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練生信心

一切的道理、法,
因為有一個「信」字,
所以的道理,
才能與你相契合。

籤59

遇到境界時,不妨嘗試將法語拿出來應用,一次又一次練習,信心也會愈來愈增加,會更肯定這條路、這個方法是對的。

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我們兼顧家業、事業及志業時,確實感受到時間不夠用;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心,真的變成「斯有何樂」?找不到付出的快樂。

邁入就讀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第二年,日常需要平衡在志業體的工作、靜思精舍的家事,以及預習功課、準備報告等學業,天天被時間追著跑;只能更努力安排與分配事務,善用零碎的時間,才能完成更多事。當既定的安排被其他事項擾亂時,也要自我調適,學習轉念,這也成為自己必修的功課。

「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這句靜思語,相信許多人都朗朗上口;到了最近,我才對這句話,有很深刻的體悟。

付出無所求,在於「捨」的甘願。做慈濟的時候,即使這件任務不在自己原有的時間規畫中,但是志願為他人付出,心中會生起煩惱與埋怨嗎?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自己的建議沒有被接納等,而生起瞋心與抱怨嗎?有的話,皆因還有「我」。

聽過一個比喻。東方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用叉子,如果不尊重對方的習慣,東方人就會說:西方人怎麼用這麼糟糕的「筷子」?西方人可能反駁:東方人用這樣的「叉子」,才奇怪呢!

無論是筷子還是叉子,都是用來吃飯的工具,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如果執著「我」,就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人、事、物;連自己的心都照顧不好,要如何做一個付出在人間的菩薩呢?

證嚴上人開示:「隨著人間紛紛擾擾,隨著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相互牽引、相互動作,這就是凡夫的生活。凡夫就是脫離了法。」法在生活,心在當下。其實生活周遭處處都是法,就看我們抱著什麼心態;當心中有法的滋潤,就可以化解惡緣為善緣。

在中醫就診時,教授級醫師帶著實習醫師為我針灸,一個在左、一個在右;我雖然閉著眼睛,從兩位下針的決斷與力道,能感受到很大的不同。有經驗的醫師,掌握了下針的準確及輕重,而仍待累積經驗的實習醫師,無法拿捏力道,帶來疼痛的感覺。

我聯想到學佛何嘗不是這樣。當我們面對不同的人、事、物,如何拿捏進退及互動,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力行,才能夠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並且運用得宜。

如果懵懵懂懂,帶著懷疑、猶豫聞法,投入在人群中也會感覺到很多的障礙及不順心。當我們遇到種種境界,不妨嘗試將受用的法語拿出來應用,漸漸會體會到生活中因為有法,讓人我之間更圓融,事情更圓滿,信心也會愈來愈增加,因為知道這條路、這個方法是對的。

感恩在忙碌的每一天,我仍能夠體會到佛法就在生活中,而且不斷地在練習中產生信心。回想一下,我們的信心是如何被啟發?「信為道源功德母」,只是相信佛法可以運用在生活中,這還不夠,要找到方法,才是人間菩薩道修行的開始。

「靜思法膸籤」
  • 法語籤文摘錄自大愛電視《靜思妙蓮華》節目字幕稿,由德懋法師與林翠玉師姊潤編,結合慈濟志工林正龍、許峻嘉、黃文欽專業設計,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八日正式上線,有電腦、手機、社群軟體等不同介面,讓民眾隨時隨地可透過網路請法。
  • 本來取名為「靜思妙華籤」,後經上人賜名為「靜思法膸籤」,並為之題字。「膸」,為髓之古字。
→立刻請法籤

一切的道理、法,
因為有一個「信」字,
所以的道理,
才能與你相契合。

籤59

遇到境界時,不妨嘗試將法語拿出來應用,一次又一次練習,信心也會愈來愈增加,會更肯定這條路、這個方法是對的。

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我們兼顧家業、事業及志業時,確實感受到時間不夠用;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心,真的變成「斯有何樂」?找不到付出的快樂。

邁入就讀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第二年,日常需要平衡在志業體的工作、靜思精舍的家事,以及預習功課、準備報告等學業,天天被時間追著跑;只能更努力安排與分配事務,善用零碎的時間,才能完成更多事。當既定的安排被其他事項擾亂時,也要自我調適,學習轉念,這也成為自己必修的功課。

「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這句靜思語,相信許多人都朗朗上口;到了最近,我才對這句話,有很深刻的體悟。

付出無所求,在於「捨」的甘願。做慈濟的時候,即使這件任務不在自己原有的時間規畫中,但是志願為他人付出,心中會生起煩惱與埋怨嗎?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自己的建議沒有被接納等,而生起瞋心與抱怨嗎?有的話,皆因還有「我」。

聽過一個比喻。東方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用叉子,如果不尊重對方的習慣,東方人就會說:西方人怎麼用這麼糟糕的「筷子」?西方人可能反駁:東方人用這樣的「叉子」,才奇怪呢!

無論是筷子還是叉子,都是用來吃飯的工具,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如果執著「我」,就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人、事、物;連自己的心都照顧不好,要如何做一個付出在人間的菩薩呢?

證嚴上人開示:「隨著人間紛紛擾擾,隨著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相互牽引、相互動作,這就是凡夫的生活。凡夫就是脫離了法。」法在生活,心在當下。其實生活周遭處處都是法,就看我們抱著什麼心態;當心中有法的滋潤,就可以化解惡緣為善緣。

在中醫就診時,教授級醫師帶著實習醫師為我針灸,一個在左、一個在右;我雖然閉著眼睛,從兩位下針的決斷與力道,能感受到很大的不同。有經驗的醫師,掌握了下針的準確及輕重,而仍待累積經驗的實習醫師,無法拿捏力道,帶來疼痛的感覺。

我聯想到學佛何嘗不是這樣。當我們面對不同的人、事、物,如何拿捏進退及互動,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力行,才能夠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並且運用得宜。

如果懵懵懂懂,帶著懷疑、猶豫聞法,投入在人群中也會感覺到很多的障礙及不順心。當我們遇到種種境界,不妨嘗試將受用的法語拿出來應用,漸漸會體會到生活中因為有法,讓人我之間更圓融,事情更圓滿,信心也會愈來愈增加,因為知道這條路、這個方法是對的。

感恩在忙碌的每一天,我仍能夠體會到佛法就在生活中,而且不斷地在練習中產生信心。回想一下,我們的信心是如何被啟發?「信為道源功德母」,只是相信佛法可以運用在生活中,這還不夠,要找到方法,才是人間菩薩道修行的開始。

「靜思法膸籤」
  • 法語籤文摘錄自大愛電視《靜思妙蓮華》節目字幕稿,由德懋法師與林翠玉師姊潤編,結合慈濟志工林正龍、許峻嘉、黃文欽專業設計,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八日正式上線,有電腦、手機、社群軟體等不同介面,讓民眾隨時隨地可透過網路請法。
  • 本來取名為「靜思妙華籤」,後經上人賜名為「靜思法膸籤」,並為之題字。「膸」,為髓之古字。
→立刻請法籤

我捐BNT 涓滴都是愛

慈濟購捐五百萬劑BNT新冠病毒疫苗,
在全球起伏疫情下提升臺灣防護力。
但是經費龐大,從何而來?一如過去五十六年來慈濟為臺灣所做,
認定是應該要做的事,做就對了,「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每劑疫苗匯聚滿盈的愛心,守護平安,人人能出力!

慈濟購捐五百萬劑BNT新冠病毒疫苗,在全球起伏疫情下提升臺灣防護力。
但是經費龐大,從何而來?一如過去五十六年來慈濟為臺灣所做,認定是應該要做的事,做就對了,「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每劑疫苗匯聚滿盈的愛心,守護平安,人人能出力!

臺中靜思堂前,帶著竹筒撲滿的身影從四面八方而來,提著七支沉甸甸竹筒的黃獻鳳,隨著大家的腳步把竹筒一一放下,這時她才鬆了一口氣,「裏頭有我自己的、有會員的,還有向攤販募來的。」

幾週前,她拿著竹筒到菜市場,鼓起勇氣詢問菜販、店家,「慈濟這次為了購買新冠肺炎疫苗要募款,我有領一些竹筒,拿一個放在這裏好不好?」

「好啊!」攤販老闆娘藍寶珍聽到,一口答應,並詢問:「你們是募什麼疫苗?」

「BNT,大家一起來做好事!」

藍寶珍拿到竹筒,就開始向人募款,「我跟他們說,十元就好,只要你有那個心,就可以幫助臺灣度過難關。」市場裏的攤販們相邀,十元、五十、一百……或將圍兜裏的錢全投進去;兩天竹筒就滿了,藍寶珍又開始續存第二根竹筒。

這天,匯集而來的竹筒中,有一個是環保志工趙先生帶來的,他也是慈濟照顧戶,靦腆地說:「薄薄的心意,請不要見笑!」聽到慈濟購捐疫苗,他將買菜零錢存竹筒,「我真幸運,在我辛苦的時候,慈濟每個月來幫忙;現在身體變得比較健康,才有機緣來跟大家一起做好事!」

婆婆媽媽號召好手做素食義賣、慈濟醫院醫護人員捐款支持、企業家慷慨解囊,還有人染疫痊癒後捐出打拚的積蓄……每個人隨分隨力,卻是盡心盡力。

由慈濟、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合力捐贈的一千五百萬劑BNT新冠病毒疫苗,二○二一年十二月上旬已到貨一千兩百萬劑,交由政府統籌,在全臺各地為民眾接種;其中慈濟基金會購捐五百萬劑,數十億經費由各界愛心人士與慈濟志工持續籌募。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說:「我們是有點不自量力去做這件事情,秉承上人救災救人的信念,就義無反顧,不問有沒有錢、有多困難,就想把它完成。」疫苗經費並非事先已有,一如九二一震災後,上人決定要援建五十一所學校「希望工程」時,並沒有先考慮經費問題,而是認定必須去做就著手進行,「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堅定信念,「對的事,做就對了」。

每一劑疫苗得來不易,起伏疫情下,讓年輕學子能安心就學,讓民眾能正常生活,臺灣的平安,人人能出力,一起來守護! (資料提供/林美宏)

慈濟購捐五百萬劑BNT新冠病毒疫苗,
在全球起伏疫情下提升臺灣防護力。
但是經費龐大,從何而來?一如過去五十六年來慈濟為臺灣所做,
認定是應該要做的事,做就對了,「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每劑疫苗匯聚滿盈的愛心,守護平安,人人能出力!

慈濟購捐五百萬劑BNT新冠病毒疫苗,在全球起伏疫情下提升臺灣防護力。
但是經費龐大,從何而來?一如過去五十六年來慈濟為臺灣所做,認定是應該要做的事,做就對了,「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每劑疫苗匯聚滿盈的愛心,守護平安,人人能出力!

臺中靜思堂前,帶著竹筒撲滿的身影從四面八方而來,提著七支沉甸甸竹筒的黃獻鳳,隨著大家的腳步把竹筒一一放下,這時她才鬆了一口氣,「裏頭有我自己的、有會員的,還有向攤販募來的。」

幾週前,她拿著竹筒到菜市場,鼓起勇氣詢問菜販、店家,「慈濟這次為了購買新冠肺炎疫苗要募款,我有領一些竹筒,拿一個放在這裏好不好?」

「好啊!」攤販老闆娘藍寶珍聽到,一口答應,並詢問:「你們是募什麼疫苗?」

「BNT,大家一起來做好事!」

藍寶珍拿到竹筒,就開始向人募款,「我跟他們說,十元就好,只要你有那個心,就可以幫助臺灣度過難關。」市場裏的攤販們相邀,十元、五十、一百……或將圍兜裏的錢全投進去;兩天竹筒就滿了,藍寶珍又開始續存第二根竹筒。

這天,匯集而來的竹筒中,有一個是環保志工趙先生帶來的,他也是慈濟照顧戶,靦腆地說:「薄薄的心意,請不要見笑!」聽到慈濟購捐疫苗,他將買菜零錢存竹筒,「我真幸運,在我辛苦的時候,慈濟每個月來幫忙;現在身體變得比較健康,才有機緣來跟大家一起做好事!」

婆婆媽媽號召好手做素食義賣、慈濟醫院醫護人員捐款支持、企業家慷慨解囊,還有人染疫痊癒後捐出打拚的積蓄……每個人隨分隨力,卻是盡心盡力。

由慈濟、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合力捐贈的一千五百萬劑BNT新冠病毒疫苗,二○二一年十二月上旬已到貨一千兩百萬劑,交由政府統籌,在全臺各地為民眾接種;其中慈濟基金會購捐五百萬劑,數十億經費由各界愛心人士與慈濟志工持續籌募。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說:「我們是有點不自量力去做這件事情,秉承上人救災救人的信念,就義無反顧,不問有沒有錢、有多困難,就想把它完成。」疫苗經費並非事先已有,一如九二一震災後,上人決定要援建五十一所學校「希望工程」時,並沒有先考慮經費問題,而是認定必須去做就著手進行,「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堅定信念,「對的事,做就對了」。

每一劑疫苗得來不易,起伏疫情下,讓年輕學子能安心就學,讓民眾能正常生活,臺灣的平安,人人能出力,一起來守護! (資料提供/林美宏)

十九日 法不在深

11.19《農十月‧十五》

【靜思小語】弘揚佛法,最好的方式是讓人有所得、能受用。

大愛只有進無退

臺中市盧秀燕市長領市府團隊前來拜會,感恩慈濟人在疫情期間守護弱勢家庭孩童,提供安心生活箱,並且積極在公部門推動蔬食。上人說,慈濟人在這五十六年來,總是不斷往前進,人人的用心與愛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以堅定的信心、真誠的發願、實際的行動,為社會人間付出。

上人說,有一段時間從電視新聞看到街道空無一人,感受很複雜,因為平常大都市的街道總是很擁擠;雖然擁擠表示繁榮,但是消費無度,欲望很深,總是想到、看到就要買,買了可能也沒有用到,隨手而丟。所以很感恩慈濟環保志工,不分社會地位、生活背景,都願意投入資源回收分類;尤其許多高齡志工,在環保站找到生活重心,天天與志同道合的法親相伴做環保,日子過得很快樂,天天活動肢體與腦力,也不容易退化。

「慈濟人常去關懷社區裏需要幫忙的老人家,只要接觸得到的,都願意去關心。但還是有很多需要關懷的老人家,我們沒有因緣接觸到,需要比較了解社區民眾狀況的鄰里長多關心,若有需要可以提報給慈濟。」上人說,許多老人家所需要的不是生活上的協助,而是要有人去探望與鼓勵。要鼓勵老人家常常走出家門,與人多互動,不是舉辦活動,讓大家集中在一起唱唱跳跳,要顧及他們的尊嚴,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就會很樂意出來與人互動。

我們與眾生有緣

包括華雨精舍法師等近六十位中部法師前來探訪上人並談話,上人感恩法師們的關心,欣見中壯年法師們承擔傳法重任,期許大家發菩薩心,入人群度眾生—

感恩法師們,我現在說話,是抽氣在說話。我年紀大了,看你們都還很年輕,感覺到佛法有希望;不過,這樣的希望是需要大家肯發心,真正地要發菩薩心。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教菩薩法,要走入人間。雖說出家就是要解脫,如何解脫呢?談何容易啊!我們解脫不了今生,應該要善用今生廣結法緣。這些眾生都與我們有緣,他們在等待我們接引,讓他們走入佛教、行入佛法,這就是「為佛教,為眾生」。這二句話是我即將進戒場時,師父(印順導師)給我的,短短的六個字。

我離家以後輾轉到花蓮,約六十年前,我借住在許老居士(許聰敏)家,看見他的修行、他的精進,早晚課都是準時,也是整堂課誦禮拜;還有他的待人接物,他在花蓮是一位大善人,常常布施,就像給孤獨長者,讓很多人談起他,都很尊敬他。

我很期待所皈依的師父,是我心目中很尊敬的、有法的人,但是因緣還不到,沒有理想中的師父來接引我,但是我求法心切。許老居士的虔誠修行不亞於出家人,讓我非常佩服與尊敬,所以我就說,我想要皈依他;他雖然是居士,但我選擇的是他的「德」。於是就在他家落髮,這是不符合規定的。我報名當年的受戒,就到臺北的戒場,然而,因為「資格不符」—「沒有剃度、皈依師父,不能受戒!」被要求離開。

我想,既要選擇師父,還是要等待因緣;不過既然來到臺北,我要請一部《太虛大師全書》回去。在掛單的菩提講堂,慧音法師聽我提起要請購這部書,他就陪我到慧日講堂。已經請購完畢要離開時,剛好下一陣雨,印海法師就說:「你拿著書,又下雨,要怎麼辦?我替你去叫一輛計程車。」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導師就從他的書房走出來,在慧日講堂的佛前,看見我在講堂後方,導師對我點點頭。雖然距離很遠,我看他點個頭,微笑著,很慈祥。

我就在講堂的後面,對慧音法師說:「導師很慈祥,我能不能皈依導師?」慧音法師跟我說:「不太可能,導師不輕易收弟子。」我說:「我們試試看,因緣、因緣。」就這樣,他到講堂前面對導師說,導師就在遠遠的那一邊看著我,邊聽、邊點頭,都是微笑著。隨後看到慧音法師在那一頭向我招手,我就走到導師的面前。

導師很慈祥,自動問我:「你要拜我為師嗎?」我說:「導師,請您慈悲。」他說:「趕快向佛叩頭。」我就趕快禮佛,然後轉過身來向導師頂禮。他說:「你我師徒有緣,你既出家,一定要為佛教,為眾生。」所以,「為佛教,為眾生」是我的師父對我說的。

當時戒場快要關了,昨天去了不及格,今天要趕上十二點以前入戒場。所以匆匆皈依之後,得到這麼簡單的六個字,我就趕快回到菩提講堂,打理好行李進戒場。總是一切因緣不可思議,既然我的師父要我「為佛教,為眾生」,師命難違;而且我要出家,那個時候的那一念心,不也就是這樣嗎?從當年到現在,抱持「為佛教,為眾生」的志向,經歷了這五十多年,很辛苦,若沒有磨練過,實在難以成就。

各位都還很年輕,大家都可以為佛教、為眾生,不只是我。因為出家乃大丈夫事,只要有心都可以為佛教、為眾生而奉獻。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在以菩薩身現於娑婆,是與眾生的因緣。所以我們都應該與眾生有緣,否則不會在今生此世在這個空間;尤其是現在,佛法流傳二千五百多年來,到這個世紀才真正地因緣很具足。

歷代高僧大德都很了不起,但是過去人口不多、交通不方便,不易廣傳佛法;我們現在此時,交通方便、人口很多,所以要弘揚佛法,或是要走入人群度眾生都沒有困難,只要我們能作為社會人群的典範,讓大眾看到佛教僧團整齊的形象,言行舉止能讓在家居士們起尊敬心,也會對佛法很仰慕。

要弘揚佛教,一定要傳法。法不在深,說很深的法,大家聽不懂;最好的傳法,就要讓人有所得、能受用。對於未來的人間,我真的很憂心,很希望佛法代代相傳;而且我們大家都有責任,為佛教去接引眾生、度化眾生。我很感恩慈濟人,因為我只是對大家說出想法,呼喚大家做事,但是我自己是走不出去的,走出去的都是居士們,他們做慈濟,都是在人間發揮佛法的大愛精神。

我天天看著一張全球地圖,從同仁的報告了解天下何處又有災?哪裏又有難?那個地方有沒有慈濟人?有沒有因緣去救助?有慈濟人最好,可以及時去幫助;沒有慈濟人的地方,就要想辦法,找到因緣讓慈濟人可以進得去,親手布施,表達佛教精神。無論苦難人信仰什麼宗教,我們都可以去幫助他,這就是慈濟在全球所做的。

期待佛法在人間,我們對大眾講佛法,要讓人聽了覺得很合理;現在的人都很有知識,但是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很容易自我障礙,覺得不合理就會來問難。我們要了解佛世時的地理歷史背景,了解如何來解說佛經裏的精神境界。我們要應社會的需要,用種種方法轉法輪,用佛法轉人的心輪。

慈濟雖然是我創立的,但是慈濟是我們大家的,而且是佛教的;期待佛法深入人間,我們要共同做到「為佛教,為眾生」。

稍後,法師們與市府團隊等貴賓一起參加中區第二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

11.19《農十月‧十五》

【靜思小語】弘揚佛法,最好的方式是讓人有所得、能受用。

大愛只有進無退

臺中市盧秀燕市長領市府團隊前來拜會,感恩慈濟人在疫情期間守護弱勢家庭孩童,提供安心生活箱,並且積極在公部門推動蔬食。上人說,慈濟人在這五十六年來,總是不斷往前進,人人的用心與愛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以堅定的信心、真誠的發願、實際的行動,為社會人間付出。

上人說,有一段時間從電視新聞看到街道空無一人,感受很複雜,因為平常大都市的街道總是很擁擠;雖然擁擠表示繁榮,但是消費無度,欲望很深,總是想到、看到就要買,買了可能也沒有用到,隨手而丟。所以很感恩慈濟環保志工,不分社會地位、生活背景,都願意投入資源回收分類;尤其許多高齡志工,在環保站找到生活重心,天天與志同道合的法親相伴做環保,日子過得很快樂,天天活動肢體與腦力,也不容易退化。

「慈濟人常去關懷社區裏需要幫忙的老人家,只要接觸得到的,都願意去關心。但還是有很多需要關懷的老人家,我們沒有因緣接觸到,需要比較了解社區民眾狀況的鄰里長多關心,若有需要可以提報給慈濟。」上人說,許多老人家所需要的不是生活上的協助,而是要有人去探望與鼓勵。要鼓勵老人家常常走出家門,與人多互動,不是舉辦活動,讓大家集中在一起唱唱跳跳,要顧及他們的尊嚴,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就會很樂意出來與人互動。

我們與眾生有緣

包括華雨精舍法師等近六十位中部法師前來探訪上人並談話,上人感恩法師們的關心,欣見中壯年法師們承擔傳法重任,期許大家發菩薩心,入人群度眾生—

感恩法師們,我現在說話,是抽氣在說話。我年紀大了,看你們都還很年輕,感覺到佛法有希望;不過,這樣的希望是需要大家肯發心,真正地要發菩薩心。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教菩薩法,要走入人間。雖說出家就是要解脫,如何解脫呢?談何容易啊!我們解脫不了今生,應該要善用今生廣結法緣。這些眾生都與我們有緣,他們在等待我們接引,讓他們走入佛教、行入佛法,這就是「為佛教,為眾生」。這二句話是我即將進戒場時,師父(印順導師)給我的,短短的六個字。

我離家以後輾轉到花蓮,約六十年前,我借住在許老居士(許聰敏)家,看見他的修行、他的精進,早晚課都是準時,也是整堂課誦禮拜;還有他的待人接物,他在花蓮是一位大善人,常常布施,就像給孤獨長者,讓很多人談起他,都很尊敬他。

我很期待所皈依的師父,是我心目中很尊敬的、有法的人,但是因緣還不到,沒有理想中的師父來接引我,但是我求法心切。許老居士的虔誠修行不亞於出家人,讓我非常佩服與尊敬,所以我就說,我想要皈依他;他雖然是居士,但我選擇的是他的「德」。於是就在他家落髮,這是不符合規定的。我報名當年的受戒,就到臺北的戒場,然而,因為「資格不符」—「沒有剃度、皈依師父,不能受戒!」被要求離開。

我想,既要選擇師父,還是要等待因緣;不過既然來到臺北,我要請一部《太虛大師全書》回去。在掛單的菩提講堂,慧音法師聽我提起要請購這部書,他就陪我到慧日講堂。已經請購完畢要離開時,剛好下一陣雨,印海法師就說:「你拿著書,又下雨,要怎麼辦?我替你去叫一輛計程車。」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導師就從他的書房走出來,在慧日講堂的佛前,看見我在講堂後方,導師對我點點頭。雖然距離很遠,我看他點個頭,微笑著,很慈祥。

我就在講堂的後面,對慧音法師說:「導師很慈祥,我能不能皈依導師?」慧音法師跟我說:「不太可能,導師不輕易收弟子。」我說:「我們試試看,因緣、因緣。」就這樣,他到講堂前面對導師說,導師就在遠遠的那一邊看著我,邊聽、邊點頭,都是微笑著。隨後看到慧音法師在那一頭向我招手,我就走到導師的面前。

導師很慈祥,自動問我:「你要拜我為師嗎?」我說:「導師,請您慈悲。」他說:「趕快向佛叩頭。」我就趕快禮佛,然後轉過身來向導師頂禮。他說:「你我師徒有緣,你既出家,一定要為佛教,為眾生。」所以,「為佛教,為眾生」是我的師父對我說的。

當時戒場快要關了,昨天去了不及格,今天要趕上十二點以前入戒場。所以匆匆皈依之後,得到這麼簡單的六個字,我就趕快回到菩提講堂,打理好行李進戒場。總是一切因緣不可思議,既然我的師父要我「為佛教,為眾生」,師命難違;而且我要出家,那個時候的那一念心,不也就是這樣嗎?從當年到現在,抱持「為佛教,為眾生」的志向,經歷了這五十多年,很辛苦,若沒有磨練過,實在難以成就。

各位都還很年輕,大家都可以為佛教、為眾生,不只是我。因為出家乃大丈夫事,只要有心都可以為佛教、為眾生而奉獻。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在以菩薩身現於娑婆,是與眾生的因緣。所以我們都應該與眾生有緣,否則不會在今生此世在這個空間;尤其是現在,佛法流傳二千五百多年來,到這個世紀才真正地因緣很具足。

歷代高僧大德都很了不起,但是過去人口不多、交通不方便,不易廣傳佛法;我們現在此時,交通方便、人口很多,所以要弘揚佛法,或是要走入人群度眾生都沒有困難,只要我們能作為社會人群的典範,讓大眾看到佛教僧團整齊的形象,言行舉止能讓在家居士們起尊敬心,也會對佛法很仰慕。

要弘揚佛教,一定要傳法。法不在深,說很深的法,大家聽不懂;最好的傳法,就要讓人有所得、能受用。對於未來的人間,我真的很憂心,很希望佛法代代相傳;而且我們大家都有責任,為佛教去接引眾生、度化眾生。我很感恩慈濟人,因為我只是對大家說出想法,呼喚大家做事,但是我自己是走不出去的,走出去的都是居士們,他們做慈濟,都是在人間發揮佛法的大愛精神。

我天天看著一張全球地圖,從同仁的報告了解天下何處又有災?哪裏又有難?那個地方有沒有慈濟人?有沒有因緣去救助?有慈濟人最好,可以及時去幫助;沒有慈濟人的地方,就要想辦法,找到因緣讓慈濟人可以進得去,親手布施,表達佛教精神。無論苦難人信仰什麼宗教,我們都可以去幫助他,這就是慈濟在全球所做的。

期待佛法在人間,我們對大眾講佛法,要讓人聽了覺得很合理;現在的人都很有知識,但是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很容易自我障礙,覺得不合理就會來問難。我們要了解佛世時的地理歷史背景,了解如何來解說佛經裏的精神境界。我們要應社會的需要,用種種方法轉法輪,用佛法轉人的心輪。

慈濟雖然是我創立的,但是慈濟是我們大家的,而且是佛教的;期待佛法深入人間,我們要共同做到「為佛教,為眾生」。

稍後,法師們與市府團隊等貴賓一起參加中區第二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

二十日 美的見證

11.20《農十月‧十六》

【靜思小語】真誠的心、善的方向,合起來就是美,讓人感覺到亮麗的希望。

感動感恩,無悔此生

中區第三場授證暨歲末祝福,主要由臺中慈濟醫院同仁參與。午後與臺中慈院醫療團隊座談,回顧建院來時路,並聆聽醫師們所分享的十個醫病故事,上人肯定表示大家的分享內容與溫馨互動,展現臺中慈院的真善美,感恩大家「以和供養」─

聽到簡院長提起,臺中慈院如何從那一片空地建成一座宏偉的醫院,我真的很感動也很感恩;還要再說一次,無悔此生!我的年紀已經到八、九十歲了,還要求多久啊!這一生到現在,該做已做了、該辦已辦了,四大志業已成。

我天天看著全球地圖,哪一個國家有什麼災情?哪一個地方有慈濟人?都要隨時待命。有一個形容詞說「憂國憂民」,我不是憂國也不是憂民,我要看的是天蓋之下、地載之上,所有的一切生態,想著該做什麼。

我一直很納悶,醫師為病人動手術,一刀開下去不都是血淋淋一片,到底裏面有什麼呢?看到心臟血管中心謝世榮主任所畫的心臟血管手繪圖,就知道內臟有何樣貌,看到了人體裏的乾坤。就像天地大乾坤要四大調和,才能風調雨順,常保平安;人體小乾坤也需要四大調和,才能正常運作,輕安歡喜。

這一回行腳,從北部到中部,我一直說「很感恩」,因為各地弟子以和供養,我很滿足!今天的歲末祝福,看到經藏演繹時人人身心合齊,剛中有柔,真的很美!

大家從中午過後開始分享,到現在天色已經暗了,所談的都很真誠,都是在談心,把你們的所思所想展露出來;但是沒有人炫耀自己多麼厲害,都是歸功於團隊。

人命在呼吸間,只要一口氣上不來,身體就停止運作了。我現在也有很深的體會,有時要呼吸、要說話,都很吃力;幸好在大家說話時,我還可以聽,把聽到的內容吸收入心,大腦還可以思考、分析,了解以後就成為自己的知識,可以運用出來。

以前常聽老人家說:「我現在什麼都會忘記,但是盡說的都是說過去。」我現在也經常想起過去的人事物,就如杜院長(杜詩綿)、曾院長(曾文賓),還有楊思標教授,都在我的記憶中。我剛開始要建花蓮慈濟醫院,什麼都沒有,他們卻肯相信我。只因為花蓮缺醫、缺藥,因病而貧,雖然我在花蓮市辦義診所,但是重大傷病仍然無法靠義診救治,有種種因緣讓我下定決心要在花蓮建設一所綜合醫院。

所以說慈濟不是有錢,是有因緣;因緣來時就去做,但總是遇到諸多困難,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然而我很大膽,不怕難,總是想辦法克服。要蓋大醫院,就需要很大片的土地,當時的政府首長也很支持和配合,陪我看了多處土地;後來決定在臺中蓋醫院時,也經過實地勘查與考量,最後選定現址,如今有這麼大片的土地做很好的規畫,還可以建宿舍、幼兒園,讓同仁安住於此。

前天我去東大園區,從高架橋經過,遠遠地看到我們的醫院好莊嚴!與後面那一座山配合起來,很安穩、很正,外觀美,動線也很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內涵,各位大醫王、白衣大士,以及行政系統,全院合和互協,開出一條康莊的醫療大道,如天之寬、地之大,真的很歡喜、很感恩!

人間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醫療,醫療品質要隨著科技發展不斷提升。記得大概三十年前,曾文賓院長說,他們這一輩的醫師只要拿聽診器、壓舌板就可以為病人診斷,現在的年輕醫師卻需要不斷買進高科技儀器來診斷疾病。我對他說,時代不同了,要跟得上時代,就要跟得上科技發展,醫療也是科技之一,慈濟醫院在東臺灣,東臺灣被視為落後於西部的鄉下,我們在鄉下建醫院正是要為鄉間居民守護健康,所以要讓慈濟醫療跟得上時代。

看到臺中慈院的機器人「阿信」來問好,很可愛,也見證此時科技發達;讓我最感恩的是臺中慈院的愛很充足。從這一場座談就能知道,你們平時是如何互動,那樣地合,合得那麼美。如果沒有真誠的心,如果沒有真、善的方向,哪能這麼美呢?讓人感覺到有很亮麗的希望。

人生總是活到老、學到老,我有時候說天文,有時候說地理,還會說到黑洞等等;但是我這幾天才知道,螢火蟲是從尾巴發光。所以說人間有萬法,有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聽到你們分享醫療、醫學,總是感覺很奇妙。人間萬法始於毫芒,就像參天大樹是從一顆種子萌芽長成的,而種子裏又有基因;微小的基因,肉眼看不到,但是它確實存在。

幾十年前,花蓮有一位羅居士會毫芒雕刻,能在一粒白米上刻一部《心經》,真的是巧奪天工。聽你們分享的內容,不論是眼睛或口腔,或是針對心、胃、肺等臟器動手術,感覺也像毫芒雕刻一樣巧奪天工,那麼精密細微,也可以做得那麼好。所以說,人類是萬物之靈,人只要用心,這一念心向善,可以發揮無限的潛力。

今天看到、聽到的,都是守護生命、守護愛,人與器物都很齊全,讓我很安心,感恩!

11.20《農十月‧十六》

【靜思小語】真誠的心、善的方向,合起來就是美,讓人感覺到亮麗的希望。

感動感恩,無悔此生

中區第三場授證暨歲末祝福,主要由臺中慈濟醫院同仁參與。午後與臺中慈院醫療團隊座談,回顧建院來時路,並聆聽醫師們所分享的十個醫病故事,上人肯定表示大家的分享內容與溫馨互動,展現臺中慈院的真善美,感恩大家「以和供養」─

聽到簡院長提起,臺中慈院如何從那一片空地建成一座宏偉的醫院,我真的很感動也很感恩;還要再說一次,無悔此生!我的年紀已經到八、九十歲了,還要求多久啊!這一生到現在,該做已做了、該辦已辦了,四大志業已成。

我天天看著全球地圖,哪一個國家有什麼災情?哪一個地方有慈濟人?都要隨時待命。有一個形容詞說「憂國憂民」,我不是憂國也不是憂民,我要看的是天蓋之下、地載之上,所有的一切生態,想著該做什麼。

我一直很納悶,醫師為病人動手術,一刀開下去不都是血淋淋一片,到底裏面有什麼呢?看到心臟血管中心謝世榮主任所畫的心臟血管手繪圖,就知道內臟有何樣貌,看到了人體裏的乾坤。就像天地大乾坤要四大調和,才能風調雨順,常保平安;人體小乾坤也需要四大調和,才能正常運作,輕安歡喜。

這一回行腳,從北部到中部,我一直說「很感恩」,因為各地弟子以和供養,我很滿足!今天的歲末祝福,看到經藏演繹時人人身心合齊,剛中有柔,真的很美!

大家從中午過後開始分享,到現在天色已經暗了,所談的都很真誠,都是在談心,把你們的所思所想展露出來;但是沒有人炫耀自己多麼厲害,都是歸功於團隊。

人命在呼吸間,只要一口氣上不來,身體就停止運作了。我現在也有很深的體會,有時要呼吸、要說話,都很吃力;幸好在大家說話時,我還可以聽,把聽到的內容吸收入心,大腦還可以思考、分析,了解以後就成為自己的知識,可以運用出來。

以前常聽老人家說:「我現在什麼都會忘記,但是盡說的都是說過去。」我現在也經常想起過去的人事物,就如杜院長(杜詩綿)、曾院長(曾文賓),還有楊思標教授,都在我的記憶中。我剛開始要建花蓮慈濟醫院,什麼都沒有,他們卻肯相信我。只因為花蓮缺醫、缺藥,因病而貧,雖然我在花蓮市辦義診所,但是重大傷病仍然無法靠義診救治,有種種因緣讓我下定決心要在花蓮建設一所綜合醫院。

所以說慈濟不是有錢,是有因緣;因緣來時就去做,但總是遇到諸多困難,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然而我很大膽,不怕難,總是想辦法克服。要蓋大醫院,就需要很大片的土地,當時的政府首長也很支持和配合,陪我看了多處土地;後來決定在臺中蓋醫院時,也經過實地勘查與考量,最後選定現址,如今有這麼大片的土地做很好的規畫,還可以建宿舍、幼兒園,讓同仁安住於此。

前天我去東大園區,從高架橋經過,遠遠地看到我們的醫院好莊嚴!與後面那一座山配合起來,很安穩、很正,外觀美,動線也很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內涵,各位大醫王、白衣大士,以及行政系統,全院合和互協,開出一條康莊的醫療大道,如天之寬、地之大,真的很歡喜、很感恩!

人間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醫療,醫療品質要隨著科技發展不斷提升。記得大概三十年前,曾文賓院長說,他們這一輩的醫師只要拿聽診器、壓舌板就可以為病人診斷,現在的年輕醫師卻需要不斷買進高科技儀器來診斷疾病。我對他說,時代不同了,要跟得上時代,就要跟得上科技發展,醫療也是科技之一,慈濟醫院在東臺灣,東臺灣被視為落後於西部的鄉下,我們在鄉下建醫院正是要為鄉間居民守護健康,所以要讓慈濟醫療跟得上時代。

看到臺中慈院的機器人「阿信」來問好,很可愛,也見證此時科技發達;讓我最感恩的是臺中慈院的愛很充足。從這一場座談就能知道,你們平時是如何互動,那樣地合,合得那麼美。如果沒有真誠的心,如果沒有真、善的方向,哪能這麼美呢?讓人感覺到有很亮麗的希望。

人生總是活到老、學到老,我有時候說天文,有時候說地理,還會說到黑洞等等;但是我這幾天才知道,螢火蟲是從尾巴發光。所以說人間有萬法,有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聽到你們分享醫療、醫學,總是感覺很奇妙。人間萬法始於毫芒,就像參天大樹是從一顆種子萌芽長成的,而種子裏又有基因;微小的基因,肉眼看不到,但是它確實存在。

幾十年前,花蓮有一位羅居士會毫芒雕刻,能在一粒白米上刻一部《心經》,真的是巧奪天工。聽你們分享的內容,不論是眼睛或口腔,或是針對心、胃、肺等臟器動手術,感覺也像毫芒雕刻一樣巧奪天工,那麼精密細微,也可以做得那麼好。所以說,人類是萬物之靈,人只要用心,這一念心向善,可以發揮無限的潛力。

今天看到、聽到的,都是守護生命、守護愛,人與器物都很齊全,讓我很安心,感恩!

二十一至二十二日 菩薩的世界

11.21~22《農十月‧十七至十八》

【靜思小語】人人發心做好事,人心安定富足,就是菩薩的世界。

生生世世的大事

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區第四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上人開示,人間無常事多,不能總是等待明天才要做什麼事。常聽到有人說,目前有家業、有事業,要等退休以後才做志業;其實做志業是為自己開闢心靈道場、慧命道場,要把佛法納入自己的生命意識之中,這是生生世世的大事,要把握時間投入。

「我很珍惜時間,每一天的每一刻,無論是動或是靜,我的腦海、心坎裏都離不開法;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要一句一句地深入、剖析與研究,每一句都有很深的道理,每一句都要用心探討。此行看到每一場歲末祝福的經藏演繹,人人都很團結、很合心,每一個動作好整齊,唱出來的聲音之宏亮,眾口如一,可說是千人一心,鏗鏘有力。」

上人期許每一位慈濟人都成為能夠從「一」生無量的菩薩種子,平時聞法入心,懂得惜福,就要造福人間,也引導其他人懂得惜福、感恩;人人惜福、感恩,而且把握因緣付出造福,這樣的人間就有福氣。

「知道道理,就要起於行動。師父從不要求人人非付出多少不可,我成立功德會不是為了要收錢,而是為了要收心;要讓大家知道慈濟精神,懂得發心做好事,有人、有心,願意做好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就是菩薩的世界。」

上人說,慈濟人應社會人間所需而付出時間與心力,所做的一切,既是救助苦難,也在安定社會人心;人間菩薩拔苦予樂,見到苦難眾生得救,自己也輕安歡喜,是最有福、最富足的人。

「自身平安有福,才能去幫助其他人;期待人人都能做一個富而有餘,能夠幫助別人的人。平安、健康、有福的人發出身心力量去救人,同時也為自身累積福德。」

八識田裏的種子

參加中區第五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前,中區教育功能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指出靜思語教學是給予孩子們一個善的方向,其實不只能運用在校園,在家庭、在社會上都可以廣泛運用;人能弘道,能讓人受用的法,需要有人有心去推動,才能普遍讓人接觸得到,覺得簡單的幾句話,好記、好說、好用,就在校園裏、社區中推展開來。

上人期許資深教聯會老師承先啟後,將教聯會的精神理念與教學方法延續下去。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慧命永恆,還可以帶著八識田裏的種子,生生世世造福、修慧。

「經過前五識的接觸,第六識的意識做分別,對於外境的事務,我的判斷與決定很準確,沒有偏差;第七識的意念很堅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靜思語』就是在第七識緣外面的境界而說出,讓大家聽了受用,就起於行動,並且有心弘揚『靜思語』,我的思想理念就可以延續下去。」

「在我這幾十年走過來,落實在人間的一切,已經成為我八識田裏的種子;即使離開了,這一個精進的道心已經播種,第八識之中已經把煩惱、無明淘汰了,我向來都沒有煩惱,所以我會帶著很乾淨的第八識,還有我的發願,去了以後會趕快再來,我不會捨離人間。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度師。期待你們將善法一直傳下去,尤其是年輕人,要一代傳一代,等待我們再回來,持續相傳善法。」

葫蘆地與菩薩甕

十一月二十二日,上人來到龍井共修處,這片土地在十多年前是廢棄閒置空間,地主在二年前無償提供給志工使用,師兄師姊們在旁邊的農場耕種,有機蔬果長得很茂盛,歡喜呈予上人。

上人形容小而美的龍井共修處是前窄後寬的「葫蘆地」,更是充滿人間菩薩的「菩薩甕」,人人純真,菜也種得很美,讓人看了很歡喜;最歡喜的就是看到人人的誠意,感受到真誠的愛。請大家繼續照顧好這個菩薩的家。

大甲師兄師姊歡喜迎接上人來到大甲靜思堂,展呈藺草編織的書籤、小帽子、粽串等用品或手工藝品。至清水靜思堂,志工也展現藺草編織手工藝。上人說,清水是自己的出生地,回到清水也有回歸故鄉的親切感,「你們與師父不僅是法親還是鄉親,清水這個道場就像放大版的精舍舊大殿,很親切。希望你們善用道場,廣招人間菩薩,邀請人人回來我們的道場,人人都成為慈濟人。」

下午中區第六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談到在龍井、大甲與清水所見的慈濟人,不論在大都會區或郊區,都有整齊的服裝行儀;即使有些資深者白髮蒼蒼,仍然很莊嚴。幾十年的慈濟路走來,師徒都不復年輕,但是看到年輕的一代湧現,也感到很有希望,慈濟志業代代傳承。

上人期勉師兄師姊自度度人,多度一個人就多一分力。「師父覺得自己很有力!這分力量來自大家,來自每一個『我』發心立願,身體力行菩薩道,共同造福人間、增長智慧,福慧雙修!」

11.21~22《農十月‧十七至十八》

【靜思小語】人人發心做好事,人心安定富足,就是菩薩的世界。

生生世世的大事

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區第四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上人開示,人間無常事多,不能總是等待明天才要做什麼事。常聽到有人說,目前有家業、有事業,要等退休以後才做志業;其實做志業是為自己開闢心靈道場、慧命道場,要把佛法納入自己的生命意識之中,這是生生世世的大事,要把握時間投入。

「我很珍惜時間,每一天的每一刻,無論是動或是靜,我的腦海、心坎裏都離不開法;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要一句一句地深入、剖析與研究,每一句都有很深的道理,每一句都要用心探討。此行看到每一場歲末祝福的經藏演繹,人人都很團結、很合心,每一個動作好整齊,唱出來的聲音之宏亮,眾口如一,可說是千人一心,鏗鏘有力。」

上人期許每一位慈濟人都成為能夠從「一」生無量的菩薩種子,平時聞法入心,懂得惜福,就要造福人間,也引導其他人懂得惜福、感恩;人人惜福、感恩,而且把握因緣付出造福,這樣的人間就有福氣。

「知道道理,就要起於行動。師父從不要求人人非付出多少不可,我成立功德會不是為了要收錢,而是為了要收心;要讓大家知道慈濟精神,懂得發心做好事,有人、有心,願意做好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就是菩薩的世界。」

上人說,慈濟人應社會人間所需而付出時間與心力,所做的一切,既是救助苦難,也在安定社會人心;人間菩薩拔苦予樂,見到苦難眾生得救,自己也輕安歡喜,是最有福、最富足的人。

「自身平安有福,才能去幫助其他人;期待人人都能做一個富而有餘,能夠幫助別人的人。平安、健康、有福的人發出身心力量去救人,同時也為自身累積福德。」

八識田裏的種子

參加中區第五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前,中區教育功能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指出靜思語教學是給予孩子們一個善的方向,其實不只能運用在校園,在家庭、在社會上都可以廣泛運用;人能弘道,能讓人受用的法,需要有人有心去推動,才能普遍讓人接觸得到,覺得簡單的幾句話,好記、好說、好用,就在校園裏、社區中推展開來。

上人期許資深教聯會老師承先啟後,將教聯會的精神理念與教學方法延續下去。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慧命永恆,還可以帶著八識田裏的種子,生生世世造福、修慧。

「經過前五識的接觸,第六識的意識做分別,對於外境的事務,我的判斷與決定很準確,沒有偏差;第七識的意念很堅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靜思語』就是在第七識緣外面的境界而說出,讓大家聽了受用,就起於行動,並且有心弘揚『靜思語』,我的思想理念就可以延續下去。」

「在我這幾十年走過來,落實在人間的一切,已經成為我八識田裏的種子;即使離開了,這一個精進的道心已經播種,第八識之中已經把煩惱、無明淘汰了,我向來都沒有煩惱,所以我會帶著很乾淨的第八識,還有我的發願,去了以後會趕快再來,我不會捨離人間。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度師。期待你們將善法一直傳下去,尤其是年輕人,要一代傳一代,等待我們再回來,持續相傳善法。」

葫蘆地與菩薩甕

十一月二十二日,上人來到龍井共修處,這片土地在十多年前是廢棄閒置空間,地主在二年前無償提供給志工使用,師兄師姊們在旁邊的農場耕種,有機蔬果長得很茂盛,歡喜呈予上人。

上人形容小而美的龍井共修處是前窄後寬的「葫蘆地」,更是充滿人間菩薩的「菩薩甕」,人人純真,菜也種得很美,讓人看了很歡喜;最歡喜的就是看到人人的誠意,感受到真誠的愛。請大家繼續照顧好這個菩薩的家。

大甲師兄師姊歡喜迎接上人來到大甲靜思堂,展呈藺草編織的書籤、小帽子、粽串等用品或手工藝品。至清水靜思堂,志工也展現藺草編織手工藝。上人說,清水是自己的出生地,回到清水也有回歸故鄉的親切感,「你們與師父不僅是法親還是鄉親,清水這個道場就像放大版的精舍舊大殿,很親切。希望你們善用道場,廣招人間菩薩,邀請人人回來我們的道場,人人都成為慈濟人。」

下午中區第六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談到在龍井、大甲與清水所見的慈濟人,不論在大都會區或郊區,都有整齊的服裝行儀;即使有些資深者白髮蒼蒼,仍然很莊嚴。幾十年的慈濟路走來,師徒都不復年輕,但是看到年輕的一代湧現,也感到很有希望,慈濟志業代代傳承。

上人期勉師兄師姊自度度人,多度一個人就多一分力。「師父覺得自己很有力!這分力量來自大家,來自每一個『我』發心立願,身體力行菩薩道,共同造福人間、增長智慧,福慧雙修!」

二十三至二十四日 初心可貴

11.23~24《農十月‧十九至二十》

【靜思小語】發心的那一刻最寶貴,能夠實踐最有意義。

方向帶準,隊伍跟準

「我天天都存有無常觀,一直對自己說,過去該做的已經做到,可以安心了;未來難以預測,但是我覺得沒有遺憾了,對的事情總是堅定去做,朝著準確的方向去走。總是對我自己很放心,可以做你們的典範,希望你們也能為後世建立典範,人間典範世代相傳;我把方向帶準了,而你們跟準了,不斷帶動人加入。以前只有我孤單一個人,現在隊伍浩蕩長,而且靠著科技將法普及全球,我真的很感恩!」

十一月二十三日晨間,上人與臺中慈濟醫院團隊及在場的師兄師姊勉示後,離開臺中往北行,途經民權會所、豐原靜思堂、苗栗園區,抵達新店靜思堂。上人對在座的師兄師姊們說,從臺北到臺中,真的看見時間讓人的形貌改變了,一些資深的慈濟人顯現老態;其實看著別人變了,自己也變了,舉步行走時即有深刻的感受。

上人說,時間過得很快,所以真的要把握當下,有益人間的好事,能夠做就趕快做,不要等待。做了,才會真正認識自己的生命,覺得生命很豐富;如果沒有做,或是做一做,這件事放棄了、那件事放鬆了,生命就出現空檔。所以教大家要好好地盤點自己的生命,守護好每一刻。

「在座都很資深了,也都是有福人,運用這副身體做了很多利益人間的事情,所以要感恩,感恩有這副身體才能如法修行,如法行菩薩道,累積功德。」上人說,雖然不強調功德,教大家要付出無所求、心存感恩,才能心無掛礙;但到了現在需要人人回顧過去,才能留下歷史,流傳真實相─在這個時代有這群人間菩薩,在人間救了多少苦難人。

「這個時代有慈濟,慈濟菩薩道這麼旺氣,大家都很整齊,沒有貧富的差別,人人都是菩薩相。早上出門前,聽簡院長與幾位醫師們說入經藏的心得,我很感動,讓我覺得這輩子,沒有白走這條人間路。」

無量義經,法髓精神

十一月二十四日,靜思字體研發團隊報告進度並請示相關事宜,上人表示自己抄《無量義經》、《法華經》,已經是將近六十年前的事了,是為了記憶經文,用寫的比較能深入法髓。至於「慈濟志言」,是寫於慈濟剛成立時,為了勉勵最早期的慈濟會員,為大家指出慈濟的方向。慈濟之路走過五十六年,從臺灣走向全球,方向絲毫不偏,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證明。

上人說,自己與弟子之間有殊勝的因緣,只要師父輕輕說一句話,弟子們重重聽入心,身體力行,而且會將精神理念形象化,譬如曾經說過「小螞蟻爬須彌山」,這次行腳就看到有師兄師姊用草編、木雕、種子拼貼等方法展現這句話的意象;還有「火金姑」點亮世界,志工用環保回收的物品拼成一隻螢火蟲,表達螢火蟲光亮雖微,只要群策群力也能照亮前路,還能傳達環保「化無用為大用」的教育理念。

一路往南到臺中,從臺中再回程,每一站都覺得「此生無悔」;也感覺人生無常,不知生命何時走到終點?年齡真的很大了,總是看著各地弟子的用心表達,體會大家對師父的真誠孝思,就好像辦了一場場的功德法會,此時就真實接收到了,而且將來離世以後,還會留有這些事物在人間,就很放心、很感恩!

也很感恩永豐餘研發「靜思紙」,製法與一般的紙張不同。聽了覺得自己何德何能,要勞動這麼多人去做這些事?不過也感覺到弟子們真誠的心意;現在又為了文字,也要這麼多人花費時間、心力去做,實在很感動,同樣感覺到大家很誠懇的、尊重的心意。

「其實我對自己當時寫的字很不滿意,一直想要重來一次,但是沒有因緣、沒有時間。一切都是起心動念的那一刻最寶貴,如能落實是最有意義的,所以這些字體也表達出了五、六十年前的虔誠,體會佛法的奧妙。」上人指出《無量義經》是法髓,不論信仰什麼宗教,都可以接受這部經典所傳達的道理,這是一部很合乎科學、哲學,能夠落實於人生,很值得研究的經典。

上人說,自己還沒有做慈濟時所寫的字體,有自己的風格,也有紀念意義。「禪」就是「靜思惟」之意,在很寧靜當中細細思考,凝聚出思想的精要;還未做慈濟時,生活確實很寧靜,慈濟在這麼寧靜的心境中起步,可以從臺灣發揮到全球,都是把握最初的那一念心,把握分分秒秒做出來的。

慈濟人掌握《無量義經》的法髓精神深入人間,力行菩薩道,哪裏有災、哪裏有苦,慈濟人有因緣到達得了,就會到那裏付出,這就是慈濟價值,也值得探討與珍惜。

「在五、六十年前,豈能想到慈濟會有如今的志業成果?這是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因緣會合了,人人有志一同,與師父有緣,合和互協共同成就的。生命有限,但是慈濟的精神思想可以世代延續,這就是慧命的延續;無論時間過了多久,都有人發揮慈濟精神、慈濟理念在利益人群,慈濟的慧命就永遠存在。」

上人強調「人能弘道」,要傳法就需要靠人的力量;只要有人有心,群策群力,用心去做,就能克服一切困難而達成目標。既然決心要做「靜思體」,就要做得真、做得好、做得像,才能達到研發靜思體的初心。

11.23~24《農十月‧十九至二十》

【靜思小語】發心的那一刻最寶貴,能夠實踐最有意義。

方向帶準,隊伍跟準

「我天天都存有無常觀,一直對自己說,過去該做的已經做到,可以安心了;未來難以預測,但是我覺得沒有遺憾了,對的事情總是堅定去做,朝著準確的方向去走。總是對我自己很放心,可以做你們的典範,希望你們也能為後世建立典範,人間典範世代相傳;我把方向帶準了,而你們跟準了,不斷帶動人加入。以前只有我孤單一個人,現在隊伍浩蕩長,而且靠著科技將法普及全球,我真的很感恩!」

十一月二十三日晨間,上人與臺中慈濟醫院團隊及在場的師兄師姊勉示後,離開臺中往北行,途經民權會所、豐原靜思堂、苗栗園區,抵達新店靜思堂。上人對在座的師兄師姊們說,從臺北到臺中,真的看見時間讓人的形貌改變了,一些資深的慈濟人顯現老態;其實看著別人變了,自己也變了,舉步行走時即有深刻的感受。

上人說,時間過得很快,所以真的要把握當下,有益人間的好事,能夠做就趕快做,不要等待。做了,才會真正認識自己的生命,覺得生命很豐富;如果沒有做,或是做一做,這件事放棄了、那件事放鬆了,生命就出現空檔。所以教大家要好好地盤點自己的生命,守護好每一刻。

「在座都很資深了,也都是有福人,運用這副身體做了很多利益人間的事情,所以要感恩,感恩有這副身體才能如法修行,如法行菩薩道,累積功德。」上人說,雖然不強調功德,教大家要付出無所求、心存感恩,才能心無掛礙;但到了現在需要人人回顧過去,才能留下歷史,流傳真實相─在這個時代有這群人間菩薩,在人間救了多少苦難人。

「這個時代有慈濟,慈濟菩薩道這麼旺氣,大家都很整齊,沒有貧富的差別,人人都是菩薩相。早上出門前,聽簡院長與幾位醫師們說入經藏的心得,我很感動,讓我覺得這輩子,沒有白走這條人間路。」

無量義經,法髓精神

十一月二十四日,靜思字體研發團隊報告進度並請示相關事宜,上人表示自己抄《無量義經》、《法華經》,已經是將近六十年前的事了,是為了記憶經文,用寫的比較能深入法髓。至於「慈濟志言」,是寫於慈濟剛成立時,為了勉勵最早期的慈濟會員,為大家指出慈濟的方向。慈濟之路走過五十六年,從臺灣走向全球,方向絲毫不偏,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證明。

上人說,自己與弟子之間有殊勝的因緣,只要師父輕輕說一句話,弟子們重重聽入心,身體力行,而且會將精神理念形象化,譬如曾經說過「小螞蟻爬須彌山」,這次行腳就看到有師兄師姊用草編、木雕、種子拼貼等方法展現這句話的意象;還有「火金姑」點亮世界,志工用環保回收的物品拼成一隻螢火蟲,表達螢火蟲光亮雖微,只要群策群力也能照亮前路,還能傳達環保「化無用為大用」的教育理念。

一路往南到臺中,從臺中再回程,每一站都覺得「此生無悔」;也感覺人生無常,不知生命何時走到終點?年齡真的很大了,總是看著各地弟子的用心表達,體會大家對師父的真誠孝思,就好像辦了一場場的功德法會,此時就真實接收到了,而且將來離世以後,還會留有這些事物在人間,就很放心、很感恩!

也很感恩永豐餘研發「靜思紙」,製法與一般的紙張不同。聽了覺得自己何德何能,要勞動這麼多人去做這些事?不過也感覺到弟子們真誠的心意;現在又為了文字,也要這麼多人花費時間、心力去做,實在很感動,同樣感覺到大家很誠懇的、尊重的心意。

「其實我對自己當時寫的字很不滿意,一直想要重來一次,但是沒有因緣、沒有時間。一切都是起心動念的那一刻最寶貴,如能落實是最有意義的,所以這些字體也表達出了五、六十年前的虔誠,體會佛法的奧妙。」上人指出《無量義經》是法髓,不論信仰什麼宗教,都可以接受這部經典所傳達的道理,這是一部很合乎科學、哲學,能夠落實於人生,很值得研究的經典。

上人說,自己還沒有做慈濟時所寫的字體,有自己的風格,也有紀念意義。「禪」就是「靜思惟」之意,在很寧靜當中細細思考,凝聚出思想的精要;還未做慈濟時,生活確實很寧靜,慈濟在這麼寧靜的心境中起步,可以從臺灣發揮到全球,都是把握最初的那一念心,把握分分秒秒做出來的。

慈濟人掌握《無量義經》的法髓精神深入人間,力行菩薩道,哪裏有災、哪裏有苦,慈濟人有因緣到達得了,就會到那裏付出,這就是慈濟價值,也值得探討與珍惜。

「在五、六十年前,豈能想到慈濟會有如今的志業成果?這是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因緣會合了,人人有志一同,與師父有緣,合和互協共同成就的。生命有限,但是慈濟的精神思想可以世代延續,這就是慧命的延續;無論時間過了多久,都有人發揮慈濟精神、慈濟理念在利益人群,慈濟的慧命就永遠存在。」

上人強調「人能弘道」,要傳法就需要靠人的力量;只要有人有心,群策群力,用心去做,就能克服一切困難而達成目標。既然決心要做「靜思體」,就要做得真、做得好、做得像,才能達到研發靜思體的初心。

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把握當下

11.25~26《農十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過去事已難追悔,今日事當下做好,化剎那為永恆。

用誠意面對病患

十一月二十五日晨間,與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等主管同仁座談,上人談及昨日與九十一位在臺北慈院任職的慈濟大學校友共聚,感到既安心又歡喜。「慈大的孩子總是有心立志,有的人從小學、中學就在慈濟學校就讀,要升大學時又選填慈濟,慈大畢業以後走入慈濟志業體,聽來很親切,而且每一位都很認真。」

在慈濟學校、慈濟醫院有慈濟人文精神的「境教」,上人言,若要選擇一個很符合學醫者終生志願的好環境,慈濟的醫療大環境應該是最適合的。大家喜愛這個環境,除了建築、設備以外,人與人之間的心境也讓人在互動中感到自在歡喜,在崗位上用心,與同仁們合和互協,建立真誠的友誼。

「慈濟醫療環境是一個能讓大家放心的地方,只要用真誠的心面對著生命。如果醫師有真誠的心,病患走進了診間,就與你們有緣;就如閩南語俗話所說,『先生緣,主人福』,緣與福是從內心的誠意而來。病患信任醫師,醫病相互配合,所做的治療是最有效的。」

人生為何這麼苦

上人與慈濟醫療暨教育委員會詹啟賢主委談話時指出,慈濟在五十多年的慈善救濟工作中,照顧許多孤老貧病的個案,甚至從接案開始直到老人家往生,幫他們處理完後事才結案。現在社會人口高齡化,年輕人又離鄉背井,不與長輩同住,老人家獨居或雙老扶持,一旦生病了,身邊沒有人照顧,或是另一半照顧得很辛苦,身、心、生活皆苦,這都是現在「老年長照」所要解決的狀況。

由於上人提到慈濟慈善個案中,有不少家庭是集貧、病、殘、老於一家;曾經見過一個家庭的三、四個孩子都有先天不足,自幼臥病需要父母照料,可能是遺傳疾病所致。詹先生問,如果有一個上天主宰眾生,為什麼要安排這麼苦的人出生,自從出生就在受苦。

上人說:「佛法講因緣果報,因就是一顆種子,如果沒有過去的因,就沒有現在的果;在因與果之間還要有緣,過程中有各種緣來促成。所以佛法說的『三世』,指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不只是說上輩子、這輩子、下輩子;時間不斷流過,未來的每一刻都會成為現在,然後變成過去,時時刻刻都在三世輪轉。所以常說要把握當下,過去做錯的事,再如何追悔也無法改變;現在決定要做的事,就著手進行;已經在進行的事,就要趕緊把握時間做好,步步踏實,化剎那為永恆。」

聆聽北區慈濟人談法親生病,師兄師姊給予陪伴和支援,上人言:「很不捨,不過也很慶幸,有這麼多法親在關心、為他祝福。無常狀況發生了,當然要很積極治療,不過我們的心也要善解。」

上人勸勉,現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或許有因緣可以治癒痼疾,然而若是身體狀況已經不可挽回,即使華陀再世也難以救回性命,或是救得回性命,卻無法自主生活。要以無常觀、因緣觀開解自己的心,此生際遇是過去生造作的因緣所致;而此生幸好有因緣走入慈濟,與許多好人結了很多好緣,所以遭遇境界時有這麼多法親陪伴。

「無論有沒有走入慈濟,這件事同樣都會發生,因為是過去所造的因緣,現在展現結果;差別在於此生因為投入慈濟,境界現前時有一大群慈濟家人來關懷與祝福。」上人請家屬與慈濟人多在臥病的慈濟人身旁鼓勵,使之放心;除了播放師父的開示錄音,也可以播放近期間為了經藏演繹錄製的輕音樂,助其安定身心。

「常談生死,生,我們無法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只能說是隨著因緣而來,因緣是各人在過去生所造,隨應過去所造的因,與有緣的人成為家人、結為夫妻。與家屬、另一半的緣有多長,是好緣或惡緣,也是過去生造作。若是好緣,則相親相愛,家庭和樂;不好的緣,在還沒結婚之前,愛得死去活來,結婚以後卻反目成仇,這樣的家庭不少。」

上人說,無論好緣或惡緣,遭遇無常坎坷,都要坦然面對,真誠祝福,不要糾結牽掛;在病床前,要叮嚀重病的師兄師姊,守住願力,待此生因緣盡時,安然而去,再帶著願力來人間,有好家庭成就他們續行菩薩道。

「深入佛法、心中有法,了解因緣果報,遇到境界就能平靜接受,並且發心喜捨造福,同時增長智慧;如果不了解道理,無法付出無所求,反而煩惱重重。所以師父總是教你們聞法、薰法香,聽法要理解,還要有體會,才會感受到法的『香』;遇事就能運用法,以智慧應對。」

踏穩腳步走長路

十一月二十六日,上人與投入慈善專案修繕工作的慈誠師兄等人談話,請資深的師兄們注意自身安全,爬高爬低要做好防護。

「我無法常常在,但是慈濟是永遠要做下去的;我的第二代靜思弟子,你們的下一代,要代代相傳,以善傳家。這五十六年的慈濟路,已經確定是對的,就要讓第二代接著照這個方向走,絲毫不偏差,世世代代不斷延續下去;人間本就無常,人間本來就很苦,社會大眾永遠都需要慈濟,所以我們要自我鞏固,把這條路鋪得長遠,我們的腳步也要踏得穩,才能夠走這條長遠路。」

上人說,大家為孤老無依的人修繕住屋,要先經過謹慎評估,如果老人家體弱、生病,不是只靠修繕就能安然過生活,還是需要有人照顧。老人家堅持不願搬離住家到政府的安置所,可以了解這個村落有多少獨居長者,能否由地方政府在村落提供土地,由慈濟援建適合長者居住的安全住宅,讓原本就相互熟識的老人家共住,且有專人照料,這是對老人家比較有幫助的方法。如果因緣不具足,只好幫老人家加固破舊的住屋,牽水電、加裝安全扶手等等,再加上志工與長照單位人員的探視和照顧,讓他們安度餘生。

吳啟明師兄提到修繕團隊裏的志工各有人生故事,像是一位水電專業的師兄罹癌,已經做過十八次化療,仍然把握付出的因緣,和同修師姊全心投入。上人說,師兄是用生命在做慈濟,所以大家的人生故事也要好好記錄、整理與披露。

「師父真的很感恩,如果沒有你們,怎麼會有慈濟?師父每天看全球地圖,看著慈濟人在哪些國家地區援助苦難人。那麼遙遠的國家有災難,慈濟不去救助,當然可以,那些人都與我們非親非故;只是我們秉持人道精神,有這群人長年以來用無私大愛付出,這個非政府的人道團體已成形,所以有人、有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心去做。」

「不過,資深的志工菩薩們年齡大了,動作不像過去俐落。我們不認老,但是必須承認我們體力、行動確實不如過去了;不過不能休息,慧命不能斷,精神志願不能斷。」上人教師兄們把握機會多與人分享慈濟事,也要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留下歷史。

救災濟貧的典範

菲律賓分會召開慈善董事會,上人在新店靜思堂透過網路視訊聆聽報告,並開示勉勵:「菲律賓慈濟志業已經二十多年了,感恩菲律賓的慈濟菩薩,以師志為己志,師父輕輕說,弟子們重重接受,而且做得很細膩。菲律賓常有四大不調的災情,而且有許多極為貧苦的居民;即因當地天災人禍多,窮人也多,更需要菩薩們合和互協去救助。」

上人肯定菲律賓慈濟人做慈善救助的同時,也將慈濟大愛精神落實當地,菲律賓慈濟堪為真正落實救災救貧的典範。「你們所做的一切都讓我很感動,真的是慈濟慈善楷模!」

「你們在這一波疫情之下,防護做得很好,也照顧失業的窮人。師父一直要你們盡力去做,臺灣本會做後盾,其實大家都很用心,到目前為止沒有動用本會的力量,慈善扶困二十三萬戶次,都是自力更生,我非常讚歎與感恩。請大家再接再厲,放心去做,若有不足,本會一定支援。」

接續菲律賓慈善董事會後,召開醫療董事會。疫情期間,眼科中心持續為病患看診開刀,從數據上看:二○一九年有六百六十六位病患,二○二○年受疫情影響,只有三百八十二位病患,但二○二一年至十一月已有六百四十位病患動手術,已經相當於疫情發生前。自從菲律賓醫療志業一九九五年啟動至今,菲律賓慈濟人醫服務包含眼科中心、牙科門診、各科義診、新冠疫苗施打,總計服務超過六十七萬九千人次。

上人開示:「人間苦難真多,我們不只是聽到,而是看到了;不只是看著,還與他們接觸到了。尤其生病無醫,是非常痛苦,菲律賓貧病者不少,所以需要有愛心的大醫王來醫治,還需要有愛心的民眾共同來呵護。」上人感恩志工與大醫王們發揮良能,造福人間,「這一分福會回向回來,我們都要很歡喜。所謂的歡喜是法喜,要讓這分善行永續,人間菩薩共行菩薩道。祝福菲律賓菩薩們平安,福慧雙修!」

11.25~26《農十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過去事已難追悔,今日事當下做好,化剎那為永恆。

用誠意面對病患

十一月二十五日晨間,與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等主管同仁座談,上人談及昨日與九十一位在臺北慈院任職的慈濟大學校友共聚,感到既安心又歡喜。「慈大的孩子總是有心立志,有的人從小學、中學就在慈濟學校就讀,要升大學時又選填慈濟,慈大畢業以後走入慈濟志業體,聽來很親切,而且每一位都很認真。」

在慈濟學校、慈濟醫院有慈濟人文精神的「境教」,上人言,若要選擇一個很符合學醫者終生志願的好環境,慈濟的醫療大環境應該是最適合的。大家喜愛這個環境,除了建築、設備以外,人與人之間的心境也讓人在互動中感到自在歡喜,在崗位上用心,與同仁們合和互協,建立真誠的友誼。

「慈濟醫療環境是一個能讓大家放心的地方,只要用真誠的心面對著生命。如果醫師有真誠的心,病患走進了診間,就與你們有緣;就如閩南語俗話所說,『先生緣,主人福』,緣與福是從內心的誠意而來。病患信任醫師,醫病相互配合,所做的治療是最有效的。」

人生為何這麼苦

上人與慈濟醫療暨教育委員會詹啟賢主委談話時指出,慈濟在五十多年的慈善救濟工作中,照顧許多孤老貧病的個案,甚至從接案開始直到老人家往生,幫他們處理完後事才結案。現在社會人口高齡化,年輕人又離鄉背井,不與長輩同住,老人家獨居或雙老扶持,一旦生病了,身邊沒有人照顧,或是另一半照顧得很辛苦,身、心、生活皆苦,這都是現在「老年長照」所要解決的狀況。

由於上人提到慈濟慈善個案中,有不少家庭是集貧、病、殘、老於一家;曾經見過一個家庭的三、四個孩子都有先天不足,自幼臥病需要父母照料,可能是遺傳疾病所致。詹先生問,如果有一個上天主宰眾生,為什麼要安排這麼苦的人出生,自從出生就在受苦。

上人說:「佛法講因緣果報,因就是一顆種子,如果沒有過去的因,就沒有現在的果;在因與果之間還要有緣,過程中有各種緣來促成。所以佛法說的『三世』,指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不只是說上輩子、這輩子、下輩子;時間不斷流過,未來的每一刻都會成為現在,然後變成過去,時時刻刻都在三世輪轉。所以常說要把握當下,過去做錯的事,再如何追悔也無法改變;現在決定要做的事,就著手進行;已經在進行的事,就要趕緊把握時間做好,步步踏實,化剎那為永恆。」

聆聽北區慈濟人談法親生病,師兄師姊給予陪伴和支援,上人言:「很不捨,不過也很慶幸,有這麼多法親在關心、為他祝福。無常狀況發生了,當然要很積極治療,不過我們的心也要善解。」

上人勸勉,現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或許有因緣可以治癒痼疾,然而若是身體狀況已經不可挽回,即使華陀再世也難以救回性命,或是救得回性命,卻無法自主生活。要以無常觀、因緣觀開解自己的心,此生際遇是過去生造作的因緣所致;而此生幸好有因緣走入慈濟,與許多好人結了很多好緣,所以遭遇境界時有這麼多法親陪伴。

「無論有沒有走入慈濟,這件事同樣都會發生,因為是過去所造的因緣,現在展現結果;差別在於此生因為投入慈濟,境界現前時有一大群慈濟家人來關懷與祝福。」上人請家屬與慈濟人多在臥病的慈濟人身旁鼓勵,使之放心;除了播放師父的開示錄音,也可以播放近期間為了經藏演繹錄製的輕音樂,助其安定身心。

「常談生死,生,我們無法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只能說是隨著因緣而來,因緣是各人在過去生所造,隨應過去所造的因,與有緣的人成為家人、結為夫妻。與家屬、另一半的緣有多長,是好緣或惡緣,也是過去生造作。若是好緣,則相親相愛,家庭和樂;不好的緣,在還沒結婚之前,愛得死去活來,結婚以後卻反目成仇,這樣的家庭不少。」

上人說,無論好緣或惡緣,遭遇無常坎坷,都要坦然面對,真誠祝福,不要糾結牽掛;在病床前,要叮嚀重病的師兄師姊,守住願力,待此生因緣盡時,安然而去,再帶著願力來人間,有好家庭成就他們續行菩薩道。

「深入佛法、心中有法,了解因緣果報,遇到境界就能平靜接受,並且發心喜捨造福,同時增長智慧;如果不了解道理,無法付出無所求,反而煩惱重重。所以師父總是教你們聞法、薰法香,聽法要理解,還要有體會,才會感受到法的『香』;遇事就能運用法,以智慧應對。」

踏穩腳步走長路

十一月二十六日,上人與投入慈善專案修繕工作的慈誠師兄等人談話,請資深的師兄們注意自身安全,爬高爬低要做好防護。

「我無法常常在,但是慈濟是永遠要做下去的;我的第二代靜思弟子,你們的下一代,要代代相傳,以善傳家。這五十六年的慈濟路,已經確定是對的,就要讓第二代接著照這個方向走,絲毫不偏差,世世代代不斷延續下去;人間本就無常,人間本來就很苦,社會大眾永遠都需要慈濟,所以我們要自我鞏固,把這條路鋪得長遠,我們的腳步也要踏得穩,才能夠走這條長遠路。」

上人說,大家為孤老無依的人修繕住屋,要先經過謹慎評估,如果老人家體弱、生病,不是只靠修繕就能安然過生活,還是需要有人照顧。老人家堅持不願搬離住家到政府的安置所,可以了解這個村落有多少獨居長者,能否由地方政府在村落提供土地,由慈濟援建適合長者居住的安全住宅,讓原本就相互熟識的老人家共住,且有專人照料,這是對老人家比較有幫助的方法。如果因緣不具足,只好幫老人家加固破舊的住屋,牽水電、加裝安全扶手等等,再加上志工與長照單位人員的探視和照顧,讓他們安度餘生。

吳啟明師兄提到修繕團隊裏的志工各有人生故事,像是一位水電專業的師兄罹癌,已經做過十八次化療,仍然把握付出的因緣,和同修師姊全心投入。上人說,師兄是用生命在做慈濟,所以大家的人生故事也要好好記錄、整理與披露。

「師父真的很感恩,如果沒有你們,怎麼會有慈濟?師父每天看全球地圖,看著慈濟人在哪些國家地區援助苦難人。那麼遙遠的國家有災難,慈濟不去救助,當然可以,那些人都與我們非親非故;只是我們秉持人道精神,有這群人長年以來用無私大愛付出,這個非政府的人道團體已成形,所以有人、有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心去做。」

「不過,資深的志工菩薩們年齡大了,動作不像過去俐落。我們不認老,但是必須承認我們體力、行動確實不如過去了;不過不能休息,慧命不能斷,精神志願不能斷。」上人教師兄們把握機會多與人分享慈濟事,也要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留下歷史。

救災濟貧的典範

菲律賓分會召開慈善董事會,上人在新店靜思堂透過網路視訊聆聽報告,並開示勉勵:「菲律賓慈濟志業已經二十多年了,感恩菲律賓的慈濟菩薩,以師志為己志,師父輕輕說,弟子們重重接受,而且做得很細膩。菲律賓常有四大不調的災情,而且有許多極為貧苦的居民;即因當地天災人禍多,窮人也多,更需要菩薩們合和互協去救助。」

上人肯定菲律賓慈濟人做慈善救助的同時,也將慈濟大愛精神落實當地,菲律賓慈濟堪為真正落實救災救貧的典範。「你們所做的一切都讓我很感動,真的是慈濟慈善楷模!」

「你們在這一波疫情之下,防護做得很好,也照顧失業的窮人。師父一直要你們盡力去做,臺灣本會做後盾,其實大家都很用心,到目前為止沒有動用本會的力量,慈善扶困二十三萬戶次,都是自力更生,我非常讚歎與感恩。請大家再接再厲,放心去做,若有不足,本會一定支援。」

接續菲律賓慈善董事會後,召開醫療董事會。疫情期間,眼科中心持續為病患看診開刀,從數據上看:二○一九年有六百六十六位病患,二○二○年受疫情影響,只有三百八十二位病患,但二○二一年至十一月已有六百四十位病患動手術,已經相當於疫情發生前。自從菲律賓醫療志業一九九五年啟動至今,菲律賓慈濟人醫服務包含眼科中心、牙科門診、各科義診、新冠疫苗施打,總計服務超過六十七萬九千人次。

上人開示:「人間苦難真多,我們不只是聽到,而是看到了;不只是看著,還與他們接觸到了。尤其生病無醫,是非常痛苦,菲律賓貧病者不少,所以需要有愛心的大醫王來醫治,還需要有愛心的民眾共同來呵護。」上人感恩志工與大醫王們發揮良能,造福人間,「這一分福會回向回來,我們都要很歡喜。所謂的歡喜是法喜,要讓這分善行永續,人間菩薩共行菩薩道。祝福菲律賓菩薩們平安,福慧雙修!」

二十七至二十八日 讓世間亮起來

11.27~28《農十月‧二十三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螢火蟲光亮雖微,成群也能為黑夜增添美景;人人點亮心靈之光,能讓世間亮起來。

生活在臺灣,為臺灣祝福

十一月二十七日,北區第七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主要由臺北慈院同仁參與。上人談到此行從北部到中部,看到各地慈濟人的創意與用心,例如新竹慈濟人用環保回收物做了一隻會發光的「火金姑」(螢火蟲),桃園慈濟人打造一架飛機,機艙裏收集了大家撲滿的零錢與鈔票,點滴累積也有一筆不小的數目,捐助國際慈善。

常有人說:「為何臺灣不救,要救國際?」上人表示自己無法理解為什麼總是有人要這麼說。「我認為救人的人就是有福人,我們生活在臺灣,應該為臺灣祝福,讓臺灣時常有福、有餘力可以救別人。臺灣人愛說:『福氣啦!』要有福氣,必須先造福;若沒有很多人發心造福,怎麼會有福氣?」

「慈濟人總是用愛護持著慈濟,讓慈濟志業從無到有,從臺灣邁向國際,有一百二十六個國家地區的苦難人接受過慈濟人道關懷;五十六年來,慈濟已經從『螢火蟲』變成了『飛機』。」上人說,從今年度的「慈濟大藏經」影片,可以知道全球慈濟人如何救助苦難人,而且不分宗教、種族與國籍,皆以平等大愛付出。

臺北慈院同仁們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時期,全副武裝照護確診病患,上人感恩大家,真的是用生命走入生命搶救生命,就像活佛、菩薩,令人敬愛與感恩。這段時間盡心盡力守住醫療第一線,把生命一個個拉回來,守住許多家庭的幸福,也守護了社會的幸福,這就是醫療同仁的生命大價值!

心靈富有愛,人間有亮點

「這次行腳,從花蓮往北部到中部再回北部,一路走過來,看到的都是好人在做好事,付出無所求,而且人人都很開心,把握和師父共聚的機會,分享心得,再由師父與大家做見證,見證慈濟人做到了師父平時所說的,所以心開意解,因為大家對法都已經了解了。」

十一月二十八日北區第八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上人舉例說,非洲本土志工體會到付出助人的法喜,亦是心開意解;即使自己的生活也很貧苦,但是心靈富有愛,很願意救助貧病殘疾人。「曾經聽他們分享,還沒有走入慈濟時也會埋怨,為什麼生活這麼苦?走入了慈濟,變得很快樂,並非生活改善了,而是心靈改善了。看到了比他們更苦的人,知道自己健康平安,比對方更幸福,所以心念一轉,就知足而歡喜。」

「愛心提升起來,他們去訪視、關懷貧病人,為照顧戶煮熱食、洗澡、清理居家環境等等,與臺灣慈濟人所做的一模一樣。他們在共修時,很用心地聽著翻譯,了解師父所說的話,接受入心並且身體力行,所以我很疼惜他們那一分純真與誠懇。」

上人說,非洲慈濟志工也是啟發了愛心的「火金姑」,力量雖微,但是能夠群策群力,在苦難的環境裏發光發亮。「他們心中有愛,心中的光明展開了,哪怕很微弱,但是有一大群人點亮了心靈之光,就能在黑暗的夜空裏增添美景,為迷茫的人指引方向。所以我很期待慈濟人要持續不斷地啟發大眾的愛心,讓世間亮起來!」

造福有福氣,善能帶動善

上人與企業家、榮董、慈友會師兄師姊談到,臺灣民眾有行善造福的習慣,社會有造福的祥和氣氛;人與人之間會彼此影響,共同走往愛的方向,發揮愛的能量,所以臺灣很有福。

「這一波疫情發生後,我關心著全球,同時祝福著臺灣。臺灣真的很有福,看看各位社會賢達,都在臺灣發展了很成功的事業,也為社會付出很多,工、商業的發展,安住了很多人的生活,真的是造福社會;更難能可貴就是大家有善心、善念,投入社會公益,這是臺灣的福氣。」

上人說,眼看新冠肺炎無法根絕,只能用疫苗加強防護,壓住「病氣」,所以購捐疫苗以提升臺灣民眾對病毒的抵抗力。「天有天氣、地有地氣,人不要有病氣,我們要有福氣,所以要造福,用福氣克服病氣。感恩企業界的各位菩薩大力支援,也很感恩許多民眾的護持,不分大人、小孩,踴躍捐出積蓄,滴水成河、粒米成籮,人人發揮愛心做善事,而且付出得很開心。這波疫情發生後,看見臺灣民眾的真誠與愛心!」

上人於企業家感恩會中開示,許多慈濟人、慈濟會員是點點滴滴,長久不斷地在付出,尤其疫情發生後,醫療志業守在第一線,人人都很有使命感。「慈濟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只要能為社會付出,人人都是盡心盡力。雖然決定應當前臺灣社會所需購買疫苗,負擔沉重,但是我有信心─錢在人人的口袋裏,感恩大家信任慈濟,我們會將大家的善款點滴用在刀口上,共同發揮清淨無染的愛心,為人間、為社會付出。」

「感恩各位的智慧與愛心力量,給予我很大的信心,讓我無論如何都很甘願;『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是我的心願,只願天下平安、社會祥和。企業界發揮愛心,是社會大眾最好的榜樣,可以帶動人人發揮愛心,讓臺灣亮麗起來!」

11.27~28《農十月‧二十三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螢火蟲光亮雖微,成群也能為黑夜增添美景;人人點亮心靈之光,能讓世間亮起來。

生活在臺灣,為臺灣祝福

十一月二十七日,北區第七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主要由臺北慈院同仁參與。上人談到此行從北部到中部,看到各地慈濟人的創意與用心,例如新竹慈濟人用環保回收物做了一隻會發光的「火金姑」(螢火蟲),桃園慈濟人打造一架飛機,機艙裏收集了大家撲滿的零錢與鈔票,點滴累積也有一筆不小的數目,捐助國際慈善。

常有人說:「為何臺灣不救,要救國際?」上人表示自己無法理解為什麼總是有人要這麼說。「我認為救人的人就是有福人,我們生活在臺灣,應該為臺灣祝福,讓臺灣時常有福、有餘力可以救別人。臺灣人愛說:『福氣啦!』要有福氣,必須先造福;若沒有很多人發心造福,怎麼會有福氣?」

「慈濟人總是用愛護持著慈濟,讓慈濟志業從無到有,從臺灣邁向國際,有一百二十六個國家地區的苦難人接受過慈濟人道關懷;五十六年來,慈濟已經從『螢火蟲』變成了『飛機』。」上人說,從今年度的「慈濟大藏經」影片,可以知道全球慈濟人如何救助苦難人,而且不分宗教、種族與國籍,皆以平等大愛付出。

臺北慈院同仁們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時期,全副武裝照護確診病患,上人感恩大家,真的是用生命走入生命搶救生命,就像活佛、菩薩,令人敬愛與感恩。這段時間盡心盡力守住醫療第一線,把生命一個個拉回來,守住許多家庭的幸福,也守護了社會的幸福,這就是醫療同仁的生命大價值!

心靈富有愛,人間有亮點

「這次行腳,從花蓮往北部到中部再回北部,一路走過來,看到的都是好人在做好事,付出無所求,而且人人都很開心,把握和師父共聚的機會,分享心得,再由師父與大家做見證,見證慈濟人做到了師父平時所說的,所以心開意解,因為大家對法都已經了解了。」

十一月二十八日北區第八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上人舉例說,非洲本土志工體會到付出助人的法喜,亦是心開意解;即使自己的生活也很貧苦,但是心靈富有愛,很願意救助貧病殘疾人。「曾經聽他們分享,還沒有走入慈濟時也會埋怨,為什麼生活這麼苦?走入了慈濟,變得很快樂,並非生活改善了,而是心靈改善了。看到了比他們更苦的人,知道自己健康平安,比對方更幸福,所以心念一轉,就知足而歡喜。」

「愛心提升起來,他們去訪視、關懷貧病人,為照顧戶煮熱食、洗澡、清理居家環境等等,與臺灣慈濟人所做的一模一樣。他們在共修時,很用心地聽著翻譯,了解師父所說的話,接受入心並且身體力行,所以我很疼惜他們那一分純真與誠懇。」

上人說,非洲慈濟志工也是啟發了愛心的「火金姑」,力量雖微,但是能夠群策群力,在苦難的環境裏發光發亮。「他們心中有愛,心中的光明展開了,哪怕很微弱,但是有一大群人點亮了心靈之光,就能在黑暗的夜空裏增添美景,為迷茫的人指引方向。所以我很期待慈濟人要持續不斷地啟發大眾的愛心,讓世間亮起來!」

造福有福氣,善能帶動善

上人與企業家、榮董、慈友會師兄師姊談到,臺灣民眾有行善造福的習慣,社會有造福的祥和氣氛;人與人之間會彼此影響,共同走往愛的方向,發揮愛的能量,所以臺灣很有福。

「這一波疫情發生後,我關心著全球,同時祝福著臺灣。臺灣真的很有福,看看各位社會賢達,都在臺灣發展了很成功的事業,也為社會付出很多,工、商業的發展,安住了很多人的生活,真的是造福社會;更難能可貴就是大家有善心、善念,投入社會公益,這是臺灣的福氣。」

上人說,眼看新冠肺炎無法根絕,只能用疫苗加強防護,壓住「病氣」,所以購捐疫苗以提升臺灣民眾對病毒的抵抗力。「天有天氣、地有地氣,人不要有病氣,我們要有福氣,所以要造福,用福氣克服病氣。感恩企業界的各位菩薩大力支援,也很感恩許多民眾的護持,不分大人、小孩,踴躍捐出積蓄,滴水成河、粒米成籮,人人發揮愛心做善事,而且付出得很開心。這波疫情發生後,看見臺灣民眾的真誠與愛心!」

上人於企業家感恩會中開示,許多慈濟人、慈濟會員是點點滴滴,長久不斷地在付出,尤其疫情發生後,醫療志業守在第一線,人人都很有使命感。「慈濟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只要能為社會付出,人人都是盡心盡力。雖然決定應當前臺灣社會所需購買疫苗,負擔沉重,但是我有信心─錢在人人的口袋裏,感恩大家信任慈濟,我們會將大家的善款點滴用在刀口上,共同發揮清淨無染的愛心,為人間、為社會付出。」

「感恩各位的智慧與愛心力量,給予我很大的信心,讓我無論如何都很甘願;『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是我的心願,只願天下平安、社會祥和。企業界發揮愛心,是社會大眾最好的榜樣,可以帶動人人發揮愛心,讓臺灣亮麗起來!」

二十九日 聖賢之道

11.29《農十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發心學佛,是學習佛的意志堅定,學習聖賢的利益眾生。

積功累德,報父母恩

於北區第九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上人教大家善用父母所生的身體「積功累德」:「父母給予我們此生的生命,生了這副身體給我們,我們要報父母恩,就是盡此生、用此身為人間付出,做出最大的價值,這就是父母的功德,同時也為自己累積福德。希望大家盤點此生,修正錯誤,對準方向積極精進。」

上人指出,大家唱誦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是修行菩薩道必須要有的志願與心念。慈濟人身在人間,從凡夫地修菩薩行,要自我勉勵,做出典範,用身教化度眾生。

「我們用虔誠的心、無私的愛去付出,所做的一切可以感動很多人,接引人們從凡夫地走入聖賢道,這就是『度』。聖賢之道,就是菩薩道─『聖』就是佛,『賢』就是菩薩;要成佛就要學賢人,選擇做對的、利益人間的事,甘願付出,生生世世走這條長遠的菩薩道路。」

上人說,佛陀並非僅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發心修行,就能覺悟成佛;佛陀是經歷了長遠劫,累生累世修行菩薩道,才能夠在此生福慧圓滿,走到了菩薩道的終點而成佛。所以說來,大家發心學佛,就要學佛的意志堅定,不論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仍然一心一志,方向不偏差,穩步向前行。

一句話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上人表示修行沒有捷徑,要循序漸進,走在菩薩隊伍中,不能脫隊。或許有人覺得自己已經修得很好了,道心堅固了,不必在人群中;但是菩薩如果沒有在群眾中修,福慧無法圓滿。常常提起一則故事,彌勒菩薩與釋迦菩薩同時修行,釋迦菩薩先成佛,而彌勒菩薩還在修行,就是因為釋迦菩薩生生世世與眾生結善緣、常做利他之行,所以先行成佛,而彌勒菩薩還要繼續結眾生緣。

「修行重在實際力行,不是說道理懂很多了,就能覺悟成道;知道卻不能行道,學了法用不出去,即使有心要傳法,卻不能讓人接受,就『無法度』眾生。說同樣的法,他願意接受你說的,卻不能接受我說的,就是因為他與我無緣,與你有緣,只是看到你的手揮一下,就知道方向而前來同行;如果緣結得不好,即使我手舉得再高、揮得再用力,也沒有辦法招呼到人,所以我們要把眾生緣結好。」

「我很感恩過去生可能結了很多的好緣,看到一群一群的人間菩薩,日日薰法香,受持、力行菩薩道,走入人群關懷苦難眾生,讓我覺得滿足,此生無悔,因為人人重視師父說的話,尊重師父,長年累月,心都是合在一起。」上人叮嚀大家聽法要聽入心,成為生命的精髓,讓慧命不斷增長,而且要讓平時吸收的法像湧泉一樣,再注入其他人的心。「大家都是掘井人,希望你們把握因緣接引人間菩薩,而且後代子孫也能傳承志業,將法脈宗門的精神與力量不斷延續下去。」

法脈之家,宗門道場

萬華、大安區師兄師姊分享位於大安區的舊分會(現為大安聯絡處),在一九九一年啟用,是臺北慈濟志業的「起家厝」。上人說,早期每個月做慈善複查,在臺北分會啟用以後,行腳到臺北就是住在那裏,三十年來對這個空間已經很熟悉;即使現在舊分會的空間經過新的規畫而有所改變,仍然有一分親切感。

「我們在『起家厝』度眾,這就是法脈之家、宗門道場;慈濟宗門在那裏開的,法脈精神理念在那裏傳出來的。舊分會的分分寸寸空間,我都很珍惜,因為很多菩薩是那個道場產生出來的。」上人提到舊分會啟用之前,還有吉林路的會所,是李清波師兄提供的,在那裏的慈濟因緣與歷史也需要大家用心回顧與整理。

「慈濟在臺灣,花蓮雖然是發祥地,但是廣招來眾是從臺北開始;我籌建花蓮慈濟醫院,給我最大力量的也是臺北,有很多慈濟人是因為慈濟要建醫院而發心投入的,奔走大街小巷,點滴勸募愛心,匯聚力量,才有現在全臺灣的七所慈濟醫院,讓大醫王在各地真誠用心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上人叮嚀師兄師姊好好守護「起家厝」,用心整理、收藏史實;也感恩大家長年累月的投入,道心不退、做慈濟的手沒有停、走慈濟路的腳也沒有停。請大家再接再厲,守護好一念心,菩薩行永不停止,不斷在人間增加千手千眼觀世音。

盤點生命,盤點慧命

新泰區慈濟人與上人座談,師姊分享全身癱瘓的慈濟長期照顧戶吳女士,靠著右手三隻手指頭繡《心經》義賣,捐助疫苗善款,讓上人十分讚歎:「這不是用寫的,是一針一線繡字、繡圖,所繡的蓮花很生動,這教我們不可看輕任何人,雖然她癱瘓臥床很無奈,身體功能失調,但是心靈沒有失調,心智具足。這也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佛心本性永恆,她發揮得很好。」

「世間苦難眾生多,慈濟人很有福,得以入苦、見苦,回過頭來反觀自省。有的人很不知足,有一缺九,親自走到苦難人身邊,看到苦難人的身體有殘缺、生活物資很匱乏,但是他們的內心很富足、有智慧,能夠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也會得到教育。有智慧的人,心靈不會受到外境障礙;只要有心,就有辦法克服一切障礙;人人以真心付出,就能達到真善美。」

上人強調慈濟是一個團隊,大家提起慈濟,不會只說某一個好心人而已,慈濟人是合和互協,同行菩薩道。常說小螞蟻爬須彌山,所說的也不是只有一隻小螞蟻,螞蟻的生態總是團隊合作;而且靜心觀察,螞蟻相遇時會互碰觸鬚,就像彼此問候。螞蟻也守禮、如法,如規如矩;螞蟻都能夠如法,何況人類。人與人要相互疼愛,彼此引導,否則不知法,對世間事無所知,無明會更深重;若是了解法,一理通則萬理徹,無所不知。

上人教大家除了盤點生命,回顧過去做了多少人間事?做對或做錯?同時也要盤點慧命,看看自己吸收了多少佛法,有沒有深入法的精髓,法髓移植有沒有成功?慧命增長多少?做人間事是造福,聞法是增長智慧,希望大家把握時間,用心精進。法入心,剎那就是永恆,剎那中聽進一句話能受用,學到了就永遠是自己的,而且是長久受用,成就永恆的慧命。

上人勉勵資深師兄師姊持續精進,不要停下修福、修慧的腳步;「寶處在近」,不能停在化城裏,更不能回頭再當凡夫,目標就在不遠處,要努力到達賢聖的目的地。

11.29《農十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發心學佛,是學習佛的意志堅定,學習聖賢的利益眾生。

積功累德,報父母恩

於北區第九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上人教大家善用父母所生的身體「積功累德」:「父母給予我們此生的生命,生了這副身體給我們,我們要報父母恩,就是盡此生、用此身為人間付出,做出最大的價值,這就是父母的功德,同時也為自己累積福德。希望大家盤點此生,修正錯誤,對準方向積極精進。」

上人指出,大家唱誦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是修行菩薩道必須要有的志願與心念。慈濟人身在人間,從凡夫地修菩薩行,要自我勉勵,做出典範,用身教化度眾生。

「我們用虔誠的心、無私的愛去付出,所做的一切可以感動很多人,接引人們從凡夫地走入聖賢道,這就是『度』。聖賢之道,就是菩薩道─『聖』就是佛,『賢』就是菩薩;要成佛就要學賢人,選擇做對的、利益人間的事,甘願付出,生生世世走這條長遠的菩薩道路。」

上人說,佛陀並非僅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發心修行,就能覺悟成佛;佛陀是經歷了長遠劫,累生累世修行菩薩道,才能夠在此生福慧圓滿,走到了菩薩道的終點而成佛。所以說來,大家發心學佛,就要學佛的意志堅定,不論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仍然一心一志,方向不偏差,穩步向前行。

一句話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上人表示修行沒有捷徑,要循序漸進,走在菩薩隊伍中,不能脫隊。或許有人覺得自己已經修得很好了,道心堅固了,不必在人群中;但是菩薩如果沒有在群眾中修,福慧無法圓滿。常常提起一則故事,彌勒菩薩與釋迦菩薩同時修行,釋迦菩薩先成佛,而彌勒菩薩還在修行,就是因為釋迦菩薩生生世世與眾生結善緣、常做利他之行,所以先行成佛,而彌勒菩薩還要繼續結眾生緣。

「修行重在實際力行,不是說道理懂很多了,就能覺悟成道;知道卻不能行道,學了法用不出去,即使有心要傳法,卻不能讓人接受,就『無法度』眾生。說同樣的法,他願意接受你說的,卻不能接受我說的,就是因為他與我無緣,與你有緣,只是看到你的手揮一下,就知道方向而前來同行;如果緣結得不好,即使我手舉得再高、揮得再用力,也沒有辦法招呼到人,所以我們要把眾生緣結好。」

「我很感恩過去生可能結了很多的好緣,看到一群一群的人間菩薩,日日薰法香,受持、力行菩薩道,走入人群關懷苦難眾生,讓我覺得滿足,此生無悔,因為人人重視師父說的話,尊重師父,長年累月,心都是合在一起。」上人叮嚀大家聽法要聽入心,成為生命的精髓,讓慧命不斷增長,而且要讓平時吸收的法像湧泉一樣,再注入其他人的心。「大家都是掘井人,希望你們把握因緣接引人間菩薩,而且後代子孫也能傳承志業,將法脈宗門的精神與力量不斷延續下去。」

法脈之家,宗門道場

萬華、大安區師兄師姊分享位於大安區的舊分會(現為大安聯絡處),在一九九一年啟用,是臺北慈濟志業的「起家厝」。上人說,早期每個月做慈善複查,在臺北分會啟用以後,行腳到臺北就是住在那裏,三十年來對這個空間已經很熟悉;即使現在舊分會的空間經過新的規畫而有所改變,仍然有一分親切感。

「我們在『起家厝』度眾,這就是法脈之家、宗門道場;慈濟宗門在那裏開的,法脈精神理念在那裏傳出來的。舊分會的分分寸寸空間,我都很珍惜,因為很多菩薩是那個道場產生出來的。」上人提到舊分會啟用之前,還有吉林路的會所,是李清波師兄提供的,在那裏的慈濟因緣與歷史也需要大家用心回顧與整理。

「慈濟在臺灣,花蓮雖然是發祥地,但是廣招來眾是從臺北開始;我籌建花蓮慈濟醫院,給我最大力量的也是臺北,有很多慈濟人是因為慈濟要建醫院而發心投入的,奔走大街小巷,點滴勸募愛心,匯聚力量,才有現在全臺灣的七所慈濟醫院,讓大醫王在各地真誠用心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上人叮嚀師兄師姊好好守護「起家厝」,用心整理、收藏史實;也感恩大家長年累月的投入,道心不退、做慈濟的手沒有停、走慈濟路的腳也沒有停。請大家再接再厲,守護好一念心,菩薩行永不停止,不斷在人間增加千手千眼觀世音。

盤點生命,盤點慧命

新泰區慈濟人與上人座談,師姊分享全身癱瘓的慈濟長期照顧戶吳女士,靠著右手三隻手指頭繡《心經》義賣,捐助疫苗善款,讓上人十分讚歎:「這不是用寫的,是一針一線繡字、繡圖,所繡的蓮花很生動,這教我們不可看輕任何人,雖然她癱瘓臥床很無奈,身體功能失調,但是心靈沒有失調,心智具足。這也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佛心本性永恆,她發揮得很好。」

「世間苦難眾生多,慈濟人很有福,得以入苦、見苦,回過頭來反觀自省。有的人很不知足,有一缺九,親自走到苦難人身邊,看到苦難人的身體有殘缺、生活物資很匱乏,但是他們的內心很富足、有智慧,能夠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也會得到教育。有智慧的人,心靈不會受到外境障礙;只要有心,就有辦法克服一切障礙;人人以真心付出,就能達到真善美。」

上人強調慈濟是一個團隊,大家提起慈濟,不會只說某一個好心人而已,慈濟人是合和互協,同行菩薩道。常說小螞蟻爬須彌山,所說的也不是只有一隻小螞蟻,螞蟻的生態總是團隊合作;而且靜心觀察,螞蟻相遇時會互碰觸鬚,就像彼此問候。螞蟻也守禮、如法,如規如矩;螞蟻都能夠如法,何況人類。人與人要相互疼愛,彼此引導,否則不知法,對世間事無所知,無明會更深重;若是了解法,一理通則萬理徹,無所不知。

上人教大家除了盤點生命,回顧過去做了多少人間事?做對或做錯?同時也要盤點慧命,看看自己吸收了多少佛法,有沒有深入法的精髓,法髓移植有沒有成功?慧命增長多少?做人間事是造福,聞法是增長智慧,希望大家把握時間,用心精進。法入心,剎那就是永恆,剎那中聽進一句話能受用,學到了就永遠是自己的,而且是長久受用,成就永恆的慧命。

上人勉勵資深師兄師姊持續精進,不要停下修福、修慧的腳步;「寶處在近」,不能停在化城裏,更不能回頭再當凡夫,目標就在不遠處,要努力到達賢聖的目的地。

三十日 美好景致

11.30《農十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大自然純淨美好,人也有清淨美好的本性,人與人能合,就是美好的人間風景。

一句好話,長久受用

與人文志業主管同仁座談,上人開示,四大志業之中,人文志業是大喜的志業;要揚善,好事需要有人去說,帶動人人去做,所以要有善的方向、美的展現。要表達真誠的善與美,就需要人文志業把無形的精神做出有形的表達。

上人提到自己心中最美的景致,就是在精舍的每天清晨,要從寮房進入大殿講晨語,走出戶外時天未亮,會看到太陽從海面慢慢升起。「那時我會靜靜站著看太陽升上海面,陽光照著精舍後山,這是很美好的景象。只是看著自然的景象,我的心就會感受到法喜。」

大自然原本就是如此純淨美好,人也有如此清淨美好的本性,若是人人都能維持單純初心,人與人合,就能像經藏演繹時,眾口一致、動作整齊,展現合和互協的美好人間風景。

「這次歲末祝福行腳,不知見到幾萬人了。每一天坐下來,聽各行各業的社會賢達分享,可以吸收很多人間知識、了解社會生態,增長了很多的見聞,心得總歸一句話,就是『感恩』。世間事學無止境,還不認識的事可多了,要把握時間繼續學習;生命在呼吸間,人生總會隨著時間過去,所以一天的八萬六千四百秒,每一秒鐘都要很慎重地運用。」

上人說,現在海內外有許多慈濟人透過網路同步聆聽,只要在一秒鐘聽到一句好話,趕緊記下筆記,就可以長久受用。同理,大愛臺每天持續不斷播放富有教育意義的節目、報真導正的新聞,每一秒鐘都能讓觀眾看見、聽見好人好事,了解道理。「感恩同仁們的用心,期待好話大愛說、好事大愛做,好景也要由大愛展示,為人們開眼界,看見世間萬象,而且耳朵可以聽法入心。」

天氣順調,地氣暢通

人文志業同仁午後與環保志工、多個藝文團體成員參與北區第十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上人開示時談到,無論在精舍或外出行腳,最近總是看著全球地圖,了解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哪裏有人需要幫助、慈濟有沒有因緣去幫助,這是自己每天的功課;天天心繫天下,看到天下苦難,總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慈濟志業也是從這一念心起步。

五十六年前,從幾位家庭主婦每天存五毛錢,開始救貧、救苦、救難,從近到遠,從鄉下到山上,攀山過溪,不辭辛勞。上人說,早期缺乏人力、物力,且交通不方便,訪視濟貧很辛苦,不過當時的辛苦與現在的辛苦大不相同。過去還年輕、有體力,責任不會很重,只是為了救貧而付出;漸漸地,人間苦相看得愈多,想要做的事愈多,肩負的責任愈來愈重。就像拉車上坡,車上運載的貨物愈多,爬坡就需要更加用力。

「走的範圍廣了,看到的苦難人多了,思考更深入。」上人說,最初只有幾個人跟著自己訪視,後來慈濟人會邀約親友一起投入,大家實際看到社會上有這麼多苦難人,見苦知福,得到很好的教育,懂得知足、惜福,更願意用愛付出。

人生無常且短暫,但是短暫的人生可以造福立德,也能貽禍人間;即使不行善也不為惡,每一天的生活都要消耗資源,光是呼吸排泄也加重地球環境的負擔。上人感恩環保志工為了保護地球環境,長年累月用心做資源回收分類,帶動民眾落實回收,在生活中節約惜福;也要推動素食,減少牲畜飼養量,能夠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讓地球降溫。

「大家要相互勉勵,共同珍惜這顆地球,為子孫、為我們的未來,讓地球生生不息。大地會呼吸,不要讓土壤因為埋入塑膠垃圾而硬化;地氣通暢,大地才有生機,五穀雜糧才能夠茂盛。天有天氣、地有地氣,要用人氣幫助天氣順調、地氣暢通。」上人感恩環保志工天天伸出雙手做回收分類,經由大愛臺的報導,成為全球環保典範,帶動人人學習、效法。

11.30《農十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大自然純淨美好,人也有清淨美好的本性,人與人能合,就是美好的人間風景。

一句好話,長久受用

與人文志業主管同仁座談,上人開示,四大志業之中,人文志業是大喜的志業;要揚善,好事需要有人去說,帶動人人去做,所以要有善的方向、美的展現。要表達真誠的善與美,就需要人文志業把無形的精神做出有形的表達。

上人提到自己心中最美的景致,就是在精舍的每天清晨,要從寮房進入大殿講晨語,走出戶外時天未亮,會看到太陽從海面慢慢升起。「那時我會靜靜站著看太陽升上海面,陽光照著精舍後山,這是很美好的景象。只是看著自然的景象,我的心就會感受到法喜。」

大自然原本就是如此純淨美好,人也有如此清淨美好的本性,若是人人都能維持單純初心,人與人合,就能像經藏演繹時,眾口一致、動作整齊,展現合和互協的美好人間風景。

「這次歲末祝福行腳,不知見到幾萬人了。每一天坐下來,聽各行各業的社會賢達分享,可以吸收很多人間知識、了解社會生態,增長了很多的見聞,心得總歸一句話,就是『感恩』。世間事學無止境,還不認識的事可多了,要把握時間繼續學習;生命在呼吸間,人生總會隨著時間過去,所以一天的八萬六千四百秒,每一秒鐘都要很慎重地運用。」

上人說,現在海內外有許多慈濟人透過網路同步聆聽,只要在一秒鐘聽到一句好話,趕緊記下筆記,就可以長久受用。同理,大愛臺每天持續不斷播放富有教育意義的節目、報真導正的新聞,每一秒鐘都能讓觀眾看見、聽見好人好事,了解道理。「感恩同仁們的用心,期待好話大愛說、好事大愛做,好景也要由大愛展示,為人們開眼界,看見世間萬象,而且耳朵可以聽法入心。」

天氣順調,地氣暢通

人文志業同仁午後與環保志工、多個藝文團體成員參與北區第十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上人開示時談到,無論在精舍或外出行腳,最近總是看著全球地圖,了解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哪裏有人需要幫助、慈濟有沒有因緣去幫助,這是自己每天的功課;天天心繫天下,看到天下苦難,總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慈濟志業也是從這一念心起步。

五十六年前,從幾位家庭主婦每天存五毛錢,開始救貧、救苦、救難,從近到遠,從鄉下到山上,攀山過溪,不辭辛勞。上人說,早期缺乏人力、物力,且交通不方便,訪視濟貧很辛苦,不過當時的辛苦與現在的辛苦大不相同。過去還年輕、有體力,責任不會很重,只是為了救貧而付出;漸漸地,人間苦相看得愈多,想要做的事愈多,肩負的責任愈來愈重。就像拉車上坡,車上運載的貨物愈多,爬坡就需要更加用力。

「走的範圍廣了,看到的苦難人多了,思考更深入。」上人說,最初只有幾個人跟著自己訪視,後來慈濟人會邀約親友一起投入,大家實際看到社會上有這麼多苦難人,見苦知福,得到很好的教育,懂得知足、惜福,更願意用愛付出。

人生無常且短暫,但是短暫的人生可以造福立德,也能貽禍人間;即使不行善也不為惡,每一天的生活都要消耗資源,光是呼吸排泄也加重地球環境的負擔。上人感恩環保志工為了保護地球環境,長年累月用心做資源回收分類,帶動民眾落實回收,在生活中節約惜福;也要推動素食,減少牲畜飼養量,能夠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讓地球降溫。

「大家要相互勉勵,共同珍惜這顆地球,為子孫、為我們的未來,讓地球生生不息。大地會呼吸,不要讓土壤因為埋入塑膠垃圾而硬化;地氣通暢,大地才有生機,五穀雜糧才能夠茂盛。天有天氣、地有地氣,要用人氣幫助天氣順調、地氣暢通。」上人感恩環保志工天天伸出雙手做回收分類,經由大愛臺的報導,成為全球環保典範,帶動人人學習、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