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的 省思

「身處在微生物的世界裏,無法確切得知它的所在。一定要用敬畏的心才能和平共存,在人與萬物間學會謙卑,才能平安無事。」十七年前SARS危機席捲全球,證嚴上人曾說,這場疫病為人類上了「不可自大傲慢」的一課。

如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五大洲中僅南極洲未受波及,可謂來勢洶洶。已有人預言,未來有可能像流感一樣,隨著低溫年年侵襲,這真是對人類健康福祉的嚴酷考驗。

然而,凡有人群聚集,就有可能受到傳染,且未必出現症狀,增添了防疫的困難。許多科學家已提出警告,人必須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

自人類開始發展農業、畜養家禽後,人畜接觸成為一大病源。人對環境開發加劇,人與野生動物接觸的機會升高,也導致人畜共通的疾病增加。「疾病」由微生物所引起,然微生物與生命本就有「共生」的密切關係。

此次一度被視為病毒原始宿主的蝙蝠,其實在生態鏈中也有制衡蟲害的功能。以水果、花粉維生的某些種類蝙蝠為植物傳遞授粉,促進了森林的形成,為人類提供眾多天然資源。

史學家麥克尼爾在一九七六年的《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一書中闡述,疾病改變了人類的文明發展,也促進醫藥科技的進步,但人仍須與疾病變貌持續交戰。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若病源的感染力、抗藥性、環境適存力提高,或者宿主的免疫力下降、接觸傳染率提高,身處的環境衛生惡劣,包括生態遭破壞,社會人心動盪,都會導致疫病爆發。

認清這個「共生」的事實,我們才能靜下心來想應變之道。當個人防護得當,如勤洗手、避免群聚活動,也相互提醒關懷,方能織就有效的防護網,亦即人與人之間目前也需要建立「共生」的觀念。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全臺慈濟醫院自疫情開始時即強化防疫。醫療志工在防疫升級、暫停出勤之前值守醫院入口,協助入院民眾做好防疫措施。花蓮慈院為需定期領藥的慢性病人設置「藥來速」預約領藥窗口。臺南志工進入致力於提高產能的口罩工廠,協助包裝。中國大陸志工也持續支援前線醫療機構,運送防疫物資及禦寒衣物。

這些行動,也教吾人對眾生同源、萬物共生息的道理有更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