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至四日 牽教

12.2~4《農十一月‧初二至初四》

【靜思小語】合理的管理還要有情的互動,才能留住人才。

人文不同於文化

十二月二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人間雖苦,但只要人心有愛,願意付出助人,心就在淨土中,且人間就是菩薩淨土。佛陀希望引導人人離苦得樂,這分理想經由歷代祖師大德不斷傳承,直到今天,慈濟人在世界各地身體力行。

上人指出,佛法有很豐富的人文精神,由慈濟人展現在儀表言行。因為不希望大家只是隨著社會潮流展現浮於表面的「文化」,所以一向強調深入心靈意識,展現於禮儀態度的「人文」;慈濟人要發自內心與法相契,「做我所想、做我所說」,也以誠正的態度向大眾分享做過的事,印證佛法道理。

「佛陀是見到人間的苦而動念修行,苦、空、無常就是人間的真實相。時常想到窮困國家貧窮人的生活,實在是很心疼,思考著如何幫助他們;將近六十年來,我們真的為人間做了不少事,之所以能做這麼多事,要感恩有很多好因緣,許多國家有慈濟人,志業落地生根,或是在沒有慈濟人的國家,因為賑災而與當地人士結好緣,借力使力幫助當地苦難人。」

「不分宗教,都要同心協力,為人間苦難而付出;我們要開闊心胸,用尊重、感恩心,會合宗教、會合有心人的力量為人間做事;有力量就要趕緊發揮出來,幫助需要的人,不要囤積資糧,只要哪裏需要,就趕快付出。」

上人感恩自己與慈濟人有深遠的好緣,慈濟人總是相信、支持師父,這分信任讓自己覺得人生很有價值;慈濟志業體的每一個單位,也都要做到被大眾相信,讓大家放心支持,共同發揮力量救拔人間苦難;真正做到了,「大事記」一定要寫下來,因為每一項都是慈濟的歷史。

上人表示,隨著年齡增長,體力不斷衰退,但自己很努力,要將佛陀的精神與現代的慈濟法推展開來。慈濟行善不分宗教、不涉及政治,是秉持人道精神去幫助苦難人,這就是慈濟人的使命,只要有因緣救助得到,就去付出。「只要你們有心想做,就可以會合人人的心力去做到;若是所要做的事,在當地的力量不夠,我會再呼籲。憑著大家對慈濟的信任感與動員力,都很願意『共善』;共善法、共善念、共善力,要靠慈濟人不斷地推動,把握因緣多分享。」

佛教重要的里程

十二月三日,聆聽佛陀故鄉專案團隊報告後,上人開示:「我們本來就是『為佛教,為眾生』,你們到那裏是為眾生付出,但你們也是佛教徒,要維持正向,否則宗教只要有一點偏差,就失去了意義,所以你們在當地做事,方向要正確,對眾生要積極。」

「你們發心來來回回,付出時間、體力、心力等等,真的是『獻身命』,師父要做的,你們都替我做到了;師父是精神理念的軸心,但若沒有你們,軸心就無法轉。我會把軸心掌握得很穩定,當軸心轉動時,你們不要脫離,還要用力去轉。」

上人感恩星馬慈濟人發心,實現師父的心願,連接起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精神,會合人間菩薩的力量,翻轉佛陀故鄉的苦難狀況,這是很重要的佛教歷史里程。「教育就是希望,聽到你們要為當地教育做的事,很正確。只要有因緣,幾個佛經裏有記載的村落,例如牧羊女在尼連禪河畔供養羊乳,我們可以接觸得到,就能協助他們建設學校。」

醫療要疼惜入心

十二月四日,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分享後,上人開示:「每一回聽到慈院醫療團隊醫治病人,不只是看病而已,真的去關心他們,照顧到他們的心靈,總是會感覺很溫馨、很溫暖,真的將他們疼惜入心;這分疼惜的心要永恆維持,可以讓病人減輕心理的苦。醫療教育在醫學生開始見習時,就要引入關心病人的精神,尤其護理團隊,讓病人如同看到觀世音菩薩現前,安他們的心。」

「聽了你們的分享,感覺到生命有希望,這分希望來自你們很真誠、用心在牽引,而且有心在教育。醫療教育不只有老師來教,需要臨床各科室大醫王用誠意『牽教』,表達對病人疼惜的心態。」

對醫療志業體主管開示,上人說,醫療攸關生命、解救病苦,是人間非有不可的行業;但是現在的社會風氣以及發達的科技傳播,擾亂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讓病人對醫護不若過去那般尊重,醫護人員的志業精神也模糊了。雖然社會現況令人感慨,但總是相信人有感情,需要真誠互待,彼此鼓勵。

「在花東要招募專業人才,比起西部,確實較為困難;幸好慈濟在花蓮,有醫學院、護理學院,對東部的醫護人力的確幫助很大,也為花東醫療注入大力量。所以說來,慈濟總是為人間盡心力。若說損益多少,我一直都不會在這上面用心,我關注的是慈濟醫療對人間有何幫助,例如在花蓮偏遠山上或鄉間,交通很不方便,人口老化的程度比西部嚴重,更需要醫療的照顧。」

上人表示,若說管理,要合理的管理,更要有情的管理、有情的互動,不要只是談條例、規則而沒有感情,否則還是留不住人。要讓同仁了解醫療的崇高價值,提升愛心,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盤點生命的價值,醫護人員要知道自己對人群的貢獻。主管要用時間陪伴同仁,培養好感情,從而引導同仁了解自己的職能價值,所以期待主管同仁們要用愛相互鼓勵。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12.2~4《農十一月‧初二至初四》

【靜思小語】合理的管理還要有情的互動,才能留住人才。

人文不同於文化

十二月二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人間雖苦,但只要人心有愛,願意付出助人,心就在淨土中,且人間就是菩薩淨土。佛陀希望引導人人離苦得樂,這分理想經由歷代祖師大德不斷傳承,直到今天,慈濟人在世界各地身體力行。

上人指出,佛法有很豐富的人文精神,由慈濟人展現在儀表言行。因為不希望大家只是隨著社會潮流展現浮於表面的「文化」,所以一向強調深入心靈意識,展現於禮儀態度的「人文」;慈濟人要發自內心與法相契,「做我所想、做我所說」,也以誠正的態度向大眾分享做過的事,印證佛法道理。

「佛陀是見到人間的苦而動念修行,苦、空、無常就是人間的真實相。時常想到窮困國家貧窮人的生活,實在是很心疼,思考著如何幫助他們;將近六十年來,我們真的為人間做了不少事,之所以能做這麼多事,要感恩有很多好因緣,許多國家有慈濟人,志業落地生根,或是在沒有慈濟人的國家,因為賑災而與當地人士結好緣,借力使力幫助當地苦難人。」

「不分宗教,都要同心協力,為人間苦難而付出;我們要開闊心胸,用尊重、感恩心,會合宗教、會合有心人的力量為人間做事;有力量就要趕緊發揮出來,幫助需要的人,不要囤積資糧,只要哪裏需要,就趕快付出。」

上人感恩自己與慈濟人有深遠的好緣,慈濟人總是相信、支持師父,這分信任讓自己覺得人生很有價值;慈濟志業體的每一個單位,也都要做到被大眾相信,讓大家放心支持,共同發揮力量救拔人間苦難;真正做到了,「大事記」一定要寫下來,因為每一項都是慈濟的歷史。

上人表示,隨著年齡增長,體力不斷衰退,但自己很努力,要將佛陀的精神與現代的慈濟法推展開來。慈濟行善不分宗教、不涉及政治,是秉持人道精神去幫助苦難人,這就是慈濟人的使命,只要有因緣救助得到,就去付出。「只要你們有心想做,就可以會合人人的心力去做到;若是所要做的事,在當地的力量不夠,我會再呼籲。憑著大家對慈濟的信任感與動員力,都很願意『共善』;共善法、共善念、共善力,要靠慈濟人不斷地推動,把握因緣多分享。」

佛教重要的里程

十二月三日,聆聽佛陀故鄉專案團隊報告後,上人開示:「我們本來就是『為佛教,為眾生』,你們到那裏是為眾生付出,但你們也是佛教徒,要維持正向,否則宗教只要有一點偏差,就失去了意義,所以你們在當地做事,方向要正確,對眾生要積極。」

「你們發心來來回回,付出時間、體力、心力等等,真的是『獻身命』,師父要做的,你們都替我做到了;師父是精神理念的軸心,但若沒有你們,軸心就無法轉。我會把軸心掌握得很穩定,當軸心轉動時,你們不要脫離,還要用力去轉。」

上人感恩星馬慈濟人發心,實現師父的心願,連接起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精神,會合人間菩薩的力量,翻轉佛陀故鄉的苦難狀況,這是很重要的佛教歷史里程。「教育就是希望,聽到你們要為當地教育做的事,很正確。只要有因緣,幾個佛經裏有記載的村落,例如牧羊女在尼連禪河畔供養羊乳,我們可以接觸得到,就能協助他們建設學校。」

醫療要疼惜入心

十二月四日,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分享後,上人開示:「每一回聽到慈院醫療團隊醫治病人,不只是看病而已,真的去關心他們,照顧到他們的心靈,總是會感覺很溫馨、很溫暖,真的將他們疼惜入心;這分疼惜的心要永恆維持,可以讓病人減輕心理的苦。醫療教育在醫學生開始見習時,就要引入關心病人的精神,尤其護理團隊,讓病人如同看到觀世音菩薩現前,安他們的心。」

「聽了你們的分享,感覺到生命有希望,這分希望來自你們很真誠、用心在牽引,而且有心在教育。醫療教育不只有老師來教,需要臨床各科室大醫王用誠意『牽教』,表達對病人疼惜的心態。」

對醫療志業體主管開示,上人說,醫療攸關生命、解救病苦,是人間非有不可的行業;但是現在的社會風氣以及發達的科技傳播,擾亂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讓病人對醫護不若過去那般尊重,醫護人員的志業精神也模糊了。雖然社會現況令人感慨,但總是相信人有感情,需要真誠互待,彼此鼓勵。

「在花東要招募專業人才,比起西部,確實較為困難;幸好慈濟在花蓮,有醫學院、護理學院,對東部的醫護人力的確幫助很大,也為花東醫療注入大力量。所以說來,慈濟總是為人間盡心力。若說損益多少,我一直都不會在這上面用心,我關注的是慈濟醫療對人間有何幫助,例如在花蓮偏遠山上或鄉間,交通很不方便,人口老化的程度比西部嚴重,更需要醫療的照顧。」

上人表示,若說管理,要合理的管理,更要有情的管理、有情的互動,不要只是談條例、規則而沒有感情,否則還是留不住人。要讓同仁了解醫療的崇高價值,提升愛心,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盤點生命的價值,醫護人員要知道自己對人群的貢獻。主管要用時間陪伴同仁,培養好感情,從而引導同仁了解自己的職能價值,所以期待主管同仁們要用愛相互鼓勵。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十八至二十日 感恩此時相見

12.18~20《農十一月‧十八至二十》

【靜思小語】與人互動有禮節,一句「感恩」就是祝福的好話。

志業傳家,傳寶也傳福

彰化縣有很多鄉村,範圍很遼闊,慈濟人總是不辭辛勞深入各村落訪視關懷。十二月十八日與彰化區榮董團隊座談,上人回憶早期訪貧:「我帶著慈濟人,走入每一家去探望;臺東有王添丁校長夫婦承擔整個臺東縣的慈善訪視與發放,王校長去度各村鎮的學校校長,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海邊,如果發現學生的家庭需要幫忙,就請他們提報給慈濟。他的身教傳給兒子王壽榮,大學畢業之後在嘉義成家立業,就是嘉義的第一顆種子。」

「那時我若來到嘉義複查慈善個案,就是他在帶。他平時是用摩托車載著米糧、生活物資,直接送到需要的家庭,範圍很廣、距離很遠,但他總是挨家挨戶送,一趟一趟來回。」

「慈濟人以志業傳家,父傳子,這時候是傳到壽榮的女兒、女婿,已經傳四代了。要度其他人容易,要度自己家的人是不容易。你們做慈濟,很多時間都在外面,家人總會埋怨整天看不到你們,心裏就有個障礙,不會支持;但只要家人肯支持,就開始有大力量。」

「所以師父常常告訴慈濟人,修福同時要修慧,修福是向外,修慧要向內。家人支持你們、幫助你們、陪伴你們,就表示你們發揮智慧,下了功夫,做到讓他們願意支持與協助,這確實不簡單,聽來大家都做到了,傳寶在家,且代代相傳,也就是傳福,是代代子孫的福。」

「回過頭來說,慈濟需要你們;我一直聽你們說,弟子需要師父,但是生命在自然法則中,一定會過去,就如地球萬物也在成住壞空的自然法則中。人的生命很短暫,但是不可輕視,劫難都從人在分秒中的造作累積而成;最初師父教大家每天存五毛錢救人,慈善力量也是如此點滴累積而來,到現在慈濟人在國際間救助苦難,就是從最初的微細點滴開始。」上人期勉慈濟人帶動愛與善,世世代代累積福與慧,指引人心觀念的正確方向。

隨喜讚歎,廣結善因緣

十二月十九日,上人即將南下嘉義大林,於彰化感恩時刻叮嚀師兄師姊,菩薩道上除了自修身心,更要廣度眾生,而眾生剛強,各有習氣,需要人間菩薩運用不同的方法度化。

「我這趟行腳,看到各地慈濟人都是盡心力,用誠意做慈濟,盡形壽在付出;每個地方的慈濟人,度眾生的方法都不一樣,接引不同人的方法也不一樣,這麼多的方便法,都是由慈濟人自身的慧性不斷地啟發出來。」

上人期待大家培養好說話習慣,一開口就是祝福別人的好話,而非脫口而出得罪人的言詞,或是養成不好的口頭禪。有些法師教信徒念佛,祝福別人無量壽福。「念佛要念入心,更要念入意識,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現在的人信仰很多元,我們尊重人人的宗教信仰,與人見面、互動的禮節,一句『感恩』就是祝福的好話,感恩今天此時可以相見。」

「期待慈濟能夠普及社會各階層、各角落,就像水可以隨著不同的容器,變成不同的形狀,隨方就圓,做事要圓滿,而慈濟人的心念也要源遠流長,發了一念好心,就要把握因緣去做;或是聽到有人分享他們做好事的過程和心得,我們由衷讚歎,讓他們更有信心,我們也有功德。」上人勉勵大家,發心立願就要身體力行,或是隨喜讚歎,廣結善因緣,長長久久地在人間傳愛、傳福。

溫暖回饋,醫療有價值

十二月二十日於大林慈院醫療科座談,上人表示這次是帶病出門,一年過一年,光陰一直過去,年歲已大,生命就如溜滑梯,從高處滑下,很快就到底了。但仍勉力把握有限的時間,即使身有病痛,還是一步一步向前走而來到大林。

「我把握了因緣,把握了時間,一路從花蓮的菜市場裏呼籲『五毛錢能救人』,累積到現在近六十年,慈濟的人道關懷或援助,到達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一步一步走過來,不要去想走一步有多遠?只要是真誠為人間付出,確認是對的方向,腳步踏出去,往前走,總是不會錯。」

上人說,只要聽到慈濟醫院如何搶救生命,讓病人解除病痛,健康生活,就覺得當初決定在此建院,克服諸多困難,戰戰兢兢地一路走過來,是很值得的。「我覺得這輩子做最對而且可永恆延續的,就是醫療志業。而且在大林將這所醫院蓋起來,帶動了地方的繁榮,讓我最高興的是可以照顧雲嘉鄉間的老人家。」

上人說,同仁們面對的大多是草根性的純樸長者,也入鄉隨俗,即使是分享很有科學水準的醫療內容,聽起來卻很親切。醫護同仁與年長的病人互動,用他們聽得最習慣的語言對話,像子姪般疼惜他們,親切稱呼「阿公、阿嬤、阿姨」等等,大林慈院就像一個大家庭,很溫暖。所以得到病人與家屬的稱讚,或是愛心回饋,就代表大家真誠的付出,讓人感受到了,這就是價值。

下午舉行雲嘉第一場歲末祝福典禮,除了大林慈院主管同仁參與,還有中正大學的師生們與會。上人期勉大家更上一層樓,知識高,智慧更高,不只局限在醫療專業領域,也不只關心臺灣社會,要放眼國際,有全球一家的開闊心胸。

上人請同仁們多運用網路了解全球慈濟事,把握機會與親友或病人分享「我們的慈濟」所做的事,共同弘法利生。「我對各位有信心,你們應該都認定這裏是我們的大家庭,所以有志一同,要做好醫療教育,把真誠關懷病人的愛傳給年輕後進。看到醫療志業在各院主管帶動下,有人文、有愛心,我很放心;法脈宗門要靠大家守護與傳承,相信我下一生『再來』時,也來得及、接得上,慈濟人文精神代代相傳。」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12.18~20《農十一月‧十八至二十》

【靜思小語】與人互動有禮節,一句「感恩」就是祝福的好話。

志業傳家,傳寶也傳福

彰化縣有很多鄉村,範圍很遼闊,慈濟人總是不辭辛勞深入各村落訪視關懷。十二月十八日與彰化區榮董團隊座談,上人回憶早期訪貧:「我帶著慈濟人,走入每一家去探望;臺東有王添丁校長夫婦承擔整個臺東縣的慈善訪視與發放,王校長去度各村鎮的學校校長,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海邊,如果發現學生的家庭需要幫忙,就請他們提報給慈濟。他的身教傳給兒子王壽榮,大學畢業之後在嘉義成家立業,就是嘉義的第一顆種子。」

「那時我若來到嘉義複查慈善個案,就是他在帶。他平時是用摩托車載著米糧、生活物資,直接送到需要的家庭,範圍很廣、距離很遠,但他總是挨家挨戶送,一趟一趟來回。」

「慈濟人以志業傳家,父傳子,這時候是傳到壽榮的女兒、女婿,已經傳四代了。要度其他人容易,要度自己家的人是不容易。你們做慈濟,很多時間都在外面,家人總會埋怨整天看不到你們,心裏就有個障礙,不會支持;但只要家人肯支持,就開始有大力量。」

「所以師父常常告訴慈濟人,修福同時要修慧,修福是向外,修慧要向內。家人支持你們、幫助你們、陪伴你們,就表示你們發揮智慧,下了功夫,做到讓他們願意支持與協助,這確實不簡單,聽來大家都做到了,傳寶在家,且代代相傳,也就是傳福,是代代子孫的福。」

「回過頭來說,慈濟需要你們;我一直聽你們說,弟子需要師父,但是生命在自然法則中,一定會過去,就如地球萬物也在成住壞空的自然法則中。人的生命很短暫,但是不可輕視,劫難都從人在分秒中的造作累積而成;最初師父教大家每天存五毛錢救人,慈善力量也是如此點滴累積而來,到現在慈濟人在國際間救助苦難,就是從最初的微細點滴開始。」上人期勉慈濟人帶動愛與善,世世代代累積福與慧,指引人心觀念的正確方向。

隨喜讚歎,廣結善因緣

十二月十九日,上人即將南下嘉義大林,於彰化感恩時刻叮嚀師兄師姊,菩薩道上除了自修身心,更要廣度眾生,而眾生剛強,各有習氣,需要人間菩薩運用不同的方法度化。

「我這趟行腳,看到各地慈濟人都是盡心力,用誠意做慈濟,盡形壽在付出;每個地方的慈濟人,度眾生的方法都不一樣,接引不同人的方法也不一樣,這麼多的方便法,都是由慈濟人自身的慧性不斷地啟發出來。」

上人期待大家培養好說話習慣,一開口就是祝福別人的好話,而非脫口而出得罪人的言詞,或是養成不好的口頭禪。有些法師教信徒念佛,祝福別人無量壽福。「念佛要念入心,更要念入意識,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現在的人信仰很多元,我們尊重人人的宗教信仰,與人見面、互動的禮節,一句『感恩』就是祝福的好話,感恩今天此時可以相見。」

「期待慈濟能夠普及社會各階層、各角落,就像水可以隨著不同的容器,變成不同的形狀,隨方就圓,做事要圓滿,而慈濟人的心念也要源遠流長,發了一念好心,就要把握因緣去做;或是聽到有人分享他們做好事的過程和心得,我們由衷讚歎,讓他們更有信心,我們也有功德。」上人勉勵大家,發心立願就要身體力行,或是隨喜讚歎,廣結善因緣,長長久久地在人間傳愛、傳福。

溫暖回饋,醫療有價值

十二月二十日於大林慈院醫療科座談,上人表示這次是帶病出門,一年過一年,光陰一直過去,年歲已大,生命就如溜滑梯,從高處滑下,很快就到底了。但仍勉力把握有限的時間,即使身有病痛,還是一步一步向前走而來到大林。

「我把握了因緣,把握了時間,一路從花蓮的菜市場裏呼籲『五毛錢能救人』,累積到現在近六十年,慈濟的人道關懷或援助,到達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一步一步走過來,不要去想走一步有多遠?只要是真誠為人間付出,確認是對的方向,腳步踏出去,往前走,總是不會錯。」

上人說,只要聽到慈濟醫院如何搶救生命,讓病人解除病痛,健康生活,就覺得當初決定在此建院,克服諸多困難,戰戰兢兢地一路走過來,是很值得的。「我覺得這輩子做最對而且可永恆延續的,就是醫療志業。而且在大林將這所醫院蓋起來,帶動了地方的繁榮,讓我最高興的是可以照顧雲嘉鄉間的老人家。」

上人說,同仁們面對的大多是草根性的純樸長者,也入鄉隨俗,即使是分享很有科學水準的醫療內容,聽起來卻很親切。醫護同仁與年長的病人互動,用他們聽得最習慣的語言對話,像子姪般疼惜他們,親切稱呼「阿公、阿嬤、阿姨」等等,大林慈院就像一個大家庭,很溫暖。所以得到病人與家屬的稱讚,或是愛心回饋,就代表大家真誠的付出,讓人感受到了,這就是價值。

下午舉行雲嘉第一場歲末祝福典禮,除了大林慈院主管同仁參與,還有中正大學的師生們與會。上人期勉大家更上一層樓,知識高,智慧更高,不只局限在醫療專業領域,也不只關心臺灣社會,要放眼國際,有全球一家的開闊心胸。

上人請同仁們多運用網路了解全球慈濟事,把握機會與親友或病人分享「我們的慈濟」所做的事,共同弘法利生。「我對各位有信心,你們應該都認定這裏是我們的大家庭,所以有志一同,要做好醫療教育,把真誠關懷病人的愛傳給年輕後進。看到醫療志業在各院主管帶動下,有人文、有愛心,我很放心;法脈宗門要靠大家守護與傳承,相信我下一生『再來』時,也來得及、接得上,慈濟人文精神代代相傳。」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臺北市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多一些快樂相聚的片段

耶誕節前一天的課堂上,志工和學員戴上耶誕帽、圍上紅色圍巾合影。

記憶保養班每週一次的小聚,給了離鄉背井的外籍看護者一些放鬆的時間,給照顧者一些喘息的空間,更讓年長者多些與他人快樂相會的記憶,即使這些記憶可能是短暫的。

二○二四年耶誕節前一日早上九點,陸續有老人家在家人或外籍看護陪同下,走入慈濟中山八德共修處的二樓,準備參加每週二上課的記憶保養班。

投影幕前四排長桌,老人家坐在桌前,陪伴者就坐在他們後方;入場前人人都領到了一頂耶誕帽,在唱完班歌〈幸福的臉〉之後,活動正式開始。

志工送來一盤文具用品,有大致剪裁好的色紙,還有剪刀、膠水及馬克筆等工具;今天手作主題是「會跳舞的耶誕老人」,學員們四人一組,將色紙組裝起來,粉色的是臉,紅色的是帽子,白色的是耶誕帽帽簷。

學員或多或少有失智症狀,認知功能不一,有些能清楚聽懂指令,快速完成步驟,有的則需要引導,或是只能坐在一旁觀看。志工們花心思在小細節上,盡量讓人人都有參與感,並保持活動有足夠的趣味性。

學員大多住在臺北市中山區,有年長退化的慈濟志工或社區民眾、醫師轉介來的長輩,上課前都會接受初步專業評估。「我覺得是有緣的,在社區的,那我就要收!」記憶保養班負責志工江旻真直率地說。

醫護駐點,提供專業諮詢

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成立於二○二二年十一月,是江旻真與先生黃國倫在看了大愛劇《你好,我是誰》,深受啟發所辦理的;夫妻倆特地到大林慈濟醫院,向劇中主角本尊、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請益,並獲得他在北部的學生神經內科醫師林冠宏及個案管理師簡均穎協助。

兩年來,他們以志工的身分,為報名者進行初步的記憶力評估,判斷是否有參加記憶保養班的需求,或者進一步轉介就醫。林冠宏醫師每月一到兩次與事前預約的家屬會面,回答照顧失智症患者的疑問;個管師簡均穎則是駐點在每週的課程,幫忙注意學員狀況。他們都認同曹汶龍醫師的理念—從社會面向來幫助長輩,而非只是藥物控制。

在記憶保養班中,特別可以感受到失智症患者家庭的不容易,並顯現在照顧者這一端。

李女士在父親過世後,發現母親記憶力直線墜落,不時出現失序行為,雖然曾經請過看護,由於事先沒有充分溝通,看護難以時時刻刻照顧長輩的突發狀況,互動的經驗並不好。

失智症患者的病情千奇百種,對於沒有相關照顧經驗的看護而言,是很大的挑戰。

陪伴阿嬤來上課的印尼看護花麗,今年三十七歲,育有三個孩子;她已經在臺灣工作十年,說得一口好中文。這是她第一次照顧失智症長者,十個月以來,阿嬤常忘了她是誰,會出現害怕及生氣的情緒。

花麗認為,相較於上一任的看護經驗,阿嬤讓她感到照顧上的困難;但是來到記憶保養班或日照中心,阿嬤因為有事可做而減少失序行為,讓她安心一些。

李女士的母親也是如此。李女士觀察:「媽媽在這裏跳有氧舞蹈的自發性,比在日照中心好。」她認為宗教和群體的力量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團體手作,相互陪伴一段

「我想要試對,不想要試錯。」當初,江旻真在見到曹汶龍時如此說到。她及黃國倫的積極感動曹汶龍,樂意提供過去開班的祕訣,並介紹其他記憶保養班的負責人分享經驗。具體了解後,江旻真有了信心,認為自己可以辦得到;並邀請林冠宏醫師為當區志工進行三堂培訓課程,認識失智症照顧。

曹汶龍並建議,選擇每週一天舉辦較好。兩年多來,江旻真的經驗也是如此:「一週一天,長輩會期待,志工也不會那麼累。」她選擇手作為活動主要內容,希望長輩「動手、動腦、與人互動」,「這是曹爸給我的最大觀念。」

每二至三個月,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志工團隊家訪,曹汶龍、林冠宏和簡均穎同行,仔細觀察長者的居住環境,了解他與家人的關係、生活作息及應對疾病的能力,提供家屬照顧上的建議。

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團隊除了課程及家訪外,還有另一個服務。黃國倫過去經營遊戲社群,他設立「失智伴行病友會公益免費平臺」通訊軟體群組,讓家屬分享照顧心得、相互陪伴;在這超過兩千多人的群組中,以請教照顧技巧及傾訴長期照顧而導致的情緒困擾最多。有人說,看見這麼多人討論和互動,感受到原來並非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壓力。

黃國倫也與公司同事經營「失智伴行病友會」youtube頻道,不定期辦理線上講座,未來計畫製作短影片,以常見的失智照顧問答服務民眾。

無論是上課、家訪、社群經營,共同的目的就是關懷照顧者,提供短暫歇息的時間,讓共同處境的人們有交流的平臺;這些都能避免照顧者獨自面對全天候照顧的重擔,落入孤獨負重的無盡深淵。

二○二四年記憶保養班最後一個上課日,江旻真(右一)和志工們帶著學員「畫煙火」迎接新年。 

長照據點,就在社區裏面

慈濟長照推展中心北區C據點推展組小組長陳惠仙說明,從基隆到新竹,北區共有三十三個慈濟長照據點,其中十七個C據點以及大同聯絡處和萬華聯絡處兩個失智照護據點,均由政府補助經費,並依規定每週至少開設兩個時段。此外,慈濟另外還有十四個長照據點,不包括八德記憶保養班,沒有領取政府補助,主要一週開設一個時段。

陳惠仙認為,慈濟在靜思堂、聯絡處、共修處或環保站辦理長照據點,不只可以直接回饋社區,也是社區民眾了解慈濟的一個管道,當他們走進會所,就會有善的交流。

從小成長在臺北市中山區,江旻真說:「師兄姊都把我當成是女兒,我一直都想回饋他們。」記憶保養班最初開辦時招收十位學員,到如今已有近三十三位;現場包括志工和家屬或看護,幾乎是一比一陪伴。志工賴麗惠分享:「助人也助己!過程中,我們也有收穫。」志工們不只增長失智照護知識,個個還成為手作小老師!

「長輩都很喜歡這裏,每週會期待,颱風天的時候還特別提醒他們不要來。」簡均穎笑道。

十二月二十四日,課程即將結束,長輩與志工團隊拍大合照留念。花麗和幾位印尼同胞在金黃色的耶誕樹旁聊天、拍照。這樣的小聚給了離鄉背井的她們一些放鬆的時間,給照顧者一些喘息的空間,更讓年長者多些與他人快樂相會的時光與記憶,即使他們的記憶可能是短暫的。

小檔案—記憶保養班

  •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2012年成立,曹汶龍主任於全臺輔導成立12個記憶保養班、10個失智關懷據點及4個照顧者互助家庭
  • 2015年起舉辦失智症中心年度音樂會,邀請各地記憶保養班同樂
  • 臺北市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2022年開班,是第一個以環保站為主體的都會型記憶保養班

耶誕節前一天的課堂上,志工和學員戴上耶誕帽、圍上紅色圍巾合影。

記憶保養班每週一次的小聚,給了離鄉背井的外籍看護者一些放鬆的時間,給照顧者一些喘息的空間,更讓年長者多些與他人快樂相會的記憶,即使這些記憶可能是短暫的。

二○二四年耶誕節前一日早上九點,陸續有老人家在家人或外籍看護陪同下,走入慈濟中山八德共修處的二樓,準備參加每週二上課的記憶保養班。

投影幕前四排長桌,老人家坐在桌前,陪伴者就坐在他們後方;入場前人人都領到了一頂耶誕帽,在唱完班歌〈幸福的臉〉之後,活動正式開始。

志工送來一盤文具用品,有大致剪裁好的色紙,還有剪刀、膠水及馬克筆等工具;今天手作主題是「會跳舞的耶誕老人」,學員們四人一組,將色紙組裝起來,粉色的是臉,紅色的是帽子,白色的是耶誕帽帽簷。

學員或多或少有失智症狀,認知功能不一,有些能清楚聽懂指令,快速完成步驟,有的則需要引導,或是只能坐在一旁觀看。志工們花心思在小細節上,盡量讓人人都有參與感,並保持活動有足夠的趣味性。

學員大多住在臺北市中山區,有年長退化的慈濟志工或社區民眾、醫師轉介來的長輩,上課前都會接受初步專業評估。「我覺得是有緣的,在社區的,那我就要收!」記憶保養班負責志工江旻真直率地說。

醫護駐點,提供專業諮詢

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成立於二○二二年十一月,是江旻真與先生黃國倫在看了大愛劇《你好,我是誰》,深受啟發所辦理的;夫妻倆特地到大林慈濟醫院,向劇中主角本尊、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請益,並獲得他在北部的學生神經內科醫師林冠宏及個案管理師簡均穎協助。

兩年來,他們以志工的身分,為報名者進行初步的記憶力評估,判斷是否有參加記憶保養班的需求,或者進一步轉介就醫。林冠宏醫師每月一到兩次與事前預約的家屬會面,回答照顧失智症患者的疑問;個管師簡均穎則是駐點在每週的課程,幫忙注意學員狀況。他們都認同曹汶龍醫師的理念—從社會面向來幫助長輩,而非只是藥物控制。

在記憶保養班中,特別可以感受到失智症患者家庭的不容易,並顯現在照顧者這一端。

李女士在父親過世後,發現母親記憶力直線墜落,不時出現失序行為,雖然曾經請過看護,由於事先沒有充分溝通,看護難以時時刻刻照顧長輩的突發狀況,互動的經驗並不好。

失智症患者的病情千奇百種,對於沒有相關照顧經驗的看護而言,是很大的挑戰。

陪伴阿嬤來上課的印尼看護花麗,今年三十七歲,育有三個孩子;她已經在臺灣工作十年,說得一口好中文。這是她第一次照顧失智症長者,十個月以來,阿嬤常忘了她是誰,會出現害怕及生氣的情緒。

花麗認為,相較於上一任的看護經驗,阿嬤讓她感到照顧上的困難;但是來到記憶保養班或日照中心,阿嬤因為有事可做而減少失序行為,讓她安心一些。

李女士的母親也是如此。李女士觀察:「媽媽在這裏跳有氧舞蹈的自發性,比在日照中心好。」她認為宗教和群體的力量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團體手作,相互陪伴一段

「我想要試對,不想要試錯。」當初,江旻真在見到曹汶龍時如此說到。她及黃國倫的積極感動曹汶龍,樂意提供過去開班的祕訣,並介紹其他記憶保養班的負責人分享經驗。具體了解後,江旻真有了信心,認為自己可以辦得到;並邀請林冠宏醫師為當區志工進行三堂培訓課程,認識失智症照顧。

曹汶龍並建議,選擇每週一天舉辦較好。兩年多來,江旻真的經驗也是如此:「一週一天,長輩會期待,志工也不會那麼累。」她選擇手作為活動主要內容,希望長輩「動手、動腦、與人互動」,「這是曹爸給我的最大觀念。」

每二至三個月,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志工團隊家訪,曹汶龍、林冠宏和簡均穎同行,仔細觀察長者的居住環境,了解他與家人的關係、生活作息及應對疾病的能力,提供家屬照顧上的建議。

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團隊除了課程及家訪外,還有另一個服務。黃國倫過去經營遊戲社群,他設立「失智伴行病友會公益免費平臺」通訊軟體群組,讓家屬分享照顧心得、相互陪伴;在這超過兩千多人的群組中,以請教照顧技巧及傾訴長期照顧而導致的情緒困擾最多。有人說,看見這麼多人討論和互動,感受到原來並非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壓力。

黃國倫也與公司同事經營「失智伴行病友會」youtube頻道,不定期辦理線上講座,未來計畫製作短影片,以常見的失智照顧問答服務民眾。

無論是上課、家訪、社群經營,共同的目的就是關懷照顧者,提供短暫歇息的時間,讓共同處境的人們有交流的平臺;這些都能避免照顧者獨自面對全天候照顧的重擔,落入孤獨負重的無盡深淵。

二○二四年記憶保養班最後一個上課日,江旻真(右一)和志工們帶著學員「畫煙火」迎接新年。 

長照據點,就在社區裏面

慈濟長照推展中心北區C據點推展組小組長陳惠仙說明,從基隆到新竹,北區共有三十三個慈濟長照據點,其中十七個C據點以及大同聯絡處和萬華聯絡處兩個失智照護據點,均由政府補助經費,並依規定每週至少開設兩個時段。此外,慈濟另外還有十四個長照據點,不包括八德記憶保養班,沒有領取政府補助,主要一週開設一個時段。

陳惠仙認為,慈濟在靜思堂、聯絡處、共修處或環保站辦理長照據點,不只可以直接回饋社區,也是社區民眾了解慈濟的一個管道,當他們走進會所,就會有善的交流。

從小成長在臺北市中山區,江旻真說:「師兄姊都把我當成是女兒,我一直都想回饋他們。」記憶保養班最初開辦時招收十位學員,到如今已有近三十三位;現場包括志工和家屬或看護,幾乎是一比一陪伴。志工賴麗惠分享:「助人也助己!過程中,我們也有收穫。」志工們不只增長失智照護知識,個個還成為手作小老師!

「長輩都很喜歡這裏,每週會期待,颱風天的時候還特別提醒他們不要來。」簡均穎笑道。

十二月二十四日,課程即將結束,長輩與志工團隊拍大合照留念。花麗和幾位印尼同胞在金黃色的耶誕樹旁聊天、拍照。這樣的小聚給了離鄉背井的她們一些放鬆的時間,給照顧者一些喘息的空間,更讓年長者多些與他人快樂相會的時光與記憶,即使他們的記憶可能是短暫的。

小檔案—記憶保養班

  •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2012年成立,曹汶龍主任於全臺輔導成立12個記憶保養班、10個失智關懷據點及4個照顧者互助家庭
  • 2015年起舉辦失智症中心年度音樂會,邀請各地記憶保養班同樂
  • 臺北市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2022年開班,是第一個以環保站為主體的都會型記憶保養班

不是難民 是世界的孩子

來自敘利亞的海達(右)、哈克(左)手中舊照是二○一六年滿納海中小學學生領取慈濟發放書包,當年也在滿納海就讀的兩人,如今已是土耳其高中生、大學生。(攝影/余自成)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四項:確保世界上所有人都能獲得有教無類、公平及高品質的教育;對於全球一點二億難民來說,卻是父母、孩子遙不可期的夢想。十年來慈濟在土耳其辦學,延續敘利亞孩童的基本受教權,讓教育成為他們絕處逢生的希望。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四項:確保世界上所有人都能獲得有教無類、公平及高品質的教育;對於全球一點二億難民來說,卻是父母、孩子遙不可期的夢想。十年來慈濟在土耳其辦學,延續敘利亞孩童的基本受教權,讓教育成為他們絕處逢生的希望。

來自敘利亞的海達(右)、哈克(左)手中舊照是二○一六年滿納海中小學學生領取慈濟發放書包,當年也在滿納海就讀的兩人,如今已是土耳其高中生、大學生。(攝影/余自成)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四項:確保世界上所有人都能獲得有教無類、公平及高品質的教育;對於全球一點二億難民來說,卻是父母、孩子遙不可期的夢想。十年來慈濟在土耳其辦學,延續敘利亞孩童的基本受教權,讓教育成為他們絕處逢生的希望。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四項:確保世界上所有人都能獲得有教無類、公平及高品質的教育;對於全球一點二億難民來說,卻是父母、孩子遙不可期的夢想。十年來慈濟在土耳其辦學,延續敘利亞孩童的基本受教權,讓教育成為他們絕處逢生的希望。

虔誠祈禱,感召吉祥

講於二○二五年元月十日至二十日

把握造福的因緣,發揮互助的誠意,還要借重大家虔誠的祈禱上達天聽,當我們的心相結合,心念皆是善,必能感召諸事吉祥。

今年伊始,美國加州洛杉磯縣發生山火,從新聞畫面上看到災區紅紅的火光滿天,教人緊張,大火加上大風,風吹火飄,就地再燃,延燒至鄰近社區住宅,造成大面積的災難,無異於是人間的火宅。

住家燒燬的受災人,即使已投親靠友,住宿及生活已穩定,但畢竟是倉皇逃出火場,經濟或許會面臨困難。當前我們能做的是急難救助,要趕快去付出,給予受災人「有感覺」的幫助,不要蜻蜓點水,是要真正讓他們得到有用的援助。

回想慈濟首次的大型急難救災,就是一九六九年發生在臺灣臺東縣卑南鄉大南村的大火,因艾爾西颱風在中秋夜來襲,加上焚風助虐,村內起火後,引起很大的災難。一夜之間,一百多間房屋被焚毀,七百多人無家可歸。除了發放應急金,因寒冬將至,慈濟決定用二萬元採購臺灣當時品質最好的台麗毛毯,發放給受災的居民;而且不是一戶一件,是依家中人口數,二人一件,這是抱持著愛與尊重的心,給人最好的,讓受者心有所感。

我一直關注著美國這次山火災情,非常真誠地思考著如何援助?除了人力物力的投入,還要借重大家虔誠的祈禱,上達諸佛諸天聽,讓諸佛諸天看見人間的大愛。人人共同用大善、大愛去付出,期待這一波火災早日息滅,轉危為安。

很多受災居民過去的生活都很不錯,一夕之間住家與財產化為烏有,這就如同佛法所說,財產是「五家共有」,突然間發生的災難,就讓平時擁有的一切都空了。無論富有或貧窮,肚子很餓沒得吃,難道我們認為他是富有的人,就不給他一碗飯嗎?急難時喝水吃飯都要很及時給予,或者是天候寒冷,要給予保暖的衣物或毛毯,這都很需要。

慈濟人啟動募心募愛,這不只是為了賑災募款,最重要的是呼籲大家提高警覺,並且發揮人間互助的誠意,這就是我們造福的因緣,所以大家要把握住。在有人很需要的時候,我們及時去付出,這就是我們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時刻;付出的同時,要呼籲更多親友發揮力量,發心共造福田。

慈濟是明朗的佛教團體,佛教的精神是不分宗教,永遠展開胸襟,擁抱眾生。慈濟在美國已三十多年了,應該穩固好站立之地,要把握此次因緣,以實力做出有效率的幫助;以誠意站在這個國際平臺上,千年百世延續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未來的人間,災難不免,救災經驗也要代代相傳。

這次火災是很大的教育,我們現在就在學習。野火延燒範圍很大,重要的是靜下心來,人人虔誠祈禱;若醞釀複雜的成見,這遠比火災造成的災禍更嚴重。我們要以身作則,用真誠的愛來表達虔誠。真誠的愛,是疼惜眾生生命;保護眾生生命,就是養護自己的心宅、滋潤自己的心宅。我們的心靈之宅,若能時時用愛滋潤,心地才不會乾燥,才不至於一點火就燃燒起來。

美國慈濟志工吳如真的家,已為大火焚燒,她勇敢面對事實,心念一轉,暫時放下自己的遭遇,回過頭來立即去幫助人。這是多麼地了不起,是師父的好弟子!有此法親典範在前,我們要好好學習她的智慧。

慈濟人是人間菩薩,菩薩是千處有難千處現,而非千處祈求千處現;不要等人來求救,我們要及時去救度苦難。連日來,美國慈濟人很盡心力去救災,雖然很不捨大家的疲倦,但盼人人相互勉勵,會合信心、毅力及勇氣,真誠地將菩薩情付出給眾生,當我們能以愛以善鋪好這條道路,我們的心能相結合,心念皆是善,必能感召諸事吉祥。

此時,我們還是要呼籲全球虔誠祈禱、全球虔誠發願,戒慎虔誠、齋戒茹素,為美國祈求平安、為天下祈求平安!

講於二○二五年元月十日至二十日

把握造福的因緣,發揮互助的誠意,還要借重大家虔誠的祈禱上達天聽,當我們的心相結合,心念皆是善,必能感召諸事吉祥。

今年伊始,美國加州洛杉磯縣發生山火,從新聞畫面上看到災區紅紅的火光滿天,教人緊張,大火加上大風,風吹火飄,就地再燃,延燒至鄰近社區住宅,造成大面積的災難,無異於是人間的火宅。

住家燒燬的受災人,即使已投親靠友,住宿及生活已穩定,但畢竟是倉皇逃出火場,經濟或許會面臨困難。當前我們能做的是急難救助,要趕快去付出,給予受災人「有感覺」的幫助,不要蜻蜓點水,是要真正讓他們得到有用的援助。

回想慈濟首次的大型急難救災,就是一九六九年發生在臺灣臺東縣卑南鄉大南村的大火,因艾爾西颱風在中秋夜來襲,加上焚風助虐,村內起火後,引起很大的災難。一夜之間,一百多間房屋被焚毀,七百多人無家可歸。除了發放應急金,因寒冬將至,慈濟決定用二萬元採購臺灣當時品質最好的台麗毛毯,發放給受災的居民;而且不是一戶一件,是依家中人口數,二人一件,這是抱持著愛與尊重的心,給人最好的,讓受者心有所感。

我一直關注著美國這次山火災情,非常真誠地思考著如何援助?除了人力物力的投入,還要借重大家虔誠的祈禱,上達諸佛諸天聽,讓諸佛諸天看見人間的大愛。人人共同用大善、大愛去付出,期待這一波火災早日息滅,轉危為安。

很多受災居民過去的生活都很不錯,一夕之間住家與財產化為烏有,這就如同佛法所說,財產是「五家共有」,突然間發生的災難,就讓平時擁有的一切都空了。無論富有或貧窮,肚子很餓沒得吃,難道我們認為他是富有的人,就不給他一碗飯嗎?急難時喝水吃飯都要很及時給予,或者是天候寒冷,要給予保暖的衣物或毛毯,這都很需要。

慈濟人啟動募心募愛,這不只是為了賑災募款,最重要的是呼籲大家提高警覺,並且發揮人間互助的誠意,這就是我們造福的因緣,所以大家要把握住。在有人很需要的時候,我們及時去付出,這就是我們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時刻;付出的同時,要呼籲更多親友發揮力量,發心共造福田。

慈濟是明朗的佛教團體,佛教的精神是不分宗教,永遠展開胸襟,擁抱眾生。慈濟在美國已三十多年了,應該穩固好站立之地,要把握此次因緣,以實力做出有效率的幫助;以誠意站在這個國際平臺上,千年百世延續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未來的人間,災難不免,救災經驗也要代代相傳。

這次火災是很大的教育,我們現在就在學習。野火延燒範圍很大,重要的是靜下心來,人人虔誠祈禱;若醞釀複雜的成見,這遠比火災造成的災禍更嚴重。我們要以身作則,用真誠的愛來表達虔誠。真誠的愛,是疼惜眾生生命;保護眾生生命,就是養護自己的心宅、滋潤自己的心宅。我們的心靈之宅,若能時時用愛滋潤,心地才不會乾燥,才不至於一點火就燃燒起來。

美國慈濟志工吳如真的家,已為大火焚燒,她勇敢面對事實,心念一轉,暫時放下自己的遭遇,回過頭來立即去幫助人。這是多麼地了不起,是師父的好弟子!有此法親典範在前,我們要好好學習她的智慧。

慈濟人是人間菩薩,菩薩是千處有難千處現,而非千處祈求千處現;不要等人來求救,我們要及時去救度苦難。連日來,美國慈濟人很盡心力去救災,雖然很不捨大家的疲倦,但盼人人相互勉勵,會合信心、毅力及勇氣,真誠地將菩薩情付出給眾生,當我們能以愛以善鋪好這條道路,我們的心能相結合,心念皆是善,必能感召諸事吉祥。

此時,我們還是要呼籲全球虔誠祈禱、全球虔誠發願,戒慎虔誠、齋戒茹素,為美國祈求平安、為天下祈求平安!

二十一至二十二日 賺到時間

12.21~22《農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一秒當二秒用,不要浪費時間;要做的事情做到了,就賺到時間了。

富有愛心店,社區聚福點

十二月二十一日,嘉義慈濟人與上人座談,因場地限制,還有一部分師兄師姊在宿舍區停車場,透過視訊同步聆聽。上人讚歎大家長時間坐得很端正,有耐心耐力且精進護法。多位資深慈濟人已經上了年紀,不過聽大家分享早期的慈濟事,記憶都還很清晰;還有環保志工草根的純真言談,讓人聽得很歡喜,這些都是入人群度眾生的法。

「即使臨時用停車場作道場,大家都很歡喜地聞法,簡單的空間就變成莊嚴的道場。大家雖然不是聽師父講經,但是所聽的是菩薩如何利益大地人群的真實經驗。就如許多環保志工,自家生活很好,也有企業家投入,大家能夠放下身段,一起做分類,就表示打破了分別心、傲慢心,發揮平等的大愛,愛人、愛物,這都是佛陀教導眾生,希望眾生要做到的。」

上人提到促成慈濟在大林建院,時任衛生署長的總統府資政張博雅女士,今日亦來見面,談及當年,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最終是為地方造福。談話中也知道,她與嘉義彌陀禪寺道俊法師已結識多年,感到因緣不可思議,很親切。「人與人之間的因緣總是如此牽牽連連,像一個網子,但不是糾纏的網,而是佛法的網,是促成人間好事的菩薩網。」

「請大家珍惜時間、珍惜因緣,不只是珍惜師父來的因緣,法親之間也要相互珍惜,因為你們都是好人,是一起造福人間的菩薩,大家聚在一起不是說是非,而是說好話,說好話就是在傳法度人。」

江張招治師姊分享募「富有愛心店」時,向店家說的好話:「銀角投一聲,諸佛菩薩攏在這;第二聲,乎您好因好緣攏踮這;第三聲,乎您金銀財寶滿大廳。」讓大家聽了很歡喜。上人讚歎師姊有智慧,有愛心就有福,響應的商店會成為「聚福點」,店家發揮愛心,也可以傳好話度顧客。

「淨化人心,就能祥和社會;師父就是為了淨化人心,才會創立慈濟,由慈濟人以實際行動造福人群,並且傳法淨化人心。愛心店,『愛心踮這』(閩南語),造福之家必有餘慶;老闆如果能夠為顧客介紹,不論顧客願不願意捐,他本身就在說好話造福人間,心念已經造福了,福心、福緣就在這裏。」上人說,招募富有愛心店,讓店家擺放愛心撲滿,是度眾生的方便法,是為了淨化人心;在思想複雜、濁惡的世間,多啟發一念愛心,就為人間多淨化一分,多造一分福、多消一分災,讓世間更加平安。

有機會付出,不輕易放棄

十二月二十二日於雲林聯絡處主持歲末祝福典禮,上人談到當初要在大林鎮建設慈濟醫院,除了向政府承租十八甲多的土地,後來再加上林淑靖師姊的公公鄒清山、婆婆鄒許書滿一家人捐贈,合為大約二十甲,足以規畫建設完整的醫院建築與同仁宿舍。可以說鄒老先生一家的喜捨,是促成大林慈院建院的關鍵;最難得的是鄒老先生伉儷不但不居功,還從工程期間就每天一大早起來熬煮青草茶,供應給工地人員,慈院啟業以後仍不間斷地供應茶水給同仁與來院民眾。

「發揮一時的愛心,固然功德無量;能夠長時間付出無所求,而且像鄒居士他們這樣默默地做,實在很難得。雖然現在年紀大了,老太太來讓師父看,有比較駝背一點,但仍沒有休息,還在做事。師父牽著她的手,讚歎她做很多;她卻說要感恩師父,讓她還有機會做。」

上人說,人生無可避免地隨著歲月從年輕走到老年,體力像是溜滑梯一樣快速走下坡,這是自然法則,人生總有那麼一天。當前要認真把握分秒,一秒當二秒用,不能休息,否則如果休息一秒,就等於可用的時間消失二秒;如果休息一小時,就等於消失二小時。浪費時間是對不起天地,因為自從出生,就不斷在消耗天地間的資源;把握時間為天地人間而付出,是用感恩心回饋。

「即使年紀大了,身體較缺乏氣力,但是我也不放棄;要做的事情做好了,這些時間我們就賺到了。只要掌握正確方向,不論是共修聞法,或是去訪視、發放,行善造福,每一個行動都在累積自己的生命價值。」上人說,人生價值不是用財富、地位來衡量,人生總有無常起落,但是生命價值高低可由自己掌握。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12.21~22《農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一秒當二秒用,不要浪費時間;要做的事情做到了,就賺到時間了。

富有愛心店,社區聚福點

十二月二十一日,嘉義慈濟人與上人座談,因場地限制,還有一部分師兄師姊在宿舍區停車場,透過視訊同步聆聽。上人讚歎大家長時間坐得很端正,有耐心耐力且精進護法。多位資深慈濟人已經上了年紀,不過聽大家分享早期的慈濟事,記憶都還很清晰;還有環保志工草根的純真言談,讓人聽得很歡喜,這些都是入人群度眾生的法。

「即使臨時用停車場作道場,大家都很歡喜地聞法,簡單的空間就變成莊嚴的道場。大家雖然不是聽師父講經,但是所聽的是菩薩如何利益大地人群的真實經驗。就如許多環保志工,自家生活很好,也有企業家投入,大家能夠放下身段,一起做分類,就表示打破了分別心、傲慢心,發揮平等的大愛,愛人、愛物,這都是佛陀教導眾生,希望眾生要做到的。」

上人提到促成慈濟在大林建院,時任衛生署長的總統府資政張博雅女士,今日亦來見面,談及當年,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最終是為地方造福。談話中也知道,她與嘉義彌陀禪寺道俊法師已結識多年,感到因緣不可思議,很親切。「人與人之間的因緣總是如此牽牽連連,像一個網子,但不是糾纏的網,而是佛法的網,是促成人間好事的菩薩網。」

「請大家珍惜時間、珍惜因緣,不只是珍惜師父來的因緣,法親之間也要相互珍惜,因為你們都是好人,是一起造福人間的菩薩,大家聚在一起不是說是非,而是說好話,說好話就是在傳法度人。」

江張招治師姊分享募「富有愛心店」時,向店家說的好話:「銀角投一聲,諸佛菩薩攏在這;第二聲,乎您好因好緣攏踮這;第三聲,乎您金銀財寶滿大廳。」讓大家聽了很歡喜。上人讚歎師姊有智慧,有愛心就有福,響應的商店會成為「聚福點」,店家發揮愛心,也可以傳好話度顧客。

「淨化人心,就能祥和社會;師父就是為了淨化人心,才會創立慈濟,由慈濟人以實際行動造福人群,並且傳法淨化人心。愛心店,『愛心踮這』(閩南語),造福之家必有餘慶;老闆如果能夠為顧客介紹,不論顧客願不願意捐,他本身就在說好話造福人間,心念已經造福了,福心、福緣就在這裏。」上人說,招募富有愛心店,讓店家擺放愛心撲滿,是度眾生的方便法,是為了淨化人心;在思想複雜、濁惡的世間,多啟發一念愛心,就為人間多淨化一分,多造一分福、多消一分災,讓世間更加平安。

有機會付出,不輕易放棄

十二月二十二日於雲林聯絡處主持歲末祝福典禮,上人談到當初要在大林鎮建設慈濟醫院,除了向政府承租十八甲多的土地,後來再加上林淑靖師姊的公公鄒清山、婆婆鄒許書滿一家人捐贈,合為大約二十甲,足以規畫建設完整的醫院建築與同仁宿舍。可以說鄒老先生一家的喜捨,是促成大林慈院建院的關鍵;最難得的是鄒老先生伉儷不但不居功,還從工程期間就每天一大早起來熬煮青草茶,供應給工地人員,慈院啟業以後仍不間斷地供應茶水給同仁與來院民眾。

「發揮一時的愛心,固然功德無量;能夠長時間付出無所求,而且像鄒居士他們這樣默默地做,實在很難得。雖然現在年紀大了,老太太來讓師父看,有比較駝背一點,但仍沒有休息,還在做事。師父牽著她的手,讚歎她做很多;她卻說要感恩師父,讓她還有機會做。」

上人說,人生無可避免地隨著歲月從年輕走到老年,體力像是溜滑梯一樣快速走下坡,這是自然法則,人生總有那麼一天。當前要認真把握分秒,一秒當二秒用,不能休息,否則如果休息一秒,就等於可用的時間消失二秒;如果休息一小時,就等於消失二小時。浪費時間是對不起天地,因為自從出生,就不斷在消耗天地間的資源;把握時間為天地人間而付出,是用感恩心回饋。

「即使年紀大了,身體較缺乏氣力,但是我也不放棄;要做的事情做好了,這些時間我們就賺到了。只要掌握正確方向,不論是共修聞法,或是去訪視、發放,行善造福,每一個行動都在累積自己的生命價值。」上人說,人生價值不是用財富、地位來衡量,人生總有無常起落,但是生命價值高低可由自己掌握。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想告訴世人,關於我朋友的故事

賽伊和 Seyhan Mustafa

  • 23歲,比魯尼大學護理學系學生

  • 敘利亞阿勒坡市人,2012年隨家人抵達土耳其

如果有一天我們再見面,我想和他說說我人生的歷程,以及我如何成為一位護理師。當年,他的母親抱著他渾身是血的小身軀,悲痛地哭泣;此生每次想起,我的眼睛就會充滿淚水……

賽伊和 Seyhan Mustafa

  • 23歲,比魯尼大學護理學系學生

  • 敘利亞阿勒坡市人,2012年隨家人抵達土耳其

如果有一天我們再見面,我想和他說說我人生的歷程,以及我如何成為一位護理師。當年,他的母親抱著他渾身是血的小身軀,悲痛地哭泣;此生每次想起,我的眼睛就會充滿淚水……

那年,我還是八歲的小女孩,大家正在慶祝節日,我在街上玩,我的朋友在他家陽臺上對著我說話。遠遠地,我們聽到飛機愈飛愈近,突然發生轟隆巨響,火藥味令人窒息,瞬間,朋友在我眼前死了!雖然我幸運地活下來,但那天的場景,成為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痕。

隔年,父母帶著我們三個孩子逃到土耳其。爸爸有心臟病,那兩年,我們孩子得扛起生計。當我去車縫廠工作時,只要看見其他孩子去上學,我的心會非常痛。

二○一四年,慈濟舉辦發放活動,家長們與孩子準備了一場話劇,在戲裏我們扮演自己,有的賣水、賣衛生紙、有的做工,一個孩子舉手說,為什麼我在工作?但我不工作,家裏怎麼辦?

志工來工廠找我,勸我回到學校,並且承諾會提供學費;我終於可以念書了!但沒有多久再次失望,生活的開銷讓我不得不回到工廠。感恩慈濟沒有放棄我,再次找到我,並且提供獎學金,數目就跟我的薪水一樣,讓我可以安心在滿納海念書。

我用畫作把我的朋友畫在天上,在雲間安詳地微笑(下圖)。如果我們再見面,希望可以跟他說我人生的旅程,告訴他,我如何成為一位護理師。當年,他的母親抱著他渾身是血的小身軀,悲痛地哭泣。每次想起,我的眼睛就會充滿淚水。不只他,我也記得其他的孩子,那一天的記憶深深刻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想向世界講述朋友的故事,以及所有離去的生命,我更想展現從悲劇深處迸發出的力量。

賽伊和畫作∕戰火中萌發的希望

因為慈濟,很多失去家庭、失學的小孩得到幫助,我只是其中一個。我決心將生命奉獻在幫助老人家、保護小孩,這也是我想成為護理師的原因。如果當年我有醫療的基本知識,也許,我的朋友就不會失去生命了……現在我已經成年,而且學到愛與關懷的力量。這些改變了我的人生,也讓我找到前行的方向。

賽伊和 Seyhan Mustafa

  • 23歲,比魯尼大學護理學系學生

  • 敘利亞阿勒坡市人,2012年隨家人抵達土耳其

如果有一天我們再見面,我想和他說說我人生的歷程,以及我如何成為一位護理師。當年,他的母親抱著他渾身是血的小身軀,悲痛地哭泣;此生每次想起,我的眼睛就會充滿淚水……

賽伊和 Seyhan Mustafa

  • 23歲,比魯尼大學護理學系學生

  • 敘利亞阿勒坡市人,2012年隨家人抵達土耳其

如果有一天我們再見面,我想和他說說我人生的歷程,以及我如何成為一位護理師。當年,他的母親抱著他渾身是血的小身軀,悲痛地哭泣;此生每次想起,我的眼睛就會充滿淚水……

那年,我還是八歲的小女孩,大家正在慶祝節日,我在街上玩,我的朋友在他家陽臺上對著我說話。遠遠地,我們聽到飛機愈飛愈近,突然發生轟隆巨響,火藥味令人窒息,瞬間,朋友在我眼前死了!雖然我幸運地活下來,但那天的場景,成為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痕。

隔年,父母帶著我們三個孩子逃到土耳其。爸爸有心臟病,那兩年,我們孩子得扛起生計。當我去車縫廠工作時,只要看見其他孩子去上學,我的心會非常痛。

二○一四年,慈濟舉辦發放活動,家長們與孩子準備了一場話劇,在戲裏我們扮演自己,有的賣水、賣衛生紙、有的做工,一個孩子舉手說,為什麼我在工作?但我不工作,家裏怎麼辦?

志工來工廠找我,勸我回到學校,並且承諾會提供學費;我終於可以念書了!但沒有多久再次失望,生活的開銷讓我不得不回到工廠。感恩慈濟沒有放棄我,再次找到我,並且提供獎學金,數目就跟我的薪水一樣,讓我可以安心在滿納海念書。

我用畫作把我的朋友畫在天上,在雲間安詳地微笑(下圖)。如果我們再見面,希望可以跟他說我人生的旅程,告訴他,我如何成為一位護理師。當年,他的母親抱著他渾身是血的小身軀,悲痛地哭泣。每次想起,我的眼睛就會充滿淚水。不只他,我也記得其他的孩子,那一天的記憶深深刻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想向世界講述朋友的故事,以及所有離去的生命,我更想展現從悲劇深處迸發出的力量。

賽伊和畫作∕戰火中萌發的希望

因為慈濟,很多失去家庭、失學的小孩得到幫助,我只是其中一個。我決心將生命奉獻在幫助老人家、保護小孩,這也是我想成為護理師的原因。如果當年我有醫療的基本知識,也許,我的朋友就不會失去生命了……現在我已經成年,而且學到愛與關懷的力量。這些改變了我的人生,也讓我找到前行的方向。

人生最大的幸福

║證嚴上人.靜思晨語 ║

人人有愛,家家傳善,
時時精進,日日造福;
平安和睦,代代相傳,
朵朵心蓮,開滿人間。

║證嚴上人.靜思晨語 ║

人人有愛,家家傳善,
時時精進,日日造福;
平安和睦,代代相傳,
朵朵心蓮,開滿人間。

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心量放大

12.25~26《農十一月‧二十五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要做多大的事,就要有多大的心胸;有多大的心胸,就能包容多大的範圍。

分秒做到了,分秒有所得

十二月二十五日,與臺南榮董團隊談話時,上人表示真的年紀大了,一路南下,到現在已經感到體力不支。此行所看到的老菩薩,身體狀況也與去年見到的時候有所不同了,老態更明顯。看著慈濟人,也會自我警惕,時日已過,不能不把握時間,大家也都要珍惜時間,在菩薩道上更精進。

和臺南教聯會留史團隊座談,上人說,留下歷史是為了傳承,教育精神與方法要代代相傳。「這段生命歷史,一來可以成為你們的傳家寶,再者就是給予社會真實的人生教育。把有過的教案或寫過的文章,還有你們走入慈濟的歷史,出版成書。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僅有的,是很寶貴的歷史。」

下午場次的臺南歲末祝福典禮,上人抱恙無法親臨現場,由常住師父代為授證,並由德懷師父與眾祝福。在師父們帶領大眾點燈祈禱時,為讓大家安心,上人在六樓會客室,透過視訊連線對眾開示─

「菩薩們,很抱歉,我專程到達這裏,偏偏在這個時候無法到樓下的歲末祝福現場,很對不起大家。不過各位菩薩,你們平時用心用愛付出,守護在社區裏,慈濟因緣永遠在你們的心中,永遠在你們的行動裏。雖然師父沒有下去,其實人人如常。」

「難得有因緣能夠與慈濟會合,關懷天下眾生,要好好用心。剛才播放今年的《慈濟大藏經》影片,大家都看到,普天之下災難偏多,幸好慈濟人在這幾十年來,已經將大愛普及一百多個國家地區,及時救苦救難,請你們用心再回顧。」

「人生無常,就如師父,上一場座談也與大家說,這一回還能來,不知道下一回能不能再來,果然這一場歲末祝福,我就無法下樓。人生何其無常,瞬間分秒要發生什麼事情不知道,但請大家安心,你們看我現在不都是安然無恙嗎?安心喔,只要大家道心堅固,師父也會一直再支持下去。」

「要記得把握時間,有分秒做到了,那這分秒鐘就有所得;沒有做出去,這幾分、幾秒就白白消失了。師父坐在這裏與你們說話,已經有幾分、幾秒,在這幾分鐘之中,我也感覺到我有所得。假如我沒有堅持出來,透過視訊讓大家看到,這幾分鐘也是消失了,讓大家不能安心,所以我還是堅持讓大家看到我。我會好好照顧自己,請你們都安心。天氣很冷,散場時要穿起外套,做好保暖;祝福大家年年平安,新年快樂,感恩!」

做好對的事,生命有價值

十二月二十六日,上人因身體抱恙,行程臨時決定北上,歲末祝福則由常住師父代表為新發意菩薩授證慈誠委員。上人對臺南合心慈濟人說:「對於你們大家,我是很安心,因為你們將每一個地方都顧得很好。菩薩覺有情,大家要把這分情拉好,『拉長情,擴大愛』不是形容詞,是師父的真誠話。靜思堂的這片土地,是莊慎私老居士,把地契放在觀世音菩薩像前,在那裏求啊,期待師父能夠接受這片土地。只想到這點,他的那分誠意,實在不知如何報答,要靠你們替師父報答,就是把這個地方顧好,讓它發揮對社會的良能,並且發揚佛教,照顧好眾生的心與情。」

「你們要不斷講慈濟故事;說是講故事,其實就是講經,而且我們說的故事都是我們所做的事,是還有人能見證的真實事。佛陀滅度幾百年後,才有文字紀錄的佛經;佛陀出生在人間,他的精神理念很超越,我們要認清楚佛陀向我們展現的生命價值,這就是學佛的重點。」

「我在臺南總是想起黃居士(黃勝壁師兄),還有許居士(許明賢師兄),雖然他們往生了,但是來到這裏就會浮現他們的身影,會一直回顧過去。請你們照顧好臺南的家,還有周邊的幾個慈濟道場,常住師父們這幾天會留在這裏,慈濟人分享慈濟故事,常住師父們要牢牢的記住,這一分情要延續,大家要好好地聽。」

「不要讓佛法走樣,信仰佛教不只是拜拜求平安,不做不得,自己不去做就求不得,這都是佛法的真諦道理。師父這輩子,對自己是沒有遺憾,該做的,所作已辦,再接下去就要靠你們護法,讓法脈宗門延續下去。」

「我們要做多大的事,就要有多大的心胸;有多大的心胸,就能包容多大的範圍。所以師父常說,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的心量很大,這樣的因,得來了全球慈濟人的護持,照顧到地球上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

「師父此生只在臺灣,哪裏都不曾去,竟然有辦法照顧到世界上那麼多國家地區的人,其實對於這麼多國家的慈善援助,大多數是海外慈濟人就地取材,不是從臺灣提供資源;但是臺灣的慈濟精神要永久鞏固,不只守護臺灣,還要讓全球信任,就如全球慈濟人對師父的那分信任、尊重、愛。你們在臺南,也要傳承師父的精神,做到被人信任、被人尊重、被人愛。」

上人與眾共勉,人生本是苦、空、無常,無法脫離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最有幸的是在無常苦空的人生得以聞法、學習正法、走正軌道,這是最有福的人生。雖然人總有老病死,且不知無常何時現前,但是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就要把握當前還能運用的每一刻,做好對的事情,這一刻的生命就有價值。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12.25~26《農十一月‧二十五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要做多大的事,就要有多大的心胸;有多大的心胸,就能包容多大的範圍。

分秒做到了,分秒有所得

十二月二十五日,與臺南榮董團隊談話時,上人表示真的年紀大了,一路南下,到現在已經感到體力不支。此行所看到的老菩薩,身體狀況也與去年見到的時候有所不同了,老態更明顯。看著慈濟人,也會自我警惕,時日已過,不能不把握時間,大家也都要珍惜時間,在菩薩道上更精進。

和臺南教聯會留史團隊座談,上人說,留下歷史是為了傳承,教育精神與方法要代代相傳。「這段生命歷史,一來可以成為你們的傳家寶,再者就是給予社會真實的人生教育。把有過的教案或寫過的文章,還有你們走入慈濟的歷史,出版成書。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僅有的,是很寶貴的歷史。」

下午場次的臺南歲末祝福典禮,上人抱恙無法親臨現場,由常住師父代為授證,並由德懷師父與眾祝福。在師父們帶領大眾點燈祈禱時,為讓大家安心,上人在六樓會客室,透過視訊連線對眾開示─

「菩薩們,很抱歉,我專程到達這裏,偏偏在這個時候無法到樓下的歲末祝福現場,很對不起大家。不過各位菩薩,你們平時用心用愛付出,守護在社區裏,慈濟因緣永遠在你們的心中,永遠在你們的行動裏。雖然師父沒有下去,其實人人如常。」

「難得有因緣能夠與慈濟會合,關懷天下眾生,要好好用心。剛才播放今年的《慈濟大藏經》影片,大家都看到,普天之下災難偏多,幸好慈濟人在這幾十年來,已經將大愛普及一百多個國家地區,及時救苦救難,請你們用心再回顧。」

「人生無常,就如師父,上一場座談也與大家說,這一回還能來,不知道下一回能不能再來,果然這一場歲末祝福,我就無法下樓。人生何其無常,瞬間分秒要發生什麼事情不知道,但請大家安心,你們看我現在不都是安然無恙嗎?安心喔,只要大家道心堅固,師父也會一直再支持下去。」

「要記得把握時間,有分秒做到了,那這分秒鐘就有所得;沒有做出去,這幾分、幾秒就白白消失了。師父坐在這裏與你們說話,已經有幾分、幾秒,在這幾分鐘之中,我也感覺到我有所得。假如我沒有堅持出來,透過視訊讓大家看到,這幾分鐘也是消失了,讓大家不能安心,所以我還是堅持讓大家看到我。我會好好照顧自己,請你們都安心。天氣很冷,散場時要穿起外套,做好保暖;祝福大家年年平安,新年快樂,感恩!」

做好對的事,生命有價值

十二月二十六日,上人因身體抱恙,行程臨時決定北上,歲末祝福則由常住師父代表為新發意菩薩授證慈誠委員。上人對臺南合心慈濟人說:「對於你們大家,我是很安心,因為你們將每一個地方都顧得很好。菩薩覺有情,大家要把這分情拉好,『拉長情,擴大愛』不是形容詞,是師父的真誠話。靜思堂的這片土地,是莊慎私老居士,把地契放在觀世音菩薩像前,在那裏求啊,期待師父能夠接受這片土地。只想到這點,他的那分誠意,實在不知如何報答,要靠你們替師父報答,就是把這個地方顧好,讓它發揮對社會的良能,並且發揚佛教,照顧好眾生的心與情。」

「你們要不斷講慈濟故事;說是講故事,其實就是講經,而且我們說的故事都是我們所做的事,是還有人能見證的真實事。佛陀滅度幾百年後,才有文字紀錄的佛經;佛陀出生在人間,他的精神理念很超越,我們要認清楚佛陀向我們展現的生命價值,這就是學佛的重點。」

「我在臺南總是想起黃居士(黃勝壁師兄),還有許居士(許明賢師兄),雖然他們往生了,但是來到這裏就會浮現他們的身影,會一直回顧過去。請你們照顧好臺南的家,還有周邊的幾個慈濟道場,常住師父們這幾天會留在這裏,慈濟人分享慈濟故事,常住師父們要牢牢的記住,這一分情要延續,大家要好好地聽。」

「不要讓佛法走樣,信仰佛教不只是拜拜求平安,不做不得,自己不去做就求不得,這都是佛法的真諦道理。師父這輩子,對自己是沒有遺憾,該做的,所作已辦,再接下去就要靠你們護法,讓法脈宗門延續下去。」

「我們要做多大的事,就要有多大的心胸;有多大的心胸,就能包容多大的範圍。所以師父常說,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的心量很大,這樣的因,得來了全球慈濟人的護持,照顧到地球上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

「師父此生只在臺灣,哪裏都不曾去,竟然有辦法照顧到世界上那麼多國家地區的人,其實對於這麼多國家的慈善援助,大多數是海外慈濟人就地取材,不是從臺灣提供資源;但是臺灣的慈濟精神要永久鞏固,不只守護臺灣,還要讓全球信任,就如全球慈濟人對師父的那分信任、尊重、愛。你們在臺南,也要傳承師父的精神,做到被人信任、被人尊重、被人愛。」

上人與眾共勉,人生本是苦、空、無常,無法脫離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最有幸的是在無常苦空的人生得以聞法、學習正法、走正軌道,這是最有福的人生。雖然人總有老病死,且不知無常何時現前,但是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就要把握當前還能運用的每一刻,做好對的事情,這一刻的生命就有價值。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福を知って、惜しんで、更に福を作る

平安であることに感謝すれば,心は満たされます。
満足できない人は、永遠に自分が幸福であることを知りません。

この人生を精一杯捧げる

九月九日、基金会主任たちの報告の時間に、洪静原(ホン・ジンユェン)師姐は慈済の献体への取り組みについて言及しました。多くの慈済ボランティアが健康なうちに献体登録を済ませ、重病を患った時には特に花蓮慈済病院に戻って緩和ケアを受け、最後の瞬間を迎えたならば、動かなくなった身体を慈済大学に寄付することで願いを果たしていると述べました。

上人曰く、慈済ボランティアは慈済と縁を結んで以来、「役に立つことに価値がある」という人生観を築き、生死を平然と受け入れ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で、「心に執着がなく、執着がないからこそ」、だからこそ不断に奉仕し、求めず、執着せず、心身を捧げているのです。

「かけがえのない生命に値段をつけることはできません。我々は方向をしっかり選び、この人生を衆生のために捧げることができれば、この人生は価値ある人生となるのです」。

「慈済の人々の愛は口先だけではなく、それを実践していますから、家庭の模範、地域の模範となり、その瞬間に教師とな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です。最後まで待って無言の良師になるのではありません」。上人は慈済大学で「無言の良師」と呼ばれる献体について、世の中で成功を収める人や、子や孫を育てて家庭を成している人の中には、特に慈済ボランティアが多いと語りました。慈済に入って誠心誠意で心身を捧げ、多くの苦しむ人々のために尽くすその姿は、まさに人の模範です。人生の最後に身体までも寄付し、医学のために奉仕しているのです。そうすることで自分の人生を、本当に精一杯、捧げることができたと言えるのです。

日々自分が幸福であると感じる

九月十日、シンガポール支部の劉瑞士(リュウ・ルイシ)執行長と幹部たちが精舎に帰り、人工透析センターの運営やスリランカでの施療、会務への配慮、十周年を迎えた慈済大愛幼児教育センターの成果について共有しました。それに対して上人は、こう開示しました。

「シンガポールは福地であり、社会福祉や一般市民の生活は標準以上ですが、清潔で明るい環境に住んでいる人々の心が純朴であることは、非常に幸運なことです。私はいつも自分が幸運であることに感謝しています。なぜなら、毎日出会える方々が善知識であり、友人や法縁者が互いに励まし合っているからです。私を生んで育ててくれた両親に感謝し、この身を以て人間のために福を施し、大衆に利益をもたらしたいのです」。

仏法を学ぶことは、福を求めることではありません。福は、求める必要がないのです。常日頃から真摯に福を施すことで、自然に福が得られるのです。

「もし奉仕を望まず、福を施さなければ、どんなに求めても何も得られません。農夫が田畑を耕さず、種を蒔かず、苗を植えなければ、当然収穫はないのと同じです。季節ごとの作業に心を込め、種を蒔き、耕作し、収穫を得たら更に種を残し、再び種を蒔き、苗を植えてこそ、十分な食糧が得られ、人々に供給できるのです」。

菩提心を発すること、この一念は一つの種子であり、心を込めて耕し、育てることで「一つ」が無量へと増えるのです。上人は、大きな木も小さな種子から芽を出して成長するのであり、地、水、火、風との良い縁が結ばれてこそ、時間と共に成長し繁茂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と述べました。福縁を持ち、平安な社会に住むことができても、世界にはたくさんの人々が、生まれた時から厳しい環境に置かれて心が極端な状態になり、絶えず戦渦に巻き込まれ、朝が来るかどうかも分からない中で不安に苛まれています。その苦しみと痛みは耐え難いものです。

上人は、多くの国や地域が動乱に満ちていることを嘆き、人と人との間で争いが起こり、衆生の業力がますます重くなり、同じ空間の中で衝突が引き起こされ、感情が引き裂かれ、一般市民は本当に苦しんでいると語りました。

「平和で安定して繁栄する幸せな社会に住んでいる私たちは、毎日感謝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私は毎日感謝を唱え、すべての人を尊重します。誰もが仏性を持っているのですから、心を込めて修行して自分の本性に戻ればそれでよく、外に求める必要はなくなるのです」。

「皆さんは、こうして精舎に幸福と感謝を持ち帰ってくれました。これからも自分に満足し、福を知り、福を惜しむことを期待しています。福を知らない人は、永遠に自分が幸福であることを知らず、外に求め続け、心の中は煩悩でいっぱいになり、欲望がますます強くなり、苦しみが増すのです。実のところ、平安であれば心が満たされて満足するというものです。善を行う志を持つことが大切で、善を行える人こそが福のある人であり、豊かで余裕がある人なのです。もし福を知らなければ、永遠に満足できず、人を助けたいと思わなくなります」。

どんなに裕福な国でも、苦しむ人々は存在します。上人はシンガポールのチームを称賛しました。慈善と施療を結びつけ、外に出られない家庭に入って初診を行い、医療を手配し、その後も長期的にフォローアップを行ってボランティアが定期的に訪問したり、家庭環境の清掃を手伝ったりして、安心して病気を治せるようにしていると、その活動を紹介しました。

「人を助けたいという気持ちがあっても、自分の力は限られています。慈済には多くの志を同じくする法縁者がいますから、互いに福を託し、福縁を共にし、協力して多くの困難な人々を助け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です。私たちはお互いを大切にし、感謝し、祝福し合うべきなのです」。上人はシンガポールのボランティアに、この慈済の思いを広め、地域で慈済のボランティアに参加する人々が増えて各地へ伝わり、人々が凡夫から菩薩となってこの世が浄土へと変わることを願っています。

(慈済月刊六九六期より)

平安であることに感謝すれば,心は満たされます。
満足できない人は、永遠に自分が幸福であることを知りません。

この人生を精一杯捧げる

九月九日、基金会主任たちの報告の時間に、洪静原(ホン・ジンユェン)師姐は慈済の献体への取り組みについて言及しました。多くの慈済ボランティアが健康なうちに献体登録を済ませ、重病を患った時には特に花蓮慈済病院に戻って緩和ケアを受け、最後の瞬間を迎えたならば、動かなくなった身体を慈済大学に寄付することで願いを果たしていると述べました。

上人曰く、慈済ボランティアは慈済と縁を結んで以来、「役に立つことに価値がある」という人生観を築き、生死を平然と受け入れ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で、「心に執着がなく、執着がないからこそ」、だからこそ不断に奉仕し、求めず、執着せず、心身を捧げているのです。

「かけがえのない生命に値段をつけることはできません。我々は方向をしっかり選び、この人生を衆生のために捧げることができれば、この人生は価値ある人生となるのです」。

「慈済の人々の愛は口先だけではなく、それを実践していますから、家庭の模範、地域の模範となり、その瞬間に教師とな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です。最後まで待って無言の良師になるのではありません」。上人は慈済大学で「無言の良師」と呼ばれる献体について、世の中で成功を収める人や、子や孫を育てて家庭を成している人の中には、特に慈済ボランティアが多いと語りました。慈済に入って誠心誠意で心身を捧げ、多くの苦しむ人々のために尽くすその姿は、まさに人の模範です。人生の最後に身体までも寄付し、医学のために奉仕しているのです。そうすることで自分の人生を、本当に精一杯、捧げることができたと言えるのです。

日々自分が幸福であると感じる

九月十日、シンガポール支部の劉瑞士(リュウ・ルイシ)執行長と幹部たちが精舎に帰り、人工透析センターの運営やスリランカでの施療、会務への配慮、十周年を迎えた慈済大愛幼児教育センターの成果について共有しました。それに対して上人は、こう開示しました。

「シンガポールは福地であり、社会福祉や一般市民の生活は標準以上ですが、清潔で明るい環境に住んでいる人々の心が純朴であることは、非常に幸運なことです。私はいつも自分が幸運であることに感謝しています。なぜなら、毎日出会える方々が善知識であり、友人や法縁者が互いに励まし合っているからです。私を生んで育ててくれた両親に感謝し、この身を以て人間のために福を施し、大衆に利益をもたらしたいのです」。

仏法を学ぶことは、福を求めることではありません。福は、求める必要がないのです。常日頃から真摯に福を施すことで、自然に福が得られるのです。

「もし奉仕を望まず、福を施さなければ、どんなに求めても何も得られません。農夫が田畑を耕さず、種を蒔かず、苗を植えなければ、当然収穫はないのと同じです。季節ごとの作業に心を込め、種を蒔き、耕作し、収穫を得たら更に種を残し、再び種を蒔き、苗を植えてこそ、十分な食糧が得られ、人々に供給できるのです」。

菩提心を発すること、この一念は一つの種子であり、心を込めて耕し、育てることで「一つ」が無量へと増えるのです。上人は、大きな木も小さな種子から芽を出して成長するのであり、地、水、火、風との良い縁が結ばれてこそ、時間と共に成長し繁茂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と述べました。福縁を持ち、平安な社会に住むことができても、世界にはたくさんの人々が、生まれた時から厳しい環境に置かれて心が極端な状態になり、絶えず戦渦に巻き込まれ、朝が来るかどうかも分からない中で不安に苛まれています。その苦しみと痛みは耐え難いものです。

上人は、多くの国や地域が動乱に満ちていることを嘆き、人と人との間で争いが起こり、衆生の業力がますます重くなり、同じ空間の中で衝突が引き起こされ、感情が引き裂かれ、一般市民は本当に苦しんでいると語りました。

「平和で安定して繁栄する幸せな社会に住んでいる私たちは、毎日感謝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私は毎日感謝を唱え、すべての人を尊重します。誰もが仏性を持っているのですから、心を込めて修行して自分の本性に戻ればそれでよく、外に求める必要はなくなるのです」。

「皆さんは、こうして精舎に幸福と感謝を持ち帰ってくれました。これからも自分に満足し、福を知り、福を惜しむことを期待しています。福を知らない人は、永遠に自分が幸福であることを知らず、外に求め続け、心の中は煩悩でいっぱいになり、欲望がますます強くなり、苦しみが増すのです。実のところ、平安であれば心が満たされて満足するというものです。善を行う志を持つことが大切で、善を行える人こそが福のある人であり、豊かで余裕がある人なのです。もし福を知らなければ、永遠に満足できず、人を助けたいと思わなくなります」。

どんなに裕福な国でも、苦しむ人々は存在します。上人はシンガポールのチームを称賛しました。慈善と施療を結びつけ、外に出られない家庭に入って初診を行い、医療を手配し、その後も長期的にフォローアップを行ってボランティアが定期的に訪問したり、家庭環境の清掃を手伝ったりして、安心して病気を治せるようにしていると、その活動を紹介しました。

「人を助けたいという気持ちがあっても、自分の力は限られています。慈済には多くの志を同じくする法縁者がいますから、互いに福を託し、福縁を共にし、協力して多くの困難な人々を助け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です。私たちはお互いを大切にし、感謝し、祝福し合うべきなのです」。上人はシンガポールのボランティアに、この慈済の思いを広め、地域で慈済のボランティアに参加する人々が増えて各地へ伝わり、人々が凡夫から菩薩となってこの世が浄土へと変わることを願っています。

(慈済月刊六九六期よ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