔具平臺是很有意義的,將一些家庭已經用不到的輔具回收到定點,經過修繕、整理,再送去給需要的家庭,做到了「撿福、惜福、再造福」;而臺灣本島的二手輔具要運到澎湖,需要搭船過海,都需要慈濟人安排接送,更是不簡單,很令人佩服與感恩!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六日 教與學

4.26《農三月‧初七》

【靜思小語】教育成果來自老師立志於教,學生們也要立志於學。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禮之美,令人讚歎

十九位泰國清邁慈濟學校教職同仁利用泰國暑假來臺精進研習,回到精舍分享。上人以「教之以禮,尊師重道;育之以德,貴於禮節;傳之以道,行之以儀;導之諦理,守護法脈;守持宗門,弘法利生」開示勉勵大家持續精進。

上人讚歎泰國守古道,有傳統道德觀,而且尊師重道。假如孩子受教育卻不懂得尊重師長,沒有禮節,讓人觀感不佳,覺得孩子沒有教養,代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沒有做好。生而為人,必須培養出倫理道德觀,能夠孝養父母、尊師重道、友愛同學,將來進入社會,待人處事才會受肯定,隨處通行無阻,無論到哪裏都會受歡迎。

清邁慈濟學校連續三年得到清邁省品德典範機構的肯定,以及教育界頒布的其他獎項,還有孩子們的學業成績比全國平均高,上人感恩全校師生的用心與努力,也請大家再接再厲。「我們不是為了與其他學校競爭而辦學,是為了我們的志業、願力而用心投入,要讓孩子走出偏遠山鄉,將來到都會區去,程度也不比出身名校的畢業生差。能有這麼好的教育成果,除了老師立志於教,孩子們也要立志於學;現在要看到這麼單純的教育環境,有這樣的教育品德,實在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珍惜,維持優良的教育品質。」

上人叮嚀慈濟教育要「教之以禮,尊師重道;育之以德,貴於禮節」,禮節很重要,像是學生走過老師面前,合掌彎腰行禮,或是在敬師節跪行到師長面前,都是令人讚歎的「禮之美」;這也表示尊師重道,無須口頭宣說,就讓人看見慈濟學校的禮節教育成果。

此外,孩子儀表整潔、服裝整齊,讓人到校參訪時,一看到就知道這是小學生、中學生或大學生,也能感受到他們很守規矩,年級、班級都分得很清楚,看見慈濟教育之美,故想要深入了解其內涵。

學生立志求學,就會尊重傳教、傳道的老師,所以要引導學生敬師、愛師,這樣的傳統禮節不可流失;還要「傳之以道,行之以儀」,要傳的就是人生的正軌道,培養好孩子的禮儀、行儀,讓人看了心生歡喜,肯定慈濟教育出來的孩子是人品典範,值得效法。

肯吃苦,多做多得

要培育出人品典範,除了教育禮節,還要「導之諦理」,諦理就是真理。上人說,慈濟是佛教團體,而泰國是佛教國家,慈濟尊重所有的正信宗教,同時也要自我尊重,引導慈濟學校的孩子尊重佛教,並且了解佛法道理。對於佛法的尊重,也要從禮節形象展現出來;不論時間過去多久,慈濟教育都要延續佛教精神,守護法脈。

上人期許教育志業「守持宗門,弘法利生」,既然是慈濟學校,要永存慈濟精神,校長、老師都是慈濟教師,尊重、愛護學生;老師用心,學生也會有所回報,「教」與「學」都真誠用心,人人懂道理、守規矩,自然展現出美好的氣質,每一位都很漂亮;並非天生的面貌五官美麗,而是心靈、氣度、行儀都很美。期待慈濟學校恆久維持尊師禮節,讓孩子培養出慈悲喜捨的精神,將來走入社會都是大有用之才。

「有慈悲心的人心量開闊,能夠發揮大愛擁抱天下人,慈濟教育就要如是教育,期待孩子們都投入大愛的懷抱裏,受到師長們疼惜愛護,但不能溺愛、寵愛,而要用心引導,甚至『勞其筋骨』,教孩子吃得了苦,與人互動時態度寬和而不計較,要認知做得愈多愈有福,做得愈多愈有心得。」

「我們要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做人,也要讓孩子圓融事理,人格、品格圓滿。」上人說,教孩子做人,要教他們拿捏為人處世的「方」與「圓」,尤其現在科技發達、交通便利,國際往來交流頻繁,常有與不同國籍、種族的人接觸互動的機會,要教孩子有風度、有雅量,也要加強語文教育。

上人說,泰國老師們利用泰國的暑假來臺學習,與慈濟中小學、大學交流,可以帶回臺灣慈濟教育的方法與人文精神;臺灣慈濟學校也要向泰國師生學習尊師重道的教育方法和禮節。「臺灣與泰國的慈濟學校各有特色,也都有優缺點,人生無法一開始就做到完美,不過我們要立志,盡量學會優點、改進缺點。聽到清邁慈濟學校的教育成果,覺得有成就感,但是我們不能驕傲,還要守志奉道,持續精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4.26《農三月‧初七》

【靜思小語】教育成果來自老師立志於教,學生們也要立志於學。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禮之美,令人讚歎

十九位泰國清邁慈濟學校教職同仁利用泰國暑假來臺精進研習,回到精舍分享。上人以「教之以禮,尊師重道;育之以德,貴於禮節;傳之以道,行之以儀;導之諦理,守護法脈;守持宗門,弘法利生」開示勉勵大家持續精進。

上人讚歎泰國守古道,有傳統道德觀,而且尊師重道。假如孩子受教育卻不懂得尊重師長,沒有禮節,讓人觀感不佳,覺得孩子沒有教養,代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沒有做好。生而為人,必須培養出倫理道德觀,能夠孝養父母、尊師重道、友愛同學,將來進入社會,待人處事才會受肯定,隨處通行無阻,無論到哪裏都會受歡迎。

清邁慈濟學校連續三年得到清邁省品德典範機構的肯定,以及教育界頒布的其他獎項,還有孩子們的學業成績比全國平均高,上人感恩全校師生的用心與努力,也請大家再接再厲。「我們不是為了與其他學校競爭而辦學,是為了我們的志業、願力而用心投入,要讓孩子走出偏遠山鄉,將來到都會區去,程度也不比出身名校的畢業生差。能有這麼好的教育成果,除了老師立志於教,孩子們也要立志於學;現在要看到這麼單純的教育環境,有這樣的教育品德,實在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珍惜,維持優良的教育品質。」

上人叮嚀慈濟教育要「教之以禮,尊師重道;育之以德,貴於禮節」,禮節很重要,像是學生走過老師面前,合掌彎腰行禮,或是在敬師節跪行到師長面前,都是令人讚歎的「禮之美」;這也表示尊師重道,無須口頭宣說,就讓人看見慈濟學校的禮節教育成果。

此外,孩子儀表整潔、服裝整齊,讓人到校參訪時,一看到就知道這是小學生、中學生或大學生,也能感受到他們很守規矩,年級、班級都分得很清楚,看見慈濟教育之美,故想要深入了解其內涵。

學生立志求學,就會尊重傳教、傳道的老師,所以要引導學生敬師、愛師,這樣的傳統禮節不可流失;還要「傳之以道,行之以儀」,要傳的就是人生的正軌道,培養好孩子的禮儀、行儀,讓人看了心生歡喜,肯定慈濟教育出來的孩子是人品典範,值得效法。

肯吃苦,多做多得

要培育出人品典範,除了教育禮節,還要「導之諦理」,諦理就是真理。上人說,慈濟是佛教團體,而泰國是佛教國家,慈濟尊重所有的正信宗教,同時也要自我尊重,引導慈濟學校的孩子尊重佛教,並且了解佛法道理。對於佛法的尊重,也要從禮節形象展現出來;不論時間過去多久,慈濟教育都要延續佛教精神,守護法脈。

上人期許教育志業「守持宗門,弘法利生」,既然是慈濟學校,要永存慈濟精神,校長、老師都是慈濟教師,尊重、愛護學生;老師用心,學生也會有所回報,「教」與「學」都真誠用心,人人懂道理、守規矩,自然展現出美好的氣質,每一位都很漂亮;並非天生的面貌五官美麗,而是心靈、氣度、行儀都很美。期待慈濟學校恆久維持尊師禮節,讓孩子培養出慈悲喜捨的精神,將來走入社會都是大有用之才。

「有慈悲心的人心量開闊,能夠發揮大愛擁抱天下人,慈濟教育就要如是教育,期待孩子們都投入大愛的懷抱裏,受到師長們疼惜愛護,但不能溺愛、寵愛,而要用心引導,甚至『勞其筋骨』,教孩子吃得了苦,與人互動時態度寬和而不計較,要認知做得愈多愈有福,做得愈多愈有心得。」

「我們要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做人,也要讓孩子圓融事理,人格、品格圓滿。」上人說,教孩子做人,要教他們拿捏為人處世的「方」與「圓」,尤其現在科技發達、交通便利,國際往來交流頻繁,常有與不同國籍、種族的人接觸互動的機會,要教孩子有風度、有雅量,也要加強語文教育。

上人說,泰國老師們利用泰國的暑假來臺學習,與慈濟中小學、大學交流,可以帶回臺灣慈濟教育的方法與人文精神;臺灣慈濟學校也要向泰國師生學習尊師重道的教育方法和禮節。「臺灣與泰國的慈濟學校各有特色,也都有優缺點,人生無法一開始就做到完美,不過我們要立志,盡量學會優點、改進缺點。聽到清邁慈濟學校的教育成果,覺得有成就感,但是我們不能驕傲,還要守志奉道,持續精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七日 欣賞心靈的美好境界

4.27《農三月‧初八》

【靜思小語】心中只有好人、好事、美好境界,就沒有空間去想受過什麼委屈、有什麼煩惱。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記錄典範,以善傳家

上人與人文志業姚仁祿合心精進長等主管同仁們談到,天下萬物皆有生機,既有生機,就有互動溝通的語言。這二天繞著廊道走,看著庭園草木,二棵樹的根交互環繞,各有脈絡,又能相互纏結,看起來就好像在對話,讓人覺得很奇妙。

上人說,人生於世,只要用心,可以活得很有價值;若不用心,一天過一天,其實活得很沒有滋味。用心去感受空氣,連呼吸都有清新的甜味;除了空氣清淨讓人有很舒服的感受,心靈清淨也讓人很自在。要讓心靈清淨,心中就要有過濾雜質、塵埃的「過濾法網」,留下瑞氣、隔離濁氣;如果缺乏這片無形的法網,污穢雜質進到心中,只要風一吹就不斷揚塵,就好像沙塵暴,讓無明煩惱不斷翻攪,難以平靜。

下午的人文志策會,主管同仁們以「媒體即教育」為題報告;其中,姚仁祿師兄所分享的自然美景,像是天將破曉的縮時攝影,可以看見天際雲彩的顏色變化,直到曙光初露,太陽浮現,上人讚歎這都是極美的景色,可以看見大自然不斷在極微細的變化中,也好像從中感受到大地的呼吸,以及萬物的生理運行。「天地萬物蘊藏生機,即使是植物,看起來好像靜止不動,但是它們卻在持續不斷地生長;二棵植物靠得很近,根系交纏,或許也有對話,是我們聽不見的極微音。」

「有極微音,也有極微色,我們看得到的一切物質都在細微地變化中。譬如一本書放久了,再拿出來翻看,內頁長斑、泛黃,這都是在無形中的『行蘊』。」上人指出萬物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而人的心念則是不斷地生住異滅,身體也在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中;自然法則是時間推進的,即使不知不覺,但的確是變化無常。現在科技可以融合自然景物表達無形的意境,生活周圍都有很寶貴的素材可以使用,要靠同仁們多用心尋找與運用,切莫深入寶山卻空手而回,也空過了時間。

「所說的『寶』,不是寶石、鑽石,拿在手裏硬邦邦,不經意踏到會被刺傷,不但沒有用,還會傷害人;真正無傷害、可欣賞的寶,是心腦的享受,假如心腦中沒有美的境界,總是充滿煩惱,就會產生貪、瞋、癡,驅使言行造作惡業。所以人文志業要給人接觸到很優美、寧靜的影像,讓人吸收到心腦之中,欣賞天地人間的美景。」

上人舉自己為例勉勵大家:「我會自我欣賞心靈的美好境界,就沒有空間去想過去有受什麼委屈,也都已經忘掉了,只是有辛苦走過來的印象,但是要我說出當時的委屈,卻分享不了,因為已經被我忘記。所以我的心總是沒有煩惱,分分秒秒都在好人、好事的美好境界。」

看見大愛臺節目中,高齡九十多歲的資深慈濟委員張金葉師姊,迄今仍然在環保站做分類,由她的孫子說「畫畫的阿嬤」故事,上人表示這讓人感覺很溫馨,且見證真人實事,見證慈濟人自從發心就持之以恆。不識字的師姊早期勸募是畫下會員的特色,來記憶每一戶的捐款,師父曾公開讚歎她的認真用心,師姊十分歡喜,其子孫也以她為榮。有這樣的長輩做典範,就是很好的家庭教育,而大愛臺為這群慈濟人做紀錄,可以讓他們的家庭世世代代都能以善傳家。

「我們所留下來的是真實的歷史,而且是人文的歷史,可以做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科技教育、大自然教育、宇宙天空的教育,無所不包。大愛臺可以融合科學表達人間道理,在這個時代總是最好的教育,也讓人看見濁世中還有清淨美好的傳播媒體。」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4.27《農三月‧初八》

【靜思小語】心中只有好人、好事、美好境界,就沒有空間去想受過什麼委屈、有什麼煩惱。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記錄典範,以善傳家

上人與人文志業姚仁祿合心精進長等主管同仁們談到,天下萬物皆有生機,既有生機,就有互動溝通的語言。這二天繞著廊道走,看著庭園草木,二棵樹的根交互環繞,各有脈絡,又能相互纏結,看起來就好像在對話,讓人覺得很奇妙。

上人說,人生於世,只要用心,可以活得很有價值;若不用心,一天過一天,其實活得很沒有滋味。用心去感受空氣,連呼吸都有清新的甜味;除了空氣清淨讓人有很舒服的感受,心靈清淨也讓人很自在。要讓心靈清淨,心中就要有過濾雜質、塵埃的「過濾法網」,留下瑞氣、隔離濁氣;如果缺乏這片無形的法網,污穢雜質進到心中,只要風一吹就不斷揚塵,就好像沙塵暴,讓無明煩惱不斷翻攪,難以平靜。

下午的人文志策會,主管同仁們以「媒體即教育」為題報告;其中,姚仁祿師兄所分享的自然美景,像是天將破曉的縮時攝影,可以看見天際雲彩的顏色變化,直到曙光初露,太陽浮現,上人讚歎這都是極美的景色,可以看見大自然不斷在極微細的變化中,也好像從中感受到大地的呼吸,以及萬物的生理運行。「天地萬物蘊藏生機,即使是植物,看起來好像靜止不動,但是它們卻在持續不斷地生長;二棵植物靠得很近,根系交纏,或許也有對話,是我們聽不見的極微音。」

「有極微音,也有極微色,我們看得到的一切物質都在細微地變化中。譬如一本書放久了,再拿出來翻看,內頁長斑、泛黃,這都是在無形中的『行蘊』。」上人指出萬物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而人的心念則是不斷地生住異滅,身體也在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中;自然法則是時間推進的,即使不知不覺,但的確是變化無常。現在科技可以融合自然景物表達無形的意境,生活周圍都有很寶貴的素材可以使用,要靠同仁們多用心尋找與運用,切莫深入寶山卻空手而回,也空過了時間。

「所說的『寶』,不是寶石、鑽石,拿在手裏硬邦邦,不經意踏到會被刺傷,不但沒有用,還會傷害人;真正無傷害、可欣賞的寶,是心腦的享受,假如心腦中沒有美的境界,總是充滿煩惱,就會產生貪、瞋、癡,驅使言行造作惡業。所以人文志業要給人接觸到很優美、寧靜的影像,讓人吸收到心腦之中,欣賞天地人間的美景。」

上人舉自己為例勉勵大家:「我會自我欣賞心靈的美好境界,就沒有空間去想過去有受什麼委屈,也都已經忘掉了,只是有辛苦走過來的印象,但是要我說出當時的委屈,卻分享不了,因為已經被我忘記。所以我的心總是沒有煩惱,分分秒秒都在好人、好事的美好境界。」

看見大愛臺節目中,高齡九十多歲的資深慈濟委員張金葉師姊,迄今仍然在環保站做分類,由她的孫子說「畫畫的阿嬤」故事,上人表示這讓人感覺很溫馨,且見證真人實事,見證慈濟人自從發心就持之以恆。不識字的師姊早期勸募是畫下會員的特色,來記憶每一戶的捐款,師父曾公開讚歎她的認真用心,師姊十分歡喜,其子孫也以她為榮。有這樣的長輩做典範,就是很好的家庭教育,而大愛臺為這群慈濟人做紀錄,可以讓他們的家庭世世代代都能以善傳家。

「我們所留下來的是真實的歷史,而且是人文的歷史,可以做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科技教育、大自然教育、宇宙天空的教育,無所不包。大愛臺可以融合科學表達人間道理,在這個時代總是最好的教育,也讓人看見濁世中還有清淨美好的傳播媒體。」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八至二十九日 接引還要帶動

4.28~29《農三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有愛心卻沒有把握因緣付出,就像稻子開花結穗,稻殼裏面卻是空的。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用心照顧粒粒善種子

四月二十八日,臺南慈濟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臺南有靜思堂,還有多個聯絡處與環保站,上人說,每一個慈濟道場都是社區裏很可貴的菩薩道場。只說環保站,能讓不少上了年紀的老菩薩天天來付出,活絡肢體與腦力。大家不嫌回收物骯髒,很細心地分類、清洗與整理,每一個動作都很虔誠,是很誠心、誠意地在做環保。如同〈爐香讚〉的「誠意方殷」,做環保做得很仔細、整理得很乾淨,表示心意清淨無染,這分虔誠亦能上達諸佛菩薩聽。

「不是到寺廟對菩薩像禮拜、祈求就能得福,若不造福,哪裏求得福來呢?我們要有正信、正思惟,在慈濟的道場裏用心吸收法,清楚因緣果報的道理,發心就是一念『因』的種子,還要有『緣』,就像種稻,已經有稻種,若沒有讓種子播入土壤並持續灌溉、耕耘,沒有好好照顧,即使將來也能開花結果,稻殼裏面卻是空的。我們在社區招募志工,接引人進來了,就要不斷帶動他們,讓他們知道菩薩道要如何走,帶著他們去訪視、濟貧,見苦知福。人若不知福,就會貪求無盡,即使有愛心,卻不能把握因緣付出,總是託辭要等到事業有所成就再來做好事。人生無常,何時會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所以必須把握時間、因緣,要精進。」

上人殷勉師兄師姊,不要讓精進的腳步慢下來,要善用社區道場舉辦活動,與法親、會眾頻繁互動,共同發揮生命價值;而且慈濟活動可以廣邀各界投入,廣結善緣,讓許多人對慈濟有所了解、受到感動,就啟發了同行善道的好因緣。「我們要不斷地轉法輪,不斷在人群中布善種子,並且悉心照顧,讓粒粒種子再結出飽滿稻穗。」

聽到師兄師姊分享,關懷法親時發現法親的家需要整理與補強,於是組隊動員來幫忙。上人說,對於無親無故的人,慈濟人都會去幫助,何況自己的法親?尤其許多慈濟人年紀大了,都很需要大家時常探望與關心。請師兄師姊接引年輕人的同時,年長的資深者也要照顧好;帶著新加入者去關懷資深法親,也是一種教育,帶動人與人之間溫馨互愛,彼此關懷,啟動善的因緣循環。

聽到、看到也要救到

六十二位菲律賓慈濟人,自四月二十八至三十日返回精舍召開慈善、醫療董事會。四月二十九日慈善董事會報告,上人肯定菲律賓的慈善志業做得很好,希望「好還要更好」,人力、心力更團結,還可以招募更多人間菩薩;人間菩薩愈多,淨化人間的希望就愈大。這分希望要靠著慈濟人合和互協,凝聚「人氣」,人人同心協力,讓人間充滿祥和瑞氣。

菲律賓貧病人多,慈善志業起步不久,慈濟人就邀當地醫療人員為貧病人義診,所以慈善與醫療總是同步並進。上人勉勵師兄師姊,不僅維持現有的志業運作,還要弘揚光大,所以要積極招募、帶動志工,人間菩薩分布愈廣,菲律賓各地的苦難人就更有希望脫離困境。慈濟人要把握因緣,就像農夫一樣,隨處播下愛的種子,並且下功夫耕耘,讓原本乾旱的土地變得綠意盎然、生機無限,再產生出更多飽滿的種子,農夫收成後再播種,不斷擴大綠化範圍,美化大地,也能影響天地氣候,得以風調雨順,人人平安。

「現在氣候不調,其實是人心不調所導致。所以要調和人心,要用法度人,須先將人接引進來,人人合心,一顆顆愛心會合起來,就是大愛合心,這個空間就是人間淨土,也是菩薩天地。」

聆聽菲律賓醫療董事會報告後,上人叮嚀師兄師姊要永遠牽住這分難能可貴的慈濟情,不只今生此世,期待生生世世延續這分菩薩情。「人人都是菩薩,是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帶給他們希望。就如眼科義診,讓有眼疾的視障者『開眼』看見世界,真的改變了他們的生命。」

聽到菲律賓人醫會醫師發心支援慈濟在尼泊爾的義診,上人歡喜表示,天下眾生不分宗教、種族,只要與慈濟菩薩有緣,聽到、看到、接觸到苦難眾生,願意發心去幫助,都是功德無量。

「我們是抱著感恩心去救助苦難人,感恩被救的人示現貧病苦相,讓我們有因緣去付出。我們有能力、有愛心,願意去接觸、幫助他們,就是因為有情,不忍眾生受苦難,否則就算聽見有人受苦,也覺得與己無關而不能起於行動去救助。所以慈濟人是覺有情的菩薩,發揮長情大愛,真誠付出,也為自己的生命提升了崇高的價值。」

上人說,二十多年來,菲律賓人醫會有豐富的義診經驗,在離島或偏鄉救助了無數貧病居民。醫師在自己的心目中是「大醫王」,「大醫王」是佛陀的別稱之一;雖說人人可成佛,不過對於治病救命、拔除病苦的醫師,佛法推崇其功德,在《無量義經》也特別宣揚醫師的功德。

「我對人醫會醫師們也非常感恩與尊敬,儘管我不忍眾生受苦難,想要拔除眾生的苦,但是我沒有醫療專業,看到有人受病痛所苦,仍然大嘆無奈。剛剛聽到有的人住在離島、山鄉,要到慈濟義診的場地,交通不便故難以到達。病人走不出來,人醫會就走進去救拔病苦,這是多麼崇高、多麼有愛!我要代替離島偏鄉的居民,向各位醫王菩薩說感恩。」

上人談到每一場慈濟人醫會義診,除了具有醫療專業的醫師、護理師、技師、藥師等為病人診療,也有慈濟志工從旁安撫、照顧前來看診的貧病老弱者;或許這些居民從來不曾感受到這麼溫暖、貼心的呵護和照顧,因為義診而感受到人間真情。

雖然要付出時間、心力與體力,但是人醫會志工們總是做得法喜充滿,上人表示真誠付出之後,歡喜、感動的心靈感受最有價值;能夠自我肯定這分價值,也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做對的事,永遠不後悔;我盤點自己這一生,都做對的事,沒有後悔,所以也自我肯定。」

要走菩薩大道,為人間做事,不能只靠自己,要與一大群人同行,彼此勉勵,就不會走偏向。上人鼓勵菲律賓人醫會要持續走這條「義診之道」,並且招攬、培訓年輕一輩,接引他們走進慈濟,才能使慧命永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4.28~29《農三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有愛心卻沒有把握因緣付出,就像稻子開花結穗,稻殼裏面卻是空的。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用心照顧粒粒善種子

四月二十八日,臺南慈濟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臺南有靜思堂,還有多個聯絡處與環保站,上人說,每一個慈濟道場都是社區裏很可貴的菩薩道場。只說環保站,能讓不少上了年紀的老菩薩天天來付出,活絡肢體與腦力。大家不嫌回收物骯髒,很細心地分類、清洗與整理,每一個動作都很虔誠,是很誠心、誠意地在做環保。如同〈爐香讚〉的「誠意方殷」,做環保做得很仔細、整理得很乾淨,表示心意清淨無染,這分虔誠亦能上達諸佛菩薩聽。

「不是到寺廟對菩薩像禮拜、祈求就能得福,若不造福,哪裏求得福來呢?我們要有正信、正思惟,在慈濟的道場裏用心吸收法,清楚因緣果報的道理,發心就是一念『因』的種子,還要有『緣』,就像種稻,已經有稻種,若沒有讓種子播入土壤並持續灌溉、耕耘,沒有好好照顧,即使將來也能開花結果,稻殼裏面卻是空的。我們在社區招募志工,接引人進來了,就要不斷帶動他們,讓他們知道菩薩道要如何走,帶著他們去訪視、濟貧,見苦知福。人若不知福,就會貪求無盡,即使有愛心,卻不能把握因緣付出,總是託辭要等到事業有所成就再來做好事。人生無常,何時會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所以必須把握時間、因緣,要精進。」

上人殷勉師兄師姊,不要讓精進的腳步慢下來,要善用社區道場舉辦活動,與法親、會眾頻繁互動,共同發揮生命價值;而且慈濟活動可以廣邀各界投入,廣結善緣,讓許多人對慈濟有所了解、受到感動,就啟發了同行善道的好因緣。「我們要不斷地轉法輪,不斷在人群中布善種子,並且悉心照顧,讓粒粒種子再結出飽滿稻穗。」

聽到師兄師姊分享,關懷法親時發現法親的家需要整理與補強,於是組隊動員來幫忙。上人說,對於無親無故的人,慈濟人都會去幫助,何況自己的法親?尤其許多慈濟人年紀大了,都很需要大家時常探望與關心。請師兄師姊接引年輕人的同時,年長的資深者也要照顧好;帶著新加入者去關懷資深法親,也是一種教育,帶動人與人之間溫馨互愛,彼此關懷,啟動善的因緣循環。

聽到、看到也要救到

六十二位菲律賓慈濟人,自四月二十八至三十日返回精舍召開慈善、醫療董事會。四月二十九日慈善董事會報告,上人肯定菲律賓的慈善志業做得很好,希望「好還要更好」,人力、心力更團結,還可以招募更多人間菩薩;人間菩薩愈多,淨化人間的希望就愈大。這分希望要靠著慈濟人合和互協,凝聚「人氣」,人人同心協力,讓人間充滿祥和瑞氣。

菲律賓貧病人多,慈善志業起步不久,慈濟人就邀當地醫療人員為貧病人義診,所以慈善與醫療總是同步並進。上人勉勵師兄師姊,不僅維持現有的志業運作,還要弘揚光大,所以要積極招募、帶動志工,人間菩薩分布愈廣,菲律賓各地的苦難人就更有希望脫離困境。慈濟人要把握因緣,就像農夫一樣,隨處播下愛的種子,並且下功夫耕耘,讓原本乾旱的土地變得綠意盎然、生機無限,再產生出更多飽滿的種子,農夫收成後再播種,不斷擴大綠化範圍,美化大地,也能影響天地氣候,得以風調雨順,人人平安。

「現在氣候不調,其實是人心不調所導致。所以要調和人心,要用法度人,須先將人接引進來,人人合心,一顆顆愛心會合起來,就是大愛合心,這個空間就是人間淨土,也是菩薩天地。」

聆聽菲律賓醫療董事會報告後,上人叮嚀師兄師姊要永遠牽住這分難能可貴的慈濟情,不只今生此世,期待生生世世延續這分菩薩情。「人人都是菩薩,是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帶給他們希望。就如眼科義診,讓有眼疾的視障者『開眼』看見世界,真的改變了他們的生命。」

聽到菲律賓人醫會醫師發心支援慈濟在尼泊爾的義診,上人歡喜表示,天下眾生不分宗教、種族,只要與慈濟菩薩有緣,聽到、看到、接觸到苦難眾生,願意發心去幫助,都是功德無量。

「我們是抱著感恩心去救助苦難人,感恩被救的人示現貧病苦相,讓我們有因緣去付出。我們有能力、有愛心,願意去接觸、幫助他們,就是因為有情,不忍眾生受苦難,否則就算聽見有人受苦,也覺得與己無關而不能起於行動去救助。所以慈濟人是覺有情的菩薩,發揮長情大愛,真誠付出,也為自己的生命提升了崇高的價值。」

上人說,二十多年來,菲律賓人醫會有豐富的義診經驗,在離島或偏鄉救助了無數貧病居民。醫師在自己的心目中是「大醫王」,「大醫王」是佛陀的別稱之一;雖說人人可成佛,不過對於治病救命、拔除病苦的醫師,佛法推崇其功德,在《無量義經》也特別宣揚醫師的功德。

「我對人醫會醫師們也非常感恩與尊敬,儘管我不忍眾生受苦難,想要拔除眾生的苦,但是我沒有醫療專業,看到有人受病痛所苦,仍然大嘆無奈。剛剛聽到有的人住在離島、山鄉,要到慈濟義診的場地,交通不便故難以到達。病人走不出來,人醫會就走進去救拔病苦,這是多麼崇高、多麼有愛!我要代替離島偏鄉的居民,向各位醫王菩薩說感恩。」

上人談到每一場慈濟人醫會義診,除了具有醫療專業的醫師、護理師、技師、藥師等為病人診療,也有慈濟志工從旁安撫、照顧前來看診的貧病老弱者;或許這些居民從來不曾感受到這麼溫暖、貼心的呵護和照顧,因為義診而感受到人間真情。

雖然要付出時間、心力與體力,但是人醫會志工們總是做得法喜充滿,上人表示真誠付出之後,歡喜、感動的心靈感受最有價值;能夠自我肯定這分價值,也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做對的事,永遠不後悔;我盤點自己這一生,都做對的事,沒有後悔,所以也自我肯定。」

要走菩薩大道,為人間做事,不能只靠自己,要與一大群人同行,彼此勉勵,就不會走偏向。上人鼓勵菲律賓人醫會要持續走這條「義診之道」,並且招攬、培訓年輕一輩,接引他們走進慈濟,才能使慧命永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三十日 肯定自己很有用

4.30《農三月‧十一》

【靜思小語】人生本是苦,就要在「苦」中磨功夫;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不要被「難」攔住了。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家庭是孩子的小社會

全臺各區在學慈青、慈青學長及慈懿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說,畢業慈青成家立業,有各自的家業與事業,有孩子的也要用心教育,父母的身教很重要,要讓孩子自幼就有可以學習的人品典範。

上人說,孩子上學以後,教育當然要託付給老師,但是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地方,人生的大學校。孩子在家聽父母談話,看父母做事,都會模仿與學習;而且家庭是孩子的小社會,眼睛看、耳朵聽的都是家庭的生態。假如孩子們到學校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習正確的、好的行為,但是回到家看到父母家人的言行態度卻跟老師說的不一樣,在學校裏只有學到「形態」,家庭裏沒有實際的「生態」可以學習,就很難讓他們學好。

「我們培養孩子,是期待他們將來出社會、入人群,能為人間付出,所以教育孩子不能徒具形式,要讓他們學會生活的態度,而且從小就要給予孩子這樣生態教育,上學以後加上老師的形態教育,孩子們的人生導向才會整齊、才會正確。」

上人教已是青壯年的畢業慈青「莫忘當年」,不要忘記自己接觸慈濟、投入慈青的因緣,還要發大心,傳承、延續慈濟的慧命。慈濟立足臺灣,愛的能量普及全球,大家要以慈濟為榮;而慈濟以每一位慈濟志工的向心力為榮,不要忘了自己的發心立願。

上人曾經感慨「孩子心多變」,慈青畢業後就落入紅塵濁世,忘記了慈青時期的發心立願,所以許多畢業慈青培訓、受證委員慈誠,都會來到上人面前說:「您的孩子回來了,孩子心不變。」這是一句很貼心的師徒約定。期待這一大群孩子的心永遠不變,成為棟梁,負起社會人間的責任,更要負起家庭典範的責任。

人生難免有不如意事,上人勸勉,人生本是苦,來到人間就要在「苦」中磨功夫,假如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要起一個念頭:人間苦,撐得過,就是菩薩了。菩薩是為苦難眾生而來,遇到了逆境,就要慶幸自己得到修行的道場,要用心克服困難。

「要時常調整好心態,只要有心,就沒有苦攔得住我。我就是這樣,因為我知道人生本來就是苦,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不要被『難』攔住了,關關困難關關過,過了困難,會覺得自己這輩子很有用,不是沒有用、過不了關;每一道難關過了,自己會很歡喜、輕安。」

上人說,遇到困難的關卡,就要認真面對這個菩薩道場,好好修行,跨過了分秒、時日,也跨過難關,就代表自己有突破困難的能耐。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要把握當下,挑起責任;不要怕擔子太重,能夠承擔重任,是真正有用的人生。大家都是慈濟道上有緣人,要珍惜法親情,呼喚久未聯絡的慈青夥伴,連接起這分情誼,繼續同行菩薩道。

去而復返慈濟菩薩道

菲律賓慈濟人把握在臺灣的最後一天下午與上人座談。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不少人已經有三年多沒有回來精舍,雖然有視訊,但心裏還是掛念著弟子們的身體健康。雖然為了防疫無法像過去那樣經常會面相聚,但是大家與師父貼心;現在各國交通往來逐漸恢復,各國慈濟人紛紛返回精舍相見,上人形容自己天天在精舍,都感覺到菩薩從天而降,或是從地涌出,共赴「靈山法會」。

「每天早晨禮佛,腦海總是浮現靈鷲山說法臺的環境─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是在此講《法華經》。」上人說,佛陀覺悟成道以後行化人間,四十九年間不斷說法,但是所走得到的範圍很有限,當時無法將佛法的影響力推展開來,不過佛陀的智慧流傳迄今,讓此時的學佛者可以用科學、科技印證佛法;慈濟人有更為殊勝的因緣,不只聽聞佛法,並且身體力行菩薩道。

這二天聽菲律賓慈濟人的分享,可知道大家做了多少救苦救難的好事?例如除了分會所在的大馬尼拉,人醫會也到偏鄉離島義診;窮困的人走不出來,醫王菩薩就走進去,即使要搭船、搭飛機,也不怕顛簸辛苦而去付出。

「你們都是用真誠的愛,展開雙手擁抱貧病苦難人;也許他們自從出生,從小沒有人重視與疼惜,在這麼窮困的地方,年紀很小就要去工作,一直過得很苦。他們在苦的因緣中,也有福緣接觸慈濟人,就有希望翻轉人生。所以佛陀教菩薩法,教導眾生見聞人間苦難,要發心去拔除眾生的苦難,而且『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相信你們到偏遠的地方去幫助貧苦居民,同時啟發他們的愛心,也許你們走過的地方,就會有許多人成為志工。」

保和島在二○一三年強震之後與慈濟結緣,師兄師姊不斷前往關心與幫助,迄今已經帶動出不少本土志工。上人肯定當地「人間菩薩大招生」有成,師兄師姊要持續鼓勵這群新發意菩薩或是慈濟會員;即使無法時常前往互動,也要運用手機、電腦網路傳訊,牽緊這分情誼,並請他們就近關心照顧鄰里中的孤老無依、貧病殘疾人。只要啟發了愛心,人人都是可以救人的菩薩;人人共同造福人間,才能消弭災難,重災輕受。

「我很擔心不久的將來,氣候變遷導致地球環境惡化的趨勢難以阻擋,但沒有其他方法,一定要淨化人心,所以慈濟人要把握機會向人傳法、弘法,啟發人人的愛心;一分心、一分福,唯有人人造福,才能消弭災難。」

上人說,慈濟世界是菩薩世界,不要輕視自己,菩薩必須在人間成,只要發心行善助人,人人都可以成菩薩。師父很感恩、很尊敬慈濟人,因為假如沒有這麼多人投入慈濟,即使自己很想要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也無力做到;也很感恩自己早在過去就與大家結緣,此生才有因緣共聚在慈濟,而且慈濟人都很聽話,歡喜接受師父的教導並且身體力行,或是聽到師父說要在哪裏做什麼事,就歡喜護持、真誠投入。

上人感恩最初幾位資深慈濟人在菲律賓開拓慈濟志業,也懷念呂秀泉醫師,早期一幕幕畫面都還很清晰地留在腦海。「你、我都是第一代,人生難免有那一天,期待第二、第三代,世世代代不斷傳承法脈宗門,將慈濟慧命永久延續下去。慈濟世界裏有很多乖巧可愛的小菩薩,也許都是去而再來的慈濟人,因為大家都發心立願,生生世世做慈濟,行菩薩道,他們已經來了;而我有朝一日去了,等待我再回來,他們已經長大,在慈濟菩薩道等著接引我。」

「我們就要這樣一代度一代,從最初的一顆種子播下,這顆種子長成大樹,再產生許多種子落入土中,不久就會長成一片菩提林。」上人說,自然法則不可逆,人體自從出生就不斷在極微細的變化中;就如剛才看到幾位資深慈濟人剛投入時的相片,還很年輕,滿頭黑髮,現在大多白髮蒼蒼,這些都是日夜不斷的「行蘊」變化累積而來。既然這些變化無法阻擋,就要好好把握生命,善用分秒提升生命的價值。

「你們很理解師父的心,也貼近了師父的願力,發心立願行菩薩道,要將心力結合起來,廣邀菩薩造福人群。」上人肯定菲律賓慈濟人用「竹筒歲月」鼓勵受助的貧苦居民發心行善,此舉是要居民真正了解慈濟就是如此一點一滴匯聚助人的力量;天天存下點滴零錢,天天發一念要助人的善心,長存好心念、養成好習慣,大家的愛心結合起來,就成為廣被天下的大愛;經常與慈濟人互動,聽慈濟人說好話、跟著做好事,心靈受到淨化,也在人間拉起菩薩長情。所以期待師兄師姊時常說慈濟,可以度別人,還可以堅定自己的道心,用智慧造福人群。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礙於篇幅,還有更多重要開示無法刊登……

四月二日─土敘震災中長期援助方向分析
四月十七日─文史處主管同仁請示慈濟宗成立或宣告時間點
四月二十六日─「慈濟教育志業聯誼會」成立大會

※完整的每日行記以及師徒間感人對談,請關注靜思人文叢書處每季出版新書

→前往靜思網路書軒

4.30《農三月‧十一》

【靜思小語】人生本是苦,就要在「苦」中磨功夫;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不要被「難」攔住了。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家庭是孩子的小社會

全臺各區在學慈青、慈青學長及慈懿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說,畢業慈青成家立業,有各自的家業與事業,有孩子的也要用心教育,父母的身教很重要,要讓孩子自幼就有可以學習的人品典範。

上人說,孩子上學以後,教育當然要託付給老師,但是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地方,人生的大學校。孩子在家聽父母談話,看父母做事,都會模仿與學習;而且家庭是孩子的小社會,眼睛看、耳朵聽的都是家庭的生態。假如孩子們到學校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習正確的、好的行為,但是回到家看到父母家人的言行態度卻跟老師說的不一樣,在學校裏只有學到「形態」,家庭裏沒有實際的「生態」可以學習,就很難讓他們學好。

「我們培養孩子,是期待他們將來出社會、入人群,能為人間付出,所以教育孩子不能徒具形式,要讓他們學會生活的態度,而且從小就要給予孩子這樣生態教育,上學以後加上老師的形態教育,孩子們的人生導向才會整齊、才會正確。」

上人教已是青壯年的畢業慈青「莫忘當年」,不要忘記自己接觸慈濟、投入慈青的因緣,還要發大心,傳承、延續慈濟的慧命。慈濟立足臺灣,愛的能量普及全球,大家要以慈濟為榮;而慈濟以每一位慈濟志工的向心力為榮,不要忘了自己的發心立願。

上人曾經感慨「孩子心多變」,慈青畢業後就落入紅塵濁世,忘記了慈青時期的發心立願,所以許多畢業慈青培訓、受證委員慈誠,都會來到上人面前說:「您的孩子回來了,孩子心不變。」這是一句很貼心的師徒約定。期待這一大群孩子的心永遠不變,成為棟梁,負起社會人間的責任,更要負起家庭典範的責任。

人生難免有不如意事,上人勸勉,人生本是苦,來到人間就要在「苦」中磨功夫,假如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要起一個念頭:人間苦,撐得過,就是菩薩了。菩薩是為苦難眾生而來,遇到了逆境,就要慶幸自己得到修行的道場,要用心克服困難。

「要時常調整好心態,只要有心,就沒有苦攔得住我。我就是這樣,因為我知道人生本來就是苦,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不要被『難』攔住了,關關困難關關過,過了困難,會覺得自己這輩子很有用,不是沒有用、過不了關;每一道難關過了,自己會很歡喜、輕安。」

上人說,遇到困難的關卡,就要認真面對這個菩薩道場,好好修行,跨過了分秒、時日,也跨過難關,就代表自己有突破困難的能耐。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要把握當下,挑起責任;不要怕擔子太重,能夠承擔重任,是真正有用的人生。大家都是慈濟道上有緣人,要珍惜法親情,呼喚久未聯絡的慈青夥伴,連接起這分情誼,繼續同行菩薩道。

去而復返慈濟菩薩道

菲律賓慈濟人把握在臺灣的最後一天下午與上人座談。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不少人已經有三年多沒有回來精舍,雖然有視訊,但心裏還是掛念著弟子們的身體健康。雖然為了防疫無法像過去那樣經常會面相聚,但是大家與師父貼心;現在各國交通往來逐漸恢復,各國慈濟人紛紛返回精舍相見,上人形容自己天天在精舍,都感覺到菩薩從天而降,或是從地涌出,共赴「靈山法會」。

「每天早晨禮佛,腦海總是浮現靈鷲山說法臺的環境─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是在此講《法華經》。」上人說,佛陀覺悟成道以後行化人間,四十九年間不斷說法,但是所走得到的範圍很有限,當時無法將佛法的影響力推展開來,不過佛陀的智慧流傳迄今,讓此時的學佛者可以用科學、科技印證佛法;慈濟人有更為殊勝的因緣,不只聽聞佛法,並且身體力行菩薩道。

這二天聽菲律賓慈濟人的分享,可知道大家做了多少救苦救難的好事?例如除了分會所在的大馬尼拉,人醫會也到偏鄉離島義診;窮困的人走不出來,醫王菩薩就走進去,即使要搭船、搭飛機,也不怕顛簸辛苦而去付出。

「你們都是用真誠的愛,展開雙手擁抱貧病苦難人;也許他們自從出生,從小沒有人重視與疼惜,在這麼窮困的地方,年紀很小就要去工作,一直過得很苦。他們在苦的因緣中,也有福緣接觸慈濟人,就有希望翻轉人生。所以佛陀教菩薩法,教導眾生見聞人間苦難,要發心去拔除眾生的苦難,而且『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相信你們到偏遠的地方去幫助貧苦居民,同時啟發他們的愛心,也許你們走過的地方,就會有許多人成為志工。」

保和島在二○一三年強震之後與慈濟結緣,師兄師姊不斷前往關心與幫助,迄今已經帶動出不少本土志工。上人肯定當地「人間菩薩大招生」有成,師兄師姊要持續鼓勵這群新發意菩薩或是慈濟會員;即使無法時常前往互動,也要運用手機、電腦網路傳訊,牽緊這分情誼,並請他們就近關心照顧鄰里中的孤老無依、貧病殘疾人。只要啟發了愛心,人人都是可以救人的菩薩;人人共同造福人間,才能消弭災難,重災輕受。

「我很擔心不久的將來,氣候變遷導致地球環境惡化的趨勢難以阻擋,但沒有其他方法,一定要淨化人心,所以慈濟人要把握機會向人傳法、弘法,啟發人人的愛心;一分心、一分福,唯有人人造福,才能消弭災難。」

上人說,慈濟世界是菩薩世界,不要輕視自己,菩薩必須在人間成,只要發心行善助人,人人都可以成菩薩。師父很感恩、很尊敬慈濟人,因為假如沒有這麼多人投入慈濟,即使自己很想要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也無力做到;也很感恩自己早在過去就與大家結緣,此生才有因緣共聚在慈濟,而且慈濟人都很聽話,歡喜接受師父的教導並且身體力行,或是聽到師父說要在哪裏做什麼事,就歡喜護持、真誠投入。

上人感恩最初幾位資深慈濟人在菲律賓開拓慈濟志業,也懷念呂秀泉醫師,早期一幕幕畫面都還很清晰地留在腦海。「你、我都是第一代,人生難免有那一天,期待第二、第三代,世世代代不斷傳承法脈宗門,將慈濟慧命永久延續下去。慈濟世界裏有很多乖巧可愛的小菩薩,也許都是去而再來的慈濟人,因為大家都發心立願,生生世世做慈濟,行菩薩道,他們已經來了;而我有朝一日去了,等待我再回來,他們已經長大,在慈濟菩薩道等著接引我。」

「我們就要這樣一代度一代,從最初的一顆種子播下,這顆種子長成大樹,再產生許多種子落入土中,不久就會長成一片菩提林。」上人說,自然法則不可逆,人體自從出生就不斷在極微細的變化中;就如剛才看到幾位資深慈濟人剛投入時的相片,還很年輕,滿頭黑髮,現在大多白髮蒼蒼,這些都是日夜不斷的「行蘊」變化累積而來。既然這些變化無法阻擋,就要好好把握生命,善用分秒提升生命的價值。

「你們很理解師父的心,也貼近了師父的願力,發心立願行菩薩道,要將心力結合起來,廣邀菩薩造福人群。」上人肯定菲律賓慈濟人用「竹筒歲月」鼓勵受助的貧苦居民發心行善,此舉是要居民真正了解慈濟就是如此一點一滴匯聚助人的力量;天天存下點滴零錢,天天發一念要助人的善心,長存好心念、養成好習慣,大家的愛心結合起來,就成為廣被天下的大愛;經常與慈濟人互動,聽慈濟人說好話、跟著做好事,心靈受到淨化,也在人間拉起菩薩長情。所以期待師兄師姊時常說慈濟,可以度別人,還可以堅定自己的道心,用智慧造福人群。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礙於篇幅,還有更多重要開示無法刊登……

四月二日─土敘震災中長期援助方向分析
四月十七日─文史處主管同仁請示慈濟宗成立或宣告時間點
四月二十六日─「慈濟教育志業聯誼會」成立大會

※完整的每日行記以及師徒間感人對談,請關注靜思人文叢書處每季出版新書

→前往靜思網路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