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 人間有福氣

10.2《農八月‧三十》

【靜思小語】願意付出愛心,就是最有福的人;人多力量大,福氣就愈大。

救人的人平安,受苦的人得救

泰國分會執行長林純鈴、副執行長張惠珍、行政祕書熊阿明,以及惠珍師姊的兒子甘佳鑫、女兒甘涵亞等人,透過網路視訊向上人報告泰北水患勘災及救助規畫。

得知慈濟人勘災時不慎陷入淤泥中,如入泥沼,幸好平安脫困,上人再次叮嚀大家,即使很著急想要幫忙受災的貧苦老弱者,但是救人的人要平安,才有辦法讓受苦的人得救;要等到災情穩定了,確認道路安全了再行動,積水很深的地方不要貿然進入。

雖然也很捨不得大家遠赴災區,受盡艱辛萬難,不過大家走到受災人身邊,了解他們的狀況,知道他們在水患發生前生活就很辛苦;請大家評估發放的金額,讓他們能安度一段時間,而且將孤老無依、貧病殘缺、生活無以為繼的受災人列入長期照顧戶。

上人說,走這條路很辛苦,更要做得有價值。「你們跟著師父走菩薩道,每一步都要踏好,留下菩薩足跡,而非船過水無痕;走了這一趟不好走的路到災區去付出,我們要做到讓受助者有感覺,真正能緩解他們的苦。該幫助的,我們就要幫助,這也是菩薩的責任與使命。」

上人說,除了保護好志工的安全,腳步要踏穩,大家會合在一起,也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面對廣大的災區、眾多的災戶,需要有很多志工來投入,群策群力才能做得圓滿。所以平常要廣招人間菩薩,不是只向人募款,做慈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有心都能投入;人人有心、有願、有力,多人多力量,也是多福氣。

「你們看到了人生無常,氣候變遷的可怕,這也是師父每天都很擔憂的事情。期待人人見苦知福,要再造福;能付出、能幫助人,是最有福的人。」

「想要消災免難,就要提升人間的福氣;現在的氣候不調和,我們更要努力調和人人的心。有人說『人力定能勝天』,其實人力無法對抗大自然的力量;但只要人人都有善心,願意發揮愛心,能夠凝聚一股善與愛的力量,讓人間有福氣。有愛心、願意行善的人愈多,這分福氣就愈大,而且平時大家都有互動,這時候就能快速動員,會很有力量。」

上人感恩資深慈濟人持續用心做慈濟,更歡喜看見慈濟人的第二代年輕人也投入,「積善之家有餘慶」,善與德要代代相傳,這才是真正的傳家寶,造福子孫。請大家相互關懷與鼓勵,將慈濟大愛與善念,一代一代接連相傳下去。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10.2《農八月‧三十》

【靜思小語】願意付出愛心,就是最有福的人;人多力量大,福氣就愈大。

救人的人平安,受苦的人得救

泰國分會執行長林純鈴、副執行長張惠珍、行政祕書熊阿明,以及惠珍師姊的兒子甘佳鑫、女兒甘涵亞等人,透過網路視訊向上人報告泰北水患勘災及救助規畫。

得知慈濟人勘災時不慎陷入淤泥中,如入泥沼,幸好平安脫困,上人再次叮嚀大家,即使很著急想要幫忙受災的貧苦老弱者,但是救人的人要平安,才有辦法讓受苦的人得救;要等到災情穩定了,確認道路安全了再行動,積水很深的地方不要貿然進入。

雖然也很捨不得大家遠赴災區,受盡艱辛萬難,不過大家走到受災人身邊,了解他們的狀況,知道他們在水患發生前生活就很辛苦;請大家評估發放的金額,讓他們能安度一段時間,而且將孤老無依、貧病殘缺、生活無以為繼的受災人列入長期照顧戶。

上人說,走這條路很辛苦,更要做得有價值。「你們跟著師父走菩薩道,每一步都要踏好,留下菩薩足跡,而非船過水無痕;走了這一趟不好走的路到災區去付出,我們要做到讓受助者有感覺,真正能緩解他們的苦。該幫助的,我們就要幫助,這也是菩薩的責任與使命。」

上人說,除了保護好志工的安全,腳步要踏穩,大家會合在一起,也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面對廣大的災區、眾多的災戶,需要有很多志工來投入,群策群力才能做得圓滿。所以平常要廣招人間菩薩,不是只向人募款,做慈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有心都能投入;人人有心、有願、有力,多人多力量,也是多福氣。

「你們看到了人生無常,氣候變遷的可怕,這也是師父每天都很擔憂的事情。期待人人見苦知福,要再造福;能付出、能幫助人,是最有福的人。」

「想要消災免難,就要提升人間的福氣;現在的氣候不調和,我們更要努力調和人人的心。有人說『人力定能勝天』,其實人力無法對抗大自然的力量;但只要人人都有善心,願意發揮愛心,能夠凝聚一股善與愛的力量,讓人間有福氣。有愛心、願意行善的人愈多,這分福氣就愈大,而且平時大家都有互動,這時候就能快速動員,會很有力量。」

上人感恩資深慈濟人持續用心做慈濟,更歡喜看見慈濟人的第二代年輕人也投入,「積善之家有餘慶」,善與德要代代相傳,這才是真正的傳家寶,造福子孫。請大家相互關懷與鼓勵,將慈濟大愛與善念,一代一代接連相傳下去。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捐受贈者相見歡 比親人還親

陳昌隆(右)心心念念想見恩人一面,六年後如願以償,親自感恩造血幹細胞捐贈者鄒宜青(左)。

捐受雙方基因的契合,連親兄弟都無法辦到;相見歡見證了生命的奇蹟,是受贈者的勇敢與韌性,從垂危到重生;是捐者無私的愛,延續另一個人殊勝的未來。

知道自己罹癌的當下,一個念頭閃過陳昌隆心裏:「我僅祈求上蒼讓我慢點離開人世間;如果一定要走,也要走在父母之後……」未婚的陳昌隆沒有家累,天生樂觀、孝順,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讓「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椎心之痛,發生在自己父母的身上。

二○一六年農曆過年前,他的皮膚起紅疹,全身發癢、頭暈、腹瀉,看過皮膚科、腎臟科、神經科、風溼免疫科及血液科等門診,輾轉找了七位醫師,卻一直無法找出病因。走出診間,總有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惆悵,不知道真正的對手藏在哪裏?

最終在血液科骨髓穿刺化驗後,確診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他沒有太多的難過,反而是豁然開朗,找到對手了。二○一七年八月開始化療、標靶治療,但成效不彰,醫師建議造血幹細胞移植才能根治。他幸運地配對成功,二○一八年三月接受殲滅治療及移植。

移植數週後,他出現嚴重排斥,頭痛如針刺,黃膽指數高,猛爆急性肝排斥,需要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才能穩住,導致手會抖、黑指甲、浮腫、牙齦暴出等副作用。之後腎臟感染化膿,電腦斷層檢查前注射顯影劑,卻引起嚴重過敏,打了四針強心針才急救回來,後來又出現嚴重的三叉神經帶狀皰疹。

經過一年,除了過敏症狀,已無排斥問題。逐漸康復後,他心心念念想要見恩人一面。他寫信給協助他配對成功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希望能聯絡捐贈者,但基於保護捐受雙方,暫無法如願。

謝謝你堅強活下來

等待六年,陳昌隆終於等到相見的這一天!他在臺中經營五金百貨業務,前一天就北上住宿,十月十九日來到慈濟三重園區,參加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三十一周年慶,捐、受贈者的相見歡典禮。

緊張時刻來臨,輪到他上臺了;看到恩人出現,他靦腆微笑,在主持人陳竹琪促成之下,二人才歡喜擁抱。捐贈者鄒宜青說,見到他這麼健康,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陳昌隆覺得能配對成功就是幸運,他很感恩;痛苦排斥只是考驗的過程,忍耐就可以度過去。

從三十歲參加抽血建檔到通知配對成功,長達十四年,茫茫人海中遇見受贈者,鄒宜青感覺緣分不可思議。當時有著捐與不捐的猶豫,是因為不了解捐贈方式,之後得知猶如捐血一般,加上先生及家人都贊成,她知道只有自己可以救他,所以決定捐了。

當陳昌隆聽說鄒宜青在花蓮慈濟醫院抽出周邊血幹細胞時,身體不適,非常不捨;鄒宜青說,她知道受贈者已經做殲滅治療,在無菌室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所以她無退路,只希望對方能活下去,所幸她身體恢復正常,也如往常健康。

移植後,陳昌隆的血型由A型變為O型,個性較以往開朗;他常捐款給慈善機構,以此回報捐贈者,因為有她,讓他體悟世間大愛。鄒宜青對他說:「因為有你,才能成就我的不平凡,謝謝你這麼堅強的活下來。」

簡聰良(右)送上自己與家人用心撰寫的卡片,感恩陳政彬(左)的捐贈。

還好我做到這件事

相見歡當天共有七對捐受贈者上臺分享,典禮中並頒贈獎牌,感恩二○二三年七月到二○二四年六月的八十一位捐贈者。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三十一周年來,供髓三十一個國家地區,移植六千八百多個案例。微乎其微的配對機率,如大海撈針,完全仰賴慈濟志工的奔走招募與捐贈者的無私付出,拯救生命不喊苦。

二○一八年,剛結束澳洲打工度假的陳政彬,回臺第二天就接到配對成功的電話,「我以為是詐騙!」在志工鍥而不捨聯繫下,他才慢慢回想起,高中時曾參加建檔活動。第一時間覺得有些害怕,刻板印象以為要抽「龍骨水」,經過志工說明及上網查詢資料,才知道這是訛傳;移植造血幹細胞,能讓血液疾病患者有重生機會,他毅然同意,家人也全力支持。

捐贈者在接受白血球生長激素注射後,接著以類似捐血的方式收集周邊血幹細胞。為了順利萃取健康的造血幹細胞,陳政彬調整作息,避免晚睡,更按時上健身房運動。因為受贈者體型比較高大,他分兩天收集周邊血幹細胞,第一天花八個小時,隔天又再坐四個小時。陳政彬說,整個捐贈過程不覺得辛苦,也沒有任何不適,平時工作忙碌,覺得那二天像是在休假,心情很放鬆。

年長他二十一歲的受贈者簡聰良,移植後排斥反應輕微,重獲新生有著無盡感恩,六年來每年過二個生日―一個是原本的生日、一個是接受移植的四月二十四日重生日。與死亡擦身而過的震撼,對人生也有不同感悟,「以前很在意錢賺得夠不夠多,或是要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現在看得比較開,覺得凡事不需太計較,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可貴……」

簡聰良長年外派大陸蘇州工作,也在當地結婚成家;二○一八年元月出現症狀,返臺確診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SAA),醫師建議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五十歲之前幾乎沒用過健保卡,突如其來的大病,衝擊原本安穩的家庭生活。「能順利配對到捐贈者嗎?」「二個孩子還很小,該怎麼辦?」

家人的陪伴,是簡聰良堅強後盾,讓他正向面對治療的艱辛;非親屬之間配對成功的機率僅十萬分之一,非常幸運地,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不到二個月即為他尋找到百分百抗原基因相合的捐贈者。「我是不幸的,但我又是最幸運的人,在我病情嚴重,最無助的時候,是您的慷慨奉獻,給予我重生……」他親筆寫下誠摯的感激,親手送給陳政彬。

這幾年,陳政彬的定期追蹤報告都顯示健康狀況良好。他常以自身為例與親友分享,也帶動妹妹、太太加入建檔。「我很感謝他努力活下來。可以救回一個人的命,對我來說是意義重大的。」陳政彬說,以前只覺得有捐就好,但最近媽媽罹患癌症,讓他更能同理受贈者及其家人的焦急心情。人生當中可能只有這次救人的機會,很開心自己辦到了。

畫家劉豐來(右五)以親手繪製的花鳥水墨畫,感恩她的捐贈者曾惠平(左三)。

為搶救生命添柴火

捐贈者曾惠平在臺北抽血驗血建檔後十六年,才接到初步配對成功的通知;期間數次轉職遷居臺中,慈濟志工在她娘家樓下守候,因為沒有門鈴,只能等待有人開門,才能詢問,幸好等到她的弟妹外出;弟妹打電話告訴她:「有兩位慈濟師姊在找你。」

當她得知受贈者的基因可能會受捐贈者影響,髮質和血型會變成跟她一樣,她感動地哭了,覺得自己要有一個新寶寶了!施打白血球生長激素的過程中,她沒有發生任何副作用;親友們的鼓勵和陪伴,讓她覺得自己是個福分飽滿的人。

曾惠平心目中的「寶寶」,是六十八歲的畫家劉豐來女士,在今年九月開了她第五次的畫展。家族成員都出席了相見歡,就想向捐贈者說感恩。過去六年來,每次回診,劉豐來都會問:「什麼時候可以見到我的捐贈者?」還未上臺時,她直覺曾惠平就是她的捐贈者!兩人擁抱時,曾惠平對劉豐來說:「寶寶,你好棒!」劉豐來哽咽說,「沒有你,家人不能一起在這裏!」

劉豐來於二○一七年三月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三位妹妹與她配對都沒有成功。她感謝生病時遇到多位貴人,讓她還能持續做喜歡的事,分享作品,活出精采人生。

曾媽媽說,當年其實不放心女兒捐贈,甚至在往花蓮的火車上,都還想勸阻;但是看到醫師和慈濟志工不只要救受贈者,也很保護捐贈者,才安下心;現在覺得女兒做了對的選擇,很偉大。

「當初不解這麼好的事,為什麼網路上分享得那麼少?」曾惠平將自己的捐贈過程和捐後健康追蹤記錄,分享在部落格和社群媒體,希望以過來人的經驗,讓配對到的捐贈者有心理準備和參考。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目前收集有四十八萬三千多筆建檔資料,但其中有一半年齡超過五十五歲,將要過期;另外,招募量下降、配對成功且願意捐贈的人數低於一半,這些都是近年來所面臨的難題。特別因為少子化趨勢,骨髓幹細胞捐贈來自親屬的比例逐年下降,因此必須更努力宣導、鼓勵非親屬捐贈,充實救命的資料庫。

巨大的痛苦,需要有巨大的愛來共同陪伴;今年元月到十月,就有超過一千一百人尋求配對;齊集志願捐贈者的骨髓資料庫,是搶救生命的重要工具。茫茫人海,血液疾病患者正在尋找的那個人,可能就是你!

|延伸閱讀|造血幹細胞捐贈 遇見奇蹟見證大愛

陳昌隆(右)心心念念想見恩人一面,六年後如願以償,親自感恩造血幹細胞捐贈者鄒宜青(左)。

捐受雙方基因的契合,連親兄弟都無法辦到;相見歡見證了生命的奇蹟,是受贈者的勇敢與韌性,從垂危到重生;是捐者無私的愛,延續另一個人殊勝的未來。

知道自己罹癌的當下,一個念頭閃過陳昌隆心裏:「我僅祈求上蒼讓我慢點離開人世間;如果一定要走,也要走在父母之後……」未婚的陳昌隆沒有家累,天生樂觀、孝順,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讓「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椎心之痛,發生在自己父母的身上。

二○一六年農曆過年前,他的皮膚起紅疹,全身發癢、頭暈、腹瀉,看過皮膚科、腎臟科、神經科、風溼免疫科及血液科等門診,輾轉找了七位醫師,卻一直無法找出病因。走出診間,總有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惆悵,不知道真正的對手藏在哪裏?

最終在血液科骨髓穿刺化驗後,確診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他沒有太多的難過,反而是豁然開朗,找到對手了。二○一七年八月開始化療、標靶治療,但成效不彰,醫師建議造血幹細胞移植才能根治。他幸運地配對成功,二○一八年三月接受殲滅治療及移植。

移植數週後,他出現嚴重排斥,頭痛如針刺,黃膽指數高,猛爆急性肝排斥,需要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才能穩住,導致手會抖、黑指甲、浮腫、牙齦暴出等副作用。之後腎臟感染化膿,電腦斷層檢查前注射顯影劑,卻引起嚴重過敏,打了四針強心針才急救回來,後來又出現嚴重的三叉神經帶狀皰疹。

經過一年,除了過敏症狀,已無排斥問題。逐漸康復後,他心心念念想要見恩人一面。他寫信給協助他配對成功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希望能聯絡捐贈者,但基於保護捐受雙方,暫無法如願。

謝謝你堅強活下來

等待六年,陳昌隆終於等到相見的這一天!他在臺中經營五金百貨業務,前一天就北上住宿,十月十九日來到慈濟三重園區,參加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三十一周年慶,捐、受贈者的相見歡典禮。

緊張時刻來臨,輪到他上臺了;看到恩人出現,他靦腆微笑,在主持人陳竹琪促成之下,二人才歡喜擁抱。捐贈者鄒宜青說,見到他這麼健康,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陳昌隆覺得能配對成功就是幸運,他很感恩;痛苦排斥只是考驗的過程,忍耐就可以度過去。

從三十歲參加抽血建檔到通知配對成功,長達十四年,茫茫人海中遇見受贈者,鄒宜青感覺緣分不可思議。當時有著捐與不捐的猶豫,是因為不了解捐贈方式,之後得知猶如捐血一般,加上先生及家人都贊成,她知道只有自己可以救他,所以決定捐了。

當陳昌隆聽說鄒宜青在花蓮慈濟醫院抽出周邊血幹細胞時,身體不適,非常不捨;鄒宜青說,她知道受贈者已經做殲滅治療,在無菌室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所以她無退路,只希望對方能活下去,所幸她身體恢復正常,也如往常健康。

移植後,陳昌隆的血型由A型變為O型,個性較以往開朗;他常捐款給慈善機構,以此回報捐贈者,因為有她,讓他體悟世間大愛。鄒宜青對他說:「因為有你,才能成就我的不平凡,謝謝你這麼堅強的活下來。」

簡聰良(右)送上自己與家人用心撰寫的卡片,感恩陳政彬(左)的捐贈。

還好我做到這件事

相見歡當天共有七對捐受贈者上臺分享,典禮中並頒贈獎牌,感恩二○二三年七月到二○二四年六月的八十一位捐贈者。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三十一周年來,供髓三十一個國家地區,移植六千八百多個案例。微乎其微的配對機率,如大海撈針,完全仰賴慈濟志工的奔走招募與捐贈者的無私付出,拯救生命不喊苦。

二○一八年,剛結束澳洲打工度假的陳政彬,回臺第二天就接到配對成功的電話,「我以為是詐騙!」在志工鍥而不捨聯繫下,他才慢慢回想起,高中時曾參加建檔活動。第一時間覺得有些害怕,刻板印象以為要抽「龍骨水」,經過志工說明及上網查詢資料,才知道這是訛傳;移植造血幹細胞,能讓血液疾病患者有重生機會,他毅然同意,家人也全力支持。

捐贈者在接受白血球生長激素注射後,接著以類似捐血的方式收集周邊血幹細胞。為了順利萃取健康的造血幹細胞,陳政彬調整作息,避免晚睡,更按時上健身房運動。因為受贈者體型比較高大,他分兩天收集周邊血幹細胞,第一天花八個小時,隔天又再坐四個小時。陳政彬說,整個捐贈過程不覺得辛苦,也沒有任何不適,平時工作忙碌,覺得那二天像是在休假,心情很放鬆。

年長他二十一歲的受贈者簡聰良,移植後排斥反應輕微,重獲新生有著無盡感恩,六年來每年過二個生日―一個是原本的生日、一個是接受移植的四月二十四日重生日。與死亡擦身而過的震撼,對人生也有不同感悟,「以前很在意錢賺得夠不夠多,或是要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現在看得比較開,覺得凡事不需太計較,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可貴……」

簡聰良長年外派大陸蘇州工作,也在當地結婚成家;二○一八年元月出現症狀,返臺確診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SAA),醫師建議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五十歲之前幾乎沒用過健保卡,突如其來的大病,衝擊原本安穩的家庭生活。「能順利配對到捐贈者嗎?」「二個孩子還很小,該怎麼辦?」

家人的陪伴,是簡聰良堅強後盾,讓他正向面對治療的艱辛;非親屬之間配對成功的機率僅十萬分之一,非常幸運地,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不到二個月即為他尋找到百分百抗原基因相合的捐贈者。「我是不幸的,但我又是最幸運的人,在我病情嚴重,最無助的時候,是您的慷慨奉獻,給予我重生……」他親筆寫下誠摯的感激,親手送給陳政彬。

這幾年,陳政彬的定期追蹤報告都顯示健康狀況良好。他常以自身為例與親友分享,也帶動妹妹、太太加入建檔。「我很感謝他努力活下來。可以救回一個人的命,對我來說是意義重大的。」陳政彬說,以前只覺得有捐就好,但最近媽媽罹患癌症,讓他更能同理受贈者及其家人的焦急心情。人生當中可能只有這次救人的機會,很開心自己辦到了。

畫家劉豐來(右五)以親手繪製的花鳥水墨畫,感恩她的捐贈者曾惠平(左三)。

為搶救生命添柴火

捐贈者曾惠平在臺北抽血驗血建檔後十六年,才接到初步配對成功的通知;期間數次轉職遷居臺中,慈濟志工在她娘家樓下守候,因為沒有門鈴,只能等待有人開門,才能詢問,幸好等到她的弟妹外出;弟妹打電話告訴她:「有兩位慈濟師姊在找你。」

當她得知受贈者的基因可能會受捐贈者影響,髮質和血型會變成跟她一樣,她感動地哭了,覺得自己要有一個新寶寶了!施打白血球生長激素的過程中,她沒有發生任何副作用;親友們的鼓勵和陪伴,讓她覺得自己是個福分飽滿的人。

曾惠平心目中的「寶寶」,是六十八歲的畫家劉豐來女士,在今年九月開了她第五次的畫展。家族成員都出席了相見歡,就想向捐贈者說感恩。過去六年來,每次回診,劉豐來都會問:「什麼時候可以見到我的捐贈者?」還未上臺時,她直覺曾惠平就是她的捐贈者!兩人擁抱時,曾惠平對劉豐來說:「寶寶,你好棒!」劉豐來哽咽說,「沒有你,家人不能一起在這裏!」

劉豐來於二○一七年三月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三位妹妹與她配對都沒有成功。她感謝生病時遇到多位貴人,讓她還能持續做喜歡的事,分享作品,活出精采人生。

曾媽媽說,當年其實不放心女兒捐贈,甚至在往花蓮的火車上,都還想勸阻;但是看到醫師和慈濟志工不只要救受贈者,也很保護捐贈者,才安下心;現在覺得女兒做了對的選擇,很偉大。

「當初不解這麼好的事,為什麼網路上分享得那麼少?」曾惠平將自己的捐贈過程和捐後健康追蹤記錄,分享在部落格和社群媒體,希望以過來人的經驗,讓配對到的捐贈者有心理準備和參考。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目前收集有四十八萬三千多筆建檔資料,但其中有一半年齡超過五十五歲,將要過期;另外,招募量下降、配對成功且願意捐贈的人數低於一半,這些都是近年來所面臨的難題。特別因為少子化趨勢,骨髓幹細胞捐贈來自親屬的比例逐年下降,因此必須更努力宣導、鼓勵非親屬捐贈,充實救命的資料庫。

巨大的痛苦,需要有巨大的愛來共同陪伴;今年元月到十月,就有超過一千一百人尋求配對;齊集志願捐贈者的骨髓資料庫,是搶救生命的重要工具。茫茫人海,血液疾病患者正在尋找的那個人,可能就是你!

|延伸閱讀|造血幹細胞捐贈 遇見奇蹟見證大愛

《青年社會創新 第一本實戰指南》

推薦序

《青年社會創新 第一本實戰指南》

撰文‧馮燕(臺灣大學社工系名譽教授、慈濟慈善基金會董事)

「現在年輕人想要什麼?」證嚴上人的關心,促成我們舉辦七屆以「公益孵化」為目標的提案競賽,實質鼓勵了七十多個青年團隊;今年將獲獎團隊的成功經驗編輯成冊,讓人感佩又驚豔―原來臺灣公益生態圈中,有如此充沛的創新量能!

二○○九年莫拉克風災的災後重建工作中,第一次直接接觸到慈濟志工,他們身穿藍衣白褲,在幾個臨時收容中心忙碌穿梭,從發放慰問金、送餐送水、膚慰陪伴受災者,到籌建大愛村安置受災戶的各種努力,都井然有序,迅速到位。

也因此在二○一三年當我借調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賑災基金會董事長,看到章程明定董事會中一半為民間團體時,特邀慈濟基金會代表,參加二○一四年設立的「民間災害防救服務聯繫會報」,期能借重慈濟豐富有效率的救災經驗,分享給政府與民間相關組織,讓會報組織在災防業務上能合作無間,迅速穩健應對,降低災變發生的全民損失。

後來得知慈濟人不僅救災做得好,遍布全臺各地的環保站,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高齡志工,每天前來工作、相互支持、共餐共食、身心安頓、快樂健康,完全符合當時政府努力推展「社區長者關懷據點」,促進活躍老化、降低失智失能以致需要長照風險的政策。故而於當年向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請益,詢問慈濟環保站加入社區據點的可能性,她很快盤點出數百個高功能的環保站,升級成社區據點,快速擴大了長照預防性服務的影響力。

二○一六年五月,我離開行政院返回臺大任教,不久受邀加入慈濟慈善基金會董事會,最大的喜悅就是有機會可以與證嚴上人交流,感受到宗教家既出世又留意人間的大愛情懷和神奇魅力。

每次聆聽上人的教誨,讓我敬佩之餘,增加更多想努力把工作做好的動力。一次聊天中,上人詢問我:「現在年輕人想要什麼?」我分享曾在行政院推動「青年圓夢網」、鼓勵青創、發展社會企業生態圈的經驗,也順勢向上人建議,以慈濟的眾多人才和資源,定能提供年輕人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譬如舉辦公益青創提案競賽,吸引更多青年投入公益,加以栽培、造福社會。

上人溫和地評論:「這個想法很好,可是為什麼要叫『青創』呢?『重創』『青創』都不好啊……總之,該做的就去做吧!」我聽來只覺心中一軟,這就是一位慈悲為懷、看盡人間疾苦、有不忍人之心的宗教家呢!

慈濟基金會一批熱情有創意的青年同仁,經過幾輪討論後,二○一六年底前在董事會提出「新青年心曙光―慈善創心計畫」,並獲通過;二○一七年初,推出了第一期「救將!就是不一Young!」慈悲科技救災研習營,和以「慈濟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為學名的「Fun大視野―想向未來」公益提案競賽,期能跟更多關懷社會的有志青年結緣,為有愛心有能力的青年創造機會。

更棒的是,當發現這種新的提案競賽工作,超出原有作業模式時,基金會立即決定要結合外部組織來共同執行,選擇與當時只有三、四位青年夥伴,仍在初創階段的「臺北好室」(Impact Hub Taipei, IHT)合作,豐富彼此經驗,得到很多專業成長的機會。

連續七屆以「公益孵化」為目標的提案競賽,實質鼓勵了七十多個公益創新團隊,為臺灣公益和社企生態圈中注入了大量的活水。今年更將前三屆中二十九個獲獎團隊的成功經驗,加上國際發展實例,編輯成冊,讓人感佩又驚豔―原來臺灣的公益生態圈中有如此充沛的創新量能,在慈濟和臺北好室的加持下發光發熱,持續為臺灣社會注入美好的希望!

青年社會創新
第一本實戰指南

⌑ 作者: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Impact Hub Taipei
⌑ 出版:果力文化
⌑ 歡迎至全臺靜思書軒門市及各大網路書店線上訂購

推薦序

《青年社會創新 第一本實戰指南》

撰文‧馮燕(臺灣大學社工系名譽教授、慈濟慈善基金會董事)

「現在年輕人想要什麼?」證嚴上人的關心,促成我們舉辦七屆以「公益孵化」為目標的提案競賽,實質鼓勵了七十多個青年團隊;今年將獲獎團隊的成功經驗編輯成冊,讓人感佩又驚豔―原來臺灣公益生態圈中,有如此充沛的創新量能!

二○○九年莫拉克風災的災後重建工作中,第一次直接接觸到慈濟志工,他們身穿藍衣白褲,在幾個臨時收容中心忙碌穿梭,從發放慰問金、送餐送水、膚慰陪伴受災者,到籌建大愛村安置受災戶的各種努力,都井然有序,迅速到位。

也因此在二○一三年當我借調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賑災基金會董事長,看到章程明定董事會中一半為民間團體時,特邀慈濟基金會代表,參加二○一四年設立的「民間災害防救服務聯繫會報」,期能借重慈濟豐富有效率的救災經驗,分享給政府與民間相關組織,讓會報組織在災防業務上能合作無間,迅速穩健應對,降低災變發生的全民損失。

後來得知慈濟人不僅救災做得好,遍布全臺各地的環保站,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高齡志工,每天前來工作、相互支持、共餐共食、身心安頓、快樂健康,完全符合當時政府努力推展「社區長者關懷據點」,促進活躍老化、降低失智失能以致需要長照風險的政策。故而於當年向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請益,詢問慈濟環保站加入社區據點的可能性,她很快盤點出數百個高功能的環保站,升級成社區據點,快速擴大了長照預防性服務的影響力。

二○一六年五月,我離開行政院返回臺大任教,不久受邀加入慈濟慈善基金會董事會,最大的喜悅就是有機會可以與證嚴上人交流,感受到宗教家既出世又留意人間的大愛情懷和神奇魅力。

每次聆聽上人的教誨,讓我敬佩之餘,增加更多想努力把工作做好的動力。一次聊天中,上人詢問我:「現在年輕人想要什麼?」我分享曾在行政院推動「青年圓夢網」、鼓勵青創、發展社會企業生態圈的經驗,也順勢向上人建議,以慈濟的眾多人才和資源,定能提供年輕人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譬如舉辦公益青創提案競賽,吸引更多青年投入公益,加以栽培、造福社會。

上人溫和地評論:「這個想法很好,可是為什麼要叫『青創』呢?『重創』『青創』都不好啊……總之,該做的就去做吧!」我聽來只覺心中一軟,這就是一位慈悲為懷、看盡人間疾苦、有不忍人之心的宗教家呢!

慈濟基金會一批熱情有創意的青年同仁,經過幾輪討論後,二○一六年底前在董事會提出「新青年心曙光―慈善創心計畫」,並獲通過;二○一七年初,推出了第一期「救將!就是不一Young!」慈悲科技救災研習營,和以「慈濟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為學名的「Fun大視野―想向未來」公益提案競賽,期能跟更多關懷社會的有志青年結緣,為有愛心有能力的青年創造機會。

更棒的是,當發現這種新的提案競賽工作,超出原有作業模式時,基金會立即決定要結合外部組織來共同執行,選擇與當時只有三、四位青年夥伴,仍在初創階段的「臺北好室」(Impact Hub Taipei, IHT)合作,豐富彼此經驗,得到很多專業成長的機會。

連續七屆以「公益孵化」為目標的提案競賽,實質鼓勵了七十多個公益創新團隊,為臺灣公益和社企生態圈中注入了大量的活水。今年更將前三屆中二十九個獲獎團隊的成功經驗,加上國際發展實例,編輯成冊,讓人感佩又驚豔―原來臺灣的公益生態圈中有如此充沛的創新量能,在慈濟和臺北好室的加持下發光發熱,持續為臺灣社會注入美好的希望!

青年社會創新
第一本實戰指南

⌑ 作者: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Impact Hub Taipei
⌑ 出版:果力文化
⌑ 歡迎至全臺靜思書軒門市及各大網路書店線上訂購

八日 菩薩道無障礙

10.8《農九月‧初六》

【靜思小語】不要用知識處理人與事,用智慧化解惡緣結好緣。

茫茫人海中的殊勝因緣

明天即將返回居住地的馬來西亞新山慈濟人向上人告假,上人開示:「馬來西亞慈濟人要更精進,你們能夠接受佛法,而且與師父有緣,所以即使我們地理距離很遙遠,但是師父說的話,你們都能聽入心。期待你們要把握這分難得的因緣,除了與師父的師徒緣以外,法親之間就如兄弟姊妹,都在如來大家庭裏,要合和互協。」

「你們尊重師父,師父很誠懇地帶你們走上菩薩大道。我沒有對你們說,只要信佛、拜拜,就能求功德,而是很真誠地告訴你們,不做不得,若沒有造人間福、沒有結人間緣,無法有功德。就如人若不吃飯,就沒有營養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飯要自己吃才能飽,才會有體力做事,大家要有正知正見。」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們學道理,就要身體力行,這是一條真正能在人間走得通的道路。要記得,對佛法的信仰要正確,要往正確的方向精進。方向要正、走路要直,不要有毫釐之差。」上人教大家照顧好自己的生命,守護好自己的慧命,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入人間,與人結善緣、造福緣;所做的好事讓人看到、聽到了,自然會贏得大眾的信任,也願意響應號召,一起走這條道路,共同造福人間。這是最真實的道理,請大家要把法髓移植到慧命裏。

上人用骨髓幹細胞移植做譬喻,血液疾病患者必須先找到配型相符的捐髓者,移植以後才不會排斥,才能救命;若親屬間找不到配型相合者,就必須在茫茫人海中尋求非親屬的配型相合捐贈者,機率很低。

同理,天下超過八十億人口,真正與師父有緣,且成為慈濟人的人數,實在不成比例;而師父說的話,慈濟人願意接受,並且身體力行菩薩道,因緣很殊勝,所以大家要用心把法髓移植入心,延續慧命,一定要精進,不要一邊修行、造福、積功德,一邊又因為自己的無明習氣把功德漏掉。

「與人人結好緣,對人人說好話,彼此合和互協,這條菩薩道才會很好走,沒有障礙。要用智慧面對,不要用知識處理人與事,只用知識就會有障礙;若用智慧,很自然能跳脫障礙、化解惡緣,所以還是要與人人結好緣。」

勞方與資方要彼此感恩

德俱師父、德(耒曼)師父、德寋師父、德璒師父,以及黃思賢師兄、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伉儷、慈善志業熊士民副執行長、中區師兄師姊,分享前往印尼參加教育園區動土、印尼四合一精進營隊的見聞與心得;印尼師兄師姊線上回顧活動點滴。

上人開示:「很歡喜!尤其是看到大家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心、願、力會合在一起,都很真誠,而且共同立願,彼此心連心、手牽手,很感動。你們做到了興邦定國,現在的印尼社會很繁榮。二十多年前所知道的印尼,與現在我看到的、聽到的、心體會到的,是截然不同。」

「印尼的華人企業家很多,底層居民很窮困,對有錢人有心結,所以常有排華動亂,需要用愛撫平,讓他們有工作做,得到愛的撫慰,很自然會心平氣和,也會用愛回報。成功的企業家要感恩同仁,若沒有他們,自己的事業怎麼會成功?人間本來都是相對的,需要人力的,要招呼需要工作的;事業一個人做不了,要有很多人協力,才能成就。在慈濟,則是志業─立志為天下付出,一定要天下人願意投入,才能做得圓滿,所以我們要彼此感恩,才能不斷有力量來與我們會合。」

上人說,勞方與資方要彼此感恩,若沒有勞方來做事,資方的事業做不好,所以要感恩;受聘的員工能維持生活,安頓家庭,當然也要用感恩心投入工作。印尼慈濟人將師父的話聽入心,並且起於行動,用愛扶助貧困人,為社會注入一股安定的力量,也帶動起愛與善的循環,所以能夠會合愛心力量,短時間完成當地慈濟四大志業的建設。看到高廣莊嚴的建築,是弟子們合和互協完成的,讓自己感到很歡喜;當地人士對印尼慈濟的肯定,也讓自己與有榮焉。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10.8《農九月‧初六》

【靜思小語】不要用知識處理人與事,用智慧化解惡緣結好緣。

茫茫人海中的殊勝因緣

明天即將返回居住地的馬來西亞新山慈濟人向上人告假,上人開示:「馬來西亞慈濟人要更精進,你們能夠接受佛法,而且與師父有緣,所以即使我們地理距離很遙遠,但是師父說的話,你們都能聽入心。期待你們要把握這分難得的因緣,除了與師父的師徒緣以外,法親之間就如兄弟姊妹,都在如來大家庭裏,要合和互協。」

「你們尊重師父,師父很誠懇地帶你們走上菩薩大道。我沒有對你們說,只要信佛、拜拜,就能求功德,而是很真誠地告訴你們,不做不得,若沒有造人間福、沒有結人間緣,無法有功德。就如人若不吃飯,就沒有營養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飯要自己吃才能飽,才會有體力做事,大家要有正知正見。」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們學道理,就要身體力行,這是一條真正能在人間走得通的道路。要記得,對佛法的信仰要正確,要往正確的方向精進。方向要正、走路要直,不要有毫釐之差。」上人教大家照顧好自己的生命,守護好自己的慧命,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入人間,與人結善緣、造福緣;所做的好事讓人看到、聽到了,自然會贏得大眾的信任,也願意響應號召,一起走這條道路,共同造福人間。這是最真實的道理,請大家要把法髓移植到慧命裏。

上人用骨髓幹細胞移植做譬喻,血液疾病患者必須先找到配型相符的捐髓者,移植以後才不會排斥,才能救命;若親屬間找不到配型相合者,就必須在茫茫人海中尋求非親屬的配型相合捐贈者,機率很低。

同理,天下超過八十億人口,真正與師父有緣,且成為慈濟人的人數,實在不成比例;而師父說的話,慈濟人願意接受,並且身體力行菩薩道,因緣很殊勝,所以大家要用心把法髓移植入心,延續慧命,一定要精進,不要一邊修行、造福、積功德,一邊又因為自己的無明習氣把功德漏掉。

「與人人結好緣,對人人說好話,彼此合和互協,這條菩薩道才會很好走,沒有障礙。要用智慧面對,不要用知識處理人與事,只用知識就會有障礙;若用智慧,很自然能跳脫障礙、化解惡緣,所以還是要與人人結好緣。」

勞方與資方要彼此感恩

德俱師父、德(耒曼)師父、德寋師父、德璒師父,以及黃思賢師兄、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伉儷、慈善志業熊士民副執行長、中區師兄師姊,分享前往印尼參加教育園區動土、印尼四合一精進營隊的見聞與心得;印尼師兄師姊線上回顧活動點滴。

上人開示:「很歡喜!尤其是看到大家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心、願、力會合在一起,都很真誠,而且共同立願,彼此心連心、手牽手,很感動。你們做到了興邦定國,現在的印尼社會很繁榮。二十多年前所知道的印尼,與現在我看到的、聽到的、心體會到的,是截然不同。」

「印尼的華人企業家很多,底層居民很窮困,對有錢人有心結,所以常有排華動亂,需要用愛撫平,讓他們有工作做,得到愛的撫慰,很自然會心平氣和,也會用愛回報。成功的企業家要感恩同仁,若沒有他們,自己的事業怎麼會成功?人間本來都是相對的,需要人力的,要招呼需要工作的;事業一個人做不了,要有很多人協力,才能成就。在慈濟,則是志業─立志為天下付出,一定要天下人願意投入,才能做得圓滿,所以我們要彼此感恩,才能不斷有力量來與我們會合。」

上人說,勞方與資方要彼此感恩,若沒有勞方來做事,資方的事業做不好,所以要感恩;受聘的員工能維持生活,安頓家庭,當然也要用感恩心投入工作。印尼慈濟人將師父的話聽入心,並且起於行動,用愛扶助貧困人,為社會注入一股安定的力量,也帶動起愛與善的循環,所以能夠會合愛心力量,短時間完成當地慈濟四大志業的建設。看到高廣莊嚴的建築,是弟子們合和互協完成的,讓自己感到很歡喜;當地人士對印尼慈濟的肯定,也讓自己與有榮焉。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十六至十七日 即時修行

10.16~17《農九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把不歡喜轉為感恩,感恩有人來磨練,成就自己守戒、能定、生智慧。

生命價值,不被數字局限

十月十六日,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報告「教育三十五論壇」成果,主管們報告慈濟大學整合後,增設、整併系所與未來展望。上人開示,無論是哪一個科系,一定都要教善,以愛為主軸,所以是愛的教育,而且是大愛的教育;現在的年輕人,國際的界限已經打開了,慈濟的教育除了要宏觀,方向更要謹慎把握好,戰戰兢兢地面對變化快速的世界。

要引導學生走往善的方向,老師要與學生建立很真誠的情誼,讓學生願意聽從教導,落實「感恩、尊重、愛」。上人表示,感恩的教育很重要,要讓學生知道自己能有不虞匱乏、安全便利的生活,並非理所當然,除了父母的養育,還要感恩各行各業讓社會順利運作;有感恩心,自然會尊重人、去愛人。若缺乏這些教育,未來人間將是危機重重,現在的許多狀況已見端倪,大家的心隨著網路通達、資訊發達而奔騰起來,人性若守不住,變成野性,言談做事就沒有道德底線。

其實慈濟人在海內外,隨處都在為人群施教,用自己的言行作典範,用真誠的愛心與所接觸的人建立情誼,帶動人人向善。上人請教育志業與慈善、醫療、人文志業緊密互動,尤其許多慈濟人也在教育界,可以在課程、教育方法等各方面協助慈濟學校;也能結合人文志業的媒體傳播力量,增進教材的多元性,或如天空學院的推展,可以讓海外學子同步上課。「教育要跨出國際,要確實邁開腳步,不是在原地呼喊。」

「教育不是職業,是志願,若能用實踐志願的心投入教育,這就是慧命的價值。盤點生命價值,不是用一個月領多少薪水來評估,金額再高,生命同樣有限。若說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情,這樣的生命價值就被局限在這些金額數字裏;要看自己所做的事,對人間有何影響,對學生有什麼影響?若有正向的好影響,才是生命真正的價值。」

「常常提到學與覺,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人,菩薩道要親自去走、去學、去體會,盡頭就是覺。做人的方法讓我們學不完,但是沒有覺,就像眼睛看不清楚,視野永遠是模糊的;要覺醒、覺悟,就要見道。各人的見解都不同,無法統合就會雜亂;我們要有志一同,共同一個見解,認清慈濟四大志業的方向,教育志業要樹立起永恆的價值。」

常念感恩,提升清淨佛性

十月十七日,已至農曆九月十五,上人於早課後對眾開示,請大家尊重生命,愛惜時光,把該做的事情做好,該發心的要趕快發心,且發了一念心就要起於行動,做就對了。

「一輩子的時間很容易過去,靈方妙藥就是把握當下付出,付出才有所得,才是真修行。」上人說,入山門在叢林修行,一定要自我提升;修行在心,心就是大道場,周遭的每個人都是共修者,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懷、彼此感恩。

「人與人之間,若是相互折磨,也得要感恩,因為若沒有來磨難我們的人,也沒有機會修行;如果有人令我們不歡喜,要趕快轉不歡喜為感恩,這就是即時修行,安定這念心,守戒、能定,自然就生智慧。」

上人叮嚀大家,要用心關照自己的日常心念,感恩有人來磨練,成就自己的道行,當然更要感恩對自己真誠關懷、照顧的人。所以時時念「感恩」,提升自己本具的清淨佛性。就如常不輕菩薩,「我不敢輕於汝等」,因為人人都會成佛,故而永遠不輕視任何人,永遠愛護人、感恩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10.16~17《農九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把不歡喜轉為感恩,感恩有人來磨練,成就自己守戒、能定、生智慧。

生命價值,不被數字局限

十月十六日,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報告「教育三十五論壇」成果,主管們報告慈濟大學整合後,增設、整併系所與未來展望。上人開示,無論是哪一個科系,一定都要教善,以愛為主軸,所以是愛的教育,而且是大愛的教育;現在的年輕人,國際的界限已經打開了,慈濟的教育除了要宏觀,方向更要謹慎把握好,戰戰兢兢地面對變化快速的世界。

要引導學生走往善的方向,老師要與學生建立很真誠的情誼,讓學生願意聽從教導,落實「感恩、尊重、愛」。上人表示,感恩的教育很重要,要讓學生知道自己能有不虞匱乏、安全便利的生活,並非理所當然,除了父母的養育,還要感恩各行各業讓社會順利運作;有感恩心,自然會尊重人、去愛人。若缺乏這些教育,未來人間將是危機重重,現在的許多狀況已見端倪,大家的心隨著網路通達、資訊發達而奔騰起來,人性若守不住,變成野性,言談做事就沒有道德底線。

其實慈濟人在海內外,隨處都在為人群施教,用自己的言行作典範,用真誠的愛心與所接觸的人建立情誼,帶動人人向善。上人請教育志業與慈善、醫療、人文志業緊密互動,尤其許多慈濟人也在教育界,可以在課程、教育方法等各方面協助慈濟學校;也能結合人文志業的媒體傳播力量,增進教材的多元性,或如天空學院的推展,可以讓海外學子同步上課。「教育要跨出國際,要確實邁開腳步,不是在原地呼喊。」

「教育不是職業,是志願,若能用實踐志願的心投入教育,這就是慧命的價值。盤點生命價值,不是用一個月領多少薪水來評估,金額再高,生命同樣有限。若說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情,這樣的生命價值就被局限在這些金額數字裏;要看自己所做的事,對人間有何影響,對學生有什麼影響?若有正向的好影響,才是生命真正的價值。」

「常常提到學與覺,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人,菩薩道要親自去走、去學、去體會,盡頭就是覺。做人的方法讓我們學不完,但是沒有覺,就像眼睛看不清楚,視野永遠是模糊的;要覺醒、覺悟,就要見道。各人的見解都不同,無法統合就會雜亂;我們要有志一同,共同一個見解,認清慈濟四大志業的方向,教育志業要樹立起永恆的價值。」

常念感恩,提升清淨佛性

十月十七日,已至農曆九月十五,上人於早課後對眾開示,請大家尊重生命,愛惜時光,把該做的事情做好,該發心的要趕快發心,且發了一念心就要起於行動,做就對了。

「一輩子的時間很容易過去,靈方妙藥就是把握當下付出,付出才有所得,才是真修行。」上人說,入山門在叢林修行,一定要自我提升;修行在心,心就是大道場,周遭的每個人都是共修者,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懷、彼此感恩。

「人與人之間,若是相互折磨,也得要感恩,因為若沒有來磨難我們的人,也沒有機會修行;如果有人令我們不歡喜,要趕快轉不歡喜為感恩,這就是即時修行,安定這念心,守戒、能定,自然就生智慧。」

上人叮嚀大家,要用心關照自己的日常心念,感恩有人來磨練,成就自己的道行,當然更要感恩對自己真誠關懷、照顧的人。所以時時念「感恩」,提升自己本具的清淨佛性。就如常不輕菩薩,「我不敢輕於汝等」,因為人人都會成佛,故而永遠不輕視任何人,永遠愛護人、感恩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新芽獎學金頒獎 九千個家庭的希望

今年全臺三十一場慈濟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約有九千位學子獲獎;他們在困難境遇中向學向善,承諾自己希望的未來。

師姑您好,我很感謝慈濟這三年來幫助我們家。從我爸爸生病到過世,慈濟一直關心我們,讓我們覺得溫暖。我會更努力讀書,做一個乖小孩,讓爸爸在天上安心,也讓媽咪放心。」這是去年,小學生小怡在慈濟新芽獎學金申請表上填寫的內容。

「今年九月,我就升三年級了;每天看媽咪上班之外還要去打工,賺錢幫我繳學費,還要買東西給我吃,有時候身體不舒服也不敢休息,我很心疼!所以我會好好讀書,領到獎學金幫媽咪分擔一些壓力。還是很感謝師姑,感恩在心。」這是榮獲今年新芽獎學金「學習領域獎」的小怡,在申請表寫下的感言。

小怡的爸爸二○二○年九月中風癱瘓,家庭經濟陷入困境,慈濟因此開始提供援助,期間志工也送來電動氣墊床,減緩他的褥瘡。他在翌年元月病逝,留下小怡和媽媽相依為命;小怡很貼心,時常逗媽媽笑,用學業好表現來讓媽媽安心,也因此獲得新芽獎學金榮譽。

今年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共三十一場,自十月十九日至十一月十日在全臺各地慈濟會所陸續展開,約九千位學子獲獎。早在半年多前,各區慈濟志工便鼓勵有資格的孩子準備好成績單或優秀才藝獎狀,線上申請獎學金。經過慈濟基金會社工和各區志工共同審核,核實通過的學生即會收到領獎通知;志工也分別前往獲獎學生就讀的學校送上邀請函,邀請校長和師長觀禮,給予孩子們祝福與鼓勵,使得頒獎典禮更加溫馨。

苗栗縣南庄鄉蓬萊國小校長林恩惠帶領七位學生領取新芽獎學金。「這份獎學金不僅是學業上的支持,更是深刻的鼓勵。」林恩惠說,蓬萊國小是偏鄉學校,她感恩多年來慈濟志工的關懷;也對獲獎學生寄予厚望,能從新芽成長為小樹,進而成為大樹,未來有能力照顧更多的小苗。

嘉義縣政府教育處李美華處長也表達對慈濟的感謝,特別是彌補了公部門無法完全覆蓋的部分,讓孩子們得到更多的支持與資源。

看著孩子長大

新北市三重區國小五年級的小誌,連續四年獲得學習領域獎。二○二○年,校方通報慈濟關懷,志工孫美琴回憶:「看到祖孫兩人居住在公寓雅房內,讀書、寫字、睡覺全在一坪餘的空間,生活依賴學校善心人士的捐款和奶奶的老人年金,讓我們十分不捨。」

小誌的雙親離異,由七十六歲的奶奶撫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居家上課,小誌沒有電腦,使用奶奶的手機上網學習。孫美琴得知後,立即向基金會申請筆記型電腦。奶奶回憶,遠距教學時,「上課前,孫子就會先端坐電腦前等待,是個自律的好孩子……」

二○二三年夏天,志工薛淑蓉無意間聽到奶奶說,「夜晚孫子經常滿身汗水,翻來覆去難以入睡……」獲悉在盛夏攝氏三十七、八度的酷暑中,小誌與阿嬤擠在單人床上睡覺,室內只有電扇,沒有冷氣。

志工團隊商議後,認為隨著小誌成長,有重新評估另外租屋之必要性。後續在訪視幹事張玉環鼎力支持下,通過長期補助,促成他們遷入新居―房間寬敞,且房東提供雙人床、書桌、冷氣等,小誌不用再趴在床上寫功課。

小誌各科成績表現優異,唯獨英文稍顯薄弱。在外商公司擔任主管的薛淑蓉,主動教導音標及發音,讓他逐步克服困難,英文成績明顯進步。奶奶感謝慈濟志工多年來的陪伴與實質協助,讓她的重擔減輕了不少。

我以你為榮!

就讀大學二年級的怡恩,堅持要把唯一的一張床讓給媽媽和弟弟睡,自己睡在地板上;好學的她獲得學習領域獎,以往擔心媽媽負擔太大,不敢開口說要買參考書,這次獲得獎金,將用來買書,希望未來考到護理師證照。

連續三年獲獎的羅小弟,感謝媽媽撫養他和國小三年級的妹妹,總是自動幫忙家務,不讓媽媽擔心他的成績,還督導妹妹學習。媽媽表示,這筆獎金將用在兒子十一月的畢業旅行及女兒的安親班費用。

志工看到這些長期陪伴的新芽學子,在逆境中堅強成長的樣子,讓人不禁想要說:「我為你驕傲!」他們的努力不僅是對自己未來的承諾,也是一分對社會的溫暖回饋。(協力撰文/李美瑛、羅鳳琴、林垣岑、黎瑞香、林美宏、蘇麗娟)

小檔案—慈濟新芽獎學金
  • 對象:慈濟長期關懷家庭的學齡子女,涵蓋國小、國中、高中、大專
  • 目的:表彰在困境中努力向上、心懷善念、堅持學習的學子
  • 獎項:學習領域獎、進步獎、孝悌獎、特殊表現獎及全勤獎
  • 流程:每年暑假期間開始收件,評選後舉辦頒獎典禮
  • 歷史:從2007年統計至去年底,全臺超過10萬人次獲獎
  • 金額:自2007年至2023年發出獎學金超過新臺幣5億

|延伸閱讀|新芽獎學金頒獎 導入校系博覽會助學子探索未來

今年全臺三十一場慈濟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約有九千位學子獲獎;他們在困難境遇中向學向善,承諾自己希望的未來。

師姑您好,我很感謝慈濟這三年來幫助我們家。從我爸爸生病到過世,慈濟一直關心我們,讓我們覺得溫暖。我會更努力讀書,做一個乖小孩,讓爸爸在天上安心,也讓媽咪放心。」這是去年,小學生小怡在慈濟新芽獎學金申請表上填寫的內容。

「今年九月,我就升三年級了;每天看媽咪上班之外還要去打工,賺錢幫我繳學費,還要買東西給我吃,有時候身體不舒服也不敢休息,我很心疼!所以我會好好讀書,領到獎學金幫媽咪分擔一些壓力。還是很感謝師姑,感恩在心。」這是榮獲今年新芽獎學金「學習領域獎」的小怡,在申請表寫下的感言。

小怡的爸爸二○二○年九月中風癱瘓,家庭經濟陷入困境,慈濟因此開始提供援助,期間志工也送來電動氣墊床,減緩他的褥瘡。他在翌年元月病逝,留下小怡和媽媽相依為命;小怡很貼心,時常逗媽媽笑,用學業好表現來讓媽媽安心,也因此獲得新芽獎學金榮譽。

今年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共三十一場,自十月十九日至十一月十日在全臺各地慈濟會所陸續展開,約九千位學子獲獎。早在半年多前,各區慈濟志工便鼓勵有資格的孩子準備好成績單或優秀才藝獎狀,線上申請獎學金。經過慈濟基金會社工和各區志工共同審核,核實通過的學生即會收到領獎通知;志工也分別前往獲獎學生就讀的學校送上邀請函,邀請校長和師長觀禮,給予孩子們祝福與鼓勵,使得頒獎典禮更加溫馨。

苗栗縣南庄鄉蓬萊國小校長林恩惠帶領七位學生領取新芽獎學金。「這份獎學金不僅是學業上的支持,更是深刻的鼓勵。」林恩惠說,蓬萊國小是偏鄉學校,她感恩多年來慈濟志工的關懷;也對獲獎學生寄予厚望,能從新芽成長為小樹,進而成為大樹,未來有能力照顧更多的小苗。

嘉義縣政府教育處李美華處長也表達對慈濟的感謝,特別是彌補了公部門無法完全覆蓋的部分,讓孩子們得到更多的支持與資源。

看著孩子長大

新北市三重區國小五年級的小誌,連續四年獲得學習領域獎。二○二○年,校方通報慈濟關懷,志工孫美琴回憶:「看到祖孫兩人居住在公寓雅房內,讀書、寫字、睡覺全在一坪餘的空間,生活依賴學校善心人士的捐款和奶奶的老人年金,讓我們十分不捨。」

小誌的雙親離異,由七十六歲的奶奶撫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居家上課,小誌沒有電腦,使用奶奶的手機上網學習。孫美琴得知後,立即向基金會申請筆記型電腦。奶奶回憶,遠距教學時,「上課前,孫子就會先端坐電腦前等待,是個自律的好孩子……」

二○二三年夏天,志工薛淑蓉無意間聽到奶奶說,「夜晚孫子經常滿身汗水,翻來覆去難以入睡……」獲悉在盛夏攝氏三十七、八度的酷暑中,小誌與阿嬤擠在單人床上睡覺,室內只有電扇,沒有冷氣。

志工團隊商議後,認為隨著小誌成長,有重新評估另外租屋之必要性。後續在訪視幹事張玉環鼎力支持下,通過長期補助,促成他們遷入新居―房間寬敞,且房東提供雙人床、書桌、冷氣等,小誌不用再趴在床上寫功課。

小誌各科成績表現優異,唯獨英文稍顯薄弱。在外商公司擔任主管的薛淑蓉,主動教導音標及發音,讓他逐步克服困難,英文成績明顯進步。奶奶感謝慈濟志工多年來的陪伴與實質協助,讓她的重擔減輕了不少。

我以你為榮!

就讀大學二年級的怡恩,堅持要把唯一的一張床讓給媽媽和弟弟睡,自己睡在地板上;好學的她獲得學習領域獎,以往擔心媽媽負擔太大,不敢開口說要買參考書,這次獲得獎金,將用來買書,希望未來考到護理師證照。

連續三年獲獎的羅小弟,感謝媽媽撫養他和國小三年級的妹妹,總是自動幫忙家務,不讓媽媽擔心他的成績,還督導妹妹學習。媽媽表示,這筆獎金將用在兒子十一月的畢業旅行及女兒的安親班費用。

志工看到這些長期陪伴的新芽學子,在逆境中堅強成長的樣子,讓人不禁想要說:「我為你驕傲!」他們的努力不僅是對自己未來的承諾,也是一分對社會的溫暖回饋。(協力撰文/李美瑛、羅鳳琴、林垣岑、黎瑞香、林美宏、蘇麗娟)

小檔案—慈濟新芽獎學金
  • 對象:慈濟長期關懷家庭的學齡子女,涵蓋國小、國中、高中、大專
  • 目的:表彰在困境中努力向上、心懷善念、堅持學習的學子
  • 獎項:學習領域獎、進步獎、孝悌獎、特殊表現獎及全勤獎
  • 流程:每年暑假期間開始收件,評選後舉辦頒獎典禮
  • 歷史:從2007年統計至去年底,全臺超過10萬人次獲獎
  • 金額:自2007年至2023年發出獎學金超過新臺幣5億

|延伸閱讀|新芽獎學金頒獎 導入校系博覽會助學子探索未來

九至十日 生活教育

10.9~10《農九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以生活習慣改善生活環境,這就是生活教育。

把慈濟教育帶回尼泊爾

十月九日,尼泊爾藍毘尼慈濟學校教育團隊與上人座談,八位教師請求皈依上人。上人說,二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在藍毘尼出生,他出家修行而覺悟說法,今天才能有佛法流傳在人間,讓自己隨著佛法的引導,發心立願出家修行,學習佛陀的大愛,救濟眾生脫離苦難。

上人說,慈濟人實地走訪藍毘尼,並回傳當地影像,看到佛陀故鄉的現況,感到真的很需要改善居民的生活。「要改善生活,一定要從教育開始,有教育才有希望。聽到你們說,看到慈濟中小學的教育,十分歡喜,我想,你們一定會把同樣的教育品質帶回尼泊爾。」

「只要各位有心改變教育,提高品質,以後有機會可以常常來,與慈濟中小學連接起來,互動交流,也可以透過視訊聽我說話。最重要的是你們的心與我的心要會合在一起,就如雙手合十,合於虔誠的心願,思想觀念一致,與全球慈濟人會合起來,在尼泊爾做教育建設。在建築還沒有蓋好之前,就要培養好人才,有好校長、好老師,有共同的好心願,為世間提升教育品質。」

上人為老師們開示皈依的意義,皈依佛,佛陀出生在尼泊爾,要好好了解佛陀為什麼要出家求法?有何精神理念?大家來臺灣看到慈濟教育的方法,也要有慈濟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的國際觀。

「要為你們的國家栽培人才,所以你們要與志同道合的老師多互動、多聯誼,教聯會要成立起來,穿起教聯會的制服,老師有氣質、品質,建立起教育的形象與威儀,提升學生受教的品質。」

上人的心願是讓佛法回歸佛陀的故鄉,把佛陀的教育帶回尼泊爾,「今天看到了希望的種子,就在你們身上,一顆種子用心栽培,將來可以茂盛成林。期盼我們在當地建造一個漂亮的園區,培育很多優秀人才;而你們的發心立願讓我放心,也加強我要在那裏辦教育的心。你我都是佛陀的弟子,而你們來皈依,我是代表佛陀帶動你們,用心、用愛落實尼泊爾。」

尼泊爾老師們讚歎花蓮慈濟中小學的廁所很漂亮、很乾淨,上人說,這就是生活教育的成果,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習慣可以改善生活環境。慈小的孩子們都要學習端碗、持筷的姿勢與禮儀,連用餐也有禮節,很優雅、有氣質。這都不是做做樣子而已,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學習生活的方法。「翻轉苦難人生的關鍵就在教育,有很多方法,而我們要選擇的是善良的方法,那就是愛的教育,這是你我的責任。」

老師們齊聲發願允諾承擔教育責任,上人祝福大家,既皈依三寶,要信仰佛法,具有佛陀的慈悲心,落實師父的心願,合心協力、腳踏實地,與陪伴大家的星馬慈濟人往同一方向前進。

菲律賓靜思堂的國際觀

十月十日,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楊國英師兄等人,請示志業園區整體規畫、菲律賓慈濟醫院籌備現況,以及菲律賓慈濟三十周年等相關事宜。上人勉勵菲律賓慈濟人,在現有的合和互協基礎上更進一步,為了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向外把人心的愛帶動起來,共造菲律賓的大福緣。

相較於全菲律賓人口,現有的慈濟會員人數實在太少,而需要幫助的人是那麼多。上人期待菲律賓慈濟人加快腳步,園區的建設規畫可以更開闊,不只讓民眾更加了解慈濟在菲律賓的志業,還要有國際觀,宣導慈濟在哪一個國家正在做什麼事,讓各界人士有因緣「看見慈濟」,當菲律賓慈濟人要推動會務時,就會多增加力量,可以救更多人。

園區裏有眼科中心,照顧社區的貧病人,也可以結合當地醫療院所,讓更多貧苦人得到醫療照顧,並連結臺灣慈濟醫院的力量,提升菲律賓醫療志業的品質與水準。不只是醫療志業,園區的設計規畫要有整體性,加上菲律賓慈濟人合和互協共同努力,四大志業同步提升,未來很有希望!

「師父是很用心、很誠意,對這片園區寄予期許,但是要靠你們真誠用心,把菲律賓的慈濟人凝聚起來,不分宗教,齊心協力把這座國際性的靜思堂建設完成,讓我們的慧命長久延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10.9~10《農九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以生活習慣改善生活環境,這就是生活教育。

把慈濟教育帶回尼泊爾

十月九日,尼泊爾藍毘尼慈濟學校教育團隊與上人座談,八位教師請求皈依上人。上人說,二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在藍毘尼出生,他出家修行而覺悟說法,今天才能有佛法流傳在人間,讓自己隨著佛法的引導,發心立願出家修行,學習佛陀的大愛,救濟眾生脫離苦難。

上人說,慈濟人實地走訪藍毘尼,並回傳當地影像,看到佛陀故鄉的現況,感到真的很需要改善居民的生活。「要改善生活,一定要從教育開始,有教育才有希望。聽到你們說,看到慈濟中小學的教育,十分歡喜,我想,你們一定會把同樣的教育品質帶回尼泊爾。」

「只要各位有心改變教育,提高品質,以後有機會可以常常來,與慈濟中小學連接起來,互動交流,也可以透過視訊聽我說話。最重要的是你們的心與我的心要會合在一起,就如雙手合十,合於虔誠的心願,思想觀念一致,與全球慈濟人會合起來,在尼泊爾做教育建設。在建築還沒有蓋好之前,就要培養好人才,有好校長、好老師,有共同的好心願,為世間提升教育品質。」

上人為老師們開示皈依的意義,皈依佛,佛陀出生在尼泊爾,要好好了解佛陀為什麼要出家求法?有何精神理念?大家來臺灣看到慈濟教育的方法,也要有慈濟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的國際觀。

「要為你們的國家栽培人才,所以你們要與志同道合的老師多互動、多聯誼,教聯會要成立起來,穿起教聯會的制服,老師有氣質、品質,建立起教育的形象與威儀,提升學生受教的品質。」

上人的心願是讓佛法回歸佛陀的故鄉,把佛陀的教育帶回尼泊爾,「今天看到了希望的種子,就在你們身上,一顆種子用心栽培,將來可以茂盛成林。期盼我們在當地建造一個漂亮的園區,培育很多優秀人才;而你們的發心立願讓我放心,也加強我要在那裏辦教育的心。你我都是佛陀的弟子,而你們來皈依,我是代表佛陀帶動你們,用心、用愛落實尼泊爾。」

尼泊爾老師們讚歎花蓮慈濟中小學的廁所很漂亮、很乾淨,上人說,這就是生活教育的成果,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習慣可以改善生活環境。慈小的孩子們都要學習端碗、持筷的姿勢與禮儀,連用餐也有禮節,很優雅、有氣質。這都不是做做樣子而已,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學習生活的方法。「翻轉苦難人生的關鍵就在教育,有很多方法,而我們要選擇的是善良的方法,那就是愛的教育,這是你我的責任。」

老師們齊聲發願允諾承擔教育責任,上人祝福大家,既皈依三寶,要信仰佛法,具有佛陀的慈悲心,落實師父的心願,合心協力、腳踏實地,與陪伴大家的星馬慈濟人往同一方向前進。

菲律賓靜思堂的國際觀

十月十日,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楊國英師兄等人,請示志業園區整體規畫、菲律賓慈濟醫院籌備現況,以及菲律賓慈濟三十周年等相關事宜。上人勉勵菲律賓慈濟人,在現有的合和互協基礎上更進一步,為了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向外把人心的愛帶動起來,共造菲律賓的大福緣。

相較於全菲律賓人口,現有的慈濟會員人數實在太少,而需要幫助的人是那麼多。上人期待菲律賓慈濟人加快腳步,園區的建設規畫可以更開闊,不只讓民眾更加了解慈濟在菲律賓的志業,還要有國際觀,宣導慈濟在哪一個國家正在做什麼事,讓各界人士有因緣「看見慈濟」,當菲律賓慈濟人要推動會務時,就會多增加力量,可以救更多人。

園區裏有眼科中心,照顧社區的貧病人,也可以結合當地醫療院所,讓更多貧苦人得到醫療照顧,並連結臺灣慈濟醫院的力量,提升菲律賓醫療志業的品質與水準。不只是醫療志業,園區的設計規畫要有整體性,加上菲律賓慈濟人合和互協共同努力,四大志業同步提升,未來很有希望!

「師父是很用心、很誠意,對這片園區寄予期許,但是要靠你們真誠用心,把菲律賓的慈濟人凝聚起來,不分宗教,齊心協力把這座國際性的靜思堂建設完成,讓我們的慧命長久延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二十二至二十四日 以「德」鋪路

10.22~24《農九月‧二十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有德者能得人心,感動與帶動人人鋪出大道。

莫三比克,菩提林立

十月二十二日,上人與返臺尋根的莫三比克志工、同仁座談,期勉大家延續合和互協與精進,讓慈濟精神在莫三比克落地生根。「一顆種子播入土地,還要周邊因緣促成,等待時間讓它萌芽;而莫三比克的種子已經萌芽,長成小樹苗,愈來愈茂盛。但願這棵菩提樹長得很健壯,人人都像一片片的菩提葉,以覺悟的智慧,走入人間去造福。」

「你們發心立願走入人間付出,要彼此感恩,而且時時想到師父,師父就與你們同在,而且合掌向你們祝福;你們幾天後要回去,就要把我帶回去,我永遠都在大家的身邊,日日陪著你們做慈濟事。做慈濟事,就是種福因,將來人間的福就會很旺盛,因為你們改善了資源匱乏的環境,你們的子孫後代都會在持續改善的社會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上人提到莫三比克未來的希望,就如慈濟援建莫凡比斯中學,晚間點亮太陽能供電的燈光,在一片黑暗中大放光明。

上人期盼師兄師姊與政府當局溝通,在慈濟的協助下,在有需要的地區建設學校,讓民眾普遍受教育。此外,也要持續推展職訓,可與當地企業接洽,讓人人依照自己的興趣與需要,學習各行各業的技術;要鼓勵人人積極面對生活,找到適合的工作,也促進物資的流通,讓商業活動更熱絡。

除了傅迪諾師兄發揮他在當地的影響力,年輕人如藍祥佑、蔡睿和、柯欣甜等人,已經來臺學習一段時間,要將語文學好,將來英語、華語都很有用,有助於國際交流,更重要的是要靠年輕的本土青年,將慈濟種子撒播到更廣大的範圍,讓莫三比克的菩提樹更穩固,人心更淨化,社會更有愛。

醫療志業,守護花東

上人為歲末祝福行腳在即,十月二十三日,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領副院長們返回精舍,向上人發願。上人說,院長、副院長都很資深了,都是一心一志,佛心師志。王志鴻副院長在慈院任職已有三十三年,陳培榕副院長三十一年,都很不簡單,每一位都是讓慈院穩定運作至今的大力量,而且受到花東居民的讚歎與感恩。

上人有感而言,若沒有慈濟在這裏建醫院,而且是醫學中心等級,現在的花東民眾若有重大傷病,可能仍然不知何去何從。慈濟在這裏守護生命健康三十多年,也因為慈濟醫院很穩固,讓醫學教育同步提升,並促使慈濟將幼教到大學、研究所的完全教育快速發展完成,讓醫療同仁安心攜家帶眷來花蓮。

「我們步步連接,除了醫療守護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希望,慈善是四大志業的根本,人文志業也設立齊全,每一個志業體都有人文精神、人文形象,所以師父很感恩大家,把慈濟的醫療形象與人文照顧得很好,經常聽到國際訪客讚歎,慈濟醫療、教育同仁的氣質很好。師父很重視『質』,不是只看醫療品質、教育品質,是從人的『相』會合醫療、教育品質,讓人感受到慈濟的真善美本質。」

「大家很真誠,王副院長每次回來精舍,都會向師父奉上一杯茶,這是他發自內心的真誠行動,猶如回到家孝敬長輩一般,現在他也親自照顧高齡的老媽媽。」王副院長提到媽媽下個月滿百歲,上人讚歎王媽媽高齡且健康,是人間典範。「師父真的很感恩,醫療志業帶頭,守護花東地區,讓民眾很安心。希望志業要永續傳承,長長久久守護人間。」

流傳好事,接引好人

十月二十四日慈善志策會,主管同仁們報告,一位師兄提及上人的記憶很好,記得早年國際賑災的許多細節,上人表示,自己的記憶能夠如此清晰,是因為真誠感佩慈濟人的德─道德,永遠感恩慈濟人合和互協,排除萬難,使命必達,救拔苦難眾生,完成自己的心願。

「德者,得也」,有德者能夠得人心,而且帶動人人啟動這分本性的德行,同行道德之路─「德者,道也;道者,路也」,要用「德」鋪這條路,所以要為人間留下楷模、典範。早期的慈濟人、慈濟事,要把握現在還有當事人、見證人,趕快追蹤、採訪。其實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各自走入慈濟的故事,也有自己受感動的點,或是為他人的轉變或慈善行動而感動,願意同行菩薩道。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彼此感動與帶動,多傳好人、好事、好話,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好人。 

上人指出,流傳慈濟歷史與人間菩薩典範故事,是要教育人心,啟發人人真誠的愛,並且真心行善。「不是自我誇耀,而是將我們真正做到的好事告訴大家,讓有心行善的人共同投入,好人接引好人,而且代代相傳,才能改善人間。」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10.22~24《農九月‧二十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有德者能得人心,感動與帶動人人鋪出大道。

莫三比克,菩提林立

十月二十二日,上人與返臺尋根的莫三比克志工、同仁座談,期勉大家延續合和互協與精進,讓慈濟精神在莫三比克落地生根。「一顆種子播入土地,還要周邊因緣促成,等待時間讓它萌芽;而莫三比克的種子已經萌芽,長成小樹苗,愈來愈茂盛。但願這棵菩提樹長得很健壯,人人都像一片片的菩提葉,以覺悟的智慧,走入人間去造福。」

「你們發心立願走入人間付出,要彼此感恩,而且時時想到師父,師父就與你們同在,而且合掌向你們祝福;你們幾天後要回去,就要把我帶回去,我永遠都在大家的身邊,日日陪著你們做慈濟事。做慈濟事,就是種福因,將來人間的福就會很旺盛,因為你們改善了資源匱乏的環境,你們的子孫後代都會在持續改善的社會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上人提到莫三比克未來的希望,就如慈濟援建莫凡比斯中學,晚間點亮太陽能供電的燈光,在一片黑暗中大放光明。

上人期盼師兄師姊與政府當局溝通,在慈濟的協助下,在有需要的地區建設學校,讓民眾普遍受教育。此外,也要持續推展職訓,可與當地企業接洽,讓人人依照自己的興趣與需要,學習各行各業的技術;要鼓勵人人積極面對生活,找到適合的工作,也促進物資的流通,讓商業活動更熱絡。

除了傅迪諾師兄發揮他在當地的影響力,年輕人如藍祥佑、蔡睿和、柯欣甜等人,已經來臺學習一段時間,要將語文學好,將來英語、華語都很有用,有助於國際交流,更重要的是要靠年輕的本土青年,將慈濟種子撒播到更廣大的範圍,讓莫三比克的菩提樹更穩固,人心更淨化,社會更有愛。

醫療志業,守護花東

上人為歲末祝福行腳在即,十月二十三日,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領副院長們返回精舍,向上人發願。上人說,院長、副院長都很資深了,都是一心一志,佛心師志。王志鴻副院長在慈院任職已有三十三年,陳培榕副院長三十一年,都很不簡單,每一位都是讓慈院穩定運作至今的大力量,而且受到花東居民的讚歎與感恩。

上人有感而言,若沒有慈濟在這裏建醫院,而且是醫學中心等級,現在的花東民眾若有重大傷病,可能仍然不知何去何從。慈濟在這裏守護生命健康三十多年,也因為慈濟醫院很穩固,讓醫學教育同步提升,並促使慈濟將幼教到大學、研究所的完全教育快速發展完成,讓醫療同仁安心攜家帶眷來花蓮。

「我們步步連接,除了醫療守護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希望,慈善是四大志業的根本,人文志業也設立齊全,每一個志業體都有人文精神、人文形象,所以師父很感恩大家,把慈濟的醫療形象與人文照顧得很好,經常聽到國際訪客讚歎,慈濟醫療、教育同仁的氣質很好。師父很重視『質』,不是只看醫療品質、教育品質,是從人的『相』會合醫療、教育品質,讓人感受到慈濟的真善美本質。」

「大家很真誠,王副院長每次回來精舍,都會向師父奉上一杯茶,這是他發自內心的真誠行動,猶如回到家孝敬長輩一般,現在他也親自照顧高齡的老媽媽。」王副院長提到媽媽下個月滿百歲,上人讚歎王媽媽高齡且健康,是人間典範。「師父真的很感恩,醫療志業帶頭,守護花東地區,讓民眾很安心。希望志業要永續傳承,長長久久守護人間。」

流傳好事,接引好人

十月二十四日慈善志策會,主管同仁們報告,一位師兄提及上人的記憶很好,記得早年國際賑災的許多細節,上人表示,自己的記憶能夠如此清晰,是因為真誠感佩慈濟人的德─道德,永遠感恩慈濟人合和互協,排除萬難,使命必達,救拔苦難眾生,完成自己的心願。

「德者,得也」,有德者能夠得人心,而且帶動人人啟動這分本性的德行,同行道德之路─「德者,道也;道者,路也」,要用「德」鋪這條路,所以要為人間留下楷模、典範。早期的慈濟人、慈濟事,要把握現在還有當事人、見證人,趕快追蹤、採訪。其實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各自走入慈濟的故事,也有自己受感動的點,或是為他人的轉變或慈善行動而感動,願意同行菩薩道。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彼此感動與帶動,多傳好人、好事、好話,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好人。 

上人指出,流傳慈濟歷史與人間菩薩典範故事,是要教育人心,啟發人人真誠的愛,並且真心行善。「不是自我誇耀,而是將我們真正做到的好事告訴大家,讓有心行善的人共同投入,好人接引好人,而且代代相傳,才能改善人間。」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舒適圈與牛角尖

「理」本來就存在,
是自己不用心,
沒有用心去和這個
原來就有的道理相契合。

靜思法膸 籤57

處在舒適圈,隨心念行事,隨情緒待人,不如己意時,就覺得是別人在障礙自己。這樣的生活雖然隨心所欲,但也離修行愈來愈遠了……

二○一二年九月底回到靜思精舍後的那幾年,我每天都有寫日記的習慣;看著手機中抽到的這句「靜思法(月遀)籤」日期,回頭查看日記,剛好是回精舍的第兩百天,那天確定了任職基金會宗教處,也是一個生命的轉捩點。

當時抱持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從香港回到臺灣,決定跟隨上人修行;回憶那兩百天,如何安住自己的身與心,確實是很大的課題。上人期待弟子要走入人群,在人、事、物中「事理印證」;面對種種境界,如果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心念,當心情起伏、雜念叢生的情況下,要如何體會「理」本來就存在,「法」無處不在?

在修行路上,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和際遇,端看我們如何體會當中道理。多年來,在工作上經常被提醒要跳出「舒適圈」,勇敢嘗試不熟悉或未曾接觸過的挑戰,對我來說,總覺得有點困難。每當遇到較不擅長的工作,眉心不自覺先皺了起來,也可能是逃避的心態,想做自己能夠掌握的事情,比較得心應手,而且有成就感。

轉念 讓心自在

一次清修士共修,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陳英和受邀分享「堅守初心、延續責任與使命」。聆聽陳院長從一九九一年施行第一例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開始,不斷地接受挑戰與突破困境的毅力,我有很深刻的感受。

陳院長抱著搶救生命的初心與使命,積極跳出「舒適圈」,不斷精進醫療技術,完成高難度術式,成功矯正身體變形、彎曲超過兩百度,讓病患重新站起來,獲得新的人生。

這讓我省思,選擇「處在舒適圈」,其實是一種「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心念去行事,隨著自己的情緒去待人;當遇到不順遂時,就認為是別人在障礙自己。

走在人間菩薩道上,有人就有事,當面對無法預知的變化、疲憊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無力感愈來愈強烈時,很容易以消極的心態去「配合」他人或團體。這個時候,也許我們要反省是否有著無法打破的既定思維,或是有放不下的執著?

現況或許無法改變,但轉念用心在當下,做好本分事,也是一種積極的選擇。雖然外面的境界沒有改變,也許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心靈風光,讓自己的心更自在。

上人開示:「隨心所欲,心收不回來,豈能叫做修行呢?放縱自己,不肯自我反省,不想約束自己,離修行就愈來愈遠了。」只要願意跳出舒適圈,調整「我要這樣、我想那樣」的心念,每一個當下都是修行的好機會。

「靜思法膸籤」
  • 法語籤文摘錄自大愛電視《靜思妙蓮華》節目字幕稿,由德懋法師與林翠玉師姊潤編,結合慈濟志工林正龍、許峻嘉、黃文欽專業設計,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八日正式上線,有電腦、手機、社群軟體等不同介面,讓民眾隨時隨地可透過網路請法。
  • 本來取名為「靜思妙華籤」,後經上人賜名為「靜思法膸籤」,並為之題字。「膸」,為髓之古字,而頁面選用的則是慈濟人熟悉的「大地之母」及「宇宙大覺者」
→立刻請法籤

「理」本來就存在,
是自己不用心,
沒有用心去和這個
原來就有的道理相契合。

靜思法膸 籤57

處在舒適圈,隨心念行事,隨情緒待人,不如己意時,就覺得是別人在障礙自己。這樣的生活雖然隨心所欲,但也離修行愈來愈遠了……

二○一二年九月底回到靜思精舍後的那幾年,我每天都有寫日記的習慣;看著手機中抽到的這句「靜思法(月遀)籤」日期,回頭查看日記,剛好是回精舍的第兩百天,那天確定了任職基金會宗教處,也是一個生命的轉捩點。

當時抱持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從香港回到臺灣,決定跟隨上人修行;回憶那兩百天,如何安住自己的身與心,確實是很大的課題。上人期待弟子要走入人群,在人、事、物中「事理印證」;面對種種境界,如果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心念,當心情起伏、雜念叢生的情況下,要如何體會「理」本來就存在,「法」無處不在?

在修行路上,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和際遇,端看我們如何體會當中道理。多年來,在工作上經常被提醒要跳出「舒適圈」,勇敢嘗試不熟悉或未曾接觸過的挑戰,對我來說,總覺得有點困難。每當遇到較不擅長的工作,眉心不自覺先皺了起來,也可能是逃避的心態,想做自己能夠掌握的事情,比較得心應手,而且有成就感。

轉念 讓心自在

一次清修士共修,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陳英和受邀分享「堅守初心、延續責任與使命」。聆聽陳院長從一九九一年施行第一例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開始,不斷地接受挑戰與突破困境的毅力,我有很深刻的感受。

陳院長抱著搶救生命的初心與使命,積極跳出「舒適圈」,不斷精進醫療技術,完成高難度術式,成功矯正身體變形、彎曲超過兩百度,讓病患重新站起來,獲得新的人生。

這讓我省思,選擇「處在舒適圈」,其實是一種「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心念去行事,隨著自己的情緒去待人;當遇到不順遂時,就認為是別人在障礙自己。

走在人間菩薩道上,有人就有事,當面對無法預知的變化、疲憊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無力感愈來愈強烈時,很容易以消極的心態去「配合」他人或團體。這個時候,也許我們要反省是否有著無法打破的既定思維,或是有放不下的執著?

現況或許無法改變,但轉念用心在當下,做好本分事,也是一種積極的選擇。雖然外面的境界沒有改變,也許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心靈風光,讓自己的心更自在。

上人開示:「隨心所欲,心收不回來,豈能叫做修行呢?放縱自己,不肯自我反省,不想約束自己,離修行就愈來愈遠了。」只要願意跳出舒適圈,調整「我要這樣、我想那樣」的心念,每一個當下都是修行的好機會。

「靜思法膸籤」
  • 法語籤文摘錄自大愛電視《靜思妙蓮華》節目字幕稿,由德懋法師與林翠玉師姊潤編,結合慈濟志工林正龍、許峻嘉、黃文欽專業設計,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八日正式上線,有電腦、手機、社群軟體等不同介面,讓民眾隨時隨地可透過網路請法。
  • 本來取名為「靜思妙華籤」,後經上人賜名為「靜思法膸籤」,並為之題字。「膸」,為髓之古字,而頁面選用的則是慈濟人熟悉的「大地之母」及「宇宙大覺者」
→立刻請法籤

三十至三十一日 虔誠每一秒

10.30~31《農九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每一秒鐘都有好心念、每一秒鐘都在做好事,隨著分分秒秒過去,累積善與福。

欣賞大自然,愛護大自然

十月三十日,內湖慈誠委員及見習志工與上人座談,師兄師姊歡喜呈上園區所種植的蔬果。上人亦歡喜表達,大家用心用愛照顧的蔬果收成,大家的愛心、孝心,師父收到了,每一顆都是最香、最甜的成果。內湖園區很美,蟲鳴鳥叫,自然散發草木的香味,而且看著湖景,心就能寧靜下來;不過也因為貼近自然,園區裏也會有蟲蛇等動物,大家進出走動時要多注意。

從簡報畫面看到志工在園區拍攝的蝴蝶,上人表示,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更要發揮「萬物之靈」的良能,照顧、保護大地眾生,愛護一切生物。「地球上的生物對人類有很大的貢獻,還讓我們欣賞美麗的風景、看見美好的事物,所以我們不但不能傷害牠們,還要愛護牠們。」

「大地萬物供應我們日常飲食、用品,可欣賞也可以多利用,對於人類貢獻良多,所以我們要時常抱著感恩心看待天地人間。師父分秒都在念『感恩』─感恩佛陀、佛法的恩德,感恩我的師父,也感恩三寶,感恩天下眾生;若沒有你們,就沒有慈濟,無法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所以師父亦時時感恩慈濟人。」

上人提到氣象預報康芮颱風已發展為強烈颱風,直撲花東,暴風圈會籠罩全臺,請大家要多加注意防範,風大、雨大時不要出門,共同用虔誠的心祈禱。

颱風將來襲,法親多關懷

康芮颱風逐漸逼近臺灣,上人持續關注颱風訊息,與北三區環保志工暨北區人文真善美策展團隊座談時,亦叮嚀大家回家做好防颱措施,並且透過電話或網路傳訊聯絡法親、會眾,要照顧好自家的平安,社區環保站也要把物品固定好,風雨來時不要外出;更要關心上了年紀的法親,協助他們防颱。

聆聽北區人文真善美志工報告「防災 Follow me,環保Let’s go!」環保防災教育展,於關渡靜思堂地下二樓展出,藉由科技以情境體驗互動方式,傳遞環境保護觀念和防災知識。上人肯定策展團隊的用心,而且大家出於對人間真誠的愛,共同成就這麼美好的展覽,確實做到真善美,能夠感動人心;還有很多很美的圖片,讓孩子喜歡看、懂得學,年長者也能了解、吸收道理。

「去年我到內湖園區走一趟,看到那裏也有很多畫作,旁人告訴我,這是老菩薩畫的、那是幼兒園的小菩薩畫的,主題都是環保,無分老幼都展現出他們的才華。尤其他們用巧思組裝不同回收物,做出造型,成為藝術品,或是將整支廢棄瓶罐剪出很美的形狀;看到這麼多人有心、有功夫,讓我覺得他們歡喜、快樂投入,展現很美好的人間。」上人讚歎在座逾九十歲的高齡志工,腦筋好、體力好,天天運用健康的身體在付出,很有福!在慈濟大家庭中,大家互愛關懷,彼此照顧,歡喜共聚,就是快樂人生。

上人感恩人文真善美志工,經過大家的智慧創作與編輯,做出很優質的展覽,「看的有形、聽的有情」,而且「做的有理」,將人、事、理與人情都展現出來了,要再接再厲,將慈濟的情、環保的愛,用人文與長情會合起來,傳達給人間。

大乘菩薩法,佛法的精髓

十月三十一日,人文志業主管同仁與上人分享工作點滴及心得。大愛臺楊景卉師姊分享,紀錄拍攝自去年六月迄今,臺灣圖書館修復一套七冊《法華經》經書現況。

上人說,從古代文物可以看見時間的過程,從它所留下的使用痕跡,遙想幾百年前的人與文化背景。「《法華經》是佛法中的精髓,教導大乘菩薩法,總共有七卷。我只知道這部經典很珍貴,卻不知道要如何保護、保存它,才能免於繼續受環境溼氣的侵蝕。」

「我會買下這部經,是在豐原慈雲寺養病時,有一位信徒來慈雲寺,提到他們家隔壁鄰居在清理住家的時候,發現床底下有這一部經典,應該是祖先傳下來的,現在這代人不信佛,想要拿給古物商估價賣出。我聽了就拜託這位信徒,我要買這部經,請他幫我帶回來。拿到手上一看,果然已經老舊了,也不知要如何修補損壞的部分,但是在翻閱時,總是覺得很歡喜,在這部經裏面,得到很多人間的常識,體會到宇宙萬物的壽命,來得很不容易。」

「這部經的文字,是來自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說的法,佛陀講出他所覺悟的道理、傳達他的思想,經過幾百年、上千年後,佛法不斷流傳,直到清朝,經過印刷流通,被這戶人家請回家中。其實它的生命過程,我並不重視,只重視裏面的經文,啟動了人間菩薩法。菩薩不是形象而已,是真正能做到,並且向內啟發人人本具有的佛性,而我們從凡夫開始修行,就要實行菩薩道。」

「《法華經》的〈壽量品〉談及時間,過去無窮盡,未來無盡期,最重要的是把握現在。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也不斷見證過去,教育著我們,當下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只是過程,未來還有無窮無盡的時間、空間。」

上人說,當前的時間、空間與人間,有很多令人擔憂的現象。譬如現在面對康芮颱風侵襲,在臺北的室內還聽不到風雨聲,不過得知花蓮風強雨驟,精舍也傳來消息,這次風雨不同以往,周圍樹木因強大風勢而傾倒,還有一些門窗被風吹毀。「聽了這些訊息,難免著急,不過我立刻對自己說:著急又能怎麼辦,還是要穩定、穩住身心,但願隨著時間過去,能平安度過風雨。但是每一秒鐘,內心還是掛礙、掛念著。」

「請大家提起虔誠的心,虔誠祈禱颱風能慢慢地降低風力,雨量慢慢地減少;隨著每一秒鐘過去,無量的每一秒都能平平安安。希望世間平安,人心就要虔誠,祈禱還要發願,發好願、做好事,每一秒鐘都有好心念、每一秒鐘都在做好事,隨著分分秒秒不斷過去,就不斷累積了善與福。」

主動報平安,讓師父安心

在氣象署昨天發布康芮颱風的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之後,精舍本會於昨天上午八點成立應變中心,各地慈濟分會亦陸續成立合心災害應變中心。透過網路視訊,花蓮、臺東、宜蘭、高雄區之慈誠委員連線關渡靜思堂,向上人報告各地最新狀況,以及慈濟志工應變情形。

上人說:「這個颱風的風力很強、暴風圈範圍很大,風大雨大;雖然臺灣經常遭遇颱風侵襲,但是這一回聽來的訊息,令人感到很擔憂!不過通常等到知道要擔憂,風已經過去了,對於有損失的地方,我們現在要啟動勘災、賑災,期待各地慈濟人承擔起責任,大家都要關心。」

「慈濟五十多年了,剛開始與師父一起為慈濟付出的慈濟人,這時候已經高齡了,拜託各位菩薩們,在颱風過後,請你們多關心當區所有的資深菩薩、高齡菩薩們,要特別對他們說,師父很關心他們,所以請你們去關懷他們。」

「颱風過後,山上土石含水量高,山路還不是很穩定,可以先用視訊聯絡山上人家,了解他們的狀況,不要很勉強在不穩定的時候上山,師父會比較安心。很多事情,你們都會替師父想到,也一定會去做到,不過大家安全為第一,有事就與師父聯絡,讓我每天知道你們的訊息,知道大家都平安。師父知道你們發心的力量很大,你們也絕對做得到,除了法親要照顧,我們在關懷、照顧的老人家,也要多關懷,感恩,祝福你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10.30~31《農九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每一秒鐘都有好心念、每一秒鐘都在做好事,隨著分分秒秒過去,累積善與福。

欣賞大自然,愛護大自然

十月三十日,內湖慈誠委員及見習志工與上人座談,師兄師姊歡喜呈上園區所種植的蔬果。上人亦歡喜表達,大家用心用愛照顧的蔬果收成,大家的愛心、孝心,師父收到了,每一顆都是最香、最甜的成果。內湖園區很美,蟲鳴鳥叫,自然散發草木的香味,而且看著湖景,心就能寧靜下來;不過也因為貼近自然,園區裏也會有蟲蛇等動物,大家進出走動時要多注意。

從簡報畫面看到志工在園區拍攝的蝴蝶,上人表示,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更要發揮「萬物之靈」的良能,照顧、保護大地眾生,愛護一切生物。「地球上的生物對人類有很大的貢獻,還讓我們欣賞美麗的風景、看見美好的事物,所以我們不但不能傷害牠們,還要愛護牠們。」

「大地萬物供應我們日常飲食、用品,可欣賞也可以多利用,對於人類貢獻良多,所以我們要時常抱著感恩心看待天地人間。師父分秒都在念『感恩』─感恩佛陀、佛法的恩德,感恩我的師父,也感恩三寶,感恩天下眾生;若沒有你們,就沒有慈濟,無法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所以師父亦時時感恩慈濟人。」

上人提到氣象預報康芮颱風已發展為強烈颱風,直撲花東,暴風圈會籠罩全臺,請大家要多加注意防範,風大、雨大時不要出門,共同用虔誠的心祈禱。

颱風將來襲,法親多關懷

康芮颱風逐漸逼近臺灣,上人持續關注颱風訊息,與北三區環保志工暨北區人文真善美策展團隊座談時,亦叮嚀大家回家做好防颱措施,並且透過電話或網路傳訊聯絡法親、會眾,要照顧好自家的平安,社區環保站也要把物品固定好,風雨來時不要外出;更要關心上了年紀的法親,協助他們防颱。

聆聽北區人文真善美志工報告「防災 Follow me,環保Let’s go!」環保防災教育展,於關渡靜思堂地下二樓展出,藉由科技以情境體驗互動方式,傳遞環境保護觀念和防災知識。上人肯定策展團隊的用心,而且大家出於對人間真誠的愛,共同成就這麼美好的展覽,確實做到真善美,能夠感動人心;還有很多很美的圖片,讓孩子喜歡看、懂得學,年長者也能了解、吸收道理。

「去年我到內湖園區走一趟,看到那裏也有很多畫作,旁人告訴我,這是老菩薩畫的、那是幼兒園的小菩薩畫的,主題都是環保,無分老幼都展現出他們的才華。尤其他們用巧思組裝不同回收物,做出造型,成為藝術品,或是將整支廢棄瓶罐剪出很美的形狀;看到這麼多人有心、有功夫,讓我覺得他們歡喜、快樂投入,展現很美好的人間。」上人讚歎在座逾九十歲的高齡志工,腦筋好、體力好,天天運用健康的身體在付出,很有福!在慈濟大家庭中,大家互愛關懷,彼此照顧,歡喜共聚,就是快樂人生。

上人感恩人文真善美志工,經過大家的智慧創作與編輯,做出很優質的展覽,「看的有形、聽的有情」,而且「做的有理」,將人、事、理與人情都展現出來了,要再接再厲,將慈濟的情、環保的愛,用人文與長情會合起來,傳達給人間。

大乘菩薩法,佛法的精髓

十月三十一日,人文志業主管同仁與上人分享工作點滴及心得。大愛臺楊景卉師姊分享,紀錄拍攝自去年六月迄今,臺灣圖書館修復一套七冊《法華經》經書現況。

上人說,從古代文物可以看見時間的過程,從它所留下的使用痕跡,遙想幾百年前的人與文化背景。「《法華經》是佛法中的精髓,教導大乘菩薩法,總共有七卷。我只知道這部經典很珍貴,卻不知道要如何保護、保存它,才能免於繼續受環境溼氣的侵蝕。」

「我會買下這部經,是在豐原慈雲寺養病時,有一位信徒來慈雲寺,提到他們家隔壁鄰居在清理住家的時候,發現床底下有這一部經典,應該是祖先傳下來的,現在這代人不信佛,想要拿給古物商估價賣出。我聽了就拜託這位信徒,我要買這部經,請他幫我帶回來。拿到手上一看,果然已經老舊了,也不知要如何修補損壞的部分,但是在翻閱時,總是覺得很歡喜,在這部經裏面,得到很多人間的常識,體會到宇宙萬物的壽命,來得很不容易。」

「這部經的文字,是來自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說的法,佛陀講出他所覺悟的道理、傳達他的思想,經過幾百年、上千年後,佛法不斷流傳,直到清朝,經過印刷流通,被這戶人家請回家中。其實它的生命過程,我並不重視,只重視裏面的經文,啟動了人間菩薩法。菩薩不是形象而已,是真正能做到,並且向內啟發人人本具有的佛性,而我們從凡夫開始修行,就要實行菩薩道。」

「《法華經》的〈壽量品〉談及時間,過去無窮盡,未來無盡期,最重要的是把握現在。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也不斷見證過去,教育著我們,當下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只是過程,未來還有無窮無盡的時間、空間。」

上人說,當前的時間、空間與人間,有很多令人擔憂的現象。譬如現在面對康芮颱風侵襲,在臺北的室內還聽不到風雨聲,不過得知花蓮風強雨驟,精舍也傳來消息,這次風雨不同以往,周圍樹木因強大風勢而傾倒,還有一些門窗被風吹毀。「聽了這些訊息,難免著急,不過我立刻對自己說:著急又能怎麼辦,還是要穩定、穩住身心,但願隨著時間過去,能平安度過風雨。但是每一秒鐘,內心還是掛礙、掛念著。」

「請大家提起虔誠的心,虔誠祈禱颱風能慢慢地降低風力,雨量慢慢地減少;隨著每一秒鐘過去,無量的每一秒都能平平安安。希望世間平安,人心就要虔誠,祈禱還要發願,發好願、做好事,每一秒鐘都有好心念、每一秒鐘都在做好事,隨著分分秒秒不斷過去,就不斷累積了善與福。」

主動報平安,讓師父安心

在氣象署昨天發布康芮颱風的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之後,精舍本會於昨天上午八點成立應變中心,各地慈濟分會亦陸續成立合心災害應變中心。透過網路視訊,花蓮、臺東、宜蘭、高雄區之慈誠委員連線關渡靜思堂,向上人報告各地最新狀況,以及慈濟志工應變情形。

上人說:「這個颱風的風力很強、暴風圈範圍很大,風大雨大;雖然臺灣經常遭遇颱風侵襲,但是這一回聽來的訊息,令人感到很擔憂!不過通常等到知道要擔憂,風已經過去了,對於有損失的地方,我們現在要啟動勘災、賑災,期待各地慈濟人承擔起責任,大家都要關心。」

「慈濟五十多年了,剛開始與師父一起為慈濟付出的慈濟人,這時候已經高齡了,拜託各位菩薩們,在颱風過後,請你們多關心當區所有的資深菩薩、高齡菩薩們,要特別對他們說,師父很關心他們,所以請你們去關懷他們。」

「颱風過後,山上土石含水量高,山路還不是很穩定,可以先用視訊聯絡山上人家,了解他們的狀況,不要很勉強在不穩定的時候上山,師父會比較安心。很多事情,你們都會替師父想到,也一定會去做到,不過大家安全為第一,有事就與師父聯絡,讓我每天知道你們的訊息,知道大家都平安。師父知道你們發心的力量很大,你們也絕對做得到,除了法親要照顧,我們在關懷、照顧的老人家,也要多關懷,感恩,祝福你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