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四日 佛心己心

8.3~4《農六月‧二十九至農七月‧初一》

【靜思小語】清淨、無私、開闊的愛心與智慧,就是佛性,而且是人人都有的善良本性。

遍布善種子,茂盛菩提林

八月三日,與佛陀故鄉專案團隊座談,上人對具有雕刻專業,目前在慈濟大學學習華語的釋迦文賢師兄說:「期待你把中文學好,將佛教精神傳回尼泊爾;佛法浩瀚,學之不盡,現在人間苦難多,我們要趕緊學習佛陀愛護人間的精神,救度苦難眾生。」

上人為師兄解說「宇宙大覺者」與「大地之母」的佛像設計意涵。宇宙大覺者在虛空中膚慰地球的形相,傳達的是佛陀愛護、疼惜大地眾生。而「大地之母」以慈母形象貼近眾生,為大地播種,也寄予「一生無量」的期許,期待每一顆種子都能會合因緣,成長為菩提大樹,再產生無量種子,讓大地綠意盎然,有茂盛的菩提林庇蔭眾生。

此外,佛陀獨自修行時,就是坐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覺悟;在凌晨即將天亮的時刻,佛陀的心極為寧靜,眼睛睜開時,看見天邊的一顆星,眼光與星光接觸,心靈在那一剎那無限開闊,融通天地宇宙的所有道理。期待能藉由畫像或雕刻作品,傳達佛陀的精神理念、智慧方向,為人間說法。

上人表示,其實沒有人知道佛陀的相貌,當時沒有留下畫像,都是後世的創作。在自己的想法,是希望造出一個能讓人見了就歡喜的形相,讓人想要了解這個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蘊含的精神意義。「佛陀覺悟宇宙真理,他的愛是普愛天下眾生,所以我們學習佛陀,不只要愛人,也要愛天地間的一切生物,還要保護天地環境,這都是慈濟要做的事,要闡揚人類的大愛。我們的信仰來自佛陀,所以我很重視佛陀的造相,佛陀出生在地球,他的大愛與智慧就是為了地球人間而展現出來,為人間廣布善種子。」

「所以弘傳慈濟精神,就像在人間播善種子,讓人人都有善念,人人都成為一顆善種子,成長為菩提樹,又再產生許多種子,讓大地有茂盛的菩提林,使地球生生不息。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生命,若要讓這一顆地球活起來,就要由人的思想來造就,讓人人起大覺悟,共同愛護它,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有希望。」

種下覺悟因,得到覺悟果

馬來西亞雪隆環保團隊共七十六人,自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五日來臺,至臺中及花蓮與環保志工交流。八月四日,師兄師姊與上人分享心得。

蕭正軒師兄先天發育遲緩,父母陪伴他到環保站做分類;正軒師兄以赤子之心歡喜投入,也會參加其他慈濟活動。上人與師兄親切問答,教他專注聽話,思考過再回答;平時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認真做環保,茹素愛動物。上人再問他為什麼喜歡做環保?正軒師兄回答,要保護地球。上人教正軒師兄,做好人、做好事的好人教導的好話,都要聽,好事一定要做。

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大家平時生活在馬來西亞,卻能牽起因緣,會合在一起,而且是以法會合,這分緣很難得;雖然無法經常來臺灣見面,甚至有些人投入一、二十年,都不曾到過臺灣,但是透過大愛臺或網路視訊,天天聽師父說話,不只認真聽入心,並且身體力行。有的是全家投入,同師、同道、同志願,闔家一念心,共同弘法利生,菩薩道上彼此支持,相信社區鄰里也會受到帶動而響應環保。

「要記得,無論你們身在何處,我都在你們身邊、在你們心中、在慈濟菩薩聚會的地方。大家回來皈依受證,胸前都戴著『佛心師志』,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我的師父(印順導師)給我二句話、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這就是我終生的志向。雖然慈濟人不一定是佛教徒,但是要有佛心,因為人人本具佛性,也就是清淨無私、開闊的愛心與智慧,只是有不同的宗教名相;我們尊重所有的正信宗教,要勉勵大家共同來做好事,也就是回歸清淨善良本性。人人心中有道場,各自的小小道場會合起來,就是普天大道場。」

「剛剛看到孩子來皈依,我很開心,孩子也有佛性,只是眾生各有因緣,過去生種的因,與現在的父母結緣,所以此生為親子;不過每一個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本因、本緣,長大以後各自成家立業。你們學習佛法,一定要了解四諦法、因緣法,這些都是真理。」

「一顆種子,會合土壤、陽光、空氣、水分,就能萌芽成長。不論是什麼種子,種如是因就會得如是果,因、緣、果、報,都是真理。我們學習善法,不要摻雜惡法;假如過去不知道理,養成不好的習氣,現在知道理,要提高警覺,趕緊改過,排除惡法、惡因緣,多接觸好人、結善因緣。」上人說,大家廣結善緣、廣傳善法,讓天下好人多,就能普遍去做天下好事。

上人進一步說,每一個人本具的佛性,就是良知、良心,也就是臺灣人說的「天良」;現在有因緣學習佛法,要把握因緣行菩薩道,種下覺悟的因,不斷在菩薩道上學習、修行,直到因緣成熟而得到覺悟的果。

上人舉正軒師兄為例,他有自己的人生因緣,即使因發育遲緩,無法像一般人一樣與人應對和反應,但是他和所有人一樣,有善良的佛性;師父說話,他乖乖地聽,他也在不斷地學習,學做好事、做環保,將好話聽入心。他此生都往這個方向走,很自然就會見道、知理。

「人人的智慧覺性,不知幾生幾世之前就迷失了,滿心都是無明煩惱,就像懵懂的孩子一樣,直到因緣到來才清醒。如果有知識但缺乏智慧,只有浮於表面的『知道』,沒有覺悟,對於一切的人與事只有一般的見解,還是在無明中;有因緣學佛法,卻沒有身體力行菩薩道,仍然只學到一般的常識,不能到達覺悟。你們已經走在菩薩道上,付出無所求,不計較,將行善視為本分事,就不會有煩惱。」

上人說,假如道心不堅定,只是口頭說自己信仰佛教,總是祈求佛陀保佑,求福、求財,欲望永不滿足,總有求不得的痛苦,就會被各種煩惱障礙了前進的腳步。所以既然知道、見道,就要提起良知,順著天理、順著佛法,建立正知正見,見道就要力行,才能從「學」到「覺」,明心見性,通達諸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8.3~4《農六月‧二十九至農七月‧初一》

【靜思小語】清淨、無私、開闊的愛心與智慧,就是佛性,而且是人人都有的善良本性。

遍布善種子,茂盛菩提林

八月三日,與佛陀故鄉專案團隊座談,上人對具有雕刻專業,目前在慈濟大學學習華語的釋迦文賢師兄說:「期待你把中文學好,將佛教精神傳回尼泊爾;佛法浩瀚,學之不盡,現在人間苦難多,我們要趕緊學習佛陀愛護人間的精神,救度苦難眾生。」

上人為師兄解說「宇宙大覺者」與「大地之母」的佛像設計意涵。宇宙大覺者在虛空中膚慰地球的形相,傳達的是佛陀愛護、疼惜大地眾生。而「大地之母」以慈母形象貼近眾生,為大地播種,也寄予「一生無量」的期許,期待每一顆種子都能會合因緣,成長為菩提大樹,再產生無量種子,讓大地綠意盎然,有茂盛的菩提林庇蔭眾生。

此外,佛陀獨自修行時,就是坐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覺悟;在凌晨即將天亮的時刻,佛陀的心極為寧靜,眼睛睜開時,看見天邊的一顆星,眼光與星光接觸,心靈在那一剎那無限開闊,融通天地宇宙的所有道理。期待能藉由畫像或雕刻作品,傳達佛陀的精神理念、智慧方向,為人間說法。

上人表示,其實沒有人知道佛陀的相貌,當時沒有留下畫像,都是後世的創作。在自己的想法,是希望造出一個能讓人見了就歡喜的形相,讓人想要了解這個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蘊含的精神意義。「佛陀覺悟宇宙真理,他的愛是普愛天下眾生,所以我們學習佛陀,不只要愛人,也要愛天地間的一切生物,還要保護天地環境,這都是慈濟要做的事,要闡揚人類的大愛。我們的信仰來自佛陀,所以我很重視佛陀的造相,佛陀出生在地球,他的大愛與智慧就是為了地球人間而展現出來,為人間廣布善種子。」

「所以弘傳慈濟精神,就像在人間播善種子,讓人人都有善念,人人都成為一顆善種子,成長為菩提樹,又再產生許多種子,讓大地有茂盛的菩提林,使地球生生不息。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生命,若要讓這一顆地球活起來,就要由人的思想來造就,讓人人起大覺悟,共同愛護它,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有希望。」

種下覺悟因,得到覺悟果

馬來西亞雪隆環保團隊共七十六人,自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五日來臺,至臺中及花蓮與環保志工交流。八月四日,師兄師姊與上人分享心得。

蕭正軒師兄先天發育遲緩,父母陪伴他到環保站做分類;正軒師兄以赤子之心歡喜投入,也會參加其他慈濟活動。上人與師兄親切問答,教他專注聽話,思考過再回答;平時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認真做環保,茹素愛動物。上人再問他為什麼喜歡做環保?正軒師兄回答,要保護地球。上人教正軒師兄,做好人、做好事的好人教導的好話,都要聽,好事一定要做。

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大家平時生活在馬來西亞,卻能牽起因緣,會合在一起,而且是以法會合,這分緣很難得;雖然無法經常來臺灣見面,甚至有些人投入一、二十年,都不曾到過臺灣,但是透過大愛臺或網路視訊,天天聽師父說話,不只認真聽入心,並且身體力行。有的是全家投入,同師、同道、同志願,闔家一念心,共同弘法利生,菩薩道上彼此支持,相信社區鄰里也會受到帶動而響應環保。

「要記得,無論你們身在何處,我都在你們身邊、在你們心中、在慈濟菩薩聚會的地方。大家回來皈依受證,胸前都戴著『佛心師志』,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我的師父(印順導師)給我二句話、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這就是我終生的志向。雖然慈濟人不一定是佛教徒,但是要有佛心,因為人人本具佛性,也就是清淨無私、開闊的愛心與智慧,只是有不同的宗教名相;我們尊重所有的正信宗教,要勉勵大家共同來做好事,也就是回歸清淨善良本性。人人心中有道場,各自的小小道場會合起來,就是普天大道場。」

「剛剛看到孩子來皈依,我很開心,孩子也有佛性,只是眾生各有因緣,過去生種的因,與現在的父母結緣,所以此生為親子;不過每一個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本因、本緣,長大以後各自成家立業。你們學習佛法,一定要了解四諦法、因緣法,這些都是真理。」

「一顆種子,會合土壤、陽光、空氣、水分,就能萌芽成長。不論是什麼種子,種如是因就會得如是果,因、緣、果、報,都是真理。我們學習善法,不要摻雜惡法;假如過去不知道理,養成不好的習氣,現在知道理,要提高警覺,趕緊改過,排除惡法、惡因緣,多接觸好人、結善因緣。」上人說,大家廣結善緣、廣傳善法,讓天下好人多,就能普遍去做天下好事。

上人進一步說,每一個人本具的佛性,就是良知、良心,也就是臺灣人說的「天良」;現在有因緣學習佛法,要把握因緣行菩薩道,種下覺悟的因,不斷在菩薩道上學習、修行,直到因緣成熟而得到覺悟的果。

上人舉正軒師兄為例,他有自己的人生因緣,即使因發育遲緩,無法像一般人一樣與人應對和反應,但是他和所有人一樣,有善良的佛性;師父說話,他乖乖地聽,他也在不斷地學習,學做好事、做環保,將好話聽入心。他此生都往這個方向走,很自然就會見道、知理。

「人人的智慧覺性,不知幾生幾世之前就迷失了,滿心都是無明煩惱,就像懵懂的孩子一樣,直到因緣到來才清醒。如果有知識但缺乏智慧,只有浮於表面的『知道』,沒有覺悟,對於一切的人與事只有一般的見解,還是在無明中;有因緣學佛法,卻沒有身體力行菩薩道,仍然只學到一般的常識,不能到達覺悟。你們已經走在菩薩道上,付出無所求,不計較,將行善視為本分事,就不會有煩惱。」

上人說,假如道心不堅定,只是口頭說自己信仰佛教,總是祈求佛陀保佑,求福、求財,欲望永不滿足,總有求不得的痛苦,就會被各種煩惱障礙了前進的腳步。所以既然知道、見道,就要提起良知,順著天理、順著佛法,建立正知正見,見道就要力行,才能從「學」到「覺」,明心見性,通達諸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共善造福

║證嚴上人.靜思晨語 ║

人間覺有情,共善勤造福,
付出無所求,時時懷感恩;
人人有佛性,步步信願行,
同結善法緣,福氣滿人間。

║證嚴上人.靜思晨語 ║

人間覺有情,共善勤造福,
付出無所求,時時懷感恩;
人人有佛性,步步信願行,
同結善法緣,福氣滿人間。

母親的宏願 再來人間弘法利生

我的母親洪玉哖有三次出家因緣,卻未能如願,直到她受證慈濟委員,推著四輪車奔走草屯勸募和做環保,每次彎腰就念阿彌陀佛,天天在街頭巷尾繞佛繞法;她是佛子、是模範母親,是我心目中的人品典範!

的母親謝洪玉哖,人生中有三次興起出家學佛的念頭,但都無法如願。

她於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四日出生在草屯新庄鄉下,早期社會貧困,再加上重男輕女觀念,束縛著她讀書的心願,只能和大姊一起到田野間放牛,每天為家人操持家務。我的外公為了栽培二兒子到日本留學成為藥劑師,賣掉田地籌足費用,後來么兒也完成醫學院學業。家裏出了一位藥劑師、一位懸壺濟世的醫師,為洪家光宗耀祖。

母親自幼看著自己的媽媽受病苦折磨,加上環境困苦,就醫不易,她體會人生是「苦」,跑去寺廟懇請法師成全她剃度出家;可是外公堅持反對,將她接回,因而錯過第一次出家因緣。

一九四五年,母親十九歲,與從事木匠工作的父親謝松釜結婚,育有三男四女。生活拮据,她沒有斷了出家的念頭,想尋找解脫之道;但孩子還小,她向我的父親習得刨木頭、鋸木頭、油漆等手藝,夫妻倆胼手胝足,以製作家具或課桌椅維生。

父親老實,做事實在,不偷工減料,所賺不多;母親精打細算持家,接了很多家庭代工。後來父親罹患慢性病,她在大清早四點就趕到市場批發蔬果,於路邊擺攤賣菜兼賣金紙;若有蔬果沒賣完,她就牽著腳踏車沿街叫賣,回家已經是萬家燈火之時。

一九九○年,父親六十六歲病逝,母親痛不欲生,再度對人生毫無眷念。我們幾個孩子捨不得她出家,請媽媽認真做慈濟,就是行菩薩道;她自此心心念念都是慈濟,我們每次回家探望,還得提前預約,否則會撲空。

洪玉哖與先生謝松釜篤信佛法,兩人都是受菩薩戒的佛教徒。

天天推車上街做好事

母親不識字,以此為苦,所以很重視教育,她對我們說過,即使乞討,也要讓我們都能上學。每當七個孩子開學註冊,母親就得四處向親友借錢或標會,以供龐大的學費。我的舅舅在草屯開診執醫,常常資助我們念書,是我們一家人感念不忘的大貴人。我們也不負眾望,個個完成高等教育,哥哥謝輝龍擔任南投竹山秀傳醫院院長。

母親是受過菩薩戒的虔誠佛教徒,早年就茹素;她生活極為簡樸,卻想盡辦法護持各佛教道場,並且學誦經、敲法器,能背誦多部經典。草屯第一顆慈濟種子張河圳師兄,常來我們家說慈濟;慈濟建設花蓮慈濟醫院時,母親搭慈濟列車回花蓮參訪,受到感動,立刻募了一間病房三十萬元。一九八九年受證慈濟委員,那時我們已有很好的成就,她卻沒有享清福,開始追隨上人,服務人群。

一九九○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母親信受奉行,馬路就是她的道場,推著四輪車大街小巷走透透,一邊賣著她種的菜蔬或是批發的水果,一邊做資源回收、募款、收善款。她說彎腰撿寶特瓶、紙箱等回收物,一聲聲阿彌陀佛,就是在拜佛,天天在街頭巷尾繞佛繞法,草屯鎮上很多人都認得她,很多人也是她的會員。

她四處回收時,曾經被公車撞到住院;也有一次,一位年輕人騎著摩托車尾隨她、靠近她,拿寶特瓶給她的同時,搶走她脖子上的金項鍊,害她跌倒受傷。種種的考驗,絲毫動搖不了她堅定的道心。

母親廚藝堪稱一流,每一道菜吃過就會煮,是人人稱讚的大總鋪師,我的大哥和二哥結婚時,是她親自掌廚辦桌請客。每當海內外發生大災難、慈濟要賑災時,她會包素粽、煮素羹湯、做筍仔包等古早味義賣。到現在兒孫都還很懷念粽子、大補湯的味道,沒有人可以比擬。

洪玉哖(中)慷慨布施,二○○五年歲末受證榮董。

母親經歷過戰爭,受災居民的苦,她感同身受。賀伯風災、九二一震災、莫拉克風災……她不只是義賣料理,還逢人說慈濟、逢人就勸募,不放過任何機會。每月收善款時,她一早就請我哥哥謝輝龍或是妹妹謝素芬載著她和推車,到了新庄里下車,她沿路收善款和回收物後,再走路回草屯市區,有時回到家甚至已經晚上十一點,一天幾乎走了十幾公里路,非凡毅力確實驚人。

七十七歲出國當志工

母親在草屯行善,感動許多人,會員廣達四、五百人。最初拜託別人幫她寫勸募本,後來乾脆到光榮國小就讀夜間部補校學寫字,三年從不請假,畢業時還榮獲成績優良獎狀。

她喜歡去慈濟醫院當志工,花蓮、大林和臺中都曾有過她的身影。剛開始在花蓮慈院,是在地下室車縫被單,後來到病房區,以她的人生閱歷和佛法來關照、安撫病人。只要讓病人展開笑容,她就很有成就感。有次志工早會,她勇敢上臺分享,大家才知道她的人生是這麼精采,是一位法入心、法入行的人間菩薩。

她非常想參加海外義診,但上人擔心她年紀大,怕體力無法負荷長途奔波。她為了證實自己做得到,於是到中國大陸攀登黃山,然後拍下相片給上人看。二○○三年,她跟著我大哥謝輝龍院長去印尼義診,志工請她坐著休息,她說:「我花那麼多機票錢到這兒,是要做事的。」

二○○五年,以她為主角的大愛劇場《好願連年》上演,她覺得那是她走過來的人生路,自己很清楚不用看,照常收回收物到很晚才回家;我哥哥擔心她視力不好,晚上會有危險,常出去找人。上人知道我們的擔憂,於是交代她每晚一定要看《好願連年》,深愛上人的她,才乖乖提早回家。

圖1:近百歲的洪玉哖與子女、兒孫合影。(相片提供/謝輝龍)

圖2:洪玉哖推著推車賣蔬果,同時沿街撿回收物做環保。(攝影/林義澤)

感恩母親帶我們行善

母親即使步入九十多歲高齡,始終依教奉行,時時想著募心募愛及薰法精進;後來即使接近全盲和失智,仍然靠耳根精進聞法,甚至到往生前仍能持誦《心經》、《大悲咒》、《阿彌陀經》等。

我的妹妹謝素英是護理師,擔任長庚大學護理系副教授,母親九十一歲開刀後,就到林口與她同住;素英會帶著她去念佛共修、到環保站做環保,她也會常常提到想出門去勸募……

今年八月三日她病逝家中,做到自己的允諾:「寧願做到死,也不願死無做。」六度萬行她做到了,她是佛子,是全國模範母親、全國好人好事代表,也是我心目中的人品典範!

母親一生為了我們這個家操勞過度,三十多歲子宮大量出血,術後父親帶著她去算命,沒想到連算二次,算命師鐵口直斷說這個人已不在人世;得知這人就在眼前,算命師覺得不可思議:「有兩種人算不出命來,一個是修行人,另一個是常做好事的人。」

即使生活捉襟見肘,母親依然樂善好施,也深深影響每個孩子都成為佛教徒,以助人為樂。感恩母親引領我們進入慈濟,她的勇猛精進讓我望塵莫及、鞭策著我不能偷懶;她常說,上人的擔頭那麼重,每個人幫忙多分擔,擔重擔才會消重業。

母親一生廣結善緣,在草屯家中舉行告別式那天,居然有五百多人來送行。母親的宏願是來生要當個弘法利生的法師,我相信她已經乘願再來!

我的母親洪玉哖有三次出家因緣,卻未能如願,直到她受證慈濟委員,推著四輪車奔走草屯勸募和做環保,每次彎腰就念阿彌陀佛,天天在街頭巷尾繞佛繞法;她是佛子、是模範母親,是我心目中的人品典範!

的母親謝洪玉哖,人生中有三次興起出家學佛的念頭,但都無法如願。

她於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四日出生在草屯新庄鄉下,早期社會貧困,再加上重男輕女觀念,束縛著她讀書的心願,只能和大姊一起到田野間放牛,每天為家人操持家務。我的外公為了栽培二兒子到日本留學成為藥劑師,賣掉田地籌足費用,後來么兒也完成醫學院學業。家裏出了一位藥劑師、一位懸壺濟世的醫師,為洪家光宗耀祖。

母親自幼看著自己的媽媽受病苦折磨,加上環境困苦,就醫不易,她體會人生是「苦」,跑去寺廟懇請法師成全她剃度出家;可是外公堅持反對,將她接回,因而錯過第一次出家因緣。

一九四五年,母親十九歲,與從事木匠工作的父親謝松釜結婚,育有三男四女。生活拮据,她沒有斷了出家的念頭,想尋找解脫之道;但孩子還小,她向我的父親習得刨木頭、鋸木頭、油漆等手藝,夫妻倆胼手胝足,以製作家具或課桌椅維生。

父親老實,做事實在,不偷工減料,所賺不多;母親精打細算持家,接了很多家庭代工。後來父親罹患慢性病,她在大清早四點就趕到市場批發蔬果,於路邊擺攤賣菜兼賣金紙;若有蔬果沒賣完,她就牽著腳踏車沿街叫賣,回家已經是萬家燈火之時。

一九九○年,父親六十六歲病逝,母親痛不欲生,再度對人生毫無眷念。我們幾個孩子捨不得她出家,請媽媽認真做慈濟,就是行菩薩道;她自此心心念念都是慈濟,我們每次回家探望,還得提前預約,否則會撲空。

洪玉哖與先生謝松釜篤信佛法,兩人都是受菩薩戒的佛教徒。

天天推車上街做好事

母親不識字,以此為苦,所以很重視教育,她對我們說過,即使乞討,也要讓我們都能上學。每當七個孩子開學註冊,母親就得四處向親友借錢或標會,以供龐大的學費。我的舅舅在草屯開診執醫,常常資助我們念書,是我們一家人感念不忘的大貴人。我們也不負眾望,個個完成高等教育,哥哥謝輝龍擔任南投竹山秀傳醫院院長。

母親是受過菩薩戒的虔誠佛教徒,早年就茹素;她生活極為簡樸,卻想盡辦法護持各佛教道場,並且學誦經、敲法器,能背誦多部經典。草屯第一顆慈濟種子張河圳師兄,常來我們家說慈濟;慈濟建設花蓮慈濟醫院時,母親搭慈濟列車回花蓮參訪,受到感動,立刻募了一間病房三十萬元。一九八九年受證慈濟委員,那時我們已有很好的成就,她卻沒有享清福,開始追隨上人,服務人群。

一九九○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母親信受奉行,馬路就是她的道場,推著四輪車大街小巷走透透,一邊賣著她種的菜蔬或是批發的水果,一邊做資源回收、募款、收善款。她說彎腰撿寶特瓶、紙箱等回收物,一聲聲阿彌陀佛,就是在拜佛,天天在街頭巷尾繞佛繞法,草屯鎮上很多人都認得她,很多人也是她的會員。

她四處回收時,曾經被公車撞到住院;也有一次,一位年輕人騎著摩托車尾隨她、靠近她,拿寶特瓶給她的同時,搶走她脖子上的金項鍊,害她跌倒受傷。種種的考驗,絲毫動搖不了她堅定的道心。

母親廚藝堪稱一流,每一道菜吃過就會煮,是人人稱讚的大總鋪師,我的大哥和二哥結婚時,是她親自掌廚辦桌請客。每當海內外發生大災難、慈濟要賑災時,她會包素粽、煮素羹湯、做筍仔包等古早味義賣。到現在兒孫都還很懷念粽子、大補湯的味道,沒有人可以比擬。

洪玉哖(中)慷慨布施,二○○五年歲末受證榮董。

母親經歷過戰爭,受災居民的苦,她感同身受。賀伯風災、九二一震災、莫拉克風災……她不只是義賣料理,還逢人說慈濟、逢人就勸募,不放過任何機會。每月收善款時,她一早就請我哥哥謝輝龍或是妹妹謝素芬載著她和推車,到了新庄里下車,她沿路收善款和回收物後,再走路回草屯市區,有時回到家甚至已經晚上十一點,一天幾乎走了十幾公里路,非凡毅力確實驚人。

七十七歲出國當志工

母親在草屯行善,感動許多人,會員廣達四、五百人。最初拜託別人幫她寫勸募本,後來乾脆到光榮國小就讀夜間部補校學寫字,三年從不請假,畢業時還榮獲成績優良獎狀。

她喜歡去慈濟醫院當志工,花蓮、大林和臺中都曾有過她的身影。剛開始在花蓮慈院,是在地下室車縫被單,後來到病房區,以她的人生閱歷和佛法來關照、安撫病人。只要讓病人展開笑容,她就很有成就感。有次志工早會,她勇敢上臺分享,大家才知道她的人生是這麼精采,是一位法入心、法入行的人間菩薩。

她非常想參加海外義診,但上人擔心她年紀大,怕體力無法負荷長途奔波。她為了證實自己做得到,於是到中國大陸攀登黃山,然後拍下相片給上人看。二○○三年,她跟著我大哥謝輝龍院長去印尼義診,志工請她坐著休息,她說:「我花那麼多機票錢到這兒,是要做事的。」

二○○五年,以她為主角的大愛劇場《好願連年》上演,她覺得那是她走過來的人生路,自己很清楚不用看,照常收回收物到很晚才回家;我哥哥擔心她視力不好,晚上會有危險,常出去找人。上人知道我們的擔憂,於是交代她每晚一定要看《好願連年》,深愛上人的她,才乖乖提早回家。

圖1:近百歲的洪玉哖與子女、兒孫合影。(相片提供/謝輝龍)

圖2:洪玉哖推著推車賣蔬果,同時沿街撿回收物做環保。(攝影/林義澤)

感恩母親帶我們行善

母親即使步入九十多歲高齡,始終依教奉行,時時想著募心募愛及薰法精進;後來即使接近全盲和失智,仍然靠耳根精進聞法,甚至到往生前仍能持誦《心經》、《大悲咒》、《阿彌陀經》等。

我的妹妹謝素英是護理師,擔任長庚大學護理系副教授,母親九十一歲開刀後,就到林口與她同住;素英會帶著她去念佛共修、到環保站做環保,她也會常常提到想出門去勸募……

今年八月三日她病逝家中,做到自己的允諾:「寧願做到死,也不願死無做。」六度萬行她做到了,她是佛子,是全國模範母親、全國好人好事代表,也是我心目中的人品典範!

母親一生為了我們這個家操勞過度,三十多歲子宮大量出血,術後父親帶著她去算命,沒想到連算二次,算命師鐵口直斷說這個人已不在人世;得知這人就在眼前,算命師覺得不可思議:「有兩種人算不出命來,一個是修行人,另一個是常做好事的人。」

即使生活捉襟見肘,母親依然樂善好施,也深深影響每個孩子都成為佛教徒,以助人為樂。感恩母親引領我們進入慈濟,她的勇猛精進讓我望塵莫及、鞭策著我不能偷懶;她常說,上人的擔頭那麼重,每個人幫忙多分擔,擔重擔才會消重業。

母親一生廣結善緣,在草屯家中舉行告別式那天,居然有五百多人來送行。母親的宏願是來生要當個弘法利生的法師,我相信她已經乘願再來!

六日 在家菩薩智慧長

8.6《農七月‧初三》

【靜思小語】把「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的精神用在家庭,不計較、不生氣,煩惱自然消除。

人人口袋裏有顆寶珠

上人與臺中北屯、潭子區的師兄師姊座談,彭文昱師兄分享在臺中慈濟醫院大愛幼兒園開闢階梯式空地,教小朋友種菜。由於「臭頭香」遍布,歷經挖土、鋪黑布、鋪培養土、翻鬆土壤,經過約二個月時間,終於將大部分空間做成一畦一畦的菜田。過程很辛苦,師兄師姊做得腰痠背痛,還要到中醫科針灸緩解,但大家都很歡喜,覺得很值得,因為能讓這片石礫地變成菜園,成為讓孩子快樂學習的地方。

上人說,可以讓幼兒園的孩子知道「臭頭香」是生命力很強的草,如果沒有徹底拔除它的根莖,尤其它有一顆一顆的塊莖,會從這些塊莖長出許多鬚根,過一陣子就又長成一整片;人心的無明煩惱就像這些臭頭香,若沒有連根拔起,沒有「斷煩惱根」,很容易在遇到境界時,衍生更多煩惱。這些隨手可得的植物可以做教材,用來教育大家斷煩惱、除無明。

志工恭呈以《法華經》之「衣珠喻」為靈感,用木材下腳料製作寶珠吊飾,贈予響應送愛到佛陀故鄉的捐款者。上人肯定師兄師姊用剩餘木料做吊飾,可以訓練心腦不退化,讓手的動作靈活,更希望大家把握時間,聞法入心,並且弘法利生。「我最期待弟子的慧命延續,願力要深,講出來的話是真正做到的真實道理,不是拼拼湊湊出來的而已。期待大家用真誠的心弘法利生,募心募愛募菩薩,四大志業都是大家點點滴滴募集力量成就的。」

「你們不斷向大眾勸募,同時在度人;假如當年沒有蓋花蓮慈濟醫院,沒有接著做教育、人文志業,可能你們也不會招來這麼多慈濟人。我們現在年齡都大了,就要帶人找路、行道,把大家的心凝聚起來,所以要聞法;聽法有心得,就要分享,這代表真正聞法入心,如同窮人找到了衣服裏的寶珠。人人口袋裏都有一顆寶珠,之所以沒有發現,是因為沒有聞法;你們製作寶珠吊飾與捐款人結緣,能讓人起歡喜心,還要把人度進來聽法,讓人真正受用佛法。」

師兄師姊覺得幫忙慈院整理環境與布置,是理所應當,上人說,這是因為大家把慈濟醫院當成「我們的」;這所醫院能夠建設完成,少不了師兄師姊的心力支持,以及向大眾勸募的點滴力量。「就因為大家如此盡心盡力付出,所以師父最希望大家把法聽入心,培養好生生世世的慧命種子。我們一輩子這樣做慈濟,對人間真的貢獻很大,像是醫院日日都在救人,學校每天在教育人,這些志業建築都是靠著你們的愛心所成就,很有價值。」

行菩薩道是邊走邊學

上人說,從「學」到「覺」的中間這條路,大家已經走上來了,過去是無明凡夫,在迷途中,不知該走哪個方向;現在有因緣會合在慈濟,跟著師父開闢、鋪展慈濟的道路,學菩薩法、行菩薩道,要用心、要精進!

「什麼叫做菩薩?付出無所求,無論如何都抱著感恩的心。你們過去面對家庭中的問題,有煩惱、有無明,總是計較、生氣;現在懂道理、有覺悟,把『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的精神用在自己家裏,就不再計較,煩惱無明自然消除。」

上人說,要用佛法轉心念,不再迷迷茫茫,隨著欲念、煩惱而造業;每天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善用時間把該做的事做好,睡覺休息時就把這一天的事放下,若有做錯的部分就改過,明天再好好做,不再犯錯。同理,無論此生際遇好壞,心結要在此生解除,不再與人計較,讓惡緣、惡業消解;此生因緣盡時,再睜開眼睛已是新的家庭、新的境界,不再與惡因緣糾纏,能夠順利走在菩薩道上。

「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就是學佛的正道,行菩薩道是邊走邊學,直到覺悟。大家若能了解師父所說,所有的是非恩怨就放得下。聞法要受法,心要有所感受才能力行,身體力行佛法才能覺悟。」

為翻轉苦難打穩基礎

將前往非洲的林靜憪師姊、熊士民副執行長向上人告假。上人說,此時交通方便,雖然單趟搭飛機逾十六個小時,抵達當地機場後,還要經過幾個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目的地,距離真的很遙遠;不過因緣成熟,非洲幾個國家、幾個地點都有慈濟人,就要把握因緣,把人力凝聚起來,善用現有空間,為「翻轉」非洲苦難打穩基礎。

就如莫三比克傅迪諾師兄發心提供大片土地,慈濟可以從輔導農耕做起,付工資僱居民經營農場,教他們耕耘的方法,當作物成熟收成以後,由慈濟收購,做為慈善發放。上人指出,此舉保障了居民收成之後的銷售,而慈濟的目標就是救濟,讓貧苦居民有工作收入,穩定生活,就有辦法顧及其他,得以轉變世代窮困的宿命,讓慈濟大愛的精神與慈善方法在當地延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8.6《農七月‧初三》

【靜思小語】把「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的精神用在家庭,不計較、不生氣,煩惱自然消除。

人人口袋裏有顆寶珠

上人與臺中北屯、潭子區的師兄師姊座談,彭文昱師兄分享在臺中慈濟醫院大愛幼兒園開闢階梯式空地,教小朋友種菜。由於「臭頭香」遍布,歷經挖土、鋪黑布、鋪培養土、翻鬆土壤,經過約二個月時間,終於將大部分空間做成一畦一畦的菜田。過程很辛苦,師兄師姊做得腰痠背痛,還要到中醫科針灸緩解,但大家都很歡喜,覺得很值得,因為能讓這片石礫地變成菜園,成為讓孩子快樂學習的地方。

上人說,可以讓幼兒園的孩子知道「臭頭香」是生命力很強的草,如果沒有徹底拔除它的根莖,尤其它有一顆一顆的塊莖,會從這些塊莖長出許多鬚根,過一陣子就又長成一整片;人心的無明煩惱就像這些臭頭香,若沒有連根拔起,沒有「斷煩惱根」,很容易在遇到境界時,衍生更多煩惱。這些隨手可得的植物可以做教材,用來教育大家斷煩惱、除無明。

志工恭呈以《法華經》之「衣珠喻」為靈感,用木材下腳料製作寶珠吊飾,贈予響應送愛到佛陀故鄉的捐款者。上人肯定師兄師姊用剩餘木料做吊飾,可以訓練心腦不退化,讓手的動作靈活,更希望大家把握時間,聞法入心,並且弘法利生。「我最期待弟子的慧命延續,願力要深,講出來的話是真正做到的真實道理,不是拼拼湊湊出來的而已。期待大家用真誠的心弘法利生,募心募愛募菩薩,四大志業都是大家點點滴滴募集力量成就的。」

「你們不斷向大眾勸募,同時在度人;假如當年沒有蓋花蓮慈濟醫院,沒有接著做教育、人文志業,可能你們也不會招來這麼多慈濟人。我們現在年齡都大了,就要帶人找路、行道,把大家的心凝聚起來,所以要聞法;聽法有心得,就要分享,這代表真正聞法入心,如同窮人找到了衣服裏的寶珠。人人口袋裏都有一顆寶珠,之所以沒有發現,是因為沒有聞法;你們製作寶珠吊飾與捐款人結緣,能讓人起歡喜心,還要把人度進來聽法,讓人真正受用佛法。」

師兄師姊覺得幫忙慈院整理環境與布置,是理所應當,上人說,這是因為大家把慈濟醫院當成「我們的」;這所醫院能夠建設完成,少不了師兄師姊的心力支持,以及向大眾勸募的點滴力量。「就因為大家如此盡心盡力付出,所以師父最希望大家把法聽入心,培養好生生世世的慧命種子。我們一輩子這樣做慈濟,對人間真的貢獻很大,像是醫院日日都在救人,學校每天在教育人,這些志業建築都是靠著你們的愛心所成就,很有價值。」

行菩薩道是邊走邊學

上人說,從「學」到「覺」的中間這條路,大家已經走上來了,過去是無明凡夫,在迷途中,不知該走哪個方向;現在有因緣會合在慈濟,跟著師父開闢、鋪展慈濟的道路,學菩薩法、行菩薩道,要用心、要精進!

「什麼叫做菩薩?付出無所求,無論如何都抱著感恩的心。你們過去面對家庭中的問題,有煩惱、有無明,總是計較、生氣;現在懂道理、有覺悟,把『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的精神用在自己家裏,就不再計較,煩惱無明自然消除。」

上人說,要用佛法轉心念,不再迷迷茫茫,隨著欲念、煩惱而造業;每天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善用時間把該做的事做好,睡覺休息時就把這一天的事放下,若有做錯的部分就改過,明天再好好做,不再犯錯。同理,無論此生際遇好壞,心結要在此生解除,不再與人計較,讓惡緣、惡業消解;此生因緣盡時,再睜開眼睛已是新的家庭、新的境界,不再與惡因緣糾纏,能夠順利走在菩薩道上。

「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就是學佛的正道,行菩薩道是邊走邊學,直到覺悟。大家若能了解師父所說,所有的是非恩怨就放得下。聞法要受法,心要有所感受才能力行,身體力行佛法才能覺悟。」

為翻轉苦難打穩基礎

將前往非洲的林靜憪師姊、熊士民副執行長向上人告假。上人說,此時交通方便,雖然單趟搭飛機逾十六個小時,抵達當地機場後,還要經過幾個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目的地,距離真的很遙遠;不過因緣成熟,非洲幾個國家、幾個地點都有慈濟人,就要把握因緣,把人力凝聚起來,善用現有空間,為「翻轉」非洲苦難打穩基礎。

就如莫三比克傅迪諾師兄發心提供大片土地,慈濟可以從輔導農耕做起,付工資僱居民經營農場,教他們耕耘的方法,當作物成熟收成以後,由慈濟收購,做為慈善發放。上人指出,此舉保障了居民收成之後的銷售,而慈濟的目標就是救濟,讓貧苦居民有工作收入,穩定生活,就有辦法顧及其他,得以轉變世代窮困的宿命,讓慈濟大愛的精神與慈善方法在當地延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三日 救災停看聽

8.23《農七月‧二十》

【靜思小語】救急要及時,前提是要照顧好人人的平安。

人間菩薩,適應人間

七月下旬凱米颱風來襲時,夾帶劇烈風雨,造成臺南多處淹水致災。臺南慈濟人返回精舍,分享動員關懷情形。上人肯定師兄師姊顧及安全而謀定後動,在水退以後就趕緊去了解災區狀況,協助獨居長者清掃;然而慈濟志工大多上了年紀,而且受災範圍廣大,若只靠師兄師姊幫忙清掃,也難以負荷,可用以工代賑的模式,邀請居民投入,讓受災家庭儘快回復乾淨清爽,安然生活;協助清掃之外,發現有的家庭生活較為困難,慈濟及時發放應急金,也能給予一股支持的力量。

師姊提到有受災戶會婉拒協助,但實際上是真的很需要幫忙。上人說,幸好慈濟人真誠關懷、用心溝通,才能讓受災鄉親得到幫助。當然希望將來都能平安度過每一次風雨,不過屢次累積經驗,急難救助與慈善關懷的方法可因應狀況調整。

「聽到你們自家也受災,我很不捨;而且你們也真正投入急難救災,還會照顧法親安全,這都很好。只是師父要建議你們,淹水時物資無法送到受災家庭,至少在災難過了以後,可給予購物卡,讓他們購買需要用的物資。」

上人說,當慈濟志工人力有限,可僱人投入打掃,不過慈濟人還是要到受災戶家探望與關心,去擁抱、疼惜老弱鄉親,平復他們惶恐無助的心情。「當人間有需要,慈濟人就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去付出,每一位都是活生生的人間菩薩。師父感恩你們也祝福你們!」

上人教眾,若是發現某一鄰某一里有幾戶受災需要救助,在很緊急的時候,先動用預備金去援助,事後再將這些發放紀錄回報基金會。「給你們這麼大的空間,就是要讓你們安心、用心去做,而且要及時做,也請你們多發揮這分愛的力量。淹水時缺水電瓦斯,送熱食也很重要;只要有人手可以煮熱食供應,讓受災戶、救災人員維持體力,供應的對象就不一定是老弱貧苦,而且要及時付出。同理,如果人力不足,可以僱請在地居民來幫忙做。」

上人說明:「在急難中,不分貧富,及時付出;當我們人力不足要僱請人,也可以補貼一點工資,請受災戶的鄰居來投入,也不一定非要低收入才補貼。」

「你們用心做到以後,還要把握機會多分享,之後也可以舉辦祈福會、感恩會,邀居民一起來,而我們就可以談慈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真誠的付出,讓人看到、聽到,法也會因此走入人人的心中。」上人指出,行善造福不是非要讓人知道而來讚歎自己,是為了弘法利生,讓人看見好人做好事,也會受到啟發與帶動,讓行善造福的人愈多,受苦受難的人就愈有機會得救,大家的善行也能感動、帶動更多人,使更多眾生得度。

「看到慈濟人做好事的人,也許就是我們要用法度的人。師父常教你們,菩薩大招生,要用什麼方法招菩薩?剛才你們提到,要為阿婆打掃家裏,她的兒子本來很反對,剛開始對志工的態度沒有很好,到後來他知道慈濟人無所求而付出,他也會感動,降伏他剛強的心,也投入一起做,這樣就值得了;不然面對淹水過後一片狼藉的住家,若志工沒有去幫忙,他想要打掃也束手無策。」

上人強調,在急難的時候要救急,前提是要保護好人人的平安。「你們做得很好、做得很對,也會照顧人人的平安,讓師父安心。不可去,我們就要停步,保護好自己;在付出時遇到挫折,我們就要用法調伏自己的心。我們是人間菩薩,就要適應人間、適應時代、適應人心。該做,我們盡量去做;不該做,我們就停、聽、看,像開車要過馬路,也要看紅綠燈。」

上人再提起「學」與「覺」,中間是菩薩道;慈濟人力行菩薩道,所做的一切被大眾看見,也能讓人「見」道而有所覺悟,願意共同行道。不過,走在菩薩道上仍然在學習,學無止境,要用單純真誠的赤「子」之心,把握因緣不斷精進。

上人說,雖然災後已經過了一個月,現在要再整理訪視資料,或是再到災區走訪關懷,若有家庭需要經濟援助,可評估援助三個月、四個月或半年,直到他們能恢復生活再停扶;或是有孤老貧殘的家庭,過去沒有發現到的,需要長期照顧,就開案繼續幫助。

「師父很讚歎你們的付出,也很感恩大家平安,雖然很忙碌、很『幸福』,自己家也淹水,同樣要整理,不過隨著時間,有危、有災的狀況都過去了,要慶幸與感恩;再接下來,若有住家受損而無力修繕的,我們趕快幫助,讓他們有力量僱人來修,給予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8.23《農七月‧二十》

【靜思小語】救急要及時,前提是要照顧好人人的平安。

人間菩薩,適應人間

七月下旬凱米颱風來襲時,夾帶劇烈風雨,造成臺南多處淹水致災。臺南慈濟人返回精舍,分享動員關懷情形。上人肯定師兄師姊顧及安全而謀定後動,在水退以後就趕緊去了解災區狀況,協助獨居長者清掃;然而慈濟志工大多上了年紀,而且受災範圍廣大,若只靠師兄師姊幫忙清掃,也難以負荷,可用以工代賑的模式,邀請居民投入,讓受災家庭儘快回復乾淨清爽,安然生活;協助清掃之外,發現有的家庭生活較為困難,慈濟及時發放應急金,也能給予一股支持的力量。

師姊提到有受災戶會婉拒協助,但實際上是真的很需要幫忙。上人說,幸好慈濟人真誠關懷、用心溝通,才能讓受災鄉親得到幫助。當然希望將來都能平安度過每一次風雨,不過屢次累積經驗,急難救助與慈善關懷的方法可因應狀況調整。

「聽到你們自家也受災,我很不捨;而且你們也真正投入急難救災,還會照顧法親安全,這都很好。只是師父要建議你們,淹水時物資無法送到受災家庭,至少在災難過了以後,可給予購物卡,讓他們購買需要用的物資。」

上人說,當慈濟志工人力有限,可僱人投入打掃,不過慈濟人還是要到受災戶家探望與關心,去擁抱、疼惜老弱鄉親,平復他們惶恐無助的心情。「當人間有需要,慈濟人就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去付出,每一位都是活生生的人間菩薩。師父感恩你們也祝福你們!」

上人教眾,若是發現某一鄰某一里有幾戶受災需要救助,在很緊急的時候,先動用預備金去援助,事後再將這些發放紀錄回報基金會。「給你們這麼大的空間,就是要讓你們安心、用心去做,而且要及時做,也請你們多發揮這分愛的力量。淹水時缺水電瓦斯,送熱食也很重要;只要有人手可以煮熱食供應,讓受災戶、救災人員維持體力,供應的對象就不一定是老弱貧苦,而且要及時付出。同理,如果人力不足,可以僱請在地居民來幫忙做。」

上人說明:「在急難中,不分貧富,及時付出;當我們人力不足要僱請人,也可以補貼一點工資,請受災戶的鄰居來投入,也不一定非要低收入才補貼。」

「你們用心做到以後,還要把握機會多分享,之後也可以舉辦祈福會、感恩會,邀居民一起來,而我們就可以談慈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真誠的付出,讓人看到、聽到,法也會因此走入人人的心中。」上人指出,行善造福不是非要讓人知道而來讚歎自己,是為了弘法利生,讓人看見好人做好事,也會受到啟發與帶動,讓行善造福的人愈多,受苦受難的人就愈有機會得救,大家的善行也能感動、帶動更多人,使更多眾生得度。

「看到慈濟人做好事的人,也許就是我們要用法度的人。師父常教你們,菩薩大招生,要用什麼方法招菩薩?剛才你們提到,要為阿婆打掃家裏,她的兒子本來很反對,剛開始對志工的態度沒有很好,到後來他知道慈濟人無所求而付出,他也會感動,降伏他剛強的心,也投入一起做,這樣就值得了;不然面對淹水過後一片狼藉的住家,若志工沒有去幫忙,他想要打掃也束手無策。」

上人強調,在急難的時候要救急,前提是要保護好人人的平安。「你們做得很好、做得很對,也會照顧人人的平安,讓師父安心。不可去,我們就要停步,保護好自己;在付出時遇到挫折,我們就要用法調伏自己的心。我們是人間菩薩,就要適應人間、適應時代、適應人心。該做,我們盡量去做;不該做,我們就停、聽、看,像開車要過馬路,也要看紅綠燈。」

上人再提起「學」與「覺」,中間是菩薩道;慈濟人力行菩薩道,所做的一切被大眾看見,也能讓人「見」道而有所覺悟,願意共同行道。不過,走在菩薩道上仍然在學習,學無止境,要用單純真誠的赤「子」之心,把握因緣不斷精進。

上人說,雖然災後已經過了一個月,現在要再整理訪視資料,或是再到災區走訪關懷,若有家庭需要經濟援助,可評估援助三個月、四個月或半年,直到他們能恢復生活再停扶;或是有孤老貧殘的家庭,過去沒有發現到的,需要長期照顧,就開案繼續幫助。

「師父很讚歎你們的付出,也很感恩大家平安,雖然很忙碌、很『幸福』,自己家也淹水,同樣要整理,不過隨著時間,有危、有災的狀況都過去了,要慶幸與感恩;再接下來,若有住家受損而無力修繕的,我們趕快幫助,讓他們有力量僱人來修,給予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職涯定位與價值 讓命運遇上機會

社工在職涯中必然面對的場景─
個案的生活模式無法改變;
個案的病況不如預期;
個案走不出心理障礙……
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堅持初衷?

社工在職涯中必然面對的場景─個案的生活模式無法改變;個案的病況不如預期;個案走不出心理障礙……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堅持初衷?

條生命,值得花多大代價去挽救?

二○一五年,一位尚在就讀幼兒園的小孩忽然倒地癱瘓,被診斷出是罕見疾病,需要注射昂貴的藥劑才能延命。當父母面對天價的醫藥費束手無策時,被提報到慈濟臺中分會,當時前往評估的社工是黃郁雅。

初估治療費用可能上達百萬元,這已超出黃郁雅的審核權限範圍,但是她同理這對父母的不捨之情,決定為他們多努力些,詳細整理孩童的病況和訪視紀錄,提交呈報後,靜待決策。

讓黃郁雅驚喜的事情發生了,孩子不但得到臺中榮總的醫藥費減免、罕病基金會提供經費,慈濟也補助四支針劑共七十九萬八千多元。這讓她感覺到,禍中有福,孩子在病痛中不只有父母的疼愛照顧,還得到醫療團隊及各方厚愛。

可是事情卻沒有往理想的方向發展,雖然積極接受治療,孩子延長壽命,但父母最終還是面臨喪子之痛。

這是眾多社工在職涯中必然面對的場景。社工試圖幫助個案改變生活、習慣甚至命運,可能會得到徒勞的結果;有時候個案的病況不如預期,有時候個案戰勝不了心魔而做了錯誤的決定,有時候個案走不出心理的障礙……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如何堅持助人的初衷?

二○二三年卡努颱風外圍環流帶來豪雨重創南投縣仁愛鄉,慈濟志工與社工黃郁雅(右一)勘災訪視。(攝影/張秋菊)

困頓停滯時,找尋契機

黃郁雅和劉秋函同樣在臺中念大學,同為慈濟在中部地區的社工,服務長達十餘年。當問及為何選擇慈濟,黃郁雅在大學即有好因緣參與慈青社,對於慈濟理念本就認同;劉秋函則是在新北市政府單位擔任社工時,因為個案扶助連結資源和慈濟接觸,「我跟慈濟的社工有幾件案子往來,我就覺得:『哇!慈濟好厲害喔!』其中一位個案因為肺病治療需要氧氣機,慈濟在短時間內幫他找到。」與慈濟合作的經驗,讓劉秋函留下高效率的印象,而有所嚮往。

真正成為慈濟社工後,劉秋函認為,慈濟並沒有一套制式的助人標準,志工訪視最重要的是看見這個家庭的需求。

舉例說明,一位二十出頭的未婚媽媽,獨自帶著四歲的女兒;她不知如何照顧和教育女兒,孩子也經常生病。「透過我們的資料查詢,發現這位女子的母親,十多年前就曾經是慈濟的扶助對象。」

劉秋函觀察,這幾年常遇到「代間循環」的情況,由於缺乏適宜的兩性關係和家庭觀念,相似行為模式一直在家庭的兩代之間上演;她們雖未達法規規定的中低收入戶標準,但是經濟支援以外,只要志工願意相伴一程,助人關係就能成立。

存在於家族成員之間的文化或習慣,看似有些無力,可是在陪伴過程中若能帶來轉變的勇氣或契機,或許就有機會─慈濟社工正是為此可能性而努力。

劉秋函說,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意外而面臨生命困頓或停滯,社工會試圖促成可以幫助他的善緣;不過她也會自我提醒,短期內或許見不到成效,這時候身邊除了要有正能量的夥伴,還要有足以支撐自己堅持下去的助人思維。

圓滿告別,帶著傷前進

回到前面提到的罕病孩童,結局看似悲劇,但在黃郁雅眼裏別具意義:「我們延續了他跟父母親的緣分,也延續了他跟志工的緣分。看見他的懂事跟回饋,志工會覺得:『對,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做慈濟,我募款、我做事、我陪伴,就是要幫助這樣的人啊!』」

療程延長了壽命,讓親子間來得及做一個較為圓滿的告別;過程中也讓志工和社工感受到佛法的印證、情感回饋以及助人的意義。

或許幫還是不幫,本就沒有絕對標準。劉秋函如此詮釋:「我覺得我們比較像是在創造機會。我們不是審核者,也不是法官,更不是守門員……可是我們在創造案家跟慈濟之間的連結,讓他們更了解自己是有可能的。」

附錄

大大的社會,小小的社工

撰文‧周傳斌(慈濟月刊撰述)

們無法撼動政府提供的福利政策、也不能改變社會文化與默契的情況下,身為社工,還能做多少?」在高雄慈濟擔任社工已二十三年的譚慧雯,自認是小角色,但即使是一名小螺絲釘,也還是有可以做的事情,反思在一個NGO體系中能提供哪一環的能力和知識,唯有如此,才會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價值。

從業這麼多年的動機是什麼?譚慧雯說,因為她認同慈濟的「誠正信實」理念:「從我擔任社工的角度來說,就是我所做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確實的評估,我對得起募款者、捐款者,對得起社會人士,那我在別人正式的委託下把這個服務輸送出去,我覺得這樣我就滿足了。」

譚慧雯自輔大社工系畢業後,投入醫院社工,期間因個案服務與慈濟結識,後來到慈濟基金會任職,期間投入莫拉克風災救援,以災後重建相關經驗寫成碩士論文,如今也成為防災講師。在工作之外,她還是持續了解和參與未曾嘗試的事物,「我承認我當社工這麼久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工作的多變性。」

在助人行業中,必須大量與人溝通和相處,付出足夠的耐心和情感關注,這需要一個健全的心智來穩定自身的狀態。譚慧雯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認為維持工作在生活中合適的占比是重要的;珍惜寶貴的私人時間,閱讀喜歡的書籍、烹飪,還有陪伴孩子,這些和工作同樣重要。

社工在職涯中必然面對的場景─
個案的生活模式無法改變;
個案的病況不如預期;
個案走不出心理障礙……
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堅持初衷?

社工在職涯中必然面對的場景─個案的生活模式無法改變;個案的病況不如預期;個案走不出心理障礙……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堅持初衷?

條生命,值得花多大代價去挽救?

二○一五年,一位尚在就讀幼兒園的小孩忽然倒地癱瘓,被診斷出是罕見疾病,需要注射昂貴的藥劑才能延命。當父母面對天價的醫藥費束手無策時,被提報到慈濟臺中分會,當時前往評估的社工是黃郁雅。

初估治療費用可能上達百萬元,這已超出黃郁雅的審核權限範圍,但是她同理這對父母的不捨之情,決定為他們多努力些,詳細整理孩童的病況和訪視紀錄,提交呈報後,靜待決策。

讓黃郁雅驚喜的事情發生了,孩子不但得到臺中榮總的醫藥費減免、罕病基金會提供經費,慈濟也補助四支針劑共七十九萬八千多元。這讓她感覺到,禍中有福,孩子在病痛中不只有父母的疼愛照顧,還得到醫療團隊及各方厚愛。

可是事情卻沒有往理想的方向發展,雖然積極接受治療,孩子延長壽命,但父母最終還是面臨喪子之痛。

這是眾多社工在職涯中必然面對的場景。社工試圖幫助個案改變生活、習慣甚至命運,可能會得到徒勞的結果;有時候個案的病況不如預期,有時候個案戰勝不了心魔而做了錯誤的決定,有時候個案走不出心理的障礙……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如何堅持助人的初衷?

二○二三年卡努颱風外圍環流帶來豪雨重創南投縣仁愛鄉,慈濟志工與社工黃郁雅(右一)勘災訪視。(攝影/張秋菊)

困頓停滯時,找尋契機

黃郁雅和劉秋函同樣在臺中念大學,同為慈濟在中部地區的社工,服務長達十餘年。當問及為何選擇慈濟,黃郁雅在大學即有好因緣參與慈青社,對於慈濟理念本就認同;劉秋函則是在新北市政府單位擔任社工時,因為個案扶助連結資源和慈濟接觸,「我跟慈濟的社工有幾件案子往來,我就覺得:『哇!慈濟好厲害喔!』其中一位個案因為肺病治療需要氧氣機,慈濟在短時間內幫他找到。」與慈濟合作的經驗,讓劉秋函留下高效率的印象,而有所嚮往。

真正成為慈濟社工後,劉秋函認為,慈濟並沒有一套制式的助人標準,志工訪視最重要的是看見這個家庭的需求。

舉例說明,一位二十出頭的未婚媽媽,獨自帶著四歲的女兒;她不知如何照顧和教育女兒,孩子也經常生病。「透過我們的資料查詢,發現這位女子的母親,十多年前就曾經是慈濟的扶助對象。」

劉秋函觀察,這幾年常遇到「代間循環」的情況,由於缺乏適宜的兩性關係和家庭觀念,相似行為模式一直在家庭的兩代之間上演;她們雖未達法規規定的中低收入戶標準,但是經濟支援以外,只要志工願意相伴一程,助人關係就能成立。

存在於家族成員之間的文化或習慣,看似有些無力,可是在陪伴過程中若能帶來轉變的勇氣或契機,或許就有機會─慈濟社工正是為此可能性而努力。

劉秋函說,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意外而面臨生命困頓或停滯,社工會試圖促成可以幫助他的善緣;不過她也會自我提醒,短期內或許見不到成效,這時候身邊除了要有正能量的夥伴,還要有足以支撐自己堅持下去的助人思維。

圓滿告別,帶著傷前進

回到前面提到的罕病孩童,結局看似悲劇,但在黃郁雅眼裏別具意義:「我們延續了他跟父母親的緣分,也延續了他跟志工的緣分。看見他的懂事跟回饋,志工會覺得:『對,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做慈濟,我募款、我做事、我陪伴,就是要幫助這樣的人啊!』」

療程延長了壽命,讓親子間來得及做一個較為圓滿的告別;過程中也讓志工和社工感受到佛法的印證、情感回饋以及助人的意義。

或許幫還是不幫,本就沒有絕對標準。劉秋函如此詮釋:「我覺得我們比較像是在創造機會。我們不是審核者,也不是法官,更不是守門員……可是我們在創造案家跟慈濟之間的連結,讓他們更了解自己是有可能的。」

附錄

大大的社會,小小的社工

撰文‧周傳斌(慈濟月刊撰述)

們無法撼動政府提供的福利政策、也不能改變社會文化與默契的情況下,身為社工,還能做多少?」在高雄慈濟擔任社工已二十三年的譚慧雯,自認是小角色,但即使是一名小螺絲釘,也還是有可以做的事情,反思在一個NGO體系中能提供哪一環的能力和知識,唯有如此,才會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價值。

從業這麼多年的動機是什麼?譚慧雯說,因為她認同慈濟的「誠正信實」理念:「從我擔任社工的角度來說,就是我所做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確實的評估,我對得起募款者、捐款者,對得起社會人士,那我在別人正式的委託下把這個服務輸送出去,我覺得這樣我就滿足了。」

譚慧雯自輔大社工系畢業後,投入醫院社工,期間因個案服務與慈濟結識,後來到慈濟基金會任職,期間投入莫拉克風災救援,以災後重建相關經驗寫成碩士論文,如今也成為防災講師。在工作之外,她還是持續了解和參與未曾嘗試的事物,「我承認我當社工這麼久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工作的多變性。」

在助人行業中,必須大量與人溝通和相處,付出足夠的耐心和情感關注,這需要一個健全的心智來穩定自身的狀態。譚慧雯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認為維持工作在生活中合適的占比是重要的;珍惜寶貴的私人時間,閱讀喜歡的書籍、烹飪,還有陪伴孩子,這些和工作同樣重要。

有種無人記得的愛

人雖渺小,但也受到天地的眷顧與包容。就像面對大海時,心會沉靜下來,看潮來潮往,猶如時日推移,人間煩憂浪淘盡。當隔絕噪音,回到內在的寂靜,就會收到這分遺忘已久的生命大愛。

夏時節,從慈濟大學介仁校區漫步到建國校區,昔日的小徑已拓寬,綠樹成蔭,遠山壯闊連綿。雖是已熟悉三十年的風景,我卻有陣陣的感動。

感動是因證嚴上人的慈悲願行,和許許多多人的努力灌溉,荒地才闢出杏林,宛如書院的堅實建築象徵「天圓地方」,天光雲影山色相照,日日氣象萬千。

我得以在此駐足生命大半光陰,是多麼大的恩典!然而,從前心思放在角色責任的履行,總是一派匆忙。如今回首,事過境遷,大學的風貌也一直在改變,四下寂靜,我的體會不同於以往。

多少人來來去去,帶走的有美麗的回憶,也有因緣變化產生的遺憾,然所有的喧囂毀譽、喜怒哀樂了無踪跡,當下還歸空寂。大山早有啟示,如蘇東坡詩言「山色無非清淨身」,人們陷於七情六欲的流轉,不識自己本來面目。

最近讀挪威探險家厄凌‧卡格(Erling Kagge)的書《聆聽寂靜》,深深讚歎!他描寫在各種環境(包括南北極冰漠和紐約地下道)獨處的感受,以「震耳欲聾的靜」來形容。他說,人們害怕寂靜,所以忙這忙那,收發簡訊、聽音樂廣播,任由思緒亂轉,不肯停下來,把世界關在門外片刻。害怕寂靜,是害怕深入了解自己。

他提到,曾問挪威小說家喬恩‧弗斯(Jon Fosse)的詩「有種無人記得的愛」是何意,小說家答覆:「就某方面來說,那就是寂靜在對你說話。」

寂靜在說什麼呢?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發現,大抵會超越物質、人我外相,探入實相,感悟宇宙浩瀚,個體何其渺小。例如,面對大海時,會沉靜下來,看潮來潮往,猶如時日推移,人間煩憂浪淘盡,此刻,寂靜心靈擁有最大的自由。

人雖渺小,但也受到天地的眷顧與包容。每個人會尋向雨露陽光,滋養自身成長,不因名利而滿足,而因心的轉念,回歸光明、單純的生命本質而圓滿。

隔絕噪音,回到內在的寂靜,就會收到這分遺忘已久的生命大愛。

人雖渺小,但也受到天地的眷顧與包容。就像面對大海時,心會沉靜下來,看潮來潮往,猶如時日推移,人間煩憂浪淘盡。當隔絕噪音,回到內在的寂靜,就會收到這分遺忘已久的生命大愛。

夏時節,從慈濟大學介仁校區漫步到建國校區,昔日的小徑已拓寬,綠樹成蔭,遠山壯闊連綿。雖是已熟悉三十年的風景,我卻有陣陣的感動。

感動是因證嚴上人的慈悲願行,和許許多多人的努力灌溉,荒地才闢出杏林,宛如書院的堅實建築象徵「天圓地方」,天光雲影山色相照,日日氣象萬千。

我得以在此駐足生命大半光陰,是多麼大的恩典!然而,從前心思放在角色責任的履行,總是一派匆忙。如今回首,事過境遷,大學的風貌也一直在改變,四下寂靜,我的體會不同於以往。

多少人來來去去,帶走的有美麗的回憶,也有因緣變化產生的遺憾,然所有的喧囂毀譽、喜怒哀樂了無踪跡,當下還歸空寂。大山早有啟示,如蘇東坡詩言「山色無非清淨身」,人們陷於七情六欲的流轉,不識自己本來面目。

最近讀挪威探險家厄凌‧卡格(Erling Kagge)的書《聆聽寂靜》,深深讚歎!他描寫在各種環境(包括南北極冰漠和紐約地下道)獨處的感受,以「震耳欲聾的靜」來形容。他說,人們害怕寂靜,所以忙這忙那,收發簡訊、聽音樂廣播,任由思緒亂轉,不肯停下來,把世界關在門外片刻。害怕寂靜,是害怕深入了解自己。

他提到,曾問挪威小說家喬恩‧弗斯(Jon Fosse)的詩「有種無人記得的愛」是何意,小說家答覆:「就某方面來說,那就是寂靜在對你說話。」

寂靜在說什麼呢?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發現,大抵會超越物質、人我外相,探入實相,感悟宇宙浩瀚,個體何其渺小。例如,面對大海時,會沉靜下來,看潮來潮往,猶如時日推移,人間煩憂浪淘盡,此刻,寂靜心靈擁有最大的自由。

人雖渺小,但也受到天地的眷顧與包容。每個人會尋向雨露陽光,滋養自身成長,不因名利而滿足,而因心的轉念,回歸光明、單純的生命本質而圓滿。

隔絕噪音,回到內在的寂靜,就會收到這分遺忘已久的生命大愛。

關鍵字

七至八日 高智慧分子

8.7~8《農七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有知識沒有智慧,會是社會危機;教育要培養「高智慧分子」,善用所學造福人間。

有願同航,到覺悟彼岸

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自八月一日起正式合校。八月七日,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偕護理學院彭台珠院長、智慧永續管理學院兼博雅天空書院高玉泉院長、人文傳播暨社會科學院許峻嘉院長、生物醫學科技學院許豪仁院長等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上人說,「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尤其現在科技發達,只要有心想做事,有心、有願,就有力;這分心是真誠的心,需要有志一同的人真誠發願,就有力量可以達成理想。

慈濟如今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在全球步步邁進;攤開世界地圖,有慈濟大愛關心、照顧過的國家地區,已經超過一半。「人人本性都是慈悲,而慈悲喜捨就是慈濟學校的校訓。無緣大慈,不只是與自己有緣,才能得到我們的愛;哪裏有人有困難需要幫忙,只要聽得到、看得到,而且因緣牽得到,我們就去拔苦予樂。剛剛你們提起老人福利,這個時代都是為年輕孩子創造福利,較少為老人創造福利,但是孤老無依的人很多,很需要我們關心與幫助。」

一句話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有聲無聲、有形無形,無不包含著豐富的世界;每個人有各自的心靈意識,也是各有世界。上人說,科技不斷突破,加上了人工智慧的運用,愈來愈多功能的機器人,也是由人的心靈發想、創造而來。或許將來可以運用機器人投入老年長照,並非不可能,因為人的意識可以創造一切;只要有心,可以成就一切。

科技運用在資訊傳播方面,可謂一日千里。上人指出,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人心導向最為關鍵,若人心稍有偏向,可能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所以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佛法的傳播與教育更為重要,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如何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透過科技傳播吸引大眾,或是運用在教育中,讓孩子聽了能入心,甚至影響一生。

上人說,教育是人間的希望,假如教育的精神理念稍有偏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或是教育工作者各有不同的方向,如同多頭馬車,支離四散,是很危險的。尤其現在資訊傳播快速而普遍,年輕人大多有高學歷,高知識若沒有高智慧,反而會是大危機。所以教育一定要啟發人們的智慧,要培育「高智慧分子」,以至真至誠、無雜念,清淨無染的心,運用所學造福人間。

上人表示學無止境,人的一生都在學習中,從「學」到「覺」,中間這條路就是菩薩道,要學習「覺有情」的菩薩,發揮真誠的情,造福人間同時增長智慧。慈濟的教育就是以此為目標,要教育學生真正提起智慧造福人群;學海遼闊,主管同仁們有願同航,方向一致,共同駕駛這艘大船,將眾生從迷茫的此岸渡到覺悟的、智慧的彼岸。

點滴力量,千萬分的情

八月八日人文志策會,聆聽主管同仁報告後,上人說,教育與人文志業是淨化人心的二大主力;四大志業之中,雖然慈善志業將近六十年來,在海內外做了許多救助苦難的好事,但若沒有傳揚,大多數人不知道,為何慈濟會有這麼大的愛心力量,做到這麼多事,救苦救難做得多麼徹底,想要做好事的人也沒有機會加入,真誠的愛心發揮不了作用。

上人指出,慈悲喜捨是人人本具的精神思想,只是沒有受到啟發;而人文志業要運用傳播力量,讓人接受得到慈濟的精神理念,從而啟動「利他」的腦神經區域,啟發慈善的細胞、愛的細胞。「慈濟人總是付出無所求,歡喜做好事,因為是有感情的付出,承接了許多人的愛心託付,點滴力量都包含了千萬分的情,慈濟要讓這千萬分的情普及全球。人文志業的傳播內容,就要表達出那分有溫度的情,這不只要靠同仁們盡責任,還要有使命感,這分使命也是來自真誠的情,要發揮『覺有情』。」

上人說,大家都在「學」到「覺」的過程中。「學,是學什麼呢?學道;學道就要行道,行道才能夠見道。聽了道理要真正受用,才能見道。」上人進一步解說,就像老師教學生,學生到底有沒有把老師的教導聽入心、能不能受用?就看他們出社會以後,有怎麼樣的人生,對社會有沒有貢獻。

經常對慈濟學校的校長們說,要對畢業生做訪問調查與統計,看看歷年來已經有多少畢業生,目前在哪裏工作,建立起校友會的聯誼機制,大家常有聯絡,也拉緊師生情。而過去有一段時間,慈濟教聯會老師遍布各級學校,推行靜思語教學,對許多學生的人生有正向的引導。

許多教聯會老師已經從教職退休,仍然持續為教育而奉獻心力,有多位資深老師為了舉辦教聯研習營而返回花蓮,幾十年來的這分情還牢牢牽緊。很期待慈濟學校團隊與他們一樣,不僅牽起長遠的師生情,也牽緊慈濟情,這也是自己對人文志業同仁的期待。人文志業要引導大眾「學道」,「學」是為了「覺」,既要學道,就要見道、悟道,所以人文志業要讓大眾了解如何走這條路,學道的目的是什麼,了解這條路開闢、鋪展的過程,並且接著往前鋪。

「現在的資訊傳播很方便,大家看得多、知道得很多,但是要開智慧眼,才能見道、悟道。師父對世間的知識、學識沒有你們高,但是如果要看我所說的話對人間的影響,我感覺到有價值。《華嚴經》偈語:『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就是覺,要如何能覺悟?要用心。」上人勉勵主管同仁們提起使命、投入真情,共同弘揚善法,利益人間。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8.7~8《農七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有知識沒有智慧,會是社會危機;教育要培養「高智慧分子」,善用所學造福人間。

有願同航,到覺悟彼岸

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自八月一日起正式合校。八月七日,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偕護理學院彭台珠院長、智慧永續管理學院兼博雅天空書院高玉泉院長、人文傳播暨社會科學院許峻嘉院長、生物醫學科技學院許豪仁院長等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上人說,「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尤其現在科技發達,只要有心想做事,有心、有願,就有力;這分心是真誠的心,需要有志一同的人真誠發願,就有力量可以達成理想。

慈濟如今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在全球步步邁進;攤開世界地圖,有慈濟大愛關心、照顧過的國家地區,已經超過一半。「人人本性都是慈悲,而慈悲喜捨就是慈濟學校的校訓。無緣大慈,不只是與自己有緣,才能得到我們的愛;哪裏有人有困難需要幫忙,只要聽得到、看得到,而且因緣牽得到,我們就去拔苦予樂。剛剛你們提起老人福利,這個時代都是為年輕孩子創造福利,較少為老人創造福利,但是孤老無依的人很多,很需要我們關心與幫助。」

一句話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有聲無聲、有形無形,無不包含著豐富的世界;每個人有各自的心靈意識,也是各有世界。上人說,科技不斷突破,加上了人工智慧的運用,愈來愈多功能的機器人,也是由人的心靈發想、創造而來。或許將來可以運用機器人投入老年長照,並非不可能,因為人的意識可以創造一切;只要有心,可以成就一切。

科技運用在資訊傳播方面,可謂一日千里。上人指出,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人心導向最為關鍵,若人心稍有偏向,可能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所以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佛法的傳播與教育更為重要,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如何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透過科技傳播吸引大眾,或是運用在教育中,讓孩子聽了能入心,甚至影響一生。

上人說,教育是人間的希望,假如教育的精神理念稍有偏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或是教育工作者各有不同的方向,如同多頭馬車,支離四散,是很危險的。尤其現在資訊傳播快速而普遍,年輕人大多有高學歷,高知識若沒有高智慧,反而會是大危機。所以教育一定要啟發人們的智慧,要培育「高智慧分子」,以至真至誠、無雜念,清淨無染的心,運用所學造福人間。

上人表示學無止境,人的一生都在學習中,從「學」到「覺」,中間這條路就是菩薩道,要學習「覺有情」的菩薩,發揮真誠的情,造福人間同時增長智慧。慈濟的教育就是以此為目標,要教育學生真正提起智慧造福人群;學海遼闊,主管同仁們有願同航,方向一致,共同駕駛這艘大船,將眾生從迷茫的此岸渡到覺悟的、智慧的彼岸。

點滴力量,千萬分的情

八月八日人文志策會,聆聽主管同仁報告後,上人說,教育與人文志業是淨化人心的二大主力;四大志業之中,雖然慈善志業將近六十年來,在海內外做了許多救助苦難的好事,但若沒有傳揚,大多數人不知道,為何慈濟會有這麼大的愛心力量,做到這麼多事,救苦救難做得多麼徹底,想要做好事的人也沒有機會加入,真誠的愛心發揮不了作用。

上人指出,慈悲喜捨是人人本具的精神思想,只是沒有受到啟發;而人文志業要運用傳播力量,讓人接受得到慈濟的精神理念,從而啟動「利他」的腦神經區域,啟發慈善的細胞、愛的細胞。「慈濟人總是付出無所求,歡喜做好事,因為是有感情的付出,承接了許多人的愛心託付,點滴力量都包含了千萬分的情,慈濟要讓這千萬分的情普及全球。人文志業的傳播內容,就要表達出那分有溫度的情,這不只要靠同仁們盡責任,還要有使命感,這分使命也是來自真誠的情,要發揮『覺有情』。」

上人說,大家都在「學」到「覺」的過程中。「學,是學什麼呢?學道;學道就要行道,行道才能夠見道。聽了道理要真正受用,才能見道。」上人進一步解說,就像老師教學生,學生到底有沒有把老師的教導聽入心、能不能受用?就看他們出社會以後,有怎麼樣的人生,對社會有沒有貢獻。

經常對慈濟學校的校長們說,要對畢業生做訪問調查與統計,看看歷年來已經有多少畢業生,目前在哪裏工作,建立起校友會的聯誼機制,大家常有聯絡,也拉緊師生情。而過去有一段時間,慈濟教聯會老師遍布各級學校,推行靜思語教學,對許多學生的人生有正向的引導。

許多教聯會老師已經從教職退休,仍然持續為教育而奉獻心力,有多位資深老師為了舉辦教聯研習營而返回花蓮,幾十年來的這分情還牢牢牽緊。很期待慈濟學校團隊與他們一樣,不僅牽起長遠的師生情,也牽緊慈濟情,這也是自己對人文志業同仁的期待。人文志業要引導大眾「學道」,「學」是為了「覺」,既要學道,就要見道、悟道,所以人文志業要讓大眾了解如何走這條路,學道的目的是什麼,了解這條路開闢、鋪展的過程,並且接著往前鋪。

「現在的資訊傳播很方便,大家看得多、知道得很多,但是要開智慧眼,才能見道、悟道。師父對世間的知識、學識沒有你們高,但是如果要看我所說的話對人間的影響,我感覺到有價值。《華嚴經》偈語:『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就是覺,要如何能覺悟?要用心。」上人勉勵主管同仁們提起使命、投入真情,共同弘揚善法,利益人間。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五日 聽到、看到、做到

8.5《農七月‧初二》

【靜思小語】當菩薩的第一步,就是聽到有人需要幫助,也有因緣幫得到,就邁出腳步去做到。

大時代,大因緣

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報告分享後,上人開示,都說修行要了脫生死,其實生死是人間的平常事,只是生死之間總要承受許多苦。若生活在平安之處,可以安然度日,是很有福;假如在天災人禍頻發之處,尤其在戰亂中,常常面對慘烈的生離死別,感受悲悽、痛苦,時時刻刻都「難過」。

上人說,雖然人間的苦難從古到今都不間斷,但是慶幸此時有人間菩薩群體,可以讓苦難的人生看見翻轉的希望。所以慈濟在此時創立,就是有大因緣,可以看到這麼多好人在人間發揮大愛,盡心力為苦難人付出。

其實慈濟人與全球人口相較,還是太少了;能實際走得到、幫助得到的苦難人,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上人勉勵大家,即使面對全球苦難,慈濟人少力弱,仍然要認真,能多盡一分力量,就要多付出。不要以為小小的一點一滴沒有作用,慈濟起步時若沒有點滴之力,就沒有現在遍及國際的慈善關懷與援助力量;無論慈濟人身在何處,只要看到有人受災受苦,就會凝聚大家的愛心力量去救助。

目前接受過慈濟人道關懷或援助的國家地區已有一百三十六個,所以不要以為自己的力量很小,就不去做;小小的一點、一點,會累積出愈來愈大的面積,讓人看得到;人們看到了慈濟所做的好事,也會發心參與。

「人人本具佛性,看到有人受苦,會不忍心,發慈悲心去幫忙;只是有人沒有聽到、看到,或是聽到、看到了,卻認為自己力量小,無法去幫助。只要有人發起,有第一個小點,就有第二個、第三個響應,慢慢從一傳十、十傳百,而至千、萬、萬萬,累積起救苦救難的大力量。」

說好話,傳福音

上人說,佛陀形容三界如火宅,近年來北半球的夏季溫度年年創新高,導致許多人因熱衰竭往生。慈濟人濟貧訪視或勘災時,看到許多貧苦村落的居民,是撿拾廢棄建材,簡單搭建棲身之處,難以遮風擋雨,夏季高溫時,室內溫度甚至比戶外高,若是老病臥床,就如身在火爐中,其苦難堪。

「其實《地藏經》形容的地獄之苦,在人間就看得到;假如人間沒有菩薩,沒有人對苦難人伸出援手,人間就是真正的地獄。幸好有這一條人間菩薩道,讓我們學習,實際走到苦難之地去看、去體會,見苦知福,進而行善造福。若只是不斷享福、消福,不斷地起心動念,心中都是貪、瞋、癡,會讓人間地獄不斷擴大,地獄的深坑一直浮上來,快要與人間連起來了。」

「所以我們要覺醒,『學』才能『覺』,要學就要身體力行菩薩道。現在科技發達,增加了我們學佛、行善的機會,不同宗教不須彼此排斥,還要共同一心,合力行善,共同去付出,有這樣的精神與行動,就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假如沒有覺悟,只是沉淪在自我享受中,就會有一分貪念,難捨、不能付出;若覺性受啟發,看見人間苦相,彼此呼籲,凝聚力量去救助,就可以減少人間的苦難。」

上人說,只要呼喚人人付出一點點愛心力量,就能凝聚更多的資源去幫助人;更進一步啟發人人的慈悲心,共同走入這一條菩薩道,往覺悟的目標前進。慈濟已經將這條道路鋪在世界上,讓大家很明顯看得到;只要慈濟人多接引,讓人有機會加入,就會有愈多苦難人得救。

「要如何學做菩薩?很簡單,只要聽到有人需要幫助,也有因緣幫助得到,就可以啟發這一念菩薩心,邁出腳步去做到。多聽、多看,從邁出第一步開始,在就近的地方付出,一步一步愈走愈遠、愈做愈多,也就愈學愈深入,愈有體會。」上人教慈善志業與人文志業相關處室,要將慈濟人力行菩薩道的真實紀錄整理完整並發表,用不同的語文傳播到國際間,讓各國人士看到、聽到,發心同行,會合大力量救度人間。

「不分宗教,大家會合在慈濟,可以彼此分享、交流各自的宗教觀念,說法、傳福音。慈濟人分享慈濟事,也是在傳福音,告訴大家如何做好事;好話大家說,好事大家做,好路大家走,共同發揮善的能量。」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8.5《農七月‧初二》

【靜思小語】當菩薩的第一步,就是聽到有人需要幫助,也有因緣幫得到,就邁出腳步去做到。

大時代,大因緣

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報告分享後,上人開示,都說修行要了脫生死,其實生死是人間的平常事,只是生死之間總要承受許多苦。若生活在平安之處,可以安然度日,是很有福;假如在天災人禍頻發之處,尤其在戰亂中,常常面對慘烈的生離死別,感受悲悽、痛苦,時時刻刻都「難過」。

上人說,雖然人間的苦難從古到今都不間斷,但是慶幸此時有人間菩薩群體,可以讓苦難的人生看見翻轉的希望。所以慈濟在此時創立,就是有大因緣,可以看到這麼多好人在人間發揮大愛,盡心力為苦難人付出。

其實慈濟人與全球人口相較,還是太少了;能實際走得到、幫助得到的苦難人,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上人勉勵大家,即使面對全球苦難,慈濟人少力弱,仍然要認真,能多盡一分力量,就要多付出。不要以為小小的一點一滴沒有作用,慈濟起步時若沒有點滴之力,就沒有現在遍及國際的慈善關懷與援助力量;無論慈濟人身在何處,只要看到有人受災受苦,就會凝聚大家的愛心力量去救助。

目前接受過慈濟人道關懷或援助的國家地區已有一百三十六個,所以不要以為自己的力量很小,就不去做;小小的一點、一點,會累積出愈來愈大的面積,讓人看得到;人們看到了慈濟所做的好事,也會發心參與。

「人人本具佛性,看到有人受苦,會不忍心,發慈悲心去幫忙;只是有人沒有聽到、看到,或是聽到、看到了,卻認為自己力量小,無法去幫助。只要有人發起,有第一個小點,就有第二個、第三個響應,慢慢從一傳十、十傳百,而至千、萬、萬萬,累積起救苦救難的大力量。」

說好話,傳福音

上人說,佛陀形容三界如火宅,近年來北半球的夏季溫度年年創新高,導致許多人因熱衰竭往生。慈濟人濟貧訪視或勘災時,看到許多貧苦村落的居民,是撿拾廢棄建材,簡單搭建棲身之處,難以遮風擋雨,夏季高溫時,室內溫度甚至比戶外高,若是老病臥床,就如身在火爐中,其苦難堪。

「其實《地藏經》形容的地獄之苦,在人間就看得到;假如人間沒有菩薩,沒有人對苦難人伸出援手,人間就是真正的地獄。幸好有這一條人間菩薩道,讓我們學習,實際走到苦難之地去看、去體會,見苦知福,進而行善造福。若只是不斷享福、消福,不斷地起心動念,心中都是貪、瞋、癡,會讓人間地獄不斷擴大,地獄的深坑一直浮上來,快要與人間連起來了。」

「所以我們要覺醒,『學』才能『覺』,要學就要身體力行菩薩道。現在科技發達,增加了我們學佛、行善的機會,不同宗教不須彼此排斥,還要共同一心,合力行善,共同去付出,有這樣的精神與行動,就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假如沒有覺悟,只是沉淪在自我享受中,就會有一分貪念,難捨、不能付出;若覺性受啟發,看見人間苦相,彼此呼籲,凝聚力量去救助,就可以減少人間的苦難。」

上人說,只要呼喚人人付出一點點愛心力量,就能凝聚更多的資源去幫助人;更進一步啟發人人的慈悲心,共同走入這一條菩薩道,往覺悟的目標前進。慈濟已經將這條道路鋪在世界上,讓大家很明顯看得到;只要慈濟人多接引,讓人有機會加入,就會有愈多苦難人得救。

「要如何學做菩薩?很簡單,只要聽到有人需要幫助,也有因緣幫助得到,就可以啟發這一念菩薩心,邁出腳步去做到。多聽、多看,從邁出第一步開始,在就近的地方付出,一步一步愈走愈遠、愈做愈多,也就愈學愈深入,愈有體會。」上人教慈善志業與人文志業相關處室,要將慈濟人力行菩薩道的真實紀錄整理完整並發表,用不同的語文傳播到國際間,讓各國人士看到、聽到,發心同行,會合大力量救度人間。

「不分宗教,大家會合在慈濟,可以彼此分享、交流各自的宗教觀念,說法、傳福音。慈濟人分享慈濟事,也是在傳福音,告訴大家如何做好事;好話大家說,好事大家做,好路大家走,共同發揮善的能量。」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七至十八日 得萬分福利

8.17~18《農七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常捨一分時間做好事,可以得萬萬分的福利─造福人間、利益眾生。

承擔醫療志工,耕耘福田

八月十七日,長年承擔醫療志工的清修士顏靜曦、黃靜力師姊,偕全臺醫療志工幹部,與上人座談。上人感恩大家用愛付出無所求,無論面對什麼境界,心都很甘願,付出之後感受歡喜,也就是法喜;相信大家內心存有清淨無染的法,八識田中所種的都是善的種子、法的種子,天天都在耕耘福田,造福人間。

上人說,教大家盤點生命,回想過去,「想」字是「相」字下面一個「心」字;想想自己過去的相,是佛相、菩薩相,或是凡夫相、眾生相?是哪一種占大部分?投入慈濟以後,是不是時時都在為苦難人、需要幫助的人而用心付出?若有,就不斷在八識田撒播善與愛的種子,並且持續耕耘福田。

「我們已經播下的種子,不要輕易放棄;所以承擔幹部,有傳承、交接,都是負起責任。除了醫療,慈濟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我們發自內心,隨著時間一路做過來的。」上人說,大家平時做早晚課,念〈回向文〉真誠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而今盤點生命,則要真誠感恩「過去所做諸福業,皆由去除貪瞋癡」,因為大家行善造福的同時,也在清除人間的無明煩惱。

「我們到慈濟醫院當志工,與人說話,不是為了談生意賺錢,而是為人解開煩惱無明,是為了利益眾生;若是談生意,就有得失、有計較,煩惱不斷、造業不斷。做慈濟事,是在佛法中耕福田,捨一分時間,得萬萬分的福利─造福人間、利益眾生。在慈院當志工,無論是一天或三天、八天,能夠造福多少人,而且對方聞法受用,是長長久久。所以好好去思考,我們做得心無掛礙且法喜充滿,就是在佛法之中利益眾生,這也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

「你們走入慈濟,也是一大事,是為了福利人間;要做慈濟福利人間,也要有因緣,否則同樣來到醫院,許多人是身有病痛或心裏有苦,徬徨無助,無所依靠,而志工即時走近他們,才讓他們安下心來。」

生生世世,一人度無量人

上人說,大家走在「學」與「覺」中間的菩薩道,不斷為人間付出,也從種種人間相思考與學習。在《法華經》中,佛陀形容三界如火宅,而眾生就如火宅中的孩子,隨著欲念追求,懵懂、貪玩,不願意出離火宅,甚至還在裏面玩火。

大家在醫院裏看到很多病人,明明知道抽菸、酗酒有害健康,卻無法戒菸、戒酒,甚至還在發酒瘋;等到酒醒了,旁人再與他們說喝醉酒的形態,或許他們也會覺得慚愧,但仍受不了誘惑而沉迷,這就是顛倒的凡夫,明知道理卻無法改過,實在「無法度」。

上人指出,許多人明知犯錯卻無法改過,有時是因為業力深重,讓無明欲念掩蓋了清淨智慧,所以懵懂如幼子。志工就要像教導不懂事的孩子,要順著他們,讓他們不排斥志工的靠近,從而建立感情,在這分情的基礎上,耐心引導他們走回正軌。

不少慈濟人在年輕時也曾懵懂犯錯,有因緣接觸慈濟、走入慈濟而發願改變自己。雖然有過去認識的人對他們做志工不以為然,但他們勇於承認錯誤,以行動證明自己真正是「懺悔即清淨」。這些負面的人生故事與轉變之後的真實見證,都是很寶貴的人間教材,可以適時引導犯錯的人懸崖勒馬,學習典範懺悔並改過。

「孩子不懂事,所以必須學習;凡夫要學佛,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佛,要下功夫用心學,而且要在人群中學;學習好典範,改正自己的過錯,也能用我們學習向善的歷程在人群中說法。要有發露懺悔的勇氣,才有辦法在菩薩道上精進往前走,而能明心見性,回歸清淨覺性;如果不行菩薩道,就還未明心,無法見性。」

上人說,眾生如果不明道理,隨著欲念追求,就是在火宅裏玩火。佛陀為了引導眾生出離火宅,所以來人間說法,要把人心的無明清除,清淨「心宅」,所以大家一定要聞法。

「對我來說,你們都是人間的活菩薩,所分享的都是法,因為你們在濁惡的世間,是拿著掃把掃地、刷地板、擦窗戶,讓周圍變得乾淨。來當志工,看著惡濁的人間、迷茫的眾生,看著貪、瞋、癡、慢、疑等凡夫無明導致的身心疾病,分秒中都在用佛法清淨心地。眾生有病來求醫,大醫王對症下藥,菩薩在身邊呵護,能夠為他們說法,解開心結。」

感恩家人,成全此生道業

上人說,醫療志工傾聽病患與家屬的心聲,可以知道每一個人的家庭都是修行道場,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而志工很有福,有的在家人的支持下來當醫療志工,或全家都是菩薩,這個家庭就是此生的好道場,所以要珍惜且彼此成就,這分緣不只在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

「我很慶幸此生可以看到人間菩薩會聚,共同為人間做多少事;除了這群出家弟子很甘願,還有清修士同樣在修行,但是為了芸芸眾生,沒有在精舍裏,天天走入濁世之中,面對醉酒之人、面對無明眾生,還要替師父帶一群人間菩薩。師父總是發自內心感恩他們,覺得自己此生很有價值,相信自己與這群弟子生生世世相伴,同行菩薩道,或許將來換他們當師父,換我當弟子,都要為人間付出,道心不退。」

「未來的五濁惡世,更需要身心清淨的菩薩在人間付出與帶動。這輩子大家都有家庭,但是你們有福,家庭就是道場;期待大家要發心立願,下輩子在清淨的大道場領眾,不是獨善其身的道場,而是兼利天下的大道場,一人可以度無量人,在世界各地行菩薩道,將慧命不斷延續下去。」

分秒微細,不知不覺空過

八月十八日,已至農曆七月十五,上人於早課後開示:「時日匆匆,下個月又是中秋了;一年過一年,無聲無息過去。時間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增長的年齡與老邁的身軀提醒著我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生命日日減少,其實是分分、秒秒減少,只因分秒太微細,讓我們忽視它,總是不知過去,仍然執著現在。」

「現在執著得了嗎?一分一秒不斷過去,很快就過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所以總是感覺很緊迫。假如說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放鬆一秒不打緊,但是這一放鬆,就在不知不覺中空過了一分鐘、一小時,就此迷失了。我們修行的道業,是否隨著時間快步精進?如果跟得上時間,就不會感慨時日快過,因為我們隨著時日過去而成就慧命;假如對於時日的流逝不知不覺,不懂得把握,此生就空空過去了。」

上人教大家把握分秒,生活中與人對話時,句句都是鼓勵別人精進的好話;同時自我警惕,知之為知之,知道理就要力行實踐,一句好話、一句勉勵,增長別人的道心,成就自己的責任,讓人聞法而歡喜,增長智慧。自度度人,都在當下一念中;將師父的叮嚀聽入心,並且身體力行,就是得法受用。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8.17~18《農七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常捨一分時間做好事,可以得萬萬分的福利─造福人間、利益眾生。

承擔醫療志工,耕耘福田

八月十七日,長年承擔醫療志工的清修士顏靜曦、黃靜力師姊,偕全臺醫療志工幹部,與上人座談。上人感恩大家用愛付出無所求,無論面對什麼境界,心都很甘願,付出之後感受歡喜,也就是法喜;相信大家內心存有清淨無染的法,八識田中所種的都是善的種子、法的種子,天天都在耕耘福田,造福人間。

上人說,教大家盤點生命,回想過去,「想」字是「相」字下面一個「心」字;想想自己過去的相,是佛相、菩薩相,或是凡夫相、眾生相?是哪一種占大部分?投入慈濟以後,是不是時時都在為苦難人、需要幫助的人而用心付出?若有,就不斷在八識田撒播善與愛的種子,並且持續耕耘福田。

「我們已經播下的種子,不要輕易放棄;所以承擔幹部,有傳承、交接,都是負起責任。除了醫療,慈濟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我們發自內心,隨著時間一路做過來的。」上人說,大家平時做早晚課,念〈回向文〉真誠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而今盤點生命,則要真誠感恩「過去所做諸福業,皆由去除貪瞋癡」,因為大家行善造福的同時,也在清除人間的無明煩惱。

「我們到慈濟醫院當志工,與人說話,不是為了談生意賺錢,而是為人解開煩惱無明,是為了利益眾生;若是談生意,就有得失、有計較,煩惱不斷、造業不斷。做慈濟事,是在佛法中耕福田,捨一分時間,得萬萬分的福利─造福人間、利益眾生。在慈院當志工,無論是一天或三天、八天,能夠造福多少人,而且對方聞法受用,是長長久久。所以好好去思考,我們做得心無掛礙且法喜充滿,就是在佛法之中利益眾生,這也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

「你們走入慈濟,也是一大事,是為了福利人間;要做慈濟福利人間,也要有因緣,否則同樣來到醫院,許多人是身有病痛或心裏有苦,徬徨無助,無所依靠,而志工即時走近他們,才讓他們安下心來。」

生生世世,一人度無量人

上人說,大家走在「學」與「覺」中間的菩薩道,不斷為人間付出,也從種種人間相思考與學習。在《法華經》中,佛陀形容三界如火宅,而眾生就如火宅中的孩子,隨著欲念追求,懵懂、貪玩,不願意出離火宅,甚至還在裏面玩火。

大家在醫院裏看到很多病人,明明知道抽菸、酗酒有害健康,卻無法戒菸、戒酒,甚至還在發酒瘋;等到酒醒了,旁人再與他們說喝醉酒的形態,或許他們也會覺得慚愧,但仍受不了誘惑而沉迷,這就是顛倒的凡夫,明知道理卻無法改過,實在「無法度」。

上人指出,許多人明知犯錯卻無法改過,有時是因為業力深重,讓無明欲念掩蓋了清淨智慧,所以懵懂如幼子。志工就要像教導不懂事的孩子,要順著他們,讓他們不排斥志工的靠近,從而建立感情,在這分情的基礎上,耐心引導他們走回正軌。

不少慈濟人在年輕時也曾懵懂犯錯,有因緣接觸慈濟、走入慈濟而發願改變自己。雖然有過去認識的人對他們做志工不以為然,但他們勇於承認錯誤,以行動證明自己真正是「懺悔即清淨」。這些負面的人生故事與轉變之後的真實見證,都是很寶貴的人間教材,可以適時引導犯錯的人懸崖勒馬,學習典範懺悔並改過。

「孩子不懂事,所以必須學習;凡夫要學佛,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佛,要下功夫用心學,而且要在人群中學;學習好典範,改正自己的過錯,也能用我們學習向善的歷程在人群中說法。要有發露懺悔的勇氣,才有辦法在菩薩道上精進往前走,而能明心見性,回歸清淨覺性;如果不行菩薩道,就還未明心,無法見性。」

上人說,眾生如果不明道理,隨著欲念追求,就是在火宅裏玩火。佛陀為了引導眾生出離火宅,所以來人間說法,要把人心的無明清除,清淨「心宅」,所以大家一定要聞法。

「對我來說,你們都是人間的活菩薩,所分享的都是法,因為你們在濁惡的世間,是拿著掃把掃地、刷地板、擦窗戶,讓周圍變得乾淨。來當志工,看著惡濁的人間、迷茫的眾生,看著貪、瞋、癡、慢、疑等凡夫無明導致的身心疾病,分秒中都在用佛法清淨心地。眾生有病來求醫,大醫王對症下藥,菩薩在身邊呵護,能夠為他們說法,解開心結。」

感恩家人,成全此生道業

上人說,醫療志工傾聽病患與家屬的心聲,可以知道每一個人的家庭都是修行道場,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而志工很有福,有的在家人的支持下來當醫療志工,或全家都是菩薩,這個家庭就是此生的好道場,所以要珍惜且彼此成就,這分緣不只在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

「我很慶幸此生可以看到人間菩薩會聚,共同為人間做多少事;除了這群出家弟子很甘願,還有清修士同樣在修行,但是為了芸芸眾生,沒有在精舍裏,天天走入濁世之中,面對醉酒之人、面對無明眾生,還要替師父帶一群人間菩薩。師父總是發自內心感恩他們,覺得自己此生很有價值,相信自己與這群弟子生生世世相伴,同行菩薩道,或許將來換他們當師父,換我當弟子,都要為人間付出,道心不退。」

「未來的五濁惡世,更需要身心清淨的菩薩在人間付出與帶動。這輩子大家都有家庭,但是你們有福,家庭就是道場;期待大家要發心立願,下輩子在清淨的大道場領眾,不是獨善其身的道場,而是兼利天下的大道場,一人可以度無量人,在世界各地行菩薩道,將慧命不斷延續下去。」

分秒微細,不知不覺空過

八月十八日,已至農曆七月十五,上人於早課後開示:「時日匆匆,下個月又是中秋了;一年過一年,無聲無息過去。時間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增長的年齡與老邁的身軀提醒著我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生命日日減少,其實是分分、秒秒減少,只因分秒太微細,讓我們忽視它,總是不知過去,仍然執著現在。」

「現在執著得了嗎?一分一秒不斷過去,很快就過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所以總是感覺很緊迫。假如說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放鬆一秒不打緊,但是這一放鬆,就在不知不覺中空過了一分鐘、一小時,就此迷失了。我們修行的道業,是否隨著時間快步精進?如果跟得上時間,就不會感慨時日快過,因為我們隨著時日過去而成就慧命;假如對於時日的流逝不知不覺,不懂得把握,此生就空空過去了。」

上人教大家把握分秒,生活中與人對話時,句句都是鼓勵別人精進的好話;同時自我警惕,知之為知之,知道理就要力行實踐,一句好話、一句勉勵,增長別人的道心,成就自己的責任,讓人聞法而歡喜,增長智慧。自度度人,都在當下一念中;將師父的叮嚀聽入心,並且身體力行,就是得法受用。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