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教學傳道也要有情

3.27~29《農二月‧十八至二十》

【靜思小語】以慈悲的愛、師徒的情教導,學生也會尊重和親近老師。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少子化,教育要精緻實在

三月二十七日,聆聽志業體主管報告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合併進度後,上人指出,無論大環境如何改變,慈濟教育都要用至誠的愛為社會人間培養好人才;雖然少子化對各級學校招生造成衝擊,然而就是因為學生減少,更要把教育做得精緻、實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而有用,老師一定要負起教學責任。

「教育對於四大志業都很重要,因為四大志業都需要學以致用的人才,而且需要有國際人才,語文的教育也很重要。」上人指出人類要靠語言溝通,所以對於外籍生的華語文教學,一定要認真教好,發音標準,讓人聽得懂;任何科系、任何科目,老師一定要認真教,學生才能學得好。事在人為,期待人人共同一心,用真誠的心做教育,守住自己立志要當老師的初發心。

「當老師要守師道,『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這是老師的生命價值所在。老師們很有福,接受很好的教育,能讓自己選擇志願而學習;既然選擇要當老師,就要教育好人才,不要忘記自己的心願。」

上人表示,在這個科技發達、交通便利的時代,教育國際化,語文很重要,老師要用心教導、矯正外籍生的中文發音,否則這群外籍生遠道而來學習華語文,發音不準確,說的話讓人聽不懂,無法與說華語的人互動溝通,許多路行不通,也是慈濟教育對外籍生的虧欠。請師長們負起責任,為未來的社會育英才。

「我們在東臺灣辦教育,不只讓東部地區的學子不必到西部求學,從幼教到高中,連大學、研究所的教育,也能就地、就近完成;而且花蓮好山好水,慈濟辦學是以誠以善以美,所以很多慈濟人的孩子從臺灣各地與海外來就讀,他們也很期待從小到大能接受慈濟的一貫教育。」上人說,要讓孩子留在花蓮升學,就地培養出各行各業的優良人才,要靠老師立志與用心。

上人說,慈濟科技大學的護理教育很優質,三十多年來培養了不少東部的孩子,也為慈濟醫院補充護理人力,且培育出不少護理主管;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醫師,已有許多在各所慈濟醫院任職,且升任主治醫師,承擔主管職。「想來我總是很感恩,幸好當時決定辦教育,那一念間,方向正確。如今基礎已經打穩,教育志業要更認真,負起責任,以至誠的愛心培養人才。二所學校合起來,在各方面要銜接好,做得更精純、更好。」

高齡化,醫療要走入社區

三月二十八日院校聯席會中,上人談及現在的社會高齡化,醫療除了在醫院內看診治病以外,也要培養醫療人才走入人群,隨時隨地都能發揮醫療良能。「即使慈濟學校的學生畢業以後回歸家鄉,我們可以經常與他們互動,關心他們的近況,讓這分情不中斷;長照要走入社區人群,可以聯絡慈濟學校培養的醫療人才投入。老師與學生有師徒情,學生與母校也有感情,永遠都是一家人。」

上人說,在高齡化的環境中,更要有活潑朝氣,但不能失禮。「禮者,理也」,無禮就沒有道理,所以學校教育要教學生尊師重道,老師有尊嚴,當然也要有那一分慈悲如慈父、慈母之愛,讓孩子既尊重老師也很愛親近老師。

「在修行的道場有法親,在學校也有師徒親,有時在課堂上也可以運用佛教的故事來談道理,佛陀的智慧通達天地宇宙,佛經的道理含括天文地理。學海無涯,世間有學不盡的道理,教學、研究永遠沒有盡頭,而我們要在學海上駕船渡人,用大愛的心、師徒的情教導孩子,讓他們覺得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上人說,教學傳道也要有情,要提起教育的使命,讓孩子從「學」到「覺」,從迷茫無知到懂理、守禮,見道且能行道,不受五光十色的社會環境污染,永遠抱著赤子之心認真學習。

「要讓孩子好學,老師要用方法,讓他們對學習很有興趣,而且主動深入探究,所以教育同樣要用法度;若說『無法度』,是我們沒有用心。其實方法很多,要靠我們自己多探究;我們有心要教人,先要自學才能自覺,而且要一直不斷地學習,在學習的道路上看到各種心靈風光,還可以在教學時發揮運用。」

上人鼓勵大家學習佛法,佛法道理涵蓋甚廣,可以從中發現和自己專業相應的部分,更能吸收其他方面的智慧。「大家平時大多用知識判斷日常接觸到的人事物,學習佛法可以提升智慧,回歸清淨本性,了解天地宇宙的道理;只要多用心,道理都在心腦中。」

作耳目,關心世間的難題

三月二十九日,清修士黃靜恩、陳思育與視訊連線的美國曾慈慧師姊、全球合作暨青年事務發展室褚于嘉等人,報告參加聯合國婦女大會的會議內容。上人肯定團隊成員都很有內涵也很穩重,不只會做事,最重要的是具有精神理念,而這股精神是很扎實地從基礎鞏固,再向上發展。就如合抱之木原本是從種子萌發,只要與周圍的緣會合,有土地、陽光、空氣、水,就可以逐漸成長茁壯。

聯合國大會有諸多議題,因為現在世界上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慈濟走入聯合國的殿堂,也是要為解決這些人間的問題而盡一分心力。上人表示慈濟一向不爭不取,不求名也不求利,但是「為佛教,為眾生」,要讓大眾知道慈濟的貢獻,了解慈濟的精神核心,所以既有因緣參與聯合國的會議或活動,就要積極把握,接起更多善因緣。

「對的事,做就對了。我們不需要爭權,也不要爭利,只是隨著因緣,用心去看、去聽現在的人間社會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們做哪些事,經一事、長一智。有因緣可以去參加國際會議,大家做得很好,該聽、該了解的,都能掌握議題核心,待人接物很圓滿。這麼多天接觸到的人事物還有心得感想,也要爭取時間做分享。」

上人感恩大家做師父的眼睛與耳朵,讓自己增廣見聞,就如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敘利亞難民孩子的逃難過程,有人是鑽入大卡車車頭與貨櫃聯結處躲避盤查,而且經過約二十個小時的車程以及輪船的航程,聽了覺得孩子的忍耐力驚人,也很不捨。

「慈濟在這個時代,面對全球,為國際間的苦難人進行人道援助,同時見聞各種人間現象,都值得記錄下來,為這個時代寫下歷史;而且我們的親身見聞,經由書寫記錄,可以傳於後世,見證世間的苦難,還有生命的韌力,對於後世來說,是歷史見證,也是人類的教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3.27~29《農二月‧十八至二十》

【靜思小語】以慈悲的愛、師徒的情教導,學生也會尊重和親近老師。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少子化,教育要精緻實在

三月二十七日,聆聽志業體主管報告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合併進度後,上人指出,無論大環境如何改變,慈濟教育都要用至誠的愛為社會人間培養好人才;雖然少子化對各級學校招生造成衝擊,然而就是因為學生減少,更要把教育做得精緻、實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而有用,老師一定要負起教學責任。

「教育對於四大志業都很重要,因為四大志業都需要學以致用的人才,而且需要有國際人才,語文的教育也很重要。」上人指出人類要靠語言溝通,所以對於外籍生的華語文教學,一定要認真教好,發音標準,讓人聽得懂;任何科系、任何科目,老師一定要認真教,學生才能學得好。事在人為,期待人人共同一心,用真誠的心做教育,守住自己立志要當老師的初發心。

「當老師要守師道,『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這是老師的生命價值所在。老師們很有福,接受很好的教育,能讓自己選擇志願而學習;既然選擇要當老師,就要教育好人才,不要忘記自己的心願。」

上人表示,在這個科技發達、交通便利的時代,教育國際化,語文很重要,老師要用心教導、矯正外籍生的中文發音,否則這群外籍生遠道而來學習華語文,發音不準確,說的話讓人聽不懂,無法與說華語的人互動溝通,許多路行不通,也是慈濟教育對外籍生的虧欠。請師長們負起責任,為未來的社會育英才。

「我們在東臺灣辦教育,不只讓東部地區的學子不必到西部求學,從幼教到高中,連大學、研究所的教育,也能就地、就近完成;而且花蓮好山好水,慈濟辦學是以誠以善以美,所以很多慈濟人的孩子從臺灣各地與海外來就讀,他們也很期待從小到大能接受慈濟的一貫教育。」上人說,要讓孩子留在花蓮升學,就地培養出各行各業的優良人才,要靠老師立志與用心。

上人說,慈濟科技大學的護理教育很優質,三十多年來培養了不少東部的孩子,也為慈濟醫院補充護理人力,且培育出不少護理主管;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醫師,已有許多在各所慈濟醫院任職,且升任主治醫師,承擔主管職。「想來我總是很感恩,幸好當時決定辦教育,那一念間,方向正確。如今基礎已經打穩,教育志業要更認真,負起責任,以至誠的愛心培養人才。二所學校合起來,在各方面要銜接好,做得更精純、更好。」

高齡化,醫療要走入社區

三月二十八日院校聯席會中,上人談及現在的社會高齡化,醫療除了在醫院內看診治病以外,也要培養醫療人才走入人群,隨時隨地都能發揮醫療良能。「即使慈濟學校的學生畢業以後回歸家鄉,我們可以經常與他們互動,關心他們的近況,讓這分情不中斷;長照要走入社區人群,可以聯絡慈濟學校培養的醫療人才投入。老師與學生有師徒情,學生與母校也有感情,永遠都是一家人。」

上人說,在高齡化的環境中,更要有活潑朝氣,但不能失禮。「禮者,理也」,無禮就沒有道理,所以學校教育要教學生尊師重道,老師有尊嚴,當然也要有那一分慈悲如慈父、慈母之愛,讓孩子既尊重老師也很愛親近老師。

「在修行的道場有法親,在學校也有師徒親,有時在課堂上也可以運用佛教的故事來談道理,佛陀的智慧通達天地宇宙,佛經的道理含括天文地理。學海無涯,世間有學不盡的道理,教學、研究永遠沒有盡頭,而我們要在學海上駕船渡人,用大愛的心、師徒的情教導孩子,讓他們覺得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上人說,教學傳道也要有情,要提起教育的使命,讓孩子從「學」到「覺」,從迷茫無知到懂理、守禮,見道且能行道,不受五光十色的社會環境污染,永遠抱著赤子之心認真學習。

「要讓孩子好學,老師要用方法,讓他們對學習很有興趣,而且主動深入探究,所以教育同樣要用法度;若說『無法度』,是我們沒有用心。其實方法很多,要靠我們自己多探究;我們有心要教人,先要自學才能自覺,而且要一直不斷地學習,在學習的道路上看到各種心靈風光,還可以在教學時發揮運用。」

上人鼓勵大家學習佛法,佛法道理涵蓋甚廣,可以從中發現和自己專業相應的部分,更能吸收其他方面的智慧。「大家平時大多用知識判斷日常接觸到的人事物,學習佛法可以提升智慧,回歸清淨本性,了解天地宇宙的道理;只要多用心,道理都在心腦中。」

作耳目,關心世間的難題

三月二十九日,清修士黃靜恩、陳思育與視訊連線的美國曾慈慧師姊、全球合作暨青年事務發展室褚于嘉等人,報告參加聯合國婦女大會的會議內容。上人肯定團隊成員都很有內涵也很穩重,不只會做事,最重要的是具有精神理念,而這股精神是很扎實地從基礎鞏固,再向上發展。就如合抱之木原本是從種子萌發,只要與周圍的緣會合,有土地、陽光、空氣、水,就可以逐漸成長茁壯。

聯合國大會有諸多議題,因為現在世界上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慈濟走入聯合國的殿堂,也是要為解決這些人間的問題而盡一分心力。上人表示慈濟一向不爭不取,不求名也不求利,但是「為佛教,為眾生」,要讓大眾知道慈濟的貢獻,了解慈濟的精神核心,所以既有因緣參與聯合國的會議或活動,就要積極把握,接起更多善因緣。

「對的事,做就對了。我們不需要爭權,也不要爭利,只是隨著因緣,用心去看、去聽現在的人間社會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們做哪些事,經一事、長一智。有因緣可以去參加國際會議,大家做得很好,該聽、該了解的,都能掌握議題核心,待人接物很圓滿。這麼多天接觸到的人事物還有心得感想,也要爭取時間做分享。」

上人感恩大家做師父的眼睛與耳朵,讓自己增廣見聞,就如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敘利亞難民孩子的逃難過程,有人是鑽入大卡車車頭與貨櫃聯結處躲避盤查,而且經過約二十個小時的車程以及輪船的航程,聽了覺得孩子的忍耐力驚人,也很不捨。

「慈濟在這個時代,面對全球,為國際間的苦難人進行人道援助,同時見聞各種人間現象,都值得記錄下來,為這個時代寫下歷史;而且我們的親身見聞,經由書寫記錄,可以傳於後世,見證世間的苦難,還有生命的韌力,對於後世來說,是歷史見證,也是人類的教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一日 展現宗教形象

3.1《農正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真誠無私的宗教情操,要從清淨無染的形象表達。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守住純真,盡情發揮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全球合作暨青年發展室團隊報告:第六十八屆聯合國婦女大會工作規畫、聯合國第二季到第四季的活動規畫。上人肯定青年成員很認真、很活潑,只要方向正確,堅持純真的本心,就可以在國際平臺上盡情發揮。

上人開示:「向來我都認為老實做事即可,與人、與事、與世無爭,只為人間需要而做事,並邀請有志一同的人共同付出。不過現在的人間有許多規範,我們必須走上這條軌道,依循規則行事。慈濟為天下眾生付出的心很單純,而且是腳踏實地在做事,是以宗教的精神思想,會合因緣與大家的愛心能量,去幫助苦難眾生。現在聯合國有活動,我們樂於配合,不過我們一定要堅持單純的大愛,不偏黨、不結派。」

「我們這分愛,是出自宗教的情操,所以我們也要展現宗教形象─宗就是宗旨,教就是教育,宗教情操要從清淨無染的形象表達。」上人表示,慈濟「為佛教,為眾生」的宗旨永遠不變,而走入人群,「統理大眾」,是要讓人信服,所以要守好自己的情操,維持清淨的形象,行儀端正,以真誠善良的愛心為眾生付出,這就是宗教精神的表態。所以慈濟推動茹素,就是要愛護眾生,所有的人類與生物,都要真誠愛護,盡量予以保護,期盼能保留天地間完整的生機。

上人說,在聯合國會議上推素,也是展現慈濟的宗教形態。「在大會中,我們總是『說我所行、行我所說』,表達出這分宗教情操;要淨化人心,也要祥和人間,這是必要的。年輕菩薩很活潑而且很純真,形象很好,在外與人互動,就是慈濟人的形象代表;見面三分情,彼此投緣,很討人喜歡。若讓人歡喜、接受,說的話就有分量,這就是所有慈濟人要對自己要求的形象,還要說所做、做所說。」

上人感恩線上的曾慈慧師姊、廖敬興醫師、蘇煜升師兄、沈秋華師姊等美國慈濟人,長久投入聯合國事務,發揮佛教的精神力量,展現佛教的宗教形象,請大家持續守護佛教。「師父『為佛教,為眾生』而創立慈濟,而慈濟種子由各位帶到居住地,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把慈濟種子撒播在那一片土地,且已成長為大樹;這棵大樹需要持續培養,讓它年年開花結果,再產生許多飽滿的種子,再萌芽、成長為慈濟大樹。」

「慈濟在美國三十多年了,應該像一棵大樹,可以庇蔭這片大地;你們讓佛法走入當地,並且把佛教精神帶進聯合國,做得很好,也得到聯合國會議中與會者的認同,實在很不簡單!感恩你們這麼多年來,合和互協,心連心,進行這一件事。不過我們剛要踏步,面前的路還很長遠,要再接再厲,且步步為營,踏實前進。」

上人教大家持續接引年輕人,栽培後進,做好傳承,因為未來的社會要由現在的年輕人承擔責任;培養好年輕人真誠為人間付出的心態,用愛關懷、照顧苦難人,將來的人間才有和平與繁榮的希望。所要培養的人才,心態很重要,心理調適得好,才能夠行動端正,未來的社會就不會偏差。

「美國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大家在美國更要把握因緣,在聯合國的平臺上,為未來的人間開闢一條永恆的真善美道路。任重道遠,少不了你、少不了他,也少不了我,所以我們都要用心努力,還要不斷招生;資深者要疼惜、引導新進者,年輕人也要尊重資深者,樂於接受資深者的輔導,共同為佛教、為眾生而投入人間付出。」

慈濟長照,守住原則

臺中慈濟醫院莊淑婷副院長等人報告護理之家規畫,上人表示,老年長照是現在社會很重要的議題,未來會更需要長照養護機構與團隊照護年長病弱者;慈濟做長照,要守住方向,永遠都是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是慈濟醫療一貫的原則。

「許多老人家努力了一輩子,事業穩定以後交給孩子,但是老來子孫無法陪伴在身邊或親自照顧,除了覺得寂寞,也會感到委屈。我們若可以給予一個很溫馨的環境,一群年長者彼此作伴,聊天互動,還有很有愛心的年輕人照顧著,他們就會覺得很安心、很歡喜。但是要做到這樣,就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而且同仁們都有愛心、耐心,願意陪伴照顧老人家,用真誠的心給予安身、安心的照顧。」上人期勉團隊合和互協,並表示無論如何規畫,只要合法合理且對人間有益,就安心去做,社會大眾也會支持。

對於長照人力招募與管理,上人表示:「只要有無私大愛,了解慈濟精神,有志一同,一起做事就會很和諧。否則大家各有想法,雖然都說自己有愛心,但是各有習氣,有各自的原則,缺乏志業精神,很難成就我們想要做到的事。有志業精神,就能會合人人的心力,真誠發願。就如最近海內外慈濟人經常說『我願意』,都是為了天下眾生而發願,同仁們也要有這一分真誠的發心。」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3.1《農正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真誠無私的宗教情操,要從清淨無染的形象表達。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守住純真,盡情發揮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全球合作暨青年發展室團隊報告:第六十八屆聯合國婦女大會工作規畫、聯合國第二季到第四季的活動規畫。上人肯定青年成員很認真、很活潑,只要方向正確,堅持純真的本心,就可以在國際平臺上盡情發揮。

上人開示:「向來我都認為老實做事即可,與人、與事、與世無爭,只為人間需要而做事,並邀請有志一同的人共同付出。不過現在的人間有許多規範,我們必須走上這條軌道,依循規則行事。慈濟為天下眾生付出的心很單純,而且是腳踏實地在做事,是以宗教的精神思想,會合因緣與大家的愛心能量,去幫助苦難眾生。現在聯合國有活動,我們樂於配合,不過我們一定要堅持單純的大愛,不偏黨、不結派。」

「我們這分愛,是出自宗教的情操,所以我們也要展現宗教形象─宗就是宗旨,教就是教育,宗教情操要從清淨無染的形象表達。」上人表示,慈濟「為佛教,為眾生」的宗旨永遠不變,而走入人群,「統理大眾」,是要讓人信服,所以要守好自己的情操,維持清淨的形象,行儀端正,以真誠善良的愛心為眾生付出,這就是宗教精神的表態。所以慈濟推動茹素,就是要愛護眾生,所有的人類與生物,都要真誠愛護,盡量予以保護,期盼能保留天地間完整的生機。

上人說,在聯合國會議上推素,也是展現慈濟的宗教形態。「在大會中,我們總是『說我所行、行我所說』,表達出這分宗教情操;要淨化人心,也要祥和人間,這是必要的。年輕菩薩很活潑而且很純真,形象很好,在外與人互動,就是慈濟人的形象代表;見面三分情,彼此投緣,很討人喜歡。若讓人歡喜、接受,說的話就有分量,這就是所有慈濟人要對自己要求的形象,還要說所做、做所說。」

上人感恩線上的曾慈慧師姊、廖敬興醫師、蘇煜升師兄、沈秋華師姊等美國慈濟人,長久投入聯合國事務,發揮佛教的精神力量,展現佛教的宗教形象,請大家持續守護佛教。「師父『為佛教,為眾生』而創立慈濟,而慈濟種子由各位帶到居住地,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把慈濟種子撒播在那一片土地,且已成長為大樹;這棵大樹需要持續培養,讓它年年開花結果,再產生許多飽滿的種子,再萌芽、成長為慈濟大樹。」

「慈濟在美國三十多年了,應該像一棵大樹,可以庇蔭這片大地;你們讓佛法走入當地,並且把佛教精神帶進聯合國,做得很好,也得到聯合國會議中與會者的認同,實在很不簡單!感恩你們這麼多年來,合和互協,心連心,進行這一件事。不過我們剛要踏步,面前的路還很長遠,要再接再厲,且步步為營,踏實前進。」

上人教大家持續接引年輕人,栽培後進,做好傳承,因為未來的社會要由現在的年輕人承擔責任;培養好年輕人真誠為人間付出的心態,用愛關懷、照顧苦難人,將來的人間才有和平與繁榮的希望。所要培養的人才,心態很重要,心理調適得好,才能夠行動端正,未來的社會就不會偏差。

「美國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大家在美國更要把握因緣,在聯合國的平臺上,為未來的人間開闢一條永恆的真善美道路。任重道遠,少不了你、少不了他,也少不了我,所以我們都要用心努力,還要不斷招生;資深者要疼惜、引導新進者,年輕人也要尊重資深者,樂於接受資深者的輔導,共同為佛教、為眾生而投入人間付出。」

慈濟長照,守住原則

臺中慈濟醫院莊淑婷副院長等人報告護理之家規畫,上人表示,老年長照是現在社會很重要的議題,未來會更需要長照養護機構與團隊照護年長病弱者;慈濟做長照,要守住方向,永遠都是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是慈濟醫療一貫的原則。

「許多老人家努力了一輩子,事業穩定以後交給孩子,但是老來子孫無法陪伴在身邊或親自照顧,除了覺得寂寞,也會感到委屈。我們若可以給予一個很溫馨的環境,一群年長者彼此作伴,聊天互動,還有很有愛心的年輕人照顧著,他們就會覺得很安心、很歡喜。但是要做到這樣,就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而且同仁們都有愛心、耐心,願意陪伴照顧老人家,用真誠的心給予安身、安心的照顧。」上人期勉團隊合和互協,並表示無論如何規畫,只要合法合理且對人間有益,就安心去做,社會大眾也會支持。

對於長照人力招募與管理,上人表示:「只要有無私大愛,了解慈濟精神,有志一同,一起做事就會很和諧。否則大家各有想法,雖然都說自己有愛心,但是各有習氣,有各自的原則,缺乏志業精神,很難成就我們想要做到的事。有志業精神,就能會合人人的心力,真誠發願。就如最近海內外慈濟人經常說『我願意』,都是為了天下眾生而發願,同仁們也要有這一分真誠的發心。」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敬師如師在♫

時時把師父放在心中,師父就一直在。師徒之間心意相通、心有靈犀,亦相契上人對弟子們「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佛心師志」的殷切期許。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王秀芳臺長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證嚴上人近年開示提到「敬師如師在」,慈濟人在辦活動的時候,也會放一張椅子在那,猶似上人親身臨在,長存恭敬之心,「敬師如師在」。

「敬師如師在」大概也是慈濟新創語彙,過往似乎少有人這樣使用。如果追溯起來,《論語》有類似的字句,所謂「祭神如神在」,意味著祭祀神明時,當展現虔誠態度,好像神明親臨現場一樣,不只是外在形式的祭祀、表面上行禮如儀,而更重於內心的懇切敬畏。

「神」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隨時都在、也無時不在,因此只要心中有神,神就存在,人神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樣的緊密,可謂「當下即是」。

時時把師父放在心中,「視師如佛」,師父就一直在。師徒之間心意相通、心有靈犀,亦相契上人對弟子們「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佛心師志」的殷切期許。

「恭敬」是佛法修行一大要項,此不是為了其他,而是為了自己的道業或菩提資糧,如《大智度論》說:「我於師所,應破憍慢,以求法利」,要得到法的效益實利,必須去除驕慢,畢竟自滿自得已自阻前程;甚至恭敬不是「因人」而是「依法」,《大智度論》又云:「般若波羅蜜從師而得」、「菩薩為求般若波羅蜜故,但一心恭敬」,師者作為慧命導航,引領我們走向覺悟的道路。

上人以「敬師如師在」勉勵弟子,本身也以此虔敬心思憶念師父印順導師;凡導師曾經印記的足跡、走過的回憶,他都細細珍存、用心守護。

如印順導師晚年在靜思精舍休養,雖然為期不長,上人猶然把師父待過的空間、住過的房室,規畫為「印公導師紀念館」,陳列當時的擺設以及使用的物品,這即是對師父的孝心和敬意,也是所謂的「敬師如師在」。

上人「我思我師、印順導師」,慈濟人亦「靜思敬師、證嚴法師」;上人對其師父的敬愛之心,作為上人弟子的我們應如是效法學習,「敬師如師在」。

時時把師父放在心中,師父就一直在。師徒之間心意相通、心有靈犀,亦相契上人對弟子們「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佛心師志」的殷切期許。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王秀芳臺長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證嚴上人近年開示提到「敬師如師在」,慈濟人在辦活動的時候,也會放一張椅子在那,猶似上人親身臨在,長存恭敬之心,「敬師如師在」。

「敬師如師在」大概也是慈濟新創語彙,過往似乎少有人這樣使用。如果追溯起來,《論語》有類似的字句,所謂「祭神如神在」,意味著祭祀神明時,當展現虔誠態度,好像神明親臨現場一樣,不只是外在形式的祭祀、表面上行禮如儀,而更重於內心的懇切敬畏。

「神」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隨時都在、也無時不在,因此只要心中有神,神就存在,人神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樣的緊密,可謂「當下即是」。

時時把師父放在心中,「視師如佛」,師父就一直在。師徒之間心意相通、心有靈犀,亦相契上人對弟子們「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佛心師志」的殷切期許。

「恭敬」是佛法修行一大要項,此不是為了其他,而是為了自己的道業或菩提資糧,如《大智度論》說:「我於師所,應破憍慢,以求法利」,要得到法的效益實利,必須去除驕慢,畢竟自滿自得已自阻前程;甚至恭敬不是「因人」而是「依法」,《大智度論》又云:「般若波羅蜜從師而得」、「菩薩為求般若波羅蜜故,但一心恭敬」,師者作為慧命導航,引領我們走向覺悟的道路。

上人以「敬師如師在」勉勵弟子,本身也以此虔敬心思憶念師父印順導師;凡導師曾經印記的足跡、走過的回憶,他都細細珍存、用心守護。

如印順導師晚年在靜思精舍休養,雖然為期不長,上人猶然把師父待過的空間、住過的房室,規畫為「印公導師紀念館」,陳列當時的擺設以及使用的物品,這即是對師父的孝心和敬意,也是所謂的「敬師如師在」。

上人「我思我師、印順導師」,慈濟人亦「靜思敬師、證嚴法師」;上人對其師父的敬愛之心,作為上人弟子的我們應如是效法學習,「敬師如師在」。

每天捐出一元郵票

每天一早起床,我必定捐出一元郵票,日日念經、抄經,用懺悔、發願、祝福來自我盤點,這些行動讓正在服刑的我心靈安定; 當我充滿感恩,不僅有能力關懷別人,還改善了與家人的關係……

在今年元月號《慈濟》月刊讀到〈善惡拔河 在迷與悟之間〉一文,身在屏東監獄被這溫暖的團隊關懷過的我,想透過文字來表達感恩。

林裕鉦師兄在我入監服刑前向我提到,可以參加慈濟的讀書會,和慈濟之間的善緣就不會中斷。當蔡美惠師姊來到監內教化,她用自身的故事鼓勵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現在所經歷的,可能就是上輩子所造的惡緣,這些都已經發生了,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跟別人結好緣、做好事,替未來及來世寫下不凡的人生劇本。

我一直糾結自己當初的錯,加上家人對我的失望,讓我無法原諒自己;師姊的分享就像雨後天晴的曙光,為我指引新的方向。有什麼是在鐵窗內的我現在就可以做的呢?師姊很有智慧地回答:「讀經、抄經、齋戒、力行。」

她一一解釋每項的意義,特別是慈濟最重視的「力行」。在監獄裏雖然限制較多,但還是可以微笑待人、時常關心彼此;也可以藉由「竹筒歲月」的精神,日行一善,用懺悔、發願、祝福來自我盤點,最重要的是生起愛心與善念,帶動更多人一起行善,相信善念會帶來不可思議的力量!

美惠師姊準備了很多靜思好話紙籤,打開抽到的第一個紙籤,「緣起緣滅都是人生的劇本,莫做迷茫的凡夫,要把握有限生命,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呼應了師姊分享的內容,更是在告訴我,只要相信佛,佛會以不同的方式讓我們悟道;第二個紙籤再次指引我,「將身、口、意調得好、調得順、調得善,就不會自損自礙,甚至損人礙人。」持續與人結好緣,就是在行善。

師姊說,雖然現在我在受刑,但一定要記得:「一善破千災,境界來臨時,心中要持一個『寬』字;小愛充滿煩惱,大愛輕安自在。」這些分享讓我努力提升自己,歡喜接納生命要我們學會的道理。

自從與師姊談話後,我每天一早起床,必定捐出一元郵票,加上念經、抄經,以感恩心面對每一天,讓愛與善充滿自己。這樣的行動真的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讓正在受刑的我變得很幸福,帶給我心靈安定的力量;當自己充滿感恩,不僅有能力關懷別人,還改善了我與大姊的關係。

原本一直不諒解我,對我不聞不問的大姊,透過媽媽告訴我:「好好在監獄充實自己,多讀點書,有課程就去上,家裏的我們一定會支持你的,不用擔心!」還特地煮了超級暖心的會客菜給我。收到這份意外的大禮,我偷偷流下男兒淚,更下定決心要繼續努力精進,每一天都要接上「慈濟電源」,好好照亮自己、傳愛給更多人。

感恩帶我走入慈濟的林裕鉦師兄,在人生最低潮時給我最關鍵的救命繩;感謝慈濟監獄關懷團隊,讓我能持續感受愛與善的光亮;感謝慈濟人不斷在世界各個角落付出,傳達正念、點亮人心善的明燈;最後要感謝《慈濟》月刊編採團隊,每期的內容都是最佳的人生指南,給我滿滿的善知識與同學們分享。

期待走出鐵窗的那天,感恩慈濟帶給我的改變,不管在何時何地,都不動搖自己的善心,並度化於人,才能無愧於慈濟幫助我的一切。

每天一早起床,我必定捐出一元郵票,日日念經、抄經,用懺悔、發願、祝福來自我盤點,這些行動讓正在服刑的我心靈安定; 當我充滿感恩,不僅有能力關懷別人,還改善了與家人的關係……

在今年元月號《慈濟》月刊讀到〈善惡拔河 在迷與悟之間〉一文,身在屏東監獄被這溫暖的團隊關懷過的我,想透過文字來表達感恩。

林裕鉦師兄在我入監服刑前向我提到,可以參加慈濟的讀書會,和慈濟之間的善緣就不會中斷。當蔡美惠師姊來到監內教化,她用自身的故事鼓勵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現在所經歷的,可能就是上輩子所造的惡緣,這些都已經發生了,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跟別人結好緣、做好事,替未來及來世寫下不凡的人生劇本。

我一直糾結自己當初的錯,加上家人對我的失望,讓我無法原諒自己;師姊的分享就像雨後天晴的曙光,為我指引新的方向。有什麼是在鐵窗內的我現在就可以做的呢?師姊很有智慧地回答:「讀經、抄經、齋戒、力行。」

她一一解釋每項的意義,特別是慈濟最重視的「力行」。在監獄裏雖然限制較多,但還是可以微笑待人、時常關心彼此;也可以藉由「竹筒歲月」的精神,日行一善,用懺悔、發願、祝福來自我盤點,最重要的是生起愛心與善念,帶動更多人一起行善,相信善念會帶來不可思議的力量!

美惠師姊準備了很多靜思好話紙籤,打開抽到的第一個紙籤,「緣起緣滅都是人生的劇本,莫做迷茫的凡夫,要把握有限生命,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呼應了師姊分享的內容,更是在告訴我,只要相信佛,佛會以不同的方式讓我們悟道;第二個紙籤再次指引我,「將身、口、意調得好、調得順、調得善,就不會自損自礙,甚至損人礙人。」持續與人結好緣,就是在行善。

師姊說,雖然現在我在受刑,但一定要記得:「一善破千災,境界來臨時,心中要持一個『寬』字;小愛充滿煩惱,大愛輕安自在。」這些分享讓我努力提升自己,歡喜接納生命要我們學會的道理。

自從與師姊談話後,我每天一早起床,必定捐出一元郵票,加上念經、抄經,以感恩心面對每一天,讓愛與善充滿自己。這樣的行動真的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讓正在受刑的我變得很幸福,帶給我心靈安定的力量;當自己充滿感恩,不僅有能力關懷別人,還改善了我與大姊的關係。

原本一直不諒解我,對我不聞不問的大姊,透過媽媽告訴我:「好好在監獄充實自己,多讀點書,有課程就去上,家裏的我們一定會支持你的,不用擔心!」還特地煮了超級暖心的會客菜給我。收到這份意外的大禮,我偷偷流下男兒淚,更下定決心要繼續努力精進,每一天都要接上「慈濟電源」,好好照亮自己、傳愛給更多人。

感恩帶我走入慈濟的林裕鉦師兄,在人生最低潮時給我最關鍵的救命繩;感謝慈濟監獄關懷團隊,讓我能持續感受愛與善的光亮;感謝慈濟人不斷在世界各個角落付出,傳達正念、點亮人心善的明燈;最後要感謝《慈濟》月刊編採團隊,每期的內容都是最佳的人生指南,給我滿滿的善知識與同學們分享。

期待走出鐵窗的那天,感恩慈濟帶給我的改變,不管在何時何地,都不動搖自己的善心,並度化於人,才能無愧於慈濟幫助我的一切。

十三至十四日 醫師也是教育家

3.13~14《農二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醫師也是教育家,不只治病,還要傳達、帶動、開導身心保健之道。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跟隨全球慈濟人「遊學」

三月十三日,花蓮慈濟中小學師長分享寒假期間海外教育交流見聞,上人肯定現在的教育有優良成果,可以參與臺灣的比賽、國際的活動,展現慈濟教育人文之美。大家有心向外推廣慈濟教育,就要向內取材;教育志業的資料很豐富,需要好好整理,呈現天下典範的教育。

「在這個世紀,有慈濟在臺灣,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有多大?花蓮的教育環境若沒有慈濟,今天又是什麼情況?我們整理歷史資料,要把時間、空間、人間連貫起來,志業要永續。」上人說,慈濟學校也要有教聯會,把海內外各地的教聯會老師凝聚起來,完整傳承慈濟教育理念與方法;除了前人用心耕耘,後面也要有人用心跟隨,才能穩定傳續。

「看到慈中孩子們出國遊學,無論到哪一個國家,遊學同時受教育,並且發揮影響力,讓海外人士從孩子的服裝儀容、言行舉止,看見慈濟教育品質,也就是慈濟人文。人文不只在臺上展現,而是在平時的舉止行動;學生跟著老師外出,服裝整齊,走路整隊,這就是人文,從行儀可以知內涵,從心出發、從心行禮。」

上人表示自己每天在書房,哪裏也沒有去,卻也隨著全球慈濟人的腳步在世界各地「遊學」;慈濟菩薩在人間的付出,都是很寶貴的生命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有些國家的慈濟人,勇敢走入治安不好的社區,去幫助貧苦居民、幫助孩子安心就學;他們在那裏也等於是弘法利生,發揮慈濟精神去安頓那些貧窮苦難人,去分享慈濟的法,也是為他們做教育。這群慈濟人大多非教職人員,卻可以視為老師的老師,他們的言行是從心出發,在危險地帶淨化人心,每一位在各地留下的足跡都很有價值;吸收了道理、知道了方法,實際走出去才會有進步,走出去才有辦法在人間發揮影響力。」

「像你們遊學,邊走也邊教,用什麼教?身教。不只是穿著整齊,言語動作也讓人看在眼裏。從你們的簡報看到孩子出門在外,行動很整齊,老師也一樣,讓當地教育機構看了受感動,也願意來訪慈濟,這叫作遊學教育。若是心沒有顧好,就變成遊覽而非遊學。孔子周遊列國,也是邊走邊教育;而現在的慈濟歷史,已經有很豐富的內容,可以作為現在與後世的教育。」

「我們要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間寫歷史,你們的教育精神,若沒有好好寫下來,以後的人看不到慈濟中小學的歷史足跡。教聯會要從慈濟學校重新出發,否則慈濟學校的老師沒有聯合起來推行慈濟人文教育,如何教學生,更不用說要向外推廣;從慈濟學校凝聚起教聯會,慈濟人文教育才能代代相傳,精神代代延續;還要將你們投入慈濟教育的心,以及教育方法留下來,彙整影像、文字出版成書,才能長久傳承。」

上人期許慈濟教育要培養無漏的智慧,把孩子教成人間的良師,不一定從事教職,但是行儀讓人看了覺得很有修養,讓人覺得態度、威儀很值得學習,這就是人間典範,也是能夠教育大眾的老師。

花蓮慈大附小元月赴美國校際交流,期間參訪舊金山景點與慈濟北加州分會。(相片提供/慈大附中國小部)

醫與病之間是生命的連線

三月十四日,於醫療志策會聆聽主管們分享後,上人說,此時世間災難不斷,聽大家報告目前的新冠肺炎和流感疫情,以及院內感染防治管控,想到佛經所說的疾疫災,這是小三災之一,很令人擔心;病毒、病菌,肉眼看不到,難以防範,唯有做好防護措施。

「要預防感染,就要保持環境整潔,其實不只淨化空間,還要淨化人心。應知病從口入,人們為了滿足口欲,大量飼養牲畜而破壞大地、傷殺生命,可謂傷天害理,與我們提倡的搶救生命或救濟眾生背道而馳。我們是佛教慈濟醫院,就要做到真正的身、心淨化,教育、帶動病人。」

醫師在臨床上面對許多習慣不好的病患,例如酗酒、抽菸,與所患的病症有很大的關聯。上人說,戒酒、戒菸需要克服心中的貪欲,對於這些病患,要靠醫師教育、開導他們,所以醫師也是教育家,平時可以向大眾傳達衛生教育,教大家如何保健、維護好身體機能,以預防生病等。當各種病毒持續在人間散播的時候,醫療人員要負起重任,不只治病,更要宣導如何防範。

「醫病之間要建立情感,醫療人員對病患的情,就是菩薩的覺有情。醫與病之間是生命的連線,這一條有情線,要靠大家用心拉好;生命脆弱,就像一條絲線,沒有拉好就會斷掉。其實生命很有韌性、有耐力,千斤萬擔都能承擔,但是經不起微細到看不見的細菌、病毒感染;輕如毫芒、重如泰山,醫療就像在泰山之下,要挑起這個重大的責任。用生命走入生命,守護生命,這就是我們要承擔的責任。」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3.13~14《農二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醫師也是教育家,不只治病,還要傳達、帶動、開導身心保健之道。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跟隨全球慈濟人「遊學」

三月十三日,花蓮慈濟中小學師長分享寒假期間海外教育交流見聞,上人肯定現在的教育有優良成果,可以參與臺灣的比賽、國際的活動,展現慈濟教育人文之美。大家有心向外推廣慈濟教育,就要向內取材;教育志業的資料很豐富,需要好好整理,呈現天下典範的教育。

「在這個世紀,有慈濟在臺灣,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有多大?花蓮的教育環境若沒有慈濟,今天又是什麼情況?我們整理歷史資料,要把時間、空間、人間連貫起來,志業要永續。」上人說,慈濟學校也要有教聯會,把海內外各地的教聯會老師凝聚起來,完整傳承慈濟教育理念與方法;除了前人用心耕耘,後面也要有人用心跟隨,才能穩定傳續。

「看到慈中孩子們出國遊學,無論到哪一個國家,遊學同時受教育,並且發揮影響力,讓海外人士從孩子的服裝儀容、言行舉止,看見慈濟教育品質,也就是慈濟人文。人文不只在臺上展現,而是在平時的舉止行動;學生跟著老師外出,服裝整齊,走路整隊,這就是人文,從行儀可以知內涵,從心出發、從心行禮。」

上人表示自己每天在書房,哪裏也沒有去,卻也隨著全球慈濟人的腳步在世界各地「遊學」;慈濟菩薩在人間的付出,都是很寶貴的生命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有些國家的慈濟人,勇敢走入治安不好的社區,去幫助貧苦居民、幫助孩子安心就學;他們在那裏也等於是弘法利生,發揮慈濟精神去安頓那些貧窮苦難人,去分享慈濟的法,也是為他們做教育。這群慈濟人大多非教職人員,卻可以視為老師的老師,他們的言行是從心出發,在危險地帶淨化人心,每一位在各地留下的足跡都很有價值;吸收了道理、知道了方法,實際走出去才會有進步,走出去才有辦法在人間發揮影響力。」

「像你們遊學,邊走也邊教,用什麼教?身教。不只是穿著整齊,言語動作也讓人看在眼裏。從你們的簡報看到孩子出門在外,行動很整齊,老師也一樣,讓當地教育機構看了受感動,也願意來訪慈濟,這叫作遊學教育。若是心沒有顧好,就變成遊覽而非遊學。孔子周遊列國,也是邊走邊教育;而現在的慈濟歷史,已經有很豐富的內容,可以作為現在與後世的教育。」

「我們要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間寫歷史,你們的教育精神,若沒有好好寫下來,以後的人看不到慈濟中小學的歷史足跡。教聯會要從慈濟學校重新出發,否則慈濟學校的老師沒有聯合起來推行慈濟人文教育,如何教學生,更不用說要向外推廣;從慈濟學校凝聚起教聯會,慈濟人文教育才能代代相傳,精神代代延續;還要將你們投入慈濟教育的心,以及教育方法留下來,彙整影像、文字出版成書,才能長久傳承。」

上人期許慈濟教育要培養無漏的智慧,把孩子教成人間的良師,不一定從事教職,但是行儀讓人看了覺得很有修養,讓人覺得態度、威儀很值得學習,這就是人間典範,也是能夠教育大眾的老師。

花蓮慈大附小元月赴美國校際交流,期間參訪舊金山景點與慈濟北加州分會。(相片提供/慈大附中國小部)

醫與病之間是生命的連線

三月十四日,於醫療志策會聆聽主管們分享後,上人說,此時世間災難不斷,聽大家報告目前的新冠肺炎和流感疫情,以及院內感染防治管控,想到佛經所說的疾疫災,這是小三災之一,很令人擔心;病毒、病菌,肉眼看不到,難以防範,唯有做好防護措施。

「要預防感染,就要保持環境整潔,其實不只淨化空間,還要淨化人心。應知病從口入,人們為了滿足口欲,大量飼養牲畜而破壞大地、傷殺生命,可謂傷天害理,與我們提倡的搶救生命或救濟眾生背道而馳。我們是佛教慈濟醫院,就要做到真正的身、心淨化,教育、帶動病人。」

醫師在臨床上面對許多習慣不好的病患,例如酗酒、抽菸,與所患的病症有很大的關聯。上人說,戒酒、戒菸需要克服心中的貪欲,對於這些病患,要靠醫師教育、開導他們,所以醫師也是教育家,平時可以向大眾傳達衛生教育,教大家如何保健、維護好身體機能,以預防生病等。當各種病毒持續在人間散播的時候,醫療人員要負起重任,不只治病,更要宣導如何防範。

「醫病之間要建立情感,醫療人員對病患的情,就是菩薩的覺有情。醫與病之間是生命的連線,這一條有情線,要靠大家用心拉好;生命脆弱,就像一條絲線,沒有拉好就會斷掉。其實生命很有韌性、有耐力,千斤萬擔都能承擔,但是經不起微細到看不見的細菌、病毒感染;輕如毫芒、重如泰山,醫療就像在泰山之下,要挑起這個重大的責任。用生命走入生命,守護生命,這就是我們要承擔的責任。」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八至九日 心開意解

3.8~9《農正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道理想得通,不只解開自己的煩惱,更要化解惡緣結善緣。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當下這一刻,影響到以後

三月八日,馬來西亞慈濟人與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教師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說,人生學無止境,累生累世有學不完的真諦、道理,而此時大家有緣共聚在慈濟,無論在臺灣或馬來西亞,還有尼泊爾,人人有心、有願,彼此的緣就可以結合起來,走在佛陀為眾生指引的大道上。

「我時常感恩自己有好因緣,因緣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過去生種的因、結的緣。我們今生也在為未來而造作因緣,每一天的每一個心念、每一個腳步,都會影響到明天與以後,所以要把握當下這一刻。每天的八萬六千四百秒,秒秒都是我們的關卡,秒秒的心念都在生、住、異、滅中,若因感動而發心立願,生起一股力量,就要把握住這個念頭與力量,隨著時間成就一切,達成心願。」

上人肯定馬來西亞的慈濟志業能夠發展得這麼好,是因為資深慈濟人用心用愛接引、帶動新進者;領眾者並非用威權服人,而是用愛的語言鼓勵、褒揚大家,讓人感受到真誠的愛,覺得受到肯定,進而發心承擔志業責任,能再接引人、帶動人。所以每一位慈濟人都是一顆飽滿的種子,再接引出來的新進者,也能成長為可以不斷產生好種子的大樹,不只能庇蔭馬來西亞的苦難人,還可以跨國付出,並接引其他國度的人間菩薩。

上人請老師們與師兄師姊把握時間、把握因緣,不要空過時日;聞法要入心,記得住、放在心裏,還要身體力行,否則就像一顆種子,錯過了播種的時機而沒有發芽,也就不會有收穫。「大家已經投入慈濟,很清楚慈濟的方向與道路,要落實清淨無染的無私大愛,就要用心精進,步步踏實。靜思語教學是教育的好方法,簡單的靜思語,幼小的孩子可以吸收入心,大人聽到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運用靜思語的道理,也能受教。」

「一念心是一顆種子,還要會合人人的緣,人多力量大,慈濟志業需要這麼多人的心力推動,所以我要時常提醒自己,對人要親切,與人互動要和氣,用真誠的愛接引人。」上人勉勵大家學習資深典範,用愛接引、帶動人,一代傳一代,讓菩薩種子不斷地從「一」生無量。

今日所結果,過去種下因

三月九日,馬來西亞雪隆四合一幹部與上人座談,上人聆聽師兄師姊述說無常人生、病痛之苦,指出若對人生無常有切身體會,認清生老病死的人生自然法則,就要用因緣果報的道理開導自己,平靜以對。境界來時,無須抱怨:「我平常做很多好事,也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是我?」會這麼想,就是還不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平常聽的法沒有入心中。學佛、了解法,就要用法開啟心門,認知這是過去種下的因,現在結的果。

「無論如何,我們過去也有造福,結下好緣,現在見面共聚,彼此投緣;你們看到師父就心生歡喜,聽到師父說話,你們聽入心,當你們心裏有苦、有難、有掙扎,師父說的話就會浮現腦海,想到師父說要打開心門,要放下,不爭為安,你們將這些話當成法來用,就度過了一件煩惱事。」

上人對大家說,法在心中,遇事能夠用法解心結,就是「有法度」,先能做到度自己;當心開意解、煩惱滅除之後,也能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讓別人也能聞法善用,這就是聞法、說法、傳法;自己經歷過、用過法而獲益,把道理和經驗傳給別人,讓人受用,即是以法度人,這就是聞法功德。假如聽再多的法,自己沒有受用,讓煩惱延續;或是有因緣卻不傳給別人,解開別人的煩惱,沒有與眾生結好緣,實在很可惜。

上人指出,即使是佛也不能度無緣眾生,所以有智慧要度眾生,還要結好眾生緣,才能讓人見面投緣,願意聽從引導而解開心結、脫離心靈的困苦。「有的人一次又一次被最愛的人背叛,一次又一次被傷害而痛苦,心靈總是在不甘願、不諒解、仇恨的負面情緒中翻攪。其實生命隨著時間不斷過去,總是為了這些事煩惱、受折磨,又有什麼用?要想通因緣果報、無常、苦、空的道理。」

「我們做好事會有好報,沒有錯,但不是僅僅要做來補;如是因,現在得到的是過去做的,我們現在做的是未來得,所以是『做來囤』,為來生囤積好因緣。不過我們在這一生除了甘願承受過去生造作而來的惡業,還可以解冤釋結,把複雜而糾纏的結打斷,轉惡緣為善緣。」

「即使我們現在行菩薩道,難免也會接觸到過去結了不好的緣的人,我們要主動對他們好,拉回來與我們一起做慈濟事;或許也有即使我們一直付出,還是無法與我們修好的人,我們要用寬大的心面對他。他不願解開惡緣,我們自己解開,才不會在來生再糾纏。」

上人說,菩薩度有緣人,有不少師兄師姊度全家人投入慈濟,全家和樂有福;然而不只是度家人,還要度無量眾生,請師兄師姊抱持這樣的心態,讓馬來西亞有更多慈濟的好因緣,人間菩薩相互勉勵、彼此度化,把馬來西亞的慈濟志業推動得更好,推展得更廣。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3.8~9《農正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道理想得通,不只解開自己的煩惱,更要化解惡緣結善緣。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當下這一刻,影響到以後

三月八日,馬來西亞慈濟人與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教師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說,人生學無止境,累生累世有學不完的真諦、道理,而此時大家有緣共聚在慈濟,無論在臺灣或馬來西亞,還有尼泊爾,人人有心、有願,彼此的緣就可以結合起來,走在佛陀為眾生指引的大道上。

「我時常感恩自己有好因緣,因緣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過去生種的因、結的緣。我們今生也在為未來而造作因緣,每一天的每一個心念、每一個腳步,都會影響到明天與以後,所以要把握當下這一刻。每天的八萬六千四百秒,秒秒都是我們的關卡,秒秒的心念都在生、住、異、滅中,若因感動而發心立願,生起一股力量,就要把握住這個念頭與力量,隨著時間成就一切,達成心願。」

上人肯定馬來西亞的慈濟志業能夠發展得這麼好,是因為資深慈濟人用心用愛接引、帶動新進者;領眾者並非用威權服人,而是用愛的語言鼓勵、褒揚大家,讓人感受到真誠的愛,覺得受到肯定,進而發心承擔志業責任,能再接引人、帶動人。所以每一位慈濟人都是一顆飽滿的種子,再接引出來的新進者,也能成長為可以不斷產生好種子的大樹,不只能庇蔭馬來西亞的苦難人,還可以跨國付出,並接引其他國度的人間菩薩。

上人請老師們與師兄師姊把握時間、把握因緣,不要空過時日;聞法要入心,記得住、放在心裏,還要身體力行,否則就像一顆種子,錯過了播種的時機而沒有發芽,也就不會有收穫。「大家已經投入慈濟,很清楚慈濟的方向與道路,要落實清淨無染的無私大愛,就要用心精進,步步踏實。靜思語教學是教育的好方法,簡單的靜思語,幼小的孩子可以吸收入心,大人聽到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運用靜思語的道理,也能受教。」

「一念心是一顆種子,還要會合人人的緣,人多力量大,慈濟志業需要這麼多人的心力推動,所以我要時常提醒自己,對人要親切,與人互動要和氣,用真誠的愛接引人。」上人勉勵大家學習資深典範,用愛接引、帶動人,一代傳一代,讓菩薩種子不斷地從「一」生無量。

今日所結果,過去種下因

三月九日,馬來西亞雪隆四合一幹部與上人座談,上人聆聽師兄師姊述說無常人生、病痛之苦,指出若對人生無常有切身體會,認清生老病死的人生自然法則,就要用因緣果報的道理開導自己,平靜以對。境界來時,無須抱怨:「我平常做很多好事,也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是我?」會這麼想,就是還不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平常聽的法沒有入心中。學佛、了解法,就要用法開啟心門,認知這是過去種下的因,現在結的果。

「無論如何,我們過去也有造福,結下好緣,現在見面共聚,彼此投緣;你們看到師父就心生歡喜,聽到師父說話,你們聽入心,當你們心裏有苦、有難、有掙扎,師父說的話就會浮現腦海,想到師父說要打開心門,要放下,不爭為安,你們將這些話當成法來用,就度過了一件煩惱事。」

上人對大家說,法在心中,遇事能夠用法解心結,就是「有法度」,先能做到度自己;當心開意解、煩惱滅除之後,也能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讓別人也能聞法善用,這就是聞法、說法、傳法;自己經歷過、用過法而獲益,把道理和經驗傳給別人,讓人受用,即是以法度人,這就是聞法功德。假如聽再多的法,自己沒有受用,讓煩惱延續;或是有因緣卻不傳給別人,解開別人的煩惱,沒有與眾生結好緣,實在很可惜。

上人指出,即使是佛也不能度無緣眾生,所以有智慧要度眾生,還要結好眾生緣,才能讓人見面投緣,願意聽從引導而解開心結、脫離心靈的困苦。「有的人一次又一次被最愛的人背叛,一次又一次被傷害而痛苦,心靈總是在不甘願、不諒解、仇恨的負面情緒中翻攪。其實生命隨著時間不斷過去,總是為了這些事煩惱、受折磨,又有什麼用?要想通因緣果報、無常、苦、空的道理。」

「我們做好事會有好報,沒有錯,但不是僅僅要做來補;如是因,現在得到的是過去做的,我們現在做的是未來得,所以是『做來囤』,為來生囤積好因緣。不過我們在這一生除了甘願承受過去生造作而來的惡業,還可以解冤釋結,把複雜而糾纏的結打斷,轉惡緣為善緣。」

「即使我們現在行菩薩道,難免也會接觸到過去結了不好的緣的人,我們要主動對他們好,拉回來與我們一起做慈濟事;或許也有即使我們一直付出,還是無法與我們修好的人,我們要用寬大的心面對他。他不願解開惡緣,我們自己解開,才不會在來生再糾纏。」

上人說,菩薩度有緣人,有不少師兄師姊度全家人投入慈濟,全家和樂有福;然而不只是度家人,還要度無量眾生,請師兄師姊抱持這樣的心態,讓馬來西亞有更多慈濟的好因緣,人間菩薩相互勉勵、彼此度化,把馬來西亞的慈濟志業推動得更好,推展得更廣。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你為什麼不害怕♫

餘震不斷,我和醫師穿梭在病房間安撫病患,其中一位家屬問我:「你為什麼看起來不會害怕?」和同仁交班後,我才發覺自己的手顫抖著; 在恐懼中壓抑害怕情緒,堅守崗位,我想就是醫護人員的信念吧。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張亦呈校友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四月三日早晨七點多,花蓮慈濟醫院九樓的中醫病房護理站,我和值班的陳冠蓁中醫師正各自準備交接給白班同仁的資料,突然間聽見像野獸低吼的地鳴聲,接著是逐漸劇烈的搖晃。隨著晃動愈來愈劇烈,我們連忙蹲下、抓緊桌緣,來自病房的尖叫聲此起彼落,我與陳醫師對望,不約而同地往病房方向奔去。

我小看了這次的震度,在走廊上,我被劇烈晃動拋飛,身體重重落在地上滑出去,險些撞到牆壁;在後頭的陳醫師親眼目睹一切,簡直不敢相信。快速確認自己沒有大礙後,我趕緊起身,依序到各個病房關心病人及陪病者的安危,檢查呼吸機設備是否正常運作。

地鳴聲伴隨著餘震不斷,我和陳醫師在病房間穿梭安撫,其中有一位家屬抱著病床上的母親,問我:「你為什麼看起來不會害怕?」

這問題我也在心裏自問,而後笑著回答:「我哪裏不會怕,但知道我們醫院建築物是最堅固的,而且這種時候就是要臨危不亂,這樣你們才能更安心啊!」家屬聽完後,立即對我比了個「讚」,說道:「果然是訓練有素的護理師。」他的笑容讓我明白,他的恐懼與害怕已緩解不少。

同仁陸續趕到接班,大家齊心協力將病房稍作整理,所有事情暫時告一段落後,我才發覺自己的手在顫抖著。醫護人員的工作信念,就是在恐懼中壓抑害怕情緒,堅守崗位,我想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在病房安撫病人、家屬時,聽到醫院廣播「中級紅色九號」,我思考在大量傷患到來的時刻,中醫護理能幫上什麼忙?考量當下的治療,必須是操作簡便快速、安全、適應症又廣泛的,因此我攜帶耳豆,陳醫師帶雷射針灸筆,一同前往急診。

我們醫院有成立急診中西醫整合醫療,中醫部與急診有過許多合作經驗,因此急診的同仁清楚我們能如何幫助震傷民眾。我們來到輕傷區,主動關懷等待治療,或已治療完等待拿藥的傷患,並提供中醫治療。陳醫師利用雷射針灸緩解疼痛,而我給予耳豆貼於心點、肝點、神門這三個穴位,邊貼邊提醒他們,之後可不時按按耳豆,幫助緩解疼痛及穩定情緒。

有位傷患讓我印象深刻,她坐在輪椅上、頭頂著冰敷袋,等待辦理出院,從表情看得出來,她很不知所措。我們上前關心,了解她是被掉落物砸中頭部,頭頂縫了好幾針。一邊安撫她,一邊給她貼耳豆時,她突然哽咽,握著我的手說:「很難得在這個緊急時刻,有醫護人員注意到輕傷者的感受。到現在我還很害怕,但真的很感恩你們!」

能收到病患的肯定及道謝,這是堅持臨床工作最大的動力。西醫搶救生命,照顧緊急傷患;中醫接力緩解疼痛、安定心神,相信花東地區的醫療照護會更加細緻。

餘震不斷,我和醫師穿梭在病房間安撫病患,其中一位家屬問我:「你為什麼看起來不會害怕?」和同仁交班後,我才發覺自己的手顫抖著; 在恐懼中壓抑害怕情緒,堅守崗位,我想就是醫護人員的信念吧。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張亦呈校友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四月三日早晨七點多,花蓮慈濟醫院九樓的中醫病房護理站,我和值班的陳冠蓁中醫師正各自準備交接給白班同仁的資料,突然間聽見像野獸低吼的地鳴聲,接著是逐漸劇烈的搖晃。隨著晃動愈來愈劇烈,我們連忙蹲下、抓緊桌緣,來自病房的尖叫聲此起彼落,我與陳醫師對望,不約而同地往病房方向奔去。

我小看了這次的震度,在走廊上,我被劇烈晃動拋飛,身體重重落在地上滑出去,險些撞到牆壁;在後頭的陳醫師親眼目睹一切,簡直不敢相信。快速確認自己沒有大礙後,我趕緊起身,依序到各個病房關心病人及陪病者的安危,檢查呼吸機設備是否正常運作。

地鳴聲伴隨著餘震不斷,我和陳醫師在病房間穿梭安撫,其中有一位家屬抱著病床上的母親,問我:「你為什麼看起來不會害怕?」

這問題我也在心裏自問,而後笑著回答:「我哪裏不會怕,但知道我們醫院建築物是最堅固的,而且這種時候就是要臨危不亂,這樣你們才能更安心啊!」家屬聽完後,立即對我比了個「讚」,說道:「果然是訓練有素的護理師。」他的笑容讓我明白,他的恐懼與害怕已緩解不少。

同仁陸續趕到接班,大家齊心協力將病房稍作整理,所有事情暫時告一段落後,我才發覺自己的手在顫抖著。醫護人員的工作信念,就是在恐懼中壓抑害怕情緒,堅守崗位,我想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在病房安撫病人、家屬時,聽到醫院廣播「中級紅色九號」,我思考在大量傷患到來的時刻,中醫護理能幫上什麼忙?考量當下的治療,必須是操作簡便快速、安全、適應症又廣泛的,因此我攜帶耳豆,陳醫師帶雷射針灸筆,一同前往急診。

我們醫院有成立急診中西醫整合醫療,中醫部與急診有過許多合作經驗,因此急診的同仁清楚我們能如何幫助震傷民眾。我們來到輕傷區,主動關懷等待治療,或已治療完等待拿藥的傷患,並提供中醫治療。陳醫師利用雷射針灸緩解疼痛,而我給予耳豆貼於心點、肝點、神門這三個穴位,邊貼邊提醒他們,之後可不時按按耳豆,幫助緩解疼痛及穩定情緒。

有位傷患讓我印象深刻,她坐在輪椅上、頭頂著冰敷袋,等待辦理出院,從表情看得出來,她很不知所措。我們上前關心,了解她是被掉落物砸中頭部,頭頂縫了好幾針。一邊安撫她,一邊給她貼耳豆時,她突然哽咽,握著我的手說:「很難得在這個緊急時刻,有醫護人員注意到輕傷者的感受。到現在我還很害怕,但真的很感恩你們!」

能收到病患的肯定及道謝,這是堅持臨床工作最大的動力。西醫搶救生命,照顧緊急傷患;中醫接力緩解疼痛、安定心神,相信花東地區的醫療照護會更加細緻。

三日 耕耘才有收穫

3.3《農正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一念發心就是一顆種子,人人都是耕耘心田的農夫。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聞法受益,回饋佛陀故鄉

三月的全球精進日,海內外慈濟人齊集各地慈濟會所,透過連線共修精進。上人談及慈濟回饋佛陀故鄉,援助當地貧苦居民,是為了感恩佛陀給予精神理念。佛陀修行成道之後,以其覺悟的智慧對眾生說法。雖然時間已經過了二千五百多年,不過佛法經由歷代高僧大德傳承、翻譯、弘傳,讓佛陀慧命延續迄今,讓人聞法受益。

上人也談到,佛經在這段時間輾轉流傳,經文艱深,若只教人讀經,無法真正體會其中意義,且過去交通不便,資訊傳播受限,難以讓大眾普遍接觸佛法,所以佛法難以入世;其實佛法就在生活中,是可以在生活中運用的方法,若能夠讓人人體會,佛法就能淨化人間。現在科技發達、交通便利,有助弘法利生,請全球慈濟人多用心聞法、傳法,淨化人心。

上人說,自從拜師時領受「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盡此生都朝此方向努力不懈。雖然一路走來的確很辛苦,不過自己很甘願,天天都在感恩中,感佛恩、感師長恩、感父母恩。「若沒有父母生育,就沒有今天的我;沒有導師允許、接引我,我就無法受戒,無法受戒,我也沒有今天,所以我感恩父母、師長,也感恩眾生的成就。為眾生,我要信受奉行佛法的教育;為佛教,我要走入人群才能真正度眾生。」

「既然出家,不只是為自己求法而獨善其身,我是為眾生而求法,了解佛法,我才能為眾生說法,能說還要能行,為眾生而開啟人間道場。人間道場已經從臺灣開啟到國際間,普天之下發生多少災難,天災、人禍、貧窮、病苦,多少苦難人需要有人救助,無法只憑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需要會合天下人的力量。所以我們聽法、接受法,還要走入人間施行佛法,不斷帶動出人間菩薩。」

上人期勉全球慈濟人精進用功,尤其現在科技傳播很方便,只要本會開放網路連結,就可以即時聆聽師父說話,或是聽其他國家地區的師兄師姊分享,隨時隨地都可以聞法。就如剛才林靜憪師姊分享慈濟在尼泊爾、印度所進行的回饋佛陀故鄉專案,大家都能聽到、看到當地貧困居民的苦相,反觀自己很有福,能安坐各地慈濟道場聞法,在佛陀故鄉的民眾反而難以接觸到佛法。

「你我領受佛法的利益,現在有因緣回饋佛陀故鄉,不只幫助居民安定生活,幫助當地教育,讓他們的未來有希望,還要把佛陀正法傳回當地,帶動在地的人間菩薩,同行菩薩道,從身心靈徹底翻轉人生。」

菩薩在人間,佛法在生活中,人生的轉變就在於一念心。「凡夫與佛的境界,距離很遙遠,然而發心行菩薩道只在一念間,覺悟也在一念間;我們看到了人間苦難,反觀自己有福,要思考福從哪裏來?是過去生造福而來。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為未來造福,結下好因緣。就如現在吃的米飯是去年播種的稻穀,來生要有豐富的好人生,今生就要好好播種與耕耘。」

「人間的苦難很多,我們已經知道理,還要走入人群去度化眾生。這就是我們現在要有的覺悟,就是我們現在要走的菩薩道。知道如果不做,永遠是凡夫一個,知而不覺,永遠都是在苦難中,就如徒然擁有一片田地,卻不去耕作,放任田地雜草叢生。」

「參天大樹也是從一顆種子開始長起,最初的這顆種子,就是我們的心,照顧好一念發心,身體力行去做、去付出;我們付出是無私、無所求,但是功德自然回向給我們自己,本來就是我們用功所得,不用求,自然隨著時間就會有收穫。」

上人說,有付出的因緣要及時把握,或是牽起因與緣,來成就果與報。「人人都是播種的人,是自我耕耘的農夫,師父與你們一樣,我也在播種,我也在耕耘,每天向自己說感恩,感恩我有在用功,因為我要生生世世行菩薩道;要消業障、多懺悔,常常自我警惕與反省─不對的話不要說、不對的事不要做,要說對人有用的話,要做能夠度人的行動。請大家殷勤精進,弘法利生,時時多用心。」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3.3《農正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一念發心就是一顆種子,人人都是耕耘心田的農夫。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聞法受益,回饋佛陀故鄉

三月的全球精進日,海內外慈濟人齊集各地慈濟會所,透過連線共修精進。上人談及慈濟回饋佛陀故鄉,援助當地貧苦居民,是為了感恩佛陀給予精神理念。佛陀修行成道之後,以其覺悟的智慧對眾生說法。雖然時間已經過了二千五百多年,不過佛法經由歷代高僧大德傳承、翻譯、弘傳,讓佛陀慧命延續迄今,讓人聞法受益。

上人也談到,佛經在這段時間輾轉流傳,經文艱深,若只教人讀經,無法真正體會其中意義,且過去交通不便,資訊傳播受限,難以讓大眾普遍接觸佛法,所以佛法難以入世;其實佛法就在生活中,是可以在生活中運用的方法,若能夠讓人人體會,佛法就能淨化人間。現在科技發達、交通便利,有助弘法利生,請全球慈濟人多用心聞法、傳法,淨化人心。

上人說,自從拜師時領受「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盡此生都朝此方向努力不懈。雖然一路走來的確很辛苦,不過自己很甘願,天天都在感恩中,感佛恩、感師長恩、感父母恩。「若沒有父母生育,就沒有今天的我;沒有導師允許、接引我,我就無法受戒,無法受戒,我也沒有今天,所以我感恩父母、師長,也感恩眾生的成就。為眾生,我要信受奉行佛法的教育;為佛教,我要走入人群才能真正度眾生。」

「既然出家,不只是為自己求法而獨善其身,我是為眾生而求法,了解佛法,我才能為眾生說法,能說還要能行,為眾生而開啟人間道場。人間道場已經從臺灣開啟到國際間,普天之下發生多少災難,天災、人禍、貧窮、病苦,多少苦難人需要有人救助,無法只憑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需要會合天下人的力量。所以我們聽法、接受法,還要走入人間施行佛法,不斷帶動出人間菩薩。」

上人期勉全球慈濟人精進用功,尤其現在科技傳播很方便,只要本會開放網路連結,就可以即時聆聽師父說話,或是聽其他國家地區的師兄師姊分享,隨時隨地都可以聞法。就如剛才林靜憪師姊分享慈濟在尼泊爾、印度所進行的回饋佛陀故鄉專案,大家都能聽到、看到當地貧困居民的苦相,反觀自己很有福,能安坐各地慈濟道場聞法,在佛陀故鄉的民眾反而難以接觸到佛法。

「你我領受佛法的利益,現在有因緣回饋佛陀故鄉,不只幫助居民安定生活,幫助當地教育,讓他們的未來有希望,還要把佛陀正法傳回當地,帶動在地的人間菩薩,同行菩薩道,從身心靈徹底翻轉人生。」

菩薩在人間,佛法在生活中,人生的轉變就在於一念心。「凡夫與佛的境界,距離很遙遠,然而發心行菩薩道只在一念間,覺悟也在一念間;我們看到了人間苦難,反觀自己有福,要思考福從哪裏來?是過去生造福而來。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為未來造福,結下好因緣。就如現在吃的米飯是去年播種的稻穀,來生要有豐富的好人生,今生就要好好播種與耕耘。」

「人間的苦難很多,我們已經知道理,還要走入人群去度化眾生。這就是我們現在要有的覺悟,就是我們現在要走的菩薩道。知道如果不做,永遠是凡夫一個,知而不覺,永遠都是在苦難中,就如徒然擁有一片田地,卻不去耕作,放任田地雜草叢生。」

「參天大樹也是從一顆種子開始長起,最初的這顆種子,就是我們的心,照顧好一念發心,身體力行去做、去付出;我們付出是無私、無所求,但是功德自然回向給我們自己,本來就是我們用功所得,不用求,自然隨著時間就會有收穫。」

上人說,有付出的因緣要及時把握,或是牽起因與緣,來成就果與報。「人人都是播種的人,是自我耕耘的農夫,師父與你們一樣,我也在播種,我也在耕耘,每天向自己說感恩,感恩我有在用功,因為我要生生世世行菩薩道;要消業障、多懺悔,常常自我警惕與反省─不對的話不要說、不對的事不要做,要說對人有用的話,要做能夠度人的行動。請大家殷勤精進,弘法利生,時時多用心。」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至十一日 眾生與佛平等

3.10~11《農二月‧初一至初二》

【靜思小語】眾生皆有佛性,至誠之心就是佛心,清淨本性就是智慧。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慈濟人的獨特之處

三月十日,與返臺參加全美合心共識會的美國慈濟人座談,上人說,佛陀來人間教導菩薩法,而菩薩為苦難眾生開闢一條慈善之道,佛陀在這條慈善之道上,開展出智慧之道。慈善就是福,智慧是從至誠之心發揮出來,這分至誠之心就是佛心;人人本具佛性,而眾生的清淨佛心久受無明煩惱蒙蔽,需要有人引導,走上智慧之道,回歸佛心本性。

上人請大家思考,在現代,慈濟要如何更加深入人群度眾生。在此一時代,眾生心很複雜,因為科技發達,人們愈來愈倚賴科技,認為運用科技可以無所不為,愈漸背離佛心本性,偏離正軌。

上人指出,方便的科技工具與網路傳訊讓人如有神通,若用於正途,可以幫助人間發展,但若人心偏邪,運用科技為惡,就會威脅人間安全。「我們要淨化人心,顯出人人與佛同等的智慧,傳播善法普及天下、教化眾生,發揮真誠的大愛,顯示清淨無染的佛心本性。」

「在慈濟,真的可以看見人人本具佛心,發揮無私大愛,付出無所求。現在的社會中,人人都很忙,不過慈濟人仍以大愛為前提,撥出時間做慈濟,也要捨一點小愛先做大愛的事,很有智慧。太太因為先生來做慈濟,她心歡喜,多增加福;雖然在小愛中甜甜蜜蜜,但是在慈濟汲取法水,智慧之水是源源不絕。」

「各州慈濟人難得共聚,相互分享,可以聽到某一州的慈濟人如何運用智慧走入社會,為社會做更多事,讓更多家庭圓滿,則人間平安。」上人說,人人都有各自的小家庭,小家庭的愛無法容納很大的範圍;而慈濟大家庭可以包容每一個小家庭,讓家家都因為大愛而圓滿。請大家相互勉勵,共同發心立願造福人間,同時增長智慧。

上人鼓勵師兄師姊為人間而多發揮生命價值,不要只在私情小愛中糾纏,要把愛擴大,人人共善。「慈濟人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有共善的意志,有共善的大愛善念,願意無私付出,是名副其實的人間菩薩。」

上人說,雖然與全球人口相較,慈濟人還是極少數,度人的力量仍很微弱,但是每一位就像一盞燈,點亮了一支蠟燭,其他的蠟燭可以來引火,點亮更多盞燈,讓微弱的燭光漸漸明亮起來,讓愈多人顯露本具的佛性。「人人本來都具有佛心的覺悟智慧,只是睡著了,現在覺醒,就要端正自己、修好自己,同時不斷招攬人間菩薩,讓每個地方都有一盞燈,每一盞燈再點亮無量燈,度更多人,反轉更多迷茫的凡夫心,走上覺悟之道,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上人表示,因為眾生業力深重,需要更多菩薩出現在人間,發揮無量神通;請大家不斷招募人間菩薩,還要善用科技聞法、傳法,讓愛普及天下。

現在故事是未來經典

三月十一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說,現在科技發達,運用網路傳播就能立即普遍傳法,就如此時開放連線,全球各地的慈濟人與會眾,只要上網點擊就能同步聆聽主管同仁們的分享,以及師父所說的話,聽到師父對人間菩薩的聲聲讚歎,以及對於天下苦難的聲聲感嘆。「人間苦難多,菩薩從地湧現、從空而降,在座許多海外歸來的菩薩,搭飛機回到臺灣,有些還需要多次轉機,再經陸路,越過千山萬水而歸,大家都是同一念心的慈濟菩薩。」

「海外的菩薩們要做慈濟,其實不簡單,面對語文、文化的差異,要拉近人心,談何容易?就是靠著覺有情的菩薩心。全球是一個大空間,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共聞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育,佛陀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平等,佛與眾生無差別。其實佛陀要表達的是,他自己也是從凡夫而修行成為正等正覺,並且將修行的方法告訴眾生。」

「佛與眾生平等,但是人的思考觀念落差很大,才會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引來共業,造成氣候變遷。氣候變遷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或許大家都說自己沒有做壞事,其實是在生活中累積業力,不覺不知。我們現在要共同推素,素食非推不可,因為要淨化人心、淨化空氣,愛惜眾生命。」

「佛陀要救度眾生,我們也要如此發心立願,用大愛的心包容地球村,愛惜生命。」上人說,要用感恩心愛護眾生,因為平安富足的生活是大眾所成就;自己時時感恩,慈濟四大志業也是有許多人的心力投入,才能有如今的一步八腳印,志業足跡從臺灣遍及國際。

「我們是慈濟的第一代,有責任為後世而傳承,讓世世代代的慈濟人弘法利生,人人說好話、做慈濟,弘揚佛陀的精神,做慈濟的人間事。過去我曾說,走過、做就好,付出無所求;現在我很重視數據,希望留下有史實、有見證的真實歷史,因為我們要將精神理念傳於未來,現在的人品典範與人間故事是未來的經典,而且是傳揚人道精神的經典。」

上人指出,法不在多,只要能讓人受用,即使是簡單的一、二句話,也能在人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而這顆種子在有心人的照顧、耕耘之下,能長成參天大樹,年年開花結果,產生無量種子,又能向人間播種。「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人人都有靈山塔,只要用心自修,靈山法會永不散。

上人進一步說明,塔象徵崇高的品德,沒有人的德比佛德更高,而這分佛德是人人所仰望、所追求的。所以說人人有個靈山塔,以佛心為己心,要讓心量無限開闊,包容天下眾生;自己學佛修行,還要向外度眾生,接引、成就人間菩薩,已度者度當度者、當度者度未度者,要弘法利生,並且用心傳承。

「慈濟將近六十年有豐富的真實故事,慈濟人可以用說故事的方法,傳法入人間;此外,網路傳播很方便,只要有人有心傳法,有人有心要聽法,這些法就能傳入人心,讓人同入靈山法會,得見寶塔,共同在靈山塔下修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3.10~11《農二月‧初一至初二》

【靜思小語】眾生皆有佛性,至誠之心就是佛心,清淨本性就是智慧。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慈濟人的獨特之處

三月十日,與返臺參加全美合心共識會的美國慈濟人座談,上人說,佛陀來人間教導菩薩法,而菩薩為苦難眾生開闢一條慈善之道,佛陀在這條慈善之道上,開展出智慧之道。慈善就是福,智慧是從至誠之心發揮出來,這分至誠之心就是佛心;人人本具佛性,而眾生的清淨佛心久受無明煩惱蒙蔽,需要有人引導,走上智慧之道,回歸佛心本性。

上人請大家思考,在現代,慈濟要如何更加深入人群度眾生。在此一時代,眾生心很複雜,因為科技發達,人們愈來愈倚賴科技,認為運用科技可以無所不為,愈漸背離佛心本性,偏離正軌。

上人指出,方便的科技工具與網路傳訊讓人如有神通,若用於正途,可以幫助人間發展,但若人心偏邪,運用科技為惡,就會威脅人間安全。「我們要淨化人心,顯出人人與佛同等的智慧,傳播善法普及天下、教化眾生,發揮真誠的大愛,顯示清淨無染的佛心本性。」

「在慈濟,真的可以看見人人本具佛心,發揮無私大愛,付出無所求。現在的社會中,人人都很忙,不過慈濟人仍以大愛為前提,撥出時間做慈濟,也要捨一點小愛先做大愛的事,很有智慧。太太因為先生來做慈濟,她心歡喜,多增加福;雖然在小愛中甜甜蜜蜜,但是在慈濟汲取法水,智慧之水是源源不絕。」

「各州慈濟人難得共聚,相互分享,可以聽到某一州的慈濟人如何運用智慧走入社會,為社會做更多事,讓更多家庭圓滿,則人間平安。」上人說,人人都有各自的小家庭,小家庭的愛無法容納很大的範圍;而慈濟大家庭可以包容每一個小家庭,讓家家都因為大愛而圓滿。請大家相互勉勵,共同發心立願造福人間,同時增長智慧。

上人鼓勵師兄師姊為人間而多發揮生命價值,不要只在私情小愛中糾纏,要把愛擴大,人人共善。「慈濟人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有共善的意志,有共善的大愛善念,願意無私付出,是名副其實的人間菩薩。」

上人說,雖然與全球人口相較,慈濟人還是極少數,度人的力量仍很微弱,但是每一位就像一盞燈,點亮了一支蠟燭,其他的蠟燭可以來引火,點亮更多盞燈,讓微弱的燭光漸漸明亮起來,讓愈多人顯露本具的佛性。「人人本來都具有佛心的覺悟智慧,只是睡著了,現在覺醒,就要端正自己、修好自己,同時不斷招攬人間菩薩,讓每個地方都有一盞燈,每一盞燈再點亮無量燈,度更多人,反轉更多迷茫的凡夫心,走上覺悟之道,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上人表示,因為眾生業力深重,需要更多菩薩出現在人間,發揮無量神通;請大家不斷招募人間菩薩,還要善用科技聞法、傳法,讓愛普及天下。

現在故事是未來經典

三月十一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說,現在科技發達,運用網路傳播就能立即普遍傳法,就如此時開放連線,全球各地的慈濟人與會眾,只要上網點擊就能同步聆聽主管同仁們的分享,以及師父所說的話,聽到師父對人間菩薩的聲聲讚歎,以及對於天下苦難的聲聲感嘆。「人間苦難多,菩薩從地湧現、從空而降,在座許多海外歸來的菩薩,搭飛機回到臺灣,有些還需要多次轉機,再經陸路,越過千山萬水而歸,大家都是同一念心的慈濟菩薩。」

「海外的菩薩們要做慈濟,其實不簡單,面對語文、文化的差異,要拉近人心,談何容易?就是靠著覺有情的菩薩心。全球是一個大空間,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共聞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育,佛陀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平等,佛與眾生無差別。其實佛陀要表達的是,他自己也是從凡夫而修行成為正等正覺,並且將修行的方法告訴眾生。」

「佛與眾生平等,但是人的思考觀念落差很大,才會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引來共業,造成氣候變遷。氣候變遷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或許大家都說自己沒有做壞事,其實是在生活中累積業力,不覺不知。我們現在要共同推素,素食非推不可,因為要淨化人心、淨化空氣,愛惜眾生命。」

「佛陀要救度眾生,我們也要如此發心立願,用大愛的心包容地球村,愛惜生命。」上人說,要用感恩心愛護眾生,因為平安富足的生活是大眾所成就;自己時時感恩,慈濟四大志業也是有許多人的心力投入,才能有如今的一步八腳印,志業足跡從臺灣遍及國際。

「我們是慈濟的第一代,有責任為後世而傳承,讓世世代代的慈濟人弘法利生,人人說好話、做慈濟,弘揚佛陀的精神,做慈濟的人間事。過去我曾說,走過、做就好,付出無所求;現在我很重視數據,希望留下有史實、有見證的真實歷史,因為我們要將精神理念傳於未來,現在的人品典範與人間故事是未來的經典,而且是傳揚人道精神的經典。」

上人指出,法不在多,只要能讓人受用,即使是簡單的一、二句話,也能在人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而這顆種子在有心人的照顧、耕耘之下,能長成參天大樹,年年開花結果,產生無量種子,又能向人間播種。「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人人都有靈山塔,只要用心自修,靈山法會永不散。

上人進一步說明,塔象徵崇高的品德,沒有人的德比佛德更高,而這分佛德是人人所仰望、所追求的。所以說人人有個靈山塔,以佛心為己心,要讓心量無限開闊,包容天下眾生;自己學佛修行,還要向外度眾生,接引、成就人間菩薩,已度者度當度者、當度者度未度者,要弘法利生,並且用心傳承。

「慈濟將近六十年有豐富的真實故事,慈濟人可以用說故事的方法,傳法入人間;此外,網路傳播很方便,只要有人有心傳法,有人有心要聽法,這些法就能傳入人心,讓人同入靈山法會,得見寶塔,共同在靈山塔下修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大林慈濟醫院X環保志工影像展

(攝影/蔡瑜璇)

五十張黑白照片,定格出慈濟環保志工的素樸之美,
這是《慈濟》月刊攝影記者黃筱哲,
長達十年記錄的階段成績單;

影中主人翁或有身體病痛與人生愁苦,
卻在專注投入資源回收的志工生涯中展現昂揚的生命力,
也為生老病死輪轉的醫療場域,注入正向的能量。

五十張黑白照片,定格出慈濟環保志工的素樸之美,這是《慈濟》月刊攝影記者黃筱哲,長達十年記錄的階段成績單;影中主人翁或有身體病痛與人生愁苦,卻在專注投入資源回收的志工生涯中展現昂揚的生命力,也為生老病死輪轉的醫療場域,注入正向的能量。

(攝影/蔡瑜璇)

五十張黑白照片,定格出慈濟環保志工的素樸之美,
這是《慈濟》月刊攝影記者黃筱哲,
長達十年記錄的階段成績單;

影中主人翁或有身體病痛與人生愁苦,
卻在專注投入資源回收的志工生涯中展現昂揚的生命力,
也為生老病死輪轉的醫療場域,注入正向的能量。

五十張黑白照片,定格出慈濟環保志工的素樸之美,這是《慈濟》月刊攝影記者黃筱哲,長達十年記錄的階段成績單;影中主人翁或有身體病痛與人生愁苦,卻在專注投入資源回收的志工生涯中展現昂揚的生命力,也為生老病死輪轉的醫療場域,注入正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