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至十五日 我願意

5.14~15《農四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與世無爭無求,但是要認真;與人合心和氣,用願力投入。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舞臺藝術的教育良能

五月十四日,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師姊請示《無量義經‧說法品》梵唄製作方向。上人說,〈說法品〉傳達佛陀的精神,是很重要的一品。雖然文句要押韻,還要順暢,但是法脈的精神、精髓不能偏差,故而只要掌握精神法髓,可以將經文重新編輯,成為讓人容易記憶且琅琅上口的法髓頌。

「人文能發揮教育良能,教育也需要人文,看我們用什麼形態達成淨化人心的目標。優人神鼓團隊的藝術修養很充分,在我看來,你們也有修行的心,讓我佩服。」

上人言,若說舞臺藝術工作者的人生就在舞臺上,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如同在舞臺上展開,人生如戲,各有不同的角色。舞臺上的戲劇可以教育人,團隊真誠用心演繹,讓觀眾得到深入內心的教育,同樣歸向真誠、至誠,省思自己的缺點,並且願意改變,這齣戲劇就是最好的教育。

上人談到自己向來無爭無求,但是很認真;對於要做的事,就是想清楚了,才會用心去做;既要做,就要有人才有力量。對於共同做事的人,所要求的是合和互協,大家心要合、氣要和,人人抱著真誠的心,不是用氣,是用願力投入,要有一心一志的願力。

常常看到、聽到慈濟人發願呼喊:「我願意!」若問他們,是為了什麼說願意,願意做什麼?大家都回答,只要是師父想做的事,都願意去做。「聽大家這麼說,我也很歡喜,這一生能被信任,想要做的事得到這麼多人的心力支持,也覺得很有榮譽感,同時警惕自己要更加認真,方向絲毫不能偏差。」

上人期許劉老師所要培育藝術領域方面的人才,除了傳承人文藝術,還要有益社會人群。「教育、栽培年輕人,要引導他們走上正確方向,從無明懵懂成為篤行正道,真誠回歸人的本性,就是社會的菁英。」

感恩大家回來「顧家」

五月十五日,梁昌枝、洪武正、吳啟明師兄、張世問師兄等人報告四月三日花蓮強震後,精舍建築修復情形。上人感恩師兄們用「回家幫忙」的心情投入震後修繕,慈濟大家庭的這分情很緊密,這分情也是清淨的覺有情。

「這次地震讓大家嚇到了,我也嚇到,不過算起來是很有福,花蓮大致平安,雖然精舍建築也受到影響,不過你們很快就回來修繕,剛開始都沒有讓我知道,大家用心承擔,默默地一直做,讓師父沒有煩憂。」

「不知道就沒有煩憂,其實許多住家都有損傷。當天下午出門,搭車往花蓮市,我看著道路兩旁的房子,感覺安好無損,很感恩!其實是外觀無損,但有內傷,各地慈濟人陸續來到花蓮,依照名單入戶修繕。真的很感恩你們,不只把我們的家照顧得很好,也照顧我們家周圍的社會人群。」

上人說,一般大眾或許平時沒事不會想到慈濟,若有事情發生,先想到的就是慈濟人來了沒?慈濟人總是及時從地湧出,尤其慈濟志工分布在臺灣各區,所以能夠快速來到受災受苦的人身旁。「想來我也很感恩自己,五十八年前起了那一念心而創立慈濟;更要追溯到拜師時,師父『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若沒有『為佛教』的觀念,就無法凝聚力量『為眾生』。」

「這回看到臺灣各地慈誠隊的動員,就會想到九二一大地震,以及莫拉克風災,總是看到『藍天白雲』或是灰衣白褲的人間菩薩很快就出現,慈濟人穿著制服展現出來的形象,總是讓大眾印象深刻,當災難發生就想到慈濟,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見證。」

「我們做慈濟,五十八年一路走來,也承受不少社會批評,慈濟人修忍辱行,不論別人如何批評,仍然道心堅定。常聽人批評慈濟不救臺灣,為什麼救國際?我就說不要總是想要救濟臺灣,要祝福臺灣可以救濟國外,這代表臺灣真正平安有福。這一回地震,大家看到了慈濟快速動員,縣政府也想到慈濟,邀請慈濟投入災後重建,很感恩,我們都是用真誠的心付出。慈誠隊真正發揮了慈悲喜捨精神,大家把事業放著,力量會合起來,讓受災鄉親趕快安定下來。這不是有錢就能做的,所以很感恩!」

上人感恩師兄們照顧「我們的家」,義無反顧幫助精舍建築修繕,庇護著慈濟的慧命;平時各地慈誠師兄也會排班回來精舍幫忙「顧家」,只要看到護法金剛坐鎮,就很有安全感,很感恩大家為志業的付出。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14~15《農四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與世無爭無求,但是要認真;與人合心和氣,用願力投入。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舞臺藝術的教育良能

五月十四日,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師姊請示《無量義經‧說法品》梵唄製作方向。上人說,〈說法品〉傳達佛陀的精神,是很重要的一品。雖然文句要押韻,還要順暢,但是法脈的精神、精髓不能偏差,故而只要掌握精神法髓,可以將經文重新編輯,成為讓人容易記憶且琅琅上口的法髓頌。

「人文能發揮教育良能,教育也需要人文,看我們用什麼形態達成淨化人心的目標。優人神鼓團隊的藝術修養很充分,在我看來,你們也有修行的心,讓我佩服。」

上人言,若說舞臺藝術工作者的人生就在舞臺上,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如同在舞臺上展開,人生如戲,各有不同的角色。舞臺上的戲劇可以教育人,團隊真誠用心演繹,讓觀眾得到深入內心的教育,同樣歸向真誠、至誠,省思自己的缺點,並且願意改變,這齣戲劇就是最好的教育。

上人談到自己向來無爭無求,但是很認真;對於要做的事,就是想清楚了,才會用心去做;既要做,就要有人才有力量。對於共同做事的人,所要求的是合和互協,大家心要合、氣要和,人人抱著真誠的心,不是用氣,是用願力投入,要有一心一志的願力。

常常看到、聽到慈濟人發願呼喊:「我願意!」若問他們,是為了什麼說願意,願意做什麼?大家都回答,只要是師父想做的事,都願意去做。「聽大家這麼說,我也很歡喜,這一生能被信任,想要做的事得到這麼多人的心力支持,也覺得很有榮譽感,同時警惕自己要更加認真,方向絲毫不能偏差。」

上人期許劉老師所要培育藝術領域方面的人才,除了傳承人文藝術,還要有益社會人群。「教育、栽培年輕人,要引導他們走上正確方向,從無明懵懂成為篤行正道,真誠回歸人的本性,就是社會的菁英。」

感恩大家回來「顧家」

五月十五日,梁昌枝、洪武正、吳啟明師兄、張世問師兄等人報告四月三日花蓮強震後,精舍建築修復情形。上人感恩師兄們用「回家幫忙」的心情投入震後修繕,慈濟大家庭的這分情很緊密,這分情也是清淨的覺有情。

「這次地震讓大家嚇到了,我也嚇到,不過算起來是很有福,花蓮大致平安,雖然精舍建築也受到影響,不過你們很快就回來修繕,剛開始都沒有讓我知道,大家用心承擔,默默地一直做,讓師父沒有煩憂。」

「不知道就沒有煩憂,其實許多住家都有損傷。當天下午出門,搭車往花蓮市,我看著道路兩旁的房子,感覺安好無損,很感恩!其實是外觀無損,但有內傷,各地慈濟人陸續來到花蓮,依照名單入戶修繕。真的很感恩你們,不只把我們的家照顧得很好,也照顧我們家周圍的社會人群。」

上人說,一般大眾或許平時沒事不會想到慈濟,若有事情發生,先想到的就是慈濟人來了沒?慈濟人總是及時從地湧出,尤其慈濟志工分布在臺灣各區,所以能夠快速來到受災受苦的人身旁。「想來我也很感恩自己,五十八年前起了那一念心而創立慈濟;更要追溯到拜師時,師父『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若沒有『為佛教』的觀念,就無法凝聚力量『為眾生』。」

「這回看到臺灣各地慈誠隊的動員,就會想到九二一大地震,以及莫拉克風災,總是看到『藍天白雲』或是灰衣白褲的人間菩薩很快就出現,慈濟人穿著制服展現出來的形象,總是讓大眾印象深刻,當災難發生就想到慈濟,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見證。」

「我們做慈濟,五十八年一路走來,也承受不少社會批評,慈濟人修忍辱行,不論別人如何批評,仍然道心堅定。常聽人批評慈濟不救臺灣,為什麼救國際?我就說不要總是想要救濟臺灣,要祝福臺灣可以救濟國外,這代表臺灣真正平安有福。這一回地震,大家看到了慈濟快速動員,縣政府也想到慈濟,邀請慈濟投入災後重建,很感恩,我們都是用真誠的心付出。慈誠隊真正發揮了慈悲喜捨精神,大家把事業放著,力量會合起來,讓受災鄉親趕快安定下來。這不是有錢就能做的,所以很感恩!」

上人感恩師兄們照顧「我們的家」,義無反顧幫助精舍建築修繕,庇護著慈濟的慧命;平時各地慈誠師兄也會排班回來精舍幫忙「顧家」,只要看到護法金剛坐鎮,就很有安全感,很感恩大家為志業的付出。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三至二十四日 人群中好修行

5.23~24《農四月‧十六至十七》

【靜思小語】「修」字有二個人與三撇,就好像三把刀彼此修剪;修行即是人與人相互磨合,直到合心。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深深感恩慈濟人

五月二十三日於精舍召開慈善董事會,主管同仁報告及董監事回饋後,上人開示,慈濟是「覺有情」的菩薩團體,慈濟人都是覺悟的有情人,是聞聲救苦的人間菩薩。一般人付出,總是想著會有多少報酬,要做事之前都要談代價,而慈濟人沒有想著代價,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不僅慈濟志工身心投入慈濟事,志業體同仁也是專心致志做慈濟事,不計較時間,當有活動時,同仁也會放棄休假,把時間布施出來。

「今年在中正紀念堂的萬人浴佛大典,就有許多志工投入布置與準備工作。尤其要掛佛像帆布,需要事先整理、擦拭、修補等,才由慈誠隊爬上貓道,將沉重的帆布固定好,在典禮正式開始時緩緩拉升。」

「幾位慈誠蹲在貓道,當佛像拉起之後,就一直在那個狹窄的空間裏,直到典禮圓滿,再將帆布降下收起。這需要二個小時,而且天氣很熱,我一直記掛著他們在貓道,彎著腰,守在那裏,很『幸福』。慈濟人不說辛苦,而是說幸福,因為他們很甘願。」

上人提到許多師兄師姊事前頂著大太陽,整理中正紀念堂的地面,水泥地吸熱,溫度很高,但大家忍著高溫,耐心蹲在地上整理、清掃、擦拭。「當天畫面透過網路連線傳回來,看著他們進出整理等等,直到典禮正式開始,二場浴佛圓滿結束,我深深地感恩,慈濟人都是付出無所求,幾十年來就是這樣做。」

上人說起四月三日的花蓮強震後,許多慈誠、委員從南部、中部、北部趕回花蓮。「我看到他們,就問:餘震很多且規模不小,大家此時就來了,不害怕嗎?他們說,這個時候才是需要回來幫忙,因為花蓮是慈濟的發祥地,慈濟本會就在這裏。」

「是啊,也因為慈濟本會在這裏,所以當強震過後,花蓮慈濟人馬上動員,到各個避難定點和災區附近設立服務站,迅速發放應急金,讓匆忙逃出家門,什麼都沒有帶的人有一筆錢可以安心運用;慈濟人也藉著發放的機會安撫大家,為大家壓驚。」

上人談到幾棟大樓傾斜拆除,還有不少房屋震損嚴重,無法再居住,這些受災鄉親目前有政府安置,或是投靠親友,但並非長久之計;對於無力重建家園的受災鄉親,慈濟很快就與縣政府洽談建設安身之處。

「慈濟志業從花蓮發源,走過將近六十年,到此時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就把握因緣,好好規畫、設計,請縣政府與我們合作,由他們提供土地,慈濟來建設,讓弱勢者可以安定身心,這是我們現在與未來要進行的。」

上人說,回首過去,很感恩慈濟為臺灣做這麼多事,而且從臺灣也為國際有不少貢獻;慈濟志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到現在可以發揮在國際間,是許多人長時間付出無所求,會合力量,共同努力推展以成。

修行功夫看得見

五月二十四日,花蓮慈濟人報告瑞穗共修處預計於五月二十六日舉辦啟用暨浴佛典禮後,宜蘭慈濟人接著與上人座談,並連線關懷資深法親。上人對資深師兄師姊說,「資深」就表示真與誠,如果沒有真心誠意,哪有辦法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在慈濟的人間菩薩道上精進不退。

上人說,大家能夠在這麼長久的時間,守持正向,精進不退,要自我感恩,還要感恩前後左右的法親為自己護法,否則道心很容易散亂。不過在人間做事,難以避免人我是非,會遇到護持的善知識,也會遇到讓自己不歡喜的人,無論如何都要自我維護好道心,保持正方向、正思惟,這就是修行。

上人用「修」的字形教導大家,只有自己一個人,沒有什麼好修,「修」字有二個人與三撇,就好像三把刀,彼此修剪、整修。在人群中相處、共事,就是不斷磨合,直到人人合心;慈濟人在同一個道場精進,分寸都要拿捏得很好,互動很親近,心沒有隔閡,但是禮節要守好。

宜蘭有幾個社區道場,都需要宜蘭慈濟人共同用心維護與耕耘。上人說,大家把道場環境整理得很乾淨,而且人人合和互協,精進共修,每個道場都很有道氣,福田耕耘得很好,就能讓人看得到慈濟人的修行功夫,受到感動,也願意同行菩薩道,道場就發揮了淨化人心的良能。

「我這一生中,最重視的就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為世世代代造福,讓後來的人都能生活在和平、和氣、平安的社會。所以慈濟人一定要走入人群,淨化人心,讓人間和平、和氣,維護平安。」上人說,世界上許多國家動盪不安,起因就是人心不合,心不合則人不安。相較於全球人口,慈濟人的人數太少了,淨化人心的力量薄弱,所以大家要持續招募人間菩薩,讓菩薩亮點從臺灣散發到國際間,點亮更多國家地區,照亮全球。

上人叮嚀師兄師姊,大家發心學佛,就是為了覺悟;從「學」到「覺」,就要走這條菩薩大道。前面的人接引後面的人走上大道,也要偶爾回頭看看後面的人有沒有跟上,看看年輕一輩有沒有認真學習,適時提醒大家要精進,不要走偏。走在前面的資深者,為後來的新進者鋪路,路鋪得平,腳才踏得穩;前面的人鋪好路、走好道,讓後面的人安心跟上來,也能輕安自在地觀看人間萬象,並體會自己的心地風光。

上人請大家用心耕福田,無論在宜蘭的哪一個鄉鎮,在哪裏的社區道場,都要接引、帶動當地鄉親,把當地的道場經營好,會合在宜蘭市的大道場,共同耕耘大福田。吳宏泰師兄請示新建設的宜蘭道場名稱,上人定名「宜蘭園區」。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23~24《農四月‧十六至十七》

【靜思小語】「修」字有二個人與三撇,就好像三把刀彼此修剪;修行即是人與人相互磨合,直到合心。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深深感恩慈濟人

五月二十三日於精舍召開慈善董事會,主管同仁報告及董監事回饋後,上人開示,慈濟是「覺有情」的菩薩團體,慈濟人都是覺悟的有情人,是聞聲救苦的人間菩薩。一般人付出,總是想著會有多少報酬,要做事之前都要談代價,而慈濟人沒有想著代價,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不僅慈濟志工身心投入慈濟事,志業體同仁也是專心致志做慈濟事,不計較時間,當有活動時,同仁也會放棄休假,把時間布施出來。

「今年在中正紀念堂的萬人浴佛大典,就有許多志工投入布置與準備工作。尤其要掛佛像帆布,需要事先整理、擦拭、修補等,才由慈誠隊爬上貓道,將沉重的帆布固定好,在典禮正式開始時緩緩拉升。」

「幾位慈誠蹲在貓道,當佛像拉起之後,就一直在那個狹窄的空間裏,直到典禮圓滿,再將帆布降下收起。這需要二個小時,而且天氣很熱,我一直記掛著他們在貓道,彎著腰,守在那裏,很『幸福』。慈濟人不說辛苦,而是說幸福,因為他們很甘願。」

上人提到許多師兄師姊事前頂著大太陽,整理中正紀念堂的地面,水泥地吸熱,溫度很高,但大家忍著高溫,耐心蹲在地上整理、清掃、擦拭。「當天畫面透過網路連線傳回來,看著他們進出整理等等,直到典禮正式開始,二場浴佛圓滿結束,我深深地感恩,慈濟人都是付出無所求,幾十年來就是這樣做。」

上人說起四月三日的花蓮強震後,許多慈誠、委員從南部、中部、北部趕回花蓮。「我看到他們,就問:餘震很多且規模不小,大家此時就來了,不害怕嗎?他們說,這個時候才是需要回來幫忙,因為花蓮是慈濟的發祥地,慈濟本會就在這裏。」

「是啊,也因為慈濟本會在這裏,所以當強震過後,花蓮慈濟人馬上動員,到各個避難定點和災區附近設立服務站,迅速發放應急金,讓匆忙逃出家門,什麼都沒有帶的人有一筆錢可以安心運用;慈濟人也藉著發放的機會安撫大家,為大家壓驚。」

上人談到幾棟大樓傾斜拆除,還有不少房屋震損嚴重,無法再居住,這些受災鄉親目前有政府安置,或是投靠親友,但並非長久之計;對於無力重建家園的受災鄉親,慈濟很快就與縣政府洽談建設安身之處。

「慈濟志業從花蓮發源,走過將近六十年,到此時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就把握因緣,好好規畫、設計,請縣政府與我們合作,由他們提供土地,慈濟來建設,讓弱勢者可以安定身心,這是我們現在與未來要進行的。」

上人說,回首過去,很感恩慈濟為臺灣做這麼多事,而且從臺灣也為國際有不少貢獻;慈濟志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到現在可以發揮在國際間,是許多人長時間付出無所求,會合力量,共同努力推展以成。

修行功夫看得見

五月二十四日,花蓮慈濟人報告瑞穗共修處預計於五月二十六日舉辦啟用暨浴佛典禮後,宜蘭慈濟人接著與上人座談,並連線關懷資深法親。上人對資深師兄師姊說,「資深」就表示真與誠,如果沒有真心誠意,哪有辦法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在慈濟的人間菩薩道上精進不退。

上人說,大家能夠在這麼長久的時間,守持正向,精進不退,要自我感恩,還要感恩前後左右的法親為自己護法,否則道心很容易散亂。不過在人間做事,難以避免人我是非,會遇到護持的善知識,也會遇到讓自己不歡喜的人,無論如何都要自我維護好道心,保持正方向、正思惟,這就是修行。

上人用「修」的字形教導大家,只有自己一個人,沒有什麼好修,「修」字有二個人與三撇,就好像三把刀,彼此修剪、整修。在人群中相處、共事,就是不斷磨合,直到人人合心;慈濟人在同一個道場精進,分寸都要拿捏得很好,互動很親近,心沒有隔閡,但是禮節要守好。

宜蘭有幾個社區道場,都需要宜蘭慈濟人共同用心維護與耕耘。上人說,大家把道場環境整理得很乾淨,而且人人合和互協,精進共修,每個道場都很有道氣,福田耕耘得很好,就能讓人看得到慈濟人的修行功夫,受到感動,也願意同行菩薩道,道場就發揮了淨化人心的良能。

「我這一生中,最重視的就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為世世代代造福,讓後來的人都能生活在和平、和氣、平安的社會。所以慈濟人一定要走入人群,淨化人心,讓人間和平、和氣,維護平安。」上人說,世界上許多國家動盪不安,起因就是人心不合,心不合則人不安。相較於全球人口,慈濟人的人數太少了,淨化人心的力量薄弱,所以大家要持續招募人間菩薩,讓菩薩亮點從臺灣散發到國際間,點亮更多國家地區,照亮全球。

上人叮嚀師兄師姊,大家發心學佛,就是為了覺悟;從「學」到「覺」,就要走這條菩薩大道。前面的人接引後面的人走上大道,也要偶爾回頭看看後面的人有沒有跟上,看看年輕一輩有沒有認真學習,適時提醒大家要精進,不要走偏。走在前面的資深者,為後來的新進者鋪路,路鋪得平,腳才踏得穩;前面的人鋪好路、走好道,讓後面的人安心跟上來,也能輕安自在地觀看人間萬象,並體會自己的心地風光。

上人請大家用心耕福田,無論在宜蘭的哪一個鄉鎮,在哪裏的社區道場,都要接引、帶動當地鄉親,把當地的道場經營好,會合在宜蘭市的大道場,共同耕耘大福田。吳宏泰師兄請示新建設的宜蘭道場名稱,上人定名「宜蘭園區」。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九至三十一日 讓社會亮麗起來

5.29~31《農四月‧二十二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以慈善安定社會、醫療守護生命、教育帶來希望、人文鞏固道德,社會在高度發展時才不會混亂。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心合起來,就能增加力量

五月二十九日,教育志業報告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合校籌備進度。上人表示在自己的觀念,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是四大一體,其中教育志業本就是一體,只是追溯源頭,教育志業是從開辦慈濟護專起始,而後設立醫學院、辦中小學等,在這三十多年來,從幼教到大學、研究所,漸次發展完全。

「辦教育不容易,我們一路走來,真正是合和互協,突破重重困難,我自己覺得很有榮譽感,因為在各地慈濟醫院看到慈濟護理、醫學科系畢業的主管同仁,都是很好的人才,即使在其他醫療院所或機構工作,也很受肯定,這都是我們的教育成果。」

對於合校的人事部分,上人說,時代不斷進步,尤其科技日新月異,所有的學科都是精益求精,所以除了留住舊有的人才,還要再招募新人才,整體才能不斷提升。「過去與我們一起走過來的主管與同仁,要安定、穩住,讓他們感覺人生有價值;年輕人才當然要培養,而且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要相合。」

「教育一定要隨著時間、空間不斷進步,還要創造好時空、培養好人才,但是要『就有道而正焉』,這條軌道不能有偏差,法脈宗門要會合得緊密,如雙手相互配合,雙腳也要踏實走。」上人說,慈濟學校的教育理念都是相同的,如今二校合而為一,要把人人的心合起來,這樣合校就是增加力量,如同雙手合十,更為合齊,更加同心協力。

「過去的優點要繼續堅守,好要再更好;盤點看看哪裏有缺點,趕快改進,這就是我們此時要努力的方向。期待大家再用心、再努力,照著我們的理想,鋪出更寬廣平坦的道路,讓現在與未來的人走得安穩。」

從「學子」接近「覺者」

五月三十日教育志策會,談及二校合併,上人表示慈濟學校本就是一體,過去因應當時所需而設立慈濟護專,後來再設立慈濟醫學院,逐漸發展成慈濟科技大學與慈濟大學,現在亦是因應時代做好整合,讓教育力量更為集中,教育人文精神更為凸顯。只要大家有真誠的心,會合力量共同投入志業,就能做出美善的成果。

上人提起「學」與「覺」的中間是一條菩薩道,要身體力行,踏實去走,才能漸漸從「學子」接近「覺者」。「學生的本分就是學習,而師長的責任就是教育、引導他們走往正確的方向,立志利益人群,那就是行菩薩道,在這條大道上領會優美的心地風光。」

「師長要替學生鋪好心靈的景色,讓他們的心有開闊、優美的環境;心靈的環境鋪好了,將來他們長大出社會,投入人群,就能真正為社會種樹、鋪路,讓他們的下一代也有一條綠蔭大道可走。」上人肯定慈濟學校的同學們有好氣質,用眼睛就可以「聽」到慈濟教育的好名聲;許多人因為相信慈濟,聽到別人稱讚慈濟教育好,他們的心中就會出現這條慈濟鋪出來的道路,是大正道。

上人說,慈濟學校從建築外觀與校園環境,到內在的教育品質,都是有道氣的教育,讓自己很安心,覺得沒有辜負所有護持志業的慈濟人與愛心大眾。「生命雖然是過一天就少一天,可是我們累積下來的志業,是一天比一天增長。感恩校長、老師與慈濟菩薩們長年來的付出,也要感恩學生,學生也是菩薩,認真用功,願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具有尊師重道的好品德。」

以善定國,最美好的世界

印尼慈濟人與四大志業主管同仁返臺,五月三十一日回顧印尼慈濟足跡與溫馨故事,並呈現四大志業現況與推展成果。

上人開示,回想一九九八年,印尼受金融風暴影響,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加上印華衝突,社會動盪不安。二十六個年頭過去了,印尼整體變化很大,而印尼實業家投入慈濟以後,加強發揮慈善力量,且與政府、軍方合作濟貧與賑災,援助更即時、照顧更全面。短短二十多年內,印尼慈濟人就將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建置完整,尤其印尼大愛臺在十七年前設立,以媒體力量傳播愛與善的大愛清流,不斷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如此快速與完成度,可說是全球慈濟第一。

「印尼慈濟人能夠這麼快就把四大志業完成,而且一步一步都很穩定地向前踏步,讓我打從內心覺得很佩服、很感恩;印尼有好因緣,也是印尼有福。我永遠記得那一年,黃奕聰老居士來到精舍,那樣的誠懇、風度。他很平易近人、很樸素,即使他擁有多麼龐大的事業,也不驕傲。」

「黃老居士很護持印尼慈濟志業,接引了華裔企業家投入,好幾位都在當地牽起了好因緣,即使現在比較少見面,我仍然記得他們,還是很感恩他們。」

「也不要忘記紅溪河,雖然現在談起當時的紅溪河,真的很污濁,充滿了違章建築,但就是有那樣的過去,以及『五管齊下』整治的過程,現在與過去比起來是完全不一樣了;也可見你們的用心付出,為這個時代的社會做了多麼大的貢獻。印尼企業家合和互協,幫助社會穩定、經濟提升,真正是安邦定國,讓社會亮麗起來,很令人佩服!」

上人期待大家把握這分合和互協的精神,守護好四大志業─慈善幫助社會安定,醫療守護生命,教育是人間的希望,人文鞏固仁、義、禮、智、信等人品道德,社會在高度發展時才不會混亂。

上人對印尼師兄師姊們說,既然過去做得那麼成功,腳步踏得那麼穩,方向對得那麼準,就要持續下去,印尼的將來無可限量。但是要記得「以善起家」,不要忘記那一分善良的心;不要想稱霸世界,要稱善於世界。每一個國家都能以善起家、以善定國,就是最美、最好的世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礙於篇幅,還有更多重要開示無法刊登……

五月三日─南非德本團隊分享馬拉威磚房援建驗收之行
五月六日─聆聽文史處報告筆耕隊歷史溯源及「子藏進度」
五月九日─期許人文志業承擔重任,說好故事,讓無相變成有相
五月二十五日─臺南市黃偉哲市長分享校園「食農教育」

※完整的每日行記以及師徒間感人對談,請關注靜思人文叢書處每季出版新書

→前往靜思網路書軒

5.29~31《農四月‧二十二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以慈善安定社會、醫療守護生命、教育帶來希望、人文鞏固道德,社會在高度發展時才不會混亂。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心合起來,就能增加力量

五月二十九日,教育志業報告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合校籌備進度。上人表示在自己的觀念,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是四大一體,其中教育志業本就是一體,只是追溯源頭,教育志業是從開辦慈濟護專起始,而後設立醫學院、辦中小學等,在這三十多年來,從幼教到大學、研究所,漸次發展完全。

「辦教育不容易,我們一路走來,真正是合和互協,突破重重困難,我自己覺得很有榮譽感,因為在各地慈濟醫院看到慈濟護理、醫學科系畢業的主管同仁,都是很好的人才,即使在其他醫療院所或機構工作,也很受肯定,這都是我們的教育成果。」

對於合校的人事部分,上人說,時代不斷進步,尤其科技日新月異,所有的學科都是精益求精,所以除了留住舊有的人才,還要再招募新人才,整體才能不斷提升。「過去與我們一起走過來的主管與同仁,要安定、穩住,讓他們感覺人生有價值;年輕人才當然要培養,而且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要相合。」

「教育一定要隨著時間、空間不斷進步,還要創造好時空、培養好人才,但是要『就有道而正焉』,這條軌道不能有偏差,法脈宗門要會合得緊密,如雙手相互配合,雙腳也要踏實走。」上人說,慈濟學校的教育理念都是相同的,如今二校合而為一,要把人人的心合起來,這樣合校就是增加力量,如同雙手合十,更為合齊,更加同心協力。

「過去的優點要繼續堅守,好要再更好;盤點看看哪裏有缺點,趕快改進,這就是我們此時要努力的方向。期待大家再用心、再努力,照著我們的理想,鋪出更寬廣平坦的道路,讓現在與未來的人走得安穩。」

從「學子」接近「覺者」

五月三十日教育志策會,談及二校合併,上人表示慈濟學校本就是一體,過去因應當時所需而設立慈濟護專,後來再設立慈濟醫學院,逐漸發展成慈濟科技大學與慈濟大學,現在亦是因應時代做好整合,讓教育力量更為集中,教育人文精神更為凸顯。只要大家有真誠的心,會合力量共同投入志業,就能做出美善的成果。

上人提起「學」與「覺」的中間是一條菩薩道,要身體力行,踏實去走,才能漸漸從「學子」接近「覺者」。「學生的本分就是學習,而師長的責任就是教育、引導他們走往正確的方向,立志利益人群,那就是行菩薩道,在這條大道上領會優美的心地風光。」

「師長要替學生鋪好心靈的景色,讓他們的心有開闊、優美的環境;心靈的環境鋪好了,將來他們長大出社會,投入人群,就能真正為社會種樹、鋪路,讓他們的下一代也有一條綠蔭大道可走。」上人肯定慈濟學校的同學們有好氣質,用眼睛就可以「聽」到慈濟教育的好名聲;許多人因為相信慈濟,聽到別人稱讚慈濟教育好,他們的心中就會出現這條慈濟鋪出來的道路,是大正道。

上人說,慈濟學校從建築外觀與校園環境,到內在的教育品質,都是有道氣的教育,讓自己很安心,覺得沒有辜負所有護持志業的慈濟人與愛心大眾。「生命雖然是過一天就少一天,可是我們累積下來的志業,是一天比一天增長。感恩校長、老師與慈濟菩薩們長年來的付出,也要感恩學生,學生也是菩薩,認真用功,願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具有尊師重道的好品德。」

以善定國,最美好的世界

印尼慈濟人與四大志業主管同仁返臺,五月三十一日回顧印尼慈濟足跡與溫馨故事,並呈現四大志業現況與推展成果。

上人開示,回想一九九八年,印尼受金融風暴影響,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加上印華衝突,社會動盪不安。二十六個年頭過去了,印尼整體變化很大,而印尼實業家投入慈濟以後,加強發揮慈善力量,且與政府、軍方合作濟貧與賑災,援助更即時、照顧更全面。短短二十多年內,印尼慈濟人就將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建置完整,尤其印尼大愛臺在十七年前設立,以媒體力量傳播愛與善的大愛清流,不斷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如此快速與完成度,可說是全球慈濟第一。

「印尼慈濟人能夠這麼快就把四大志業完成,而且一步一步都很穩定地向前踏步,讓我打從內心覺得很佩服、很感恩;印尼有好因緣,也是印尼有福。我永遠記得那一年,黃奕聰老居士來到精舍,那樣的誠懇、風度。他很平易近人、很樸素,即使他擁有多麼龐大的事業,也不驕傲。」

「黃老居士很護持印尼慈濟志業,接引了華裔企業家投入,好幾位都在當地牽起了好因緣,即使現在比較少見面,我仍然記得他們,還是很感恩他們。」

「也不要忘記紅溪河,雖然現在談起當時的紅溪河,真的很污濁,充滿了違章建築,但就是有那樣的過去,以及『五管齊下』整治的過程,現在與過去比起來是完全不一樣了;也可見你們的用心付出,為這個時代的社會做了多麼大的貢獻。印尼企業家合和互協,幫助社會穩定、經濟提升,真正是安邦定國,讓社會亮麗起來,很令人佩服!」

上人期待大家把握這分合和互協的精神,守護好四大志業─慈善幫助社會安定,醫療守護生命,教育是人間的希望,人文鞏固仁、義、禮、智、信等人品道德,社會在高度發展時才不會混亂。

上人對印尼師兄師姊們說,既然過去做得那麼成功,腳步踏得那麼穩,方向對得那麼準,就要持續下去,印尼的將來無可限量。但是要記得「以善起家」,不要忘記那一分善良的心;不要想稱霸世界,要稱善於世界。每一個國家都能以善起家、以善定國,就是最美、最好的世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礙於篇幅,還有更多重要開示無法刊登……

五月三日─南非德本團隊分享馬拉威磚房援建驗收之行
五月六日─聆聽文史處報告筆耕隊歷史溯源及「子藏進度」
五月九日─期許人文志業承擔重任,說好故事,讓無相變成有相
五月二十五日─臺南市黃偉哲市長分享校園「食農教育」

※完整的每日行記以及師徒間感人對談,請關注靜思人文叢書處每季出版新書

→前往靜思網路書軒

當我生病後

住院時,看到鄰床病患想回家卻苦無電動床,我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輔具費用;我們回收二手輔具,維修再送出,我們也不是送貨員,同時把關懷送到。不僅要讓輔具物盡其用,這一生也是,善待它、善用它就對了。

我記得有次住院時,隔壁床一位老伯伯已經可以出院了,他卻悶悶不樂,回到家後,居然花錢搭救護車又回到原來的床位,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麻煩?他說,他想回家,但家裏沒有可以升降的電動病床,也沒有人照顧。這讓我意識到,原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購買輔具的能力,而我們慈濟志工不只在急難的情況下才協助民眾,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幫助有需要的家庭呀!出院後,我決定投入二手輔具的收送。

每一次送輔具,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故事;有一位女士申請病床,原先是她的婆婆使用,後來輪到她先生用,在先生去世後,她兒子車禍受傷;去探訪時,我看到兒子狀態其實還不錯,請教她是否還要留著病床?

她發現我身體狀況怪怪的,好奇詢問;我說我曾經中風三次,所以行動有些不方便,她很吃驚我如此還能出來為人群服務。最後我們討論決定收回這張床,清潔消毒後再送給更需要的人;我還邀約她兒子在康復後,出來跟我們一起當志工。

還有一次,一戶人家捐贈一張輪椅和一個助行器,去收取時,對方提到這個輪椅可以上飛機,他出國時曾用過;我很感恩他,也說希望這張輪椅能讓下一個人去看看不同的世界。

輔具讓人們生活更有品質,收與送之間都有不一樣的體會;我們志工不是送貨員,送出輔具時多停留一下、了解多一點,就會感受不一樣的心情,也因此能在這個領域持續付出。

外面的人看慈濟,覺得慈濟好像很大、善款很多,但事實不是如此,舉例來說,每月慈善補助,一戶假設三千元,對志工而言,這三千元意味著如果一個月向一戶會員收善款一百元,就要勸募三十戶會員,才能長期照顧一個弱勢家庭;這一百元善款不只是一分愛心,更是一分「情」,我們要如何還這分情,把這些人情擴大出去?我想到的是透過維修輔具,物盡其用,去做更多的事情。

曾立文(左一)已維修氧氣製造機超過兩百臺,受邀來到嘉義向志工介紹機器原理以及如何檢測。(攝影/林家芸)

人身難得,物盡其用

我常常說,我能出來做志工就代表現在還健康,沒有出來有可能就是在住院。我今年六十歲了,家人勸我盡量不要搬運沉重的輔具;我知道如果因此受傷,我身旁的每個人都會難過,所以轉為內勤工作,例如分享輔具搬運的技巧和維修、檢測排除故障的經驗。

早期我鑽研氧氣製造機維修,遇過許許多多難題,包括製氧機的特殊零件需要向原廠購買,但原廠卻不願意販賣;我想到人類有器官捐贈,製氧機也可以「器官捐贈」啊,所以將四臺拆開組合成兩臺,兩臺組合成一臺。雖然慈濟人的習慣是愛物惜物,但後來我體會到,維修製氧機的觀念要像醫師照顧病患,態度嚴謹,拿不到原廠零件就不要修,保障機器的品質和安全。

病患需不需要使用製氧機,由醫師判斷;製氧機是很專業的儀器,尤其與使用者生命息息相關,如果民眾有能力,我會建議去租或買;如果有困難,我們也會提供。在維修過程中更嚴格遵守操作程序,確保使用的零件符合規格和標準。

我目前擔任慈濟環保輔具平臺汐止據點負責人,但其他區如果需要,我也會去幫忙。與大家互動、交流經驗時,我也在學習;因為有些人問的問題,我可能也不知道答案,我就得去請教其他人或尋找更多資訊,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知識。

雖然團隊中每個人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我們有共同的方向,我也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溫暖的氛圍。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當志工沒有來參加團隊的勤務活動,可能是因為家庭或其他事情牽絆,並不是不願意參與;眼睛只能看到表面,用心則能感受和理解別人的需求和情感,真正了解他們的處境和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就是用心陪伴,當他感到快樂,就會主動投入。

這麼多年來遇到很多難題,困難在面前,就轉個彎、暫時放下,給自己一些時間休息和沉澱,然後再回來面對問題就好了。有時我會想到一個畫面,一位女孩在父親生命盡頭,同意拔管的掙扎與兩難,還有父親拔管後,那種放鬆的解脫。我體會到的是,人身難得,要善待它、善用它,就像靜思語所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

住院時,看到鄰床病患想回家卻苦無電動床,我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輔具費用;我們回收二手輔具,維修再送出,我們也不是送貨員,同時把關懷送到。不僅要讓輔具物盡其用,這一生也是,善待它、善用它就對了。

我記得有次住院時,隔壁床一位老伯伯已經可以出院了,他卻悶悶不樂,回到家後,居然花錢搭救護車又回到原來的床位,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麻煩?他說,他想回家,但家裏沒有可以升降的電動病床,也沒有人照顧。這讓我意識到,原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購買輔具的能力,而我們慈濟志工不只在急難的情況下才協助民眾,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幫助有需要的家庭呀!出院後,我決定投入二手輔具的收送。

每一次送輔具,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故事;有一位女士申請病床,原先是她的婆婆使用,後來輪到她先生用,在先生去世後,她兒子車禍受傷;去探訪時,我看到兒子狀態其實還不錯,請教她是否還要留著病床?

她發現我身體狀況怪怪的,好奇詢問;我說我曾經中風三次,所以行動有些不方便,她很吃驚我如此還能出來為人群服務。最後我們討論決定收回這張床,清潔消毒後再送給更需要的人;我還邀約她兒子在康復後,出來跟我們一起當志工。

還有一次,一戶人家捐贈一張輪椅和一個助行器,去收取時,對方提到這個輪椅可以上飛機,他出國時曾用過;我很感恩他,也說希望這張輪椅能讓下一個人去看看不同的世界。

輔具讓人們生活更有品質,收與送之間都有不一樣的體會;我們志工不是送貨員,送出輔具時多停留一下、了解多一點,就會感受不一樣的心情,也因此能在這個領域持續付出。

外面的人看慈濟,覺得慈濟好像很大、善款很多,但事實不是如此,舉例來說,每月慈善補助,一戶假設三千元,對志工而言,這三千元意味著如果一個月向一戶會員收善款一百元,就要勸募三十戶會員,才能長期照顧一個弱勢家庭;這一百元善款不只是一分愛心,更是一分「情」,我們要如何還這分情,把這些人情擴大出去?我想到的是透過維修輔具,物盡其用,去做更多的事情。

曾立文(左一)已維修氧氣製造機超過兩百臺,受邀來到嘉義向志工介紹機器原理以及如何檢測。(攝影/林家芸)

人身難得,物盡其用

我常常說,我能出來做志工就代表現在還健康,沒有出來有可能就是在住院。我今年六十歲了,家人勸我盡量不要搬運沉重的輔具;我知道如果因此受傷,我身旁的每個人都會難過,所以轉為內勤工作,例如分享輔具搬運的技巧和維修、檢測排除故障的經驗。

早期我鑽研氧氣製造機維修,遇過許許多多難題,包括製氧機的特殊零件需要向原廠購買,但原廠卻不願意販賣;我想到人類有器官捐贈,製氧機也可以「器官捐贈」啊,所以將四臺拆開組合成兩臺,兩臺組合成一臺。雖然慈濟人的習慣是愛物惜物,但後來我體會到,維修製氧機的觀念要像醫師照顧病患,態度嚴謹,拿不到原廠零件就不要修,保障機器的品質和安全。

病患需不需要使用製氧機,由醫師判斷;製氧機是很專業的儀器,尤其與使用者生命息息相關,如果民眾有能力,我會建議去租或買;如果有困難,我們也會提供。在維修過程中更嚴格遵守操作程序,確保使用的零件符合規格和標準。

我目前擔任慈濟環保輔具平臺汐止據點負責人,但其他區如果需要,我也會去幫忙。與大家互動、交流經驗時,我也在學習;因為有些人問的問題,我可能也不知道答案,我就得去請教其他人或尋找更多資訊,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知識。

雖然團隊中每個人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我們有共同的方向,我也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溫暖的氛圍。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當志工沒有來參加團隊的勤務活動,可能是因為家庭或其他事情牽絆,並不是不願意參與;眼睛只能看到表面,用心則能感受和理解別人的需求和情感,真正了解他們的處境和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就是用心陪伴,當他感到快樂,就會主動投入。

這麼多年來遇到很多難題,困難在面前,就轉個彎、暫時放下,給自己一些時間休息和沉澱,然後再回來面對問題就好了。有時我會想到一個畫面,一位女孩在父親生命盡頭,同意拔管的掙扎與兩難,還有父親拔管後,那種放鬆的解脫。我體會到的是,人身難得,要善待它、善用它,就像靜思語所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

二十五日 呼喚菩薩心

5.25《農四月‧十八》

【靜思小語】苦人所苦的不忍之心,就是菩薩心;有這分心就會有時間、有力量、有因緣付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掛念能登半島震災戶

日本能登半島在今年元旦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六強震,慈濟人災後前往關懷受災民眾,並且進駐石川縣穴水町供應熱食;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與籌備,於五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在穴水町四個地點,為受災民眾發放「見舞金」。五月二十五日,臺灣團隊回到精舍報告,日本志工則分別在東京、大阪與穴水醫院慈濟咖啡屋、金澤陳文筆醫師家,透過網路視訊連線與會。

上人說,日本慈濟人不多,這一次的地震災情嚴重,慈濟人也想立即啟動勘災與賑災;且臺灣與日本距離不遠,本會也可以即時安排出團支援。不過當時因緣不具足,主要是尊重日本的國情,尊重日本政府的規則;日本民眾很堅強、有韌力,也很有修養,從媒體上看來很穩定,總是感覺比較安心,但仍然天天掛念著他們。

後來因緣成就,志工可以進入災區關懷,近期開始致贈見舞金,看到坍塌、傾毀的住屋尚未拆除,居民安置在組合屋。「感恩當地有陳文筆醫師伉儷與穴水醫院島中院長(島中公治),我們才能快速行動。臺灣情、臺灣親,陳醫師給予慈濟人很多的協助,與政府部門溝通,讓我們如規、如矩、如法,很安心地去了解災情,與受災人接觸,結了很好的緣。」

剛才聽到一位阿嬤(廣田悅子女士),平常就有存零錢的習慣,很謹慎地放在佛龕上,看到慈濟人來時,阿嬤搬椅子墊腳,把零錢拿下來捐出。「可以想見阿嬤平常生活勤儉,點滴儲蓄,不知累積了多久,看到臺灣去的慈濟人,發揮真誠的愛捐贈出來,實在很感動。所以說來,愛的能量不是有錢人才能付出,如此長久累積,也是一股力量。」上人請日本慈濟人多疼惜、關心老人家,敬老、尊老、愛護他們。

上人感恩日本慈濟人自從災後持續前往災區付出,還有在日本的慈濟家庭第二代年輕人投入,期盼大家傳承慈濟大愛,後續的發放或有因緣做中長期的慈善援助,都需要在地慈濟志工的承擔。「這次地震後,日本當地的菩薩也湧現了,尤其是慈濟人供應熱食,不少當地婦女感受到慈濟人的熱忱與溫情,她們也一起來煮熱食。」

「慈濟人為居民送上熱騰騰的飯、麵,也傳遞溫情;過去大家素不相識,而且距離遙遠,卻因為一分愛心,將人與人之間的情連接得這麼緊密,這一分情是菩薩的覺有情。菩薩覺悟道理,了解人生無常、苦難偏多,一旦有人受災受苦,菩薩及時走到苦難人身邊關懷、膚慰,發揮這一分感情,慈濟人都做到了。」

上人說,無論是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的東日本大震災,或是這次能登半島震災,慈濟人前往災區關懷受災人,尤其是關心、擁抱高齡長者,從大愛臺看到一幕幕真誠互動、真情流露的畫面,自己都深受感動。全球慈濟人膚慰苦難人,都是同樣的舉動,出自同一分清淨無私的愛心。

日本居民也很關心四月三日的花蓮強震,上人請大家安心,臺灣可以說大致上安然度過這次地震災難,很感恩臺灣有福,因為大家平時匯聚力量造福人群,凝聚起一股祥瑞之氣,也就是福氣,所以臺灣平安,還可以為日本震災付出。如果有中長期的慈善援助規畫,可以提出來討論,而且日本慈濟人要持續招募在地的人間菩薩。

「雖然大家都有家庭、有事業或學業,不論多忙,只要心想做,都有時間;心不想做,永遠沒有時間。有大因緣才能真正做到慈濟事,而慈濟要借重你們的因緣、人力、心力,你們則要藉著這個機會,趕快把人招呼、凝聚起來,見面就有情,我們帶他們了解人間的苦,啟發『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苦人所苦的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就是菩薩心,有不忍之心,才能有菩薩的行為。若是看見有人受苦,覺得與自己沒有關係,或是很同情,但是離自己很遠,看過就過了,是缺少不忍之心,無法發心去幫助,這就是普遍的眾生心。但是菩薩心也要從人間發揮出來,我們要先把自己的同情心、不忍之心呼喚出來,願意出力就有時間、有因緣可以投入,否則就錯失了因緣,沒有造福的機會。自己的菩薩心呼喚出來了,再呼喚其他人,能有更多人與我們一起出力,就能多幫助一些人。」

上人對日本慈濟人說,臺灣本會也會呼籲全球慈濟人同心協力,為能登半島地震賑災而付出。所以請師兄師姊安心,就地拉長情,將這分情拉得長久,一代接著一代,永遠都有慈濟菩薩在日本造福。慈濟的人間菩薩道,只要有心、有愛,就可以開拓得更寬廣,鋪展得更長遠。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25《農四月‧十八》

【靜思小語】苦人所苦的不忍之心,就是菩薩心;有這分心就會有時間、有力量、有因緣付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掛念能登半島震災戶

日本能登半島在今年元旦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六強震,慈濟人災後前往關懷受災民眾,並且進駐石川縣穴水町供應熱食;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與籌備,於五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在穴水町四個地點,為受災民眾發放「見舞金」。五月二十五日,臺灣團隊回到精舍報告,日本志工則分別在東京、大阪與穴水醫院慈濟咖啡屋、金澤陳文筆醫師家,透過網路視訊連線與會。

上人說,日本慈濟人不多,這一次的地震災情嚴重,慈濟人也想立即啟動勘災與賑災;且臺灣與日本距離不遠,本會也可以即時安排出團支援。不過當時因緣不具足,主要是尊重日本的國情,尊重日本政府的規則;日本民眾很堅強、有韌力,也很有修養,從媒體上看來很穩定,總是感覺比較安心,但仍然天天掛念著他們。

後來因緣成就,志工可以進入災區關懷,近期開始致贈見舞金,看到坍塌、傾毀的住屋尚未拆除,居民安置在組合屋。「感恩當地有陳文筆醫師伉儷與穴水醫院島中院長(島中公治),我們才能快速行動。臺灣情、臺灣親,陳醫師給予慈濟人很多的協助,與政府部門溝通,讓我們如規、如矩、如法,很安心地去了解災情,與受災人接觸,結了很好的緣。」

剛才聽到一位阿嬤(廣田悅子女士),平常就有存零錢的習慣,很謹慎地放在佛龕上,看到慈濟人來時,阿嬤搬椅子墊腳,把零錢拿下來捐出。「可以想見阿嬤平常生活勤儉,點滴儲蓄,不知累積了多久,看到臺灣去的慈濟人,發揮真誠的愛捐贈出來,實在很感動。所以說來,愛的能量不是有錢人才能付出,如此長久累積,也是一股力量。」上人請日本慈濟人多疼惜、關心老人家,敬老、尊老、愛護他們。

上人感恩日本慈濟人自從災後持續前往災區付出,還有在日本的慈濟家庭第二代年輕人投入,期盼大家傳承慈濟大愛,後續的發放或有因緣做中長期的慈善援助,都需要在地慈濟志工的承擔。「這次地震後,日本當地的菩薩也湧現了,尤其是慈濟人供應熱食,不少當地婦女感受到慈濟人的熱忱與溫情,她們也一起來煮熱食。」

「慈濟人為居民送上熱騰騰的飯、麵,也傳遞溫情;過去大家素不相識,而且距離遙遠,卻因為一分愛心,將人與人之間的情連接得這麼緊密,這一分情是菩薩的覺有情。菩薩覺悟道理,了解人生無常、苦難偏多,一旦有人受災受苦,菩薩及時走到苦難人身邊關懷、膚慰,發揮這一分感情,慈濟人都做到了。」

上人說,無論是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的東日本大震災,或是這次能登半島震災,慈濟人前往災區關懷受災人,尤其是關心、擁抱高齡長者,從大愛臺看到一幕幕真誠互動、真情流露的畫面,自己都深受感動。全球慈濟人膚慰苦難人,都是同樣的舉動,出自同一分清淨無私的愛心。

日本居民也很關心四月三日的花蓮強震,上人請大家安心,臺灣可以說大致上安然度過這次地震災難,很感恩臺灣有福,因為大家平時匯聚力量造福人群,凝聚起一股祥瑞之氣,也就是福氣,所以臺灣平安,還可以為日本震災付出。如果有中長期的慈善援助規畫,可以提出來討論,而且日本慈濟人要持續招募在地的人間菩薩。

「雖然大家都有家庭、有事業或學業,不論多忙,只要心想做,都有時間;心不想做,永遠沒有時間。有大因緣才能真正做到慈濟事,而慈濟要借重你們的因緣、人力、心力,你們則要藉著這個機會,趕快把人招呼、凝聚起來,見面就有情,我們帶他們了解人間的苦,啟發『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苦人所苦的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就是菩薩心,有不忍之心,才能有菩薩的行為。若是看見有人受苦,覺得與自己沒有關係,或是很同情,但是離自己很遠,看過就過了,是缺少不忍之心,無法發心去幫助,這就是普遍的眾生心。但是菩薩心也要從人間發揮出來,我們要先把自己的同情心、不忍之心呼喚出來,願意出力就有時間、有因緣可以投入,否則就錯失了因緣,沒有造福的機會。自己的菩薩心呼喚出來了,再呼喚其他人,能有更多人與我們一起出力,就能多幫助一些人。」

上人對日本慈濟人說,臺灣本會也會呼籲全球慈濟人同心協力,為能登半島地震賑災而付出。所以請師兄師姊安心,就地拉長情,將這分情拉得長久,一代接著一代,永遠都有慈濟菩薩在日本造福。慈濟的人間菩薩道,只要有心、有愛,就可以開拓得更寬廣,鋪展得更長遠。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十至二十二日 以善相對

5.20~22《農四月‧十三至十五》

【靜思小語】真誠的大愛不分宗教、也沒有距離。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現代菩薩,說真實法

五月二十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談到慈濟人至印度靈鷲山,與臺灣本會連線,讓自己看見靈鷲山說法臺實景。「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參與佛陀的靈山法會,但是慈濟人運用現代科技,會合特殊的因緣,把佛陀的精神拉回來了,而且慈濟人力行菩薩道,達成佛陀在人間說法的目標。」

「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出現在人間,修行覺悟成道,是宇宙大覺者。我們所製作的佛像,就是大覺者站在虛空中膚慰地球的形相。地球是太空裏無數星球中的其中之一,只因眾生在地球上,所以佛陀來到地球,教導眾生覺悟之道,讓我們了解人人可成佛。」

「人人本具佛性,但是凡夫眾生無明煩惱深重,要從迷轉悟是非常不容易;就算相信佛陀所說,也看到佛陀如何為我們開道鋪路,要身體力行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很感恩,當初創立慈濟,把因緣會聚起來,慈濟人廣布人間,弘法利生,弘揚佛陀覺悟的方向,帶動大眾身體力行;現在也有因緣,將大乘菩薩法帶回佛陀故鄉。」

上人感恩有便利的現代科技幫助傳法,不只是自己說的佛經內容才是法,國際間慈濟人的分享都是值得聆聽的真實人間事與法。就如剛才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在土耳其與一對阿富汗難民兄弟結識,他們分享如何逃離阿富汗,輾轉在十二個國家地區逃難,最後弟弟逃到德國,哥哥逃到法國。哥哥在逃難過程中,都帶著余師兄所贈中英日西語對照版的《靜思語》;他深受靜思語鼓勵,現在半工半讀。

上人說,余師兄在土耳其與許多難民孩子結緣,可以說看著他們長大成人,有的敘利亞孩子現在當律師、當醫師了。隨著時間過去,只要給孩子機會,即使面對重重難關,他們也會把握因緣,通過一關再一關,雖然非常辛苦,最終仍能成就希望人生。

「聽國際間的慈濟人分享見聞,可以知道在這樣的時代裏,我們能夠平安度日,是很有幸、很有福。」上人說,人間有如同天堂與地獄的環境,有福的人平安生活、求學,學成以後得以發揮長才回饋社會;也有孩子遭遇戰亂動盪,不得不中斷學業逃難,有些則不幸在途中往生,來不及長大,也有孩子歷經千辛萬苦逃離戰火,又有福接受慈濟人的幫助,得以重拾書本,終獲新生。

上人教大家善用時間,用心留下慈濟歷史,編輯成冊,印刷出版。慈濟人都是現代的菩薩,一段一段真實的慈濟故事如同《阿含經》,還有人事時地物的見證。請大家將自己的記憶整理好,多思考、多分享,引導人人見苦知福,深思道理。

信仰虔誠,愛得真誠

五月二十一日,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所接觸到的難民青年,戰火下的人生經歷與驚險逃難過程。上人不捨這群年輕人歷經血腥的戰爭與逃難,有的偷渡過海,也有躲在貨櫃裏,途經陸路到鄰國,難以說盡艱辛痛苦;到了土耳其,得到慈濟幫助,受到胡光中、余自成師兄等人疼惜,他們知恩、感恩,至今心中仍有慈濟,無論現在身在何處,都與師兄們保持聯絡。

上人對余師兄說,看到他們的回饋,不忘慈濟人,感到很欣慰;要經常與難民青年互動,他們過去被幫助,現在可以幫助人,延續那分助人回報的精神。「有感恩心,才會有善良的心態。你們多關心他們,了解他們已經解脫了困難,能夠自力更生,把他們的成就回報給本會,我們也會覺得很有價值。」

「即使宗教信仰不同,大家都是真誠相對。胡居士虔誠信仰伊斯蘭教,同時具有慈濟精神,沒有去分別這是佛教或伊斯蘭教要做的事,只要對人有利益,當地困苦人有需要,再困難他也用心做到,這分愛心很真誠。」

上人感恩胡師兄與同修周如意師姊用愛一路陪伴難民孩童,尤其師姊用媽媽心面對他們,說話柔和,孩子很自然與她親近。土耳其慈濟人都是用真誠的心為難民付出,所以難民才能在知道慈濟是佛教團體的情況下,還能如此安心自在地與慈濟人互動,這是一分不分宗教,沒有距離的愛。而余師兄與難民孩子互動如兄弟般,結下長遠情誼,在他們的心中播下善種子,也能看見這些種子成長茁壯,很有希望!

「很感恩你們,即使只有二、三個人,就可以影響到這麼多孩子。當然也感恩阿里顧問,他當市長(編按:蘇丹加濟市)時,大力幫助慈濟照顧敘利亞難民,從此結緣,成就滿納海學校;他來到精舍,彼此互動沒有距離,因為是以善相對,發揮誠正的愛。路走得對,愛的種子會成為一股大愛的力量,而做對的事,會產生真誠之愛的影響。」

志為教育,奉獻人間

「人人本具佛性,但是生生世世不斷產生無明煩惱而迷失方向;所以人生需要學習,用清淨單純的赤子之心,去尋找這一條方向正確的覺悟大道,從『學』到『覺』的過程,要有人教導、引導,這就是教育的責任。」五月二十二日,聆聽教育志業主管報告後,上人指出教育是人間的希望工程,要長長久久地帶著人們從「學」到「覺」;教育無止境,要培養有志一同的人才,不只將教育視為一份職業,而是培養出志業精神,將教育視為終身的志業。

上人期許「慈誠懿德會」的師兄師姊也要接引和傳承,在各所慈濟學校陪伴孩子成長,用心走好這條教育之道。「慈濟人皆是身體力行菩薩道,而且不斷接引人同行,人多力大,都是共同一念心。現在我的年齡無法再創辦新的志業,要守著現有的志業,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延續下去,就能對人間有很大的貢獻。」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20~22《農四月‧十三至十五》

【靜思小語】真誠的大愛不分宗教、也沒有距離。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現代菩薩,說真實法

五月二十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談到慈濟人至印度靈鷲山,與臺灣本會連線,讓自己看見靈鷲山說法臺實景。「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參與佛陀的靈山法會,但是慈濟人運用現代科技,會合特殊的因緣,把佛陀的精神拉回來了,而且慈濟人力行菩薩道,達成佛陀在人間說法的目標。」

「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出現在人間,修行覺悟成道,是宇宙大覺者。我們所製作的佛像,就是大覺者站在虛空中膚慰地球的形相。地球是太空裏無數星球中的其中之一,只因眾生在地球上,所以佛陀來到地球,教導眾生覺悟之道,讓我們了解人人可成佛。」

「人人本具佛性,但是凡夫眾生無明煩惱深重,要從迷轉悟是非常不容易;就算相信佛陀所說,也看到佛陀如何為我們開道鋪路,要身體力行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很感恩,當初創立慈濟,把因緣會聚起來,慈濟人廣布人間,弘法利生,弘揚佛陀覺悟的方向,帶動大眾身體力行;現在也有因緣,將大乘菩薩法帶回佛陀故鄉。」

上人感恩有便利的現代科技幫助傳法,不只是自己說的佛經內容才是法,國際間慈濟人的分享都是值得聆聽的真實人間事與法。就如剛才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在土耳其與一對阿富汗難民兄弟結識,他們分享如何逃離阿富汗,輾轉在十二個國家地區逃難,最後弟弟逃到德國,哥哥逃到法國。哥哥在逃難過程中,都帶著余師兄所贈中英日西語對照版的《靜思語》;他深受靜思語鼓勵,現在半工半讀。

上人說,余師兄在土耳其與許多難民孩子結緣,可以說看著他們長大成人,有的敘利亞孩子現在當律師、當醫師了。隨著時間過去,只要給孩子機會,即使面對重重難關,他們也會把握因緣,通過一關再一關,雖然非常辛苦,最終仍能成就希望人生。

「聽國際間的慈濟人分享見聞,可以知道在這樣的時代裏,我們能夠平安度日,是很有幸、很有福。」上人說,人間有如同天堂與地獄的環境,有福的人平安生活、求學,學成以後得以發揮長才回饋社會;也有孩子遭遇戰亂動盪,不得不中斷學業逃難,有些則不幸在途中往生,來不及長大,也有孩子歷經千辛萬苦逃離戰火,又有福接受慈濟人的幫助,得以重拾書本,終獲新生。

上人教大家善用時間,用心留下慈濟歷史,編輯成冊,印刷出版。慈濟人都是現代的菩薩,一段一段真實的慈濟故事如同《阿含經》,還有人事時地物的見證。請大家將自己的記憶整理好,多思考、多分享,引導人人見苦知福,深思道理。

信仰虔誠,愛得真誠

五月二十一日,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所接觸到的難民青年,戰火下的人生經歷與驚險逃難過程。上人不捨這群年輕人歷經血腥的戰爭與逃難,有的偷渡過海,也有躲在貨櫃裏,途經陸路到鄰國,難以說盡艱辛痛苦;到了土耳其,得到慈濟幫助,受到胡光中、余自成師兄等人疼惜,他們知恩、感恩,至今心中仍有慈濟,無論現在身在何處,都與師兄們保持聯絡。

上人對余師兄說,看到他們的回饋,不忘慈濟人,感到很欣慰;要經常與難民青年互動,他們過去被幫助,現在可以幫助人,延續那分助人回報的精神。「有感恩心,才會有善良的心態。你們多關心他們,了解他們已經解脫了困難,能夠自力更生,把他們的成就回報給本會,我們也會覺得很有價值。」

「即使宗教信仰不同,大家都是真誠相對。胡居士虔誠信仰伊斯蘭教,同時具有慈濟精神,沒有去分別這是佛教或伊斯蘭教要做的事,只要對人有利益,當地困苦人有需要,再困難他也用心做到,這分愛心很真誠。」

上人感恩胡師兄與同修周如意師姊用愛一路陪伴難民孩童,尤其師姊用媽媽心面對他們,說話柔和,孩子很自然與她親近。土耳其慈濟人都是用真誠的心為難民付出,所以難民才能在知道慈濟是佛教團體的情況下,還能如此安心自在地與慈濟人互動,這是一分不分宗教,沒有距離的愛。而余師兄與難民孩子互動如兄弟般,結下長遠情誼,在他們的心中播下善種子,也能看見這些種子成長茁壯,很有希望!

「很感恩你們,即使只有二、三個人,就可以影響到這麼多孩子。當然也感恩阿里顧問,他當市長(編按:蘇丹加濟市)時,大力幫助慈濟照顧敘利亞難民,從此結緣,成就滿納海學校;他來到精舍,彼此互動沒有距離,因為是以善相對,發揮誠正的愛。路走得對,愛的種子會成為一股大愛的力量,而做對的事,會產生真誠之愛的影響。」

志為教育,奉獻人間

「人人本具佛性,但是生生世世不斷產生無明煩惱而迷失方向;所以人生需要學習,用清淨單純的赤子之心,去尋找這一條方向正確的覺悟大道,從『學』到『覺』的過程,要有人教導、引導,這就是教育的責任。」五月二十二日,聆聽教育志業主管報告後,上人指出教育是人間的希望工程,要長長久久地帶著人們從「學」到「覺」;教育無止境,要培養有志一同的人才,不只將教育視為一份職業,而是培養出志業精神,將教育視為終身的志業。

上人期許「慈誠懿德會」的師兄師姊也要接引和傳承,在各所慈濟學校陪伴孩子成長,用心走好這條教育之道。「慈濟人皆是身體力行菩薩道,而且不斷接引人同行,人多力大,都是共同一念心。現在我的年齡無法再創辦新的志業,要守著現有的志業,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延續下去,就能對人間有很大的貢獻。」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九日 好人說好事

5.9《農四月‧初二》

【靜思小語】做好事,對人談好事,還要留好的記憶;好人說好事,就是弘法利生。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閃亮的故事

蔡青兒師姊偕時報文化出版趙政岷社長及唐美雲師姊等人前來,分享《靜思語》三十五周年活動。唐美雲師姊提到重新編排佛典故事〈樂法五色鳥〉,讓大家知道護持善法、正法的重要。

上人引述《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指出即使像孩子們玩遊戲,堆沙子說是佛塔,如此說出來的話也有功德;何況師姊與團隊演繹佛法,即使是一段戲劇,都在真誠傳法,都可以度人。因為現在的人較無耐心聽道理,但是有興趣看戲劇,以歌仔戲的方式唱出精要的內容,讓人看著戲劇形象,耳朵聞法,更能將道理銘記於心。

「我們是用清淨虔誠的心,把『理』從『事』中展示出來。雖然『理』本來就存在,但若沒有人就無法做事;有人、有事可做,而且做到對的事情,就有價值;人、事、理會合起來,就能弘法利生。所以你們做得都對,師父對你們很讚歎、很感恩!」

上人說,道理除了上舞臺,還要留於書籍,讓人無論過了多久,都能翻閱、吸收;舞臺上若演得好,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也會永遠閃亮。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對大家說法,也會說過去久遠劫前的人間事,用故事引人入勝,同時將佛法吸收入心。所以要常常記得做好的事情,留著好的記憶,把握機會對人談好事;好人說好事,就在弘法利生。

「感恩慈弘(唐美雲師姊),帶著整個團隊發心投入;臺上若無團隊,只有一個人唱獨腳戲,也唱不長、動不太起來,還是要有群,且群體要同心,一齣戲才能演得美。就像師父在說法,若沒有人聽,說的法就沒有用;有人聽、願意學,才有法可傳。你們所演的那隻五色鳥,聽比丘說法,聽得進入忘我的境界,雖然被獵人打下,但牠心無埋怨,回歸清淨的佛性,即時添德升天堂了,這就是愛的循環,也是善的循環。人間若能這樣,天下哪有什麼人我是非的災難?應該是一片和平;人心調和,地水火風自然調和,所以我們要不斷用方法來推廣善法。」

「師父覺得自己很有福,有這樣的好弟子,用身段歌喉在舞臺上以藝術表達佛法,還有人文志業印刷出版廣為流通;只靠我一個人用抄的,只能給很有限的人看,若用印刷出版,一次可以印好幾千本,還可以再版,所以真的很感恩。」

上人感恩弟子們在各行各業發揮良能,同時弘法利生,例如大醫王治病救命,發願並投入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團隊;需要有發心的人不斷在社會的各行各業開道鋪路,鋪到國際間,把道路拓寬、鋪平,還要鋪得長遠,讓人步步踏實走上來。此時慈濟有好因緣,讓不分國籍、種族與生活背景的社會人士會合在一起,為了利益人間而付出,大家要好好把握因緣,多用心。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9《農四月‧初二》

【靜思小語】做好事,對人談好事,還要留好的記憶;好人說好事,就是弘法利生。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閃亮的故事

蔡青兒師姊偕時報文化出版趙政岷社長及唐美雲師姊等人前來,分享《靜思語》三十五周年活動。唐美雲師姊提到重新編排佛典故事〈樂法五色鳥〉,讓大家知道護持善法、正法的重要。

上人引述《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指出即使像孩子們玩遊戲,堆沙子說是佛塔,如此說出來的話也有功德;何況師姊與團隊演繹佛法,即使是一段戲劇,都在真誠傳法,都可以度人。因為現在的人較無耐心聽道理,但是有興趣看戲劇,以歌仔戲的方式唱出精要的內容,讓人看著戲劇形象,耳朵聞法,更能將道理銘記於心。

「我們是用清淨虔誠的心,把『理』從『事』中展示出來。雖然『理』本來就存在,但若沒有人就無法做事;有人、有事可做,而且做到對的事情,就有價值;人、事、理會合起來,就能弘法利生。所以你們做得都對,師父對你們很讚歎、很感恩!」

上人說,道理除了上舞臺,還要留於書籍,讓人無論過了多久,都能翻閱、吸收;舞臺上若演得好,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也會永遠閃亮。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對大家說法,也會說過去久遠劫前的人間事,用故事引人入勝,同時將佛法吸收入心。所以要常常記得做好的事情,留著好的記憶,把握機會對人談好事;好人說好事,就在弘法利生。

「感恩慈弘(唐美雲師姊),帶著整個團隊發心投入;臺上若無團隊,只有一個人唱獨腳戲,也唱不長、動不太起來,還是要有群,且群體要同心,一齣戲才能演得美。就像師父在說法,若沒有人聽,說的法就沒有用;有人聽、願意學,才有法可傳。你們所演的那隻五色鳥,聽比丘說法,聽得進入忘我的境界,雖然被獵人打下,但牠心無埋怨,回歸清淨的佛性,即時添德升天堂了,這就是愛的循環,也是善的循環。人間若能這樣,天下哪有什麼人我是非的災難?應該是一片和平;人心調和,地水火風自然調和,所以我們要不斷用方法來推廣善法。」

「師父覺得自己很有福,有這樣的好弟子,用身段歌喉在舞臺上以藝術表達佛法,還有人文志業印刷出版廣為流通;只靠我一個人用抄的,只能給很有限的人看,若用印刷出版,一次可以印好幾千本,還可以再版,所以真的很感恩。」

上人感恩弟子們在各行各業發揮良能,同時弘法利生,例如大醫王治病救命,發願並投入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團隊;需要有發心的人不斷在社會的各行各業開道鋪路,鋪到國際間,把道路拓寬、鋪平,還要鋪得長遠,讓人步步踏實走上來。此時慈濟有好因緣,讓不分國籍、種族與生活背景的社會人士會合在一起,為了利益人間而付出,大家要好好把握因緣,多用心。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二日 人間祥和之美

5.12《農四月‧初五》

【靜思小語】充滿感恩心的人間最善、最美、最祥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佛恩、親恩、眾生恩

碧空澄澈,和風徐徐,志業體主管同仁、慈濟學校師生、花蓮與海內外慈濟志工與會眾,逾二千五百人齊集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在莊嚴的氣氛中展開今年度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浴佛典禮;透過網路視訊,全球十四個國家地區的三十七個社區道場與花蓮本會連線,同步浴佛。

優人神鼓團隊由黃誌群老師帶領,擊大法鼓、吹大法螺,在《無量義經.德行品》梵唄唱誦中,上人親臨花蓮靜思堂,常住師父們兩兩成列跟隨在後,莊嚴步入道侶廣場,拉開浴佛典禮序幕。而花蓮歷經四月三日強震,許多社區民眾亦前來參與浴佛典禮,祈願人間祥和平安,無災無難。

上人於浴佛典禮圓滿,大回向之後對眾開示:「感恩啊!感佛恩、感父母恩、感眾生恩、感風王水土恩。人生一定要具足感恩心,感恩的人間最善、最美、最祥和。就如現在,大家充滿了虔誠感恩心,不就是美嗎?而且有徐徐的風,陽光溫和,大眾共同一心,至誠至美的境界,這不就是人間的福嗎?」

「感恩父母生育、養育、栽培,我們才有今天;感恩佛陀、師長,教導我們認清楚宇宙天地的道理,教導我們守好做人的規矩;更要感恩天下慈濟人發揮善與愛。天地人間,對我們有許多的恩德,我們每天、每分、每秒都要用真誠的心面對人間─面對父母長輩,要盡孝道;面對天下眾生,在生活中守本分、盡心力。但願我們恆持這一刻的善念,分分秒秒在生活中合和互協、互愛互助。」

上人讚歎此時大家就如同在靈山法會中,其實「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大家共聚於此,認真學佛、學法、學人間的大道理,這一時、這一刻,確實是真、善、美。大眾虔誠浴佛,其實佛本來清淨,此刻大家是藉著浴佛的行動自我警惕,清淨自己的心,而且要讓心靈時時保持清淨,不要被無明煩惱染著。

「浴佛就是清淨自心,讓自心貼合佛心;佛心清淨,天地清淨。虔誠祝福風調雨順、人人平安、天下和平;祝福大家修福在人間,增長智慧,福慧雙修,感恩與祝福!」

把殊榮視為勉勵教育

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等人來到花蓮靜思堂,頒贈名譽哲學暨醫學雙博士學位,以表彰上人在全球推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卓越貢獻。除了林校長之外,還有楊慕華副校長、周倩副校長、唐震寰副校長、簡仁宗副主任祕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兼人文社會學院代理院長王文基、醫學院副院長阮琪昌與凌憬峯、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謝啟民、國際宣傳辦公室執行長陳延昇。

林校長頒贈名譽博士學位證書,王文基院長宣讀證書內容。上人感恩林校長與諸位教授,並表示:「慈濟一路走過來,將近一甲子,感恩愛的能量一點一滴不斷累積,一分一秒不斷會合,時間、空間會合在人與人之間。自我盤點,說學無學、說德無德,到底我有什麼樣的資格,來領受意義如此重大、殊勝的學位?我只有對自己說,大家這一分的愛護與誠意,就是在勉勵我,要更認真,腳步要踏得更穩。」

上人說,雖然人生無常,時間有限,然而全球慈濟人就地帶動人群,走往善與愛的方向;慈濟四大志業也持續發揮良能,慈善要更積極推向國際,醫療要更盡心守護生命、守護愛,教育是人間的希望,更要守護純良的愛,期待未來會更好。「感恩陽明交大的諸位,給予我名譽博士學位,此舉也在教育我,要繼續挺起胸來,穩定踏步向前,在無常人間,分秒都不能空過。」

上人對在場的志業體主管們說:「各位志業菩薩,總是在各自的崗位,替我做我想要做但是做不到的事,志業從臺灣推及國際,在全球帶動人間之善,所以今天與天下慈濟人共同領受這一分殊榮。」

在名譽博士學位頒贈典禮後,上人與林校長等人座談:「我的見識很有限,這是真誠的話,因為我哪裏都沒有去過,一直都在臺灣、在花蓮;我出生在中部,可能人生最終還是在東部。精舍面向遼闊的大海,回過頭看是一座山,這一座山過去就是西部,我的家鄉臺中。我年輕時就離開家鄉,現在面對的是太平洋,面對國際,慈濟人都在國際間,因緣很不可思議。」

「佛教說因緣,因緣無形無相,但是空中妙有、妙有真空,人間諸事都是因緣會合而成就。說它有,其實因緣是看不到也摸不著;說它沒有,總是很奇妙地促成許多人事物的連結,慈濟四大志業也是因緣成就。例如慈善志業,人人本具有愛心、善心,但是不一定可以展現出來,因為時代的變化,讓人的思想多元化,尤其科技發展很快,許多做事的概念與過去截然不同,聽了覺得很奇妙、很不可思議,更覺得什麼都不懂。唯有一再告誡自己,要守好本分,認清該做什麼事,今天扮演什麼角色,就要做到這個角色應該盡的責任。」

慈濟從每人每天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起步,最初只在花蓮做慈善,現在慈善足跡遍及國際。上人談到自己桌上總有全球地圖,標示著當前有慈濟人、以及慈濟正在做慈善關懷的國家地區。所以自己的心天天都繞著地球,雖然身體沒有移動,但是感覺到全球有很多慈濟人在做慈濟事,內心充滿感恩。「這群為苦難眾生付出的人,有的是就地付出,有的是鄰近國家就近去幫忙,都是從地湧出的菩薩;海外慈濟人大多就地募心募愛,靠當地愛心人承擔起當地志業。」

「剛剛我站在臺上,覺得真是愧不敢當,能得此殊榮,給我這麼大的禮物,感恩之餘,也感到擔負了更重大的責任。雖然已經到了這樣的年齡,所剩時日無多,此生得到的很多了,我還能為人間付出多少呢?總有愧疚、遺憾之感;唯有自我勉勵,從今天開始,我更要抬頭挺胸,更要步步踏實,也與大家共勉。」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12《農四月‧初五》

【靜思小語】充滿感恩心的人間最善、最美、最祥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佛恩、親恩、眾生恩

碧空澄澈,和風徐徐,志業體主管同仁、慈濟學校師生、花蓮與海內外慈濟志工與會眾,逾二千五百人齊集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在莊嚴的氣氛中展開今年度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浴佛典禮;透過網路視訊,全球十四個國家地區的三十七個社區道場與花蓮本會連線,同步浴佛。

優人神鼓團隊由黃誌群老師帶領,擊大法鼓、吹大法螺,在《無量義經.德行品》梵唄唱誦中,上人親臨花蓮靜思堂,常住師父們兩兩成列跟隨在後,莊嚴步入道侶廣場,拉開浴佛典禮序幕。而花蓮歷經四月三日強震,許多社區民眾亦前來參與浴佛典禮,祈願人間祥和平安,無災無難。

上人於浴佛典禮圓滿,大回向之後對眾開示:「感恩啊!感佛恩、感父母恩、感眾生恩、感風王水土恩。人生一定要具足感恩心,感恩的人間最善、最美、最祥和。就如現在,大家充滿了虔誠感恩心,不就是美嗎?而且有徐徐的風,陽光溫和,大眾共同一心,至誠至美的境界,這不就是人間的福嗎?」

「感恩父母生育、養育、栽培,我們才有今天;感恩佛陀、師長,教導我們認清楚宇宙天地的道理,教導我們守好做人的規矩;更要感恩天下慈濟人發揮善與愛。天地人間,對我們有許多的恩德,我們每天、每分、每秒都要用真誠的心面對人間─面對父母長輩,要盡孝道;面對天下眾生,在生活中守本分、盡心力。但願我們恆持這一刻的善念,分分秒秒在生活中合和互協、互愛互助。」

上人讚歎此時大家就如同在靈山法會中,其實「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大家共聚於此,認真學佛、學法、學人間的大道理,這一時、這一刻,確實是真、善、美。大眾虔誠浴佛,其實佛本來清淨,此刻大家是藉著浴佛的行動自我警惕,清淨自己的心,而且要讓心靈時時保持清淨,不要被無明煩惱染著。

「浴佛就是清淨自心,讓自心貼合佛心;佛心清淨,天地清淨。虔誠祝福風調雨順、人人平安、天下和平;祝福大家修福在人間,增長智慧,福慧雙修,感恩與祝福!」

把殊榮視為勉勵教育

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等人來到花蓮靜思堂,頒贈名譽哲學暨醫學雙博士學位,以表彰上人在全球推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卓越貢獻。除了林校長之外,還有楊慕華副校長、周倩副校長、唐震寰副校長、簡仁宗副主任祕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兼人文社會學院代理院長王文基、醫學院副院長阮琪昌與凌憬峯、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謝啟民、國際宣傳辦公室執行長陳延昇。

林校長頒贈名譽博士學位證書,王文基院長宣讀證書內容。上人感恩林校長與諸位教授,並表示:「慈濟一路走過來,將近一甲子,感恩愛的能量一點一滴不斷累積,一分一秒不斷會合,時間、空間會合在人與人之間。自我盤點,說學無學、說德無德,到底我有什麼樣的資格,來領受意義如此重大、殊勝的學位?我只有對自己說,大家這一分的愛護與誠意,就是在勉勵我,要更認真,腳步要踏得更穩。」

上人說,雖然人生無常,時間有限,然而全球慈濟人就地帶動人群,走往善與愛的方向;慈濟四大志業也持續發揮良能,慈善要更積極推向國際,醫療要更盡心守護生命、守護愛,教育是人間的希望,更要守護純良的愛,期待未來會更好。「感恩陽明交大的諸位,給予我名譽博士學位,此舉也在教育我,要繼續挺起胸來,穩定踏步向前,在無常人間,分秒都不能空過。」

上人對在場的志業體主管們說:「各位志業菩薩,總是在各自的崗位,替我做我想要做但是做不到的事,志業從臺灣推及國際,在全球帶動人間之善,所以今天與天下慈濟人共同領受這一分殊榮。」

在名譽博士學位頒贈典禮後,上人與林校長等人座談:「我的見識很有限,這是真誠的話,因為我哪裏都沒有去過,一直都在臺灣、在花蓮;我出生在中部,可能人生最終還是在東部。精舍面向遼闊的大海,回過頭看是一座山,這一座山過去就是西部,我的家鄉臺中。我年輕時就離開家鄉,現在面對的是太平洋,面對國際,慈濟人都在國際間,因緣很不可思議。」

「佛教說因緣,因緣無形無相,但是空中妙有、妙有真空,人間諸事都是因緣會合而成就。說它有,其實因緣是看不到也摸不著;說它沒有,總是很奇妙地促成許多人事物的連結,慈濟四大志業也是因緣成就。例如慈善志業,人人本具有愛心、善心,但是不一定可以展現出來,因為時代的變化,讓人的思想多元化,尤其科技發展很快,許多做事的概念與過去截然不同,聽了覺得很奇妙、很不可思議,更覺得什麼都不懂。唯有一再告誡自己,要守好本分,認清該做什麼事,今天扮演什麼角色,就要做到這個角色應該盡的責任。」

慈濟從每人每天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起步,最初只在花蓮做慈善,現在慈善足跡遍及國際。上人談到自己桌上總有全球地圖,標示著當前有慈濟人、以及慈濟正在做慈善關懷的國家地區。所以自己的心天天都繞著地球,雖然身體沒有移動,但是感覺到全球有很多慈濟人在做慈濟事,內心充滿感恩。「這群為苦難眾生付出的人,有的是就地付出,有的是鄰近國家就近去幫忙,都是從地湧出的菩薩;海外慈濟人大多就地募心募愛,靠當地愛心人承擔起當地志業。」

「剛剛我站在臺上,覺得真是愧不敢當,能得此殊榮,給我這麼大的禮物,感恩之餘,也感到擔負了更重大的責任。雖然已經到了這樣的年齡,所剩時日無多,此生得到的很多了,我還能為人間付出多少呢?總有愧疚、遺憾之感;唯有自我勉勵,從今天開始,我更要抬頭挺胸,更要步步踏實,也與大家共勉。」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五至六日 磨出精華

5.5~6《農三月‧二十七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鑽石歷經打磨而耀眼,有用的人生才有價值。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募款主要是募心

五月五日,與東部慈濟人談話,上人開示:「聽你們談起募款,其實我們主要不是要募款,慈濟的勸募是為了募心。平時慈濟人修行菩薩道,自己修,還要廣招人間菩薩;師父常常教大家『人間菩薩大招生』,這也是佛陀來人間度眾生的一大目的,教大家行菩薩道。」

「修菩薩法要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經一事就不長一智,所以我們要把握因緣,在人間修行。雖然有人覺得自修就好,獨善其身;獨善其身固然比為非作歹好,但是浪費了時間,白白來人間走一趟,福沒有增,生生世世懵懵懂懂。所以我們難得有因緣走入慈濟,要好好用心去做慈濟。看看世界上有多少人口,認識慈濟的人有多少?認識慈濟又能做慈濟的剩多少人?我們是很不容易,一層、一層、再一層,深入最精華的慈濟菩薩道,但你們若沒有實際去做,人生也亮不起來。」

「要得到一顆閃耀光芒的鑽石,要從原石經過一再打磨,否則還是不起眼的石頭而已;所以我們要讓自己這顆頑石經過打磨,磨出精華,就是耀眼的鑽石。人生的價值在於有用,有用就有價值。」

把道理變成真實

四月三日的花蓮強震發生迄今,已經超過一個月;五月六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地震當下的驚嚇早已過去,感動與感恩則長存於心。大家的心都很穩定,而且來自臺灣各地的慈濟人協助家中有裂痕損傷的花蓮鄉親修繕,也有師兄師姊投入精舍和慈濟醫院、學校幫忙修補受損的部分。慈濟法親相互支持與幫助,讓人更感安心。

主震過後直到現在,大大小小的餘震不斷,上人說,臺灣位處板塊交界的地震帶上,地震也會有較為活躍的時期,請大家持續提高警覺。看似穩固的大地,其實分分秒秒亦在變動中;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唯有佛法真理長存。

「師父一再對大家說同樣的話,希望大家聽得清楚,能夠入心與腦。入心就是要常常記住,在腦海中好好分析,把邏輯變成了真實,理要講得通;路要能通、理要能達,讓人通達道理。」

緣於開示當中又發生有感地震,上人遂教大家戒慎虔誠,而且要用智慧、用方法,呼籲人人愛護大地,茹齋、持齋,少養、少殺,以減少污染,也減少為了口欲所造的殺業,這就是救護地球、保護人間平安的靈方妙藥。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5~6《農三月‧二十七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鑽石歷經打磨而耀眼,有用的人生才有價值。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募款主要是募心

五月五日,與東部慈濟人談話,上人開示:「聽你們談起募款,其實我們主要不是要募款,慈濟的勸募是為了募心。平時慈濟人修行菩薩道,自己修,還要廣招人間菩薩;師父常常教大家『人間菩薩大招生』,這也是佛陀來人間度眾生的一大目的,教大家行菩薩道。」

「修菩薩法要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經一事就不長一智,所以我們要把握因緣,在人間修行。雖然有人覺得自修就好,獨善其身;獨善其身固然比為非作歹好,但是浪費了時間,白白來人間走一趟,福沒有增,生生世世懵懵懂懂。所以我們難得有因緣走入慈濟,要好好用心去做慈濟。看看世界上有多少人口,認識慈濟的人有多少?認識慈濟又能做慈濟的剩多少人?我們是很不容易,一層、一層、再一層,深入最精華的慈濟菩薩道,但你們若沒有實際去做,人生也亮不起來。」

「要得到一顆閃耀光芒的鑽石,要從原石經過一再打磨,否則還是不起眼的石頭而已;所以我們要讓自己這顆頑石經過打磨,磨出精華,就是耀眼的鑽石。人生的價值在於有用,有用就有價值。」

把道理變成真實

四月三日的花蓮強震發生迄今,已經超過一個月;五月六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地震當下的驚嚇早已過去,感動與感恩則長存於心。大家的心都很穩定,而且來自臺灣各地的慈濟人協助家中有裂痕損傷的花蓮鄉親修繕,也有師兄師姊投入精舍和慈濟醫院、學校幫忙修補受損的部分。慈濟法親相互支持與幫助,讓人更感安心。

主震過後直到現在,大大小小的餘震不斷,上人說,臺灣位處板塊交界的地震帶上,地震也會有較為活躍的時期,請大家持續提高警覺。看似穩固的大地,其實分分秒秒亦在變動中;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唯有佛法真理長存。

「師父一再對大家說同樣的話,希望大家聽得清楚,能夠入心與腦。入心就是要常常記住,在腦海中好好分析,把邏輯變成了真實,理要講得通;路要能通、理要能達,讓人通達道理。」

緣於開示當中又發生有感地震,上人遂教大家戒慎虔誠,而且要用智慧、用方法,呼籲人人愛護大地,茹齋、持齋,少養、少殺,以減少污染,也減少為了口欲所造的殺業,這就是救護地球、保護人間平安的靈方妙藥。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六至十八日 看見生命的價值

5.16~18《農四月‧初九至十一》

【靜思小語】流傳翻轉人間苦難的歷史,永恆延續這分心念與願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師徒因緣殊勝

五月十六日,慈濟醫療董事會在精舍召開;十七日,舉行慈善董事會會前會。十八日,菲律賓慈濟人與上人座談,分享醫療志業溫馨故事、義診走過近三十年,也讓當地志業會務的推展落地生根,許多溫馨的人與事歷歷如昨。上人說,時間不斷流過,但是歷史會永恆流傳。相信師徒之間,早在過去生就已經結了很深的緣,都曾經牽手同行人間菩薩道,這分願力會生生世世延續,不論信仰什麼宗教,都會在這條康莊大道上。

「從佛法說來,人生苦難多。在座各位的家境都不錯,可是都能夠放下身段,走進偏鄉貧窮地區,辛苦上山或是過海到小島去義診。你們要把過去偏鄉離島義診的數據找回來,看到這些累積多年的數據,會感覺到是名副其實在救人,且是用真誠的心去付出,生命很有價值。」

上人稱許菲律賓人醫會是國際慈濟人醫會的典範,期待幾位資深醫師用心帶動年輕一輩,照顧當地貧病人;同樣地,菲律賓慈濟人也要不斷傳承,不只有慈善濟貧、賑災,也陪伴著人醫會團隊,呵護、照顧著大家。

「想起當年,菲律賓的醫師們回來與師父過中秋,後來其他國家的醫師們也加入,漸漸形成默契,當國際慈濟人醫會成立以後,就在中秋節舉辦年會。可以說開頭就是菲律賓的大醫王、菩薩們,那樣地合和互協,做出成果,才促成今天的人醫會遍及國際。」

「但願我生生世世都有這樣的因緣,與人醫菩薩手牽手,前前後後,無論先來後到,我們的意識中都有這一顆種子,可以廣為撒播在人間的福田。只要種子會合因緣,就可以長成合抱之木,這棵參天大樹,一個人的雙手抱不起來,要許多人手牽手,才能合抱起來。期待這一棵樹,會永恆地佇立在國際間,不斷產生種子,在每一個國家成長茁壯,庇蔭苦難人。」

上人說,人生最苦莫過於病苦,現在則感覺到老也是苦。生病有醫師治療,良醫施良藥,對症下藥,就可以去除病苦,但是老化衰退卻難以遏止;就如夕陽雖然很美,但是太陽就要落下了,總是不如日出帶來朝氣與希望。

上人談到林靜憪師姊等人到印度靈鷲山,在慈濟五十八周年當天,於說法臺與本會志工早會連線,由於時差關係,臺灣上午七點,當地是凌晨四點半,可以看到人文真善美志工拍攝的影像,晨曦緩緩從靈鷲山背面上升,很美!「那樣的景象好攝心,我的心靈大受震撼,感覺我也在那裏與他們同在,心靈回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靈鷲山,也許我也在那裏聽佛陀說法。」

「為佛教,為眾生」,是印順師公上人的教誨與叮嚀,是上人盡此生努力的方向。上人說起二十六歲那年到臺北受戒,因為沒有師父而不符合資格,只好離開戒場,想著要回花蓮來好好修行,找到理想中的師父再受戒。所以就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書》,就因為這個念頭與行動,見到了印順導師,而起念請求拜師皈依。

「因緣不可思議,大約六十年前,那次短暫的見面,讓我從此為佛教、為眾生而用心努力。我與師父的緣很殊勝,你們與我的因緣也很殊勝;剛才回顧九位資深菩薩,都是開啟菲律賓慈濟志業因緣的菩薩,他們再牽起更多好因緣,讓菲律賓現在有這麼多精進菩薩、大醫王,真的很感恩!」

「聽到你們分享到山上義診,委員們還到納卯山區去輔導種香蕉。菲律賓的很多離島,人醫會和委員菩薩們都走過,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轉變了多少貧窮苦難人的生活。但願這些記憶,以及這分心念,要永恆維持。」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16~18《農四月‧初九至十一》

【靜思小語】流傳翻轉人間苦難的歷史,永恆延續這分心念與願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師徒因緣殊勝

五月十六日,慈濟醫療董事會在精舍召開;十七日,舉行慈善董事會會前會。十八日,菲律賓慈濟人與上人座談,分享醫療志業溫馨故事、義診走過近三十年,也讓當地志業會務的推展落地生根,許多溫馨的人與事歷歷如昨。上人說,時間不斷流過,但是歷史會永恆流傳。相信師徒之間,早在過去生就已經結了很深的緣,都曾經牽手同行人間菩薩道,這分願力會生生世世延續,不論信仰什麼宗教,都會在這條康莊大道上。

「從佛法說來,人生苦難多。在座各位的家境都不錯,可是都能夠放下身段,走進偏鄉貧窮地區,辛苦上山或是過海到小島去義診。你們要把過去偏鄉離島義診的數據找回來,看到這些累積多年的數據,會感覺到是名副其實在救人,且是用真誠的心去付出,生命很有價值。」

上人稱許菲律賓人醫會是國際慈濟人醫會的典範,期待幾位資深醫師用心帶動年輕一輩,照顧當地貧病人;同樣地,菲律賓慈濟人也要不斷傳承,不只有慈善濟貧、賑災,也陪伴著人醫會團隊,呵護、照顧著大家。

「想起當年,菲律賓的醫師們回來與師父過中秋,後來其他國家的醫師們也加入,漸漸形成默契,當國際慈濟人醫會成立以後,就在中秋節舉辦年會。可以說開頭就是菲律賓的大醫王、菩薩們,那樣地合和互協,做出成果,才促成今天的人醫會遍及國際。」

「但願我生生世世都有這樣的因緣,與人醫菩薩手牽手,前前後後,無論先來後到,我們的意識中都有這一顆種子,可以廣為撒播在人間的福田。只要種子會合因緣,就可以長成合抱之木,這棵參天大樹,一個人的雙手抱不起來,要許多人手牽手,才能合抱起來。期待這一棵樹,會永恆地佇立在國際間,不斷產生種子,在每一個國家成長茁壯,庇蔭苦難人。」

上人說,人生最苦莫過於病苦,現在則感覺到老也是苦。生病有醫師治療,良醫施良藥,對症下藥,就可以去除病苦,但是老化衰退卻難以遏止;就如夕陽雖然很美,但是太陽就要落下了,總是不如日出帶來朝氣與希望。

上人談到林靜憪師姊等人到印度靈鷲山,在慈濟五十八周年當天,於說法臺與本會志工早會連線,由於時差關係,臺灣上午七點,當地是凌晨四點半,可以看到人文真善美志工拍攝的影像,晨曦緩緩從靈鷲山背面上升,很美!「那樣的景象好攝心,我的心靈大受震撼,感覺我也在那裏與他們同在,心靈回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靈鷲山,也許我也在那裏聽佛陀說法。」

「為佛教,為眾生」,是印順師公上人的教誨與叮嚀,是上人盡此生努力的方向。上人說起二十六歲那年到臺北受戒,因為沒有師父而不符合資格,只好離開戒場,想著要回花蓮來好好修行,找到理想中的師父再受戒。所以就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書》,就因為這個念頭與行動,見到了印順導師,而起念請求拜師皈依。

「因緣不可思議,大約六十年前,那次短暫的見面,讓我從此為佛教、為眾生而用心努力。我與師父的緣很殊勝,你們與我的因緣也很殊勝;剛才回顧九位資深菩薩,都是開啟菲律賓慈濟志業因緣的菩薩,他們再牽起更多好因緣,讓菲律賓現在有這麼多精進菩薩、大醫王,真的很感恩!」

「聽到你們分享到山上義診,委員們還到納卯山區去輔導種香蕉。菲律賓的很多離島,人醫會和委員菩薩們都走過,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轉變了多少貧窮苦難人的生活。但願這些記憶,以及這分心念,要永恆維持。」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