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 為未來積福

10.12《農九月‧初七》

【靜思小語】惜福愛物,為後代子孫保護好地球環境,也為自己來生積善造福。

竹筒歲月,天天行善

志工早會,上人感慨言及,在此科技發達的時代,透過網路可以讓相隔遙遠的人即時見面與交談,然而身在平安之地的人們,能否看見地球上哪個國家遭受水災、風災、火災,哪裏有人吃不飽、穿不暖,必須在垃圾堆裏覓食,甚至有的孩子嚴重營養不良,瘦得皮包骨,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我們很有福,不需要擔心三餐,而且所吃的食物還講究調味;米糧、蔬菜、水果的香味很豐富,天天面對著這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要真誠感恩,感恩天下人、感恩天下物,還要感恩大地生產糧食,農人殷勤耕耘,陽光、空氣、雨水滋養而收成,讓我們吃得飽,吸收足夠的營養。」

「要吃一口飯,也不是平白得來,一切物資來得不易,都需要大地的含藏蘊育,經過許多人的心力付出,種種因緣會合,才能讓我們安享成果,所以要感恩、要珍惜、要用心!」上人說,假如缺乏感恩心,無法珍惜所擁有的物資,任意消耗浪費,大地資源很快就會被消耗殆盡,地球環境也會很快就毀壞,讓後世子孫無法生存。

「現在人口這麼多,觀念、思想如果沒有教育好,無法把愛惜物命的教育、道德觀念傳下去,沒有足夠的地球資源,將來的人該怎麼辦呢?我們現在不惜福,後來的人可能要找食物都困難;我們現在不造福,只是消福、造業,來生就要承受貧窮飢餓的業報。」

上人說,除了擔憂,在疫情當中也看見臺灣的美。臺灣有許多愛心人發揮力量捐助慈善,也有許多人捐款響應慈濟疫苗捐助,不乏大企業家發揮大力量,共同保護臺灣平安。「我相信人人有愛心,無論力大、力弱,慈濟就是這樣點點滴滴匯聚,才有力量為社會人間做這麼多事,所以我天天感恩!」

有許多人長期響應「竹筒歲月」,天天存零錢到撲滿裏,累積慈善捐款。上人說,當人們把銅板投入撲滿,就有一念要做善事的好心,這個行動就在造福;不只為社會造福,也為自己造福,點點滴滴匯入功德大海,去救助需要的人。看見人人啟發愛心,起於行動,就感到比較放心。

疫情發生以來,各所慈濟醫院大動員,守在第一線,也有同仁投入疫苗注射。許多慈濟社區會所也提供空間作為社區疫苗接種站,師兄師姊以及慈濟醫院同仁都出錢出力,很願意付出;全球慈濟人也踴躍支援,關懷、守護臺灣。「感恩平時大家行善集福,此時人人來護法,保護臺灣。請大家再接再厲,要記得虔誠齋戒,以齋戒茹素表達虔誠的心,將『非素不可』的觀念推展到全球。」

「希望大家聽師父說『一』,就要知『十』,要將知識轉成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能夠用心細思、明朗分別,才能徹底了知生命平等,平等尊重一切生命。」上人教大家趁此時停下忙碌的腳步,多聽、多看,聽是要聽真理,看是看天下苦難;聽了、看了之後,多知、多識,再從知識轉為智慧,回歸清淨無染的本性。

10.12《農九月‧初七》

【靜思小語】惜福愛物,為後代子孫保護好地球環境,也為自己來生積善造福。

竹筒歲月,天天行善

志工早會,上人感慨言及,在此科技發達的時代,透過網路可以讓相隔遙遠的人即時見面與交談,然而身在平安之地的人們,能否看見地球上哪個國家遭受水災、風災、火災,哪裏有人吃不飽、穿不暖,必須在垃圾堆裏覓食,甚至有的孩子嚴重營養不良,瘦得皮包骨,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我們很有福,不需要擔心三餐,而且所吃的食物還講究調味;米糧、蔬菜、水果的香味很豐富,天天面對著這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要真誠感恩,感恩天下人、感恩天下物,還要感恩大地生產糧食,農人殷勤耕耘,陽光、空氣、雨水滋養而收成,讓我們吃得飽,吸收足夠的營養。」

「要吃一口飯,也不是平白得來,一切物資來得不易,都需要大地的含藏蘊育,經過許多人的心力付出,種種因緣會合,才能讓我們安享成果,所以要感恩、要珍惜、要用心!」上人說,假如缺乏感恩心,無法珍惜所擁有的物資,任意消耗浪費,大地資源很快就會被消耗殆盡,地球環境也會很快就毀壞,讓後世子孫無法生存。

「現在人口這麼多,觀念、思想如果沒有教育好,無法把愛惜物命的教育、道德觀念傳下去,沒有足夠的地球資源,將來的人該怎麼辦呢?我們現在不惜福,後來的人可能要找食物都困難;我們現在不造福,只是消福、造業,來生就要承受貧窮飢餓的業報。」

上人說,除了擔憂,在疫情當中也看見臺灣的美。臺灣有許多愛心人發揮力量捐助慈善,也有許多人捐款響應慈濟疫苗捐助,不乏大企業家發揮大力量,共同保護臺灣平安。「我相信人人有愛心,無論力大、力弱,慈濟就是這樣點點滴滴匯聚,才有力量為社會人間做這麼多事,所以我天天感恩!」

有許多人長期響應「竹筒歲月」,天天存零錢到撲滿裏,累積慈善捐款。上人說,當人們把銅板投入撲滿,就有一念要做善事的好心,這個行動就在造福;不只為社會造福,也為自己造福,點點滴滴匯入功德大海,去救助需要的人。看見人人啟發愛心,起於行動,就感到比較放心。

疫情發生以來,各所慈濟醫院大動員,守在第一線,也有同仁投入疫苗注射。許多慈濟社區會所也提供空間作為社區疫苗接種站,師兄師姊以及慈濟醫院同仁都出錢出力,很願意付出;全球慈濟人也踴躍支援,關懷、守護臺灣。「感恩平時大家行善集福,此時人人來護法,保護臺灣。請大家再接再厲,要記得虔誠齋戒,以齋戒茹素表達虔誠的心,將『非素不可』的觀念推展到全球。」

「希望大家聽師父說『一』,就要知『十』,要將知識轉成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能夠用心細思、明朗分別,才能徹底了知生命平等,平等尊重一切生命。」上人教大家趁此時停下忙碌的腳步,多聽、多看,聽是要聽真理,看是看天下苦難;聽了、看了之後,多知、多識,再從知識轉為智慧,回歸清淨無染的本性。

十三至十四日 爭與真

10.13~14《農九月‧初八至初九》

【靜思小語】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但於人認真、做事認真、對時間認真。

生命無價,真誠面對

十月十三日,聆聽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報告後,上人叮嚀,慈濟醫療首先考慮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要做出好品質,發揮救人的良能、效用,才是最重要的。

「慈濟四大志業之中,慈善救人是救貧,醫療救人是治病,教育則是以真誠的愛傳授對社會人間有貢獻的知識與道理,人文是讓其他三個志業的形象精純、亮麗起來。所以說,四大要合一,相互和合,彼此成就,可以做出國際矚目的好品質。」

上人說,醫療救人不能論價,慈濟對於出身弱勢家庭的病患,除了醫療盡心治療,慈善也會扶助其生活。「生命本無價,我們真誠面對生命,盡心力為他們治療疑難複雜的病症,同時也鍛鍊了我們的醫療水準,但不是為了名利而提升水準,而是為了找到救命治病的方法。」

「所以說來,我們要用感恩心對待病患,就如我對慈濟人說,要感恩接受救助的人,因為他們受盡貧窮病苦,讓我們見苦知福,回向自己的生命,更要發揮生命的價值,這就是慈濟人,付出無所求,不是以救人者自居、要對方向我們說感恩,反而回過頭來感恩貧窮苦難人。」

「慈濟人長久接受法的薰陶,能夠放下身段、尊重生命,付出還要說感恩,憑著這樣的精神,人人做得很快樂,人與人之間平等互重。醫療要精進,要更上一層樓,也要用相同的精神,感恩病患示現病苦,展現老、病掙扎的苦難,督促我們在醫療上要更精進,用心突破困難,解救這麼多人的病痛苦難。」

上人說,有些罕見疾病至今仍無法醫治,患病者很無奈,但也有人樂觀面對、努力生活,這些罕病患者是用生命教育大眾。醫療團隊面對這樣的病患,盡力設法救治,也要讓他們了解團隊的用心;或許治癒的希望不大,但是醫病雙方可以共同努力。

見證時代,守住歷史

十月十四日於人文志策會聆聽各項精進計畫,上人指出四大志業之中,人文責任重大,尤其要做好慈善的報導,廣傳人間善行。

人間總是有善、有惡,善,就是人間的希望;惡,就使人間絕望。希望與絕望,在善惡之間。教育雖然可以教善,可是範圍有限;人文志業運用科技傳法,範圍無遠弗屆,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打開電視、電腦或手機等電子用品,接上網路,就能讓人接收各種影音、文字,看見形形色色的影像、聽見各種各樣的聲音。眼睛看見各種形與色,耳朵聽見各種聲音,進一步由大腦產生印象,更深入地加以分別,生起喜愛、厭惡等心態。舉凡辨識、分別、愛惡等等都是意識的作用。

人生無常而短暫,如一場夢一般,夢醒即無蹤跡。上人言,人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自己總是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但是於事認真、於人認真,做事也很真,會很認真去做該做的事,不論面對什麼樣的環境,有什麼人、事、物,都不會很在意,總是把握時間,做好篤定要做的事情。假如做事過程中,看到、聽到不好的聲色就起煩惱,事情就很難圓滿完成。要認清人生的本質,切莫以假作真,自陷幻境而難以脫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都是清淨無染,但是年紀愈來愈大以後,受到周圍環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影響,養成不同的習氣。上人說,要回歸清淨本性,就要不斷學習、練習好的,修除不好的煩惱習氣。

在慈濟世界有許多值得學習的人品典範,即使他們也曾迷茫犯錯,有因緣走入慈濟、接觸佛法,就把握機會精進修行。上人期勉大愛臺製作大愛劇場,要將這些人品典範的人生故事如實呈現,也要細心考究他們的成長歷程與時代背景,呈現幾十年前的社會人文景物,人們的服裝儀容也要符合其生活習慣與社會身分。見證時代、守住歷史,就是人文志業的責任。「如果將慈濟委員或慈誠的人生故事成功製作為戲劇,等於是為他們寫家譜,可以成為他們的傳家寶。」

上人說,相信大家在工作上都力求完美,而「美」要從「真」與「善」建立起來,才會達到真、善、美。現在是善的人,也許曾經迷失,一朝醒悟而翻轉人生,這也是美;要深入探討他們從何受啟發,又如何下定決心改變,這個從惡轉善的過程能夠教育大眾。一個念頭轉過來之後,走入人群去付出,能夠利益多少人?要透過戲劇的敘說,引導觀眾深思。

「最近常常教慈濟人做自己的生命盤點,要自我感恩,感恩自己此生善用父母所生的身體,為人間付出。有些慈濟人說自己過去『五專』、『十全』,有種種關於財、色、名、食、睡的惡習,投入慈濟以後徹底修除不良習氣,將『五專』、『十全』變成補湯,彌補過去,利益人間,這都是慈濟人的智慧。」上人說,從惡轉善的人生轉折很精彩,也可以鼓勵迷茫中的人生轉向光明。

10.13~14《農九月‧初八至初九》

【靜思小語】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但於人認真、做事認真、對時間認真。

生命無價,真誠面對

十月十三日,聆聽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報告後,上人叮嚀,慈濟醫療首先考慮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要做出好品質,發揮救人的良能、效用,才是最重要的。

「慈濟四大志業之中,慈善救人是救貧,醫療救人是治病,教育則是以真誠的愛傳授對社會人間有貢獻的知識與道理,人文是讓其他三個志業的形象精純、亮麗起來。所以說,四大要合一,相互和合,彼此成就,可以做出國際矚目的好品質。」

上人說,醫療救人不能論價,慈濟對於出身弱勢家庭的病患,除了醫療盡心治療,慈善也會扶助其生活。「生命本無價,我們真誠面對生命,盡心力為他們治療疑難複雜的病症,同時也鍛鍊了我們的醫療水準,但不是為了名利而提升水準,而是為了找到救命治病的方法。」

「所以說來,我們要用感恩心對待病患,就如我對慈濟人說,要感恩接受救助的人,因為他們受盡貧窮病苦,讓我們見苦知福,回向自己的生命,更要發揮生命的價值,這就是慈濟人,付出無所求,不是以救人者自居、要對方向我們說感恩,反而回過頭來感恩貧窮苦難人。」

「慈濟人長久接受法的薰陶,能夠放下身段、尊重生命,付出還要說感恩,憑著這樣的精神,人人做得很快樂,人與人之間平等互重。醫療要精進,要更上一層樓,也要用相同的精神,感恩病患示現病苦,展現老、病掙扎的苦難,督促我們在醫療上要更精進,用心突破困難,解救這麼多人的病痛苦難。」

上人說,有些罕見疾病至今仍無法醫治,患病者很無奈,但也有人樂觀面對、努力生活,這些罕病患者是用生命教育大眾。醫療團隊面對這樣的病患,盡力設法救治,也要讓他們了解團隊的用心;或許治癒的希望不大,但是醫病雙方可以共同努力。

見證時代,守住歷史

十月十四日於人文志策會聆聽各項精進計畫,上人指出四大志業之中,人文責任重大,尤其要做好慈善的報導,廣傳人間善行。

人間總是有善、有惡,善,就是人間的希望;惡,就使人間絕望。希望與絕望,在善惡之間。教育雖然可以教善,可是範圍有限;人文志業運用科技傳法,範圍無遠弗屆,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打開電視、電腦或手機等電子用品,接上網路,就能讓人接收各種影音、文字,看見形形色色的影像、聽見各種各樣的聲音。眼睛看見各種形與色,耳朵聽見各種聲音,進一步由大腦產生印象,更深入地加以分別,生起喜愛、厭惡等心態。舉凡辨識、分別、愛惡等等都是意識的作用。

人生無常而短暫,如一場夢一般,夢醒即無蹤跡。上人言,人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自己總是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但是於事認真、於人認真,做事也很真,會很認真去做該做的事,不論面對什麼樣的環境,有什麼人、事、物,都不會很在意,總是把握時間,做好篤定要做的事情。假如做事過程中,看到、聽到不好的聲色就起煩惱,事情就很難圓滿完成。要認清人生的本質,切莫以假作真,自陷幻境而難以脫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都是清淨無染,但是年紀愈來愈大以後,受到周圍環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影響,養成不同的習氣。上人說,要回歸清淨本性,就要不斷學習、練習好的,修除不好的煩惱習氣。

在慈濟世界有許多值得學習的人品典範,即使他們也曾迷茫犯錯,有因緣走入慈濟、接觸佛法,就把握機會精進修行。上人期勉大愛臺製作大愛劇場,要將這些人品典範的人生故事如實呈現,也要細心考究他們的成長歷程與時代背景,呈現幾十年前的社會人文景物,人們的服裝儀容也要符合其生活習慣與社會身分。見證時代、守住歷史,就是人文志業的責任。「如果將慈濟委員或慈誠的人生故事成功製作為戲劇,等於是為他們寫家譜,可以成為他們的傳家寶。」

上人說,相信大家在工作上都力求完美,而「美」要從「真」與「善」建立起來,才會達到真、善、美。現在是善的人,也許曾經迷失,一朝醒悟而翻轉人生,這也是美;要深入探討他們從何受啟發,又如何下定決心改變,這個從惡轉善的過程能夠教育大眾。一個念頭轉過來之後,走入人群去付出,能夠利益多少人?要透過戲劇的敘說,引導觀眾深思。

「最近常常教慈濟人做自己的生命盤點,要自我感恩,感恩自己此生善用父母所生的身體,為人間付出。有些慈濟人說自己過去『五專』、『十全』,有種種關於財、色、名、食、睡的惡習,投入慈濟以後徹底修除不良習氣,將『五專』、『十全』變成補湯,彌補過去,利益人間,這都是慈濟人的智慧。」上人說,從惡轉善的人生轉折很精彩,也可以鼓勵迷茫中的人生轉向光明。

十五至十七日 感受生命價值

10.15~17《農九月‧初十至十二》

【靜思小語】生命最重要的價值是為人群付出,而非為了自己的享受消費、消福。

相互關心,社會溫暖

高雄市鹽埕區「城中城」大樓,十月十四日發生火災,四十六人不幸罹難。投入關懷的慈濟人,十五日透過網路視訊向上人報告動員與現場關懷情形。

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慈濟是菩薩團體,要表達『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雖然發生災難讓人不捨,但是看到高雄慈濟人立即動員,法親相互關心,師父就比較安心。」

「每當急難事故發生,慈濟人凝聚心力、分工合作,這是慈濟人的價值。最近師父總是說,每一個人要盤點自己的生命,感受生命的價值。享受大富大貴不算價值,只是消費、消福;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可以為人群付出,這就是『覺有情』的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的人,不是懵懂的俗情,價值就在這裏。」

「大火讓我們見證人生無常,這也是大哉教育。昨天看到在市區發生這麼嚴重的火災,師父很擔心,因為市內房子多,慈濟人也不少,所以我總是比較緊張。聽到你們回報平安,我就安心;接著再起一個念頭:大家有盡到人間菩薩的責任嗎?這也是師父所關心的。」

志工分送茶水、便當與需要的用品給警消人員,擁抱安慰慌張逃離而一無所有的居民,上人肯定大家用心付出,也要用過去賑災關懷的經驗,持續給予受災居民最適當的協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富有愛心,心有餘力

十月十六日,慈濟大學第一屆畢業校友回到精舍,多位師長及慈懿會爸爸媽媽也回來溫馨話當年。上人說起剛開始要創辦學校,心裏很惶恐,所以到現在還是很感恩方菊雄教授、李明亮教授、賴其萬教授等多位師長願意投入,給予信心,才有至今這三十多年的教育志業。

「這一輩子,我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只是認定這是該做的事,決定要做了就認真去做。雖然所做的事在別人看起來都很自不量力,從克難中開始做慈善,從而看見人間的貧病苦相,許多家庭都是因病而貧,或是因貧而病,所以又自不量力地蓋醫院。」

「慈濟醫院完成了,發現到人才招募不易,所以才會辦護理學校、醫學院。既然決定要辦醫學院,又很自不量力地向教育部提出要辦綜合大學。雖然一路有許多困難,但是今天看到我們的教育成果,可以說沒有後悔。」

慈大劉怡均校長報告,已畢業的校友已有一萬五千多人。上人說,這一萬五千多人當中,有許多人已經在各領域承擔重任,都是社會菁英,他們接受慈濟人文精神教育,都有向善、付出的心,而且彼此感恩。感恩能讓人善心增長,會讓教育環境更好,讓社會和諧平安。

「現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慈濟捐疫苗,我也同樣自不量力,只願守護好臺灣,要讓臺灣人人健康,做好預防,所以認定需要做就決定去做,再呼籲大眾響應。因為我『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只要是對的事,大家都會護持,每一位慈濟人、每一位捐款人都是不求回報,這就是慈濟的美。」

「我是不求回報,也沒有抱什麼希望,只考慮該不該做,認定該做就認真做。所有慈濟人與我同一念心,給予我很大的力量;護持的臺灣企業家也充分有愛,也有從國外回來要響應的企業家,大家很相信慈濟將大眾所付出的點滴都用於利益人群。」上人說,臺灣富有愛心,行有餘力可以幫助其他國家地區,這也是臺灣的福。

與佛有緣,走入覺道

十月十七日,北區培訓委員慈誠尋根暨研習會圓緣,臺北慈濟醫院多位主管同仁也在行列中;上人肯定志業體同仁因為參與志工培訓,能夠更深入體會法脈宗門精神;也教還無法圓滿培訓課程的同仁們再接再厲,完成菩薩道的課程,每一堂課都要聽,還要參與組隊的慈善訪視行動,才能見苦知福而發心立願,了解慈濟人的本分事,就是要行菩薩道。

「這條道路是我們發心立願,要身體力行的康莊大道。我們把路開拓成大道,不只自度還要度人。過去還沒有發現這條菩薩道,人生懵懵懂懂;現在已經有了方向,與佛有緣,聞法歡喜,發心立願要走進來,要先去看人間的實相,就是苦難相。」上人嘆言,人間苦難多,不只是天災人禍造成,追根究柢是眾生長久以來造業,累積沉重的業力,破壞了地球環境,也讓眾生受苦受難。

僅是為了吃,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加,飼養的動物也要加倍增長;為了供應人類食肉,每一秒鐘有二千五百多隻牲畜喪命。上人說,畜牧業飼養這麼多動物,僅是呼吸排泄就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每天宰殺這麼多動物,可以想見世間累積了多麼沉重的殺業!近幾年在世界上發生的多種嚴重傳染病,據研究其病原體是來自動物,因為人類獵殺野生動物或頻繁接觸動物而感染,進而在人群中擴散開來。遲遲無法平息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對人類的「大哉教育」;面對這波瘟疫,人們一定要覺醒,齋戒茹素,行善造福。

上人對眾開示皈依的意義,並指出皈依是認定此後的人生方向,走上佛法要引導眾生走入的覺悟之道,請大家修除過去的無明欲念,提升愛心,從愛自己、疼惜自己的慧命做起,這是進入佛門的初步,要依教奉行,走入覺道,不能再迷茫。「說起來這條路很簡單,簡單的路如果走得平穩,精神理念不偏差,一路直行到達目標,就是很圓滿的人生。請大家合和互協,菩薩道上再接再厲!」

10.15~17《農九月‧初十至十二》

【靜思小語】生命最重要的價值是為人群付出,而非為了自己的享受消費、消福。

相互關心,社會溫暖

高雄市鹽埕區「城中城」大樓,十月十四日發生火災,四十六人不幸罹難。投入關懷的慈濟人,十五日透過網路視訊向上人報告動員與現場關懷情形。

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慈濟是菩薩團體,要表達『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雖然發生災難讓人不捨,但是看到高雄慈濟人立即動員,法親相互關心,師父就比較安心。」

「每當急難事故發生,慈濟人凝聚心力、分工合作,這是慈濟人的價值。最近師父總是說,每一個人要盤點自己的生命,感受生命的價值。享受大富大貴不算價值,只是消費、消福;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可以為人群付出,這就是『覺有情』的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的人,不是懵懂的俗情,價值就在這裏。」

「大火讓我們見證人生無常,這也是大哉教育。昨天看到在市區發生這麼嚴重的火災,師父很擔心,因為市內房子多,慈濟人也不少,所以我總是比較緊張。聽到你們回報平安,我就安心;接著再起一個念頭:大家有盡到人間菩薩的責任嗎?這也是師父所關心的。」

志工分送茶水、便當與需要的用品給警消人員,擁抱安慰慌張逃離而一無所有的居民,上人肯定大家用心付出,也要用過去賑災關懷的經驗,持續給予受災居民最適當的協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富有愛心,心有餘力

十月十六日,慈濟大學第一屆畢業校友回到精舍,多位師長及慈懿會爸爸媽媽也回來溫馨話當年。上人說起剛開始要創辦學校,心裏很惶恐,所以到現在還是很感恩方菊雄教授、李明亮教授、賴其萬教授等多位師長願意投入,給予信心,才有至今這三十多年的教育志業。

「這一輩子,我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只是認定這是該做的事,決定要做了就認真去做。雖然所做的事在別人看起來都很自不量力,從克難中開始做慈善,從而看見人間的貧病苦相,許多家庭都是因病而貧,或是因貧而病,所以又自不量力地蓋醫院。」

「慈濟醫院完成了,發現到人才招募不易,所以才會辦護理學校、醫學院。既然決定要辦醫學院,又很自不量力地向教育部提出要辦綜合大學。雖然一路有許多困難,但是今天看到我們的教育成果,可以說沒有後悔。」

慈大劉怡均校長報告,已畢業的校友已有一萬五千多人。上人說,這一萬五千多人當中,有許多人已經在各領域承擔重任,都是社會菁英,他們接受慈濟人文精神教育,都有向善、付出的心,而且彼此感恩。感恩能讓人善心增長,會讓教育環境更好,讓社會和諧平安。

「現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慈濟捐疫苗,我也同樣自不量力,只願守護好臺灣,要讓臺灣人人健康,做好預防,所以認定需要做就決定去做,再呼籲大眾響應。因為我『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只要是對的事,大家都會護持,每一位慈濟人、每一位捐款人都是不求回報,這就是慈濟的美。」

「我是不求回報,也沒有抱什麼希望,只考慮該不該做,認定該做就認真做。所有慈濟人與我同一念心,給予我很大的力量;護持的臺灣企業家也充分有愛,也有從國外回來要響應的企業家,大家很相信慈濟將大眾所付出的點滴都用於利益人群。」上人說,臺灣富有愛心,行有餘力可以幫助其他國家地區,這也是臺灣的福。

與佛有緣,走入覺道

十月十七日,北區培訓委員慈誠尋根暨研習會圓緣,臺北慈濟醫院多位主管同仁也在行列中;上人肯定志業體同仁因為參與志工培訓,能夠更深入體會法脈宗門精神;也教還無法圓滿培訓課程的同仁們再接再厲,完成菩薩道的課程,每一堂課都要聽,還要參與組隊的慈善訪視行動,才能見苦知福而發心立願,了解慈濟人的本分事,就是要行菩薩道。

「這條道路是我們發心立願,要身體力行的康莊大道。我們把路開拓成大道,不只自度還要度人。過去還沒有發現這條菩薩道,人生懵懵懂懂;現在已經有了方向,與佛有緣,聞法歡喜,發心立願要走進來,要先去看人間的實相,就是苦難相。」上人嘆言,人間苦難多,不只是天災人禍造成,追根究柢是眾生長久以來造業,累積沉重的業力,破壞了地球環境,也讓眾生受苦受難。

僅是為了吃,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加,飼養的動物也要加倍增長;為了供應人類食肉,每一秒鐘有二千五百多隻牲畜喪命。上人說,畜牧業飼養這麼多動物,僅是呼吸排泄就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每天宰殺這麼多動物,可以想見世間累積了多麼沉重的殺業!近幾年在世界上發生的多種嚴重傳染病,據研究其病原體是來自動物,因為人類獵殺野生動物或頻繁接觸動物而感染,進而在人群中擴散開來。遲遲無法平息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對人類的「大哉教育」;面對這波瘟疫,人們一定要覺醒,齋戒茹素,行善造福。

上人對眾開示皈依的意義,並指出皈依是認定此後的人生方向,走上佛法要引導眾生走入的覺悟之道,請大家修除過去的無明欲念,提升愛心,從愛自己、疼惜自己的慧命做起,這是進入佛門的初步,要依教奉行,走入覺道,不能再迷茫。「說起來這條路很簡單,簡單的路如果走得平穩,精神理念不偏差,一路直行到達目標,就是很圓滿的人生。請大家合和互協,菩薩道上再接再厲!」

十八至十九日 讓天下人飽足

10.18~19《農九月‧十三至十四》

【靜思小語】愛心啟動,就有救助天下眾生的力量;人間的福,從人心的愛而來。

會合每個人的一點點

十月十六日是世界糧食日,是紀念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創立紀念日。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針對世界糧食日發表演說時指出,全球有百分之四十人口、約三十億人無法得到健康的飲食,常處飢餓、營養不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新增一點四億飢餓人口;但是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人口持續增加,且糧食生產、消費與浪費糧食的情況,嚴重損害地球環境。

十月十八日志工早會,上人提及貧富懸殊、資源不均,導致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在飢餓貧困中掙扎,同時又有許多人糧食過剩而恣意浪費。若能讓人人看見貧困、飢餓的人間苦相,願意從每天的飲食支出中節省一點點,會合起每個人的這一點點力量,就可以讓苦難人吃得飽。

「佛陀教導我們造福、修慧。福如何造呢?就是不忍眾生受苦難,人飢、我苦,因為不忍心,很自然會起於行動,付出自己的力量還不夠,要彼此呼籲,鼓勵人人都能付出一分力量。人人的愛心一起,就能增長福。這不只是幫助苦難人,同時幫助社會祥和,也能翻轉人人的貪欲之念,增長人人的愛心慧命。」

上人指出人間的福是從人心的愛而來,沒有愛心就不願意付出;只要人人的愛心啟動了,就絕對有救助天下眾生的力量。「全球有這麼多人吃不飽,但是有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浪費;這三分之一的糧食如果節省下來,沒有被浪費,就可以餵飽飢餓人口,讓全球人都能飽足,大家都有得吃。人的心念一轉,天下均安,人人飽足,社會祥和,是多麼快樂!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呼籲,讓人人轉觀念,想通了、看透了,很自然就會懂得節省,成就富有的人間。」

人心觀念轉向善,可以造福天下;人心觀念稍有偏差,可能釀成無以挽回的大禍。上人藉人間事相教導大家,各種驚動社會的災禍,都是值得深思的「大哉教育」,要虛心接受教育,用佛法消除貪、瞋、癡、慢、疑的無明,從根源除禍端。也請大家持續在人間布善種子,讓佛法普及人間,用法水滋潤乾涸的人心,助長善根、善種子,帶動大眾共同用愛造福人間。

讓心靈充滿法的香味

十月十九日,馬來西亞雪隆慈濟人透過網路視訊與上人座談,分享大愛幼兒園推動素食的溫馨故事。孩子們聽從老師的教導,不僅自己堅定茹素,也向父母長輩推素,林筠暄小朋友已經勸素二千餐;洪辰睿小朋友對著鏡頭說:「師公上人說非素不可、非推不可、非說不可。我長大了,要幫助師公上人救苦救難。」上人感恩小朋友與老師們,還有小朋友的父母長輩,成就了孩子善良純真的心。

「幼小的孩子,有大人的心思,他們對道理的認知很令人佩服。年紀這麼小,就能體會師公的心,很貼心!讓我對人性更有信心,更認真傳法、對未來更安心,因為傳佛法、行人間菩薩道,後繼有人。」

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你我師徒同心,共同一個心願:要開拓出康莊的菩薩大道。過去只有一條小路,現在菩薩雲集,開始要拓寬道路,鋪展清淨無染的菩薩大道。你們讓我看到菩薩道開闊、菩薩群湧出,不分年齡老幼,都能了解我說的心靈境界。」

「你們『薰法香』,參加品書會,把我說的話注入心靈,心中就會充滿法的香味,感受法喜;將吸收入心的法運用在日常生活,身體力行菩薩道,也會在為苦難眾生付出之後感受法喜。假如不聞、不聽,心中沒有路,哪有現在的菩薩大道,哪能感受到法喜呢?」

「我們薰法、行法在人間,應眾生需要而付出,不只給予救濟物資,也要給予精神理念,讓他們轉無明心為清淨心,這就是轉法輪,用法水滋潤眾生的心。看到對方因此改變了,我們為他歡喜,而且更加鞏固道心,所以說利他同時是利己。」上人說,利他利己、自度度人,就是修行大乘菩薩道的功德。

孩子們生長在慈濟家庭、就讀大愛幼兒園,在師長的引導下,懂得道理還能精進力行,反而是大人要向孩子看齊,回歸清淨單純的赤子心。上人感恩馬來西亞慈濟人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請大家為他們維持善的環境,時常分享真實的人間善行,讓他們常與善知識共處,長大以後也能為人間付出。

10.18~19《農九月‧十三至十四》

【靜思小語】愛心啟動,就有救助天下眾生的力量;人間的福,從人心的愛而來。

會合每個人的一點點

十月十六日是世界糧食日,是紀念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創立紀念日。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針對世界糧食日發表演說時指出,全球有百分之四十人口、約三十億人無法得到健康的飲食,常處飢餓、營養不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新增一點四億飢餓人口;但是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人口持續增加,且糧食生產、消費與浪費糧食的情況,嚴重損害地球環境。

十月十八日志工早會,上人提及貧富懸殊、資源不均,導致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在飢餓貧困中掙扎,同時又有許多人糧食過剩而恣意浪費。若能讓人人看見貧困、飢餓的人間苦相,願意從每天的飲食支出中節省一點點,會合起每個人的這一點點力量,就可以讓苦難人吃得飽。

「佛陀教導我們造福、修慧。福如何造呢?就是不忍眾生受苦難,人飢、我苦,因為不忍心,很自然會起於行動,付出自己的力量還不夠,要彼此呼籲,鼓勵人人都能付出一分力量。人人的愛心一起,就能增長福。這不只是幫助苦難人,同時幫助社會祥和,也能翻轉人人的貪欲之念,增長人人的愛心慧命。」

上人指出人間的福是從人心的愛而來,沒有愛心就不願意付出;只要人人的愛心啟動了,就絕對有救助天下眾生的力量。「全球有這麼多人吃不飽,但是有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浪費;這三分之一的糧食如果節省下來,沒有被浪費,就可以餵飽飢餓人口,讓全球人都能飽足,大家都有得吃。人的心念一轉,天下均安,人人飽足,社會祥和,是多麼快樂!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呼籲,讓人人轉觀念,想通了、看透了,很自然就會懂得節省,成就富有的人間。」

人心觀念轉向善,可以造福天下;人心觀念稍有偏差,可能釀成無以挽回的大禍。上人藉人間事相教導大家,各種驚動社會的災禍,都是值得深思的「大哉教育」,要虛心接受教育,用佛法消除貪、瞋、癡、慢、疑的無明,從根源除禍端。也請大家持續在人間布善種子,讓佛法普及人間,用法水滋潤乾涸的人心,助長善根、善種子,帶動大眾共同用愛造福人間。

讓心靈充滿法的香味

十月十九日,馬來西亞雪隆慈濟人透過網路視訊與上人座談,分享大愛幼兒園推動素食的溫馨故事。孩子們聽從老師的教導,不僅自己堅定茹素,也向父母長輩推素,林筠暄小朋友已經勸素二千餐;洪辰睿小朋友對著鏡頭說:「師公上人說非素不可、非推不可、非說不可。我長大了,要幫助師公上人救苦救難。」上人感恩小朋友與老師們,還有小朋友的父母長輩,成就了孩子善良純真的心。

「幼小的孩子,有大人的心思,他們對道理的認知很令人佩服。年紀這麼小,就能體會師公的心,很貼心!讓我對人性更有信心,更認真傳法、對未來更安心,因為傳佛法、行人間菩薩道,後繼有人。」

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你我師徒同心,共同一個心願:要開拓出康莊的菩薩大道。過去只有一條小路,現在菩薩雲集,開始要拓寬道路,鋪展清淨無染的菩薩大道。你們讓我看到菩薩道開闊、菩薩群湧出,不分年齡老幼,都能了解我說的心靈境界。」

「你們『薰法香』,參加品書會,把我說的話注入心靈,心中就會充滿法的香味,感受法喜;將吸收入心的法運用在日常生活,身體力行菩薩道,也會在為苦難眾生付出之後感受法喜。假如不聞、不聽,心中沒有路,哪有現在的菩薩大道,哪能感受到法喜呢?」

「我們薰法、行法在人間,應眾生需要而付出,不只給予救濟物資,也要給予精神理念,讓他們轉無明心為清淨心,這就是轉法輪,用法水滋潤眾生的心。看到對方因此改變了,我們為他歡喜,而且更加鞏固道心,所以說利他同時是利己。」上人說,利他利己、自度度人,就是修行大乘菩薩道的功德。

孩子們生長在慈濟家庭、就讀大愛幼兒園,在師長的引導下,懂得道理還能精進力行,反而是大人要向孩子看齊,回歸清淨單純的赤子心。上人感恩馬來西亞慈濟人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請大家為他們維持善的環境,時常分享真實的人間善行,讓他們常與善知識共處,長大以後也能為人間付出。

二十至二十二日 教育發光

10.20~22《農九月‧十五至十七》

【靜思小語】教育不只是職業也是志業,為未來創造希望、為人間開創未來。

世代不忘「那一年」

十月二十日,上人與教育志業主管談話,期勉把握時間,用經營家業的心情,把教育的品質、水準樹立好,讓海內外家長有信心把孩子送來慈濟就讀。「教育不只是職業,是家業,而且是我們發願立志要投入的志業,要用這分心情為未來創造永恆的希望。人生幾何,長短不知,但是我們可以把握生命時間,為臺灣、為全球開創未來,也為我們自己提升此生的生命價值。」

上人說,與全球面積相較,臺灣很微小,但是慈濟人在五十五年來為人間的慈善付出,讓一百多個國家地區接受慈濟大愛,也讓臺灣發出光芒,成為地球上的一個亮點。教育也要跟進慈善,從臺灣發出教育的光芒,做出讓家長安心把孩子送來慈濟受教育的好品質。

十月二十一日,醫療與教育志業主管於院校聯席會報告後,上人開示,慈善志業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克難起步,做到如今慈濟大愛從微小的臺灣發出光芒,廣傳國際;再次期許慈濟教育從臺灣做出國際肯定的好品質,可以向國際招生。

上人說,花蓮慈濟醫院走過三十五年,而教育志業在三十二年前起步,都是認為有需要就去做了,也是自不量力之舉;回想艱辛的路途,「我很感恩,無論是醫療或教育,有這麼多位醫師、教授能夠信任我、願意幫助我。最近總是看著現在、想起過去,緬懷已經往生的人,我覺得沒有後悔,也希望人文志業整理好五十多年來的慈濟歷史,給予這群跟著我一起為志業打基礎的人一個交代。」

上人提到許多慈濟人都是身心奉獻做志業,抱著使命感做慈濟、說慈濟,再辛苦都甘願付出,而且發願做到人生最後一口氣,往生後捐出大體奉獻醫學教育,可說善用此生、此身到達淋漓盡致,這群弟子都很令人感佩與懷念。

上人說,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法則,許多慈濟人衰老、身有病痛,都是難以避免的過程,要坦然以對。不過,在生與死之間,慈濟人把握時間,做了許多利益人間的好事,而且有些人帶著慈濟種子,在居住地開拓、耕耘慈濟志業,讓種子從「一」生無量,此生很有價值。

「慈濟宗門在人間,開啟四大志業,四大志業都不可忘記慈濟的精神方向,就是靜思法脈,這是志業的起點,也是慈濟人的精神源頭。」上人期盼大家「守志奉道」,合和互協,共同樹立志業的價值,並且將法脈宗門的脈絡流傳千秋百世,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那一年」為何樹立志業,以及志業的方向和目標。

走上菩薩道的起點

臺中、彰化、南投、苗栗培訓委員慈誠返回花蓮尋根,並舉行精進研習會,十月二十二日圓緣典禮,上人開示,大家已經走上菩薩道的起點,「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要在人間認真耕福田。

「在佛陀的時代,全球人口一億多,現在近八十億人口。人口愈多,更為複雜、無明的見解會使地球空間受到更嚴重的污染,天災人禍更多、更嚴重。」上人說,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瘟疫,也是對全人類的「大哉教育」;面對眾生共業的業力,即使力量微如須彌山下的小螞蟻,也不能妄自菲薄,要盡心盡力勸素、勸善。這一念心堅定,認定方向以後就日日精進,總有一天小螞蟻也能爬到須彌山的山頂。

佛教徒皈依三寶,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上人指出,所謂的「道」是菩提道,存在任何一個角落;慈濟人凝聚大眾的力量,在人間開道、鋪路,帶動人人走上這條開展全球的菩薩大道,已成就者接引當成就者,當成就者接引未成就者,同行菩薩道,救度苦難眾生。眾生共業的業力沉重,以致天下多災、眾生多苦;若能接引人人行於善道、力行善法,人間有福,福氣就會像一張保護膜,能夠減少天下災難。所以希望大家用心宣導善法,持續招募人間菩薩。

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經藏是佛陀所說法,從過去流傳至今,還要延伸到未來。佛弟子有傳法的使命,須深入體解經藏,信受奉行佛陀教育,才能傳法予他人。上人指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講經其實是在說道,這條道是從佛陀時代鋪過來,期待大家身體力行。

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人間善事無法只靠一人、少數人做到,要廣邀天下善士,以眾、以群來淨化人心,造福人間;要造福人間,就要與法親合和互協,合於佛心師志,共同發揮菩薩良能,為佛教、為眾生而付出。

10.20~22《農九月‧十五至十七》

【靜思小語】教育不只是職業也是志業,為未來創造希望、為人間開創未來。

世代不忘「那一年」

十月二十日,上人與教育志業主管談話,期勉把握時間,用經營家業的心情,把教育的品質、水準樹立好,讓海內外家長有信心把孩子送來慈濟就讀。「教育不只是職業,是家業,而且是我們發願立志要投入的志業,要用這分心情為未來創造永恆的希望。人生幾何,長短不知,但是我們可以把握生命時間,為臺灣、為全球開創未來,也為我們自己提升此生的生命價值。」

上人說,與全球面積相較,臺灣很微小,但是慈濟人在五十五年來為人間的慈善付出,讓一百多個國家地區接受慈濟大愛,也讓臺灣發出光芒,成為地球上的一個亮點。教育也要跟進慈善,從臺灣發出教育的光芒,做出讓家長安心把孩子送來慈濟受教育的好品質。

十月二十一日,醫療與教育志業主管於院校聯席會報告後,上人開示,慈善志業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克難起步,做到如今慈濟大愛從微小的臺灣發出光芒,廣傳國際;再次期許慈濟教育從臺灣做出國際肯定的好品質,可以向國際招生。

上人說,花蓮慈濟醫院走過三十五年,而教育志業在三十二年前起步,都是認為有需要就去做了,也是自不量力之舉;回想艱辛的路途,「我很感恩,無論是醫療或教育,有這麼多位醫師、教授能夠信任我、願意幫助我。最近總是看著現在、想起過去,緬懷已經往生的人,我覺得沒有後悔,也希望人文志業整理好五十多年來的慈濟歷史,給予這群跟著我一起為志業打基礎的人一個交代。」

上人提到許多慈濟人都是身心奉獻做志業,抱著使命感做慈濟、說慈濟,再辛苦都甘願付出,而且發願做到人生最後一口氣,往生後捐出大體奉獻醫學教育,可說善用此生、此身到達淋漓盡致,這群弟子都很令人感佩與懷念。

上人說,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法則,許多慈濟人衰老、身有病痛,都是難以避免的過程,要坦然以對。不過,在生與死之間,慈濟人把握時間,做了許多利益人間的好事,而且有些人帶著慈濟種子,在居住地開拓、耕耘慈濟志業,讓種子從「一」生無量,此生很有價值。

「慈濟宗門在人間,開啟四大志業,四大志業都不可忘記慈濟的精神方向,就是靜思法脈,這是志業的起點,也是慈濟人的精神源頭。」上人期盼大家「守志奉道」,合和互協,共同樹立志業的價值,並且將法脈宗門的脈絡流傳千秋百世,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那一年」為何樹立志業,以及志業的方向和目標。

走上菩薩道的起點

臺中、彰化、南投、苗栗培訓委員慈誠返回花蓮尋根,並舉行精進研習會,十月二十二日圓緣典禮,上人開示,大家已經走上菩薩道的起點,「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要在人間認真耕福田。

「在佛陀的時代,全球人口一億多,現在近八十億人口。人口愈多,更為複雜、無明的見解會使地球空間受到更嚴重的污染,天災人禍更多、更嚴重。」上人說,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瘟疫,也是對全人類的「大哉教育」;面對眾生共業的業力,即使力量微如須彌山下的小螞蟻,也不能妄自菲薄,要盡心盡力勸素、勸善。這一念心堅定,認定方向以後就日日精進,總有一天小螞蟻也能爬到須彌山的山頂。

佛教徒皈依三寶,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上人指出,所謂的「道」是菩提道,存在任何一個角落;慈濟人凝聚大眾的力量,在人間開道、鋪路,帶動人人走上這條開展全球的菩薩大道,已成就者接引當成就者,當成就者接引未成就者,同行菩薩道,救度苦難眾生。眾生共業的業力沉重,以致天下多災、眾生多苦;若能接引人人行於善道、力行善法,人間有福,福氣就會像一張保護膜,能夠減少天下災難。所以希望大家用心宣導善法,持續招募人間菩薩。

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經藏是佛陀所說法,從過去流傳至今,還要延伸到未來。佛弟子有傳法的使命,須深入體解經藏,信受奉行佛陀教育,才能傳法予他人。上人指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講經其實是在說道,這條道是從佛陀時代鋪過來,期待大家身體力行。

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人間善事無法只靠一人、少數人做到,要廣邀天下善士,以眾、以群來淨化人心,造福人間;要造福人間,就要與法親合和互協,合於佛心師志,共同發揮菩薩良能,為佛教、為眾生而付出。

二十三至二十四日 和誰過不去

10.23~24《農九月‧十八至十九》

【靜思小語】對人要包容,對事要發心;人與人過不去,更辛苦的是與自己過不去。

走入慈濟的好處

十月二十三日,與臺中大里慈濟人談話,上人教師兄師姊珍惜法親,若有意見不同時,彼此開誠布公,說開了以後,心平氣和,繼續在菩薩道上相互扶持並精進,這就是善友;與諸上善人共聚,就是大家走入慈濟的好處。心有煩惱,要找善友透透心聲,不要讓煩惱鬱積在心裏。

「如果煩惱鬱積在心,變成無明累積,心結一直沒有消除,就變成怨;怨如果無路可解,會變作恨;恨如果沒有人輔導,會變成仇。怨恨仇連接,會深入八識田中,生生世世帶來帶去,總是被無明煩惱糾纏,又再產生更多煩惱、製造更多業力。」

「過去不好的因緣,讓我們的心怨恨,現在進到這個諸上善人的團體,就要趕快把怨、恨、仇的種子撥除,不留煩惱,留下善的種子;要把握時間為自己儲蓄善因福種,在人間結無量善緣。」上人說,常教大家要仰頭向天求懺悔,低頭對地說感恩;看著天空如此遼闊,為什麼要把心門關得那麼緊,何不把心打開,進入無邊法界?

「如果沒有走入慈濟,他要貪、我要利,惡因緣會不斷糾纏;現在走入慈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要學會放寬心,把師父說的話聽入心,彼此用法相互勉勵、開解心結。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就是彼此生命中的貴人。」

上人說,大里的道場很溫馨,溫馨的道場是由人創造的,要感恩大家把握好因緣,合和互協成就人間菩薩道場,樸素中有莊嚴,莊嚴中有生機,讓法親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慧命。「學會開闊心胸、彼此包容、付出大愛。要開闊心量,直到心包太虛;看待身邊的每一位都像一尊尊菩薩,就能尊重以對,讓每一位來到慈濟道場的人感受到慈濟大家庭的溫馨,也樂於投入,就能讓大里成為真善美的菩薩淨土。」

感恩有福有好緣

十月二十四日,上人與常住座談,聆聽常住師父與清修士分享生活感觸與修行心得後,對眾開示:「看看天下,有多少人因為受盡了人禍的壓迫,不得不攜家帶眷出逃,看了很不捨。慈濟慈善面向這麼多國家,可以看到多少貧窮苦難人,但也看到許多心靈富有的人。例如非洲本土志工家境貧寒,為了去幫助一位無親無戚的殘疾人,回家掏米缸,把僅剩的米集中起來,去熬一碗稀飯餵殘疾人吃。看到這件事,我會覺得,與他們相比,我怎麼這麼好命?我轉述給大家聽,是提出己心的感觸與大家分享,你們聽了有沒有感觸?」

上人說,其實在臺灣,就可以看到各種人生苦相。「聽到慈濟人述說訪視關懷案家的故事,我會很感恩自己有福,對生活很滿足;而且我每天看著全球地圖,感覺到人很渺小,臺灣也是一個很微小的島。然而慈濟從臺灣起步,從無到有,到現在能在全球地圖上標示一百多個慈濟標誌,看到慈濟大愛關懷到世界上的哪一個國家地區,讓我覺得幸好有慈濟,可以有因緣在苦難之地『翻轉人生』,讓多少苦難、迷茫的人生,因為接觸了慈濟而翻轉過來。」

「我也佩服自己,這麼多年來,我的觀念、行為沒有偏差,而且有好緣,有這麼多慈濟人願意會合起來做慈濟事。事如果沒有人做,就無法完成;沒有最初的這個人,就沒有慈濟這個名稱。要有感恩心,人如果缺了感恩,就沒有人的情,遑論覺有情。」

「每次看到有些國家的人這麼苦,我們卻救不到,一方面很無奈,另一方面覺得自己很有福,有這麼好的因緣生活在這個空間裏,有這麼好的因緣可以選擇宗教信仰,而且選擇的是佛教,又很難得可以拜導師為師。拜師當時,戒場即將關閉,時間緊迫,師父只叮嚀我『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出家就要為天下事。從此,我時時腦海記著、心所念的,就是為佛教、為眾生。」

「出家乃是大丈夫事,我們是和合眾,要學會與眾合群、要和眾。而且度化眾生的理念一定要不斷延續,不然會斷佛慧根。」上人表示,靜思道場自食其力的農禪生活,不只保護修行道場的清淨,也可以藉此帶著慈濟志工體會「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心淨則國土淨。

佛教的修行不是獨善其身,真正要修除無明習氣,就要在人群中,與人互動時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斷地修正言行,對人要包容、對事要發心,不斷地訓練自己開闊心胸,直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不要一天到晚人與人過不去,更辛苦的是與自己過不去。太過保護自己,就很容易與人計較,人與人的『氣』不相通,要一起做事就會很辛苦;我們的言行態度讓人樂於親近,和我們做事做得很歡喜,就會很有『人氣』。在同一個環境,面對不同人有不同感受,那就是因為『修養』不同。」

上人談到舉凡決定建醫院、蓋學校,在臺灣發生重大災難後承擔中長期慈善援建重任,甚至主動承擔「減災希望工程」,都不是先準備好一筆資金才決定要做事,所憑藉的只是一分「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信心,果然都沒有讓自己失望。「一句話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入了佛門,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為佛教、為眾生,就不會缺乏做事的資源;我們同心共做,為天下眾生付出,大家心中富有愛,也富有法,若沒有法,絕對無法付出愛,不會願意為眾生做事。」

上人哽咽談到幾位已經往生的出家、在家弟子,相信他們很快就會「再來」人間,將來還是大護法,而且先替自己開道、鋪路,等自己將來再接著走這條道路,繼續往前開道、鋪路,這分緣是生生世世的法緣。

「全球人口近八十億,真正能接觸佛法的有多少人?接觸了佛法且能力行菩薩道又有多少人?雖然我們出家修行,也是在菩薩道上培養菩薩,你們若發心帶動在家居士,就是發菩薩心培養人間菩薩,功德無量!」

「要帶動居士,我們就要做出典範,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是菩薩、覺有情人,雖然還在凡夫地,但是要起覺悟、勤修行,成為覺悟有情的人。修行是要對自己負責任,心要調整好,否則一失人身,萬劫難再,所以要對我們自己的身體說感恩,端正行為,培養好品德,足以作為別人的典範,這樣修行就成功了。」

心甘情願無遺憾

上人說,慈濟志業是許多在家居士護持下成就的,與眾生的善緣是過去生就結下,今生相遇,彼此歡喜,也要相互感恩,把這分善緣延續、累積下去,將來要再為人間做事,就又有許多好緣來成就。「我也很感恩你們,將精舍這個家凝聚得很好,也讓在家居士看到你們的和合而起歡喜心,對三寶起尊重心,這也是功德無量。」

「我做每一件事,都是以感恩、珍惜的心,善用父母所生的身體,為父母做功德;也感恩大地眾生來成就我,讓我有充足的糧食維護生命健康。每天生活所用的一切,都是來自許多人的辛苦勞動付出,所以粒米滴油都要感恩,也要用感恩心回饋大眾。」

「還要感恩有這樣的因緣,有福出家、接受佛法,還能在這個道場修行,讓我們保持清淨的心與身。我們出離小家庭,不被私情俗愛折磨,只要守好一念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不是『博聞愛道』,只是要爭取每一項都懂,很表面的理解,沒有真正透徹,『道必難會』。」上人表示自己只是把握「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此生做不盡,也受用不盡。所以現在盤點此生,對自己感到很安心,沒有什麼遺憾,這條路是心甘情願走過來。

上人說,出家師父與清修士都是靜思精舍這個大家庭的家人,要相互照顧。有的人在外做志業,到國際間去付出;有的人內守家業,讓在家人了解佛法道場叢林修行,以及靜思道場「自力耕生」的生活。無論在外、在內,都要把握因緣付出,做事做得快樂、歡喜,與天下眾生結好緣。不要輕視自己所做的事微不足道,善因福緣也是點點滴滴累積而來的。

「人生很無常,我們要有無常觀,把握時間積德造福;有德才會有智慧,造福來生來世,不失人身還能利益人群。心中有煩惱,必須自我去除,要照顧好一念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繼續向好的典範學習,若看到別人有缺點,要知道大家都還是凡夫,同樣也要尊重,敬重人的人會永遠被尊重,自愛愛人的人也會被人敬愛。」上人殷殷期勉大家在修行道路上「覺己利他」,用心精進!

10.23~24《農九月‧十八至十九》

【靜思小語】對人要包容,對事要發心;人與人過不去,更辛苦的是與自己過不去。

走入慈濟的好處

十月二十三日,與臺中大里慈濟人談話,上人教師兄師姊珍惜法親,若有意見不同時,彼此開誠布公,說開了以後,心平氣和,繼續在菩薩道上相互扶持並精進,這就是善友;與諸上善人共聚,就是大家走入慈濟的好處。心有煩惱,要找善友透透心聲,不要讓煩惱鬱積在心裏。

「如果煩惱鬱積在心,變成無明累積,心結一直沒有消除,就變成怨;怨如果無路可解,會變作恨;恨如果沒有人輔導,會變成仇。怨恨仇連接,會深入八識田中,生生世世帶來帶去,總是被無明煩惱糾纏,又再產生更多煩惱、製造更多業力。」

「過去不好的因緣,讓我們的心怨恨,現在進到這個諸上善人的團體,就要趕快把怨、恨、仇的種子撥除,不留煩惱,留下善的種子;要把握時間為自己儲蓄善因福種,在人間結無量善緣。」上人說,常教大家要仰頭向天求懺悔,低頭對地說感恩;看著天空如此遼闊,為什麼要把心門關得那麼緊,何不把心打開,進入無邊法界?

「如果沒有走入慈濟,他要貪、我要利,惡因緣會不斷糾纏;現在走入慈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要學會放寬心,把師父說的話聽入心,彼此用法相互勉勵、開解心結。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就是彼此生命中的貴人。」

上人說,大里的道場很溫馨,溫馨的道場是由人創造的,要感恩大家把握好因緣,合和互協成就人間菩薩道場,樸素中有莊嚴,莊嚴中有生機,讓法親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慧命。「學會開闊心胸、彼此包容、付出大愛。要開闊心量,直到心包太虛;看待身邊的每一位都像一尊尊菩薩,就能尊重以對,讓每一位來到慈濟道場的人感受到慈濟大家庭的溫馨,也樂於投入,就能讓大里成為真善美的菩薩淨土。」

感恩有福有好緣

十月二十四日,上人與常住座談,聆聽常住師父與清修士分享生活感觸與修行心得後,對眾開示:「看看天下,有多少人因為受盡了人禍的壓迫,不得不攜家帶眷出逃,看了很不捨。慈濟慈善面向這麼多國家,可以看到多少貧窮苦難人,但也看到許多心靈富有的人。例如非洲本土志工家境貧寒,為了去幫助一位無親無戚的殘疾人,回家掏米缸,把僅剩的米集中起來,去熬一碗稀飯餵殘疾人吃。看到這件事,我會覺得,與他們相比,我怎麼這麼好命?我轉述給大家聽,是提出己心的感觸與大家分享,你們聽了有沒有感觸?」

上人說,其實在臺灣,就可以看到各種人生苦相。「聽到慈濟人述說訪視關懷案家的故事,我會很感恩自己有福,對生活很滿足;而且我每天看著全球地圖,感覺到人很渺小,臺灣也是一個很微小的島。然而慈濟從臺灣起步,從無到有,到現在能在全球地圖上標示一百多個慈濟標誌,看到慈濟大愛關懷到世界上的哪一個國家地區,讓我覺得幸好有慈濟,可以有因緣在苦難之地『翻轉人生』,讓多少苦難、迷茫的人生,因為接觸了慈濟而翻轉過來。」

「我也佩服自己,這麼多年來,我的觀念、行為沒有偏差,而且有好緣,有這麼多慈濟人願意會合起來做慈濟事。事如果沒有人做,就無法完成;沒有最初的這個人,就沒有慈濟這個名稱。要有感恩心,人如果缺了感恩,就沒有人的情,遑論覺有情。」

「每次看到有些國家的人這麼苦,我們卻救不到,一方面很無奈,另一方面覺得自己很有福,有這麼好的因緣生活在這個空間裏,有這麼好的因緣可以選擇宗教信仰,而且選擇的是佛教,又很難得可以拜導師為師。拜師當時,戒場即將關閉,時間緊迫,師父只叮嚀我『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出家就要為天下事。從此,我時時腦海記著、心所念的,就是為佛教、為眾生。」

「出家乃是大丈夫事,我們是和合眾,要學會與眾合群、要和眾。而且度化眾生的理念一定要不斷延續,不然會斷佛慧根。」上人表示,靜思道場自食其力的農禪生活,不只保護修行道場的清淨,也可以藉此帶著慈濟志工體會「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心淨則國土淨。

佛教的修行不是獨善其身,真正要修除無明習氣,就要在人群中,與人互動時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斷地修正言行,對人要包容、對事要發心,不斷地訓練自己開闊心胸,直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不要一天到晚人與人過不去,更辛苦的是與自己過不去。太過保護自己,就很容易與人計較,人與人的『氣』不相通,要一起做事就會很辛苦;我們的言行態度讓人樂於親近,和我們做事做得很歡喜,就會很有『人氣』。在同一個環境,面對不同人有不同感受,那就是因為『修養』不同。」

上人談到舉凡決定建醫院、蓋學校,在臺灣發生重大災難後承擔中長期慈善援建重任,甚至主動承擔「減災希望工程」,都不是先準備好一筆資金才決定要做事,所憑藉的只是一分「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信心,果然都沒有讓自己失望。「一句話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入了佛門,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為佛教、為眾生,就不會缺乏做事的資源;我們同心共做,為天下眾生付出,大家心中富有愛,也富有法,若沒有法,絕對無法付出愛,不會願意為眾生做事。」

上人哽咽談到幾位已經往生的出家、在家弟子,相信他們很快就會「再來」人間,將來還是大護法,而且先替自己開道、鋪路,等自己將來再接著走這條道路,繼續往前開道、鋪路,這分緣是生生世世的法緣。

「全球人口近八十億,真正能接觸佛法的有多少人?接觸了佛法且能力行菩薩道又有多少人?雖然我們出家修行,也是在菩薩道上培養菩薩,你們若發心帶動在家居士,就是發菩薩心培養人間菩薩,功德無量!」

「要帶動居士,我們就要做出典範,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是菩薩、覺有情人,雖然還在凡夫地,但是要起覺悟、勤修行,成為覺悟有情的人。修行是要對自己負責任,心要調整好,否則一失人身,萬劫難再,所以要對我們自己的身體說感恩,端正行為,培養好品德,足以作為別人的典範,這樣修行就成功了。」

心甘情願無遺憾

上人說,慈濟志業是許多在家居士護持下成就的,與眾生的善緣是過去生就結下,今生相遇,彼此歡喜,也要相互感恩,把這分善緣延續、累積下去,將來要再為人間做事,就又有許多好緣來成就。「我也很感恩你們,將精舍這個家凝聚得很好,也讓在家居士看到你們的和合而起歡喜心,對三寶起尊重心,這也是功德無量。」

「我做每一件事,都是以感恩、珍惜的心,善用父母所生的身體,為父母做功德;也感恩大地眾生來成就我,讓我有充足的糧食維護生命健康。每天生活所用的一切,都是來自許多人的辛苦勞動付出,所以粒米滴油都要感恩,也要用感恩心回饋大眾。」

「還要感恩有這樣的因緣,有福出家、接受佛法,還能在這個道場修行,讓我們保持清淨的心與身。我們出離小家庭,不被私情俗愛折磨,只要守好一念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不是『博聞愛道』,只是要爭取每一項都懂,很表面的理解,沒有真正透徹,『道必難會』。」上人表示自己只是把握「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此生做不盡,也受用不盡。所以現在盤點此生,對自己感到很安心,沒有什麼遺憾,這條路是心甘情願走過來。

上人說,出家師父與清修士都是靜思精舍這個大家庭的家人,要相互照顧。有的人在外做志業,到國際間去付出;有的人內守家業,讓在家人了解佛法道場叢林修行,以及靜思道場「自力耕生」的生活。無論在外、在內,都要把握因緣付出,做事做得快樂、歡喜,與天下眾生結好緣。不要輕視自己所做的事微不足道,善因福緣也是點點滴滴累積而來的。

「人生很無常,我們要有無常觀,把握時間積德造福;有德才會有智慧,造福來生來世,不失人身還能利益人群。心中有煩惱,必須自我去除,要照顧好一念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繼續向好的典範學習,若看到別人有缺點,要知道大家都還是凡夫,同樣也要尊重,敬重人的人會永遠被尊重,自愛愛人的人也會被人敬愛。」上人殷殷期勉大家在修行道路上「覺己利他」,用心精進!

二十五至二十六 盤點生命價值

10.25~26《農九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盤點生命價值,此生做到利益人間則無憾,若有犯錯要趕緊補救。

品書會,截長補短

十月二十五日,聆聽慈濟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不是要盤點此生賺了多少錢、有多少家產、地位多高等等,這都毫無價值。所要盤點的是有沒有做到深入生命意識,回想起來能夠覺得此生無憾?這一生是隨著時間造業或造福?如果做了回想起來有遺憾的事,要趕緊補救、及時懺悔,洗滌無明,之後要時時提高警覺不再犯錯,不再讓無明趁虛而入。

不讓無明趁虛而入,就要守好身、口、意。上人教大家認真吸收佛法道理,力行菩薩道,救助苦難、利益人間。口說好話也能利益人間,所要說的不是迎合人的話,而是利益人間的好道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好的道理與保護人間的方法,都需要在人與人之間推動,真理也要靠人弘揚,而且不只是用口說,要有人身體力行做示範,這是真正弘揚善道。

「人生無明苦難多,若能使愈來愈多人聞法、帶動愈多人力行佛法,就能撥開人間的黑暗,接近光明。」上人期盼全球慈濟人多帶動會眾參與品書會,邀親友靜下心來讀書,分享心得,相互鼓勵改往修來,取彼此的優點、善的想法來運用,皆大歡喜、法喜充滿。

「看見天下災難這麼多,要知道平安最大福:所以知福要惜福,人人相互勉勵要惜物、愛物、茹素。期待每一個國家的慈濟人,菩薩要多招生,讓人間有愈多菩薩,福氣愈大,就像有一張保護網保護著大地,讓眾生皆得平安。」

挑重擔,輕安自在

清修士承擔傳承法脈、弘揚宗門的使命,雖然身為在家居士,卻與出家修行者守持相同的志向。十月二十六日,上人與清修士座談時,慰勉大家的辛勞,表示大家都是「幸福人」,雖然承擔甚重,總是為了志業事務奔波勞碌,但是大家要從心態上「轉苦為福」,甘願做、歡喜受。

「我們有心要為人間而奉獻,是用父母所生的身體為人間做事,同時回報父母恩;沒有父母的生育之恩,我們就不能當一個能救人的人。所以要自我肯定,我們能救人、能利益人間,生起這樣的心念,還要更加積極樂觀,用充滿希望、樂觀的力量來帶動人,讓大家有志一同,合力為人間付出。人人都可以領導別人,也都可以被領導,能伸能縮,這股力量就很有韌性,而且充滿活力。」

「心定歸依處,身在此地,心要跳脫苦,安住在輕安自在的境界;如果不輕安、不自在,就無法靜觀天下事。清修士已經出離小家庭,沒有小家庭的拖累,可以盡心力為天下眾生做事,發心如願,發了一念心,就有相應的願力,要看你們選擇承擔得重或輕。選擇承擔重任,付出得多,收穫也多,功德分分己獲;願意挑重擔,也要挑得輕安自在。」

上人教大家要認知自己的生命真的很有價值,照顧好身體健康,並且訓練承擔力。「如何培養承擔力?剛開始讓挑擔子的人挑一公斤、二公斤、三公斤,慢慢累加,直到五十公斤、一百公斤;也許更有力量的人,千斤、萬斤都挑得起來。雖然天下的重擔不是靠少數人就挑得起來,但是只要我們發心立願,方向正確,還能不斷在人間啟發、帶動大眾,就可以凝聚足夠的力量,挑起天下的擔子。」

上人叮嚀清修士勇於承擔,發願、用心讓道場更鞏固、更溫馨、更有法則;有想法就要有勇氣去推行,不是隨眾就好,要承擔就不能怕辛苦,因為天下苦難人這麼多,都等著人間菩薩救度,只要大家不怕苦,天下就有救了!「要看重自己,即使力量微弱如螞蟻,但是一群小螞蟻也能搬起大餅,這一群小螞蟻都不能少任何一隻,才能群策群力,成就大我。」

「要成就大我,就要重視自己,讓大我普遍到『大無我』,那一分愛的能量才能包太虛;心無我就沒有障礙,才能夠包容一切,否則永遠有掛礙、自我障礙,所以要學佛的覺悟。」上人以「悟」字說明,「吾」的旁邊有個「心」,就是「我要用心」才有體悟;大家在慈濟看盡天下苦難,見苦知福;能知福,才能修福,才能增長智慧。發揮慈濟精神為天下眾生付出、為天下眾生謀福,這就是大家此生的生命價值!

10.25~26《農九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盤點生命價值,此生做到利益人間則無憾,若有犯錯要趕緊補救。

品書會,截長補短

十月二十五日,聆聽慈濟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不是要盤點此生賺了多少錢、有多少家產、地位多高等等,這都毫無價值。所要盤點的是有沒有做到深入生命意識,回想起來能夠覺得此生無憾?這一生是隨著時間造業或造福?如果做了回想起來有遺憾的事,要趕緊補救、及時懺悔,洗滌無明,之後要時時提高警覺不再犯錯,不再讓無明趁虛而入。

不讓無明趁虛而入,就要守好身、口、意。上人教大家認真吸收佛法道理,力行菩薩道,救助苦難、利益人間。口說好話也能利益人間,所要說的不是迎合人的話,而是利益人間的好道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好的道理與保護人間的方法,都需要在人與人之間推動,真理也要靠人弘揚,而且不只是用口說,要有人身體力行做示範,這是真正弘揚善道。

「人生無明苦難多,若能使愈來愈多人聞法、帶動愈多人力行佛法,就能撥開人間的黑暗,接近光明。」上人期盼全球慈濟人多帶動會眾參與品書會,邀親友靜下心來讀書,分享心得,相互鼓勵改往修來,取彼此的優點、善的想法來運用,皆大歡喜、法喜充滿。

「看見天下災難這麼多,要知道平安最大福:所以知福要惜福,人人相互勉勵要惜物、愛物、茹素。期待每一個國家的慈濟人,菩薩要多招生,讓人間有愈多菩薩,福氣愈大,就像有一張保護網保護著大地,讓眾生皆得平安。」

挑重擔,輕安自在

清修士承擔傳承法脈、弘揚宗門的使命,雖然身為在家居士,卻與出家修行者守持相同的志向。十月二十六日,上人與清修士座談時,慰勉大家的辛勞,表示大家都是「幸福人」,雖然承擔甚重,總是為了志業事務奔波勞碌,但是大家要從心態上「轉苦為福」,甘願做、歡喜受。

「我們有心要為人間而奉獻,是用父母所生的身體為人間做事,同時回報父母恩;沒有父母的生育之恩,我們就不能當一個能救人的人。所以要自我肯定,我們能救人、能利益人間,生起這樣的心念,還要更加積極樂觀,用充滿希望、樂觀的力量來帶動人,讓大家有志一同,合力為人間付出。人人都可以領導別人,也都可以被領導,能伸能縮,這股力量就很有韌性,而且充滿活力。」

「心定歸依處,身在此地,心要跳脫苦,安住在輕安自在的境界;如果不輕安、不自在,就無法靜觀天下事。清修士已經出離小家庭,沒有小家庭的拖累,可以盡心力為天下眾生做事,發心如願,發了一念心,就有相應的願力,要看你們選擇承擔得重或輕。選擇承擔重任,付出得多,收穫也多,功德分分己獲;願意挑重擔,也要挑得輕安自在。」

上人教大家要認知自己的生命真的很有價值,照顧好身體健康,並且訓練承擔力。「如何培養承擔力?剛開始讓挑擔子的人挑一公斤、二公斤、三公斤,慢慢累加,直到五十公斤、一百公斤;也許更有力量的人,千斤、萬斤都挑得起來。雖然天下的重擔不是靠少數人就挑得起來,但是只要我們發心立願,方向正確,還能不斷在人間啟發、帶動大眾,就可以凝聚足夠的力量,挑起天下的擔子。」

上人叮嚀清修士勇於承擔,發願、用心讓道場更鞏固、更溫馨、更有法則;有想法就要有勇氣去推行,不是隨眾就好,要承擔就不能怕辛苦,因為天下苦難人這麼多,都等著人間菩薩救度,只要大家不怕苦,天下就有救了!「要看重自己,即使力量微弱如螞蟻,但是一群小螞蟻也能搬起大餅,這一群小螞蟻都不能少任何一隻,才能群策群力,成就大我。」

「要成就大我,就要重視自己,讓大我普遍到『大無我』,那一分愛的能量才能包太虛;心無我就沒有障礙,才能夠包容一切,否則永遠有掛礙、自我障礙,所以要學佛的覺悟。」上人以「悟」字說明,「吾」的旁邊有個「心」,就是「我要用心」才有體悟;大家在慈濟看盡天下苦難,見苦知福;能知福,才能修福,才能增長智慧。發揮慈濟精神為天下眾生付出、為天下眾生謀福,這就是大家此生的生命價值!

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無私才能永續

10.27~29《農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跳脫自我的私心,守住大愛無私的菩薩心。

研究慈濟,是時候了

十月二十七日,上人與教育志業主管談「慈濟學」及「善學」的教學研究,請主管們發揮信心、毅力、勇氣,負起責任,積極落實。慈濟慈善志業從「零」開始,從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克難起步,能再建立醫療、教育、人文志業,都是許多人的愛心支援而成就,而慈濟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援,是因為人人相信慈濟;要做到被相信,就要誠正信實。

「慈濟以誠、以正取得人人的相信,因為我們都是實實在在做事,步步踏實,分秒不空過。這都不是形容詞,也不只是口號,是五十多年一路如此走來。慈濟的慈善值得好好研究,現在因緣具足,是時候了。你我有此理想,就要延續過去、把握現在,為未來的教育鋪好道路。」

「沒有慈濟就無法創立教育志業,慈濟學校要名副其實,不是只有慈濟的名稱而已,要有實質的學術涵養。慈濟學是教善的學科,慈濟學的研究也是慈濟慈善行動的研究,要落實在慈濟的教育,從學生的形象展現出來。」上人指出,慈濟學生要有慈濟精神形象,老師有責任將慈濟人文精神落實在教育,並且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慈濟的研究學院一定要有「慈濟魂」,以慈濟人文形象傳承「活的」慈濟人文精神。

「要讓慈濟人文精神落地生根,慈濟這棵大樹的根深深扎入土中,樹才能長得健康、強壯。教育是負載千年希望的工程,第一代一定要以真誠的心,一心無二志,為了社會未來的希望,堅持正確的方向做教育。」

菩薩精神,人間交接

十月二十八日於四大志策會聆聽主管們報告,上人指著面前的全球地圖表示,慈濟五十多年來,感覺為全球做了不少事,但是認真看著地圖上的慈濟慈善足跡,還有許多空間還沒有接受過慈濟大愛關懷;要達到「大愛讓世界亮起來」,還需要不斷地接引人間菩薩,在世界各地接起善因緣。

近二年來因為疫情,慈濟國際慈善行動面對更多困難,慈濟人仍然堪忍一切不便,努力突破困難,只因不捨苦難人而勇往直前。上人說,慈濟人是以真誠的愛為天下眾生付出,這分愛是無私大愛;希望大家跳脫自我的私心,守住這一念無私的菩薩心,彼此合和互協,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拉起人間互助的長情,在全球鋪展大愛之網。

上人表示人生無常而短暫,短短幾十年的一生,在死亡之後就不再有此人存在;其實世間的一切都是幻化假合,終有壞滅消失之時。但是真理、真諦永遠存在,就像佛陀雖然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入滅,其精神理念世代流傳。慈濟在此時此世力行實踐佛陀教導的菩薩法,慈濟人發心立願行菩薩道,也將菩薩精神在人間傳承、交接。

上人教大家把握有限的人生時間,延續生生世世的慧命。慈濟自創立到今年剛過五十五年,要讓慧命延續,就要使人人具有慈濟心,也就是菩薩心。可以邀約人人響應「竹筒歲月」,天天付出一點點,長久累積愛心力量,培養付出助人的善心。慈濟學不只是慈濟大學的學科之一,慈濟學有很豐富、很真實的教材,即使是幼教、小學,都可以由老師傳授慈濟學,讓孩子認識慈濟,了解慈濟的故事,吸收、傳承慈濟精神。經由教育延續慈濟精神、做好慈善教學,就是人類的希望。

以善傳家,點亮社區

已成立二十七年的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一路陪伴慈籃隊孩子成長的師兄師姊十月二十九日回到精舍,與上人座談。在座慈籃成員發願「做更好的人、做更好的事」,上人肯定表示,這是大家共同的人生目標。

上人說,大家不只是練習籃球,也跟著慈濟人去訪視,要做更好的人,就要看到人間的苦;自己可以安然度日,要感恩、知福;平時在生活中節省一點點,累積起來可以去幫助這些苦難人。「你們教孩子打籃球,增強體力,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正確的人生方向,教他們做好人,造福人間,提升生命價值。」

在這個好人多、做好事的團體中,有許多長輩可以成為學習典範。上人勉勵隨著自己的孩子而加入慈籃的師兄師姊,父母是孩子的「模」,不只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好,還要視天下眾生為己子,對於加入慈籃的其他孩子,也要用父母心去愛護、關心與陪伴。

「期待各位發揮愛的力量,轉一念心,可以庇護很多人平安健康。個人發出的光像螢火蟲一樣微弱,只有一隻太孤單,不容易讓人看見;要有一個群體,一整群螢火蟲能夠在黑暗中吸引人人的目光,構成一片美景。」上人鼓勵師兄師姊以善傳家,在社區裏帶動其他家庭,凝聚一股大力量,讓大愛點亮社區,範圍不斷擴大,讓世界亮起來。

10.27~29《農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跳脫自我的私心,守住大愛無私的菩薩心。

研究慈濟,是時候了

十月二十七日,上人與教育志業主管談「慈濟學」及「善學」的教學研究,請主管們發揮信心、毅力、勇氣,負起責任,積極落實。慈濟慈善志業從「零」開始,從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克難起步,能再建立醫療、教育、人文志業,都是許多人的愛心支援而成就,而慈濟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援,是因為人人相信慈濟;要做到被相信,就要誠正信實。

「慈濟以誠、以正取得人人的相信,因為我們都是實實在在做事,步步踏實,分秒不空過。這都不是形容詞,也不只是口號,是五十多年一路如此走來。慈濟的慈善值得好好研究,現在因緣具足,是時候了。你我有此理想,就要延續過去、把握現在,為未來的教育鋪好道路。」

「沒有慈濟就無法創立教育志業,慈濟學校要名副其實,不是只有慈濟的名稱而已,要有實質的學術涵養。慈濟學是教善的學科,慈濟學的研究也是慈濟慈善行動的研究,要落實在慈濟的教育,從學生的形象展現出來。」上人指出,慈濟學生要有慈濟精神形象,老師有責任將慈濟人文精神落實在教育,並且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慈濟的研究學院一定要有「慈濟魂」,以慈濟人文形象傳承「活的」慈濟人文精神。

「要讓慈濟人文精神落地生根,慈濟這棵大樹的根深深扎入土中,樹才能長得健康、強壯。教育是負載千年希望的工程,第一代一定要以真誠的心,一心無二志,為了社會未來的希望,堅持正確的方向做教育。」

菩薩精神,人間交接

十月二十八日於四大志策會聆聽主管們報告,上人指著面前的全球地圖表示,慈濟五十多年來,感覺為全球做了不少事,但是認真看著地圖上的慈濟慈善足跡,還有許多空間還沒有接受過慈濟大愛關懷;要達到「大愛讓世界亮起來」,還需要不斷地接引人間菩薩,在世界各地接起善因緣。

近二年來因為疫情,慈濟國際慈善行動面對更多困難,慈濟人仍然堪忍一切不便,努力突破困難,只因不捨苦難人而勇往直前。上人說,慈濟人是以真誠的愛為天下眾生付出,這分愛是無私大愛;希望大家跳脫自我的私心,守住這一念無私的菩薩心,彼此合和互協,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拉起人間互助的長情,在全球鋪展大愛之網。

上人表示人生無常而短暫,短短幾十年的一生,在死亡之後就不再有此人存在;其實世間的一切都是幻化假合,終有壞滅消失之時。但是真理、真諦永遠存在,就像佛陀雖然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入滅,其精神理念世代流傳。慈濟在此時此世力行實踐佛陀教導的菩薩法,慈濟人發心立願行菩薩道,也將菩薩精神在人間傳承、交接。

上人教大家把握有限的人生時間,延續生生世世的慧命。慈濟自創立到今年剛過五十五年,要讓慧命延續,就要使人人具有慈濟心,也就是菩薩心。可以邀約人人響應「竹筒歲月」,天天付出一點點,長久累積愛心力量,培養付出助人的善心。慈濟學不只是慈濟大學的學科之一,慈濟學有很豐富、很真實的教材,即使是幼教、小學,都可以由老師傳授慈濟學,讓孩子認識慈濟,了解慈濟的故事,吸收、傳承慈濟精神。經由教育延續慈濟精神、做好慈善教學,就是人類的希望。

以善傳家,點亮社區

已成立二十七年的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一路陪伴慈籃隊孩子成長的師兄師姊十月二十九日回到精舍,與上人座談。在座慈籃成員發願「做更好的人、做更好的事」,上人肯定表示,這是大家共同的人生目標。

上人說,大家不只是練習籃球,也跟著慈濟人去訪視,要做更好的人,就要看到人間的苦;自己可以安然度日,要感恩、知福;平時在生活中節省一點點,累積起來可以去幫助這些苦難人。「你們教孩子打籃球,增強體力,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正確的人生方向,教他們做好人,造福人間,提升生命價值。」

在這個好人多、做好事的團體中,有許多長輩可以成為學習典範。上人勉勵隨著自己的孩子而加入慈籃的師兄師姊,父母是孩子的「模」,不只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好,還要視天下眾生為己子,對於加入慈籃的其他孩子,也要用父母心去愛護、關心與陪伴。

「期待各位發揮愛的力量,轉一念心,可以庇護很多人平安健康。個人發出的光像螢火蟲一樣微弱,只有一隻太孤單,不容易讓人看見;要有一個群體,一整群螢火蟲能夠在黑暗中吸引人人的目光,構成一片美景。」上人鼓勵師兄師姊以善傳家,在社區裏帶動其他家庭,凝聚一股大力量,讓大愛點亮社區,範圍不斷擴大,讓世界亮起來。

三十至三十一日 修行的功夫

10.30~31《農九月‧二十五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修到「行」與「心」相合、做到名實相符,才是修行的本質。

從五毛錢到一把米

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培訓委員慈誠返回花蓮尋根,並舉行研習會;十月三十日,上人前往花蓮靜思堂參與圓緣典禮並對眾開示,許多慈濟人自從投入慈濟,就堅持初心,把握因緣為苦難眾生付出,並且發願要做到人生最後一口氣;師兄師姊們在慈濟菩薩道上自度度人,即使為苦難人發放物資,也會傳智慧資糧,鼓勵他們發心行善,為自己累積福與慧。慈濟「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就是如此在人間傳播開來,啟發愈來愈多人的心靈財富,並且世代傳續佛教慧命。

就如接受緬甸慈濟人幫助的一位阿嬤,聽到志工分享「米撲滿」的故事,就學習緬甸農民日存一把米的方法,就算能力很有限,米缸見底了,只能存幾十粒米到小罐子裏,她也堅持每天都要做到,每天都發心幫助人。

「我聽到緬甸慈濟人分享當地居民如何發心行善,實在很感動!即使是極為貧窮的人,也盡其心力付出,積少成多,能就地造福更為苦難的人。大家共同發心,點點滴滴愛心會合起來,就有解救天下苦難眾生的力量。如同緬甸的貧苦阿嬤,堅持付出行善,粒米都是功德。用真誠的心行善造福,功德分分己獲。」

五十五年前,慈濟道路從「五毛錢」拓展開來,現在慈濟大愛關懷一百多個國家地區。上人表示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成就,是他、你、我共同成就。在座的培訓委員、慈誠即將受證,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慈濟人,慈濟人就是行菩薩道的人,要廣度眾生、廣傳慈濟法,無論對方接不接受,慈濟人都要盡責任。「我們每次發心想要度人,這一念心就是功德,成不成不要緊,盡責任最重要。」

「請大家莫忘今天的發願,踏實力行菩薩道;菩薩道是由菩薩走出來的,菩薩是實際做出來的,不是只存在經文中的名稱;能夠投入人群,救拔眾生苦難,這個人就是菩薩。」上人祝福師兄師姊在這條人間菩薩道上踏實精進,福慧雙修。

修行的本質與形象

十月三十一日,上人與常住師父談話時指出,「靜思人文」不是一個名詞,是靜思道場整體修行的形象;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精神要從每一個人身上展現,人人都具有靜思人文精神,這也是個人的修行功夫。

「靜思人文不只是在字面上的名稱,最重要的是修行的本質,我們要做到這樣的『質』,把『質』照顧好,不是只有名與相,必須承擔起責任,做到名實相符;有再高的名聲,卻沒有同樣高的修養也沒有用,要修德、要修行,修到『行』與『心』相合,才能讓人由衷尊重與佩服。」上人說,只是學識、學歷高,卻沒有德,也無法服眾;有學還要有德,用真誠之德,讓合和互協的精神修養世代延續。

「我們皈依三寶,靜思道場是我們的歸命處,是我們慧命的歸宿。要學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寬大,彼此之間就沒有是非,凡是所做都是對的事情,為佛教,佛教的道場就是這樣;為眾生,我們的修行不是獨善其身,是為天下眾生。」上人期許靜思弟子都要宏觀天下,了解全球生態,才能面對大眾、統理大眾。

10.30~31《農九月‧二十五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修到「行」與「心」相合、做到名實相符,才是修行的本質。

從五毛錢到一把米

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培訓委員慈誠返回花蓮尋根,並舉行研習會;十月三十日,上人前往花蓮靜思堂參與圓緣典禮並對眾開示,許多慈濟人自從投入慈濟,就堅持初心,把握因緣為苦難眾生付出,並且發願要做到人生最後一口氣;師兄師姊們在慈濟菩薩道上自度度人,即使為苦難人發放物資,也會傳智慧資糧,鼓勵他們發心行善,為自己累積福與慧。慈濟「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就是如此在人間傳播開來,啟發愈來愈多人的心靈財富,並且世代傳續佛教慧命。

就如接受緬甸慈濟人幫助的一位阿嬤,聽到志工分享「米撲滿」的故事,就學習緬甸農民日存一把米的方法,就算能力很有限,米缸見底了,只能存幾十粒米到小罐子裏,她也堅持每天都要做到,每天都發心幫助人。

「我聽到緬甸慈濟人分享當地居民如何發心行善,實在很感動!即使是極為貧窮的人,也盡其心力付出,積少成多,能就地造福更為苦難的人。大家共同發心,點點滴滴愛心會合起來,就有解救天下苦難眾生的力量。如同緬甸的貧苦阿嬤,堅持付出行善,粒米都是功德。用真誠的心行善造福,功德分分己獲。」

五十五年前,慈濟道路從「五毛錢」拓展開來,現在慈濟大愛關懷一百多個國家地區。上人表示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成就,是他、你、我共同成就。在座的培訓委員、慈誠即將受證,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慈濟人,慈濟人就是行菩薩道的人,要廣度眾生、廣傳慈濟法,無論對方接不接受,慈濟人都要盡責任。「我們每次發心想要度人,這一念心就是功德,成不成不要緊,盡責任最重要。」

「請大家莫忘今天的發願,踏實力行菩薩道;菩薩道是由菩薩走出來的,菩薩是實際做出來的,不是只存在經文中的名稱;能夠投入人群,救拔眾生苦難,這個人就是菩薩。」上人祝福師兄師姊在這條人間菩薩道上踏實精進,福慧雙修。

修行的本質與形象

十月三十一日,上人與常住師父談話時指出,「靜思人文」不是一個名詞,是靜思道場整體修行的形象;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精神要從每一個人身上展現,人人都具有靜思人文精神,這也是個人的修行功夫。

「靜思人文不只是在字面上的名稱,最重要的是修行的本質,我們要做到這樣的『質』,把『質』照顧好,不是只有名與相,必須承擔起責任,做到名實相符;有再高的名聲,卻沒有同樣高的修養也沒有用,要修德、要修行,修到『行』與『心』相合,才能讓人由衷尊重與佩服。」上人說,只是學識、學歷高,卻沒有德,也無法服眾;有學還要有德,用真誠之德,讓合和互協的精神修養世代延續。

「我們皈依三寶,靜思道場是我們的歸命處,是我們慧命的歸宿。要學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寬大,彼此之間就沒有是非,凡是所做都是對的事情,為佛教,佛教的道場就是這樣;為眾生,我們的修行不是獨善其身,是為天下眾生。」上人期許靜思弟子都要宏觀天下,了解全球生態,才能面對大眾、統理大眾。

寶島有愛,全球守護

桃園共有三處靜思堂十月起作為新冠病毒疫苗大型接種站,志工協助醫護人員為民眾進行施打作業。

慈濟六月起開放多處會所成立接種站,七月獲准比照鴻海暨永齡基金會、台積電模式,購捐五百萬劑BNT疫苗,九月下旬全臺青少年成為第一批施打對象;於此同時,全球慈濟志工與愛心人士募捐所需慈善經費,共同守護臺灣。

攝影/魏岩宗 桃園靜思堂 2021.10.20

桃園共有三處靜思堂十月起作為新冠病毒疫苗大型接種站,志工協助醫護人員為民眾進行施打作業。

慈濟六月起開放多處會所成立接種站,七月獲准比照鴻海暨永齡基金會、台積電模式,購捐五百萬劑BNT疫苗,九月下旬全臺青少年成為第一批施打對象;於此同時,全球慈濟志工與愛心人士募捐所需慈善經費,共同守護臺灣。

攝影/魏岩宗 桃園靜思堂 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