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至十一日 創新更要守舊

7.10~11《農六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教育方式隨時代創新,但教育本質不能改變,為社會培養品德優良的人才。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有德者得人心

七月十日,於教育AI開展會議中,聆聽主管同仁們報告後,上人開示,要有信心,確認方向正確,對人間社會、大地環境有益,值得去做,就邁開腳步去走。

學無止境,世間有許多學問總是需要一邊學習、一邊研究,所以「學」的路很長遠,要有探討的精神。上人指出,所有的學術研究與教育,都要走在對人間有益的方向,而且要三根普被─有人根機低,就需要更用心去陪伴與教育,用更多方法幫助他們了解道理,讓他們從迷茫中抬起頭來向前看;根機高的人,一接觸就有體悟;但也有不少人根機並不低,卻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相信別人所說,貢高傲慢,故而難以理解道理。

上人遂言,無論根機利鈍,若能接受道理,認為值得研究,就可以設法引導他們深入探討、實際體會。「雖說眾生難度,其實還是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那麼多?而且要說服別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德。」

「說法的人,做得到自己說的,那就是德;『德者,得也』,有德者得人心。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德,要更認真『求學』,學無窮盡,要到達『覺』的目標,面對的是長遠無盡的道路,所以不能傲慢、貢高。但若要等到通達所有的道理才要教育別人,則是會來不及,我們要把握因緣,有緣人能聽得進我們說的話,就耐心陪伴與教導,讓他們改善習氣。就如經常有慈濟人分享,以前有什麼不好的習氣,現在明白道理,就自發懺悔,懺悔則清淨,因為真誠懺悔就會改過。」

「所以說學佛修行,為什麼要走入人群?因為人群需要。總而言之,我們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教育是希望工程,我們還要投入很大的心力做教育,為人開啟智慧,不只有傳授知識、技術,要讓人真誠接受,願意認真,並且在學成之後也願意去幫助人、去教育人。」上人勉勵大家善用工具,做好教育;只要真誠用心,四大志業都是很好的工具。

如入禪定意境

上人與呂慈悅師姊、優人神鼓劉若瑀師姊、黃誌群老師等人談話,提起慈濟五十八周年慶當天,星、馬、臺灣慈濟人到印度靈鷲山,與本會視訊連線,讓自己看見靈鷲山實景,以及慈濟人在靈鷲山上唱《無量義經.德行品》梵唄的莊嚴畫面。「靈山法會永不散,即使在佛陀滅度之後,法華道場永遠存在,靈氣、道氣仍在靈鷲山。那時我很震撼,感覺透過連線,能讓全球慈濟人與會眾同登法華臺,共同參與法華盛會。」

劉師姊表示,能參與經藏演繹以及製作《無量義經》梵唄唱誦,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緣;若能將《法華經》全部二十八品製作完成,是此生最大的榮譽。

上人說:「《法華經》是佛陀的精神理念,是佛佛道同的大乘佛法,所以要傳《法華經》並不容易,一定要有很大的因緣,真的要福慧具足,所以要很珍惜。把《無量義經》的善法、善的教育會合起來,用美好的音律帶動起來,讓人聽了心能靜,還有很開闊的感覺,如入禪定。」

上人進一步述說想要達到的如入禪定意境,是讓人在法中,就像身在很遼闊的曠野,感受世界之大、景之美,大自然隨處都是說法音,連大地的呼吸都可以聽得到。所以除了優美的音律,亦要咬字清晰,慢慢地將經文字句用唱的或誦得很清楚,讓人靜靜地隨著音律就清楚地把法聽入心,無論信仰什麼宗教,不管年齡長幼,都可以接受。

「我希望讓大家有正確的信仰心態,不是為了求神通,也不是為了求消災而誦經,能隨著音律唱得很虔誠,心靈很寧靜。我們念經不是求保佑,是要把法傳誦於人間。其實,專心讀誦,就會很自然地把法收入心中,啟發心靈往善的方向,時常進入優美的心靈境界。」

上人形容法水入心,能緩解大地的酷熱;而且要讓法水時常潤澤心地,如同微細到看不見的水氣,天亮時可以看見在花草樹葉上凝結成露水,點滴滋潤著土壤,為大地帶來生機。若能將經藏演繹的音律做好,讓人時常隨著音律聆聽法句,微細的法水就會漸漸滋潤心地,一字一句銘記於心。

在《法華經.序品》描述佛陀講畢《無量義經》,在靜坐中入定,顯現瑞相,由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對答,引出佛陀將要講殊勝大法。有一說此時佛陀入定,是「離言法華」,雖然沒有開口宣講,不必說話,這一部經就完成了,這是要人用心體會佛陀本懷,雖然「離言」,但是極靜之中可以聽見天地之音。上人期盼透過音律、韻律表達此一意境,做出很攝心的作品,讓人聽到韻律,就會靜下心來,有求法的興趣與方向,所以要很有道氣。

教育需要有情

七月十一日,上人與前來參加教育董事會的董事們談話,表示少子化雖然是社會趨勢,但孩子少更要照顧好教育品質,而且老師的教育方法要隨著社會時代變得更多元。近日常聽到慈濟人或訪客提起人工智慧,現在的孩子很年幼就會使用電腦,接觸科技用品,更要重視品德教育。

「社會很需要優良人才,要由教育培養,在學校時,師長就要為孩子指引正確方向,讓他們有明確的道德觀念。不論社會上出現什麼新的教育方法、教育名詞,只要孩子有上進心,品德好、方向對,學習成績就不會差。」上人期勉慈濟教育要維持好品質,無論社會有何變化,教育的心永遠真誠,恆持正確的方向;慈濟科技大學與慈濟大學合校,是師資增加、力量增加,而且不只是合校,慈濟四大合一,四大志業為一體,合於相同的精神理念,利益社會人群。

上人於教育董事會亦強調慈濟四大合一,四大志業要合和互協,不可忘記慈善的根源,主管同仁們「守志奉道」,朝共同的方向認真努力。此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沒有盡頭,教育也要跟進。上人期許教育不只跟著科技突破、創新,仍要有守舊的精神,守護根本還要鞏固根本,根要扎得深,才能讓樹幹強壯,枝葉繁茂。

上人說,教育是理性的,但也需要有情,而且是「覺有情」。從「學」到「覺」中間要走一條長遠的菩薩道,雖然在校是老師教導學生,其實老師也還在學;老師要用菩薩心、父母心教育學生,「愛之深,教之切」,是真誠地關愛、教育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建立起師生情。在慈濟學校,師生也要與慈濟建立感情,多親近、靠近,了解慈濟精神,共同在菩薩道上學習。在大家的支持下,讓校長、老師們無後顧之憂,用真情認真教學,學生也認真學習,則希望無窮。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10~11《農六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教育方式隨時代創新,但教育本質不能改變,為社會培養品德優良的人才。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有德者得人心

七月十日,於教育AI開展會議中,聆聽主管同仁們報告後,上人開示,要有信心,確認方向正確,對人間社會、大地環境有益,值得去做,就邁開腳步去走。

學無止境,世間有許多學問總是需要一邊學習、一邊研究,所以「學」的路很長遠,要有探討的精神。上人指出,所有的學術研究與教育,都要走在對人間有益的方向,而且要三根普被─有人根機低,就需要更用心去陪伴與教育,用更多方法幫助他們了解道理,讓他們從迷茫中抬起頭來向前看;根機高的人,一接觸就有體悟;但也有不少人根機並不低,卻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相信別人所說,貢高傲慢,故而難以理解道理。

上人遂言,無論根機利鈍,若能接受道理,認為值得研究,就可以設法引導他們深入探討、實際體會。「雖說眾生難度,其實還是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那麼多?而且要說服別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德。」

「說法的人,做得到自己說的,那就是德;『德者,得也』,有德者得人心。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德,要更認真『求學』,學無窮盡,要到達『覺』的目標,面對的是長遠無盡的道路,所以不能傲慢、貢高。但若要等到通達所有的道理才要教育別人,則是會來不及,我們要把握因緣,有緣人能聽得進我們說的話,就耐心陪伴與教導,讓他們改善習氣。就如經常有慈濟人分享,以前有什麼不好的習氣,現在明白道理,就自發懺悔,懺悔則清淨,因為真誠懺悔就會改過。」

「所以說學佛修行,為什麼要走入人群?因為人群需要。總而言之,我們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教育是希望工程,我們還要投入很大的心力做教育,為人開啟智慧,不只有傳授知識、技術,要讓人真誠接受,願意認真,並且在學成之後也願意去幫助人、去教育人。」上人勉勵大家善用工具,做好教育;只要真誠用心,四大志業都是很好的工具。

如入禪定意境

上人與呂慈悅師姊、優人神鼓劉若瑀師姊、黃誌群老師等人談話,提起慈濟五十八周年慶當天,星、馬、臺灣慈濟人到印度靈鷲山,與本會視訊連線,讓自己看見靈鷲山實景,以及慈濟人在靈鷲山上唱《無量義經.德行品》梵唄的莊嚴畫面。「靈山法會永不散,即使在佛陀滅度之後,法華道場永遠存在,靈氣、道氣仍在靈鷲山。那時我很震撼,感覺透過連線,能讓全球慈濟人與會眾同登法華臺,共同參與法華盛會。」

劉師姊表示,能參與經藏演繹以及製作《無量義經》梵唄唱誦,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緣;若能將《法華經》全部二十八品製作完成,是此生最大的榮譽。

上人說:「《法華經》是佛陀的精神理念,是佛佛道同的大乘佛法,所以要傳《法華經》並不容易,一定要有很大的因緣,真的要福慧具足,所以要很珍惜。把《無量義經》的善法、善的教育會合起來,用美好的音律帶動起來,讓人聽了心能靜,還有很開闊的感覺,如入禪定。」

上人進一步述說想要達到的如入禪定意境,是讓人在法中,就像身在很遼闊的曠野,感受世界之大、景之美,大自然隨處都是說法音,連大地的呼吸都可以聽得到。所以除了優美的音律,亦要咬字清晰,慢慢地將經文字句用唱的或誦得很清楚,讓人靜靜地隨著音律就清楚地把法聽入心,無論信仰什麼宗教,不管年齡長幼,都可以接受。

「我希望讓大家有正確的信仰心態,不是為了求神通,也不是為了求消災而誦經,能隨著音律唱得很虔誠,心靈很寧靜。我們念經不是求保佑,是要把法傳誦於人間。其實,專心讀誦,就會很自然地把法收入心中,啟發心靈往善的方向,時常進入優美的心靈境界。」

上人形容法水入心,能緩解大地的酷熱;而且要讓法水時常潤澤心地,如同微細到看不見的水氣,天亮時可以看見在花草樹葉上凝結成露水,點滴滋潤著土壤,為大地帶來生機。若能將經藏演繹的音律做好,讓人時常隨著音律聆聽法句,微細的法水就會漸漸滋潤心地,一字一句銘記於心。

在《法華經.序品》描述佛陀講畢《無量義經》,在靜坐中入定,顯現瑞相,由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對答,引出佛陀將要講殊勝大法。有一說此時佛陀入定,是「離言法華」,雖然沒有開口宣講,不必說話,這一部經就完成了,這是要人用心體會佛陀本懷,雖然「離言」,但是極靜之中可以聽見天地之音。上人期盼透過音律、韻律表達此一意境,做出很攝心的作品,讓人聽到韻律,就會靜下心來,有求法的興趣與方向,所以要很有道氣。

教育需要有情

七月十一日,上人與前來參加教育董事會的董事們談話,表示少子化雖然是社會趨勢,但孩子少更要照顧好教育品質,而且老師的教育方法要隨著社會時代變得更多元。近日常聽到慈濟人或訪客提起人工智慧,現在的孩子很年幼就會使用電腦,接觸科技用品,更要重視品德教育。

「社會很需要優良人才,要由教育培養,在學校時,師長就要為孩子指引正確方向,讓他們有明確的道德觀念。不論社會上出現什麼新的教育方法、教育名詞,只要孩子有上進心,品德好、方向對,學習成績就不會差。」上人期勉慈濟教育要維持好品質,無論社會有何變化,教育的心永遠真誠,恆持正確的方向;慈濟科技大學與慈濟大學合校,是師資增加、力量增加,而且不只是合校,慈濟四大合一,四大志業為一體,合於相同的精神理念,利益社會人群。

上人於教育董事會亦強調慈濟四大合一,四大志業要合和互協,不可忘記慈善的根源,主管同仁們「守志奉道」,朝共同的方向認真努力。此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沒有盡頭,教育也要跟進。上人期許教育不只跟著科技突破、創新,仍要有守舊的精神,守護根本還要鞏固根本,根要扎得深,才能讓樹幹強壯,枝葉繁茂。

上人說,教育是理性的,但也需要有情,而且是「覺有情」。從「學」到「覺」中間要走一條長遠的菩薩道,雖然在校是老師教導學生,其實老師也還在學;老師要用菩薩心、父母心教育學生,「愛之深,教之切」,是真誠地關愛、教育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建立起師生情。在慈濟學校,師生也要與慈濟建立感情,多親近、靠近,了解慈濟精神,共同在菩薩道上學習。在大家的支持下,讓校長、老師們無後顧之憂,用真情認真教學,學生也認真學習,則希望無窮。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二至二十四日 守志

7.22~24《農六月‧十七至十九》

【靜思小語】守住志向,不受樂誘引、不受苦障礙。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憶念德慈師父

七月二十二日,常住師父報告陶慈坊瓷作新品。想起德慈師父,上人不捨地哽咽叮嚀,要珍惜德慈師父遺作,並且將未完成的作品完成,留作紀念也代表傳承。

上人說:「我們現在不是為了生活而做,是為了傳承,讓後代了解常住早期曾經做過陶瓷藝品。想想慈師父的作品要如何保留,也可以做小型的、可愛的藝品與人結緣,讓人知道我們有做陶瓷手工藝及其原由。」

化無形為有形

七月二十三日,高銓德師兄分享至美國參訪多個慈濟會所之行,提及紐約人文中心一樓櫥窗可設計成螢火蟲或蠟燭圍繞地球之概念。

上人認為,櫥窗的範圍很有限,要凸顯重點,鼓勵人人合和互協。「五濁惡世,就好像暗夜無光;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剛開始很盛行之時,如日當空,現在是像法跟末法之間,已近黃昏,快要進入黑夜,所以需要螢火蟲來帶路。雖然每一隻螢火蟲只能發出微弱的光,但若能聚集很多隻螢火蟲成為一個群體,就能讓人看見。」

上人建議做一個窗框,結合地球等行星繞太陽的天文科學,展現螢火蟲努力發光,群策群力影響、帶動大眾的精神。「我們沒有太陽與月亮的大能量,只能自稱螢火蟲,如小行星繞著太陽轉。用這樣的概念,結合科技與自然景觀,用佛法解說道理。」

「宇宙大覺者在虛空法界中,膚慰地球、淨化人間;到目前為止,所觀測到的星球,只有地球有生命,人類也在地球上生活,有責任保護、呵護、照顧地球;如果只是貪求利益而爭奪,就會破壞地球,人類也難以生存。所以要倡導人心和合,付出無所求,不爭、不貪。我們用心造景,用景物來說法。」

上人說,可以先做出模型,若可行則運用在各地慈濟道場,尤其在海外,借景物對民眾說法。「所塑造出的景物要合於科學,還有很飽滿的法;並非無中生有,而是真實法。我們要化無形為有形,做出有形的作品顯示無形的精神理念,就如慈濟歌曲〈美〉的歌詞,我們的精神是三輪體空無所求,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展現這分精神,由內而外展現美好的慈濟世界。」

自問能否堅持

七月二十四日,上人與清修士座談,新發意清修士分享心得。上人說,原本在空調環境生活,來到精舍需要適應夏天炎熱的氣候,和常住一起過修行生活,不只在短時間要熬得過去,精舍的生活天天都忙碌、年年夏天都要適應這樣的氣候,要自問能否堅持。

「修行要堅定道心,假如只是一時衝動,對自己很有信心,覺得『這樣的苦我可以吃、我願意』,但還不夠,是再深入一點思考,第一年可以,第二年、第三年,這股勇氣會支持下去,或是愈磨練,力道愈強;假如只有剛開始的時候很有力量,愈來愈不耐煩,覺得這樣的生活太單調或太苦,可能就無法堅持。」

「之所以常教大家盤點生命,就是要人人每天反省。若天天過日子都隨心所欲,隨著欲念而追求,即使想要的已經得到了,還要再追求,永不滿足。苦與樂是二個極端,大部分的人都是追求玩樂,願意守苦、守志的人愈來愈少。或是原本可以守苦、守志,但時間一長,覺得厭倦,不想再吃苦,就隨著欲念而追求,這就是凡夫;若守得住,就是真正知天命、守志。」

「要修行就不能怕苦,只要你們不怕苦、願意做,篤定自己的生命方向,就可以在這個方向不斷精進、提升生命價值;因為這就是你的志向,所以再辛苦都願意。」

清修士有修行的心,沒有小家庭的牽掛,一心一志做慈濟事。上人說,來到靜思道場,要寡欲知足,這是最根本的修行功夫;還要多一分利他的心與勇氣,願意走入人群,同時守住道心,不受外境污染,這樣的入世修行,是自度度人。

「你們每一位都是貼心的弟子,做我想做的事情,發的願也是我所發的願,為佛教、為眾生。走入宗教,要當清修士,就有很清楚的宗旨,也有清楚的人生指向、志願方向,要自我肯定,耐得住辛苦,堪勞耐苦。」

上人提到自己年輕時,家庭環境很好,家裏也請幫傭。自從發現了佛法,篤定要走修行的路,天天一大早就出門往慈雲寺而去,跟著常住誦經;有一段時間因身體不好,在慈雲寺靜養,換下的衣服還是拿回家給雇傭的歐巴桑洗,自己卻在慈雲寺幫常住洗衣服。「他們一大早天未亮就出門,到田裏耕作,而他們前一天換下的衣服,就由我幫他們洗,洗好、晾好,之後收下來摺好,一套一套放在他們的床頭。我自己也覺得,我的衣服是拿回家洗的,卻在這裏幫他們洗衣服,就是這麼矛盾,但是那一段時間的心態是很甘願。」

叢林裏的修行是團體生活,整個道場等於一個大家庭。上人說,慈雲寺常住的田地在較遠的小村莊,騎腳踏車要半個多鐘頭才到;農忙時,自己留在寺裏洗衣服、煮點心,並且騎著腳踏車去送點心,回到寺中收衣服、摺衣服,每天很忙碌。

如今在靜思精舍,雖然也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但已經不像早期的刻苦生活。以前常住靠自己種稻、種菜、做手工來維持生活,撿布店的碎布做嬰兒鞋,去工地撿廢棄水泥袋回來拆開,中間乾淨的二層所裁製成的小袋子,可以賣給飼料行裝飼料,最裏面和最外面二層,則賣給五金行裝鐵釘。而德融師父來修行前,就在姊姊那裏織毛線衣,所以常住也得以織毛線衣。

「當時一共有四個出家人,還有二位老菩薩,農忙的空檔我們做嬰兒鞋、撿水泥袋、織毛線衣;有信徒來時,我也為他們說法,還要為這幾個弟子講『四書』與佛經。我時間抓得很緊,他們的修行生活很辛苦,真正是分秒不空過。雖然此時無法像過去那麼單純,不過現在人多力量大,讓我們可以將志業從臺灣做到國際。人多,總是要有志一同,這分志就是利益群生;我常說有願就有力,但關鍵是人心要合,很多事情才有辦法做到。」

上人指出,佛法無處不在,需要靜心、用心,聽了道理就要用心思考、觀察與體會。如果沒有耐心,靜不下心來思考,道理聽了就過了,如同把耳朵掩住、眼睛蓋住,心聾、心盲,就無法了解道理;其實不是聽不懂,而是不用心,總是仗著自己知道很多、很自大,讓煩惱無明塞滿了心腦,阻礙道心,障礙了前進的道路。

「若能用方法克服阻礙,就是善法;假如經不起這條路的坎坷,不想再往前走,就永遠停在障礙前面,分寸不動,唯有生命隨著時間流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分鐘六十秒,我常常跟大家算這些數字,就是要大家過秒關,每一秒都要用心;修行要有細膩的心,才能成大事,否則計算數字只是為了自己,不願意多花一秒鐘付出,擔心被人占便宜而斤斤計較,這樣會壞大事。」

「分毫計較的人,就是被無明遮蓋了智慧眼;我們讀經、學法,是要開智慧眼,否則總是迷迷濛濛看不清楚,找不到方向。假如被無明遮蓋,以致眼光短淺,只看眼前而不看遠景,這就是只追求短暫利益的凡夫,不願意付出身心力量做得更多、走得更遠。我們要用父母所生的身體利益人群,假如連這絲毫的力量都不願意出,只為了自己圖安逸、要享受,也是不孝;我們理應發揮最大的生命價值,以回報父母恩。」

上人期勉清修士,在團體生活中要心寬念純,時時感恩,並且學會善解,彼此合心,合於道心,行道不偏差;心直行大道,不要走田間小路,要走大直道,從凡夫地一路通往佛陀的覺悟境界。所以要禁得起人與人之間的考驗,也許有人說的話不順耳,覺得這個人很嘮叨,或是他說的有偏頗,會有分別心,自己要警惕,這念心不受影響,同時訓練自己心寬念純能善解,包容天地間的善惡、苦樂,不受樂誘引、不受苦障礙。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22~24《農六月‧十七至十九》

【靜思小語】守住志向,不受樂誘引、不受苦障礙。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憶念德慈師父

七月二十二日,常住師父報告陶慈坊瓷作新品。想起德慈師父,上人不捨地哽咽叮嚀,要珍惜德慈師父遺作,並且將未完成的作品完成,留作紀念也代表傳承。

上人說:「我們現在不是為了生活而做,是為了傳承,讓後代了解常住早期曾經做過陶瓷藝品。想想慈師父的作品要如何保留,也可以做小型的、可愛的藝品與人結緣,讓人知道我們有做陶瓷手工藝及其原由。」

化無形為有形

七月二十三日,高銓德師兄分享至美國參訪多個慈濟會所之行,提及紐約人文中心一樓櫥窗可設計成螢火蟲或蠟燭圍繞地球之概念。

上人認為,櫥窗的範圍很有限,要凸顯重點,鼓勵人人合和互協。「五濁惡世,就好像暗夜無光;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剛開始很盛行之時,如日當空,現在是像法跟末法之間,已近黃昏,快要進入黑夜,所以需要螢火蟲來帶路。雖然每一隻螢火蟲只能發出微弱的光,但若能聚集很多隻螢火蟲成為一個群體,就能讓人看見。」

上人建議做一個窗框,結合地球等行星繞太陽的天文科學,展現螢火蟲努力發光,群策群力影響、帶動大眾的精神。「我們沒有太陽與月亮的大能量,只能自稱螢火蟲,如小行星繞著太陽轉。用這樣的概念,結合科技與自然景觀,用佛法解說道理。」

「宇宙大覺者在虛空法界中,膚慰地球、淨化人間;到目前為止,所觀測到的星球,只有地球有生命,人類也在地球上生活,有責任保護、呵護、照顧地球;如果只是貪求利益而爭奪,就會破壞地球,人類也難以生存。所以要倡導人心和合,付出無所求,不爭、不貪。我們用心造景,用景物來說法。」

上人說,可以先做出模型,若可行則運用在各地慈濟道場,尤其在海外,借景物對民眾說法。「所塑造出的景物要合於科學,還有很飽滿的法;並非無中生有,而是真實法。我們要化無形為有形,做出有形的作品顯示無形的精神理念,就如慈濟歌曲〈美〉的歌詞,我們的精神是三輪體空無所求,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展現這分精神,由內而外展現美好的慈濟世界。」

自問能否堅持

七月二十四日,上人與清修士座談,新發意清修士分享心得。上人說,原本在空調環境生活,來到精舍需要適應夏天炎熱的氣候,和常住一起過修行生活,不只在短時間要熬得過去,精舍的生活天天都忙碌、年年夏天都要適應這樣的氣候,要自問能否堅持。

「修行要堅定道心,假如只是一時衝動,對自己很有信心,覺得『這樣的苦我可以吃、我願意』,但還不夠,是再深入一點思考,第一年可以,第二年、第三年,這股勇氣會支持下去,或是愈磨練,力道愈強;假如只有剛開始的時候很有力量,愈來愈不耐煩,覺得這樣的生活太單調或太苦,可能就無法堅持。」

「之所以常教大家盤點生命,就是要人人每天反省。若天天過日子都隨心所欲,隨著欲念而追求,即使想要的已經得到了,還要再追求,永不滿足。苦與樂是二個極端,大部分的人都是追求玩樂,願意守苦、守志的人愈來愈少。或是原本可以守苦、守志,但時間一長,覺得厭倦,不想再吃苦,就隨著欲念而追求,這就是凡夫;若守得住,就是真正知天命、守志。」

「要修行就不能怕苦,只要你們不怕苦、願意做,篤定自己的生命方向,就可以在這個方向不斷精進、提升生命價值;因為這就是你的志向,所以再辛苦都願意。」

清修士有修行的心,沒有小家庭的牽掛,一心一志做慈濟事。上人說,來到靜思道場,要寡欲知足,這是最根本的修行功夫;還要多一分利他的心與勇氣,願意走入人群,同時守住道心,不受外境污染,這樣的入世修行,是自度度人。

「你們每一位都是貼心的弟子,做我想做的事情,發的願也是我所發的願,為佛教、為眾生。走入宗教,要當清修士,就有很清楚的宗旨,也有清楚的人生指向、志願方向,要自我肯定,耐得住辛苦,堪勞耐苦。」

上人提到自己年輕時,家庭環境很好,家裏也請幫傭。自從發現了佛法,篤定要走修行的路,天天一大早就出門往慈雲寺而去,跟著常住誦經;有一段時間因身體不好,在慈雲寺靜養,換下的衣服還是拿回家給雇傭的歐巴桑洗,自己卻在慈雲寺幫常住洗衣服。「他們一大早天未亮就出門,到田裏耕作,而他們前一天換下的衣服,就由我幫他們洗,洗好、晾好,之後收下來摺好,一套一套放在他們的床頭。我自己也覺得,我的衣服是拿回家洗的,卻在這裏幫他們洗衣服,就是這麼矛盾,但是那一段時間的心態是很甘願。」

叢林裏的修行是團體生活,整個道場等於一個大家庭。上人說,慈雲寺常住的田地在較遠的小村莊,騎腳踏車要半個多鐘頭才到;農忙時,自己留在寺裏洗衣服、煮點心,並且騎著腳踏車去送點心,回到寺中收衣服、摺衣服,每天很忙碌。

如今在靜思精舍,雖然也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但已經不像早期的刻苦生活。以前常住靠自己種稻、種菜、做手工來維持生活,撿布店的碎布做嬰兒鞋,去工地撿廢棄水泥袋回來拆開,中間乾淨的二層所裁製成的小袋子,可以賣給飼料行裝飼料,最裏面和最外面二層,則賣給五金行裝鐵釘。而德融師父來修行前,就在姊姊那裏織毛線衣,所以常住也得以織毛線衣。

「當時一共有四個出家人,還有二位老菩薩,農忙的空檔我們做嬰兒鞋、撿水泥袋、織毛線衣;有信徒來時,我也為他們說法,還要為這幾個弟子講『四書』與佛經。我時間抓得很緊,他們的修行生活很辛苦,真正是分秒不空過。雖然此時無法像過去那麼單純,不過現在人多力量大,讓我們可以將志業從臺灣做到國際。人多,總是要有志一同,這分志就是利益群生;我常說有願就有力,但關鍵是人心要合,很多事情才有辦法做到。」

上人指出,佛法無處不在,需要靜心、用心,聽了道理就要用心思考、觀察與體會。如果沒有耐心,靜不下心來思考,道理聽了就過了,如同把耳朵掩住、眼睛蓋住,心聾、心盲,就無法了解道理;其實不是聽不懂,而是不用心,總是仗著自己知道很多、很自大,讓煩惱無明塞滿了心腦,阻礙道心,障礙了前進的道路。

「若能用方法克服阻礙,就是善法;假如經不起這條路的坎坷,不想再往前走,就永遠停在障礙前面,分寸不動,唯有生命隨著時間流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分鐘六十秒,我常常跟大家算這些數字,就是要大家過秒關,每一秒都要用心;修行要有細膩的心,才能成大事,否則計算數字只是為了自己,不願意多花一秒鐘付出,擔心被人占便宜而斤斤計較,這樣會壞大事。」

「分毫計較的人,就是被無明遮蓋了智慧眼;我們讀經、學法,是要開智慧眼,否則總是迷迷濛濛看不清楚,找不到方向。假如被無明遮蓋,以致眼光短淺,只看眼前而不看遠景,這就是只追求短暫利益的凡夫,不願意付出身心力量做得更多、走得更遠。我們要用父母所生的身體利益人群,假如連這絲毫的力量都不願意出,只為了自己圖安逸、要享受,也是不孝;我們理應發揮最大的生命價值,以回報父母恩。」

上人期勉清修士,在團體生活中要心寬念純,時時感恩,並且學會善解,彼此合心,合於道心,行道不偏差;心直行大道,不要走田間小路,要走大直道,從凡夫地一路通往佛陀的覺悟境界。所以要禁得起人與人之間的考驗,也許有人說的話不順耳,覺得這個人很嘮叨,或是他說的有偏頗,會有分別心,自己要警惕,這念心不受影響,同時訓練自己心寬念純能善解,包容天地間的善惡、苦樂,不受樂誘引、不受苦障礙。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三至四日 將心比心

7.3~4《農五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醫療不只「視病如親」,還要「視病如己」,將心比心。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人文志業的志願力

七月三日於關渡靜思堂與志工座談,上人提到,在新店靜思堂建設完成以前,行腳來臺北就是住在關渡園區。能有這片土地建設人文志業中心及慈濟道場,要很感恩購地捐贈慈濟的魏杏娟、劉寶足師姊,用愛付出無所求;感恩全球慈濟人護持志業、真誠護法,把善法奠立在這片土地。

上人與人文志業主管同仁座談,指出慈濟四大志業從臺灣到海外,都做得很好,需要人文志業的報導披露;要弘法利生,也需要人文志業發揮良能,尤其現在科技發達,透過網路視訊,就能立即傳輸影像、聲音,讓資訊快速環繞全球。所以期待人文志業同仁們,以菩薩的覺有情,出微妙音,傳播好人、好事,引導眾生走出迷情,提升智慧,學習典範。

上人說,慈濟志工的人品典範值得報導,他們護持志業,為了大地人群而真誠付出,幾十年如一日;臺灣各地有許多環保志工,是天未亮就出門做資源回收,到環保站做分類,大家都是付出無所求,不辭辛勞,而且感恩有付出的機會。「志工付出時間、付出體力,長年累月,如果要用工資來計算,是很龐大的一筆金額,但是他們都沒有計較自己付出了多少,這樣的心態與行動,真的是功德無量!」

「人文志業更需要志工,全球各地都有人文真善美志工,無論在哪一個國家,他們都會回傳當地慈濟訊息,將影帶拍攝、剪輯之後回傳,我們才有這麼豐富的內容可以呈現。所以人文志業要感恩全球志工菩薩的付出,無論是感恩信函或是互動式地表達感恩,都要時常給予回饋。」

看到在場多位從大愛臺開臺就投入的導演、顧問,上人感恩大家有志一同,合心凝聚,為人文志業而努力;年輕的同仁們要跟隨前輩、資深者的腳步,把美善訊息傳播到全球,普遍淨化人心。

上人指出,素食的推廣也是淨化人心的方法之一,同時庇護生命。「佛法教我們疼惜眾生,尊重一切生物的生命,不是只有人;而人們為了口欲,天天傷害、屠宰多少動物,多少生命就因為人的一張嘴而消失。你們可以多用心、用智慧,啟發人人了解道理而願意茹素。」

上人提到,如果可以讓人看見平時所吃的肉是如何來的,動物平時吃什麼飼料、在什麼環境中被豢養生活?最後如何被宰殺,變成進入人們嘴巴裏的肉塊,其實都是很不乾淨的;而素食的食材來自大地,可以淨化人體的小乾坤。大地供應給人類的糧食很豐富,只要人們好好保護大地,糧食就不虞匱乏。大地供應糧食給人類,而人類可以庇護眾生,少殺戮、富有愛的世界,就是和平、平安的世界。

「這些都是我天天想要呼籲大眾的內容,但只有我一個人說,實在很吃力,要靠人文志業多想一些內容,運用圖文、影音傳播道理,讓人們懂得庇護眾生、愛護大地,不要總是為了畜養牲畜而開發山林,導致氣候惡化、大地災難愈多的惡性循環。所以期待各位多用心,保護生命、保護大地,要從我們做起;大家有志一同,來到慈濟人文志業,就要發揮志願力,『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走在這條康莊平坦的道路上,不只要繼續往前開道,還要把路拓寬、鋪平,兩旁種樹美化,讓更多人發心立願投入,合力淨化人心。」

「佛心,大覺人間;菩薩心,是走入人群,教育眾生。人文志業可以發揮教育良能,而且傳播內容『三根普被』,讓上、中、下根機的人都接受教育,孩子看得懂,老人家看了歡喜、安心,年輕人、中年人看了,覺得有深度,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在醫道上篤志精進

七月四日,聆聽臺北慈濟醫院醫療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說,醫院是人生悲歡離合的道場,從生到死的人生各個階段,在醫院裏都看得到;迎接新生命時可能很歡喜,搶救生命時很緊張,衰老病弱難治癒是很無奈,挽回不了生命則是很悲悽。

聽到急診部吳孟諭醫師說,在急診搶救生命,能救起一個人,就是一分福。上人肯定表示,用愛心守護生命,有人受傷、生病了來求治,要用陪伴家人的精神去救治;不只「視病如親」,還要「視病如己」,知其病苦,如同身受,將心比心而為病人設想。

「在醫療的道場裏,大多數人看到孩子出生,都是歡喜,而且有人長時間求子求孫,得償所願更是歡喜;不過,老了、生病了,雖然也在醫院,感受就不同了。許多家屬看到醫療團隊用心照顧長輩,他們滿懷感恩,甚至表示醫療同仁對父母的照顧,比他們做得更貼切。聽到這樣的回饋,我很感動也很感恩,同仁們真的做到視天下長者如同自己的父母。」

上人說,每當聽到貼心弟子病重往生,雖然很不捨,但也知道自然法則無可避免,唯有真誠祝福,也自我警惕,更要把握時間做事。「我們感嘆人生的悲歡離合,其實要放眼天下,天下苦難人很多,而我們生活在臺灣,真的很有福。許多人因為災難、戰禍而流離失所,無法平安在家鄉成長,如我們一樣過生活,甚至盡其一生都在逃難,實在很辛苦。」

「人生自然法則,總有那麼一天;無論此生長短,最重要的是在生時所做,到了人生最後,才能真正定格這個人的一生。旁人可以看著這個人的一生,生命有沒有缺失?沒有缺失就是圓滿的人格。近幾年來,我一直教大家自我盤點生命的價值,若是過去有錯,要立即改正,永遠不能重蹈覆轍,把握生命時間,朝正確的方向精進。」上人勉勵同仁們,以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為職志,守志奉道,在醫療的道路上篤志精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3~4《農五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醫療不只「視病如親」,還要「視病如己」,將心比心。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人文志業的志願力

七月三日於關渡靜思堂與志工座談,上人提到,在新店靜思堂建設完成以前,行腳來臺北就是住在關渡園區。能有這片土地建設人文志業中心及慈濟道場,要很感恩購地捐贈慈濟的魏杏娟、劉寶足師姊,用愛付出無所求;感恩全球慈濟人護持志業、真誠護法,把善法奠立在這片土地。

上人與人文志業主管同仁座談,指出慈濟四大志業從臺灣到海外,都做得很好,需要人文志業的報導披露;要弘法利生,也需要人文志業發揮良能,尤其現在科技發達,透過網路視訊,就能立即傳輸影像、聲音,讓資訊快速環繞全球。所以期待人文志業同仁們,以菩薩的覺有情,出微妙音,傳播好人、好事,引導眾生走出迷情,提升智慧,學習典範。

上人說,慈濟志工的人品典範值得報導,他們護持志業,為了大地人群而真誠付出,幾十年如一日;臺灣各地有許多環保志工,是天未亮就出門做資源回收,到環保站做分類,大家都是付出無所求,不辭辛勞,而且感恩有付出的機會。「志工付出時間、付出體力,長年累月,如果要用工資來計算,是很龐大的一筆金額,但是他們都沒有計較自己付出了多少,這樣的心態與行動,真的是功德無量!」

「人文志業更需要志工,全球各地都有人文真善美志工,無論在哪一個國家,他們都會回傳當地慈濟訊息,將影帶拍攝、剪輯之後回傳,我們才有這麼豐富的內容可以呈現。所以人文志業要感恩全球志工菩薩的付出,無論是感恩信函或是互動式地表達感恩,都要時常給予回饋。」

看到在場多位從大愛臺開臺就投入的導演、顧問,上人感恩大家有志一同,合心凝聚,為人文志業而努力;年輕的同仁們要跟隨前輩、資深者的腳步,把美善訊息傳播到全球,普遍淨化人心。

上人指出,素食的推廣也是淨化人心的方法之一,同時庇護生命。「佛法教我們疼惜眾生,尊重一切生物的生命,不是只有人;而人們為了口欲,天天傷害、屠宰多少動物,多少生命就因為人的一張嘴而消失。你們可以多用心、用智慧,啟發人人了解道理而願意茹素。」

上人提到,如果可以讓人看見平時所吃的肉是如何來的,動物平時吃什麼飼料、在什麼環境中被豢養生活?最後如何被宰殺,變成進入人們嘴巴裏的肉塊,其實都是很不乾淨的;而素食的食材來自大地,可以淨化人體的小乾坤。大地供應給人類的糧食很豐富,只要人們好好保護大地,糧食就不虞匱乏。大地供應糧食給人類,而人類可以庇護眾生,少殺戮、富有愛的世界,就是和平、平安的世界。

「這些都是我天天想要呼籲大眾的內容,但只有我一個人說,實在很吃力,要靠人文志業多想一些內容,運用圖文、影音傳播道理,讓人們懂得庇護眾生、愛護大地,不要總是為了畜養牲畜而開發山林,導致氣候惡化、大地災難愈多的惡性循環。所以期待各位多用心,保護生命、保護大地,要從我們做起;大家有志一同,來到慈濟人文志業,就要發揮志願力,『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走在這條康莊平坦的道路上,不只要繼續往前開道,還要把路拓寬、鋪平,兩旁種樹美化,讓更多人發心立願投入,合力淨化人心。」

「佛心,大覺人間;菩薩心,是走入人群,教育眾生。人文志業可以發揮教育良能,而且傳播內容『三根普被』,讓上、中、下根機的人都接受教育,孩子看得懂,老人家看了歡喜、安心,年輕人、中年人看了,覺得有深度,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在醫道上篤志精進

七月四日,聆聽臺北慈濟醫院醫療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說,醫院是人生悲歡離合的道場,從生到死的人生各個階段,在醫院裏都看得到;迎接新生命時可能很歡喜,搶救生命時很緊張,衰老病弱難治癒是很無奈,挽回不了生命則是很悲悽。

聽到急診部吳孟諭醫師說,在急診搶救生命,能救起一個人,就是一分福。上人肯定表示,用愛心守護生命,有人受傷、生病了來求治,要用陪伴家人的精神去救治;不只「視病如親」,還要「視病如己」,知其病苦,如同身受,將心比心而為病人設想。

「在醫療的道場裏,大多數人看到孩子出生,都是歡喜,而且有人長時間求子求孫,得償所願更是歡喜;不過,老了、生病了,雖然也在醫院,感受就不同了。許多家屬看到醫療團隊用心照顧長輩,他們滿懷感恩,甚至表示醫療同仁對父母的照顧,比他們做得更貼切。聽到這樣的回饋,我很感動也很感恩,同仁們真的做到視天下長者如同自己的父母。」

上人說,每當聽到貼心弟子病重往生,雖然很不捨,但也知道自然法則無可避免,唯有真誠祝福,也自我警惕,更要把握時間做事。「我們感嘆人生的悲歡離合,其實要放眼天下,天下苦難人很多,而我們生活在臺灣,真的很有福。許多人因為災難、戰禍而流離失所,無法平安在家鄉成長,如我們一樣過生活,甚至盡其一生都在逃難,實在很辛苦。」

「人生自然法則,總有那麼一天;無論此生長短,最重要的是在生時所做,到了人生最後,才能真正定格這個人的一生。旁人可以看著這個人的一生,生命有沒有缺失?沒有缺失就是圓滿的人格。近幾年來,我一直教大家自我盤點生命的價值,若是過去有錯,要立即改正,永遠不能重蹈覆轍,把握生命時間,朝正確的方向精進。」上人勉勵同仁們,以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為職志,守志奉道,在醫療的道路上篤志精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二至十三日 當人生遇到風雨

7.12~13《農六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將煩惱變成感恩,感恩有人來磨練,把自己磨得光亮。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聆聽家家那一本經

七月十二日晨間,與慈濟人、醫療志工及臺北慈濟醫院主管同仁座談,聆聽師兄師姊們分享,有全家投入慈濟,一家三代、四代都是慈濟志工。上人欣言,聽大家的分享就像在聽法,因為家家都有一本經,有的經內容很苦、很難念;師兄師姊來到師父面前,同時對著大眾念自己人生的這部經,大家一起聽經,有人會受到啟發,或是「見苦知福」,聽到別人這麼苦,自己的不如意實在不算什麼,會更勇敢面對。

「人生有很多無奈,但是轉一個心念,將煩惱變成感恩,感恩有人來磨練自己,把自己磨得很光亮。我們此生行善造福,為自己累積福報,來生就有福因、福緣;若是愛計較,只會增加無明,甚至因為無明煩惱而造業,累積沉重的業力,來生會受到阻礙,又再產生無明煩惱、造作惡業,看不透、想不開,總是受到惡緣、惡業糾纏,面對重重障礙,過得很辛苦。」

「我們要去除無明,就要多看人生,了解人生有種種苦,想想自己的人生,或許無法一帆風順,有時會遇到風雨,就要找到避風、避雨的地方,不要讓自己的身心陷風雨。我們在慈濟有善知識,志工彼此開導,心裏有什麼煩惱,相互談一談、彼此勸一勸;而且走入醫院當志工,看見許多受病苦折磨的人,或許走路走不穩,我們上前扶持,幫助他順利就診,過後會很安心歡喜,因為自己做了幫助別人的好事,做得輕安自在;你們的歡喜也會感染別人,這就是喜氣,也是福氣,天天都在喜氣、福氣中。」

當年的付出很值得

七月十三日,上人與北區資深慈濟人座談:「大家從最初發心投入慈濟開始,已經幾十年過去了,還是保持著『想師父,做慈濟』,這念心幾十年來都不變,師父也很感恩,所以我只要想到大家那麼用心,就不敢辜負這分愛,敦促自己要更認真做。」

上人說,只看醫療志業,當初師兄師姊為了籌建慈院建院基金,走入大街小巷不斷勸募,點點滴滴匯入功德大海,現在已經看到全臺灣的八所慈濟醫院、一間慈濟診所,院長們都很認真,各科室主管同仁在他們的帶領下,不辭辛勞地救治傷病、守護生命,大家都是用真誠的心、清淨無染的愛,在醫療崗位上發揮良能。所以師兄師姊們當年的付出很值得,成就醫療志業幾十年來每天都在救人。所有的慈濟志業,就是大家如此努力聚合力量建設起來的,盤點起來會覺得很欣慰,自我肯定真的為人間社會做了不少事。

「我們在做善事,同時是報答父母恩。父母給我們這副身體,讓我們做很多有益人間的事,即使只像小螞蟻的微弱力量,只要持續付出,一步一腳印,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已經走了很長的距離。過去你們積極勸募會員,接引了多少人走入慈濟,這些人又再接引其他人,才有現在這棵枝繁葉茂的慈濟樹。所以師父很感恩你們,也要叮嚀你們,願不可退轉,一定要精進,生生世世都與大眾結好緣,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讓我們未來所去的國度,都是平安吉祥的國土。」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12~13《農六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將煩惱變成感恩,感恩有人來磨練,把自己磨得光亮。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聆聽家家那一本經

七月十二日晨間,與慈濟人、醫療志工及臺北慈濟醫院主管同仁座談,聆聽師兄師姊們分享,有全家投入慈濟,一家三代、四代都是慈濟志工。上人欣言,聽大家的分享就像在聽法,因為家家都有一本經,有的經內容很苦、很難念;師兄師姊來到師父面前,同時對著大眾念自己人生的這部經,大家一起聽經,有人會受到啟發,或是「見苦知福」,聽到別人這麼苦,自己的不如意實在不算什麼,會更勇敢面對。

「人生有很多無奈,但是轉一個心念,將煩惱變成感恩,感恩有人來磨練自己,把自己磨得很光亮。我們此生行善造福,為自己累積福報,來生就有福因、福緣;若是愛計較,只會增加無明,甚至因為無明煩惱而造業,累積沉重的業力,來生會受到阻礙,又再產生無明煩惱、造作惡業,看不透、想不開,總是受到惡緣、惡業糾纏,面對重重障礙,過得很辛苦。」

「我們要去除無明,就要多看人生,了解人生有種種苦,想想自己的人生,或許無法一帆風順,有時會遇到風雨,就要找到避風、避雨的地方,不要讓自己的身心陷風雨。我們在慈濟有善知識,志工彼此開導,心裏有什麼煩惱,相互談一談、彼此勸一勸;而且走入醫院當志工,看見許多受病苦折磨的人,或許走路走不穩,我們上前扶持,幫助他順利就診,過後會很安心歡喜,因為自己做了幫助別人的好事,做得輕安自在;你們的歡喜也會感染別人,這就是喜氣,也是福氣,天天都在喜氣、福氣中。」

當年的付出很值得

七月十三日,上人與北區資深慈濟人座談:「大家從最初發心投入慈濟開始,已經幾十年過去了,還是保持著『想師父,做慈濟』,這念心幾十年來都不變,師父也很感恩,所以我只要想到大家那麼用心,就不敢辜負這分愛,敦促自己要更認真做。」

上人說,只看醫療志業,當初師兄師姊為了籌建慈院建院基金,走入大街小巷不斷勸募,點點滴滴匯入功德大海,現在已經看到全臺灣的八所慈濟醫院、一間慈濟診所,院長們都很認真,各科室主管同仁在他們的帶領下,不辭辛勞地救治傷病、守護生命,大家都是用真誠的心、清淨無染的愛,在醫療崗位上發揮良能。所以師兄師姊們當年的付出很值得,成就醫療志業幾十年來每天都在救人。所有的慈濟志業,就是大家如此努力聚合力量建設起來的,盤點起來會覺得很欣慰,自我肯定真的為人間社會做了不少事。

「我們在做善事,同時是報答父母恩。父母給我們這副身體,讓我們做很多有益人間的事,即使只像小螞蟻的微弱力量,只要持續付出,一步一腳印,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已經走了很長的距離。過去你們積極勸募會員,接引了多少人走入慈濟,這些人又再接引其他人,才有現在這棵枝繁葉茂的慈濟樹。所以師父很感恩你們,也要叮嚀你們,願不可退轉,一定要精進,生生世世都與大眾結好緣,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讓我們未來所去的國度,都是平安吉祥的國土。」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一日 守護人間

7.1《農五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守護人間,不是只在心裏想,要出聲呼籲、起於行動、確實做到。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名副其實的「大林」慈院

上人即將啟程北上,於大林慈濟醫院與主管同仁及雲嘉慈濟人座談,感恩醫療團隊疼惜、照顧雲嘉民眾,雲嘉慈濟人來當醫療志工,也做得很歡喜;人人用歡喜心投入,讓大林慈院每天都有很旺盛的福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更有福走入人群,力行菩薩道,付出無所求,而且滿懷感恩,天天都在造福、增慧,要珍惜殊勝因緣。

「這片土地原本種甘蔗,在大家的愛心護持之下建設起很莊嚴的大醫院,醫療團隊用親切的態度面對病人,就地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而雲嘉慈濟人從還未建設大林慈院,就開始護持師父,為人間做好事;直到因緣成熟,我們決定要在這片土地建醫院,大家就動員起來,除了來這裏砍甘蔗、整地,還要加緊腳步募款等等。大家回憶一下,每一項我們都做到了,盤點起來會覺得很有價值!」

上人說,大林慈院是雲嘉地區守護生命的磐石,從啟業之後一路走來,確實已經成為受當地居民倚重,人氣旺盛的醫療院所;在慈濟志工與會眾大德的護持下,大林慈院同仁們如同一棵棵健康的樹苗,長成為人們遮蔭的茂盛大樹,還能保護當地水土,讓醫院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林」慈院。

上人肯定大林慈院有亮麗美好的環境,還有醫療團隊很穩定地發揮良能,雖然也聽到資深慈濟人感慨年紀大了、身體機能老化或退化,不過年老是自然法則,師父同樣也是年紀大了,要對大家說話得要很出力,不過只要還能走出來,就一定要來看看大家;相信大家也一樣,知道師父來了,趕快來見面,師徒之間的情拉得很緊密,愛的力量同樣很穩定地發揮出來。

上人叮嚀雲嘉慈濟人:「我們的大醫院建在這裏,你們要做大護法,不過自己的健康要照顧好。雖然難免會聽到某某人患重病,師父也不捨;但是我在感情上不捨,仍然會回過頭來對大家說,要提起智慧,知道這是自然法則,就虔誠用心為他們祝福:此生有造福,與人間結福緣,就要輕安自在,來去自如無掛礙、無煩惱。師父也為大家祝福,把握因緣多造福,同時智慧層層提升,福慧雙修。」

真誠造福凝聚福氣保護膜

經新竹靜思堂,與師兄師姊們座談後,抵達新店靜思堂。今天到桃園靜思堂參與慈濟基金會與杏一醫療用品簽署企業共善備忘錄的高雄潘機利、方漢武、王獻聰、鄭楊慶師兄以及桃園洪世榮、江振豐師兄等人與上人分享。上人鼓勵榮董團隊,只要有機會做好事,就一定要把握,不能等待。

談及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四月三日花蓮地震,上人說,放眼國際,臺灣相對平安,就是因為有一層福氣的保護膜,是平常大家真誠造福而凝聚。「我們平安,就要感恩,並且把握機會造福、行善、積善。剛才你們說企業共善,確實需要共善,因為一個人沒有大力量,少數人的力量也不夠大,要大多數人共同付出,才有足夠的力量救助苦難。」

「平時我們就要帶動大眾發揮愛心,不是發生災難了才來呼籲;不過,既有災難發生,大家更要提起愛心,用共同一念虔誠的善心救助受災的人。善念啟動起來以後,大家不能又放下善事,只對事業很認真,或是享受娛樂;應該是煩惱要放下,但是善念要提升。你們要學會放下無明煩惱,挑起如來家業。」

上人談到現在臺灣人口老化,更需要慈濟人用心守護,守護不是只有在心裏想,要出聲呼籲,更要起於行動,身體力行去做到。「要求得身體健康,就要先付出,為了淨化大地、空氣而努力。你們若經常出去和大眾分享,就要把握這些原則,分享佛法對自己的影響,以及慈濟人清淨無私的付出,教大家提升生活品質,並不是享樂、享受,而是要引法入心,讓心靈輕安自在、法喜充滿。」

上人指出,做慈善訪視,見苦才會知福,同時學習慈濟精神、深入佛法,腳踏實地行菩薩道,發揮愛的能量。有愛才會真正快樂,否則只為了滿足欲望,得到想要的,只是一時高興而已;若能真誠付出愛而無所求,就會感到心很輕鬆,人生最大的享受是身體健康、心很安定,也就是輕安自在。「你們聽師父說話,要好好用心把法聽入心,而且把法運用在人間,還要常常分享,如此法才會活。」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1《農五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守護人間,不是只在心裏想,要出聲呼籲、起於行動、確實做到。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名副其實的「大林」慈院

上人即將啟程北上,於大林慈濟醫院與主管同仁及雲嘉慈濟人座談,感恩醫療團隊疼惜、照顧雲嘉民眾,雲嘉慈濟人來當醫療志工,也做得很歡喜;人人用歡喜心投入,讓大林慈院每天都有很旺盛的福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更有福走入人群,力行菩薩道,付出無所求,而且滿懷感恩,天天都在造福、增慧,要珍惜殊勝因緣。

「這片土地原本種甘蔗,在大家的愛心護持之下建設起很莊嚴的大醫院,醫療團隊用親切的態度面對病人,就地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而雲嘉慈濟人從還未建設大林慈院,就開始護持師父,為人間做好事;直到因緣成熟,我們決定要在這片土地建醫院,大家就動員起來,除了來這裏砍甘蔗、整地,還要加緊腳步募款等等。大家回憶一下,每一項我們都做到了,盤點起來會覺得很有價值!」

上人說,大林慈院是雲嘉地區守護生命的磐石,從啟業之後一路走來,確實已經成為受當地居民倚重,人氣旺盛的醫療院所;在慈濟志工與會眾大德的護持下,大林慈院同仁們如同一棵棵健康的樹苗,長成為人們遮蔭的茂盛大樹,還能保護當地水土,讓醫院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林」慈院。

上人肯定大林慈院有亮麗美好的環境,還有醫療團隊很穩定地發揮良能,雖然也聽到資深慈濟人感慨年紀大了、身體機能老化或退化,不過年老是自然法則,師父同樣也是年紀大了,要對大家說話得要很出力,不過只要還能走出來,就一定要來看看大家;相信大家也一樣,知道師父來了,趕快來見面,師徒之間的情拉得很緊密,愛的力量同樣很穩定地發揮出來。

上人叮嚀雲嘉慈濟人:「我們的大醫院建在這裏,你們要做大護法,不過自己的健康要照顧好。雖然難免會聽到某某人患重病,師父也不捨;但是我在感情上不捨,仍然會回過頭來對大家說,要提起智慧,知道這是自然法則,就虔誠用心為他們祝福:此生有造福,與人間結福緣,就要輕安自在,來去自如無掛礙、無煩惱。師父也為大家祝福,把握因緣多造福,同時智慧層層提升,福慧雙修。」

真誠造福凝聚福氣保護膜

經新竹靜思堂,與師兄師姊們座談後,抵達新店靜思堂。今天到桃園靜思堂參與慈濟基金會與杏一醫療用品簽署企業共善備忘錄的高雄潘機利、方漢武、王獻聰、鄭楊慶師兄以及桃園洪世榮、江振豐師兄等人與上人分享。上人鼓勵榮董團隊,只要有機會做好事,就一定要把握,不能等待。

談及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四月三日花蓮地震,上人說,放眼國際,臺灣相對平安,就是因為有一層福氣的保護膜,是平常大家真誠造福而凝聚。「我們平安,就要感恩,並且把握機會造福、行善、積善。剛才你們說企業共善,確實需要共善,因為一個人沒有大力量,少數人的力量也不夠大,要大多數人共同付出,才有足夠的力量救助苦難。」

「平時我們就要帶動大眾發揮愛心,不是發生災難了才來呼籲;不過,既有災難發生,大家更要提起愛心,用共同一念虔誠的善心救助受災的人。善念啟動起來以後,大家不能又放下善事,只對事業很認真,或是享受娛樂;應該是煩惱要放下,但是善念要提升。你們要學會放下無明煩惱,挑起如來家業。」

上人談到現在臺灣人口老化,更需要慈濟人用心守護,守護不是只有在心裏想,要出聲呼籲,更要起於行動,身體力行去做到。「要求得身體健康,就要先付出,為了淨化大地、空氣而努力。你們若經常出去和大眾分享,就要把握這些原則,分享佛法對自己的影響,以及慈濟人清淨無私的付出,教大家提升生活品質,並不是享樂、享受,而是要引法入心,讓心靈輕安自在、法喜充滿。」

上人指出,做慈善訪視,見苦才會知福,同時學習慈濟精神、深入佛法,腳踏實地行菩薩道,發揮愛的能量。有愛才會真正快樂,否則只為了滿足欲望,得到想要的,只是一時高興而已;若能真誠付出愛而無所求,就會感到心很輕鬆,人生最大的享受是身體健康、心很安定,也就是輕安自在。「你們聽師父說話,要好好用心把法聽入心,而且把法運用在人間,還要常常分享,如此法才會活。」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五日 說不完的好故事

7.15《農六月‧初十》

【靜思小語】生命的價值在於有說不完的回憶,而且都是利益人間的好事。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幸好有慈濟人

離開新店靜思堂之前,上人聆聽師兄師姊分享並開示,這幾天聽資深慈濟人說起過去的慈濟事,看著當年還是滿頭黑髮的師兄師姊,現在已經白髮蒼蒼,既感恩又不捨。其實反觀自照,自己也同樣年紀大了,行動遲緩多了,反而是這群「老弟子」還很活潑,思慮很清晰、行動很俐落,還在為社會人群付出,人生很有價值。

「我們想一想,這一生做了多少事?自從投入慈濟以後,又做了多少慈濟事?而且做慈濟事,念念都是利益眾生,得知哪裏有苦難人,即使要翻山越嶺,也不辭辛勞去訪視與幫助,或是遠赴災區賑災,往返交通都是自掏腰包,無所求而付出。」

「我時常感恩,幸好有慈濟人;但回過頭來想一想,也覺得幸好有慈濟,還有各地的慈濟環保站,讓社區裏的老人家有生活的方向。很多老人家是每天早上天未亮就出門到環保點付出,與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邊做事邊歡喜交談,所說的內容都是師父說的話,如果遇到不如意事,也能彼此勸解。」

「慈濟人說慈濟法,自我教育、安住家庭;慈濟人的家庭和睦,也會影響社區,家家和睦,社會就祥和。所以這幾十年來,臺灣大致平安;也因為臺灣有福,所以我們能夠從『五毛錢』,在菜市場裏帶動、呼籲大眾行善,直到現在國際間許多國家的慈善援助,我們同時進行。」上人指出,慈濟能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最主要的是慈濟人的心很合,人人合心就有大力量,所以能從一個小小的點,發揮出廣被國際的光芒。

上人說,慈濟人用誠正信實的心念與行動,帶動大眾的愛心,信任慈濟要做的事,一定是對人間有益的好事,故而發揮愛心,匯集力量護持。「我們做這麼多建設,不是為利益,像醫療是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建築穩固安全,接下來有醫療團隊,每一位的心都合於同一個方向,那就是愛,讓醫院建築發揮最大的良能。」

慈濟人發揮的愛,為社會大眾啟發的愛,都是清淨無染的慈悲大愛,而非偏愛。「慈與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愛不是只愛某個人,因為愛所以追求;我們要擴大愛,愛天地萬物。因為愛眾生,所以生活行事都要顧及大地生機,不要造成大地、空氣的污染,讓天地氣候調順平和,就能保護眾生的平安。」

「在臺北這麼多天,有說不完、聽不盡的慈濟故事。慈濟要將愛的能量不斷延伸,將社會人心帶往善良的方向,不斷行善造福,凝聚福氣,讓人間充滿祥和瑞氣,才能保障眾生的平安。」

上人鼓勵年長的資深慈濟人,要不斷回憶做過的慈濟事,並且把握機會和大家分享。如此能讓腦細胞不斷活動,尤其經常在慈濟大家庭裏和大家一起做事、活動,就能不斷刺激「利他」的大腦神經反應區域,啟動佛心覺性。投入幾十年的慈濟人,有說不完的回憶,都是利益人間的好事;經常與人分享,也會加深自己的記憶,將來到了人生最後,也能帶著很清楚的覺知、意識而去。大家要把握還能運用的每一天,在善的大環境裏,面對著菩薩群,以身作則為典範,自己做好人,也教人做好人,不斷地教、不斷傳善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7.15《農六月‧初十》

【靜思小語】生命的價值在於有說不完的回憶,而且都是利益人間的好事。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幸好有慈濟人

離開新店靜思堂之前,上人聆聽師兄師姊分享並開示,這幾天聽資深慈濟人說起過去的慈濟事,看著當年還是滿頭黑髮的師兄師姊,現在已經白髮蒼蒼,既感恩又不捨。其實反觀自照,自己也同樣年紀大了,行動遲緩多了,反而是這群「老弟子」還很活潑,思慮很清晰、行動很俐落,還在為社會人群付出,人生很有價值。

「我們想一想,這一生做了多少事?自從投入慈濟以後,又做了多少慈濟事?而且做慈濟事,念念都是利益眾生,得知哪裏有苦難人,即使要翻山越嶺,也不辭辛勞去訪視與幫助,或是遠赴災區賑災,往返交通都是自掏腰包,無所求而付出。」

「我時常感恩,幸好有慈濟人;但回過頭來想一想,也覺得幸好有慈濟,還有各地的慈濟環保站,讓社區裏的老人家有生活的方向。很多老人家是每天早上天未亮就出門到環保點付出,與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邊做事邊歡喜交談,所說的內容都是師父說的話,如果遇到不如意事,也能彼此勸解。」

「慈濟人說慈濟法,自我教育、安住家庭;慈濟人的家庭和睦,也會影響社區,家家和睦,社會就祥和。所以這幾十年來,臺灣大致平安;也因為臺灣有福,所以我們能夠從『五毛錢』,在菜市場裏帶動、呼籲大眾行善,直到現在國際間許多國家的慈善援助,我們同時進行。」上人指出,慈濟能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最主要的是慈濟人的心很合,人人合心就有大力量,所以能從一個小小的點,發揮出廣被國際的光芒。

上人說,慈濟人用誠正信實的心念與行動,帶動大眾的愛心,信任慈濟要做的事,一定是對人間有益的好事,故而發揮愛心,匯集力量護持。「我們做這麼多建設,不是為利益,像醫療是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建築穩固安全,接下來有醫療團隊,每一位的心都合於同一個方向,那就是愛,讓醫院建築發揮最大的良能。」

慈濟人發揮的愛,為社會大眾啟發的愛,都是清淨無染的慈悲大愛,而非偏愛。「慈與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愛不是只愛某個人,因為愛所以追求;我們要擴大愛,愛天地萬物。因為愛眾生,所以生活行事都要顧及大地生機,不要造成大地、空氣的污染,讓天地氣候調順平和,就能保護眾生的平安。」

「在臺北這麼多天,有說不完、聽不盡的慈濟故事。慈濟要將愛的能量不斷延伸,將社會人心帶往善良的方向,不斷行善造福,凝聚福氣,讓人間充滿祥和瑞氣,才能保障眾生的平安。」

上人鼓勵年長的資深慈濟人,要不斷回憶做過的慈濟事,並且把握機會和大家分享。如此能讓腦細胞不斷活動,尤其經常在慈濟大家庭裏和大家一起做事、活動,就能不斷刺激「利他」的大腦神經反應區域,啟動佛心覺性。投入幾十年的慈濟人,有說不完的回憶,都是利益人間的好事;經常與人分享,也會加深自己的記憶,將來到了人生最後,也能帶著很清楚的覺知、意識而去。大家要把握還能運用的每一天,在善的大環境裏,面對著菩薩群,以身作則為典範,自己做好人,也教人做好人,不斷地教、不斷傳善法。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689期有聲書導讀

(點封面,可開啟數位月刊輔助閱讀)

689期慈濟月刊

四月號慈濟月刊



※點選播放後,已預設自動接續下一篇文章,您也可自行點開下拉選單選擇您要聽的內容。

(點封面,可開啟數位月刊輔助閱讀)

689期慈濟月刊

四月號慈濟月刊



※點選播放後,已預設自動接續下一篇文章,您也可自行點開下拉選單選擇您要聽的內容。

關鍵字

688期有聲書導讀

(點封面,可開啟數位月刊輔助閱讀)

688期慈濟月刊

三月號慈濟月刊



※點選播放後,已預設自動接續下一篇文章,您也可自行點開下拉選單選擇您要聽的內容。

(點封面,可開啟數位月刊輔助閱讀)

688期慈濟月刊

三月號慈濟月刊



※點選播放後,已預設自動接續下一篇文章,您也可自行點開下拉選單選擇您要聽的內容。

關鍵字

687期有聲書導讀

(點封面,可開啟數位月刊輔助閱讀)

687期慈濟月刊

二月號慈濟月刊



※點選播放後,已預設自動接續下一篇文章,您也可自行點開下拉選單選擇您要聽的內容。

(點封面,可開啟數位月刊輔助閱讀)

687期慈濟月刊

二月號慈濟月刊



※點選播放後,已預設自動接續下一篇文章,您也可自行點開下拉選單選擇您要聽的內容。

關鍵字

686期有聲書導讀

(點封面,可開啟數位月刊輔助閱讀)

686期慈濟月刊

一月號慈濟月刊



※點選播放後,已預設自動接續下一篇文章,您也可自行點開下拉選單選擇您要聽的內容。

(點封面,可開啟數位月刊輔助閱讀)

686期慈濟月刊

一月號慈濟月刊



※點選播放後,已預設自動接續下一篇文章,您也可自行點開下拉選單選擇您要聽的內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