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要輕,怕地會痛

編 語
編 語

四月三日發生在臺灣花蓮外海的強震,讓習慣地震的花蓮人餘悸猶存,當天抵達靜思精舍的尼泊爾慈濟志工和同仁,沒有改變行程,立刻跟著花蓮志工投入賑災;當來到作為避難收容中心的學校禮堂協助撤場,收起福慧床時,志工攸尼斯(Unish)想起二○一五年尼泊爾強震後,慈濟人遠赴加德滿都賑災的種種。

「那一場地震,讓我失去了我的家和家中所有物品;慈濟人帶來福慧床和毛毯,讓我們不必再睡在地上;災後長達四、五年,我們一家人都睡在福慧床上。九年過去了,這張床還留在我家,我們社區的居民記憶中都有這張床、這個紀念品,紀念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有慈濟的援助。」

一張福慧床用一隻手即可提起,但在他心中,是人生困頓時最溫暖也最有分量的一張床;如今在慈濟發祥地看到這張床,攸尼斯眼眶泛淚,尤其能夠回饋花蓮,他感到非常榮幸。

陪伴尼泊爾志工來臺的馬來西亞慈惟師姊說,餘震不斷,他們沒有想要逃,那幾天精舍人來人往,卻保持著安靜穩定的氣氛。在心靈故鄉共同經歷天搖地動,也聽到了大地怒吼的聲音,她想起上人所說的「走路要輕,怕地會痛」,踏出的每一步要謹慎,對於受傷的人間要疼惜。

兩年多來,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志工為回饋佛陀故鄉專案先行,接力長住尼泊爾藍毘尼與印度菩提迦耶,救濟苦難人也用方法輔導人,帶動行善造福,目標是在當地落實大乘菩薩法,實現佛陀的理想。

佛陀於當年的古印度為眾生說法,但強調「眾生平等」生命觀的佛教思想,反而在十二、三世紀時消失於這塊土地上。印度種姓階級源於古代婆羅門的吠陀思想,儘管這制度早被印度憲法之父、也是印度佛教復興者的安貝卡博士(Ambedkar)起草廢除,但世代世襲的種姓觀念仍深植在當地人日常生活中。

《慈濟》月刊團隊停留印度採訪的一個月期間,見識到傳統風土民情,也看到改變正在發生,星馬志工運用佛法之理、慈善之事、人文之情,且不分高低種姓之別,逐漸影響村民,至少本土志工不再讓種姓制度阻礙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悲憫一切眾生的情懷,正是本期這兩則重要報導所要傳達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