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至二十八日 人心合於愛
5.26~28《農四月‧十九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真正的慈善救濟,是將眾生內心的無明打開,讓愛心浮現、提升起來。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佛法是我最好的保鑣
在新冠肺炎疫情解封之後,第七十六期全球靜思生活營於五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有十個國家地區的三百多位學員參與。五月二十六日圓緣典禮中,上人在精舍透過網路視訊對眾開示,感恩社會賢達對慈濟的認同與護持,大家有心、有愛,朝共同的方向,為人間付出。
「我覺得自己很有福,能與這麼多人結好緣。其實這一輩子幾十年來,都是名副其實在修行,很少離開花蓮,但是因緣不可思議,現在我每天關心天下事,國際間的訊息非知不可、非看不可,而且許多國家有慈濟人,透過他們的分享,讓他們的親友與當地社會人士認識慈濟,與更多人牽起好緣,能在災難發生後及時去幫助。」
上人說,全球慈濟人把握機會對人分享慈濟事,也是在弘法,而且所說的是真實事、真實法,是真正的慈善法。其實不只有慈濟人能行善助人,每一個人都有這分責任,因為生活平安是每個人的希望,但是個人要平安,就需要社區、社會、國家、天下都平安;唯有整個大環境平安祥和,才能保障每個人在任何地方的安全。「有人問我有沒有保鑣?佛法就是我最好的保鑣,我需要的是天下平安;人人互愛、相互尊重,才能真正達到人間平安。」
企業家關心全球訊息以搶得商機,宗教家則是放眼天下,及時救助人間苦難,並設法淨化人心。上人說,人們工作賺錢,是為了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需求,但總是「有」了之後要求「多」,想要過富裕、享受的生活,對於賺錢的心態是「有一缺九」,多還要更多,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其實賺得財富再多,只是帳面上的變化,數字的多寡無法決定人生的貧富,在通貨膨脹嚴重的國家,紙鈔面額再龐大,也買不到充飢的糧食;地球上有許多人飢餓度日,即使是產糧的國家,居民卻連米飯都吃不起。
「進入慈濟,就要學習佛法,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教我們如何做人,佛法教導我們覺悟。學佛,一定要經過菩薩道,要學會如何無私付出、利他。其實利他就是利己,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好人,我們才能安全。要『學』,就要用清淨單純的赤子之心學習,而非懵懵懂懂。」
「我也還在『學』,照著我的師父指引我的那一條路走,分毫不敢偏差,一路往前走,的確很辛苦,但是回顧起來,覺得很值得,尤其看到各地菩薩雲集到花蓮,我很歡喜。各位有心而來,不論從哪一個國家來到臺灣,或是在臺灣發心的菩薩回來精進,同時帶領其他人一起回來,就是指路的人。」
上人教大家要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而非只是盤點財產;若一直追求數字,有百萬想要千萬,有千萬追求億、十億、百億、千億,追到上兆,還要百兆,一生勞碌辛苦,到了最後不得不「走」,「走」與「兆」合起來就像「逃」;所有的財產都帶不走,只能隨著自己造的福或業力到來生,此生到底留住了什麼?不如把握當下的因緣,與人結好緣、造福人間。
「要多與人結好緣,我相信我過去生就是與人人結好緣,所以這一輩子來了以後,不用特別邀請,許多慈濟人只是看到影像、聽到師父說話的聲音,就跟著我走慈濟路;我一呼喚,慈濟人就發心立願,為人間付出,度化眾生。現在在座的資深菩薩,就是不斷在人群中替師父招募菩薩。」
上人表示,人間菩薩多,淨化人心的力量大,人人勤造福,人間就有大福氣,可以如保護罩一樣罩住地球,讓地球更平安,減少天災人禍。所以請大家與慈濟人會合,共同淨化人心,讓更多人感受到慈濟團體真誠行善的真善美,也願意付出心力造福人間。
「感恩過去,我們做對的事,今天有好因緣共聚在慈濟,一起做好事;感恩這一輩子沒有做虧心事,安然自在到來生。時間不待人,唯有把握今天,多累積善與福,把好習慣帶到來生;菩薩道要不斷精進向前走,這分意識會帶到來生,很快就再走上正道,也就是覺悟之道。」上人勉勵學員們,生活營圓緣以後,彼此還要多聯絡,菩薩道上相互鼓勵,共同精進。
佛陀故鄉的慈濟足跡
「雖然我此生到不了佛陀的故鄉,不過我今天就好像回歸佛陀的故鄉,因為佛陀故鄉的人來到這裏;而且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已經帶著我的心到了印度、尼泊爾,在佛陀的故鄉為那裏的苦難人付出,所以我很感恩。」五月二十七日,來臺參加靜思生活營的十二位印度籍、六位尼泊爾籍實業家以及志工,與上人座談。上人勉勵大家把慈濟種子帶回居住地撒播,帶動民眾共同用心耕耘,讓每一顆慈濟種子長成菩提樹,又能產生無量種子,培育成一棵棵大樹,讓慈濟精神、菩薩精神永恆在印度、尼泊爾發揮。
「今年初,印度思龍加村的慈濟大愛村動土,我看到視訊畫面,感到很興奮,因為慈濟足跡終於落地;居民過去的生活真的很苦,現在先改善環境,期待他們在此安居,生活也能安定。慈濟人在印度、尼泊爾都為居民做職訓,鼓勵他們學得一技之長,穩定生活,才能改善貧困現況。」
五月二十八日,尼泊爾實業家及當地志工與上人座談,蘇曼師兄與迪利普師兄請求皈依上人。上人慈允,並對師兄們說:「我們很有緣,你們要把大愛精神帶回尼泊爾;你們看到慈濟人如何對待苦難人,也要用相同的態度在尼泊爾幫助苦難人。人生苦,其中最痛苦的就是身有病痛難以緩解。就如燒燙傷中心的傷患,分分秒秒都在痛苦中,是苦中之苦,承受痛中之痛,從你們播放的影像看了很不忍心。」
「尼泊爾是佛陀的出生地,有佛陀的足跡,希望能夠啟發、凝聚大家的愛心,與慈濟連結起來,相互幫助,同心協力援助苦難人;你們在當地也要多引導人共同投入,人多力量大,可以在更多尼泊爾很需要的地區付出。」
上人叮嚀師兄們恆持此刻的發心,用心閱讀《無量義經》,並且按照這部經的內容,將佛法運用在當地;佛陀來人間的心願,是為了救濟眾生,而真正的救濟,就是將眾生內心的無明打開,讓愛心浮現、提升起來。「看到苦難人,一定要發心去幫助,除了會合在地的力量,也可與臺灣本會合作。我們的心合為一個字,那就是『愛』。請你們把佛陀精神帶回故鄉,發揮佛陀的大愛,為你們祝福,感恩!」
上人致贈中英對照版《無量義經》,並再度叮嚀尼泊爾志工們要一心虔誠,就如自己信仰佛陀;佛法是出生在尼泊爾的佛陀,修行覺悟後所傳的道理,自己聞法體會之後,又將佛陀思想再傳回尼泊爾,請大家要用心學習,回歸佛陀的心。
「佛陀是大覺悟者,我們要學習佛陀的覺悟,知曉人生無常,所以要把握時間付出;只要見到人間的苦相,聽到有人受苦受難,我們都要去找到,及時給予幫助。」上人教導志工們善用網路、電視接收慈濟訊息,多了解慈濟精神;師徒貼心,合於佛陀的大愛之心,運用佛法的覺悟智慧,力行人間菩薩道。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26~28《農四月‧十九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真正的慈善救濟,是將眾生內心的無明打開,讓愛心浮現、提升起來。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佛法是我最好的保鑣
在新冠肺炎疫情解封之後,第七十六期全球靜思生活營於五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有十個國家地區的三百多位學員參與。五月二十六日圓緣典禮中,上人在精舍透過網路視訊對眾開示,感恩社會賢達對慈濟的認同與護持,大家有心、有愛,朝共同的方向,為人間付出。
「我覺得自己很有福,能與這麼多人結好緣。其實這一輩子幾十年來,都是名副其實在修行,很少離開花蓮,但是因緣不可思議,現在我每天關心天下事,國際間的訊息非知不可、非看不可,而且許多國家有慈濟人,透過他們的分享,讓他們的親友與當地社會人士認識慈濟,與更多人牽起好緣,能在災難發生後及時去幫助。」
上人說,全球慈濟人把握機會對人分享慈濟事,也是在弘法,而且所說的是真實事、真實法,是真正的慈善法。其實不只有慈濟人能行善助人,每一個人都有這分責任,因為生活平安是每個人的希望,但是個人要平安,就需要社區、社會、國家、天下都平安;唯有整個大環境平安祥和,才能保障每個人在任何地方的安全。「有人問我有沒有保鑣?佛法就是我最好的保鑣,我需要的是天下平安;人人互愛、相互尊重,才能真正達到人間平安。」
企業家關心全球訊息以搶得商機,宗教家則是放眼天下,及時救助人間苦難,並設法淨化人心。上人說,人們工作賺錢,是為了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需求,但總是「有」了之後要求「多」,想要過富裕、享受的生活,對於賺錢的心態是「有一缺九」,多還要更多,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其實賺得財富再多,只是帳面上的變化,數字的多寡無法決定人生的貧富,在通貨膨脹嚴重的國家,紙鈔面額再龐大,也買不到充飢的糧食;地球上有許多人飢餓度日,即使是產糧的國家,居民卻連米飯都吃不起。
「進入慈濟,就要學習佛法,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教我們如何做人,佛法教導我們覺悟。學佛,一定要經過菩薩道,要學會如何無私付出、利他。其實利他就是利己,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好人,我們才能安全。要『學』,就要用清淨單純的赤子之心學習,而非懵懵懂懂。」
「我也還在『學』,照著我的師父指引我的那一條路走,分毫不敢偏差,一路往前走,的確很辛苦,但是回顧起來,覺得很值得,尤其看到各地菩薩雲集到花蓮,我很歡喜。各位有心而來,不論從哪一個國家來到臺灣,或是在臺灣發心的菩薩回來精進,同時帶領其他人一起回來,就是指路的人。」
上人教大家要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而非只是盤點財產;若一直追求數字,有百萬想要千萬,有千萬追求億、十億、百億、千億,追到上兆,還要百兆,一生勞碌辛苦,到了最後不得不「走」,「走」與「兆」合起來就像「逃」;所有的財產都帶不走,只能隨著自己造的福或業力到來生,此生到底留住了什麼?不如把握當下的因緣,與人結好緣、造福人間。
「要多與人結好緣,我相信我過去生就是與人人結好緣,所以這一輩子來了以後,不用特別邀請,許多慈濟人只是看到影像、聽到師父說話的聲音,就跟著我走慈濟路;我一呼喚,慈濟人就發心立願,為人間付出,度化眾生。現在在座的資深菩薩,就是不斷在人群中替師父招募菩薩。」
上人表示,人間菩薩多,淨化人心的力量大,人人勤造福,人間就有大福氣,可以如保護罩一樣罩住地球,讓地球更平安,減少天災人禍。所以請大家與慈濟人會合,共同淨化人心,讓更多人感受到慈濟團體真誠行善的真善美,也願意付出心力造福人間。
「感恩過去,我們做對的事,今天有好因緣共聚在慈濟,一起做好事;感恩這一輩子沒有做虧心事,安然自在到來生。時間不待人,唯有把握今天,多累積善與福,把好習慣帶到來生;菩薩道要不斷精進向前走,這分意識會帶到來生,很快就再走上正道,也就是覺悟之道。」上人勉勵學員們,生活營圓緣以後,彼此還要多聯絡,菩薩道上相互鼓勵,共同精進。
佛陀故鄉的慈濟足跡
「雖然我此生到不了佛陀的故鄉,不過我今天就好像回歸佛陀的故鄉,因為佛陀故鄉的人來到這裏;而且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已經帶著我的心到了印度、尼泊爾,在佛陀的故鄉為那裏的苦難人付出,所以我很感恩。」五月二十七日,來臺參加靜思生活營的十二位印度籍、六位尼泊爾籍實業家以及志工,與上人座談。上人勉勵大家把慈濟種子帶回居住地撒播,帶動民眾共同用心耕耘,讓每一顆慈濟種子長成菩提樹,又能產生無量種子,培育成一棵棵大樹,讓慈濟精神、菩薩精神永恆在印度、尼泊爾發揮。
「今年初,印度思龍加村的慈濟大愛村動土,我看到視訊畫面,感到很興奮,因為慈濟足跡終於落地;居民過去的生活真的很苦,現在先改善環境,期待他們在此安居,生活也能安定。慈濟人在印度、尼泊爾都為居民做職訓,鼓勵他們學得一技之長,穩定生活,才能改善貧困現況。」
五月二十八日,尼泊爾實業家及當地志工與上人座談,蘇曼師兄與迪利普師兄請求皈依上人。上人慈允,並對師兄們說:「我們很有緣,你們要把大愛精神帶回尼泊爾;你們看到慈濟人如何對待苦難人,也要用相同的態度在尼泊爾幫助苦難人。人生苦,其中最痛苦的就是身有病痛難以緩解。就如燒燙傷中心的傷患,分分秒秒都在痛苦中,是苦中之苦,承受痛中之痛,從你們播放的影像看了很不忍心。」
「尼泊爾是佛陀的出生地,有佛陀的足跡,希望能夠啟發、凝聚大家的愛心,與慈濟連結起來,相互幫助,同心協力援助苦難人;你們在當地也要多引導人共同投入,人多力量大,可以在更多尼泊爾很需要的地區付出。」
上人叮嚀師兄們恆持此刻的發心,用心閱讀《無量義經》,並且按照這部經的內容,將佛法運用在當地;佛陀來人間的心願,是為了救濟眾生,而真正的救濟,就是將眾生內心的無明打開,讓愛心浮現、提升起來。「看到苦難人,一定要發心去幫助,除了會合在地的力量,也可與臺灣本會合作。我們的心合為一個字,那就是『愛』。請你們把佛陀精神帶回故鄉,發揮佛陀的大愛,為你們祝福,感恩!」
上人致贈中英對照版《無量義經》,並再度叮嚀尼泊爾志工們要一心虔誠,就如自己信仰佛陀;佛法是出生在尼泊爾的佛陀,修行覺悟後所傳的道理,自己聞法體會之後,又將佛陀思想再傳回尼泊爾,請大家要用心學習,回歸佛陀的心。
「佛陀是大覺悟者,我們要學習佛陀的覺悟,知曉人生無常,所以要把握時間付出;只要見到人間的苦相,聽到有人受苦受難,我們都要去找到,及時給予幫助。」上人教導志工們善用網路、電視接收慈濟訊息,多了解慈濟精神;師徒貼心,合於佛陀的大愛之心,運用佛法的覺悟智慧,力行人間菩薩道。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五日 呼喚菩薩心
5.25《農四月‧十八》

【靜思小語】苦人所苦的不忍之心,就是菩薩心;有這分心就會有時間、有力量、有因緣付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掛念能登半島震災戶
日本能登半島在今年元旦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六強震,慈濟人災後前往關懷受災民眾,並且進駐石川縣穴水町供應熱食;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與籌備,於五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在穴水町四個地點,為受災民眾發放「見舞金」。五月二十五日,臺灣團隊回到精舍報告,日本志工則分別在東京、大阪與穴水醫院慈濟咖啡屋、金澤陳文筆醫師家,透過網路視訊連線與會。
上人說,日本慈濟人不多,這一次的地震災情嚴重,慈濟人也想立即啟動勘災與賑災;且臺灣與日本距離不遠,本會也可以即時安排出團支援。不過當時因緣不具足,主要是尊重日本的國情,尊重日本政府的規則;日本民眾很堅強、有韌力,也很有修養,從媒體上看來很穩定,總是感覺比較安心,但仍然天天掛念著他們。
後來因緣成就,志工可以進入災區關懷,近期開始致贈見舞金,看到坍塌、傾毀的住屋尚未拆除,居民安置在組合屋。「感恩當地有陳文筆醫師伉儷與穴水醫院島中院長(島中公治),我們才能快速行動。臺灣情、臺灣親,陳醫師給予慈濟人很多的協助,與政府部門溝通,讓我們如規、如矩、如法,很安心地去了解災情,與受災人接觸,結了很好的緣。」
剛才聽到一位阿嬤(廣田悅子女士),平常就有存零錢的習慣,很謹慎地放在佛龕上,看到慈濟人來時,阿嬤搬椅子墊腳,把零錢拿下來捐出。「可以想見阿嬤平常生活勤儉,點滴儲蓄,不知累積了多久,看到臺灣去的慈濟人,發揮真誠的愛捐贈出來,實在很感動。所以說來,愛的能量不是有錢人才能付出,如此長久累積,也是一股力量。」上人請日本慈濟人多疼惜、關心老人家,敬老、尊老、愛護他們。
上人感恩日本慈濟人自從災後持續前往災區付出,還有在日本的慈濟家庭第二代年輕人投入,期盼大家傳承慈濟大愛,後續的發放或有因緣做中長期的慈善援助,都需要在地慈濟志工的承擔。「這次地震後,日本當地的菩薩也湧現了,尤其是慈濟人供應熱食,不少當地婦女感受到慈濟人的熱忱與溫情,她們也一起來煮熱食。」
「慈濟人為居民送上熱騰騰的飯、麵,也傳遞溫情;過去大家素不相識,而且距離遙遠,卻因為一分愛心,將人與人之間的情連接得這麼緊密,這一分情是菩薩的覺有情。菩薩覺悟道理,了解人生無常、苦難偏多,一旦有人受災受苦,菩薩及時走到苦難人身邊關懷、膚慰,發揮這一分感情,慈濟人都做到了。」
上人說,無論是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的東日本大震災,或是這次能登半島震災,慈濟人前往災區關懷受災人,尤其是關心、擁抱高齡長者,從大愛臺看到一幕幕真誠互動、真情流露的畫面,自己都深受感動。全球慈濟人膚慰苦難人,都是同樣的舉動,出自同一分清淨無私的愛心。
日本居民也很關心四月三日的花蓮強震,上人請大家安心,臺灣可以說大致上安然度過這次地震災難,很感恩臺灣有福,因為大家平時匯聚力量造福人群,凝聚起一股祥瑞之氣,也就是福氣,所以臺灣平安,還可以為日本震災付出。如果有中長期的慈善援助規畫,可以提出來討論,而且日本慈濟人要持續招募在地的人間菩薩。
「雖然大家都有家庭、有事業或學業,不論多忙,只要心想做,都有時間;心不想做,永遠沒有時間。有大因緣才能真正做到慈濟事,而慈濟要借重你們的因緣、人力、心力,你們則要藉著這個機會,趕快把人招呼、凝聚起來,見面就有情,我們帶他們了解人間的苦,啟發『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苦人所苦的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就是菩薩心,有不忍之心,才能有菩薩的行為。若是看見有人受苦,覺得與自己沒有關係,或是很同情,但是離自己很遠,看過就過了,是缺少不忍之心,無法發心去幫助,這就是普遍的眾生心。但是菩薩心也要從人間發揮出來,我們要先把自己的同情心、不忍之心呼喚出來,願意出力就有時間、有因緣可以投入,否則就錯失了因緣,沒有造福的機會。自己的菩薩心呼喚出來了,再呼喚其他人,能有更多人與我們一起出力,就能多幫助一些人。」
上人對日本慈濟人說,臺灣本會也會呼籲全球慈濟人同心協力,為能登半島地震賑災而付出。所以請師兄師姊安心,就地拉長情,將這分情拉得長久,一代接著一代,永遠都有慈濟菩薩在日本造福。慈濟的人間菩薩道,只要有心、有愛,就可以開拓得更寬廣,鋪展得更長遠。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25《農四月‧十八》

【靜思小語】苦人所苦的不忍之心,就是菩薩心;有這分心就會有時間、有力量、有因緣付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掛念能登半島震災戶
日本能登半島在今年元旦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六強震,慈濟人災後前往關懷受災民眾,並且進駐石川縣穴水町供應熱食;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與籌備,於五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在穴水町四個地點,為受災民眾發放「見舞金」。五月二十五日,臺灣團隊回到精舍報告,日本志工則分別在東京、大阪與穴水醫院慈濟咖啡屋、金澤陳文筆醫師家,透過網路視訊連線與會。
上人說,日本慈濟人不多,這一次的地震災情嚴重,慈濟人也想立即啟動勘災與賑災;且臺灣與日本距離不遠,本會也可以即時安排出團支援。不過當時因緣不具足,主要是尊重日本的國情,尊重日本政府的規則;日本民眾很堅強、有韌力,也很有修養,從媒體上看來很穩定,總是感覺比較安心,但仍然天天掛念著他們。
後來因緣成就,志工可以進入災區關懷,近期開始致贈見舞金,看到坍塌、傾毀的住屋尚未拆除,居民安置在組合屋。「感恩當地有陳文筆醫師伉儷與穴水醫院島中院長(島中公治),我們才能快速行動。臺灣情、臺灣親,陳醫師給予慈濟人很多的協助,與政府部門溝通,讓我們如規、如矩、如法,很安心地去了解災情,與受災人接觸,結了很好的緣。」
剛才聽到一位阿嬤(廣田悅子女士),平常就有存零錢的習慣,很謹慎地放在佛龕上,看到慈濟人來時,阿嬤搬椅子墊腳,把零錢拿下來捐出。「可以想見阿嬤平常生活勤儉,點滴儲蓄,不知累積了多久,看到臺灣去的慈濟人,發揮真誠的愛捐贈出來,實在很感動。所以說來,愛的能量不是有錢人才能付出,如此長久累積,也是一股力量。」上人請日本慈濟人多疼惜、關心老人家,敬老、尊老、愛護他們。
上人感恩日本慈濟人自從災後持續前往災區付出,還有在日本的慈濟家庭第二代年輕人投入,期盼大家傳承慈濟大愛,後續的發放或有因緣做中長期的慈善援助,都需要在地慈濟志工的承擔。「這次地震後,日本當地的菩薩也湧現了,尤其是慈濟人供應熱食,不少當地婦女感受到慈濟人的熱忱與溫情,她們也一起來煮熱食。」
「慈濟人為居民送上熱騰騰的飯、麵,也傳遞溫情;過去大家素不相識,而且距離遙遠,卻因為一分愛心,將人與人之間的情連接得這麼緊密,這一分情是菩薩的覺有情。菩薩覺悟道理,了解人生無常、苦難偏多,一旦有人受災受苦,菩薩及時走到苦難人身邊關懷、膚慰,發揮這一分感情,慈濟人都做到了。」
上人說,無論是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的東日本大震災,或是這次能登半島震災,慈濟人前往災區關懷受災人,尤其是關心、擁抱高齡長者,從大愛臺看到一幕幕真誠互動、真情流露的畫面,自己都深受感動。全球慈濟人膚慰苦難人,都是同樣的舉動,出自同一分清淨無私的愛心。
日本居民也很關心四月三日的花蓮強震,上人請大家安心,臺灣可以說大致上安然度過這次地震災難,很感恩臺灣有福,因為大家平時匯聚力量造福人群,凝聚起一股祥瑞之氣,也就是福氣,所以臺灣平安,還可以為日本震災付出。如果有中長期的慈善援助規畫,可以提出來討論,而且日本慈濟人要持續招募在地的人間菩薩。
「雖然大家都有家庭、有事業或學業,不論多忙,只要心想做,都有時間;心不想做,永遠沒有時間。有大因緣才能真正做到慈濟事,而慈濟要借重你們的因緣、人力、心力,你們則要藉著這個機會,趕快把人招呼、凝聚起來,見面就有情,我們帶他們了解人間的苦,啟發『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苦人所苦的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就是菩薩心,有不忍之心,才能有菩薩的行為。若是看見有人受苦,覺得與自己沒有關係,或是很同情,但是離自己很遠,看過就過了,是缺少不忍之心,無法發心去幫助,這就是普遍的眾生心。但是菩薩心也要從人間發揮出來,我們要先把自己的同情心、不忍之心呼喚出來,願意出力就有時間、有因緣可以投入,否則就錯失了因緣,沒有造福的機會。自己的菩薩心呼喚出來了,再呼喚其他人,能有更多人與我們一起出力,就能多幫助一些人。」
上人對日本慈濟人說,臺灣本會也會呼籲全球慈濟人同心協力,為能登半島地震賑災而付出。所以請師兄師姊安心,就地拉長情,將這分情拉得長久,一代接著一代,永遠都有慈濟菩薩在日本造福。慈濟的人間菩薩道,只要有心、有愛,就可以開拓得更寬廣,鋪展得更長遠。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至二十二日 以善相對
5.20~22《農四月‧十三至十五》

【靜思小語】真誠的大愛不分宗教、也沒有距離。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現代菩薩,說真實法
五月二十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談到慈濟人至印度靈鷲山,與臺灣本會連線,讓自己看見靈鷲山說法臺實景。「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參與佛陀的靈山法會,但是慈濟人運用現代科技,會合特殊的因緣,把佛陀的精神拉回來了,而且慈濟人力行菩薩道,達成佛陀在人間說法的目標。」
「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出現在人間,修行覺悟成道,是宇宙大覺者。我們所製作的佛像,就是大覺者站在虛空中膚慰地球的形相。地球是太空裏無數星球中的其中之一,只因眾生在地球上,所以佛陀來到地球,教導眾生覺悟之道,讓我們了解人人可成佛。」
「人人本具佛性,但是凡夫眾生無明煩惱深重,要從迷轉悟是非常不容易;就算相信佛陀所說,也看到佛陀如何為我們開道鋪路,要身體力行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很感恩,當初創立慈濟,把因緣會聚起來,慈濟人廣布人間,弘法利生,弘揚佛陀覺悟的方向,帶動大眾身體力行;現在也有因緣,將大乘菩薩法帶回佛陀故鄉。」
上人感恩有便利的現代科技幫助傳法,不只是自己說的佛經內容才是法,國際間慈濟人的分享都是值得聆聽的真實人間事與法。就如剛才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在土耳其與一對阿富汗難民兄弟結識,他們分享如何逃離阿富汗,輾轉在十二個國家地區逃難,最後弟弟逃到德國,哥哥逃到法國。哥哥在逃難過程中,都帶著余師兄所贈中英日西語對照版的《靜思語》;他深受靜思語鼓勵,現在半工半讀。
上人說,余師兄在土耳其與許多難民孩子結緣,可以說看著他們長大成人,有的敘利亞孩子現在當律師、當醫師了。隨著時間過去,只要給孩子機會,即使面對重重難關,他們也會把握因緣,通過一關再一關,雖然非常辛苦,最終仍能成就希望人生。
「聽國際間的慈濟人分享見聞,可以知道在這樣的時代裏,我們能夠平安度日,是很有幸、很有福。」上人說,人間有如同天堂與地獄的環境,有福的人平安生活、求學,學成以後得以發揮長才回饋社會;也有孩子遭遇戰亂動盪,不得不中斷學業逃難,有些則不幸在途中往生,來不及長大,也有孩子歷經千辛萬苦逃離戰火,又有福接受慈濟人的幫助,得以重拾書本,終獲新生。
上人教大家善用時間,用心留下慈濟歷史,編輯成冊,印刷出版。慈濟人都是現代的菩薩,一段一段真實的慈濟故事如同《阿含經》,還有人事時地物的見證。請大家將自己的記憶整理好,多思考、多分享,引導人人見苦知福,深思道理。
信仰虔誠,愛得真誠
五月二十一日,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所接觸到的難民青年,戰火下的人生經歷與驚險逃難過程。上人不捨這群年輕人歷經血腥的戰爭與逃難,有的偷渡過海,也有躲在貨櫃裏,途經陸路到鄰國,難以說盡艱辛痛苦;到了土耳其,得到慈濟幫助,受到胡光中、余自成師兄等人疼惜,他們知恩、感恩,至今心中仍有慈濟,無論現在身在何處,都與師兄們保持聯絡。
上人對余師兄說,看到他們的回饋,不忘慈濟人,感到很欣慰;要經常與難民青年互動,他們過去被幫助,現在可以幫助人,延續那分助人回報的精神。「有感恩心,才會有善良的心態。你們多關心他們,了解他們已經解脫了困難,能夠自力更生,把他們的成就回報給本會,我們也會覺得很有價值。」
「即使宗教信仰不同,大家都是真誠相對。胡居士虔誠信仰伊斯蘭教,同時具有慈濟精神,沒有去分別這是佛教或伊斯蘭教要做的事,只要對人有利益,當地困苦人有需要,再困難他也用心做到,這分愛心很真誠。」
上人感恩胡師兄與同修周如意師姊用愛一路陪伴難民孩童,尤其師姊用媽媽心面對他們,說話柔和,孩子很自然與她親近。土耳其慈濟人都是用真誠的心為難民付出,所以難民才能在知道慈濟是佛教團體的情況下,還能如此安心自在地與慈濟人互動,這是一分不分宗教,沒有距離的愛。而余師兄與難民孩子互動如兄弟般,結下長遠情誼,在他們的心中播下善種子,也能看見這些種子成長茁壯,很有希望!
「很感恩你們,即使只有二、三個人,就可以影響到這麼多孩子。當然也感恩阿里顧問,他當市長(編按:蘇丹加濟市)時,大力幫助慈濟照顧敘利亞難民,從此結緣,成就滿納海學校;他來到精舍,彼此互動沒有距離,因為是以善相對,發揮誠正的愛。路走得對,愛的種子會成為一股大愛的力量,而做對的事,會產生真誠之愛的影響。」
志為教育,奉獻人間
「人人本具佛性,但是生生世世不斷產生無明煩惱而迷失方向;所以人生需要學習,用清淨單純的赤子之心,去尋找這一條方向正確的覺悟大道,從『學』到『覺』的過程,要有人教導、引導,這就是教育的責任。」五月二十二日,聆聽教育志業主管報告後,上人指出教育是人間的希望工程,要長長久久地帶著人們從「學」到「覺」;教育無止境,要培養有志一同的人才,不只將教育視為一份職業,而是培養出志業精神,將教育視為終身的志業。
上人期許「慈誠懿德會」的師兄師姊也要接引和傳承,在各所慈濟學校陪伴孩子成長,用心走好這條教育之道。「慈濟人皆是身體力行菩薩道,而且不斷接引人同行,人多力大,都是共同一念心。現在我的年齡無法再創辦新的志業,要守著現有的志業,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延續下去,就能對人間有很大的貢獻。」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20~22《農四月‧十三至十五》

【靜思小語】真誠的大愛不分宗教、也沒有距離。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現代菩薩,說真實法
五月二十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談到慈濟人至印度靈鷲山,與臺灣本會連線,讓自己看見靈鷲山說法臺實景。「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參與佛陀的靈山法會,但是慈濟人運用現代科技,會合特殊的因緣,把佛陀的精神拉回來了,而且慈濟人力行菩薩道,達成佛陀在人間說法的目標。」
「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出現在人間,修行覺悟成道,是宇宙大覺者。我們所製作的佛像,就是大覺者站在虛空中膚慰地球的形相。地球是太空裏無數星球中的其中之一,只因眾生在地球上,所以佛陀來到地球,教導眾生覺悟之道,讓我們了解人人可成佛。」
「人人本具佛性,但是凡夫眾生無明煩惱深重,要從迷轉悟是非常不容易;就算相信佛陀所說,也看到佛陀如何為我們開道鋪路,要身體力行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很感恩,當初創立慈濟,把因緣會聚起來,慈濟人廣布人間,弘法利生,弘揚佛陀覺悟的方向,帶動大眾身體力行;現在也有因緣,將大乘菩薩法帶回佛陀故鄉。」
上人感恩有便利的現代科技幫助傳法,不只是自己說的佛經內容才是法,國際間慈濟人的分享都是值得聆聽的真實人間事與法。就如剛才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在土耳其與一對阿富汗難民兄弟結識,他們分享如何逃離阿富汗,輾轉在十二個國家地區逃難,最後弟弟逃到德國,哥哥逃到法國。哥哥在逃難過程中,都帶著余師兄所贈中英日西語對照版的《靜思語》;他深受靜思語鼓勵,現在半工半讀。
上人說,余師兄在土耳其與許多難民孩子結緣,可以說看著他們長大成人,有的敘利亞孩子現在當律師、當醫師了。隨著時間過去,只要給孩子機會,即使面對重重難關,他們也會把握因緣,通過一關再一關,雖然非常辛苦,最終仍能成就希望人生。
「聽國際間的慈濟人分享見聞,可以知道在這樣的時代裏,我們能夠平安度日,是很有幸、很有福。」上人說,人間有如同天堂與地獄的環境,有福的人平安生活、求學,學成以後得以發揮長才回饋社會;也有孩子遭遇戰亂動盪,不得不中斷學業逃難,有些則不幸在途中往生,來不及長大,也有孩子歷經千辛萬苦逃離戰火,又有福接受慈濟人的幫助,得以重拾書本,終獲新生。
上人教大家善用時間,用心留下慈濟歷史,編輯成冊,印刷出版。慈濟人都是現代的菩薩,一段一段真實的慈濟故事如同《阿含經》,還有人事時地物的見證。請大家將自己的記憶整理好,多思考、多分享,引導人人見苦知福,深思道理。
信仰虔誠,愛得真誠
五月二十一日,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所接觸到的難民青年,戰火下的人生經歷與驚險逃難過程。上人不捨這群年輕人歷經血腥的戰爭與逃難,有的偷渡過海,也有躲在貨櫃裏,途經陸路到鄰國,難以說盡艱辛痛苦;到了土耳其,得到慈濟幫助,受到胡光中、余自成師兄等人疼惜,他們知恩、感恩,至今心中仍有慈濟,無論現在身在何處,都與師兄們保持聯絡。
上人對余師兄說,看到他們的回饋,不忘慈濟人,感到很欣慰;要經常與難民青年互動,他們過去被幫助,現在可以幫助人,延續那分助人回報的精神。「有感恩心,才會有善良的心態。你們多關心他們,了解他們已經解脫了困難,能夠自力更生,把他們的成就回報給本會,我們也會覺得很有價值。」
「即使宗教信仰不同,大家都是真誠相對。胡居士虔誠信仰伊斯蘭教,同時具有慈濟精神,沒有去分別這是佛教或伊斯蘭教要做的事,只要對人有利益,當地困苦人有需要,再困難他也用心做到,這分愛心很真誠。」
上人感恩胡師兄與同修周如意師姊用愛一路陪伴難民孩童,尤其師姊用媽媽心面對他們,說話柔和,孩子很自然與她親近。土耳其慈濟人都是用真誠的心為難民付出,所以難民才能在知道慈濟是佛教團體的情況下,還能如此安心自在地與慈濟人互動,這是一分不分宗教,沒有距離的愛。而余師兄與難民孩子互動如兄弟般,結下長遠情誼,在他們的心中播下善種子,也能看見這些種子成長茁壯,很有希望!
「很感恩你們,即使只有二、三個人,就可以影響到這麼多孩子。當然也感恩阿里顧問,他當市長(編按:蘇丹加濟市)時,大力幫助慈濟照顧敘利亞難民,從此結緣,成就滿納海學校;他來到精舍,彼此互動沒有距離,因為是以善相對,發揮誠正的愛。路走得對,愛的種子會成為一股大愛的力量,而做對的事,會產生真誠之愛的影響。」
志為教育,奉獻人間
「人人本具佛性,但是生生世世不斷產生無明煩惱而迷失方向;所以人生需要學習,用清淨單純的赤子之心,去尋找這一條方向正確的覺悟大道,從『學』到『覺』的過程,要有人教導、引導,這就是教育的責任。」五月二十二日,聆聽教育志業主管報告後,上人指出教育是人間的希望工程,要長長久久地帶著人們從「學」到「覺」;教育無止境,要培養有志一同的人才,不只將教育視為一份職業,而是培養出志業精神,將教育視為終身的志業。
上人期許「慈誠懿德會」的師兄師姊也要接引和傳承,在各所慈濟學校陪伴孩子成長,用心走好這條教育之道。「慈濟人皆是身體力行菩薩道,而且不斷接引人同行,人多力大,都是共同一念心。現在我的年齡無法再創辦新的志業,要守著現有的志業,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延續下去,就能對人間有很大的貢獻。」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我的新右腳

菲律賓三寶顏慈濟大愛復健暨義肢中心,二十年來協助貧病肢障者再站起來,服務對象並擴及宿霧、保和島等地;今年首次於南三寶顏省舉辦為期兩天的單腳訓練營,團隊帶來先前量身鑄造好的義肢,為近百位截肢者裝上,陪伴練習脫離輪椅、柺杖;家庭主婦阿林‧塞加拉去年因糖尿病截肢,歡喜感恩從今天起能恢復行走了!
攝影/Matt Serrano 菲律賓南三寶顏省帕加迪安市 2024.5.16


菲律賓三寶顏慈濟大愛復健暨義肢中心,二十年來協助貧病肢障者再站起來,服務對象並擴及宿霧、保和島等地;今年首次於南三寶顏省舉辦為期兩天的單腳訓練營,團隊帶來先前量身鑄造好的義肢,為近百位截肢者裝上,陪伴練習脫離輪椅、柺杖;家庭主婦阿林‧塞加拉去年因糖尿病截肢,歡喜感恩從今天起能恢復行走了!
攝影/Matt Serrano 菲律賓南三寶顏省帕加迪安市 2024.5.16

二十九至三十一日 讓社會亮麗起來
5.29~31《農四月‧二十二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以慈善安定社會、醫療守護生命、教育帶來希望、人文鞏固道德,社會在高度發展時才不會混亂。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心合起來,就能增加力量
五月二十九日,教育志業報告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合校籌備進度。上人表示在自己的觀念,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是四大一體,其中教育志業本就是一體,只是追溯源頭,教育志業是從開辦慈濟護專起始,而後設立醫學院、辦中小學等,在這三十多年來,從幼教到大學、研究所,漸次發展完全。
「辦教育不容易,我們一路走來,真正是合和互協,突破重重困難,我自己覺得很有榮譽感,因為在各地慈濟醫院看到慈濟護理、醫學科系畢業的主管同仁,都是很好的人才,即使在其他醫療院所或機構工作,也很受肯定,這都是我們的教育成果。」
對於合校的人事部分,上人說,時代不斷進步,尤其科技日新月異,所有的學科都是精益求精,所以除了留住舊有的人才,還要再招募新人才,整體才能不斷提升。「過去與我們一起走過來的主管與同仁,要安定、穩住,讓他們感覺人生有價值;年輕人才當然要培養,而且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要相合。」
「教育一定要隨著時間、空間不斷進步,還要創造好時空、培養好人才,但是要『就有道而正焉』,這條軌道不能有偏差,法脈宗門要會合得緊密,如雙手相互配合,雙腳也要踏實走。」上人說,慈濟學校的教育理念都是相同的,如今二校合而為一,要把人人的心合起來,這樣合校就是增加力量,如同雙手合十,更為合齊,更加同心協力。
「過去的優點要繼續堅守,好要再更好;盤點看看哪裏有缺點,趕快改進,這就是我們此時要努力的方向。期待大家再用心、再努力,照著我們的理想,鋪出更寬廣平坦的道路,讓現在與未來的人走得安穩。」
從「學子」接近「覺者」
五月三十日教育志策會,談及二校合併,上人表示慈濟學校本就是一體,過去因應當時所需而設立慈濟護專,後來再設立慈濟醫學院,逐漸發展成慈濟科技大學與慈濟大學,現在亦是因應時代做好整合,讓教育力量更為集中,教育人文精神更為凸顯。只要大家有真誠的心,會合力量共同投入志業,就能做出美善的成果。
上人提起「學」與「覺」的中間是一條菩薩道,要身體力行,踏實去走,才能漸漸從「學子」接近「覺者」。「學生的本分就是學習,而師長的責任就是教育、引導他們走往正確的方向,立志利益人群,那就是行菩薩道,在這條大道上領會優美的心地風光。」
「師長要替學生鋪好心靈的景色,讓他們的心有開闊、優美的環境;心靈的環境鋪好了,將來他們長大出社會,投入人群,就能真正為社會種樹、鋪路,讓他們的下一代也有一條綠蔭大道可走。」上人肯定慈濟學校的同學們有好氣質,用眼睛就可以「聽」到慈濟教育的好名聲;許多人因為相信慈濟,聽到別人稱讚慈濟教育好,他們的心中就會出現這條慈濟鋪出來的道路,是大正道。
上人說,慈濟學校從建築外觀與校園環境,到內在的教育品質,都是有道氣的教育,讓自己很安心,覺得沒有辜負所有護持志業的慈濟人與愛心大眾。「生命雖然是過一天就少一天,可是我們累積下來的志業,是一天比一天增長。感恩校長、老師與慈濟菩薩們長年來的付出,也要感恩學生,學生也是菩薩,認真用功,願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具有尊師重道的好品德。」
以善定國,最美好的世界
印尼慈濟人與四大志業主管同仁返臺,五月三十一日回顧印尼慈濟足跡與溫馨故事,並呈現四大志業現況與推展成果。
上人開示,回想一九九八年,印尼受金融風暴影響,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加上印華衝突,社會動盪不安。二十六個年頭過去了,印尼整體變化很大,而印尼實業家投入慈濟以後,加強發揮慈善力量,且與政府、軍方合作濟貧與賑災,援助更即時、照顧更全面。短短二十多年內,印尼慈濟人就將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建置完整,尤其印尼大愛臺在十七年前設立,以媒體力量傳播愛與善的大愛清流,不斷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如此快速與完成度,可說是全球慈濟第一。
「印尼慈濟人能夠這麼快就把四大志業完成,而且一步一步都很穩定地向前踏步,讓我打從內心覺得很佩服、很感恩;印尼有好因緣,也是印尼有福。我永遠記得那一年,黃奕聰老居士來到精舍,那樣的誠懇、風度。他很平易近人、很樸素,即使他擁有多麼龐大的事業,也不驕傲。」
「黃老居士很護持印尼慈濟志業,接引了華裔企業家投入,好幾位都在當地牽起了好因緣,即使現在比較少見面,我仍然記得他們,還是很感恩他們。」
「也不要忘記紅溪河,雖然現在談起當時的紅溪河,真的很污濁,充滿了違章建築,但就是有那樣的過去,以及『五管齊下』整治的過程,現在與過去比起來是完全不一樣了;也可見你們的用心付出,為這個時代的社會做了多麼大的貢獻。印尼企業家合和互協,幫助社會穩定、經濟提升,真正是安邦定國,讓社會亮麗起來,很令人佩服!」
上人期待大家把握這分合和互協的精神,守護好四大志業─慈善幫助社會安定,醫療守護生命,教育是人間的希望,人文鞏固仁、義、禮、智、信等人品道德,社會在高度發展時才不會混亂。
上人對印尼師兄師姊們說,既然過去做得那麼成功,腳步踏得那麼穩,方向對得那麼準,就要持續下去,印尼的將來無可限量。但是要記得「以善起家」,不要忘記那一分善良的心;不要想稱霸世界,要稱善於世界。每一個國家都能以善起家、以善定國,就是最美、最好的世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礙於篇幅,還有更多重要開示無法刊登……
◤五月三日─南非德本團隊分享馬拉威磚房援建驗收之行
◤五月六日─聆聽文史處報告筆耕隊歷史溯源及「子藏進度」
◤五月九日─期許人文志業承擔重任,說好故事,讓無相變成有相
◤五月二十五日─臺南市黃偉哲市長分享校園「食農教育」
※完整的每日行記以及師徒間感人對談,請關注靜思人文叢書處每季出版新書

5.29~31《農四月‧二十二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以慈善安定社會、醫療守護生命、教育帶來希望、人文鞏固道德,社會在高度發展時才不會混亂。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心合起來,就能增加力量
五月二十九日,教育志業報告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合校籌備進度。上人表示在自己的觀念,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是四大一體,其中教育志業本就是一體,只是追溯源頭,教育志業是從開辦慈濟護專起始,而後設立醫學院、辦中小學等,在這三十多年來,從幼教到大學、研究所,漸次發展完全。
「辦教育不容易,我們一路走來,真正是合和互協,突破重重困難,我自己覺得很有榮譽感,因為在各地慈濟醫院看到慈濟護理、醫學科系畢業的主管同仁,都是很好的人才,即使在其他醫療院所或機構工作,也很受肯定,這都是我們的教育成果。」
對於合校的人事部分,上人說,時代不斷進步,尤其科技日新月異,所有的學科都是精益求精,所以除了留住舊有的人才,還要再招募新人才,整體才能不斷提升。「過去與我們一起走過來的主管與同仁,要安定、穩住,讓他們感覺人生有價值;年輕人才當然要培養,而且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要相合。」
「教育一定要隨著時間、空間不斷進步,還要創造好時空、培養好人才,但是要『就有道而正焉』,這條軌道不能有偏差,法脈宗門要會合得緊密,如雙手相互配合,雙腳也要踏實走。」上人說,慈濟學校的教育理念都是相同的,如今二校合而為一,要把人人的心合起來,這樣合校就是增加力量,如同雙手合十,更為合齊,更加同心協力。
「過去的優點要繼續堅守,好要再更好;盤點看看哪裏有缺點,趕快改進,這就是我們此時要努力的方向。期待大家再用心、再努力,照著我們的理想,鋪出更寬廣平坦的道路,讓現在與未來的人走得安穩。」
從「學子」接近「覺者」
五月三十日教育志策會,談及二校合併,上人表示慈濟學校本就是一體,過去因應當時所需而設立慈濟護專,後來再設立慈濟醫學院,逐漸發展成慈濟科技大學與慈濟大學,現在亦是因應時代做好整合,讓教育力量更為集中,教育人文精神更為凸顯。只要大家有真誠的心,會合力量共同投入志業,就能做出美善的成果。
上人提起「學」與「覺」的中間是一條菩薩道,要身體力行,踏實去走,才能漸漸從「學子」接近「覺者」。「學生的本分就是學習,而師長的責任就是教育、引導他們走往正確的方向,立志利益人群,那就是行菩薩道,在這條大道上領會優美的心地風光。」
「師長要替學生鋪好心靈的景色,讓他們的心有開闊、優美的環境;心靈的環境鋪好了,將來他們長大出社會,投入人群,就能真正為社會種樹、鋪路,讓他們的下一代也有一條綠蔭大道可走。」上人肯定慈濟學校的同學們有好氣質,用眼睛就可以「聽」到慈濟教育的好名聲;許多人因為相信慈濟,聽到別人稱讚慈濟教育好,他們的心中就會出現這條慈濟鋪出來的道路,是大正道。
上人說,慈濟學校從建築外觀與校園環境,到內在的教育品質,都是有道氣的教育,讓自己很安心,覺得沒有辜負所有護持志業的慈濟人與愛心大眾。「生命雖然是過一天就少一天,可是我們累積下來的志業,是一天比一天增長。感恩校長、老師與慈濟菩薩們長年來的付出,也要感恩學生,學生也是菩薩,認真用功,願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具有尊師重道的好品德。」
以善定國,最美好的世界
印尼慈濟人與四大志業主管同仁返臺,五月三十一日回顧印尼慈濟足跡與溫馨故事,並呈現四大志業現況與推展成果。
上人開示,回想一九九八年,印尼受金融風暴影響,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加上印華衝突,社會動盪不安。二十六個年頭過去了,印尼整體變化很大,而印尼實業家投入慈濟以後,加強發揮慈善力量,且與政府、軍方合作濟貧與賑災,援助更即時、照顧更全面。短短二十多年內,印尼慈濟人就將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建置完整,尤其印尼大愛臺在十七年前設立,以媒體力量傳播愛與善的大愛清流,不斷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如此快速與完成度,可說是全球慈濟第一。
「印尼慈濟人能夠這麼快就把四大志業完成,而且一步一步都很穩定地向前踏步,讓我打從內心覺得很佩服、很感恩;印尼有好因緣,也是印尼有福。我永遠記得那一年,黃奕聰老居士來到精舍,那樣的誠懇、風度。他很平易近人、很樸素,即使他擁有多麼龐大的事業,也不驕傲。」
「黃老居士很護持印尼慈濟志業,接引了華裔企業家投入,好幾位都在當地牽起了好因緣,即使現在比較少見面,我仍然記得他們,還是很感恩他們。」
「也不要忘記紅溪河,雖然現在談起當時的紅溪河,真的很污濁,充滿了違章建築,但就是有那樣的過去,以及『五管齊下』整治的過程,現在與過去比起來是完全不一樣了;也可見你們的用心付出,為這個時代的社會做了多麼大的貢獻。印尼企業家合和互協,幫助社會穩定、經濟提升,真正是安邦定國,讓社會亮麗起來,很令人佩服!」
上人期待大家把握這分合和互協的精神,守護好四大志業─慈善幫助社會安定,醫療守護生命,教育是人間的希望,人文鞏固仁、義、禮、智、信等人品道德,社會在高度發展時才不會混亂。
上人對印尼師兄師姊們說,既然過去做得那麼成功,腳步踏得那麼穩,方向對得那麼準,就要持續下去,印尼的將來無可限量。但是要記得「以善起家」,不要忘記那一分善良的心;不要想稱霸世界,要稱善於世界。每一個國家都能以善起家、以善定國,就是最美、最好的世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礙於篇幅,還有更多重要開示無法刊登……
◤五月三日─南非德本團隊分享馬拉威磚房援建驗收之行
◤五月六日─聆聽文史處報告筆耕隊歷史溯源及「子藏進度」
◤五月九日─期許人文志業承擔重任,說好故事,讓無相變成有相
◤五月二十五日─臺南市黃偉哲市長分享校園「食農教育」
※完整的每日行記以及師徒間感人對談,請關注靜思人文叢書處每季出版新書

行動早已開始!慈濟與SDGs

(攝影、相片提供/林炎煌、吳佩珊、花蓮慈濟中學、陳惠如、張美玲、Raj Kumar、Hlengisile Jiyane、海克特、鄧亦絢、龍嘉文、黃筱哲、顏霖沼、蕭耀華)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八年來成為全球各界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指引;
與慈濟近一甲子致力努力的志業行動不謀而合,
共同在經濟、社會、環境議題中,為當代與後代找出平衡之道。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八年來成為全球各界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指引;與慈濟近一甲子致力努力的志業行動不謀而合,共同在經濟、社會、環境議題中,為當代與後代找出平衡之道。
「永續發展」,近年來成為國際間的重要議題,許多人對色彩繽紛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圖表都不陌生,上過環境教育課程的學生,甚至能背誦出「消除貧窮」、「消除飢餓」、「氣候行動」等目標。
然而什麼是永續發展?人們大多從自己比較熟悉或關心的面向去理解,因而產生各自不同的看法。
「過去大家談到永續發展,都覺得就是環保,事實上遠不只如此。聯合國談永續發展一直都把收入這件事放在前面,這跟臺灣一般人從環境的角度去理解是不一樣的。聯合國是用全球視角在看整件事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指出,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早在一九八七年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時就指出,「永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模式。涵蓋的範圍,除了一九六○年代興起的環保議題,還有社會及經濟面向。
為了實踐永續發展,聯合國在公元兩千年,推動了第一個十五年計畫「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設定在二○一五年前達成八項目標,其中第一項就是消除極端貧窮和飢餓,接著是普及基礎教育、促進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確保環境永續則是排在第七項。
而現今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也就是舉世皆知的SDGs十七項目標,是聯合國繼「千禧年發展目標」後,於二○一五年通過《二○三○年永續發展議程》制定的擴大永續實踐方略。SDGs從二○一六年開始推動,相較於針對開發中國家制定的八項千禧年發展目標,其適用範圍遍及全球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目標的設定也更為細緻周全。
例如讓人們取得負擔得起的能源、提高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以及如何面對「地球邊界」(Planetary Boundaries)等,都在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中一一羅列,同樣涵蓋社會、經濟、環境三大面向。十七項主目標下,再分出一百六十九項細項目標,各國同意在二○三○年達成。
「二十年前,聯合國祕書長安南就已經強調,永續發展最大的敵人是貧窮。」葉欣誠解說,「聯合國以全球角度來看永續發展,最優先的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例如貧窮、飢餓、教育、健康這些議題,環境則是擺在比較後面,畢竟人要先活下來,才能去保護環境。」
由此不難理解,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當中,前十二項幾乎都屬社會與經濟層面;也唯有兼顧社會、經濟與環境三大面向才可能實踐永續。

核心原則:不遺落任何人
永續發展以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為起點,而確保地球環境生態不致崩毀,方可言生存發展。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二○二三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但二○二四年氣溫很可能持續上升。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在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利用的變化、新化學物質釋出等九項限度中,已有六項跨越地球邊界;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三項氣候行動、守護第十四項水下生命與第十五項陸域生命,正是當務之急。
不少企業組織為符合國際規範,已努力讓自己的本業經營和公益活動,與SDGs相結合,為此採取的節能減碳、降低污染、促進勞工福祉等作為,對人與自然有助益。但落實永續發展,除了從各目標的對應,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面向之外,更重要的是理解並奉行背後的核心原則:多樣化、包容,以及「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
「世界上的人們,其宗教信仰、種族、膚色、語言,甚至政治、文化都是不一樣的,不可歧視,不能因為這個人跟你不一樣就不救他,這是整個SDGs強調的核心精神。」葉欣誠提醒道。
長期關注永續發展議題,葉欣誠肯定慈濟:「一直符合這些原則,包括濟貧、救災,都在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也倡議包容。」
從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的次序來看,前十二項恰與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內涵與理念高度契合。慈濟人為「與地球共生息」而提倡的環保回收、蔬食護生、簡樸生活等作為,則與氣候行動的環境項目相呼應。
而堅信眾生平等,本著不分種族、宗教、文化的大愛精神,與天主教、伊斯蘭等不同宗教的夥伴,合作援助國際難民,也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不謀而合。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以累積到二○二三年的志業成果為例說明:目前慈濟已在四十個國家地區,照顧了五百多萬個家庭;於十八個國家地區建蓋二萬二千多間永久屋;慈濟人醫會足跡業已踏遍五十八國,開辦一萬八千多場義診,幫助超過四百萬人解除病苦。針對氣候變遷、環境災難等,推動減災工程及防災教育,建置災害救援資訊平臺,降低災害衝擊;廣邀合作夥伴共同打造「安居」生活環境,扶持社區高風險與弱勢家庭。
「現在大家廣泛討論永續發展議題,其中聯合國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慈濟志業都能很完整地覆蓋。」顏博文認為慈濟在環境及社會層面的表現,與SDGs目標的連結,正是一步一腳印長期耕耘的印證。
二○二四年七月起,《慈濟》月刊推出「慈濟與SDGs」系列報導,依照消除貧窮與飢餓、應對氣候變遷、關懷高齡少子、實踐環境教育,以及與全球夥伴共行永續發展五大面向,敘寫近六十年來各項志業行動如何實踐、推進永續發展。
就如證嚴上人靜思語所言:「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當我們參照SDGs的理想與願景自我盤點,展望世界,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既有的成果,與未來精進努力的方向。


(攝影、相片提供/林炎煌、吳佩珊、花蓮慈濟中學、陳惠如、張美玲、Raj Kumar、Hlengisile Jiyane、海克特、鄧亦絢、龍嘉文、黃筱哲、顏霖沼、蕭耀華)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八年來成為全球各界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指引;
與慈濟近一甲子致力努力的志業行動不謀而合,
共同在經濟、社會、環境議題中,為當代與後代找出平衡之道。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八年來成為全球各界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指引;與慈濟近一甲子致力努力的志業行動不謀而合,共同在經濟、社會、環境議題中,為當代與後代找出平衡之道。
「永續發展」,近年來成為國際間的重要議題,許多人對色彩繽紛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圖表都不陌生,上過環境教育課程的學生,甚至能背誦出「消除貧窮」、「消除飢餓」、「氣候行動」等目標。
然而什麼是永續發展?人們大多從自己比較熟悉或關心的面向去理解,因而產生各自不同的看法。
「過去大家談到永續發展,都覺得就是環保,事實上遠不只如此。聯合國談永續發展一直都把收入這件事放在前面,這跟臺灣一般人從環境的角度去理解是不一樣的。聯合國是用全球視角在看整件事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指出,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早在一九八七年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時就指出,「永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模式。涵蓋的範圍,除了一九六○年代興起的環保議題,還有社會及經濟面向。
為了實踐永續發展,聯合國在公元兩千年,推動了第一個十五年計畫「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設定在二○一五年前達成八項目標,其中第一項就是消除極端貧窮和飢餓,接著是普及基礎教育、促進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確保環境永續則是排在第七項。
而現今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也就是舉世皆知的SDGs十七項目標,是聯合國繼「千禧年發展目標」後,於二○一五年通過《二○三○年永續發展議程》制定的擴大永續實踐方略。SDGs從二○一六年開始推動,相較於針對開發中國家制定的八項千禧年發展目標,其適用範圍遍及全球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目標的設定也更為細緻周全。
例如讓人們取得負擔得起的能源、提高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以及如何面對「地球邊界」(Planetary Boundaries)等,都在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中一一羅列,同樣涵蓋社會、經濟、環境三大面向。十七項主目標下,再分出一百六十九項細項目標,各國同意在二○三○年達成。
「二十年前,聯合國祕書長安南就已經強調,永續發展最大的敵人是貧窮。」葉欣誠解說,「聯合國以全球角度來看永續發展,最優先的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例如貧窮、飢餓、教育、健康這些議題,環境則是擺在比較後面,畢竟人要先活下來,才能去保護環境。」
由此不難理解,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當中,前十二項幾乎都屬社會與經濟層面;也唯有兼顧社會、經濟與環境三大面向才可能實踐永續。

核心原則:不遺落任何人
永續發展以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為起點,而確保地球環境生態不致崩毀,方可言生存發展。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二○二三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但二○二四年氣溫很可能持續上升。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在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利用的變化、新化學物質釋出等九項限度中,已有六項跨越地球邊界;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三項氣候行動、守護第十四項水下生命與第十五項陸域生命,正是當務之急。
不少企業組織為符合國際規範,已努力讓自己的本業經營和公益活動,與SDGs相結合,為此採取的節能減碳、降低污染、促進勞工福祉等作為,對人與自然有助益。但落實永續發展,除了從各目標的對應,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面向之外,更重要的是理解並奉行背後的核心原則:多樣化、包容,以及「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
「世界上的人們,其宗教信仰、種族、膚色、語言,甚至政治、文化都是不一樣的,不可歧視,不能因為這個人跟你不一樣就不救他,這是整個SDGs強調的核心精神。」葉欣誠提醒道。
長期關注永續發展議題,葉欣誠肯定慈濟:「一直符合這些原則,包括濟貧、救災,都在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也倡議包容。」
從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的次序來看,前十二項恰與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內涵與理念高度契合。慈濟人為「與地球共生息」而提倡的環保回收、蔬食護生、簡樸生活等作為,則與氣候行動的環境項目相呼應。
而堅信眾生平等,本著不分種族、宗教、文化的大愛精神,與天主教、伊斯蘭等不同宗教的夥伴,合作援助國際難民,也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不謀而合。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以累積到二○二三年的志業成果為例說明:目前慈濟已在四十個國家地區,照顧了五百多萬個家庭;於十八個國家地區建蓋二萬二千多間永久屋;慈濟人醫會足跡業已踏遍五十八國,開辦一萬八千多場義診,幫助超過四百萬人解除病苦。針對氣候變遷、環境災難等,推動減災工程及防災教育,建置災害救援資訊平臺,降低災害衝擊;廣邀合作夥伴共同打造「安居」生活環境,扶持社區高風險與弱勢家庭。
「現在大家廣泛討論永續發展議題,其中聯合國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慈濟志業都能很完整地覆蓋。」顏博文認為慈濟在環境及社會層面的表現,與SDGs目標的連結,正是一步一腳印長期耕耘的印證。
二○二四年七月起,《慈濟》月刊推出「慈濟與SDGs」系列報導,依照消除貧窮與飢餓、應對氣候變遷、關懷高齡少子、實踐環境教育,以及與全球夥伴共行永續發展五大面向,敘寫近六十年來各項志業行動如何實踐、推進永續發展。
就如證嚴上人靜思語所言:「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當我們參照SDGs的理想與願景自我盤點,展望世界,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既有的成果,與未來精進努力的方向。

十九日 負責任的人生
5.19《農四月‧十二》

【靜思小語】以仁慈出發,用勇氣承擔,負責任的人生很有價值。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慈濟人的價值所在
美國北加州慈濟人透過網路視訊,向上人報告會務,多位資深師兄師姊緬懷「矽谷阿嬤」─法號「慈範」的林王秀琴師姊,包括阿嬤的女兒林曼珠師姊,跟隨母親的典範,在當地推展慈濟志業。
上人說,慈範師姊是很重要的慈濟歷史人物,有很深的緣,也很有情;現在這一代的慈濟人,要了解開拓志業的慈濟人如何做慈濟事。要做事,一定要有人,是人來做事;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不斷創造歷史。
上人指出慈範師姊有好品德,也有好緣,從她與慈濟的大因緣,不斷接引有緣人,接引出一群菩薩,直到現在仍然非常精進,踏實做慈濟。「在慈濟,最有價值就是信,而且這分信心在人與人之間結合起來,就能合和互協。慈濟人的信念很堅定,才能夠長時間守護著慈濟志業,這分精神難能可貴。」
「時間會過、東西會舊、人會老,不過我們的志業精神還是很牢固。雖說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年輕人都有高學歷,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職場,著重於他們的生活與職業,與過去的慈濟人當中,有許多家庭主婦的情況不一樣,不過早期投入者也有不少實業家,精進走在慈濟道路上,數十年如一日。資深者為何能夠一心一志,為了慈濟志業付出無所求並真誠感恩,這分精神很可貴,值得探討並傳承。」
上人表示,精神理念世代傳承,法脈宗門才能不斷延續。「法脈就是精神理念,慈濟人發揮精神理念,做出生命的價值。我們已經走了這麼遠的路,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現在已走入國際,哪裏有需要,慈濟人跨國協助,或是跨國勘災、賑災,這都是慈濟人生命的價值觀。」
「許多國家的苦難人對慈濟完全陌生,然而他們感受到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真誠有禮,鞠躬付出,讓他們在極為無助時得以依靠;就算語言不同,慈濟人會透過擁抱、肢體語言的溫柔安慰,讓他們宣洩出心中的苦。每一次看到慈濟人膚慰苦難人的畫面,我都會說,若不是慈濟人,誰能做得到?而且慈濟人是如此真誠而自然地靠近苦難人,讓他們依賴與信任,所以說慈濟人的生命很有價值!」
上人教師兄師姊自我盤點生命價值,會發現生命因為慈濟而不斷修正缺失、增進優點,所以要對自己說感恩,並且更加把握有限的生命時間,為人群付出,不要想著老了要休息。「雖然你們已經從髮色烏黑的青壯年,到如今頭髮白了,銀髮人生更有價值,我們的人生已有皈依的方向,回首過去走的路沒有錯,現在要更盡心、用心,精進走對的路、做對的事,不要用『年紀大』來障礙自己,就因為年紀大,更需要提升生命價值。」
針對會務方向請示,上人教導大家要承擔起責任,負責任的人生才是有用的人生;肯承擔、負責任,就要有勇氣,要積極用心,並非等待指令才做事,或是發現意見不同就停下腳步,讓事務懸而未決。當然提出意見要在「理」,而非無理取鬧,要以仁慈為出發點,用勇氣承擔與推動,這才是做人的義理。
「要有因緣觀,雖然世事無常,不過我們生在這個空間、時間,就要做好人與人之間該扮演的角色;有因緣同在慈濟,你是慈濟人、他是慈濟人,我也是慈濟人,我們共同做慈濟,而且慈濟是我們這輩子的生命價值所在,你我他共同在慈濟做對的事,所以投入慈濟不會後悔。」
兩千五百年前同在
北區合心和氣幹部在三重靜思堂舉辦合心共識營,資深慈濟人與部分學員於圓緣時返回精舍,與上人分享心得,同步連線三重靜思堂。
上人欣言,聽慈濟人分享,總是打從內心讚歎,覺得自己若是剛接觸慈濟的人,聽到資深者講慈濟事,也會被度,因為覺得很佩服、很溫馨,慈濟有這麼多好人,好人好相處,而且說自己所做、做自己所說,總是能讓人心服口服。聞法就要傳法,佛法就是這樣,從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世,靠著世世代代的聞法者說法、傳法,而流傳到現在。
「我此生具足出家修行的因緣,而你們與師父有緣,這分緣就是慈濟緣。佛陀為了一大事出現世間,為度眾生而說法,直到最後述佛本懷,說菩薩法;而你們此生與師父見面時,師父就在做慈濟,慈濟就是人間的菩薩道,我們相互影響,看到人就分享你們做的慈濟事,希望對方聽得入心,也能跟著我們同行菩薩道,你我都有這分共同的心念,所以說因緣不可思議啊!」
上人說,慈濟人與自己應該同在佛世時,於靈鷲山聽佛陀說《法華經》,當時與大家是「同修」,只是自己更精進,所以此生成為師徒。慈濟五十八周年慶當天,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慈濟人及當地志工到印度靈鷲山上,在說法臺上誦《無量義經》,這部經與自己的緣很深,是年輕時從日文版的《法華經大講座》發現並抄錄出來,可以說是從浩瀚法海中撈出來的,看了很對機、很法喜。
「佛陀說《法華經》之前,先說《無量義經》,接著靜坐入定。說法臺周圍有不少洞窟,跟隨佛陀修行的比丘會在洞窟裏靜坐思惟;若是佛陀即將說法,就有比丘擊犍槌,拿木槌敲擊木板,讓大家聽到聲音後,往說法臺集合。」上人感恩慈濟人實際走到靈鷲山,拍攝當地景象回傳,讓自己更了解佛陀當時說法的情景,印證佛經的記述。
上人感恩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為了圓滿師父想要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輪流前往印度與尼泊爾付出。「為什麼說是回饋佛陀故鄉呢?我一直覺得佛恩難報,若沒有佛陀出現人間,今天也沒有慈濟,因為我沒有佛法可發心出家修行,也無法拜在導師門下,聆聽『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所以說因緣不可思議,這回他們上靈鷲山,《無量義經》回歸說法臺,讓我很歡喜,前後的因緣都很完整了。」
「從視訊畫面看到你們剛剛在精進,還是那麼整齊,就像在靈鷲山虔誠聞法;而且科技讓我們顯神通,無論是師父去到你們面前,或是你們回到精舍,我們都可以即時見面、聽到聲音。若你們都回到精舍,會客室這個空間也容納不下,但是科技讓我們化小為大,一個人不算少,很多人不算多,空間可以隨機接納;我與三重靜思堂沒有距離,大家彼此相聚也不會擁擠,甚至開放全球連線時,國際間的慈濟人和會眾都能同時回到精舍,真的是神通廣大。」
上人勉勵師兄師姊們,恆持信、願、行的精神,不論年輕或年長,總是要把握時間,有機會就要度人,不斷接引人同行菩薩道,讓這分因緣代代延續,靈山法會永遠不散。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19《農四月‧十二》

【靜思小語】以仁慈出發,用勇氣承擔,負責任的人生很有價值。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慈濟人的價值所在
美國北加州慈濟人透過網路視訊,向上人報告會務,多位資深師兄師姊緬懷「矽谷阿嬤」─法號「慈範」的林王秀琴師姊,包括阿嬤的女兒林曼珠師姊,跟隨母親的典範,在當地推展慈濟志業。
上人說,慈範師姊是很重要的慈濟歷史人物,有很深的緣,也很有情;現在這一代的慈濟人,要了解開拓志業的慈濟人如何做慈濟事。要做事,一定要有人,是人來做事;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不斷創造歷史。
上人指出慈範師姊有好品德,也有好緣,從她與慈濟的大因緣,不斷接引有緣人,接引出一群菩薩,直到現在仍然非常精進,踏實做慈濟。「在慈濟,最有價值就是信,而且這分信心在人與人之間結合起來,就能合和互協。慈濟人的信念很堅定,才能夠長時間守護著慈濟志業,這分精神難能可貴。」
「時間會過、東西會舊、人會老,不過我們的志業精神還是很牢固。雖說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年輕人都有高學歷,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職場,著重於他們的生活與職業,與過去的慈濟人當中,有許多家庭主婦的情況不一樣,不過早期投入者也有不少實業家,精進走在慈濟道路上,數十年如一日。資深者為何能夠一心一志,為了慈濟志業付出無所求並真誠感恩,這分精神很可貴,值得探討並傳承。」
上人表示,精神理念世代傳承,法脈宗門才能不斷延續。「法脈就是精神理念,慈濟人發揮精神理念,做出生命的價值。我們已經走了這麼遠的路,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現在已走入國際,哪裏有需要,慈濟人跨國協助,或是跨國勘災、賑災,這都是慈濟人生命的價值觀。」
「許多國家的苦難人對慈濟完全陌生,然而他們感受到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真誠有禮,鞠躬付出,讓他們在極為無助時得以依靠;就算語言不同,慈濟人會透過擁抱、肢體語言的溫柔安慰,讓他們宣洩出心中的苦。每一次看到慈濟人膚慰苦難人的畫面,我都會說,若不是慈濟人,誰能做得到?而且慈濟人是如此真誠而自然地靠近苦難人,讓他們依賴與信任,所以說慈濟人的生命很有價值!」
上人教師兄師姊自我盤點生命價值,會發現生命因為慈濟而不斷修正缺失、增進優點,所以要對自己說感恩,並且更加把握有限的生命時間,為人群付出,不要想著老了要休息。「雖然你們已經從髮色烏黑的青壯年,到如今頭髮白了,銀髮人生更有價值,我們的人生已有皈依的方向,回首過去走的路沒有錯,現在要更盡心、用心,精進走對的路、做對的事,不要用『年紀大』來障礙自己,就因為年紀大,更需要提升生命價值。」
針對會務方向請示,上人教導大家要承擔起責任,負責任的人生才是有用的人生;肯承擔、負責任,就要有勇氣,要積極用心,並非等待指令才做事,或是發現意見不同就停下腳步,讓事務懸而未決。當然提出意見要在「理」,而非無理取鬧,要以仁慈為出發點,用勇氣承擔與推動,這才是做人的義理。
「要有因緣觀,雖然世事無常,不過我們生在這個空間、時間,就要做好人與人之間該扮演的角色;有因緣同在慈濟,你是慈濟人、他是慈濟人,我也是慈濟人,我們共同做慈濟,而且慈濟是我們這輩子的生命價值所在,你我他共同在慈濟做對的事,所以投入慈濟不會後悔。」
兩千五百年前同在
北區合心和氣幹部在三重靜思堂舉辦合心共識營,資深慈濟人與部分學員於圓緣時返回精舍,與上人分享心得,同步連線三重靜思堂。
上人欣言,聽慈濟人分享,總是打從內心讚歎,覺得自己若是剛接觸慈濟的人,聽到資深者講慈濟事,也會被度,因為覺得很佩服、很溫馨,慈濟有這麼多好人,好人好相處,而且說自己所做、做自己所說,總是能讓人心服口服。聞法就要傳法,佛法就是這樣,從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世,靠著世世代代的聞法者說法、傳法,而流傳到現在。
「我此生具足出家修行的因緣,而你們與師父有緣,這分緣就是慈濟緣。佛陀為了一大事出現世間,為度眾生而說法,直到最後述佛本懷,說菩薩法;而你們此生與師父見面時,師父就在做慈濟,慈濟就是人間的菩薩道,我們相互影響,看到人就分享你們做的慈濟事,希望對方聽得入心,也能跟著我們同行菩薩道,你我都有這分共同的心念,所以說因緣不可思議啊!」
上人說,慈濟人與自己應該同在佛世時,於靈鷲山聽佛陀說《法華經》,當時與大家是「同修」,只是自己更精進,所以此生成為師徒。慈濟五十八周年慶當天,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慈濟人及當地志工到印度靈鷲山上,在說法臺上誦《無量義經》,這部經與自己的緣很深,是年輕時從日文版的《法華經大講座》發現並抄錄出來,可以說是從浩瀚法海中撈出來的,看了很對機、很法喜。
「佛陀說《法華經》之前,先說《無量義經》,接著靜坐入定。說法臺周圍有不少洞窟,跟隨佛陀修行的比丘會在洞窟裏靜坐思惟;若是佛陀即將說法,就有比丘擊犍槌,拿木槌敲擊木板,讓大家聽到聲音後,往說法臺集合。」上人感恩慈濟人實際走到靈鷲山,拍攝當地景象回傳,讓自己更了解佛陀當時說法的情景,印證佛經的記述。
上人感恩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為了圓滿師父想要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輪流前往印度與尼泊爾付出。「為什麼說是回饋佛陀故鄉呢?我一直覺得佛恩難報,若沒有佛陀出現人間,今天也沒有慈濟,因為我沒有佛法可發心出家修行,也無法拜在導師門下,聆聽『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所以說因緣不可思議,這回他們上靈鷲山,《無量義經》回歸說法臺,讓我很歡喜,前後的因緣都很完整了。」
「從視訊畫面看到你們剛剛在精進,還是那麼整齊,就像在靈鷲山虔誠聞法;而且科技讓我們顯神通,無論是師父去到你們面前,或是你們回到精舍,我們都可以即時見面、聽到聲音。若你們都回到精舍,會客室這個空間也容納不下,但是科技讓我們化小為大,一個人不算少,很多人不算多,空間可以隨機接納;我與三重靜思堂沒有距離,大家彼此相聚也不會擁擠,甚至開放全球連線時,國際間的慈濟人和會眾都能同時回到精舍,真的是神通廣大。」
上人勉勵師兄師姊們,恆持信、願、行的精神,不論年輕或年長,總是要把握時間,有機會就要度人,不斷接引人同行菩薩道,讓這分因緣代代延續,靈山法會永遠不散。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三至二十四日 人群中好修行
5.23~24《農四月‧十六至十七》

【靜思小語】「修」字有二個人與三撇,就好像三把刀彼此修剪;修行即是人與人相互磨合,直到合心。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深深感恩慈濟人
五月二十三日於精舍召開慈善董事會,主管同仁報告及董監事回饋後,上人開示,慈濟是「覺有情」的菩薩團體,慈濟人都是覺悟的有情人,是聞聲救苦的人間菩薩。一般人付出,總是想著會有多少報酬,要做事之前都要談代價,而慈濟人沒有想著代價,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不僅慈濟志工身心投入慈濟事,志業體同仁也是專心致志做慈濟事,不計較時間,當有活動時,同仁也會放棄休假,把時間布施出來。
「今年在中正紀念堂的萬人浴佛大典,就有許多志工投入布置與準備工作。尤其要掛佛像帆布,需要事先整理、擦拭、修補等,才由慈誠隊爬上貓道,將沉重的帆布固定好,在典禮正式開始時緩緩拉升。」
「幾位慈誠蹲在貓道,當佛像拉起之後,就一直在那個狹窄的空間裏,直到典禮圓滿,再將帆布降下收起。這需要二個小時,而且天氣很熱,我一直記掛著他們在貓道,彎著腰,守在那裏,很『幸福』。慈濟人不說辛苦,而是說幸福,因為他們很甘願。」
上人提到許多師兄師姊事前頂著大太陽,整理中正紀念堂的地面,水泥地吸熱,溫度很高,但大家忍著高溫,耐心蹲在地上整理、清掃、擦拭。「當天畫面透過網路連線傳回來,看著他們進出整理等等,直到典禮正式開始,二場浴佛圓滿結束,我深深地感恩,慈濟人都是付出無所求,幾十年來就是這樣做。」
上人說起四月三日的花蓮強震後,許多慈誠、委員從南部、中部、北部趕回花蓮。「我看到他們,就問:餘震很多且規模不小,大家此時就來了,不害怕嗎?他們說,這個時候才是需要回來幫忙,因為花蓮是慈濟的發祥地,慈濟本會就在這裏。」
「是啊,也因為慈濟本會在這裏,所以當強震過後,花蓮慈濟人馬上動員,到各個避難定點和災區附近設立服務站,迅速發放應急金,讓匆忙逃出家門,什麼都沒有帶的人有一筆錢可以安心運用;慈濟人也藉著發放的機會安撫大家,為大家壓驚。」
上人談到幾棟大樓傾斜拆除,還有不少房屋震損嚴重,無法再居住,這些受災鄉親目前有政府安置,或是投靠親友,但並非長久之計;對於無力重建家園的受災鄉親,慈濟很快就與縣政府洽談建設安身之處。
「慈濟志業從花蓮發源,走過將近六十年,到此時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就把握因緣,好好規畫、設計,請縣政府與我們合作,由他們提供土地,慈濟來建設,讓弱勢者可以安定身心,這是我們現在與未來要進行的。」
上人說,回首過去,很感恩慈濟為臺灣做這麼多事,而且從臺灣也為國際有不少貢獻;慈濟志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到現在可以發揮在國際間,是許多人長時間付出無所求,會合力量,共同努力推展以成。
修行功夫看得見
五月二十四日,花蓮慈濟人報告瑞穗共修處預計於五月二十六日舉辦啟用暨浴佛典禮後,宜蘭慈濟人接著與上人座談,並連線關懷資深法親。上人對資深師兄師姊說,「資深」就表示真與誠,如果沒有真心誠意,哪有辦法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在慈濟的人間菩薩道上精進不退。
上人說,大家能夠在這麼長久的時間,守持正向,精進不退,要自我感恩,還要感恩前後左右的法親為自己護法,否則道心很容易散亂。不過在人間做事,難以避免人我是非,會遇到護持的善知識,也會遇到讓自己不歡喜的人,無論如何都要自我維護好道心,保持正方向、正思惟,這就是修行。
上人用「修」的字形教導大家,只有自己一個人,沒有什麼好修,「修」字有二個人與三撇,就好像三把刀,彼此修剪、整修。在人群中相處、共事,就是不斷磨合,直到人人合心;慈濟人在同一個道場精進,分寸都要拿捏得很好,互動很親近,心沒有隔閡,但是禮節要守好。
宜蘭有幾個社區道場,都需要宜蘭慈濟人共同用心維護與耕耘。上人說,大家把道場環境整理得很乾淨,而且人人合和互協,精進共修,每個道場都很有道氣,福田耕耘得很好,就能讓人看得到慈濟人的修行功夫,受到感動,也願意同行菩薩道,道場就發揮了淨化人心的良能。
「我這一生中,最重視的就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為世世代代造福,讓後來的人都能生活在和平、和氣、平安的社會。所以慈濟人一定要走入人群,淨化人心,讓人間和平、和氣,維護平安。」上人說,世界上許多國家動盪不安,起因就是人心不合,心不合則人不安。相較於全球人口,慈濟人的人數太少了,淨化人心的力量薄弱,所以大家要持續招募人間菩薩,讓菩薩亮點從臺灣散發到國際間,點亮更多國家地區,照亮全球。
上人叮嚀師兄師姊,大家發心學佛,就是為了覺悟;從「學」到「覺」,就要走這條菩薩大道。前面的人接引後面的人走上大道,也要偶爾回頭看看後面的人有沒有跟上,看看年輕一輩有沒有認真學習,適時提醒大家要精進,不要走偏。走在前面的資深者,為後來的新進者鋪路,路鋪得平,腳才踏得穩;前面的人鋪好路、走好道,讓後面的人安心跟上來,也能輕安自在地觀看人間萬象,並體會自己的心地風光。
上人請大家用心耕福田,無論在宜蘭的哪一個鄉鎮,在哪裏的社區道場,都要接引、帶動當地鄉親,把當地的道場經營好,會合在宜蘭市的大道場,共同耕耘大福田。吳宏泰師兄請示新建設的宜蘭道場名稱,上人定名「宜蘭園區」。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23~24《農四月‧十六至十七》

【靜思小語】「修」字有二個人與三撇,就好像三把刀彼此修剪;修行即是人與人相互磨合,直到合心。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深深感恩慈濟人
五月二十三日於精舍召開慈善董事會,主管同仁報告及董監事回饋後,上人開示,慈濟是「覺有情」的菩薩團體,慈濟人都是覺悟的有情人,是聞聲救苦的人間菩薩。一般人付出,總是想著會有多少報酬,要做事之前都要談代價,而慈濟人沒有想著代價,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不僅慈濟志工身心投入慈濟事,志業體同仁也是專心致志做慈濟事,不計較時間,當有活動時,同仁也會放棄休假,把時間布施出來。
「今年在中正紀念堂的萬人浴佛大典,就有許多志工投入布置與準備工作。尤其要掛佛像帆布,需要事先整理、擦拭、修補等,才由慈誠隊爬上貓道,將沉重的帆布固定好,在典禮正式開始時緩緩拉升。」
「幾位慈誠蹲在貓道,當佛像拉起之後,就一直在那個狹窄的空間裏,直到典禮圓滿,再將帆布降下收起。這需要二個小時,而且天氣很熱,我一直記掛著他們在貓道,彎著腰,守在那裏,很『幸福』。慈濟人不說辛苦,而是說幸福,因為他們很甘願。」
上人提到許多師兄師姊事前頂著大太陽,整理中正紀念堂的地面,水泥地吸熱,溫度很高,但大家忍著高溫,耐心蹲在地上整理、清掃、擦拭。「當天畫面透過網路連線傳回來,看著他們進出整理等等,直到典禮正式開始,二場浴佛圓滿結束,我深深地感恩,慈濟人都是付出無所求,幾十年來就是這樣做。」
上人說起四月三日的花蓮強震後,許多慈誠、委員從南部、中部、北部趕回花蓮。「我看到他們,就問:餘震很多且規模不小,大家此時就來了,不害怕嗎?他們說,這個時候才是需要回來幫忙,因為花蓮是慈濟的發祥地,慈濟本會就在這裏。」
「是啊,也因為慈濟本會在這裏,所以當強震過後,花蓮慈濟人馬上動員,到各個避難定點和災區附近設立服務站,迅速發放應急金,讓匆忙逃出家門,什麼都沒有帶的人有一筆錢可以安心運用;慈濟人也藉著發放的機會安撫大家,為大家壓驚。」
上人談到幾棟大樓傾斜拆除,還有不少房屋震損嚴重,無法再居住,這些受災鄉親目前有政府安置,或是投靠親友,但並非長久之計;對於無力重建家園的受災鄉親,慈濟很快就與縣政府洽談建設安身之處。
「慈濟志業從花蓮發源,走過將近六十年,到此時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就把握因緣,好好規畫、設計,請縣政府與我們合作,由他們提供土地,慈濟來建設,讓弱勢者可以安定身心,這是我們現在與未來要進行的。」
上人說,回首過去,很感恩慈濟為臺灣做這麼多事,而且從臺灣也為國際有不少貢獻;慈濟志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到現在可以發揮在國際間,是許多人長時間付出無所求,會合力量,共同努力推展以成。
修行功夫看得見
五月二十四日,花蓮慈濟人報告瑞穗共修處預計於五月二十六日舉辦啟用暨浴佛典禮後,宜蘭慈濟人接著與上人座談,並連線關懷資深法親。上人對資深師兄師姊說,「資深」就表示真與誠,如果沒有真心誠意,哪有辦法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在慈濟的人間菩薩道上精進不退。
上人說,大家能夠在這麼長久的時間,守持正向,精進不退,要自我感恩,還要感恩前後左右的法親為自己護法,否則道心很容易散亂。不過在人間做事,難以避免人我是非,會遇到護持的善知識,也會遇到讓自己不歡喜的人,無論如何都要自我維護好道心,保持正方向、正思惟,這就是修行。
上人用「修」的字形教導大家,只有自己一個人,沒有什麼好修,「修」字有二個人與三撇,就好像三把刀,彼此修剪、整修。在人群中相處、共事,就是不斷磨合,直到人人合心;慈濟人在同一個道場精進,分寸都要拿捏得很好,互動很親近,心沒有隔閡,但是禮節要守好。
宜蘭有幾個社區道場,都需要宜蘭慈濟人共同用心維護與耕耘。上人說,大家把道場環境整理得很乾淨,而且人人合和互協,精進共修,每個道場都很有道氣,福田耕耘得很好,就能讓人看得到慈濟人的修行功夫,受到感動,也願意同行菩薩道,道場就發揮了淨化人心的良能。
「我這一生中,最重視的就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為世世代代造福,讓後來的人都能生活在和平、和氣、平安的社會。所以慈濟人一定要走入人群,淨化人心,讓人間和平、和氣,維護平安。」上人說,世界上許多國家動盪不安,起因就是人心不合,心不合則人不安。相較於全球人口,慈濟人的人數太少了,淨化人心的力量薄弱,所以大家要持續招募人間菩薩,讓菩薩亮點從臺灣散發到國際間,點亮更多國家地區,照亮全球。
上人叮嚀師兄師姊,大家發心學佛,就是為了覺悟;從「學」到「覺」,就要走這條菩薩大道。前面的人接引後面的人走上大道,也要偶爾回頭看看後面的人有沒有跟上,看看年輕一輩有沒有認真學習,適時提醒大家要精進,不要走偏。走在前面的資深者,為後來的新進者鋪路,路鋪得平,腳才踏得穩;前面的人鋪好路、走好道,讓後面的人安心跟上來,也能輕安自在地觀看人間萬象,並體會自己的心地風光。
上人請大家用心耕福田,無論在宜蘭的哪一個鄉鎮,在哪裏的社區道場,都要接引、帶動當地鄉親,把當地的道場經營好,會合在宜蘭市的大道場,共同耕耘大福田。吳宏泰師兄請示新建設的宜蘭道場名稱,上人定名「宜蘭園區」。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優先消除貧窮 才能談永續♫

慈濟濟貧模式是量身提供幫助,給予心靈支持;圖為一戶板橋慈濟居家關懷戶發生火災,志工動員清掃,接力把廢棄物運下樓,協助善後。(攝影/蕭耀華)
談到永續,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環保。
但「肚子吃飽,才能顧環保」,永續最基本的是免除貧窮與飢餓。
「消除貧窮」,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
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進一步談公平正義,安定社會。
這也是從慈善起家的慈濟,一直在努力的。
談到永續,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環保。但「肚子吃飽,才能顧環保」,永續最基本的是免除貧窮與飢餓。
「消除貧窮」,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進一步談公平正義,安定社會。
這也是從慈善起家的慈濟,一直在努力的。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葉宥辰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五月一個週六,新北板橋一處舊公寓樓梯間,志工戴好口罩及手套排成人龍,清理頂樓的人手持鏟子、圓鍬,把燒黑的廢棄物鏟進水桶,一手接一手,傳到樓下,「這個有釘子喔!要小心!」大家相互提醒注意安全。「他頂樓加蓋的家全部燒光了,今天我們號召了志工幫忙清理。」慈濟志工李瑾萍說明。
訪視團隊一年多前開始關懷這家人,案主就讀小學的兒子,因為常穿著髒衣服、罹患皮膚病引起老師注意,詢問過後提報慈濟。三十多歲的案家夫妻,沒有穩定工作,經濟來源靠打零工;由於不擅持家,環境凌亂擁擠,兩個孩子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還未吃飯,功課也跟不上。慈濟志工與社工訪視、了解所需後,開始居家關懷,帶著就讀國中的大兒子打掃家裏,每週六接送兩個孩子去上課輔班。
在志工陪伴下,一家人生活逐漸上軌道,怎知今年四月下旬發生火災,所幸未釀成傷亡。「我是第一次參與這樣的關懷行動。」二十三歲、正在服志願役的阿忠表示,小學五年級時爸爸罹癌過世,自己和弟弟還小,而媽媽懷著妹妹,一家人頓失支柱,生活陷入困境;所幸得到政府及慈濟等慈善團體幫助,方才度過難關,今天一起來出一分力。
同在現場協助清理的蔡鄭寶珠六十多歲,手腳俐落;二十多年前她的家庭因變故成為低收入戶,如今她已是能回饋社會的志工。
看到昔日幫助的個案,變成一起助人的「同事」,李瑾萍亦感欣慰,一步一腳印的付出,終究沒有白費。「我們所關懷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就是要有耐心,把他當家人陪伴。」

各年齡層貧窮原因多元,緩解貧窮需要從政策考量,並需民間力量適時支持。(攝影/黃筱哲)

慈濟慈善關注「全家人」
「消除貧窮」,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希望在二○三○年前,消除世界各地的極端貧窮,目前的衡量標準是「每人每日生活費不足一點二五美元」;雖然貧窮發生率持續下降,但在某些低收入國家,只有不到百分之八的弱勢族群,能得到政府的社福救助。
致貧的原因多元而複雜。有大環境結構性問題、甚而世代複製,有些則是因意外、疾病導致貧窮,貧病循環、難以掙脫。臺灣雖躋身已開發國度,但根據衛福部統計,二○二三年全臺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約二十四萬戶、逾五十四萬人;還有為數不少的邊緣家庭,因為資格不符而未能獲得政府救助,仰賴民間力量伸援。
根據慈濟基金會統計,近十年來在臺灣每年幫助兩萬七千戶以上,包含居家關懷戶與提供經濟補助的長期濟助戶。從雙北市的公寓大廈,到山地離島的偏鄉角落,都有人因為貧病交迫、遭逢變故或是孤老無依,經提報成為關懷對象。在每月持續的經濟補助、問題排解與心靈關懷下,有的案家很快就度過貧病歲月,有的則可能陪伴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依然無法結案。
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東區慈善室室主任邱妙儒曾在慈濟五十五週年時受訪,說明慈濟訪視特色:「相較於多數民間非營利組織或慈善團體,服務對象多為特定條件者,慈濟慈善最大的特色,是由志工組成訪視團隊,關懷處於『弱勢處境』的不特定條件個案。」
當志工走進一戶個案家庭,不只關懷被提報的對象,他的家裏有多少人?每個人的需求為何?可以如何幫忙?訪視小組會對「整個家庭」進行評估,至少每月訪視關懷一次,才能視教育、醫療、急難救助實際需求提供適切幫助。
一九六六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之初,證嚴上人就制定訪視原則─對照顧戶定期複查,依現況調整補助,同時透過陪伴建立情誼、給予心靈支持。
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說明:「我們的關懷就是全人、全家、全程:怎樣對他們家裏的每個人最有幫助,就朝這方面來做。每一個人、每個家庭都可以經由肯定鼓勵來翻轉人生,發揮良能,這種例子在慈濟很多。」
他以基隆一戶案家為例:夫妻倆都是聾啞人士,且有肢體障礙,謀生困難。當地慈濟人接獲通報訪查後,不只補助,也鼓勵他們自力整頓家園,粉刷住處。男主人在志工帶動下,貢獻木工技能,跟著慈濟團隊到其他案家修繕,甚至遠赴慈濟內湖園區參與製作環保毛毯。
發源於草根的陪伴關懷模式,以及「濟貧教富」支持受助者自立,鼓勵向上向善的做法,與現代社會工作注重的培力(empowerment)理念不謀而合;畢竟自己願意站起來,才有機會脫貧。

慈濟志工定期訪視,與案家熟稔如家人,除協助改善生活問題外,也在陪伴中啟發心境轉變。(攝影/黃筱哲)
消極補助不如積極救助
「培力的最終目標,是從制度面、社會改革去解決貧窮問題。而不仰賴別人,則是培力的開始。」社工學者萬育維簡要說明,並提醒當前臺灣社會救助的主要問題,在於政府與民間單位大多只做到提供金錢的「消極性補助」,但在「積極性救助」方面投入不足,無形中讓受助者長期依靠補助,難以改變現狀。
「積極性的救助,第一要創造就業機會,讓有工作能力的人去工作、鼓勵以工代賑,第二個是累積資本。例如受助者去工作賺了一萬元,可是他還是窮困,政府可以另提供獎勵金額,讓他的工作資本累積起來,不至於完全靠補助維生。」
萬育維表示,貧窮跟教育一定要放在一起,要不然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會蕩然無存;幫助脫貧,只提供金錢補助看似最簡單方便,實則是下策,更重要的是積極性救助。慈濟在這方面,就投注相當多的心力。
臺南區資深慈濟志工賴秀鸞表示,接引受幫助的人出門做好事,其實很不容易,得不厭其煩耐心鼓勵;但當他們願意走出家門為人付出,精神狀態、身心健康都會有進步。
「說實在的,我們照顧戶、關懷戶中,有些人是沒辦法賺『世間財』的,因為體力不行、年紀太大,他們想做事可是沒人要請啊,但可以到慈濟環保站當志工。」賴秀鸞巧妙比喻:「做環保就是賺『功德財』!」
慈濟在全臺大部分鄉鎮都設有環保教育站、輔具平臺、社區關懷據點等公益活動場域,志工帶受助者做志工、幫助其他人,雖然沒有實質的金錢收入,但他們對社會人群、大地生態的貢獻,不亞於從事有給職的人。
志工也會鼓勵受助戶的孩子,不要因家境困難就放棄學習,按部就班接受教育,才有機會翻轉人生。呂芳川提到,慈濟每年幫助的兩萬七千多戶家庭中,大約有兩萬多名學生,涵蓋中小學到大學、研究所;除了幫助他們的家庭安定生活,也提供就學補助、新芽獎學金、課輔班等協助。
不少接受慈濟關懷的清寒子弟表現優秀,突破家境限制考上頂尖大學,踏出翻轉人生的第一步。在今年度「總統教育獎」的五十六位得獎學生中,就有八位是慈濟居家關懷戶或照顧戶的子弟。

心智失調的困境最難解
談起十八年來從事訪視關懷的見聞經歷,臺南志工賴秀鸞明顯感覺到,社區的資源增加了,支持的力量也增強了,好比輔具平臺、居家修繕團隊的成立,讓慈濟在經濟及物質上,可以給予受助者更多的支援。
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人口結構、人心價值觀的變遷,要面對的挑戰也變得更多、更難。好比許多年輕人不擅理財缺乏積蓄,一旦發生意外或生重病就捉襟見肘,因而成為急難救助的對象;也有不少青壯年人深陷毒海無法自拔,家庭因而受累。
「身心障礙、失智、獨居長輩或兩老相依等情況也增多了。這些人怎麼去關懷?你怎麼去支撐他的家屬?」賴秀鸞表示,現在慈濟關懷個案的多元性、複雜度,與十年前已不大不相同,近五年的變化更是超乎想像,心理方面的關懷陪伴,甚至比金錢補助更重要。
「互動關懷時,訪視志工必須具備更多知識,要參與更多的教育研習,充實自己的能量才有辦法服務案家。」賴秀鸞說明。
以個案類型為例,目前慈濟在訪視關懷時,已遇到長期足不出戶的「繭居族」個案,顯示現代社會的弱勢問題已不局限於經濟,心理方面的輔導支持也須多費心思。根據慈濟基金會近年來統計,在臺灣定期陪伴的「居家關懷」個案數,反而還高過有經濟補助的長期濟助戶。
關懷弱勢家庭的模式,慈濟志工在各自國度落實,不只濟貧,並提供多元幫助。在馬來西亞沙巴州,無國籍者聚落生活困苦,慈濟人醫會家訪衛教(右圖攝影/林思源),志工並為無國籍兒童建立學習中心,避免困境世代複製,志工家訪關懷,為孩子加油打氣(左圖攝影/林家如)
從教富濟貧到濟貧教富
定期訪視、關懷項目高彈性,目標是陪伴案家脫貧自立,慈濟在經濟尚未起飛的貧困年代,就已展開消除貧窮的行動。對於慈善,上人指出了一條超越貧富階級的思路:
「富裕者有力量,可以引導他們用世間財來幫助苦難人,為人間福祉付出,也是為自己造福,這是『教富濟貧』;此外,鼓勵貧窮人知道自己也有力量救人,即使只有一滴水,滴進大缸裏,這缸水就有他付出的一滴,可以供應許多人喝,也是在造福;這就是『濟貧教富』。」
近一甲子以來,志工將這樣的思維與關懷模式帶到各國複製、落實帶動。
在非洲大陸,清貧的本土志工訪視比他們更需幫助的老弱;馬來西亞、新加坡志工放下家業、事業遠赴尼泊爾、印度「佛陀的故鄉」接力長住,幫助當地底層的貧困居民:在風沙滾滾的中東沙漠,約旦志工定期訪視難民聚落、貧民帳棚區,提供醫療、教育援助……
從學術及實務的角度來看,只要人類社會還在運作,貧窮問題就會一直存在。但慈濟的慈善志業經驗卻顯示,貧窮雖不會消失,但因貧衍生的物質匱乏、精神萎靡、尊嚴低落問題是可以被克服的。
消除貧窮,不只靠錢糧醫藥,也要給予愛、尊重與鼓勵,相信人人都有良知與良能,肯定受幫助的人即便物質條件不足,亦能從付出利他中肯定自己的價值,成就心靈的富足。
「上人希望施的人與受的人,都可以同樣得到慈悲跟感恩,是雙方而不是單方。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們做慈善的精神。」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總結道。


慈濟濟貧模式是量身提供幫助,給予心靈支持;圖為一戶板橋慈濟居家關懷戶發生火災,志工動員清掃,接力把廢棄物運下樓,協助善後。(攝影/蕭耀華)
談到永續,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環保。
但「肚子吃飽,才能顧環保」,永續最基本的是免除貧窮與飢餓。
「消除貧窮」,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
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進一步談公平正義,安定社會。
這也是從慈善起家的慈濟,一直在努力的。
談到永續,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環保。但「肚子吃飽,才能顧環保」,永續最基本的是免除貧窮與飢餓。
「消除貧窮」,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進一步談公平正義,安定社會。
這也是從慈善起家的慈濟,一直在努力的。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葉宥辰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五月一個週六,新北板橋一處舊公寓樓梯間,志工戴好口罩及手套排成人龍,清理頂樓的人手持鏟子、圓鍬,把燒黑的廢棄物鏟進水桶,一手接一手,傳到樓下,「這個有釘子喔!要小心!」大家相互提醒注意安全。「他頂樓加蓋的家全部燒光了,今天我們號召了志工幫忙清理。」慈濟志工李瑾萍說明。
訪視團隊一年多前開始關懷這家人,案主就讀小學的兒子,因為常穿著髒衣服、罹患皮膚病引起老師注意,詢問過後提報慈濟。三十多歲的案家夫妻,沒有穩定工作,經濟來源靠打零工;由於不擅持家,環境凌亂擁擠,兩個孩子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還未吃飯,功課也跟不上。慈濟志工與社工訪視、了解所需後,開始居家關懷,帶著就讀國中的大兒子打掃家裏,每週六接送兩個孩子去上課輔班。
在志工陪伴下,一家人生活逐漸上軌道,怎知今年四月下旬發生火災,所幸未釀成傷亡。「我是第一次參與這樣的關懷行動。」二十三歲、正在服志願役的阿忠表示,小學五年級時爸爸罹癌過世,自己和弟弟還小,而媽媽懷著妹妹,一家人頓失支柱,生活陷入困境;所幸得到政府及慈濟等慈善團體幫助,方才度過難關,今天一起來出一分力。
同在現場協助清理的蔡鄭寶珠六十多歲,手腳俐落;二十多年前她的家庭因變故成為低收入戶,如今她已是能回饋社會的志工。
看到昔日幫助的個案,變成一起助人的「同事」,李瑾萍亦感欣慰,一步一腳印的付出,終究沒有白費。「我們所關懷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就是要有耐心,把他當家人陪伴。」

各年齡層貧窮原因多元,緩解貧窮需要從政策考量,並需民間力量適時支持。(攝影/黃筱哲)

慈濟慈善關注「全家人」
「消除貧窮」,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希望在二○三○年前,消除世界各地的極端貧窮,目前的衡量標準是「每人每日生活費不足一點二五美元」;雖然貧窮發生率持續下降,但在某些低收入國家,只有不到百分之八的弱勢族群,能得到政府的社福救助。
致貧的原因多元而複雜。有大環境結構性問題、甚而世代複製,有些則是因意外、疾病導致貧窮,貧病循環、難以掙脫。臺灣雖躋身已開發國度,但根據衛福部統計,二○二三年全臺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約二十四萬戶、逾五十四萬人;還有為數不少的邊緣家庭,因為資格不符而未能獲得政府救助,仰賴民間力量伸援。
根據慈濟基金會統計,近十年來在臺灣每年幫助兩萬七千戶以上,包含居家關懷戶與提供經濟補助的長期濟助戶。從雙北市的公寓大廈,到山地離島的偏鄉角落,都有人因為貧病交迫、遭逢變故或是孤老無依,經提報成為關懷對象。在每月持續的經濟補助、問題排解與心靈關懷下,有的案家很快就度過貧病歲月,有的則可能陪伴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依然無法結案。
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東區慈善室室主任邱妙儒曾在慈濟五十五週年時受訪,說明慈濟訪視特色:「相較於多數民間非營利組織或慈善團體,服務對象多為特定條件者,慈濟慈善最大的特色,是由志工組成訪視團隊,關懷處於『弱勢處境』的不特定條件個案。」
當志工走進一戶個案家庭,不只關懷被提報的對象,他的家裏有多少人?每個人的需求為何?可以如何幫忙?訪視小組會對「整個家庭」進行評估,至少每月訪視關懷一次,才能視教育、醫療、急難救助實際需求提供適切幫助。
一九六六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之初,證嚴上人就制定訪視原則─對照顧戶定期複查,依現況調整補助,同時透過陪伴建立情誼、給予心靈支持。
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說明:「我們的關懷就是全人、全家、全程:怎樣對他們家裏的每個人最有幫助,就朝這方面來做。每一個人、每個家庭都可以經由肯定鼓勵來翻轉人生,發揮良能,這種例子在慈濟很多。」
他以基隆一戶案家為例:夫妻倆都是聾啞人士,且有肢體障礙,謀生困難。當地慈濟人接獲通報訪查後,不只補助,也鼓勵他們自力整頓家園,粉刷住處。男主人在志工帶動下,貢獻木工技能,跟著慈濟團隊到其他案家修繕,甚至遠赴慈濟內湖園區參與製作環保毛毯。
發源於草根的陪伴關懷模式,以及「濟貧教富」支持受助者自立,鼓勵向上向善的做法,與現代社會工作注重的培力(empowerment)理念不謀而合;畢竟自己願意站起來,才有機會脫貧。

慈濟志工定期訪視,與案家熟稔如家人,除協助改善生活問題外,也在陪伴中啟發心境轉變。(攝影/黃筱哲)
消極補助不如積極救助
「培力的最終目標,是從制度面、社會改革去解決貧窮問題。而不仰賴別人,則是培力的開始。」社工學者萬育維簡要說明,並提醒當前臺灣社會救助的主要問題,在於政府與民間單位大多只做到提供金錢的「消極性補助」,但在「積極性救助」方面投入不足,無形中讓受助者長期依靠補助,難以改變現狀。
「積極性的救助,第一要創造就業機會,讓有工作能力的人去工作、鼓勵以工代賑,第二個是累積資本。例如受助者去工作賺了一萬元,可是他還是窮困,政府可以另提供獎勵金額,讓他的工作資本累積起來,不至於完全靠補助維生。」
萬育維表示,貧窮跟教育一定要放在一起,要不然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會蕩然無存;幫助脫貧,只提供金錢補助看似最簡單方便,實則是下策,更重要的是積極性救助。慈濟在這方面,就投注相當多的心力。
臺南區資深慈濟志工賴秀鸞表示,接引受幫助的人出門做好事,其實很不容易,得不厭其煩耐心鼓勵;但當他們願意走出家門為人付出,精神狀態、身心健康都會有進步。
「說實在的,我們照顧戶、關懷戶中,有些人是沒辦法賺『世間財』的,因為體力不行、年紀太大,他們想做事可是沒人要請啊,但可以到慈濟環保站當志工。」賴秀鸞巧妙比喻:「做環保就是賺『功德財』!」
慈濟在全臺大部分鄉鎮都設有環保教育站、輔具平臺、社區關懷據點等公益活動場域,志工帶受助者做志工、幫助其他人,雖然沒有實質的金錢收入,但他們對社會人群、大地生態的貢獻,不亞於從事有給職的人。
志工也會鼓勵受助戶的孩子,不要因家境困難就放棄學習,按部就班接受教育,才有機會翻轉人生。呂芳川提到,慈濟每年幫助的兩萬七千多戶家庭中,大約有兩萬多名學生,涵蓋中小學到大學、研究所;除了幫助他們的家庭安定生活,也提供就學補助、新芽獎學金、課輔班等協助。
不少接受慈濟關懷的清寒子弟表現優秀,突破家境限制考上頂尖大學,踏出翻轉人生的第一步。在今年度「總統教育獎」的五十六位得獎學生中,就有八位是慈濟居家關懷戶或照顧戶的子弟。

心智失調的困境最難解
談起十八年來從事訪視關懷的見聞經歷,臺南志工賴秀鸞明顯感覺到,社區的資源增加了,支持的力量也增強了,好比輔具平臺、居家修繕團隊的成立,讓慈濟在經濟及物質上,可以給予受助者更多的支援。
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人口結構、人心價值觀的變遷,要面對的挑戰也變得更多、更難。好比許多年輕人不擅理財缺乏積蓄,一旦發生意外或生重病就捉襟見肘,因而成為急難救助的對象;也有不少青壯年人深陷毒海無法自拔,家庭因而受累。
「身心障礙、失智、獨居長輩或兩老相依等情況也增多了。這些人怎麼去關懷?你怎麼去支撐他的家屬?」賴秀鸞表示,現在慈濟關懷個案的多元性、複雜度,與十年前已不大不相同,近五年的變化更是超乎想像,心理方面的關懷陪伴,甚至比金錢補助更重要。
「互動關懷時,訪視志工必須具備更多知識,要參與更多的教育研習,充實自己的能量才有辦法服務案家。」賴秀鸞說明。
以個案類型為例,目前慈濟在訪視關懷時,已遇到長期足不出戶的「繭居族」個案,顯示現代社會的弱勢問題已不局限於經濟,心理方面的輔導支持也須多費心思。根據慈濟基金會近年來統計,在臺灣定期陪伴的「居家關懷」個案數,反而還高過有經濟補助的長期濟助戶。
關懷弱勢家庭的模式,慈濟志工在各自國度落實,不只濟貧,並提供多元幫助。在馬來西亞沙巴州,無國籍者聚落生活困苦,慈濟人醫會家訪衛教(右圖攝影/林思源),志工並為無國籍兒童建立學習中心,避免困境世代複製,志工家訪關懷,為孩子加油打氣(左圖攝影/林家如)
從教富濟貧到濟貧教富
定期訪視、關懷項目高彈性,目標是陪伴案家脫貧自立,慈濟在經濟尚未起飛的貧困年代,就已展開消除貧窮的行動。對於慈善,上人指出了一條超越貧富階級的思路:
「富裕者有力量,可以引導他們用世間財來幫助苦難人,為人間福祉付出,也是為自己造福,這是『教富濟貧』;此外,鼓勵貧窮人知道自己也有力量救人,即使只有一滴水,滴進大缸裏,這缸水就有他付出的一滴,可以供應許多人喝,也是在造福;這就是『濟貧教富』。」
近一甲子以來,志工將這樣的思維與關懷模式帶到各國複製、落實帶動。
在非洲大陸,清貧的本土志工訪視比他們更需幫助的老弱;馬來西亞、新加坡志工放下家業、事業遠赴尼泊爾、印度「佛陀的故鄉」接力長住,幫助當地底層的貧困居民:在風沙滾滾的中東沙漠,約旦志工定期訪視難民聚落、貧民帳棚區,提供醫療、教育援助……
從學術及實務的角度來看,只要人類社會還在運作,貧窮問題就會一直存在。但慈濟的慈善志業經驗卻顯示,貧窮雖不會消失,但因貧衍生的物質匱乏、精神萎靡、尊嚴低落問題是可以被克服的。
消除貧窮,不只靠錢糧醫藥,也要給予愛、尊重與鼓勵,相信人人都有良知與良能,肯定受幫助的人即便物質條件不足,亦能從付出利他中肯定自己的價值,成就心靈的富足。
「上人希望施的人與受的人,都可以同樣得到慈悲跟感恩,是雙方而不是單方。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們做慈善的精神。」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總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