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的宜蘭環保志工陳秀雲,每日出門做環保;土生土長的她,對這片土地與海洋有深厚情感,不時騎車來到岸邊張望,每一個瓶罐、每一片塑膠,在她眼中都是對環境的負擔,必須拾起回收。癌末正在接受治療的她非常辛苦,「但不要一直想著自己生病,能做就做。」從二○一四年到二○二四年底,她已回收七十六萬五千支寶特瓶;她發願,有生之年希望能達到一百萬支目標!
★相關內容請見本期「大地保母」專欄報導
撰文、攝影/黃筱哲 宜蘭頭城 2025.2.27
八十歲的宜蘭環保志工陳秀雲,每日出門做環保;土生土長的她,對這片土地與海洋有深厚情感,不時騎車來到岸邊張望,每一個瓶罐、每一片塑膠,在她眼中都是對環境的負擔,必須拾起回收。癌末正在接受治療的她非常辛苦,「但不要一直想著自己生病,能做就做。」從二○一四年到二○二四年底,她已回收七十六萬五千支寶特瓶;她發願,有生之年希望能達到一百萬支目標!
★相關內容請見本期「大地保母」專欄報導
撰文、攝影/黃筱哲 宜蘭頭城 2025.2.27
烏日九德環保站空間多元運用,在六十位志工的巧手用心下,一天之內完成六千顆粽子。(攝影/許順興)
原本充滿回收塑膠袋、寶特瓶與紙類的環保站,變身為粽子製作坊,集結烏日區的愛心幫助更多人!
在我心中,臺中烏日九德環保站一直是一個堆滿回收塑膠袋、紙類和寶特瓶的地方;然而今年五月二十日,我完全改觀,它變成一個小型的粽子製作坊,婆婆媽媽們雲集於此,宛如一場盛大的技藝比賽,這也是我第一次全程參與包粽子的行動,大開眼界。
凌晨三點起,志工們就開始蒸米。廚房四個爐火強強滾,陳淑惠手握鍋鏟專注翻炒食材,不時轉身查看蒸米的火候。好不容易有了片刻的空檔,她和我分享,這次花了九天事先備料,預計綁出三百串、六千顆粽子,而且定量餡料,讓每顆粽子大小一致;她也感恩六十位志工組成團隊,讓目標達成。
環保站的各項花費,一直以來都是自給自足,每週有六天供應餐食給環保志工溫飽,還致力於弘法利生,只要聽聞慈濟展開賑災行動,大家就集結力量,揉饅頭、做果醬,為災區送去愛心;這次包粽亦然,還有部分會親自送給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烏日分局及各派出所結緣,感恩員警辛苦執勤。
九德環保站大門進去是包裝和出貨區,左側有兩個快速蒸爐,用於蒸粽子;再往裏走依序是內餡裝填區、綁粽子區、蒸熟糯米飯放置區及廚房,後院還有六個爐火蒸米、蒸粽;一旁水溝蓋上,是洗米的區域。環保站的每寸空間都被充分利用,展現出高效率。
順暢的動線,要歸功於慈濟志工蔡玉雪規畫。由於環保站地方小,平日她就善用回收物來布置環境,例如把鐵架固定架設在水溝上,再搭上帆布,足以遮擋烈日,讓志工們又多了小空間運用。「從原本四個爐子,到現在有十二個爐子可以同時蒸糯米和餡料,這要大家合作才有辦法。我們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好鄰居雲集,個個是包粽高手;陳奕廷手腳俐落,一會兒就綁好一串,稜角有致、非常扎實。原來她的公公以前賣粽子,一天綁兩百顆,所以功夫熟練,正好在此大展身手。
隔壁八十幾歲的老伯伯,一早看到大家在忙碌,趕緊要太太加入;他說,太太綁的粽子很好吃,所以不管她有空沒空,催著她一定要過來幫忙。
四年前,我第一次訂購九德環保站的素粽,父母和家人都愛上了這個口味,從此每年預購。今年我預定了兩串,拍了照片分享在社群平臺上,許多朋友詢問如何購買;我爬山時也帶去與山友分享,同樣獲得喜愛。我很不好意思地跟他們說,愛心粽沒有預購是不好買的,「產量有限,明年請早!」
受洪素養師姊邀請,我加入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學習記錄活動;仔細觀察每個細節,了解每顆粽子出爐背後的繁複與用心,當我咬下粽子的那一刻,內心充滿感恩。
這次的活動,讓我深深體會有了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這四大護法,真的可以完成很多不可能的任務;收工之後,還有很多人留下來收拾鍋碗瓢盆、清潔環境。雖然大家累了一天,臉上卻充滿笑容,令人感動,期待明年再共襄盛舉!
烏日九德環保站空間多元運用,在六十位志工的巧手用心下,一天之內完成六千顆粽子。(攝影/許順興)
原本充滿回收塑膠袋、寶特瓶與紙類的環保站,變身為粽子製作坊,集結烏日區的愛心幫助更多人!
在我心中,臺中烏日九德環保站一直是一個堆滿回收塑膠袋、紙類和寶特瓶的地方;然而今年五月二十日,我完全改觀,它變成一個小型的粽子製作坊,婆婆媽媽們雲集於此,宛如一場盛大的技藝比賽,這也是我第一次全程參與包粽子的行動,大開眼界。
凌晨三點起,志工們就開始蒸米。廚房四個爐火強強滾,陳淑惠手握鍋鏟專注翻炒食材,不時轉身查看蒸米的火候。好不容易有了片刻的空檔,她和我分享,這次花了九天事先備料,預計綁出三百串、六千顆粽子,而且定量餡料,讓每顆粽子大小一致;她也感恩六十位志工組成團隊,讓目標達成。
環保站的各項花費,一直以來都是自給自足,每週有六天供應餐食給環保志工溫飽,還致力於弘法利生,只要聽聞慈濟展開賑災行動,大家就集結力量,揉饅頭、做果醬,為災區送去愛心;這次包粽亦然,還有部分會親自送給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烏日分局及各派出所結緣,感恩員警辛苦執勤。
九德環保站大門進去是包裝和出貨區,左側有兩個快速蒸爐,用於蒸粽子;再往裏走依序是內餡裝填區、綁粽子區、蒸熟糯米飯放置區及廚房,後院還有六個爐火蒸米、蒸粽;一旁水溝蓋上,是洗米的區域。環保站的每寸空間都被充分利用,展現出高效率。
順暢的動線,要歸功於慈濟志工蔡玉雪規畫。由於環保站地方小,平日她就善用回收物來布置環境,例如把鐵架固定架設在水溝上,再搭上帆布,足以遮擋烈日,讓志工們又多了小空間運用。「從原本四個爐子,到現在有十二個爐子可以同時蒸糯米和餡料,這要大家合作才有辦法。我們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好鄰居雲集,個個是包粽高手;陳奕廷手腳俐落,一會兒就綁好一串,稜角有致、非常扎實。原來她的公公以前賣粽子,一天綁兩百顆,所以功夫熟練,正好在此大展身手。
隔壁八十幾歲的老伯伯,一早看到大家在忙碌,趕緊要太太加入;他說,太太綁的粽子很好吃,所以不管她有空沒空,催著她一定要過來幫忙。
四年前,我第一次訂購九德環保站的素粽,父母和家人都愛上了這個口味,從此每年預購。今年我預定了兩串,拍了照片分享在社群平臺上,許多朋友詢問如何購買;我爬山時也帶去與山友分享,同樣獲得喜愛。我很不好意思地跟他們說,愛心粽沒有預購是不好買的,「產量有限,明年請早!」
受洪素養師姊邀請,我加入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學習記錄活動;仔細觀察每個細節,了解每顆粽子出爐背後的繁複與用心,當我咬下粽子的那一刻,內心充滿感恩。
這次的活動,讓我深深體會有了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這四大護法,真的可以完成很多不可能的任務;收工之後,還有很多人留下來收拾鍋碗瓢盆、清潔環境。雖然大家累了一天,臉上卻充滿笑容,令人感動,期待明年再共襄盛舉!
柬埔寨醫學生英淑妮達(後排左一)協助馬來西亞王玟富中醫師(白衣者)翻譯,成為醫病之間溝通橋梁。(攝影/黎東興)
年輕醫師和醫學生志工穿梭義診現場,
服務病患也輔助來自國外的醫療團隊診療,
他們所展現的人文關懷和虛心學習的態度,
正是每次義診最長遠的價值。
年輕醫師和醫學生志工穿梭義診現場,服務病患也輔助來自國外的醫療團隊診療,他們所展現的人文關懷和虛心學習的態度,正是每次義診最長遠的價值。
義診進入第三天,在內科區,一名穿著白色Polo衫的醫師正為一位婦女看診。這位醫師非常年輕,他的膚色和五官與來自其他國家的華人醫師明顯不同,一看就知道是本地人。他是蔡達羅(Chhay Daro),急診科醫師,衣服左邊袖子上印有與慈濟長年合作的非營利組織:柬埔寨總理青年志願醫師協會(TYDA)的標誌,他凌晨剛結束工作就搭車前來。
TYDA是柬埔寨最具規模的醫療組織,擁有逾一萬名會員,義診範圍涵蓋全國,致力於縮短城鄉醫療差距。蔡達羅說,他是農民之子,一直希望能改善偏鄉醫療失衡問題,TYDA的宗旨與自己的理想不謀而合。
TYDA會員遍布柬埔寨各醫療機構,也因此在義診現場能夠協助將病況複雜的個案轉診到大醫院。柬埔寨慈濟志工謝明勳補充說明,慈濟會負擔轉診病人後續的交通和治療費用。
二○一八年,還是醫學生的蔡達羅就參與慈濟在金邊市朗哥垃圾掩埋場(Dangkor Landfill)舉辦的義診;這次來到茶膠省,他感受到民眾無法負擔醫療費用,也樂見義診能提供不同科別、特別是眼科醫療服務。
TYDA的代表醫師戴維烈(Thay Vireth)認為,柬埔寨的醫療一天比一天好,無論是軟硬體相較十年前已進步許多;民眾只要有身分證和工作證,都能享有醫療補助,也能選擇地方診所或都市的政府醫院,當然也還是有病人就醫困難,TYDA會協助這些民眾獲得醫療資源。
和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相同的是,TYDA成員也都是志工,利用週末假日或請假參與義診。戴維烈分享,在這樣的組織中能感受到愛心,也可以和同業交流與分享。
現場還有九十位來自私立普迪薩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Puthisastra)和公立健康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s)的學生主動報名參加,其中牙醫系輔助牙科,其他則分布在不同崗位―在各個科別做登記,協助醫師翻譯,在外科或眼科擔任助理或協助衛教;綜觀下來,最大的需求還是翻譯。
臺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表示,這是他參與過「最有規模」的義診,不論是驗血、心電圖設備或是新增的轉診措施,他都給予正面肯定;他尤其讚歎協助翻譯的醫學生,有時他還沒開口,醫學生已經將問診單上所有項目都問完、填寫好了。醫學生維思(Visal)則謙虛表示,自己在這過程中有很多的學習。
蔡達羅(右五)剛從夜間急診下班就趕來參加義診;年輕的TYDA成員及穿上慈濟志工背心的醫學生,讓現場洋溢希望。(攝影/蔡夢萍)
新加坡牙科團隊則帶領牙醫系學生操作拔牙、補牙和洗牙。許智亮牙醫師讚許這些不同年級醫學生的表現,「在地服務在地」的景象更令他感到欣慰。
健康科學大學四年級牙醫系學生賴財光(Lay Chhaykong)表示,來自海外的這群醫師們臨床經驗豐富,可以迅速診斷疾病;他也注意到拔牙時,器械使用習慣的差異,這類有別於教科書的交流,令他感到新奇。
拔牙時,賴財光用手機照亮病人口腔,確保視野清楚,協助學姊碩娜仁(Sor Narin)拔去殘留的牙根。許智亮說,這是「爛得只剩下牙根」的蛀牙,在新加坡等醫療普及的國家其實不容易碰到;偏鄉民眾刷牙習慣不佳,又未必負擔得起洗牙、補牙等費用,使得類似個案變多。
碩娜仁在這次義診中執行了二十五到三十次的拔牙手術。賴財光則為了三天全勤感到值得,因此有更多實踐所學的機會。
柬埔寨醫師養成的路非常漫長,牙醫系需要讀七年,一般醫學系則是八年,畢業後根據不同科別,再花兩到五年考取專科醫師資格;醫學生畢業後,多半選擇有足夠設備和資源的都市大醫院,覺得這樣才能發揮所長。
就讀三年級的醫學生英淑妮達(Eng Sonita)坦言,有時候也挺想放棄的,不過學業已經完成一半,她還是會堅持下去,朝向兒科或胸腔科醫師努力。這也意味著包含見習在內,她還要歷時九年才能成為正式醫師。
英淑妮達常常參加義診,這回是她首度接觸並認識中醫,還嘗試了把脈;她覺得自己不是很會表達,但是這幾日不斷與人溝通,對未來行醫是很好的訓練。
馬來西亞王玟富中醫師分享,除了為民眾治療,跟醫學生接觸就像是在撒播善的種子;許智亮牙醫師甚至期許未來能在柬埔寨成立慈濟人醫會,讓在地醫師多一個平臺付出。能陪伴像英淑妮達這樣的醫學生步步踏上醫師之路,在資深醫師眼中,正是義診最長遠的價值所在。
在菲律賓富有盛名的眼科醫師史美勝說,到海外義診時,他都希望能跟當地醫師合作;回想早年到印尼義診,團隊成員以外籍居多,如今印尼醫療團隊規模已經比菲律賓團隊龐大。他總結,最重要的是提供「sustainable eye care(永續的眼科照護)」,要讓在地更多優秀醫師崛起,更要讓願意走出來服務的醫師崛起,才能促成當地眼科照護的永續。
新加坡資深外科醫師馮寶興則說,慈濟最能夠帶給當地的其實是「醫療人文」,也是慈濟最大的資產,還有「the feeling for people(對人的情感)」,對在地的醫學生和願意參與義診的各國中生代醫師們都是。
馮寶興指著正在合力為病人做表皮腫瘤切除手術的大林慈院心臟血管外科呂佩潔與新加坡外科鄭嘉慧醫師,自嘲自己老了,未來接棒的將會是這群年輕人。
柬埔寨醫學生英淑妮達(後排左一)協助馬來西亞王玟富中醫師(白衣者)翻譯,成為醫病之間溝通橋梁。(攝影/黎東興)
年輕醫師和醫學生志工穿梭義診現場,
服務病患也輔助來自國外的醫療團隊診療,
他們所展現的人文關懷和虛心學習的態度,
正是每次義診最長遠的價值。
年輕醫師和醫學生志工穿梭義診現場,服務病患也輔助來自國外的醫療團隊診療,他們所展現的人文關懷和虛心學習的態度,正是每次義診最長遠的價值。
義診進入第三天,在內科區,一名穿著白色Polo衫的醫師正為一位婦女看診。這位醫師非常年輕,他的膚色和五官與來自其他國家的華人醫師明顯不同,一看就知道是本地人。他是蔡達羅(Chhay Daro),急診科醫師,衣服左邊袖子上印有與慈濟長年合作的非營利組織:柬埔寨總理青年志願醫師協會(TYDA)的標誌,他凌晨剛結束工作就搭車前來。
TYDA是柬埔寨最具規模的醫療組織,擁有逾一萬名會員,義診範圍涵蓋全國,致力於縮短城鄉醫療差距。蔡達羅說,他是農民之子,一直希望能改善偏鄉醫療失衡問題,TYDA的宗旨與自己的理想不謀而合。
TYDA會員遍布柬埔寨各醫療機構,也因此在義診現場能夠協助將病況複雜的個案轉診到大醫院。柬埔寨慈濟志工謝明勳補充說明,慈濟會負擔轉診病人後續的交通和治療費用。
二○一八年,還是醫學生的蔡達羅就參與慈濟在金邊市朗哥垃圾掩埋場(Dangkor Landfill)舉辦的義診;這次來到茶膠省,他感受到民眾無法負擔醫療費用,也樂見義診能提供不同科別、特別是眼科醫療服務。
TYDA的代表醫師戴維烈(Thay Vireth)認為,柬埔寨的醫療一天比一天好,無論是軟硬體相較十年前已進步許多;民眾只要有身分證和工作證,都能享有醫療補助,也能選擇地方診所或都市的政府醫院,當然也還是有病人就醫困難,TYDA會協助這些民眾獲得醫療資源。
和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相同的是,TYDA成員也都是志工,利用週末假日或請假參與義診。戴維烈分享,在這樣的組織中能感受到愛心,也可以和同業交流與分享。
現場還有九十位來自私立普迪薩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Puthisastra)和公立健康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s)的學生主動報名參加,其中牙醫系輔助牙科,其他則分布在不同崗位―在各個科別做登記,協助醫師翻譯,在外科或眼科擔任助理或協助衛教;綜觀下來,最大的需求還是翻譯。
臺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表示,這是他參與過「最有規模」的義診,不論是驗血、心電圖設備或是新增的轉診措施,他都給予正面肯定;他尤其讚歎協助翻譯的醫學生,有時他還沒開口,醫學生已經將問診單上所有項目都問完、填寫好了。醫學生維思(Visal)則謙虛表示,自己在這過程中有很多的學習。
蔡達羅(右五)剛從夜間急診下班就趕來參加義診;年輕的TYDA成員及穿上慈濟志工背心的醫學生,讓現場洋溢希望。(攝影/蔡夢萍)
新加坡牙科團隊則帶領牙醫系學生操作拔牙、補牙和洗牙。許智亮牙醫師讚許這些不同年級醫學生的表現,「在地服務在地」的景象更令他感到欣慰。
健康科學大學四年級牙醫系學生賴財光(Lay Chhaykong)表示,來自海外的這群醫師們臨床經驗豐富,可以迅速診斷疾病;他也注意到拔牙時,器械使用習慣的差異,這類有別於教科書的交流,令他感到新奇。
拔牙時,賴財光用手機照亮病人口腔,確保視野清楚,協助學姊碩娜仁(Sor Narin)拔去殘留的牙根。許智亮說,這是「爛得只剩下牙根」的蛀牙,在新加坡等醫療普及的國家其實不容易碰到;偏鄉民眾刷牙習慣不佳,又未必負擔得起洗牙、補牙等費用,使得類似個案變多。
碩娜仁在這次義診中執行了二十五到三十次的拔牙手術。賴財光則為了三天全勤感到值得,因此有更多實踐所學的機會。
柬埔寨醫師養成的路非常漫長,牙醫系需要讀七年,一般醫學系則是八年,畢業後根據不同科別,再花兩到五年考取專科醫師資格;醫學生畢業後,多半選擇有足夠設備和資源的都市大醫院,覺得這樣才能發揮所長。
就讀三年級的醫學生英淑妮達(Eng Sonita)坦言,有時候也挺想放棄的,不過學業已經完成一半,她還是會堅持下去,朝向兒科或胸腔科醫師努力。這也意味著包含見習在內,她還要歷時九年才能成為正式醫師。
英淑妮達常常參加義診,這回是她首度接觸並認識中醫,還嘗試了把脈;她覺得自己不是很會表達,但是這幾日不斷與人溝通,對未來行醫是很好的訓練。
馬來西亞王玟富中醫師分享,除了為民眾治療,跟醫學生接觸就像是在撒播善的種子;許智亮牙醫師甚至期許未來能在柬埔寨成立慈濟人醫會,讓在地醫師多一個平臺付出。能陪伴像英淑妮達這樣的醫學生步步踏上醫師之路,在資深醫師眼中,正是義診最長遠的價值所在。
在菲律賓富有盛名的眼科醫師史美勝說,到海外義診時,他都希望能跟當地醫師合作;回想早年到印尼義診,團隊成員以外籍居多,如今印尼醫療團隊規模已經比菲律賓團隊龐大。他總結,最重要的是提供「sustainable eye care(永續的眼科照護)」,要讓在地更多優秀醫師崛起,更要讓願意走出來服務的醫師崛起,才能促成當地眼科照護的永續。
新加坡資深外科醫師馮寶興則說,慈濟最能夠帶給當地的其實是「醫療人文」,也是慈濟最大的資產,還有「the feeling for people(對人的情感)」,對在地的醫學生和願意參與義診的各國中生代醫師們都是。
馮寶興指著正在合力為病人做表皮腫瘤切除手術的大林慈院心臟血管外科呂佩潔與新加坡外科鄭嘉慧醫師,自嘲自己老了,未來接棒的將會是這群年輕人。
升上中學一定要參加學校社團,是要考慮自己的興趣還是考量未來發展,我該如何選擇?
答:阿凱(化名)高中時喜歡上街舞,每週花四個晚上跟著網路影片學習舞蹈基本動作,不久就在學校熱舞社發光發熱,並且當上社長。
阿凱的父母擔心課業受到影響,極力反對阿凱繼續跳舞;阿凱於是將每次考試成績單拿給父母看,讓他們安心與同意。阿凱現在已是大學生,每週仍撥半天時間回母校教學弟學妹跳舞,並帶著他們到處參加比賽。
阿凱當年以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並能發揮出特色。但是每位高中生都能像阿凱這麼幸運嗎?
教育部鼓勵中學成立社團的用意,在於幫助中學生建立人際關係,學習技能與培養正當的興趣,奠定踏入社會的基礎。所以,社團活動是中學時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覺得這階段的學習以個人興趣為主,重點在於發展出多元化的特色。
美國作家戴爾‧卡內基說:「一個人事業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
我國中時參加童軍社,在社團中學會了快速搭帳棚、用柴火煮飯而不焦的方法,還有如何搭配食材讓它變得令人垂涎欲滴,帶著全小隊獲得各項競賽前三名……因為參加童軍社,我變得喜愛烹飪,學會在團體中與人相處,更培養出領導能力,沒想到社團能讓我學習這麼多。
有的中學有慈愛社社團,社員透過服務的行動,不只關心自己的事務,也懂得關懷社會。
社會學家涂爾幹說:「教育的目的是使個人社會化。」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生安排社團活動、培養對社會的基本認識,是很重要的一環。現在小家庭生養子女較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長久下來多以自我為中心,更別談如何關懷他人。以我個人執教經驗,各校若能設立慈愛社,學子們會從中學到關照別人的需求,以及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
當學生能做自己喜愛的事時,必能使他擁有健康愉悅的心靈。
學術性社團能深入地探討某一學科或是能力,習得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增廣見聞,更能夠增進主動思考的研究精神。
運動性社團可以使學生有強健的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音樂性社團陶冶學生的性情,紓解課業壓力;才藝性社團培養學科之外的興趣,更可以得到可貴的經驗。
記得以前參加吉他社,手裏抱著吉他自彈自唱,悲傷強說愁,就唱〈秋蟬〉;木棉花燦爛掛滿枝頭時,就唱〈木棉道〉。這把吉他陪我走過艱澀的高中生涯,讓我身心快樂地上大學。如今不再彈吉他,但迷人動聽的民歌,仍是我抒懷胸臆的最愛。
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容易和團員有共同的話題,培養出團隊合作和信任感,也為人生畫上一道美麗的風景,成為更好的自己。
升上中學一定要參加學校社團,是要考慮自己的興趣還是考量未來發展,我該如何選擇?
答:阿凱(化名)高中時喜歡上街舞,每週花四個晚上跟著網路影片學習舞蹈基本動作,不久就在學校熱舞社發光發熱,並且當上社長。
阿凱的父母擔心課業受到影響,極力反對阿凱繼續跳舞;阿凱於是將每次考試成績單拿給父母看,讓他們安心與同意。阿凱現在已是大學生,每週仍撥半天時間回母校教學弟學妹跳舞,並帶著他們到處參加比賽。
阿凱當年以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並能發揮出特色。但是每位高中生都能像阿凱這麼幸運嗎?
教育部鼓勵中學成立社團的用意,在於幫助中學生建立人際關係,學習技能與培養正當的興趣,奠定踏入社會的基礎。所以,社團活動是中學時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覺得這階段的學習以個人興趣為主,重點在於發展出多元化的特色。
美國作家戴爾‧卡內基說:「一個人事業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
我國中時參加童軍社,在社團中學會了快速搭帳棚、用柴火煮飯而不焦的方法,還有如何搭配食材讓它變得令人垂涎欲滴,帶著全小隊獲得各項競賽前三名……因為參加童軍社,我變得喜愛烹飪,學會在團體中與人相處,更培養出領導能力,沒想到社團能讓我學習這麼多。
有的中學有慈愛社社團,社員透過服務的行動,不只關心自己的事務,也懂得關懷社會。
社會學家涂爾幹說:「教育的目的是使個人社會化。」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生安排社團活動、培養對社會的基本認識,是很重要的一環。現在小家庭生養子女較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長久下來多以自我為中心,更別談如何關懷他人。以我個人執教經驗,各校若能設立慈愛社,學子們會從中學到關照別人的需求,以及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
當學生能做自己喜愛的事時,必能使他擁有健康愉悅的心靈。
學術性社團能深入地探討某一學科或是能力,習得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增廣見聞,更能夠增進主動思考的研究精神。
運動性社團可以使學生有強健的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音樂性社團陶冶學生的性情,紓解課業壓力;才藝性社團培養學科之外的興趣,更可以得到可貴的經驗。
記得以前參加吉他社,手裏抱著吉他自彈自唱,悲傷強說愁,就唱〈秋蟬〉;木棉花燦爛掛滿枝頭時,就唱〈木棉道〉。這把吉他陪我走過艱澀的高中生涯,讓我身心快樂地上大學。如今不再彈吉他,但迷人動聽的民歌,仍是我抒懷胸臆的最愛。
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容易和團員有共同的話題,培養出團隊合作和信任感,也為人生畫上一道美麗的風景,成為更好的自己。
援助旱澇,解決糧荒 1994~1997年
援助旱澇,解決糧荒
1994~1997年
柬埔寨長期內戰方息,卻在一九九四年夏遭連續豪雨侵襲,水退後又逢強勁東北季風推促乾季提早來臨,造成數十年來罕見的洪旱交織災情,產生缺糧危機。慈濟基金會接到柬國求援信函,十一月起啟動勘災與賑災。
大水過後的馬德望省農田禁不起乾旱嚴重龜裂(下圖1);為了搶救枯竭的秧苗,慈濟一九九四年底提供抽水機灌溉稻田,志工與居民為抽水機貼上慈濟logo貼紙(下圖2)。一九九五年元月再次前往馬德望省及干拉省發放大米及穀種(下圖3)。
一九九五年西北邊境再次水患成災,慈濟十一月、十二月進入馬德望等三省發放(上圖)。後續援助直到一九九七年柬國發生政變,考量志工人身安全才停止。(攝影/黃錦益)
慈善種子,落地生根 2011~2025年
慈善種子,落地生根
2011~2025年
二○○七年,柬埔寨華裔實業家釋順和來臺參加慈濟營隊,返國後邀約民眾加入慈濟,並促成二○一一年慈濟新加坡分會前來主辦幸福人生講座,在跨國支援與陪伴下,柬國志工團隊逐漸承擔慈善工作,每月定期訪視首都金邊市照顧戶,發放生活補助金及物資(上圖1、2),乃至致贈照顧戶所需的助行器(上圖3)。二○一三年慈濟柬埔寨聯絡點成立,二○一九年正式立案為境內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二○一七年起與柬埔寨總理青年志願醫師協會(TYDA)合作,每年固定辦理大型義診。(上圖1/柬埔寨聯絡點提供 上圖2/潘曉彤攝影 上圖3/張榮富攝影)
金邊市的朗哥區垃圾掩埋場(Dangkor Landfill)外圍居住眾多拾荒家庭,收入微薄,環境充滿風險(下圖1)。二○一六年十一月,慈濟志工首次向四百戶發放大米及生活物資,隔年增加到一千多戶。由於垃圾山屬政府管制區域,慈濟獲准每三個月可前往發放及義診,並為孩童剪髮、致贈書包及學用品(下圖2)。每次發放時,居民帶來裝著善款的寶特瓶,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志工也尊稱此地為「黃金山」。(下圖1/陳碧慧攝影 下圖2/潘曉彤攝影)
援助旱澇,解決糧荒 1994~1997年
援助旱澇,解決糧荒
1994~1997年
柬埔寨長期內戰方息,卻在一九九四年夏遭連續豪雨侵襲,水退後又逢強勁東北季風推促乾季提早來臨,造成數十年來罕見的洪旱交織災情,產生缺糧危機。慈濟基金會接到柬國求援信函,十一月起啟動勘災與賑災。
大水過後的馬德望省農田禁不起乾旱嚴重龜裂(下圖1);為了搶救枯竭的秧苗,慈濟一九九四年底提供抽水機灌溉稻田,志工與居民為抽水機貼上慈濟logo貼紙(下圖2)。一九九五年元月再次前往馬德望省及干拉省發放大米及穀種(下圖3)。
一九九五年西北邊境再次水患成災,慈濟十一月、十二月進入馬德望等三省發放(上圖)。後續援助直到一九九七年柬國發生政變,考量志工人身安全才停止。(攝影/黃錦益)
慈善種子,落地生根 2011~2025年
慈善種子,落地生根
2011~2025年
二○○七年,柬埔寨華裔實業家釋順和來臺參加慈濟營隊,返國後邀約民眾加入慈濟,並促成二○一一年慈濟新加坡分會前來主辦幸福人生講座,在跨國支援與陪伴下,柬國志工團隊逐漸承擔慈善工作,每月定期訪視首都金邊市照顧戶,發放生活補助金及物資(上圖1、2),乃至致贈照顧戶所需的助行器(上圖3)。二○一三年慈濟柬埔寨聯絡點成立,二○一九年正式立案為境內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二○一七年起與柬埔寨總理青年志願醫師協會(TYDA)合作,每年固定辦理大型義診。(上圖1/柬埔寨聯絡點提供 上圖2/潘曉彤攝影 上圖3/張榮富攝影)
金邊市的朗哥區垃圾掩埋場(Dangkor Landfill)外圍居住眾多拾荒家庭,收入微薄,環境充滿風險(下圖1)。二○一六年十一月,慈濟志工首次向四百戶發放大米及生活物資,隔年增加到一千多戶。由於垃圾山屬政府管制區域,慈濟獲准每三個月可前往發放及義診,並為孩童剪髮、致贈書包及學用品(下圖2)。每次發放時,居民帶來裝著善款的寶特瓶,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志工也尊稱此地為「黃金山」。(下圖1/陳碧慧攝影 下圖2/潘曉彤攝影)
【慈濟行動X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系列報導
二○一○年巴基斯坦遭遇百年洪患,慈濟賑災團十月在重災區信德省塔塔縣勘災,出生十五天的女嬰夏娜(中)隨父母住在簡陋布棚下。(攝影/蕭耀華)
可快速架設且顧及隱私的「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
採用回收「再生料」製成,不只慈濟賑災使用,
其中蚊帳與隔屏更成為美國慈善組織認可的儲備物資。
可快速架設且顧及隱私的「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採用回收「再生料」製成,不只慈濟賑災使用,其中蚊帳與隔屏更成為美國慈善組織認可的儲備物資。
二○一○年十月,女嬰夏娜在洪水後出生。當時巴基斯坦因主要河川印度河氾濫,導致一百九十萬棟房舍被毀,兩千多萬人受災,慈濟志工在信德省遇到這家人時,他們失去所有家當,父母用木條撐起一塊布棲身,初生的嬰孩只能用草蓆與床單墊著睡在泥地上。
「受災的難民真苦,再讓她睡在地上的水中,情何以堪?所以我一直很急。」透過影像看到夏娜和家人的苦境,證嚴上人立即指示賑災團隊,設法改善受災居民的居住條件,最起碼要讓他們有張床。由於時間緊迫、需求量大,賑災團隊商請美國志工張義朗,把他還在研發中的「PP瓦楞板組合床」推上生產線。
二○一○年歲末,九千六百多套床組分批運抵巴基斯坦災區,其床架是狹長塑膠板以「井」字交叉組成,床面距離地表只有十公分,是克難的應急之作,卻贏得鄉親的歡呼,畢竟有了床,就算還棲身帳棚裏,也可以睡得溫暖些。
巴基斯坦的賑災經驗,凸顯了安身設備的重要性。上人把設計的任務,交付給出身菲律賓慈濟家庭的設計師蔡思一博士。原本任職於慈濟營建處,負責醫院建築設計的他,就此跨入了工業設計領域,展開為救人助人設計「神器」的職志新路。
「我當時思考的已經是摺疊式的,它和組裝式的床其實是兩個不同的路線,組裝要花時間,不會裝的人也許會裝錯,所以我盡量做得愈簡單愈好,最好不要用工具,能重複使用又好運輸。」蔡思一分享了初始的設計方向。
第一步先回顧前人的研發成果,仔細審視鐵架床、行軍床、充氣床等床具的優缺點,了解其在賑災應用方面的可行性後,蔡思一發現必須走出與眾不同的一條路。
菲律賓海燕風災重災區萊特省帕洛鎮發放中,志工為民眾示範如何使用福慧床。(攝影/娜燕莎)
為了避免床具遭洪水淹沒浸泡後,膨脹變形或生鏽損壞,蔡思一選擇食品級PP塑膠,搭配不銹鋼管組成,不僅禁得起浸泡,也方便清洗消毒。但在定型量產前,有許多難題需克服。
最先試作的「概念床」,重量超過二十公斤,天氣熱時躺在上面容易悶熱不舒服;一再修改後,表面密布圓形孔,並將床面高度降到三十公分以下,結構強度、重量與通風性獲得良好的平衡。「定案版」福慧床展開的尺寸,相當於窄版單人床,摺疊後十五公斤的重量與體積,不論手提、車載、空運都很方便。
經過三年的研究修改,多功能福慧床終於在二○一三年正式量產,隨即遭遇嚴酷的實「賑」考驗。那年十一月,菲律賓遭遇超級強烈颱風海燕重創,臺菲兩地慈濟人動員大量人力物力賑災,福慧床可摺疊、易運輸的優勢立即顯現出來。
「海燕颱風後,哥哥昇航、姊姊奇珊、妹妹青兒都到菲律賓第一線賑災,唯有我留在花蓮,因為那時福慧床是新的東西,怎樣大量運輸、包裝,我要處理那些行政作業。」蔡思一回憶當時送福慧床到菲律賓,一個四十呎貨櫃就可以裝五百個,如果是不能摺疊的一般床組,可能二、三十張就滿了。
海燕重災區,福慧床讓災後的民眾得以休息,也成為慈濟援建奧莫克大愛村簡易屋的入厝禮。亞洲之外,福慧床也在美洲、歐洲以及非洲多國發揮安身的量能,而在臺灣本土的救災應用上,更是把塑膠「百年不化」的害處,轉化為耐久性佳的優勢。
二○二四年七月,臺南慈濟志工前往白河區河東里糞箕湖,關懷凱米颱風受災戶時,看到有人用高壓水槍噴洗福慧床。詢問後得知,那一戶鄉親早在二○一八年「○八二三熱帶低壓水災」時就曾受災,住家床具泡水損壞,志工送來福慧床應急。
家園重建後買了新床具,怎知六年後淹水災情重演,床具又被泡壞,所幸福慧床未被沖走,搬到戶外清洗一番、曬曬太陽,就可以睡了。
福慧床的設計獲得了德國紅點設計獎之「最佳品質獎」的肯定,蔡思一也因為設計出福慧床等優良的生活、賑災用品,榮獲臺灣十大傑出青年「華裔青年特別獎」,但他把一切成就歸功給心目中最偉大的「設計師」。
「其實這些都是上人的智慧發明,只是藉我們的手去把它努力做出來。」蔡思一恭敬地說。
今年元月嘉南地震,臺南市楠西區開設安置中心,慈濟支援福慧隔屏、福慧床及環保毛毯,布置安置空間(圖1);福慧隔屏在不同場合應用,美國加州金寶市社區義診,隔屏能確保診療隱私(圖2)。(圖1/王永周攝影 圖2/蔣國安攝影)
福慧床與同樣可摺疊、易搬運的福慧桌椅,讓蔡思一的創造發明逐漸「系統化」,滿足緊急安身時所需。然而二○一八年花蓮○二○六強震,卻讓他驚覺一些重要器物,竟然沒有設想到。
「那時候很多人怕餘震,不敢住在自己的房子裏,精舍師父及慈濟人馬上送熱食、福慧床到收容中心。上人也交代我去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可以提升的?」
在花蓮小巨蛋,鄉親們已有福慧床及環保毛毯等必要用品,食物的供應也充足無虞,但廣大體育館內形同住了數百人的「大通鋪」,行動坐臥幾無隱私可言。因為無處收納,很多人把自己的物品跟救災單位發放的物資,塞在福慧床下的空間裏。
上人得知受災民眾的難處,慈示蔡思一研發隔屏與收納櫃,第二年就做出「環保福慧隔屏」,它所用的布料是由兩百八十支六百毫升回收寶特瓶製成,展開後,面積相當於一點八坪,可以放置兩張福慧床跟一套福慧桌椅;一百六十五公分的高度能遮蔽大部分人的視線。
福慧隔屏問世後,立即被各區慈濟災害應變團隊採用。二○二四年○四○三花蓮震災,中華國小等避難收容中心湧入受災民眾,慈濟人一樣提供毛毯、熱食、福慧床等物資供鄉親安身,不同的是有福慧隔屏,缺乏隱私的不便獲得有效紓解,嬰孩換尿布、大人更衣,乃至悲傷抒發情緒,都能在隔屏裏不受打擾。
然而實際使用過後,蔡思一也發現改進的空間:「這東西看起來很簡單,但平常要演習才會了解怎麼使用怎麼收。○四○三花蓮地震後我們也察覺,每個地方都要存放一定的量,才不會臨時要請志工搭火車送。」
相較於隔屏很快就完成設計並量產,收納櫃的研發時間卻長達六、七年,直到二○二五年初才定型發表。為什麼要花這麼長的時間?
「因為它又要當櫃子,又要當拉車,這是外面沒有的,所以要動腦筋去研發。」蔡思一表示,「福慧收納櫃推車」的設計概念,源於災後發放糧食衍生的運輸和收納需求,受災鄉親領到的糧、油、日用品,總重往往在二十公斤以上,而且很多來領物資的人都是婦女或長者,提重物還需走長路返家。
「所以不只要能拉著走,回到家還要能疊起來,變成衣櫃、書櫃、櫥櫃。上人說,貧窮人家裏,食物如果沒有地方放,老鼠會偷吃,所以要有櫃子保護。」
收納櫃定型後,蔡思一理想中的「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大功告成。這一套物資組合以雙人房為藍本,包含了兩張福慧床、兩頂蚊帳、兩個生活包、六個收納櫃,外加隔屏及福慧桌、椅各一。「而且所有物品都是用環保材料製作的,這就是我們的堅持。」蔡思一補充道。
國際關注氣候災難因應,英國阿斯頓大學舉辦論壇邀請英、臺、日專家學者交流,淨斯科技研發長蔡思一(左)分享淨斯福慧隔屏及福慧家具設計理念與應用經驗。(攝影/王素真)
為了落實環保,蔡思一設計的各項賑災用品,已從「原生料」全面改用回收「再生料」製成,布料類的隔屏、蚊帳是由寶特瓶製成,而桌椅床櫃所用的原料,則源自回收的電子廠基板插槽、PP塑膠杯等,結合環保與慈善,落實循環經濟促進永續。
二○二四年四月,慈濟在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簡稱FEMA)總部,舉辦「多元信仰領袖氣候韌性圓桌會議」,同時展出了「賑災七寶」,也就是環保毛毯加上「淨斯福慧家具」的六種部件:福慧床、桌、椅、蚊帳、隔屏、收納櫃。
與會的美國政府單位及NGO組織,許多人進到福慧隔屏,看到鋪著環保毛毯的福慧床就當場試躺。「它很結實,我感受到了。」一位試用者稱許道。
能獲得美國官方救災部門,以及紅十字會、救世軍等老牌援助團體的肯定,顯示慈濟的研發成果確實能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發揮守護生命的良能。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國際長曾慈慧提到,FEMA對慈濟環保毛毯有深刻的印象,也知道它在賑災時的重要性,已將其列為被認可的救災物資。慈濟在美國賑災救助時,環保毛毯已成在收容中心發放的必備用品。
毛毯之外,賑災七寶之中,就屬蚊帳與隔屏最受合作夥伴重視,曾慈慧表示,目前已有超過二十個美國慈善救助團體計畫購置福慧隔屏,有些放在教堂裏用於收容非法移民,或是充當哺乳室、訪談諮詢室。「蚊帳被重視,是因為氣候變遷雨勢加重,積水滋生蚊蠅,所以我們特別強調這兩個:隔屏是隱私權的尊重,蚊帳是自我安全的保護。」
談到慈濟為救助而做的研發,曾慈慧認為現有的成品在精神理念、環保永續以及創新創意方面,都表現得相當不錯,但最大的「缺點」就是數量還不夠。
以環保毛毯為例,如果要符合聯合國緊急應變的標準,平時就要具備大約四十個四十呎貨櫃的庫存,以慈濟目前的庫存量來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此曾慈慧期待,環保毛毯、福慧床、福慧隔屏等物資能夠多生產多儲備,方能應對愈益嚴峻的氣候變遷災害。
從開始研發到現在,慈濟的各項賑災「神器」不斷地精益求精,而蔡思一在完成「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之後,下一步就要往「室外庇護系統」邁進,幫助無房可住,被迫餐風露宿的苦難人,「希望五分鐘也可以蓋一個房子,幫助他們安身!」身為設計師的他自許道。(參考資料來源:慈濟高雄線上讀書會)
【慈濟行動X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系列報導
二○一○年巴基斯坦遭遇百年洪患,慈濟賑災團十月在重災區信德省塔塔縣勘災,出生十五天的女嬰夏娜(中)隨父母住在簡陋布棚下。(攝影/蕭耀華)
可快速架設且顧及隱私的「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
採用回收「再生料」製成,不只慈濟賑災使用,
其中蚊帳與隔屏更成為美國慈善組織認可的儲備物資。
可快速架設且顧及隱私的「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採用回收「再生料」製成,不只慈濟賑災使用,其中蚊帳與隔屏更成為美國慈善組織認可的儲備物資。
二○一○年十月,女嬰夏娜在洪水後出生。當時巴基斯坦因主要河川印度河氾濫,導致一百九十萬棟房舍被毀,兩千多萬人受災,慈濟志工在信德省遇到這家人時,他們失去所有家當,父母用木條撐起一塊布棲身,初生的嬰孩只能用草蓆與床單墊著睡在泥地上。
「受災的難民真苦,再讓她睡在地上的水中,情何以堪?所以我一直很急。」透過影像看到夏娜和家人的苦境,證嚴上人立即指示賑災團隊,設法改善受災居民的居住條件,最起碼要讓他們有張床。由於時間緊迫、需求量大,賑災團隊商請美國志工張義朗,把他還在研發中的「PP瓦楞板組合床」推上生產線。
二○一○年歲末,九千六百多套床組分批運抵巴基斯坦災區,其床架是狹長塑膠板以「井」字交叉組成,床面距離地表只有十公分,是克難的應急之作,卻贏得鄉親的歡呼,畢竟有了床,就算還棲身帳棚裏,也可以睡得溫暖些。
巴基斯坦的賑災經驗,凸顯了安身設備的重要性。上人把設計的任務,交付給出身菲律賓慈濟家庭的設計師蔡思一博士。原本任職於慈濟營建處,負責醫院建築設計的他,就此跨入了工業設計領域,展開為救人助人設計「神器」的職志新路。
「我當時思考的已經是摺疊式的,它和組裝式的床其實是兩個不同的路線,組裝要花時間,不會裝的人也許會裝錯,所以我盡量做得愈簡單愈好,最好不要用工具,能重複使用又好運輸。」蔡思一分享了初始的設計方向。
第一步先回顧前人的研發成果,仔細審視鐵架床、行軍床、充氣床等床具的優缺點,了解其在賑災應用方面的可行性後,蔡思一發現必須走出與眾不同的一條路。
菲律賓海燕風災重災區萊特省帕洛鎮發放中,志工為民眾示範如何使用福慧床。(攝影/娜燕莎)
為了避免床具遭洪水淹沒浸泡後,膨脹變形或生鏽損壞,蔡思一選擇食品級PP塑膠,搭配不銹鋼管組成,不僅禁得起浸泡,也方便清洗消毒。但在定型量產前,有許多難題需克服。
最先試作的「概念床」,重量超過二十公斤,天氣熱時躺在上面容易悶熱不舒服;一再修改後,表面密布圓形孔,並將床面高度降到三十公分以下,結構強度、重量與通風性獲得良好的平衡。「定案版」福慧床展開的尺寸,相當於窄版單人床,摺疊後十五公斤的重量與體積,不論手提、車載、空運都很方便。
經過三年的研究修改,多功能福慧床終於在二○一三年正式量產,隨即遭遇嚴酷的實「賑」考驗。那年十一月,菲律賓遭遇超級強烈颱風海燕重創,臺菲兩地慈濟人動員大量人力物力賑災,福慧床可摺疊、易運輸的優勢立即顯現出來。
「海燕颱風後,哥哥昇航、姊姊奇珊、妹妹青兒都到菲律賓第一線賑災,唯有我留在花蓮,因為那時福慧床是新的東西,怎樣大量運輸、包裝,我要處理那些行政作業。」蔡思一回憶當時送福慧床到菲律賓,一個四十呎貨櫃就可以裝五百個,如果是不能摺疊的一般床組,可能二、三十張就滿了。
海燕重災區,福慧床讓災後的民眾得以休息,也成為慈濟援建奧莫克大愛村簡易屋的入厝禮。亞洲之外,福慧床也在美洲、歐洲以及非洲多國發揮安身的量能,而在臺灣本土的救災應用上,更是把塑膠「百年不化」的害處,轉化為耐久性佳的優勢。
二○二四年七月,臺南慈濟志工前往白河區河東里糞箕湖,關懷凱米颱風受災戶時,看到有人用高壓水槍噴洗福慧床。詢問後得知,那一戶鄉親早在二○一八年「○八二三熱帶低壓水災」時就曾受災,住家床具泡水損壞,志工送來福慧床應急。
家園重建後買了新床具,怎知六年後淹水災情重演,床具又被泡壞,所幸福慧床未被沖走,搬到戶外清洗一番、曬曬太陽,就可以睡了。
福慧床的設計獲得了德國紅點設計獎之「最佳品質獎」的肯定,蔡思一也因為設計出福慧床等優良的生活、賑災用品,榮獲臺灣十大傑出青年「華裔青年特別獎」,但他把一切成就歸功給心目中最偉大的「設計師」。
「其實這些都是上人的智慧發明,只是藉我們的手去把它努力做出來。」蔡思一恭敬地說。
今年元月嘉南地震,臺南市楠西區開設安置中心,慈濟支援福慧隔屏、福慧床及環保毛毯,布置安置空間(圖1);福慧隔屏在不同場合應用,美國加州金寶市社區義診,隔屏能確保診療隱私(圖2)。(圖1/王永周攝影 圖2/蔣國安攝影)
福慧床與同樣可摺疊、易搬運的福慧桌椅,讓蔡思一的創造發明逐漸「系統化」,滿足緊急安身時所需。然而二○一八年花蓮○二○六強震,卻讓他驚覺一些重要器物,竟然沒有設想到。
「那時候很多人怕餘震,不敢住在自己的房子裏,精舍師父及慈濟人馬上送熱食、福慧床到收容中心。上人也交代我去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可以提升的?」
在花蓮小巨蛋,鄉親們已有福慧床及環保毛毯等必要用品,食物的供應也充足無虞,但廣大體育館內形同住了數百人的「大通鋪」,行動坐臥幾無隱私可言。因為無處收納,很多人把自己的物品跟救災單位發放的物資,塞在福慧床下的空間裏。
上人得知受災民眾的難處,慈示蔡思一研發隔屏與收納櫃,第二年就做出「環保福慧隔屏」,它所用的布料是由兩百八十支六百毫升回收寶特瓶製成,展開後,面積相當於一點八坪,可以放置兩張福慧床跟一套福慧桌椅;一百六十五公分的高度能遮蔽大部分人的視線。
福慧隔屏問世後,立即被各區慈濟災害應變團隊採用。二○二四年○四○三花蓮震災,中華國小等避難收容中心湧入受災民眾,慈濟人一樣提供毛毯、熱食、福慧床等物資供鄉親安身,不同的是有福慧隔屏,缺乏隱私的不便獲得有效紓解,嬰孩換尿布、大人更衣,乃至悲傷抒發情緒,都能在隔屏裏不受打擾。
然而實際使用過後,蔡思一也發現改進的空間:「這東西看起來很簡單,但平常要演習才會了解怎麼使用怎麼收。○四○三花蓮地震後我們也察覺,每個地方都要存放一定的量,才不會臨時要請志工搭火車送。」
相較於隔屏很快就完成設計並量產,收納櫃的研發時間卻長達六、七年,直到二○二五年初才定型發表。為什麼要花這麼長的時間?
「因為它又要當櫃子,又要當拉車,這是外面沒有的,所以要動腦筋去研發。」蔡思一表示,「福慧收納櫃推車」的設計概念,源於災後發放糧食衍生的運輸和收納需求,受災鄉親領到的糧、油、日用品,總重往往在二十公斤以上,而且很多來領物資的人都是婦女或長者,提重物還需走長路返家。
「所以不只要能拉著走,回到家還要能疊起來,變成衣櫃、書櫃、櫥櫃。上人說,貧窮人家裏,食物如果沒有地方放,老鼠會偷吃,所以要有櫃子保護。」
收納櫃定型後,蔡思一理想中的「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大功告成。這一套物資組合以雙人房為藍本,包含了兩張福慧床、兩頂蚊帳、兩個生活包、六個收納櫃,外加隔屏及福慧桌、椅各一。「而且所有物品都是用環保材料製作的,這就是我們的堅持。」蔡思一補充道。
國際關注氣候災難因應,英國阿斯頓大學舉辦論壇邀請英、臺、日專家學者交流,淨斯科技研發長蔡思一(左)分享淨斯福慧隔屏及福慧家具設計理念與應用經驗。(攝影/王素真)
為了落實環保,蔡思一設計的各項賑災用品,已從「原生料」全面改用回收「再生料」製成,布料類的隔屏、蚊帳是由寶特瓶製成,而桌椅床櫃所用的原料,則源自回收的電子廠基板插槽、PP塑膠杯等,結合環保與慈善,落實循環經濟促進永續。
二○二四年四月,慈濟在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簡稱FEMA)總部,舉辦「多元信仰領袖氣候韌性圓桌會議」,同時展出了「賑災七寶」,也就是環保毛毯加上「淨斯福慧家具」的六種部件:福慧床、桌、椅、蚊帳、隔屏、收納櫃。
與會的美國政府單位及NGO組織,許多人進到福慧隔屏,看到鋪著環保毛毯的福慧床就當場試躺。「它很結實,我感受到了。」一位試用者稱許道。
能獲得美國官方救災部門,以及紅十字會、救世軍等老牌援助團體的肯定,顯示慈濟的研發成果確實能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發揮守護生命的良能。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國際長曾慈慧提到,FEMA對慈濟環保毛毯有深刻的印象,也知道它在賑災時的重要性,已將其列為被認可的救災物資。慈濟在美國賑災救助時,環保毛毯已成在收容中心發放的必備用品。
毛毯之外,賑災七寶之中,就屬蚊帳與隔屏最受合作夥伴重視,曾慈慧表示,目前已有超過二十個美國慈善救助團體計畫購置福慧隔屏,有些放在教堂裏用於收容非法移民,或是充當哺乳室、訪談諮詢室。「蚊帳被重視,是因為氣候變遷雨勢加重,積水滋生蚊蠅,所以我們特別強調這兩個:隔屏是隱私權的尊重,蚊帳是自我安全的保護。」
談到慈濟為救助而做的研發,曾慈慧認為現有的成品在精神理念、環保永續以及創新創意方面,都表現得相當不錯,但最大的「缺點」就是數量還不夠。
以環保毛毯為例,如果要符合聯合國緊急應變的標準,平時就要具備大約四十個四十呎貨櫃的庫存,以慈濟目前的庫存量來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此曾慈慧期待,環保毛毯、福慧床、福慧隔屏等物資能夠多生產多儲備,方能應對愈益嚴峻的氣候變遷災害。
從開始研發到現在,慈濟的各項賑災「神器」不斷地精益求精,而蔡思一在完成「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之後,下一步就要往「室外庇護系統」邁進,幫助無房可住,被迫餐風露宿的苦難人,「希望五分鐘也可以蓋一個房子,幫助他們安身!」身為設計師的他自許道。(參考資料來源:慈濟高雄線上讀書會)
徐榮源副院長(右一)鼓勵協助翻譯的柬埔寨醫學生先詢問病患生活史、過敏史、病史,讓問診更為扎實清楚。(攝影/陳麗雪)
六十多年前,我出身於臺灣貧寒之家,
沒錢看醫生的經驗歷歷在目。
今日看見柬埔寨鄉親堅韌又隱忍的眼神,
彷彿照見過往的自己,更添一分不忍與同理;
願我們所做,不只是施藥,更是施愛。
六十多年前,我出身於臺灣貧寒之家,沒錢看醫生的經驗歷歷在目。今日看見柬埔寨鄉親堅韌又隱忍的眼神,彷彿照見過往的自己,更添一分不忍與同理;願我們所做,不只是施藥,更是施愛。
人到中年,職責滿肩,行程如織。醫院裏的每一日,如走馬燈般轉動;然而,在太太遠赴多倫多探親一週後,我於端午假期隨慈濟人醫會團隊,踏上前往柬埔寨的義診之路。這趟旅程,既是行醫,也是修心;既是異鄉,也是心鄉。
清晨四時許,團隊從桃園靜思堂出發,彼時天未亮,機場卻已人聲鼎沸;我們身穿整齊制服,行善為念,在出境長龍中更顯莊重。
臺灣與柬埔寨首都金邊距離約二千三百公里,飛行時間三個半小時。離開金邊機場,沿途稻田無邊,骨瘦如柴的黃牛低頭吃草,路邊零售攤販星羅棋布,檳榔、鮮肉、小吃與零食樣樣皆有,但顧客稀少,門可羅雀。不禁令人疑惑:這裏的人靠什麼為生?
慈濟柬埔寨聯絡點負責人 謝明勳一路娓娓道來,談及當地貧困、灰色產業與隔代教養問題,令人百感交集。他分享,鄉下艱苦人之所以無法就醫,不僅是交通不便,更是因為一貧如洗,連買油、鹽、味精或米,都無法整瓶整包購買,只能請店家分裝少量帶回。若要看病,還得靠家中年輕人騎摩托車載送;雖然慈濟安排交通工具接送,他們仍因怕被「丟在都市」回不了家而卻步。
即使安排好白內障手術,鄉親也常因擔心術後需休息而無法工作賺錢,寧可眼盲,也不敢輕易接受治療。這些都要靠志工們用心陪伴、詳細說明與善巧安排,才能促成一次就醫機會。
聽聞這些,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六十多年前,我出身於臺灣鄉間貧寒之家,那種「沒錢看醫生,病也要撐過去」的經驗,歷歷在目。今日看見柬埔寨鄉親那種既堅韌又隱忍的眼神,彷彿照見過往的自己,更添一分不忍與同理。此行,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情感與記憶的回返。
義診內科共設十條動線,首日看診病患高達三百多人。民眾多主訴頭痛、肩頸痠痛、胸悶氣促與高血壓之苦,這些症狀看似常見,卻因長年缺乏醫療照顧,積重難返。許多人從未接受胃鏡、超音波等基礎檢查;甚至有一位婦女照顧罹患肺結核的母親長達三十年,自己卻從未拍過一張胸部X光片,這位婦女的愛雖深切,卻忽略自身健康,令人鼻酸。
所幸,團隊此次準備周全,具備心電圖、X光、腹部超音波與快速血檢設備,以專業結合愛心提供實質協助。午餐時,發生一段小插曲:張恒嘉醫師正欲用餐,聽到外面有人要急救,放下碗筷隨即出去救治。我心裏有點震撼,還好有心臟科醫師在現場。
首日義診晚上七時返回金邊飯店,來自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內科醫師分享心得,研擬後續兩日如何更有效率看診,現場科別無小兒科,如有小病患,要給哪位醫師看?大家合心合作,讓我學習很多,這不僅是一場義診,更是一段跨越語言、文化與貧富的醫療人文行動。
人在異鄉,見他人之苦,照見己身之福。在這片佛寺與高腳屋共存、嘟嘟車與進口車並行的土地上,我看見真實的生活,也看見人性的溫度。醫療,不只是藥與器,更是一場愛的實踐,一次靈魂的相遇。願我們所做,不只是施藥,更是施愛;願所見所行,皆為光明之因。這一程,走得不遠,卻走進了心。
徐榮源副院長(右一)鼓勵協助翻譯的柬埔寨醫學生先詢問病患生活史、過敏史、病史,讓問診更為扎實清楚。(攝影/陳麗雪)
六十多年前,我出身於臺灣貧寒之家,
沒錢看醫生的經驗歷歷在目。
今日看見柬埔寨鄉親堅韌又隱忍的眼神,
彷彿照見過往的自己,更添一分不忍與同理;
願我們所做,不只是施藥,更是施愛。
六十多年前,我出身於臺灣貧寒之家,沒錢看醫生的經驗歷歷在目。今日看見柬埔寨鄉親堅韌又隱忍的眼神,彷彿照見過往的自己,更添一分不忍與同理;願我們所做,不只是施藥,更是施愛。
人到中年,職責滿肩,行程如織。醫院裏的每一日,如走馬燈般轉動;然而,在太太遠赴多倫多探親一週後,我於端午假期隨慈濟人醫會團隊,踏上前往柬埔寨的義診之路。這趟旅程,既是行醫,也是修心;既是異鄉,也是心鄉。
清晨四時許,團隊從桃園靜思堂出發,彼時天未亮,機場卻已人聲鼎沸;我們身穿整齊制服,行善為念,在出境長龍中更顯莊重。
臺灣與柬埔寨首都金邊距離約二千三百公里,飛行時間三個半小時。離開金邊機場,沿途稻田無邊,骨瘦如柴的黃牛低頭吃草,路邊零售攤販星羅棋布,檳榔、鮮肉、小吃與零食樣樣皆有,但顧客稀少,門可羅雀。不禁令人疑惑:這裏的人靠什麼為生?
慈濟柬埔寨聯絡點負責人 謝明勳一路娓娓道來,談及當地貧困、灰色產業與隔代教養問題,令人百感交集。他分享,鄉下艱苦人之所以無法就醫,不僅是交通不便,更是因為一貧如洗,連買油、鹽、味精或米,都無法整瓶整包購買,只能請店家分裝少量帶回。若要看病,還得靠家中年輕人騎摩托車載送;雖然慈濟安排交通工具接送,他們仍因怕被「丟在都市」回不了家而卻步。
即使安排好白內障手術,鄉親也常因擔心術後需休息而無法工作賺錢,寧可眼盲,也不敢輕易接受治療。這些都要靠志工們用心陪伴、詳細說明與善巧安排,才能促成一次就醫機會。
聽聞這些,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六十多年前,我出身於臺灣鄉間貧寒之家,那種「沒錢看醫生,病也要撐過去」的經驗,歷歷在目。今日看見柬埔寨鄉親那種既堅韌又隱忍的眼神,彷彿照見過往的自己,更添一分不忍與同理。此行,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情感與記憶的回返。
義診內科共設十條動線,首日看診病患高達三百多人。民眾多主訴頭痛、肩頸痠痛、胸悶氣促與高血壓之苦,這些症狀看似常見,卻因長年缺乏醫療照顧,積重難返。許多人從未接受胃鏡、超音波等基礎檢查;甚至有一位婦女照顧罹患肺結核的母親長達三十年,自己卻從未拍過一張胸部X光片,這位婦女的愛雖深切,卻忽略自身健康,令人鼻酸。
所幸,團隊此次準備周全,具備心電圖、X光、腹部超音波與快速血檢設備,以專業結合愛心提供實質協助。午餐時,發生一段小插曲:張恒嘉醫師正欲用餐,聽到外面有人要急救,放下碗筷隨即出去救治。我心裏有點震撼,還好有心臟科醫師在現場。
首日義診晚上七時返回金邊飯店,來自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內科醫師分享心得,研擬後續兩日如何更有效率看診,現場科別無小兒科,如有小病患,要給哪位醫師看?大家合心合作,讓我學習很多,這不僅是一場義診,更是一段跨越語言、文化與貧富的醫療人文行動。
人在異鄉,見他人之苦,照見己身之福。在這片佛寺與高腳屋共存、嘟嘟車與進口車並行的土地上,我看見真實的生活,也看見人性的溫度。醫療,不只是藥與器,更是一場愛的實踐,一次靈魂的相遇。願我們所做,不只是施藥,更是施愛;願所見所行,皆為光明之因。這一程,走得不遠,卻走進了心。
凜冽寒風撲面而來,灰濛天空下,龜山島在遠方矗立。浪濤一波波猛力拍向港邊灰色的堤防,激起飛濺浪花。一位老婦人以銳利的目光仔細巡視著回收物,每一個瓶罐、每一片塑膠,在她眼中都是對環境的負擔。看似孤寂渺小的她,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啟程拍攝前,我特地撥打電話聯繫住在宜蘭頭城鎮的環保志工—陳秀雲阿嬤。透過話筒傳來的聲音,嗓門宏亮,中氣十足,而且相當健談!當她聊起自身的經歷時,我瞠目結舌,原來阿嬤在中年後分別罹患三個不同的癌症,如今因肺癌末期持續接受標靶治療。然而,單從對話中,完全感受不出是一位罹患重症的人!更難想像,阿嬤在飽受病痛纏身之餘,還保持做環保的習慣,難道正在化療中的她沒有副作用嗎?若換作是他人,心情早跌落谷底,很難擺脫憂鬱情緒。為何阿嬤還能如此樂觀、保持正面的態度?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她充滿能量,自在地面對僅存的生命時光?
屹立不搖的精神
秀雲阿嬤每天固定凌晨三點起床,先持誦《大悲咒》和《心經》各兩百遍後,祈願回向。天才微亮,她便整裝完畢準備出門做環保了,這就是她一天的開始……
要不是親眼目睹還真不敢相信,眼前正在海岸邊彎腰撿拾回收物的老人家,竟是癌末患者!八十歲的秀雲阿嬤,是土生土長的頭城人,對於這片土地和海洋有著深厚情感。自從二○一四年聽見證嚴上人鼓勵大家做環保後,阿嬤深感愛護環境的重要,毅然決然投入其中,不僅身體力行,更帶動親朋好友在生活中落實資源回收。雖然長年來阿嬤受到不少病苦折磨,但她從不把自己當成病患,勇敢接受無常考驗,並恆持不懈地付出,如此堅定的精神,就像遠方那座聳立的龜山島—屹立不搖!
沿途看見的風景
這天跟著秀雲阿嬤穿梭在鎮上的小路,看見她騎乘那臺載運資源回收的機車,一路從住家、旅館、民宿等,逐一載取人們已經集中好的回收物。由於機車能載的數量有限,因此阿嬤先載回鄰近的環保點,卸完一車後再前往下個定點,如此來回往返,直到載完為止。
阿嬤還會特地繞到附近的烏石漁港和海岸邊,巡視地上有無被丟棄的瓶罐,眼看地面乾淨才放心離去。途中遇到不少流浪狗,有趣的是,老人家居然都能大聲叫出牠們的名字!而且每一隻狗兒都認得阿嬤,只要車子一停下,便靠過去身旁撒嬌討摸,逗得老人家開懷大笑。原來阿嬤每天外出做環保,還不忘攜帶食物分給路上遇到的流浪狗,就怕牠們餓著。久而久之,這些狗兒就像熟悉的老朋友,一見阿嬤便熱情的招呼!
阿嬤的純真慈愛,不僅體現在對環境的珍視,也展現對生命的珍惜。因為她的無私奉獻,我們才有幸看見如此真實又珍貴的美善風景!
阿嬤餘生的心願
秀雲阿嬤平時一個人打理三餐,就連居家空間也整理得整潔乾淨。她上午外出做資源回收,下午再利用時間整理家務,不習慣空過時間的她,總是覺得能做就做,不要怕辛苦。我不禁好奇問:「身體應該很辛苦吧?」阿嬤才回答:「生病期間很辛苦,有時候會很不舒服,吃不下或嘔吐,但不要一直想著自己生病,起身後一樣可以繼續,能做就做……」。
說著,阿嬤隨手拿出筆記本,裏頭是她每日持誦經文的「正」字計數,還有每一年回收寶特瓶的詳細數量,直至二○二四年,已累積了七十六萬五千支!這才知阿嬤還有個心願,期望有生之年能達一百萬支的目標!這份驚人的紀錄,不僅數字堆疊,更是秀雲阿嬤對信仰的堅定實踐。病痛未曾擊垮她的意志,反而讓她看透生死,活出堅韌與智慧。那密密麻麻的字跡,承載著她超越個人苦難的宏大願力。阿嬤不為祈求己身安康,而是用餘生為環境盡力。在此虔心祝福阿嬤所願皆成!
凜冽寒風撲面而來,灰濛天空下,龜山島在遠方矗立。浪濤一波波猛力拍向港邊灰色的堤防,激起飛濺浪花。一位老婦人以銳利的目光仔細巡視著回收物,每一個瓶罐、每一片塑膠,在她眼中都是對環境的負擔。看似孤寂渺小的她,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啟程拍攝前,我特地撥打電話聯繫住在宜蘭頭城鎮的環保志工—陳秀雲阿嬤。透過話筒傳來的聲音,嗓門宏亮,中氣十足,而且相當健談!當她聊起自身的經歷時,我瞠目結舌,原來阿嬤在中年後分別罹患三個不同的癌症,如今因肺癌末期持續接受標靶治療。然而,單從對話中,完全感受不出是一位罹患重症的人!更難想像,阿嬤在飽受病痛纏身之餘,還保持做環保的習慣,難道正在化療中的她沒有副作用嗎?若換作是他人,心情早跌落谷底,很難擺脫憂鬱情緒。為何阿嬤還能如此樂觀、保持正面的態度?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她充滿能量,自在地面對僅存的生命時光?
屹立不搖的精神
秀雲阿嬤每天固定凌晨三點起床,先持誦《大悲咒》和《心經》各兩百遍後,祈願回向。天才微亮,她便整裝完畢準備出門做環保了,這就是她一天的開始……
要不是親眼目睹還真不敢相信,眼前正在海岸邊彎腰撿拾回收物的老人家,竟是癌末患者!八十歲的秀雲阿嬤,是土生土長的頭城人,對於這片土地和海洋有著深厚情感。自從二○一四年聽見證嚴上人鼓勵大家做環保後,阿嬤深感愛護環境的重要,毅然決然投入其中,不僅身體力行,更帶動親朋好友在生活中落實資源回收。雖然長年來阿嬤受到不少病苦折磨,但她從不把自己當成病患,勇敢接受無常考驗,並恆持不懈地付出,如此堅定的精神,就像遠方那座聳立的龜山島—屹立不搖!
沿途看見的風景
這天跟著秀雲阿嬤穿梭在鎮上的小路,看見她騎乘那臺載運資源回收的機車,一路從住家、旅館、民宿等,逐一載取人們已經集中好的回收物。由於機車能載的數量有限,因此阿嬤先載回鄰近的環保點,卸完一車後再前往下個定點,如此來回往返,直到載完為止。
阿嬤還會特地繞到附近的烏石漁港和海岸邊,巡視地上有無被丟棄的瓶罐,眼看地面乾淨才放心離去。途中遇到不少流浪狗,有趣的是,老人家居然都能大聲叫出牠們的名字!而且每一隻狗兒都認得阿嬤,只要車子一停下,便靠過去身旁撒嬌討摸,逗得老人家開懷大笑。原來阿嬤每天外出做環保,還不忘攜帶食物分給路上遇到的流浪狗,就怕牠們餓著。久而久之,這些狗兒就像熟悉的老朋友,一見阿嬤便熱情的招呼!
阿嬤的純真慈愛,不僅體現在對環境的珍視,也展現對生命的珍惜。因為她的無私奉獻,我們才有幸看見如此真實又珍貴的美善風景!
阿嬤餘生的心願
秀雲阿嬤平時一個人打理三餐,就連居家空間也整理得整潔乾淨。她上午外出做資源回收,下午再利用時間整理家務,不習慣空過時間的她,總是覺得能做就做,不要怕辛苦。我不禁好奇問:「身體應該很辛苦吧?」阿嬤才回答:「生病期間很辛苦,有時候會很不舒服,吃不下或嘔吐,但不要一直想著自己生病,起身後一樣可以繼續,能做就做……」。
說著,阿嬤隨手拿出筆記本,裏頭是她每日持誦經文的「正」字計數,還有每一年回收寶特瓶的詳細數量,直至二○二四年,已累積了七十六萬五千支!這才知阿嬤還有個心願,期望有生之年能達一百萬支的目標!這份驚人的紀錄,不僅數字堆疊,更是秀雲阿嬤對信仰的堅定實踐。病痛未曾擊垮她的意志,反而讓她看透生死,活出堅韌與智慧。那密密麻麻的字跡,承載著她超越個人苦難的宏大願力。阿嬤不為祈求己身安康,而是用餘生為環境盡力。在此虔心祝福阿嬤所願皆成!
「Chan chea aom!祝福你喔!」鄭竹晏中醫師(右)送給病患結緣品,以高棉語祈祝平安。(相片提供/鄭竹晏)
走入偏鄉居家醫療所見,
讓我看見日復一日的生活真相,
也學會感恩當下的福氣,
這些經驗讓我更珍惜能走入國際義診的機會,
時時提醒自己盡一己之能,我是一位有福的人。
走入偏鄉居家醫療所見,讓我看見日復一日的生活真相,也學會感恩當下的福氣,這些經驗讓我更珍惜能走入國際義診的機會,時時提醒自己盡一己之能,我是一位有福的人。
多年來,我在工作崗位上照護著臺灣的民眾,除了門診,主要從事中醫居家醫療工作,運用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療法,改善失能長者的身心狀況。透過照護服務,我們走進的不只是偏鄉,不僅是一間間屋子,更是每個家庭背後的生命故事。
柺杖、輪椅、電動床、鼻胃管、尿管、尿布、束縛帶;拍痰的聲音、嗆咳聲;無力的手腳、潰爛的臀部壓瘡、鼓脹的肚皮、無法咀嚼的嘴巴、睜不開的雙眼……這些都是日復一日生活的真相,讓我看見生命的脆弱,也看見人性的勇敢;聽見無常中的悲苦,也學會感恩當下的福氣。
這些經驗讓我更珍惜國際義診的機會。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不變的是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在柬埔寨,搭著前往義診地點的巴士,我望著窗外,一對沒戴安全帽的年輕男女,夾著一位緊閉雙眼、正喝著奶瓶的小嬰兒;兩位背著大書包、穿著制服的女孩,一邊走過懸掛著三隻大豬腿的攤商,一邊玩鬧著;一位市場攤販因機車加裝了鐵盤、行駛太靠中線而被司機按喇叭;還有一隻在屋簷下搖著尾巴、陪伴祖孫的狗―一幅幅在地人生活的景象深深觸動我,這些平凡的細節,讓我看見了生活的辛苦,也看見了愛與堅持。
在一張擺放著針灸針具、酒精寶特瓶與棉球的小小看診桌上,我放上從臺灣帶來的祝福小掛飾。十九歲的當地醫學生玲玲(Lingling)與我分坐兩側,桌邊還有一張空著的紅色塑膠椅,等著看診的民眾坐下。簡單的治療空間用印有慈濟人醫會標誌的布簾一間間隔開,裏頭各有一張治療床與一臺工業小風扇。
透過翻譯,我向民眾解釋病情,在治療床上進行理學檢查與評估,施予傷科推拿與針灸治療。我也用手機圖片與影片介紹衛教與運動處方,有時坐著、有時站著示範動作,提醒病患後續該注意的處置或建議轉介他科。
來就診的多數民眾都有營養不良問題,導致頭暈、胃痛、肌少症、血糖控制不良等情形。勞動過度引發的肩腰背痠痛、肌肉緊繃與退化性關節問題,也不只出現在長者身上,許多年輕人、中壯年族群也都有類似困擾,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醫療服務;有些人自行購藥,缺乏服藥紀錄,也沒有血壓或血糖的定期監測,這些現象都與整體環境條件的限制息息相關。
治療結束後,我雙手奉上一份包含著上人祝福的小物,並以微笑與一句溫柔的「Chan chea aom!」(高棉語「祝福你」),為這段短短二十分鐘的生命交會畫下溫暖的句點。我深深體會到―技術能醫治病痛,慈悲才能療癒人心,而即使是微小的關懷,也能在資源匱乏之地,帶來無比溫暖的力量。
見苦知福,無論是在臺灣社區行醫,或是在海外義診付出,我時時提醒自己把握當下、盡一己之能。我是有福的人,是一位在社區中耕耘福田的中醫師。
「Chan chea aom!祝福你喔!」鄭竹晏中醫師(右)送給病患結緣品,以高棉語祈祝平安。(相片提供/鄭竹晏)
走入偏鄉居家醫療所見,
讓我看見日復一日的生活真相,
也學會感恩當下的福氣,
這些經驗讓我更珍惜能走入國際義診的機會,
時時提醒自己盡一己之能,我是一位有福的人。
走入偏鄉居家醫療所見,讓我看見日復一日的生活真相,也學會感恩當下的福氣,這些經驗讓我更珍惜能走入國際義診的機會,時時提醒自己盡一己之能,我是一位有福的人。
多年來,我在工作崗位上照護著臺灣的民眾,除了門診,主要從事中醫居家醫療工作,運用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療法,改善失能長者的身心狀況。透過照護服務,我們走進的不只是偏鄉,不僅是一間間屋子,更是每個家庭背後的生命故事。
柺杖、輪椅、電動床、鼻胃管、尿管、尿布、束縛帶;拍痰的聲音、嗆咳聲;無力的手腳、潰爛的臀部壓瘡、鼓脹的肚皮、無法咀嚼的嘴巴、睜不開的雙眼……這些都是日復一日生活的真相,讓我看見生命的脆弱,也看見人性的勇敢;聽見無常中的悲苦,也學會感恩當下的福氣。
這些經驗讓我更珍惜國際義診的機會。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不變的是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在柬埔寨,搭著前往義診地點的巴士,我望著窗外,一對沒戴安全帽的年輕男女,夾著一位緊閉雙眼、正喝著奶瓶的小嬰兒;兩位背著大書包、穿著制服的女孩,一邊走過懸掛著三隻大豬腿的攤商,一邊玩鬧著;一位市場攤販因機車加裝了鐵盤、行駛太靠中線而被司機按喇叭;還有一隻在屋簷下搖著尾巴、陪伴祖孫的狗―一幅幅在地人生活的景象深深觸動我,這些平凡的細節,讓我看見了生活的辛苦,也看見了愛與堅持。
在一張擺放著針灸針具、酒精寶特瓶與棉球的小小看診桌上,我放上從臺灣帶來的祝福小掛飾。十九歲的當地醫學生玲玲(Lingling)與我分坐兩側,桌邊還有一張空著的紅色塑膠椅,等著看診的民眾坐下。簡單的治療空間用印有慈濟人醫會標誌的布簾一間間隔開,裏頭各有一張治療床與一臺工業小風扇。
透過翻譯,我向民眾解釋病情,在治療床上進行理學檢查與評估,施予傷科推拿與針灸治療。我也用手機圖片與影片介紹衛教與運動處方,有時坐著、有時站著示範動作,提醒病患後續該注意的處置或建議轉介他科。
來就診的多數民眾都有營養不良問題,導致頭暈、胃痛、肌少症、血糖控制不良等情形。勞動過度引發的肩腰背痠痛、肌肉緊繃與退化性關節問題,也不只出現在長者身上,許多年輕人、中壯年族群也都有類似困擾,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醫療服務;有些人自行購藥,缺乏服藥紀錄,也沒有血壓或血糖的定期監測,這些現象都與整體環境條件的限制息息相關。
治療結束後,我雙手奉上一份包含著上人祝福的小物,並以微笑與一句溫柔的「Chan chea aom!」(高棉語「祝福你」),為這段短短二十分鐘的生命交會畫下溫暖的句點。我深深體會到―技術能醫治病痛,慈悲才能療癒人心,而即使是微小的關懷,也能在資源匱乏之地,帶來無比溫暖的力量。
見苦知福,無論是在臺灣社區行醫,或是在海外義診付出,我時時提醒自己把握當下、盡一己之能。我是有福的人,是一位在社區中耕耘福田的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