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讓你成為最有人性的人

悲痛令人難受,但提供人們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思考如何貞定、修補、延續與逝者的關係,從而「催生出更大的自主權」、「通往自由的道路」;也並不是只能被動地經歷傷痛,可以主動改變悲痛的調性以變化氛圍。

這學期我開設一門新課程「死亡哲學」。很驚喜發現,愛丁堡大學哲學系邁克爾‧喬比(Michael Cholbi) 教授,三年前出版的《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學》(Grief:A Philosophical Guide)與我的課程所見略同,精彩度則更勝一籌。

該書是透過「悲痛」(Grief)來探索死亡。它所謂「悲痛」,是指在世活人因他人死亡而產生的情緒活動,特別是失去至親好友,不難想見是何等的悲痛!然而,喬比教授的結論卻是:「悲痛是人性」(Grief Most Human),這本書的精彩處,正是在論述這個結論時呈顯。僅與大家分享幾點:

首先,悲痛令人難受,不需要否認,也不可能排除;但悲痛能提供在世的你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這點卻不能輕忽。因為,悲痛的產生並非全然盲目,而是透過不斷「回顧」與逝者之間這段珍視的關係發現,你並不是對所有對象皆會如此,而且因著重新審視而思考,如何貞定、修補、延續這樣的關係?

簡言之,悲痛的發生雖不能完全預測,但能從中學習認識自我,讓你有所成長。這是喬比教授很有創見的觀點。

再者,為了進一步說明「悲痛」與「認識自我」的關係,他更提出頗具啟發性的兩點補充:第一,在悲痛中可以學習「超越」原來逝者還活著時,你的實踐身分。比如當最依賴的父親死亡,你將失去作為兒子的身分,不再有父親可以依賴,從而「催生出更大的自主權」、「通往自由的道路」。第二,悲痛的發生雖然很難捉摸,但在悲痛中並不是只能被動地經歷傷痛;用喬比教授的比喻,就像是「音樂家的即興創作」,可以主動改變悲痛的調性以變化氛圍。

總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喬比教授關於「悲痛是人性」的結論,悲痛固然難受,但它提供機會讓我們學習,成為一個人最重要的「自主性」與「創造力」,從而「讓你成為最有人性的人」。

悲痛令人難受,但提供人們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思考如何貞定、修補、延續與逝者的關係,從而「催生出更大的自主權」、「通往自由的道路」;也並不是只能被動地經歷傷痛,可以主動改變悲痛的調性以變化氛圍。

這學期我開設一門新課程「死亡哲學」。很驚喜發現,愛丁堡大學哲學系邁克爾‧喬比(Michael Cholbi) 教授,三年前出版的《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學》(Grief:A Philosophical Guide)與我的課程所見略同,精彩度則更勝一籌。

該書是透過「悲痛」(Grief)來探索死亡。它所謂「悲痛」,是指在世活人因他人死亡而產生的情緒活動,特別是失去至親好友,不難想見是何等的悲痛!然而,喬比教授的結論卻是:「悲痛是人性」(Grief Most Human),這本書的精彩處,正是在論述這個結論時呈顯。僅與大家分享幾點:

首先,悲痛令人難受,不需要否認,也不可能排除;但悲痛能提供在世的你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這點卻不能輕忽。因為,悲痛的產生並非全然盲目,而是透過不斷「回顧」與逝者之間這段珍視的關係發現,你並不是對所有對象皆會如此,而且因著重新審視而思考,如何貞定、修補、延續這樣的關係?

簡言之,悲痛的發生雖不能完全預測,但能從中學習認識自我,讓你有所成長。這是喬比教授很有創見的觀點。

再者,為了進一步說明「悲痛」與「認識自我」的關係,他更提出頗具啟發性的兩點補充:第一,在悲痛中可以學習「超越」原來逝者還活著時,你的實踐身分。比如當最依賴的父親死亡,你將失去作為兒子的身分,不再有父親可以依賴,從而「催生出更大的自主權」、「通往自由的道路」。第二,悲痛的發生雖然很難捉摸,但在悲痛中並不是只能被動地經歷傷痛;用喬比教授的比喻,就像是「音樂家的即興創作」,可以主動改變悲痛的調性以變化氛圍。

總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喬比教授關於「悲痛是人性」的結論,悲痛固然難受,但它提供機會讓我們學習,成為一個人最重要的「自主性」與「創造力」,從而「讓你成為最有人性的人」。

關鍵字

當我生病後

住院時,看到鄰床病患想回家卻苦無電動床,我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輔具費用;我們回收二手輔具,維修再送出,我們也不是送貨員,同時把關懷送到。不僅要讓輔具物盡其用,這一生也是,善待它、善用它就對了。

我記得有次住院時,隔壁床一位老伯伯已經可以出院了,他卻悶悶不樂,回到家後,居然花錢搭救護車又回到原來的床位,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麻煩?他說,他想回家,但家裏沒有可以升降的電動病床,也沒有人照顧。這讓我意識到,原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購買輔具的能力,而我們慈濟志工不只在急難的情況下才協助民眾,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幫助有需要的家庭呀!出院後,我決定投入二手輔具的收送。

每一次送輔具,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故事;有一位女士申請病床,原先是她的婆婆使用,後來輪到她先生用,在先生去世後,她兒子車禍受傷;去探訪時,我看到兒子狀態其實還不錯,請教她是否還要留著病床?

她發現我身體狀況怪怪的,好奇詢問;我說我曾經中風三次,所以行動有些不方便,她很吃驚我如此還能出來為人群服務。最後我們討論決定收回這張床,清潔消毒後再送給更需要的人;我還邀約她兒子在康復後,出來跟我們一起當志工。

還有一次,一戶人家捐贈一張輪椅和一個助行器,去收取時,對方提到這個輪椅可以上飛機,他出國時曾用過;我很感恩他,也說希望這張輪椅能讓下一個人去看看不同的世界。

輔具讓人們生活更有品質,收與送之間都有不一樣的體會;我們志工不是送貨員,送出輔具時多停留一下、了解多一點,就會感受不一樣的心情,也因此能在這個領域持續付出。

外面的人看慈濟,覺得慈濟好像很大、善款很多,但事實不是如此,舉例來說,每月慈善補助,一戶假設三千元,對志工而言,這三千元意味著如果一個月向一戶會員收善款一百元,就要勸募三十戶會員,才能長期照顧一個弱勢家庭;這一百元善款不只是一分愛心,更是一分「情」,我們要如何還這分情,把這些人情擴大出去?我想到的是透過維修輔具,物盡其用,去做更多的事情。

曾立文(左一)已維修氧氣製造機超過兩百臺,受邀來到嘉義向志工介紹機器原理以及如何檢測。(攝影/林家芸)

人身難得,物盡其用

我常常說,我能出來做志工就代表現在還健康,沒有出來有可能就是在住院。我今年六十歲了,家人勸我盡量不要搬運沉重的輔具;我知道如果因此受傷,我身旁的每個人都會難過,所以轉為內勤工作,例如分享輔具搬運的技巧和維修、檢測排除故障的經驗。

早期我鑽研氧氣製造機維修,遇過許許多多難題,包括製氧機的特殊零件需要向原廠購買,但原廠卻不願意販賣;我想到人類有器官捐贈,製氧機也可以「器官捐贈」啊,所以將四臺拆開組合成兩臺,兩臺組合成一臺。雖然慈濟人的習慣是愛物惜物,但後來我體會到,維修製氧機的觀念要像醫師照顧病患,態度嚴謹,拿不到原廠零件就不要修,保障機器的品質和安全。

病患需不需要使用製氧機,由醫師判斷;製氧機是很專業的儀器,尤其與使用者生命息息相關,如果民眾有能力,我會建議去租或買;如果有困難,我們也會提供。在維修過程中更嚴格遵守操作程序,確保使用的零件符合規格和標準。

我目前擔任慈濟環保輔具平臺汐止據點負責人,但其他區如果需要,我也會去幫忙。與大家互動、交流經驗時,我也在學習;因為有些人問的問題,我可能也不知道答案,我就得去請教其他人或尋找更多資訊,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知識。

雖然團隊中每個人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我們有共同的方向,我也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溫暖的氛圍。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當志工沒有來參加團隊的勤務活動,可能是因為家庭或其他事情牽絆,並不是不願意參與;眼睛只能看到表面,用心則能感受和理解別人的需求和情感,真正了解他們的處境和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就是用心陪伴,當他感到快樂,就會主動投入。

這麼多年來遇到很多難題,困難在面前,就轉個彎、暫時放下,給自己一些時間休息和沉澱,然後再回來面對問題就好了。有時我會想到一個畫面,一位女孩在父親生命盡頭,同意拔管的掙扎與兩難,還有父親拔管後,那種放鬆的解脫。我體會到的是,人身難得,要善待它、善用它,就像靜思語所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

住院時,看到鄰床病患想回家卻苦無電動床,我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輔具費用;我們回收二手輔具,維修再送出,我們也不是送貨員,同時把關懷送到。不僅要讓輔具物盡其用,這一生也是,善待它、善用它就對了。

我記得有次住院時,隔壁床一位老伯伯已經可以出院了,他卻悶悶不樂,回到家後,居然花錢搭救護車又回到原來的床位,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麻煩?他說,他想回家,但家裏沒有可以升降的電動病床,也沒有人照顧。這讓我意識到,原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購買輔具的能力,而我們慈濟志工不只在急難的情況下才協助民眾,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幫助有需要的家庭呀!出院後,我決定投入二手輔具的收送。

每一次送輔具,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故事;有一位女士申請病床,原先是她的婆婆使用,後來輪到她先生用,在先生去世後,她兒子車禍受傷;去探訪時,我看到兒子狀態其實還不錯,請教她是否還要留著病床?

她發現我身體狀況怪怪的,好奇詢問;我說我曾經中風三次,所以行動有些不方便,她很吃驚我如此還能出來為人群服務。最後我們討論決定收回這張床,清潔消毒後再送給更需要的人;我還邀約她兒子在康復後,出來跟我們一起當志工。

還有一次,一戶人家捐贈一張輪椅和一個助行器,去收取時,對方提到這個輪椅可以上飛機,他出國時曾用過;我很感恩他,也說希望這張輪椅能讓下一個人去看看不同的世界。

輔具讓人們生活更有品質,收與送之間都有不一樣的體會;我們志工不是送貨員,送出輔具時多停留一下、了解多一點,就會感受不一樣的心情,也因此能在這個領域持續付出。

外面的人看慈濟,覺得慈濟好像很大、善款很多,但事實不是如此,舉例來說,每月慈善補助,一戶假設三千元,對志工而言,這三千元意味著如果一個月向一戶會員收善款一百元,就要勸募三十戶會員,才能長期照顧一個弱勢家庭;這一百元善款不只是一分愛心,更是一分「情」,我們要如何還這分情,把這些人情擴大出去?我想到的是透過維修輔具,物盡其用,去做更多的事情。

曾立文(左一)已維修氧氣製造機超過兩百臺,受邀來到嘉義向志工介紹機器原理以及如何檢測。(攝影/林家芸)

人身難得,物盡其用

我常常說,我能出來做志工就代表現在還健康,沒有出來有可能就是在住院。我今年六十歲了,家人勸我盡量不要搬運沉重的輔具;我知道如果因此受傷,我身旁的每個人都會難過,所以轉為內勤工作,例如分享輔具搬運的技巧和維修、檢測排除故障的經驗。

早期我鑽研氧氣製造機維修,遇過許許多多難題,包括製氧機的特殊零件需要向原廠購買,但原廠卻不願意販賣;我想到人類有器官捐贈,製氧機也可以「器官捐贈」啊,所以將四臺拆開組合成兩臺,兩臺組合成一臺。雖然慈濟人的習慣是愛物惜物,但後來我體會到,維修製氧機的觀念要像醫師照顧病患,態度嚴謹,拿不到原廠零件就不要修,保障機器的品質和安全。

病患需不需要使用製氧機,由醫師判斷;製氧機是很專業的儀器,尤其與使用者生命息息相關,如果民眾有能力,我會建議去租或買;如果有困難,我們也會提供。在維修過程中更嚴格遵守操作程序,確保使用的零件符合規格和標準。

我目前擔任慈濟環保輔具平臺汐止據點負責人,但其他區如果需要,我也會去幫忙。與大家互動、交流經驗時,我也在學習;因為有些人問的問題,我可能也不知道答案,我就得去請教其他人或尋找更多資訊,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知識。

雖然團隊中每個人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我們有共同的方向,我也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溫暖的氛圍。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當志工沒有來參加團隊的勤務活動,可能是因為家庭或其他事情牽絆,並不是不願意參與;眼睛只能看到表面,用心則能感受和理解別人的需求和情感,真正了解他們的處境和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就是用心陪伴,當他感到快樂,就會主動投入。

這麼多年來遇到很多難題,困難在面前,就轉個彎、暫時放下,給自己一些時間休息和沉澱,然後再回來面對問題就好了。有時我會想到一個畫面,一位女孩在父親生命盡頭,同意拔管的掙扎與兩難,還有父親拔管後,那種放鬆的解脫。我體會到的是,人身難得,要善待它、善用它,就像靜思語所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

印尼鑿井 第十二次成功♫

水井工程完工,村民開心地捧起清水享用。

地質因素讓六百戶的小村落長年缺水,住戶甚至為了搶水而大打出手;慈濟志工三年來陪伴村民尋找水源,終於與軍方合作鑿井成功!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黃映瑜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歷經三年、於十一個地點鑽探,依舊未能找到水源充足的地點鑿井。是否該繼續下去?

印尼萬丹省(Banten)班迪格蘭縣(Pandeglang)的古拉登村(Kuranten),土質中充滿土石,難以找到水源,村民生活飽受缺水帶來的不便。從二○二一年起,慈濟開始協助找尋足以供應全村人用水的水源,卻屢試屢敗,志工沈茂裕表示,「我們和村民都感到非常無奈,幾乎快要放棄……」

直到二○二三年十一月,終於在距離三公里外的巴古哈吉村(Pakuhaji)覓得水源,由於土壤含水量高,鑽探至六公尺深度便尋得水源;歷時三天,成功開鑿四十公尺深,淨水源源不斷湧出!接著安裝耐壓防裂的水管,引水供給古拉登村六百戶人家。

能解決難題,要感恩村民穆罕默德‧尤塞普(Muhammad Yusep),願意提供家族在巴古哈吉村的部分土地鑿井。他不忍看到古拉登村民長期為爭奪用水起衝突,甚至其中一位受傷住院,行兇者被判坐牢,讓他非常難過,發願努力尋找水源;曾經在古拉登村挖井成功,但好景不長,兩個月後,水井就乾涸了。

尤塞普不因此氣餒,反而構思不如到其他地點尋找水源,再輸送到村內,果然此舉成功了;雖然過程並不容易,但他感恩慈濟志工一直都在。

慈濟與陸軍合作鑿井,二○二四年五月二日水井啟用儀式,班迪格蘭○一○一軍支區轄區司令德迪上尉(Kapten Inf. Deddy Bonar Sirait)期許村民愛惜水源:「這是上天賜予的恩典,所以請節約用水。」古拉登村的清真寺是村內儲水點,每天早上六點到下午六點將水注入儲水槽,晚間則停水,村民可隨時到清真寺取水。

今年五十歲的拉哈扎(Jaja Raharja),年輕時就幫父母到遠處找用水,原本以為是暫時的,直到他都當祖父了,缺水問題還未能解決。「看到別人可以辦水上派對,但我們村裏卻滴水難求,總是非常難過。對一般人來說,擁有淨水或許是小事一樁,但在我們村裏可是大事,甚至還因為用水危機引發那場悲劇,更是讓我悲痛不已。」拉哈扎流著淚回憶。

「感謝真主,也感恩在現代的社會,還有不分宗教、種族、膚色的志工幫助我們,把我們的問題變成他們的問題,與我們如此親近,令我感動不已。」拉哈扎認為這段尋找水源的歷程,是重要的歷史,也是代代相傳的美事。「有了充足的水,可以改善生活和經濟,尤其是農作物的收成,五千餘位村民也不必擔心旱季無水可用。我們會好好愛惜水源,讓後代不再為獲得淨水而費盡心思。」

水井工程完工,村民開心地捧起清水享用。

地質因素讓六百戶的小村落長年缺水,住戶甚至為了搶水而大打出手;慈濟志工三年來陪伴村民尋找水源,終於與軍方合作鑿井成功!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黃映瑜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歷經三年、於十一個地點鑽探,依舊未能找到水源充足的地點鑿井。是否該繼續下去?

印尼萬丹省(Banten)班迪格蘭縣(Pandeglang)的古拉登村(Kuranten),土質中充滿土石,難以找到水源,村民生活飽受缺水帶來的不便。從二○二一年起,慈濟開始協助找尋足以供應全村人用水的水源,卻屢試屢敗,志工沈茂裕表示,「我們和村民都感到非常無奈,幾乎快要放棄……」

直到二○二三年十一月,終於在距離三公里外的巴古哈吉村(Pakuhaji)覓得水源,由於土壤含水量高,鑽探至六公尺深度便尋得水源;歷時三天,成功開鑿四十公尺深,淨水源源不斷湧出!接著安裝耐壓防裂的水管,引水供給古拉登村六百戶人家。

能解決難題,要感恩村民穆罕默德‧尤塞普(Muhammad Yusep),願意提供家族在巴古哈吉村的部分土地鑿井。他不忍看到古拉登村民長期為爭奪用水起衝突,甚至其中一位受傷住院,行兇者被判坐牢,讓他非常難過,發願努力尋找水源;曾經在古拉登村挖井成功,但好景不長,兩個月後,水井就乾涸了。

尤塞普不因此氣餒,反而構思不如到其他地點尋找水源,再輸送到村內,果然此舉成功了;雖然過程並不容易,但他感恩慈濟志工一直都在。

慈濟與陸軍合作鑿井,二○二四年五月二日水井啟用儀式,班迪格蘭○一○一軍支區轄區司令德迪上尉(Kapten Inf. Deddy Bonar Sirait)期許村民愛惜水源:「這是上天賜予的恩典,所以請節約用水。」古拉登村的清真寺是村內儲水點,每天早上六點到下午六點將水注入儲水槽,晚間則停水,村民可隨時到清真寺取水。

今年五十歲的拉哈扎(Jaja Raharja),年輕時就幫父母到遠處找用水,原本以為是暫時的,直到他都當祖父了,缺水問題還未能解決。「看到別人可以辦水上派對,但我們村裏卻滴水難求,總是非常難過。對一般人來說,擁有淨水或許是小事一樁,但在我們村裏可是大事,甚至還因為用水危機引發那場悲劇,更是讓我悲痛不已。」拉哈扎流著淚回憶。

「感謝真主,也感恩在現代的社會,還有不分宗教、種族、膚色的志工幫助我們,把我們的問題變成他們的問題,與我們如此親近,令我感動不已。」拉哈扎認為這段尋找水源的歷程,是重要的歷史,也是代代相傳的美事。「有了充足的水,可以改善生活和經濟,尤其是農作物的收成,五千餘位村民也不必擔心旱季無水可用。我們會好好愛惜水源,讓後代不再為獲得淨水而費盡心思。」

才藝課,學不學?

問:

國中課業重,小孩升上小學高年級之後,是否要停掉才藝課,專心在學業上?

答:記得大兒子、二兒子學了蠻長時間的書法,當他們說沒興趣時,我就停掉;大兒子到了國二說要停鋼琴課時,我也是馬上停掉課程。

小學高年級生要不要持續學習才藝課,應該取決於孩子本身,家長要給予尊重,因為付出時間學習的人是孩子。

先釐清「學才藝」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另一種檢定、測驗,無益於國、高中六年內升學所需,孩子又分身乏術,就算了吧!若是孩子「想要」繼續,另當別論,他會想辦法擠出時間。

課程雖然是爸媽安排,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孩子漸漸有自己的想法,大人可以從旁分析利弊,彼此討論,最後尊重孩子的意願。

課外舒壓,適時地留白

才藝的另一種目的,是可以當作課業外的舒壓,暫時跳脫出繁重的課業壓力,當作短暫充電、發洩都好。

國中生平時應對學校大考小考、複習學科,時間需要分配恰當;課後補習也會占掉許多時間;小學高年級階段還需要經營班級人際互動、運動休閒……這些都會搶占一點時間,在此長彼消的情況下,無法貪心全要,只能做取捨。

對大多數孩子而言,以後不會靠「才藝」謀生,只是多一項「調劑身心」的興趣,並非技能,不必搶在時間吃緊時,還要求達到一定目標,增加孩子身心的負荷。

有一位母親在朋友圈聚會時說:「很後悔讓自己成為『虎媽』。與其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我寧願孩子輸在起跑點。」

「虎媽」接著說:「孩子的童年時光都被各項課程塞滿,沒有一點發呆、作夢的時間。他們每天活在快快快、趕趕趕之中,而我也生病了……」現場一片唏噓。

或許每一位媽媽都在想:「我為孩子的生命留白了嗎?還是不落人後地每天安排了滿滿的課表,只為了不讓他們輸在起跑點?」

馬拉松長跑,調節速度

回想起過去我讓孩子學書法,是為了培養他們坐得住的心性,自己也喜歡書法,所以母子三人當同學,共度好幾年美好的週六上午。

學鋼琴則是為了讓他們需要抒發情緒時,音樂可以成為一種管道。學才藝,讓孩子變成專家,從來不是我的選項;出發點都是單純地想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訓練大腦的活動力。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比耐力、適應力、競爭力的馬拉松長跑,孩子能快樂的成長,才是教育的目標;而學才藝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調節緊繃的生活節奏。

學才藝若能成為孩子生活中的「留白」,是給孩子珍貴的生命禮物之一;能傾聽孩子的心聲並給予最適合的回應,則能創造最佳的親子關係;而適時地取捨才藝課,當一個不再掌控孩子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活出自我。

問:

國中課業重,小孩升上小學高年級之後,是否要停掉才藝課,專心在學業上?

答:記得大兒子、二兒子學了蠻長時間的書法,當他們說沒興趣時,我就停掉;大兒子到了國二說要停鋼琴課時,我也是馬上停掉課程。

小學高年級生要不要持續學習才藝課,應該取決於孩子本身,家長要給予尊重,因為付出時間學習的人是孩子。

先釐清「學才藝」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另一種檢定、測驗,無益於國、高中六年內升學所需,孩子又分身乏術,就算了吧!若是孩子「想要」繼續,另當別論,他會想辦法擠出時間。

課程雖然是爸媽安排,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孩子漸漸有自己的想法,大人可以從旁分析利弊,彼此討論,最後尊重孩子的意願。

課外舒壓,適時地留白

才藝的另一種目的,是可以當作課業外的舒壓,暫時跳脫出繁重的課業壓力,當作短暫充電、發洩都好。

國中生平時應對學校大考小考、複習學科,時間需要分配恰當;課後補習也會占掉許多時間;小學高年級階段還需要經營班級人際互動、運動休閒……這些都會搶占一點時間,在此長彼消的情況下,無法貪心全要,只能做取捨。

對大多數孩子而言,以後不會靠「才藝」謀生,只是多一項「調劑身心」的興趣,並非技能,不必搶在時間吃緊時,還要求達到一定目標,增加孩子身心的負荷。

有一位母親在朋友圈聚會時說:「很後悔讓自己成為『虎媽』。與其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我寧願孩子輸在起跑點。」

「虎媽」接著說:「孩子的童年時光都被各項課程塞滿,沒有一點發呆、作夢的時間。他們每天活在快快快、趕趕趕之中,而我也生病了……」現場一片唏噓。

或許每一位媽媽都在想:「我為孩子的生命留白了嗎?還是不落人後地每天安排了滿滿的課表,只為了不讓他們輸在起跑點?」

馬拉松長跑,調節速度

回想起過去我讓孩子學書法,是為了培養他們坐得住的心性,自己也喜歡書法,所以母子三人當同學,共度好幾年美好的週六上午。

學鋼琴則是為了讓他們需要抒發情緒時,音樂可以成為一種管道。學才藝,讓孩子變成專家,從來不是我的選項;出發點都是單純地想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訓練大腦的活動力。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比耐力、適應力、競爭力的馬拉松長跑,孩子能快樂的成長,才是教育的目標;而學才藝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調節緊繃的生活節奏。

學才藝若能成為孩子生活中的「留白」,是給孩子珍貴的生命禮物之一;能傾聽孩子的心聲並給予最適合的回應,則能創造最佳的親子關係;而適時地取捨才藝課,當一個不再掌控孩子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活出自我。

過端午 粽串的淬鍊

端午節前夕,靜思精舍綁了四千八百四十個粽子,以因應天下第一大家庭的需求。「用糯米包粽子是傳統。不能吃糯米的,就吃少一點。」精舍大寮指導師父德映師父娓娓道出上人的叮嚀:「舊例不滅。」

內餡有雪蓮子、米豆,先泡軟、再煮熟;素火腿、猴頭菇、香菇、麵腸切丁、爆香;還有菜脯丁、栗子等。備料早在四天前就開始,過程繁瑣;五月二十九日是綁粽的大日子,二十位花蓮志工加上出坡師父總動員,眾人合力才能一日完成這不簡單的任務,每一顆都飽滿結實(下圖攝影/釋德澡)。

「這小小一顆,是供養上人的。」年年承擔綁粽子的德佳師父說。「平常心是道」,就像彈琴時,弦太緊,容易斷掉;太鬆,又彈不出聲音。經驗累積,佳師父也悟出道理,與彈琴一樣,棉繩若綁得太緊,粽子容易爆開,米粒也因為沒有呼吸的空間而無法煮熟;太鬆,米與佐料不夠紮實,導致散掉,煮不出Q綿的口感,「不能太緊或太鬆,就是行中道。」

大家庭過節,好手動員

清早六點多開始,三百五十斤長糯米和著雪蓮子、米豆,一鍋接著一鍋炒香,米半熟之後先散熱,再送到包粽區。

齋堂圓桌收起、梯子架上長竿,小凳子一字排開。座位前粽串棉繩、粽葉、餡料齊備,取兩張粽葉交疊,放入米、餡料、再蓋上一些米,粽葉包覆、折出稜角,再用棉繩繫緊。

前置作業做得愈周延,綁粽子時就愈順暢。粽葉有稜稜角角,葉子頂端的葉柄要修得平整,葉尾開叉的地方也要修剪,粽子美觀成形。

火候全開,粽香飄四方

粽串繩頭編過,先用另外的繩子綁在長桿上(下圖)。一串串的粽子綁好後,從長竿上解下,再入水煮。

煮粽子需全神貫注,大鍋內的水要蓋過粽子,火候全開,一鼓作氣,煮約一小時;過程中蒸氣流失,必須邊加熱水,保持熱度。近一小時高溫考驗下,粽繩沒有鬆開,粽葉沒有破掉,也不變其形。慢工出細活,精舍方圓之內,皆可聞到粽香。

提起粽頭,脈絡不打結

「粽頭不是幾條棉繩束起來而已,要編得紮實不散亂。」上人教導綁粽子之前的步驟:「每條繩子要整理得順暢、不打結;粽葉洗淨或燙過,讓它柔軟有韌性,米與餡料才能包覆不掉落,粒粒粽子串連成粽串。」

二○一八年四月二十七日,上人對「靜思精舍典範道場推動小組」功能組師父開示:「綱領就像粽串的繩頭,由多條繩子組成,每一位常住代表一條繩子,要合起來,構成總綱。」上人譬喻說明:「常住眾是粽繩,慈濟人是粽葉,而米與佐料則是社區的點滴愛心與資源。用乾淨、柔軟有韌性的粽葉來綁粽子,就成粽串綱領。」

通常綁一顆粽子會用兩片粽葉,一大一小,交疊時一長一短,將粽料完全包裹;就像資深慈濟志工帶領新發意菩薩,傳承與陪伴,讓人人安心地各自發揮良能。

粽子浸在滾燙的水中煮一小時,竹葉透出香氣,粽葉因水分滋潤而變得柔軟、有韌性,讓米和佐料安然依靠。一如有上人法水的澆灌,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展現合和互協的軟實力,讓社會大眾因慈濟人所散發的德香、法香,覺得信任而心生歡喜。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就是我們的精神依歸。上人表示:「法脈宗門,從師父給我的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五十多年來,『粽串』已經構成了。」

「靜思精舍是精神中心的『總粽串』,任重道遠!」上人耳提面命,期許常住師父:「我在世時,人人都是構成總綱的細繩,不是只靠我一個人,一個人絕對沒有力量。」上人表示自己有責任為後世做準備,「要讓法脈宗門提綱挈領,看到每一條繩子都有綁粽的能力。」

「精神理念才是組織架構的魂魄。」上人強調法脈綱領的重要性,「出家、在家都有傳法的責任。」上人說,只要接受靜思法脈,有明確的精神脈絡,人人都可以傳法,代代就不會偏差。

開道鋪路,鋪路開道,上人說:「這輩子做不完,下輩子再來。」靜思弟子責無旁貸,要將粽串綱領代代相傳。粽繩就像慧命的臍帶,串連粽頭與粽葉,集合社會大眾的愛心,開創一條法脈宗門的菩提大直道。(資料來源:《二○一八年夏之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攝影/釋德澡)

端午節前夕,靜思精舍綁了四千八百四十個粽子,以因應天下第一大家庭的需求。「用糯米包粽子是傳統。不能吃糯米的,就吃少一點。」精舍大寮指導師父德映師父娓娓道出上人的叮嚀:「舊例不滅。」

內餡有雪蓮子、米豆,先泡軟、再煮熟;素火腿、猴頭菇、香菇、麵腸切丁、爆香;還有菜脯丁、栗子等。備料早在四天前就開始,過程繁瑣;五月二十九日是綁粽的大日子,二十位花蓮志工加上出坡師父總動員,眾人合力才能一日完成這不簡單的任務,每一顆都飽滿結實(下圖攝影/釋德澡)。

「這小小一顆,是供養上人的。」年年承擔綁粽子的德佳師父說。「平常心是道」,就像彈琴時,弦太緊,容易斷掉;太鬆,又彈不出聲音。經驗累積,佳師父也悟出道理,與彈琴一樣,棉繩若綁得太緊,粽子容易爆開,米粒也因為沒有呼吸的空間而無法煮熟;太鬆,米與佐料不夠紮實,導致散掉,煮不出Q綿的口感,「不能太緊或太鬆,就是行中道。」

大家庭過節,好手動員

清早六點多開始,三百五十斤長糯米和著雪蓮子、米豆,一鍋接著一鍋炒香,米半熟之後先散熱,再送到包粽區。

齋堂圓桌收起、梯子架上長竿,小凳子一字排開。座位前粽串棉繩、粽葉、餡料齊備,取兩張粽葉交疊,放入米、餡料、再蓋上一些米,粽葉包覆、折出稜角,再用棉繩繫緊。

前置作業做得愈周延,綁粽子時就愈順暢。粽葉有稜稜角角,葉子頂端的葉柄要修得平整,葉尾開叉的地方也要修剪,粽子美觀成形。

火候全開,粽香飄四方

粽串繩頭編過,先用另外的繩子綁在長桿上(下圖)。一串串的粽子綁好後,從長竿上解下,再入水煮。

煮粽子需全神貫注,大鍋內的水要蓋過粽子,火候全開,一鼓作氣,煮約一小時;過程中蒸氣流失,必須邊加熱水,保持熱度。近一小時高溫考驗下,粽繩沒有鬆開,粽葉沒有破掉,也不變其形。慢工出細活,精舍方圓之內,皆可聞到粽香。

提起粽頭,脈絡不打結

「粽頭不是幾條棉繩束起來而已,要編得紮實不散亂。」上人教導綁粽子之前的步驟:「每條繩子要整理得順暢、不打結;粽葉洗淨或燙過,讓它柔軟有韌性,米與餡料才能包覆不掉落,粒粒粽子串連成粽串。」

二○一八年四月二十七日,上人對「靜思精舍典範道場推動小組」功能組師父開示:「綱領就像粽串的繩頭,由多條繩子組成,每一位常住代表一條繩子,要合起來,構成總綱。」上人譬喻說明:「常住眾是粽繩,慈濟人是粽葉,而米與佐料則是社區的點滴愛心與資源。用乾淨、柔軟有韌性的粽葉來綁粽子,就成粽串綱領。」

通常綁一顆粽子會用兩片粽葉,一大一小,交疊時一長一短,將粽料完全包裹;就像資深慈濟志工帶領新發意菩薩,傳承與陪伴,讓人人安心地各自發揮良能。

粽子浸在滾燙的水中煮一小時,竹葉透出香氣,粽葉因水分滋潤而變得柔軟、有韌性,讓米和佐料安然依靠。一如有上人法水的澆灌,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展現合和互協的軟實力,讓社會大眾因慈濟人所散發的德香、法香,覺得信任而心生歡喜。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就是我們的精神依歸。上人表示:「法脈宗門,從師父給我的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五十多年來,『粽串』已經構成了。」

「靜思精舍是精神中心的『總粽串』,任重道遠!」上人耳提面命,期許常住師父:「我在世時,人人都是構成總綱的細繩,不是只靠我一個人,一個人絕對沒有力量。」上人表示自己有責任為後世做準備,「要讓法脈宗門提綱挈領,看到每一條繩子都有綁粽的能力。」

「精神理念才是組織架構的魂魄。」上人強調法脈綱領的重要性,「出家、在家都有傳法的責任。」上人說,只要接受靜思法脈,有明確的精神脈絡,人人都可以傳法,代代就不會偏差。

開道鋪路,鋪路開道,上人說:「這輩子做不完,下輩子再來。」靜思弟子責無旁貸,要將粽串綱領代代相傳。粽繩就像慧命的臍帶,串連粽頭與粽葉,集合社會大眾的愛心,開創一條法脈宗門的菩提大直道。(資料來源:《二○一八年夏之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攝影/釋德澡)

黑夜有燈  大象村不再怕大象

二○二三年十月,志工於甌甘共修處為大象村四個村莊的村民發放「太陽能板燈光組」。

村民將太陽能板放置在屋上,燈泡懸掛在屋簷下,嚇阻夜晚來襲的大象。

村民居住在大象保護區,被野象襲擊是常事,在瑞那滾村收到慈濟志工致贈的「太陽能板燈光組」後,夜間家家戶戶亮起了燈,讓象群繞道而去,終於能安心入眠。

山腳下的大象村(Gyoh Pin Village),全村兩百戶都是米撲滿會員;經過了這個村,就進入人煙稀少的中央山脈。中央山脈的密林曾是大象的家,獵人為了取象牙大量撲殺野象,並且取其象皮。政府為了杜絕捕獵野象的違法行為,將象群趕到山下列為保護區;保護區開放後土地平整,慢慢地吸引貧民移居農墾,數十戶群聚後,政府也默認為村,村民就與大象共居。

大象經常踩踏菜園,人們認為大象不可控制,就會驅趕大象;潛意識裏恐懼被獵捕的大象偶爾也會失控,憑著氣味嗅到人的味道就會攻擊。村內沒有電力,居民們怕被大象襲擊,晚間點起蠟燭照明壯膽;沒錢買蠟燭時,就以破布、木棍加一點汽油燃成火把,丟向象群嚇跑牠們。

瑞那滾村從鄰幫鄰到村幫村,發放白米援助村裏的貧困戶、發放稻種給附近更困難的村莊,去年十月更在仰光志工支持下,發放「太陽能板燈光組」給中央山脈邊多個被世人遺忘的角落;因為路程遙遠,車程約一小時,志工還安排了貨車接送。

四個村莊、一百四十八戶獲得一套組件,包括一個太陽能板、一個電池和四顆電燈。發放後一週,志工跋山涉水來到大象村,了解村民使用情形;泥路坑坑洞洞,大象腳印隨處可見;途中與騎著大象的馴象師不期而遇,虛驚一場。村民告知,大象怕熱,所以把握日間最熱的時間出來活動,比較安全。

八歲的孩子告訴志工,每天上學要走兩小時的路,「如果路上遇到大象,會跑快一點,就不用兩個小時了。」他的母親丁丁茉(Daw Thin Thin Maw)流著淚說,長年來每個晚上都擔心大象靠近,房子被踩倒了好幾回,但最怕的還是大象攻擊家人。

村民紛紛上前告訴慈濟人,收到太陽能板當晚,二十多頭野象進入村莊,村民安靜不敢出聲,所幸家家戶戶屋外已安裝電燈,全村亮起了燈,只見象群依序繞過村子轉移方向。隔天看著大象留下的滿地腳印,村民激動地說:「感恩慈濟人救了我們!」

志工烏善丁帶著大家走訪更深處的住家,有多戶住屋無法抵擋風雨,還好有志工協助修繕;住屋雖簡單卻也整齊乾淨,壁架上供奉佛陀法像,還放有米撲滿。烏善丁說,居民即使借米過日,也堅持每天存米撲滿;在艱困中仍布施「一把米」,想表達的就是對慈濟的感恩。

志工進村訪視時巧遇大象及馴象師。

二○二三年十月,志工於甌甘共修處為大象村四個村莊的村民發放「太陽能板燈光組」。

村民將太陽能板放置在屋上,燈泡懸掛在屋簷下,嚇阻夜晚來襲的大象。

村民居住在大象保護區,被野象襲擊是常事,在瑞那滾村收到慈濟志工致贈的「太陽能板燈光組」後,夜間家家戶戶亮起了燈,讓象群繞道而去,終於能安心入眠。

山腳下的大象村(Gyoh Pin Village),全村兩百戶都是米撲滿會員;經過了這個村,就進入人煙稀少的中央山脈。中央山脈的密林曾是大象的家,獵人為了取象牙大量撲殺野象,並且取其象皮。政府為了杜絕捕獵野象的違法行為,將象群趕到山下列為保護區;保護區開放後土地平整,慢慢地吸引貧民移居農墾,數十戶群聚後,政府也默認為村,村民就與大象共居。

大象經常踩踏菜園,人們認為大象不可控制,就會驅趕大象;潛意識裏恐懼被獵捕的大象偶爾也會失控,憑著氣味嗅到人的味道就會攻擊。村內沒有電力,居民們怕被大象襲擊,晚間點起蠟燭照明壯膽;沒錢買蠟燭時,就以破布、木棍加一點汽油燃成火把,丟向象群嚇跑牠們。

瑞那滾村從鄰幫鄰到村幫村,發放白米援助村裏的貧困戶、發放稻種給附近更困難的村莊,去年十月更在仰光志工支持下,發放「太陽能板燈光組」給中央山脈邊多個被世人遺忘的角落;因為路程遙遠,車程約一小時,志工還安排了貨車接送。

四個村莊、一百四十八戶獲得一套組件,包括一個太陽能板、一個電池和四顆電燈。發放後一週,志工跋山涉水來到大象村,了解村民使用情形;泥路坑坑洞洞,大象腳印隨處可見;途中與騎著大象的馴象師不期而遇,虛驚一場。村民告知,大象怕熱,所以把握日間最熱的時間出來活動,比較安全。

八歲的孩子告訴志工,每天上學要走兩小時的路,「如果路上遇到大象,會跑快一點,就不用兩個小時了。」他的母親丁丁茉(Daw Thin Thin Maw)流著淚說,長年來每個晚上都擔心大象靠近,房子被踩倒了好幾回,但最怕的還是大象攻擊家人。

村民紛紛上前告訴慈濟人,收到太陽能板當晚,二十多頭野象進入村莊,村民安靜不敢出聲,所幸家家戶戶屋外已安裝電燈,全村亮起了燈,只見象群依序繞過村子轉移方向。隔天看著大象留下的滿地腳印,村民激動地說:「感恩慈濟人救了我們!」

志工烏善丁帶著大家走訪更深處的住家,有多戶住屋無法抵擋風雨,還好有志工協助修繕;住屋雖簡單卻也整齊乾淨,壁架上供奉佛陀法像,還放有米撲滿。烏善丁說,居民即使借米過日,也堅持每天存米撲滿;在艱困中仍布施「一把米」,想表達的就是對慈濟的感恩。

志工進村訪視時巧遇大象及馴象師。

十六至十八日 看見生命的價值

5.16~18《農四月‧初九至十一》

【靜思小語】流傳翻轉人間苦難的歷史,永恆延續這分心念與願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師徒因緣殊勝

五月十六日,慈濟醫療董事會在精舍召開;十七日,舉行慈善董事會會前會。十八日,菲律賓慈濟人與上人座談,分享醫療志業溫馨故事、義診走過近三十年,也讓當地志業會務的推展落地生根,許多溫馨的人與事歷歷如昨。上人說,時間不斷流過,但是歷史會永恆流傳。相信師徒之間,早在過去生就已經結了很深的緣,都曾經牽手同行人間菩薩道,這分願力會生生世世延續,不論信仰什麼宗教,都會在這條康莊大道上。

「從佛法說來,人生苦難多。在座各位的家境都不錯,可是都能夠放下身段,走進偏鄉貧窮地區,辛苦上山或是過海到小島去義診。你們要把過去偏鄉離島義診的數據找回來,看到這些累積多年的數據,會感覺到是名副其實在救人,且是用真誠的心去付出,生命很有價值。」

上人稱許菲律賓人醫會是國際慈濟人醫會的典範,期待幾位資深醫師用心帶動年輕一輩,照顧當地貧病人;同樣地,菲律賓慈濟人也要不斷傳承,不只有慈善濟貧、賑災,也陪伴著人醫會團隊,呵護、照顧著大家。

「想起當年,菲律賓的醫師們回來與師父過中秋,後來其他國家的醫師們也加入,漸漸形成默契,當國際慈濟人醫會成立以後,就在中秋節舉辦年會。可以說開頭就是菲律賓的大醫王、菩薩們,那樣地合和互協,做出成果,才促成今天的人醫會遍及國際。」

「但願我生生世世都有這樣的因緣,與人醫菩薩手牽手,前前後後,無論先來後到,我們的意識中都有這一顆種子,可以廣為撒播在人間的福田。只要種子會合因緣,就可以長成合抱之木,這棵參天大樹,一個人的雙手抱不起來,要許多人手牽手,才能合抱起來。期待這一棵樹,會永恆地佇立在國際間,不斷產生種子,在每一個國家成長茁壯,庇蔭苦難人。」

上人說,人生最苦莫過於病苦,現在則感覺到老也是苦。生病有醫師治療,良醫施良藥,對症下藥,就可以去除病苦,但是老化衰退卻難以遏止;就如夕陽雖然很美,但是太陽就要落下了,總是不如日出帶來朝氣與希望。

上人談到林靜憪師姊等人到印度靈鷲山,在慈濟五十八周年當天,於說法臺與本會志工早會連線,由於時差關係,臺灣上午七點,當地是凌晨四點半,可以看到人文真善美志工拍攝的影像,晨曦緩緩從靈鷲山背面上升,很美!「那樣的景象好攝心,我的心靈大受震撼,感覺我也在那裏與他們同在,心靈回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靈鷲山,也許我也在那裏聽佛陀說法。」

「為佛教,為眾生」,是印順師公上人的教誨與叮嚀,是上人盡此生努力的方向。上人說起二十六歲那年到臺北受戒,因為沒有師父而不符合資格,只好離開戒場,想著要回花蓮來好好修行,找到理想中的師父再受戒。所以就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書》,就因為這個念頭與行動,見到了印順導師,而起念請求拜師皈依。

「因緣不可思議,大約六十年前,那次短暫的見面,讓我從此為佛教、為眾生而用心努力。我與師父的緣很殊勝,你們與我的因緣也很殊勝;剛才回顧九位資深菩薩,都是開啟菲律賓慈濟志業因緣的菩薩,他們再牽起更多好因緣,讓菲律賓現在有這麼多精進菩薩、大醫王,真的很感恩!」

「聽到你們分享到山上義診,委員們還到納卯山區去輔導種香蕉。菲律賓的很多離島,人醫會和委員菩薩們都走過,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轉變了多少貧窮苦難人的生活。但願這些記憶,以及這分心念,要永恆維持。」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16~18《農四月‧初九至十一》

【靜思小語】流傳翻轉人間苦難的歷史,永恆延續這分心念與願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師徒因緣殊勝

五月十六日,慈濟醫療董事會在精舍召開;十七日,舉行慈善董事會會前會。十八日,菲律賓慈濟人與上人座談,分享醫療志業溫馨故事、義診走過近三十年,也讓當地志業會務的推展落地生根,許多溫馨的人與事歷歷如昨。上人說,時間不斷流過,但是歷史會永恆流傳。相信師徒之間,早在過去生就已經結了很深的緣,都曾經牽手同行人間菩薩道,這分願力會生生世世延續,不論信仰什麼宗教,都會在這條康莊大道上。

「從佛法說來,人生苦難多。在座各位的家境都不錯,可是都能夠放下身段,走進偏鄉貧窮地區,辛苦上山或是過海到小島去義診。你們要把過去偏鄉離島義診的數據找回來,看到這些累積多年的數據,會感覺到是名副其實在救人,且是用真誠的心去付出,生命很有價值。」

上人稱許菲律賓人醫會是國際慈濟人醫會的典範,期待幾位資深醫師用心帶動年輕一輩,照顧當地貧病人;同樣地,菲律賓慈濟人也要不斷傳承,不只有慈善濟貧、賑災,也陪伴著人醫會團隊,呵護、照顧著大家。

「想起當年,菲律賓的醫師們回來與師父過中秋,後來其他國家的醫師們也加入,漸漸形成默契,當國際慈濟人醫會成立以後,就在中秋節舉辦年會。可以說開頭就是菲律賓的大醫王、菩薩們,那樣地合和互協,做出成果,才促成今天的人醫會遍及國際。」

「但願我生生世世都有這樣的因緣,與人醫菩薩手牽手,前前後後,無論先來後到,我們的意識中都有這一顆種子,可以廣為撒播在人間的福田。只要種子會合因緣,就可以長成合抱之木,這棵參天大樹,一個人的雙手抱不起來,要許多人手牽手,才能合抱起來。期待這一棵樹,會永恆地佇立在國際間,不斷產生種子,在每一個國家成長茁壯,庇蔭苦難人。」

上人說,人生最苦莫過於病苦,現在則感覺到老也是苦。生病有醫師治療,良醫施良藥,對症下藥,就可以去除病苦,但是老化衰退卻難以遏止;就如夕陽雖然很美,但是太陽就要落下了,總是不如日出帶來朝氣與希望。

上人談到林靜憪師姊等人到印度靈鷲山,在慈濟五十八周年當天,於說法臺與本會志工早會連線,由於時差關係,臺灣上午七點,當地是凌晨四點半,可以看到人文真善美志工拍攝的影像,晨曦緩緩從靈鷲山背面上升,很美!「那樣的景象好攝心,我的心靈大受震撼,感覺我也在那裏與他們同在,心靈回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靈鷲山,也許我也在那裏聽佛陀說法。」

「為佛教,為眾生」,是印順師公上人的教誨與叮嚀,是上人盡此生努力的方向。上人說起二十六歲那年到臺北受戒,因為沒有師父而不符合資格,只好離開戒場,想著要回花蓮來好好修行,找到理想中的師父再受戒。所以就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書》,就因為這個念頭與行動,見到了印順導師,而起念請求拜師皈依。

「因緣不可思議,大約六十年前,那次短暫的見面,讓我從此為佛教、為眾生而用心努力。我與師父的緣很殊勝,你們與我的因緣也很殊勝;剛才回顧九位資深菩薩,都是開啟菲律賓慈濟志業因緣的菩薩,他們再牽起更多好因緣,讓菲律賓現在有這麼多精進菩薩、大醫王,真的很感恩!」

「聽到你們分享到山上義診,委員們還到納卯山區去輔導種香蕉。菲律賓的很多離島,人醫會和委員菩薩們都走過,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轉變了多少貧窮苦難人的生活。但願這些記憶,以及這分心念,要永恆維持。」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二日 人間祥和之美

5.12《農四月‧初五》

【靜思小語】充滿感恩心的人間最善、最美、最祥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佛恩、親恩、眾生恩

碧空澄澈,和風徐徐,志業體主管同仁、慈濟學校師生、花蓮與海內外慈濟志工與會眾,逾二千五百人齊集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在莊嚴的氣氛中展開今年度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浴佛典禮;透過網路視訊,全球十四個國家地區的三十七個社區道場與花蓮本會連線,同步浴佛。

優人神鼓團隊由黃誌群老師帶領,擊大法鼓、吹大法螺,在《無量義經.德行品》梵唄唱誦中,上人親臨花蓮靜思堂,常住師父們兩兩成列跟隨在後,莊嚴步入道侶廣場,拉開浴佛典禮序幕。而花蓮歷經四月三日強震,許多社區民眾亦前來參與浴佛典禮,祈願人間祥和平安,無災無難。

上人於浴佛典禮圓滿,大回向之後對眾開示:「感恩啊!感佛恩、感父母恩、感眾生恩、感風王水土恩。人生一定要具足感恩心,感恩的人間最善、最美、最祥和。就如現在,大家充滿了虔誠感恩心,不就是美嗎?而且有徐徐的風,陽光溫和,大眾共同一心,至誠至美的境界,這不就是人間的福嗎?」

「感恩父母生育、養育、栽培,我們才有今天;感恩佛陀、師長,教導我們認清楚宇宙天地的道理,教導我們守好做人的規矩;更要感恩天下慈濟人發揮善與愛。天地人間,對我們有許多的恩德,我們每天、每分、每秒都要用真誠的心面對人間─面對父母長輩,要盡孝道;面對天下眾生,在生活中守本分、盡心力。但願我們恆持這一刻的善念,分分秒秒在生活中合和互協、互愛互助。」

上人讚歎此時大家就如同在靈山法會中,其實「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大家共聚於此,認真學佛、學法、學人間的大道理,這一時、這一刻,確實是真、善、美。大眾虔誠浴佛,其實佛本來清淨,此刻大家是藉著浴佛的行動自我警惕,清淨自己的心,而且要讓心靈時時保持清淨,不要被無明煩惱染著。

「浴佛就是清淨自心,讓自心貼合佛心;佛心清淨,天地清淨。虔誠祝福風調雨順、人人平安、天下和平;祝福大家修福在人間,增長智慧,福慧雙修,感恩與祝福!」

把殊榮視為勉勵教育

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等人來到花蓮靜思堂,頒贈名譽哲學暨醫學雙博士學位,以表彰上人在全球推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卓越貢獻。除了林校長之外,還有楊慕華副校長、周倩副校長、唐震寰副校長、簡仁宗副主任祕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兼人文社會學院代理院長王文基、醫學院副院長阮琪昌與凌憬峯、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謝啟民、國際宣傳辦公室執行長陳延昇。

林校長頒贈名譽博士學位證書,王文基院長宣讀證書內容。上人感恩林校長與諸位教授,並表示:「慈濟一路走過來,將近一甲子,感恩愛的能量一點一滴不斷累積,一分一秒不斷會合,時間、空間會合在人與人之間。自我盤點,說學無學、說德無德,到底我有什麼樣的資格,來領受意義如此重大、殊勝的學位?我只有對自己說,大家這一分的愛護與誠意,就是在勉勵我,要更認真,腳步要踏得更穩。」

上人說,雖然人生無常,時間有限,然而全球慈濟人就地帶動人群,走往善與愛的方向;慈濟四大志業也持續發揮良能,慈善要更積極推向國際,醫療要更盡心守護生命、守護愛,教育是人間的希望,更要守護純良的愛,期待未來會更好。「感恩陽明交大的諸位,給予我名譽博士學位,此舉也在教育我,要繼續挺起胸來,穩定踏步向前,在無常人間,分秒都不能空過。」

上人對在場的志業體主管們說:「各位志業菩薩,總是在各自的崗位,替我做我想要做但是做不到的事,志業從臺灣推及國際,在全球帶動人間之善,所以今天與天下慈濟人共同領受這一分殊榮。」

在名譽博士學位頒贈典禮後,上人與林校長等人座談:「我的見識很有限,這是真誠的話,因為我哪裏都沒有去過,一直都在臺灣、在花蓮;我出生在中部,可能人生最終還是在東部。精舍面向遼闊的大海,回過頭看是一座山,這一座山過去就是西部,我的家鄉臺中。我年輕時就離開家鄉,現在面對的是太平洋,面對國際,慈濟人都在國際間,因緣很不可思議。」

「佛教說因緣,因緣無形無相,但是空中妙有、妙有真空,人間諸事都是因緣會合而成就。說它有,其實因緣是看不到也摸不著;說它沒有,總是很奇妙地促成許多人事物的連結,慈濟四大志業也是因緣成就。例如慈善志業,人人本具有愛心、善心,但是不一定可以展現出來,因為時代的變化,讓人的思想多元化,尤其科技發展很快,許多做事的概念與過去截然不同,聽了覺得很奇妙、很不可思議,更覺得什麼都不懂。唯有一再告誡自己,要守好本分,認清該做什麼事,今天扮演什麼角色,就要做到這個角色應該盡的責任。」

慈濟從每人每天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起步,最初只在花蓮做慈善,現在慈善足跡遍及國際。上人談到自己桌上總有全球地圖,標示著當前有慈濟人、以及慈濟正在做慈善關懷的國家地區。所以自己的心天天都繞著地球,雖然身體沒有移動,但是感覺到全球有很多慈濟人在做慈濟事,內心充滿感恩。「這群為苦難眾生付出的人,有的是就地付出,有的是鄰近國家就近去幫忙,都是從地湧出的菩薩;海外慈濟人大多就地募心募愛,靠當地愛心人承擔起當地志業。」

「剛剛我站在臺上,覺得真是愧不敢當,能得此殊榮,給我這麼大的禮物,感恩之餘,也感到擔負了更重大的責任。雖然已經到了這樣的年齡,所剩時日無多,此生得到的很多了,我還能為人間付出多少呢?總有愧疚、遺憾之感;唯有自我勉勵,從今天開始,我更要抬頭挺胸,更要步步踏實,也與大家共勉。」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12《農四月‧初五》

【靜思小語】充滿感恩心的人間最善、最美、最祥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佛恩、親恩、眾生恩

碧空澄澈,和風徐徐,志業體主管同仁、慈濟學校師生、花蓮與海內外慈濟志工與會眾,逾二千五百人齊集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在莊嚴的氣氛中展開今年度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浴佛典禮;透過網路視訊,全球十四個國家地區的三十七個社區道場與花蓮本會連線,同步浴佛。

優人神鼓團隊由黃誌群老師帶領,擊大法鼓、吹大法螺,在《無量義經.德行品》梵唄唱誦中,上人親臨花蓮靜思堂,常住師父們兩兩成列跟隨在後,莊嚴步入道侶廣場,拉開浴佛典禮序幕。而花蓮歷經四月三日強震,許多社區民眾亦前來參與浴佛典禮,祈願人間祥和平安,無災無難。

上人於浴佛典禮圓滿,大回向之後對眾開示:「感恩啊!感佛恩、感父母恩、感眾生恩、感風王水土恩。人生一定要具足感恩心,感恩的人間最善、最美、最祥和。就如現在,大家充滿了虔誠感恩心,不就是美嗎?而且有徐徐的風,陽光溫和,大眾共同一心,至誠至美的境界,這不就是人間的福嗎?」

「感恩父母生育、養育、栽培,我們才有今天;感恩佛陀、師長,教導我們認清楚宇宙天地的道理,教導我們守好做人的規矩;更要感恩天下慈濟人發揮善與愛。天地人間,對我們有許多的恩德,我們每天、每分、每秒都要用真誠的心面對人間─面對父母長輩,要盡孝道;面對天下眾生,在生活中守本分、盡心力。但願我們恆持這一刻的善念,分分秒秒在生活中合和互協、互愛互助。」

上人讚歎此時大家就如同在靈山法會中,其實「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大家共聚於此,認真學佛、學法、學人間的大道理,這一時、這一刻,確實是真、善、美。大眾虔誠浴佛,其實佛本來清淨,此刻大家是藉著浴佛的行動自我警惕,清淨自己的心,而且要讓心靈時時保持清淨,不要被無明煩惱染著。

「浴佛就是清淨自心,讓自心貼合佛心;佛心清淨,天地清淨。虔誠祝福風調雨順、人人平安、天下和平;祝福大家修福在人間,增長智慧,福慧雙修,感恩與祝福!」

把殊榮視為勉勵教育

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等人來到花蓮靜思堂,頒贈名譽哲學暨醫學雙博士學位,以表彰上人在全球推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卓越貢獻。除了林校長之外,還有楊慕華副校長、周倩副校長、唐震寰副校長、簡仁宗副主任祕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兼人文社會學院代理院長王文基、醫學院副院長阮琪昌與凌憬峯、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謝啟民、國際宣傳辦公室執行長陳延昇。

林校長頒贈名譽博士學位證書,王文基院長宣讀證書內容。上人感恩林校長與諸位教授,並表示:「慈濟一路走過來,將近一甲子,感恩愛的能量一點一滴不斷累積,一分一秒不斷會合,時間、空間會合在人與人之間。自我盤點,說學無學、說德無德,到底我有什麼樣的資格,來領受意義如此重大、殊勝的學位?我只有對自己說,大家這一分的愛護與誠意,就是在勉勵我,要更認真,腳步要踏得更穩。」

上人說,雖然人生無常,時間有限,然而全球慈濟人就地帶動人群,走往善與愛的方向;慈濟四大志業也持續發揮良能,慈善要更積極推向國際,醫療要更盡心守護生命、守護愛,教育是人間的希望,更要守護純良的愛,期待未來會更好。「感恩陽明交大的諸位,給予我名譽博士學位,此舉也在教育我,要繼續挺起胸來,穩定踏步向前,在無常人間,分秒都不能空過。」

上人對在場的志業體主管們說:「各位志業菩薩,總是在各自的崗位,替我做我想要做但是做不到的事,志業從臺灣推及國際,在全球帶動人間之善,所以今天與天下慈濟人共同領受這一分殊榮。」

在名譽博士學位頒贈典禮後,上人與林校長等人座談:「我的見識很有限,這是真誠的話,因為我哪裏都沒有去過,一直都在臺灣、在花蓮;我出生在中部,可能人生最終還是在東部。精舍面向遼闊的大海,回過頭看是一座山,這一座山過去就是西部,我的家鄉臺中。我年輕時就離開家鄉,現在面對的是太平洋,面對國際,慈濟人都在國際間,因緣很不可思議。」

「佛教說因緣,因緣無形無相,但是空中妙有、妙有真空,人間諸事都是因緣會合而成就。說它有,其實因緣是看不到也摸不著;說它沒有,總是很奇妙地促成許多人事物的連結,慈濟四大志業也是因緣成就。例如慈善志業,人人本具有愛心、善心,但是不一定可以展現出來,因為時代的變化,讓人的思想多元化,尤其科技發展很快,許多做事的概念與過去截然不同,聽了覺得很奇妙、很不可思議,更覺得什麼都不懂。唯有一再告誡自己,要守好本分,認清該做什麼事,今天扮演什麼角色,就要做到這個角色應該盡的責任。」

慈濟從每人每天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起步,最初只在花蓮做慈善,現在慈善足跡遍及國際。上人談到自己桌上總有全球地圖,標示著當前有慈濟人、以及慈濟正在做慈善關懷的國家地區。所以自己的心天天都繞著地球,雖然身體沒有移動,但是感覺到全球有很多慈濟人在做慈濟事,內心充滿感恩。「這群為苦難眾生付出的人,有的是就地付出,有的是鄰近國家就近去幫忙,都是從地湧出的菩薩;海外慈濟人大多就地募心募愛,靠當地愛心人承擔起當地志業。」

「剛剛我站在臺上,覺得真是愧不敢當,能得此殊榮,給我這麼大的禮物,感恩之餘,也感到擔負了更重大的責任。雖然已經到了這樣的年齡,所剩時日無多,此生得到的很多了,我還能為人間付出多少呢?總有愧疚、遺憾之感;唯有自我勉勵,從今天開始,我更要抬頭挺胸,更要步步踏實,也與大家共勉。」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十至十一日 傳德

5.10~11《農四月‧初三至初四》

【靜思小語】傳承精神與品德,彰顯上一代的生命價值。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懷念李爺爺與李奶奶

五月十日,上人與李鼎銘師兄等人談話間,鼎銘師兄緬懷不久之前往生的母親,上人對他說,李爺爺與李奶奶對長輩都很孝順,是子孫的典範,所以到了師兄這一代,也對父母盡孝,孩子們都看在眼裏,這是很好的家教;家庭的教育不是短期的,而是代代相傳,希望師兄與兄弟姊妹可以多分享。

上人懷念李宗吉師兄:「在師父的心中,你爸爸永遠都是很貼心的弟子。他尊敬師父、護持慈濟,承擔慈濟建築委員,凡事皆以身作則,要『做給人看』,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很慎重地融入生活成為習慣,不是偶爾才表現出來;他做得讓大家看了就很佩服,想要學習,這才是真正成功,是在生活中很自然的情操、道德。」

上人記得李爺爺曾經述說他請船員救起漂流在海上的越南難民,這群逃離戰火或政治迫害的人無以為報,各自刺破手指,在一面越南國旗上寫自己的名字,送給李爺爺表達感恩。這面旗子若還在,也是李爺爺品德與生命價值的見證。

「他的精神與品德延續到你們這一代,若你們也傳承他的好品德,用身教傳給下一代,這就是他的價值。總而言之,傳承不是傳錢財給子孫,最重要是傳德,『德者,得也』,傳德就會得人心。你們兄弟姊妹都很善良,尤其你們承擔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也做得很好,致力宣導環保,你爸爸與媽媽從年輕就力行環保,惜福愛物。我還記得你媽媽曾經說,李居士的襯衫穿到破洞又一直補,還是不肯丟棄;你媽媽也是順他的意,仔細拆過又補過。那時候他已經事業有成,還是做到這樣,勤儉起家,最重要是積德,實在是沒話說。」

上人肯定師兄與家人將李奶奶的後事處理得很好,很有人文質感;尤其李奶奶本來就是愛乾淨、愛安靜又簡樸的傳統婦女,這幾個重點,子女後輩都做到了,她的人生有價值,很圓滿。

談及慈濟文史結集,上人說,慈濟其實是平凡人做平常事,沒有很深的道理或學問,但是很有價值,而且是真實的價值,有很多人可以見證,不是傳說。像李爺爺這般,對慈濟真誠付出與護持的人非常多,而且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富有教育意義。將這麼多人的人生事蹟和品格精神一一追蹤、記錄完整,也是很有價值的法。

「我聽慈濟人分享,大家說的話都是法,他們對公眾的分享就在講經,而且說的是他們的人生道路風光。常說『經就是道,道就是路』,慈濟人說的都是他們實際走過的道路,是真正走得通、做得到的道理。」

上人說,佛法道理融通世間的學問,具有科學邏輯,故而整理慈濟文史,同時呈現佛法的精神脈絡,讓人了解慈濟如何在佛法的精神基礎上創立,又秉持何等精神思想,發展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如何從一念之間,從微末的五毛錢做起,如同一顆種子發芽成長,從臺灣花蓮的根源擴展到國際間,這棵志業的大樹隨著慈濟人的足跡開枝展葉。

國際間需要善的交流

比利時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濟浩師兄(Pascal H. Grégoire),二○一九年來臺皈依及培訓,茹素至今,精進聞法;期間被派去中東三個國家當外交官,常向國際人士介紹上人的精神理念。

五月十一日,與在精舍隨師的濟浩師兄談話,上人期許多關心慈濟人、慈濟事,多了解苦難人的生活環境,「剛剛看到非洲肯亞、獅子山共和國的相片,居民的生活環境很惡劣;同樣是人類,但是看看他們的棲身之處,想想我們住的空間,像我天天都對自己說,我很有福!發現自己有福,就會想著要如何幫助苦難人,改善他們的生活。」

「假如每一位生活無虞的人,可以與我同樣有這一念心,每個人一點點的付出,對他們來說很有幫助。慈濟從剛開始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讓每一個人都能付出,即使是家庭清寒的人、需要幫助的人,只要願意行善,就能付出點滴力量,和大眾的愛心會合,共同做慈善工作。」

「其實天下苦難人、弱勢者很多,有力量的人爭強好勝,沒有注意到弱勢者的困難,一直往上比,要比別人更強勢,就容易起爭端。假如讓人有機會看見苦難、弱勢者,打從心裏覺得不忍、不捨,起了慈悲心,很自然就不會那麼強勢,一直要與人爭奪,而能多為苦難人設想。」

上人表示,國際間需要善與愛的交流,與政治無關,但是與人性的清淨之愛有關;人心本來都是善良的,只要廣傳善的訊息,透過國際合作,一定可以幫助到很需要的貧苦人。「要有國際觀,但不牽涉政治;雖然你在外代表國家,常與各階層的官員交涉互動,但是愛心人人本具,可以把握機會多表達對弱勢族群的關懷。」

中東國家過去對婦女有嚴格的限制,現在已經有所開放,但是不同國家仍有不同國情。上人說,若能注重人性平等,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自我遵守國家法規,而非監控他人,就不會有這麼多對立衝突或冷漠防備,也不會有「我大你小、我強你弱」的自大自我與歧視。

濟浩師兄身為駐外大使,責任是要增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訊息通透;可以談國際,也可以談人間,人間貧富差距大,富有的人享受,窮困的人辛苦付出勞力,卻生活窮困,有能力的人若能發揮愛心,或是多說一句好話,都對人間有幫助。

上人為師兄解說法號濟「浩」,就是心靈開闊,可以包容一切,還能淨化人間;所以師兄在外要代替慈濟多說話,慈濟與人間的關係密切,但是沒有政治的牽連。請師兄多回來深入了解、多投入慈濟活動、多做慈濟事,會更貼合法脈宗門精神,心靈常常得到法喜。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5.10~11《農四月‧初三至初四》

【靜思小語】傳承精神與品德,彰顯上一代的生命價值。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懷念李爺爺與李奶奶

五月十日,上人與李鼎銘師兄等人談話間,鼎銘師兄緬懷不久之前往生的母親,上人對他說,李爺爺與李奶奶對長輩都很孝順,是子孫的典範,所以到了師兄這一代,也對父母盡孝,孩子們都看在眼裏,這是很好的家教;家庭的教育不是短期的,而是代代相傳,希望師兄與兄弟姊妹可以多分享。

上人懷念李宗吉師兄:「在師父的心中,你爸爸永遠都是很貼心的弟子。他尊敬師父、護持慈濟,承擔慈濟建築委員,凡事皆以身作則,要『做給人看』,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很慎重地融入生活成為習慣,不是偶爾才表現出來;他做得讓大家看了就很佩服,想要學習,這才是真正成功,是在生活中很自然的情操、道德。」

上人記得李爺爺曾經述說他請船員救起漂流在海上的越南難民,這群逃離戰火或政治迫害的人無以為報,各自刺破手指,在一面越南國旗上寫自己的名字,送給李爺爺表達感恩。這面旗子若還在,也是李爺爺品德與生命價值的見證。

「他的精神與品德延續到你們這一代,若你們也傳承他的好品德,用身教傳給下一代,這就是他的價值。總而言之,傳承不是傳錢財給子孫,最重要是傳德,『德者,得也』,傳德就會得人心。你們兄弟姊妹都很善良,尤其你們承擔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也做得很好,致力宣導環保,你爸爸與媽媽從年輕就力行環保,惜福愛物。我還記得你媽媽曾經說,李居士的襯衫穿到破洞又一直補,還是不肯丟棄;你媽媽也是順他的意,仔細拆過又補過。那時候他已經事業有成,還是做到這樣,勤儉起家,最重要是積德,實在是沒話說。」

上人肯定師兄與家人將李奶奶的後事處理得很好,很有人文質感;尤其李奶奶本來就是愛乾淨、愛安靜又簡樸的傳統婦女,這幾個重點,子女後輩都做到了,她的人生有價值,很圓滿。

談及慈濟文史結集,上人說,慈濟其實是平凡人做平常事,沒有很深的道理或學問,但是很有價值,而且是真實的價值,有很多人可以見證,不是傳說。像李爺爺這般,對慈濟真誠付出與護持的人非常多,而且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富有教育意義。將這麼多人的人生事蹟和品格精神一一追蹤、記錄完整,也是很有價值的法。

「我聽慈濟人分享,大家說的話都是法,他們對公眾的分享就在講經,而且說的是他們的人生道路風光。常說『經就是道,道就是路』,慈濟人說的都是他們實際走過的道路,是真正走得通、做得到的道理。」

上人說,佛法道理融通世間的學問,具有科學邏輯,故而整理慈濟文史,同時呈現佛法的精神脈絡,讓人了解慈濟如何在佛法的精神基礎上創立,又秉持何等精神思想,發展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如何從一念之間,從微末的五毛錢做起,如同一顆種子發芽成長,從臺灣花蓮的根源擴展到國際間,這棵志業的大樹隨著慈濟人的足跡開枝展葉。

國際間需要善的交流

比利時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濟浩師兄(Pascal H. Grégoire),二○一九年來臺皈依及培訓,茹素至今,精進聞法;期間被派去中東三個國家當外交官,常向國際人士介紹上人的精神理念。

五月十一日,與在精舍隨師的濟浩師兄談話,上人期許多關心慈濟人、慈濟事,多了解苦難人的生活環境,「剛剛看到非洲肯亞、獅子山共和國的相片,居民的生活環境很惡劣;同樣是人類,但是看看他們的棲身之處,想想我們住的空間,像我天天都對自己說,我很有福!發現自己有福,就會想著要如何幫助苦難人,改善他們的生活。」

「假如每一位生活無虞的人,可以與我同樣有這一念心,每個人一點點的付出,對他們來說很有幫助。慈濟從剛開始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讓每一個人都能付出,即使是家庭清寒的人、需要幫助的人,只要願意行善,就能付出點滴力量,和大眾的愛心會合,共同做慈善工作。」

「其實天下苦難人、弱勢者很多,有力量的人爭強好勝,沒有注意到弱勢者的困難,一直往上比,要比別人更強勢,就容易起爭端。假如讓人有機會看見苦難、弱勢者,打從心裏覺得不忍、不捨,起了慈悲心,很自然就不會那麼強勢,一直要與人爭奪,而能多為苦難人設想。」

上人表示,國際間需要善與愛的交流,與政治無關,但是與人性的清淨之愛有關;人心本來都是善良的,只要廣傳善的訊息,透過國際合作,一定可以幫助到很需要的貧苦人。「要有國際觀,但不牽涉政治;雖然你在外代表國家,常與各階層的官員交涉互動,但是愛心人人本具,可以把握機會多表達對弱勢族群的關懷。」

中東國家過去對婦女有嚴格的限制,現在已經有所開放,但是不同國家仍有不同國情。上人說,若能注重人性平等,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自我遵守國家法規,而非監控他人,就不會有這麼多對立衝突或冷漠防備,也不會有「我大你小、我強你弱」的自大自我與歧視。

濟浩師兄身為駐外大使,責任是要增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訊息通透;可以談國際,也可以談人間,人間貧富差距大,富有的人享受,窮困的人辛苦付出勞力,卻生活窮困,有能力的人若能發揮愛心,或是多說一句好話,都對人間有幫助。

上人為師兄解說法號濟「浩」,就是心靈開闊,可以包容一切,還能淨化人間;所以師兄在外要代替慈濟多說話,慈濟與人間的關係密切,但是沒有政治的牽連。請師兄多回來深入了解、多投入慈濟活動、多做慈濟事,會更貼合法脈宗門精神,心靈常常得到法喜。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五月の出来事

05・01

慈済基金会は、ブータン・ギャリュム慈善信託基金の下部組織であるリニュー(RENEW)のために、首都にあるシンプ―べべナ地区で「ハッピーハウス」を支援建設する。それは、暴力を受けた女性や子供の臨時のシェルターで、栄養に関する相談や法律面、医療面での支援を行う。本日、起工式が行われた。

05・02

アメリカ中南部の6つの州が、4月26日と27日、100余りの竜巻に襲われ、数多くの町が甚大な被害を被った。慈済ダラス連絡所は緊急支援活動を展開し、本日、4人がオクラホマ州の甚大被災地であるソルファー市に出向いて視察した。10日に当州の災害ボランティア機構(VOAD)による計画と連携して、現地のイエス中心教会で緊急の配付活動を行った。13世帯に買い物カードとエコ毛布25枚、20個の竹筒貯金箱が配付された。

05・05

インドネシア慈済人医会と慈済ボランティアは、タンゲラン市とボゴール市にあるプサントレンのヌルル‧イマンで、施療と衛生教育活動を行った。一般内科と歯科の診療の他、疥という皮膚病及び口腔に関する衛生知識を紹介し、1050人が恩恵を受けた。

05・07

◎慈済基金会の役員である林碧玉氏と張宗義副執行長、慈発所の呂芳川主任、營建所の張正助主任、総務所の詹桂棋主任が、花蓮県政府で徐榛蔚知事を訪ね、0403花蓮地震における恒久住宅建設について話し合った。

◎ブラジルのリオグランデ州は4月末からの連日の豪雨で、甚大な被害が出た。400余りの都市が影響を受け、約150万人が被災した。被災者への支援ルートを確保した、慈済パラグアイ・シウダードデルエステ連絡所のボランティアは、大至急500食分の食料を買い付けて、災害救助物資の集荷所に届け、ブラジル・フォズ市の軍に所属する消防隊を通して被災地に輸送した。

05・08

◎慈済基金会はアスース文教基金会と共に、花蓮県38カ所の学校に学習用のコンピューター設備を寄贈し、0403花蓮地震の後、いち早く正常な授業に復帰できるよう支援した。本日、県庁で寄贈式が行われた。

◎マダガスカル・ライオンズクラブのユージーニー氏と弟のティーリー氏、助手のジラ氏及び当クラブ南部地区の責任者、ラライナ氏の4人は、8日、モザンビークで行われる8日間の「志業の学習と交流」活動に参加するために出発した。活動では慈済の勉強会、巡礼、灌仏会などと共に、慈済大愛農場の見学、ケア世帯訪問などが行われる。また、モザンビーク慈済チームと将来のマダガスカルの一年間の活動や展望について話し合う。一行は16日に帰国する。

05・10

インドネシアのマンクヌガラン宮殿当主マンクヌゴロ10世がチームを引率して、初めて慈済支部を訪れ、今後の協力関係を話し合った。

05・12

◎慈済が58周年を迎えた。午前7時に台湾花蓮静思堂前の道侶広場で、世界で最も早い灌仏会「2024年仏誕節、母の日、慈済デイ」が催された。證厳法師は会場で大衆を率いて灌仏を行った。夕方6時には台北市中正紀念堂で、「2024年仏誕灌仏親孝行感謝祈福会」が盛大に行われた。蔡英文総統及び政界の要人たちが、真心で「祈り」を歌い、災害のない平穏な日々と心の平安を祈った。今年の式典では初めて、偈頌《無量義経・徳行品》が唱えられた。

◎證厳法師は国立陽明交通大学の名誉哲学及び医学のダブル博士学位を授与された。本日、花蓮静思堂で授与式が行われ、同大学の林奇宏学長が授与した。

陽明交通大学の林奇宏学長(左)が、證厳法師に名誉博士の学位を授与した。(相片提供・花蓮本会)

世界各地で灌仏会
世の幸福を祈った

オンラインを通じて、世界14の国と地域の37の地域道場と同時に灌仏会を行い、〈徳行品〉の偈頌を朗誦し、人々の心を静めた。式典が荘厳に整然と行われるよう、参加人員は天候に関係なく、「燈燭、香湯、法香」の献上動作のリハーサルを行った。お参りする台は草花で荘厳に飾られ、諸仏に礼敬された。(資料提供・蔡翠容 撮影・廖文聰)

仏誕節、母の日、慈済デイという三節を合わせた式典が、2024年世界45の国と地域の743の会場で行われ、16万人余りが参加した。最も大きいのが台北中正紀念堂で行われたもので、2万人が偈頌を朗誦し、世の幸福を祈った。(撮影・廖世淙)

05・13

慈済基金会志業報告の時に、熊士民副執行長が「慈済のイスラム開発銀行アフリカ眼科疾病予防援助共同プロジェクト支援」における第1段階の成果を報告した。支援対象はアフリカ6カ国で、そのうちのギニアは慈済が慈善支援を行った134番目、ジブチは135番目、ソマリアは136番目の国または地域となった。

05・15

日本の防災専門家である西村文彦氏、大橋麻希子氏、前田宰氏が内政部消防署と衛生福利部のスタッフの案内で、新店静思堂を訪れ、慈済基金会、大愛感恩科技公司のチームと交流した。慈悲の科学製品を見て、災害後の避難所などに関して交流した。16日は花蓮静思堂を訪れ、慈済物資倉庫を見学すると共に、花蓮県及び市政府、民間団体と座談会を設けて、避難所での経験を分かち合った。

05・17

◎慈済基金会は途切れることなく、今年の元日に発生した能登半島地震の被災者に関心を寄せている。ボランティアは穴水町で2万食の炊き出しを行って来たが、家屋が半壊以上で65歳のお年寄りがいる世帯を対象に、5月に見舞金配付活動を展開し、世帯の家族構成によって13万から17万円が配付される。17日から19日まで日本支部のボランティアと現地ボランティア合わせて延べ192人が参加して、1091の穴水町の被災世帯に配付を実施した。6月上旬には能登町で行われる。

證厳法師の心温まるお見舞いの手紙と見舞金の心を尽くした上品な装丁は多くの住民の心を動かした。(撮影・蕭耀華)

慈済が能登半島穴水町で見舞金配付活動を行った。5月19日武道館で行われた様子。(撮影・李月鳳)

05・01

慈済基金会は、ブータン・ギャリュム慈善信託基金の下部組織であるリニュー(RENEW)のために、首都にあるシンプ―べべナ地区で「ハッピーハウス」を支援建設する。それは、暴力を受けた女性や子供の臨時のシェルターで、栄養に関する相談や法律面、医療面での支援を行う。本日、起工式が行われた。

05・02

アメリカ中南部の6つの州が、4月26日と27日、100余りの竜巻に襲われ、数多くの町が甚大な被害を被った。慈済ダラス連絡所は緊急支援活動を展開し、本日、4人がオクラホマ州の甚大被災地であるソルファー市に出向いて視察した。10日に当州の災害ボランティア機構(VOAD)による計画と連携して、現地のイエス中心教会で緊急の配付活動を行った。13世帯に買い物カードとエコ毛布25枚、20個の竹筒貯金箱が配付された。

05・05

インドネシア慈済人医会と慈済ボランティアは、タンゲラン市とボゴール市にあるプサントレンのヌルル‧イマンで、施療と衛生教育活動を行った。一般内科と歯科の診療の他、疥という皮膚病及び口腔に関する衛生知識を紹介し、1050人が恩恵を受けた。

05・07

◎慈済基金会の役員である林碧玉氏と張宗義副執行長、慈発所の呂芳川主任、營建所の張正助主任、総務所の詹桂棋主任が、花蓮県政府で徐榛蔚知事を訪ね、0403花蓮地震における恒久住宅建設について話し合った。

◎ブラジルのリオグランデ州は4月末からの連日の豪雨で、甚大な被害が出た。400余りの都市が影響を受け、約150万人が被災した。被災者への支援ルートを確保した、慈済パラグアイ・シウダードデルエステ連絡所のボランティアは、大至急500食分の食料を買い付けて、災害救助物資の集荷所に届け、ブラジル・フォズ市の軍に所属する消防隊を通して被災地に輸送した。

05・08

◎慈済基金会はアスース文教基金会と共に、花蓮県38カ所の学校に学習用のコンピューター設備を寄贈し、0403花蓮地震の後、いち早く正常な授業に復帰できるよう支援した。本日、県庁で寄贈式が行われた。

◎マダガスカル・ライオンズクラブのユージーニー氏と弟のティーリー氏、助手のジラ氏及び当クラブ南部地区の責任者、ラライナ氏の4人は、8日、モザンビークで行われる8日間の「志業の学習と交流」活動に参加するために出発した。活動では慈済の勉強会、巡礼、灌仏会などと共に、慈済大愛農場の見学、ケア世帯訪問などが行われる。また、モザンビーク慈済チームと将来のマダガスカルの一年間の活動や展望について話し合う。一行は16日に帰国する。

05・10

インドネシアのマンクヌガラン宮殿当主マンクヌゴロ10世がチームを引率して、初めて慈済支部を訪れ、今後の協力関係を話し合った。

05・12

◎慈済が58周年を迎えた。午前7時に台湾花蓮静思堂前の道侶広場で、世界で最も早い灌仏会「2024年仏誕節、母の日、慈済デイ」が催された。證厳法師は会場で大衆を率いて灌仏を行った。夕方6時には台北市中正紀念堂で、「2024年仏誕灌仏親孝行感謝祈福会」が盛大に行われた。蔡英文総統及び政界の要人たちが、真心で「祈り」を歌い、災害のない平穏な日々と心の平安を祈った。今年の式典では初めて、偈頌《無量義経・徳行品》が唱えられた。

◎證厳法師は国立陽明交通大学の名誉哲学及び医学のダブル博士学位を授与された。本日、花蓮静思堂で授与式が行われ、同大学の林奇宏学長が授与した。

陽明交通大学の林奇宏学長(左)が、證厳法師に名誉博士の学位を授与した。(相片提供・花蓮本会)

世界各地で灌仏会
世の幸福を祈った

オンラインを通じて、世界14の国と地域の37の地域道場と同時に灌仏会を行い、〈徳行品〉の偈頌を朗誦し、人々の心を静めた。式典が荘厳に整然と行われるよう、参加人員は天候に関係なく、「燈燭、香湯、法香」の献上動作のリハーサルを行った。お参りする台は草花で荘厳に飾られ、諸仏に礼敬された。(資料提供・蔡翠容 撮影・廖文聰)

仏誕節、母の日、慈済デイという三節を合わせた式典が、2024年世界45の国と地域の743の会場で行われ、16万人余りが参加した。最も大きいのが台北中正紀念堂で行われたもので、2万人が偈頌を朗誦し、世の幸福を祈った。(撮影・廖世淙)

05・13

慈済基金会志業報告の時に、熊士民副執行長が「慈済のイスラム開発銀行アフリカ眼科疾病予防援助共同プロジェクト支援」における第1段階の成果を報告した。支援対象はアフリカ6カ国で、そのうちのギニアは慈済が慈善支援を行った134番目、ジブチは135番目、ソマリアは136番目の国または地域となった。

05・15

日本の防災専門家である西村文彦氏、大橋麻希子氏、前田宰氏が内政部消防署と衛生福利部のスタッフの案内で、新店静思堂を訪れ、慈済基金会、大愛感恩科技公司のチームと交流した。慈悲の科学製品を見て、災害後の避難所などに関して交流した。16日は花蓮静思堂を訪れ、慈済物資倉庫を見学すると共に、花蓮県及び市政府、民間団体と座談会を設けて、避難所での経験を分かち合った。

05・17

◎慈済基金会は途切れることなく、今年の元日に発生した能登半島地震の被災者に関心を寄せている。ボランティアは穴水町で2万食の炊き出しを行って来たが、家屋が半壊以上で65歳のお年寄りがいる世帯を対象に、5月に見舞金配付活動を展開し、世帯の家族構成によって13万から17万円が配付される。17日から19日まで日本支部のボランティアと現地ボランティア合わせて延べ192人が参加して、1091の穴水町の被災世帯に配付を実施した。6月上旬には能登町で行われる。

證厳法師の心温まるお見舞いの手紙と見舞金の心を尽くした上品な装丁は多くの住民の心を動かした。(撮影・蕭耀華)

慈済が能登半島穴水町で見舞金配付活動を行った。5月19日武道館で行われた様子。(撮影・李月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