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馬蘭國小新校舍空中平臺,讓學生下課時不用下樓也可以就近活動。已有半世紀歷史的舊校舍,長年來苦無經費重建,慈濟援建加快更新速度,二○一七年完工啟用。
從「九二一希望工程」,
到改建老舊危樓校舍的「減災希望工程」,
二十年間,慈濟在臺灣重建七十七所學校,
龐大經費來自全球點滴愛心,
鼓舞師生展現教育新風貌。
從「九二一希望工程」,到改建老舊危樓校舍的「減災希望工程」,二十年間,慈濟在臺灣重建七十七所學校,龐大經費來自全球點滴愛心,鼓舞師生展現教育新風貌。
二○○九年,莫拉克颱風在臺灣南部和東部造成重大災情,屏東更是全縣受災,慈濟在臺南、高雄及屏東興建永久屋;二○一二年,當時的屏東縣長曹啟鴻,與證嚴上人會談莫拉克風災重建事宜時,提及對老舊教室的擔憂。
在此之前,上人也聽過屏東慈濟委員反映,孫子就讀的學校是危樓,安全堪慮。二○一三年起,慈濟基金會即針對莫拉克受災區域受損學校展開調查。
臺灣校舍老舊問題由來已久,甚至被列為危險建築也依舊使用;教育部從二○○九年即啟動「加速國中小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檢核全臺國中小學建物,並每年提撥數十億,補強或改建耐震係數不足的校舍。當時認定需改善的八千多棟校舍中,在計畫推動七年後,仍有近五千棟無法獲得經費;連首善之都臺北市至今仍有校舍尚未完成補強,遑論其他資源不足的鄉鎮。
以花蓮縣為例,一百二十五所國中、小學,被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議重建或補強的校舍建物,即有兩百多棟。透過各種方式補強,包括擴柱、鋼筋混凝土翼牆、剪力牆等,比起重建學校,僅須花費約十分之一的時間與金錢,但仍有學校無法藉由補強達到規定的耐震係數,還是必須排隊等候重建,少說十年、甚至二十年後才能如願。
近年來極端氣候、地震活躍,慈濟基金會以多年救災經驗考量,要在災害發生前將災情減到最低,因此從二○一四年起,在屏東、高雄、臺東、花蓮、苗栗展開「減災希望工程」,迄今共援建二十六所學校;堅固的校舍不僅讓師生安全、讓家長安心,也能成為社區居民庇護所。
「減災希望工程」最先完工的是屏東五所學校,於二○一六年三月十二日舉辦聯合啟用儀式;期間陸續有縣市政府前來求援,老校煥然一新的,還有二○一七年啟用的花蓮六校、臺東九校及高雄一校;苗栗四校、花蓮一校仍在工程中,預計明後年完工。
慈濟援建全臺二十六所「減災希望工程」學校,第一批完工之一的屏東公正國中新校舍,於二○一六年三月啟用,學生倚杆談天,視線一覽無遺,師生穿行各棟間亦十分方便。
創造機會,給予翅膀
減災希望工程學校,有幾所位於偏鄉,慈濟規畫時不僅重視建物穩固,也將學區學子發展特色一併納入考量。
慈濟為屏東高樹鄉高泰國中援建專科教室及行政教室,還有一棟棒球隊宿舍,照顧原鄉子弟,全心投入集訓。這兩年來,校方善用硬體空間,用心發展多元教育,幫助學生開啟學習興趣、培養技職才能,不僅校內達到「零中輟」的目標,在校外的技藝競賽也獲得好成績。
當初陪同慈濟人員到各校實地勘查的屏東縣前國民教育科長、現任屏東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李達平,分享最令他感動的一點是:「慈濟認為,學校不只是學習場所,也應帶給孩子們希望,多為他們創造一些機會。」
臺東縣知本國中,是臺灣舉重選手的培育母鄉,很難想像學生之前練習的空間及宿舍,是改建自屋齡半世紀的舊教室;慈濟援建舉重練習空間,學校命名為「夢翔館」,鼓舞孩子朝著夢想勇敢飛翔。
花蓮縣化仁國中成立十八年來,師生們一直期望能有遮風擋雨的運動空間及集會場地;學校啟建時原本規畫了相關空間,但施工前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預算被緊急徵調使用,那處空地只能放任雜草叢生。
校長梁仲志說,慈濟援建的活動中心啟用後,學生不用在地下室練習舞蹈或打擊樂,住宿生不用擠在狹窄的空間睡覺,最棒的是終於可以在學校室內舉辦畢業典禮了!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表示,慈濟援建減災希望工程,是從三個角度出發:一是學校的硬體需求,二是學生的多元發展,三是人才培育。在軟體的援助上,鼓勵弱勢家庭中認真向學的孩子申請「新芽助學金」。
新芽獎學金針對慈濟長期照顧戶或居家關懷戶子女而設立,二○○七年開始頒發,如今獎勵對象也擴及希望工程等各校。以二○一七年為例,慈濟協助弱勢學子,包括新芽獎學金、就學補助、特殊專才培育等,共挹注新臺幣三億八千多萬元,兩萬八千五百五十八位受惠。
慈濟也帶動閱讀風氣,二○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全臺首座進駐校園的「靜思人文閱讀中心」,於屏東縣高泰國中啟用,透過各界捐贈好書,讓師生及社區居民能在舒適空間中培養讀書習慣。
統計至今年十月十一日,全臺已經有五十一所學校啟用靜思閱讀空間,其中多數是九二一希望工程的援建學校。
危機轉機,建築希望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集集大地震重創臺灣,八百多所學校校舍受到輕重不一的損害,全倒的高達兩百多所;教育部委託民間認養重建一百零八所學校,慈濟即承擔了五十所;二○○二年三三一地震,又認養新北市清水國小,總計重建五十一所。
希望工程建設費用,占慈濟救災重建計畫總經費百分之七十九,基於「孩子的教育不能等」的理念,必須擔下,也因為有來自全球的善款捐助,才能完成。
去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描述王政忠老師二十年前分發到南投縣中寮鄉爽文國中,看到偏鄉教育資源的窘境,讓他一度想回到城市,繼續當補教名師;然而九二一地震之後返校探視,學生神情驚恐地問著他:「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從此改變他的教育人生,堅守偏鄉教育崗位迄今,而他也是全臺獲得「power教師」、「super教師」與「師鐸獎」等三項教師界全國首獎的第一人。
王政忠牢記在心的是,證嚴上人在爽文國中重建啟用典禮上說,慈濟援建已經提供了最好的硬體設備,剩下的軟體就麻煩老師們了。經歷近二十年來的努力,爽文國中不但做到扶弱,也做到拔尖。
臺中市霧峰區桐林國小一度面臨裁併校危機,今年卻榮獲教育部全國教育奧斯卡「教學卓越金質獎」,姜韻梅校長在短短一分鐘致詞裏提到:「十九年前校舍全倒時,如果沒有上人和慈濟成員第一時間進駐及扶持,桐林沒有重生的機會。謝謝慈濟希望工程的陪伴,為桐林奠下良好的基礎。」
當年無數人用愛注入力量,讓無數孩子透過「九二一希望工程」成長茁壯,為災區帶來新生希望;慈濟也因為累積了經驗,繼續推動「減災希望工程」,化老舊校舍的危機為轉機。
二十年間,慈濟在臺灣建設七十七所學校,認識許多充滿使命感的師長,也匯集優秀的建築師,有志一同提升臺灣教育風貌。每校重建經費都是沈重的壓力,上人說過:「我不知道錢在哪裏,但我知道,愛在哪裏。」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志業,在校園中所播下的美善種子,歷經時光,仍然繁花錦簇,慈濟的愛一直持續著。
南投縣中寮鄉的爽文國中校舍建築,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呈波浪狀倒塌;慈濟援建校舍工程期間,證嚴上人到校勉勵師生。(圖2)
二○○一年四月揮別簡易教室,師生遷入由大愛構築的新校園;昔日小校曾僅有六班,而今已有四十五班莘莘學子。(圖1、圖3/慈濟基金會提供)
老校新生 歡喜完工
二○一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減災希望工程」在花蓮縣所援建的六校完工,於國風國中舉辦校舍捐贈暨聯合啟用典禮;玉里國中、化仁國中、國風國中、中原國小、佳民國小、明義國小各校學生展現拿手才藝,歡喜同慶。新校舍啟用甫滿三個月,二○一八年二月初花蓮即發生強震,花蓮縣四十四校受損,也突顯減災、防災工程的重要性。
中繼空間 難得經驗
慈濟援建屏東五校減災希望工程,於二○一三年設計、審圖,次年啟動簽約、取得產權合法;二○一四年十月,五校聯合動工。屏東公正國中半世紀校舍拆除重建期間,體育館充作臨時辦公室,中央舞臺也成為學習區;走過克難,遷入新校舍,學生難掩喜悅。
多元功能 孕育人才
圖1:花蓮化仁國中舞蹈班學生,在全新的專業教室排練比賽曲目。
圖2:慈濟援建多功能活動場館,一樓是挑高籃球場,也作為集會場,二樓為舞蹈班教室,三樓則是體育班學生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