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器醫師 廣結善緣

新北市 郭尚一
  • 我和太太當環保志工,過自己的日子,也算是給後輩添一分幸福。

  • 我生命剩餘的價值,就是修理這些小東西,與人結善緣。

  • 「心存感激地揮手道別」,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螺絲釘一顆顆隨著螺絲起子的轉動脫落,電扇的後殼鬆開,露出裏頭被銅線圍繞的馬達,郭尚一為這顆馬達反覆上潤滑油,以降低運轉時發出的噪音。「現在的人都不會自己修電扇了,家裏也不會有這些工具。」

在新店的慈濟安康環保教育站,郭尚一修理電器的桌臺,前後左右都堆滿了零件;早期他專心維修電扇或鐘錶等,到後期修好的二手電器愈來愈多,他將完全故障的電器電子零件取出,當成備品。

「一個便宜的電扇五百元,一個大披薩六百元,誰還願意送修電扇呢?」郭尚一感慨願意維修及保養電器的人不多,並詼諧地自我調侃:「願意找我修電扇的人,要麼是『戀物』,要麼是經歷過貧苦的人。」

十六年修好兩千臺電扇

採訪當日,八十六歲的郭尚一梳著油頭,穿著短袖襯衫、黑色長褲,配上褐色皮帶,習慣性地紮衣服,看起來得體、舒適;站在桌臺旁,他更像是一個工作室的職人。定時做環保,站著修電器,也像是工廠流水線的基層員工,實實在在地忙活手邊工作。

曾有人稱呼郭尚一為「電器醫師」,原因是他以往擔任過知名電子公司廠長;其實他有更長的工作生涯,是在一間剎車系統公司擔任高層管理要職。他的太太王美紗笑道:「很多人都以為他本來就是從事修理工作的,其實修電器只是他的興趣。」

郭尚一七十歲退休,和王美紗同時成為慈濟環保志工,一週有五天到環保站,持續了十六年。郭尚一已修了三百多個鐘錶及兩千多臺電扇,志工也會帶來各種電器讓他修復。隨著修好的電器變多,惜福區已經沒有位置存放;為了活用空間,志工陳文憲主動聯絡臨近的安坑國小及兩所宜蘭偏鄉國小,自行開貨車將電器送往;至今已贈出近百臺電扇及掛鐘。

有著豐富生產業和技術背景的郭尚一,面對現代產業的發展趨勢並不樂觀。他在維修電扇的過程,注意到一些廉價風扇所使用的銅線細如髮絲,有的則是用鋁線取代銅線;這些改變都縮短了電器的壽命。

電器價格便宜以及隨之下滑的工業品質,都令郭尚一憂心現代人已經養成了買新替舊、不保養、不維修及不珍惜物命的思維。

郭尚一自豪地表示,王美紗的嫁妝中有一支電扇,已有六十年以上歷史,至今仍在使用。王美紗透露說:「那臺電扇他會修,零件會換,看起來像新的一樣。」

郭尚一從小就愛拆電器,試著自行維修。他記得六、七歲的時候,正值二戰末期,空襲不斷,常要到防空洞避難;戰後社會物資匱乏,即使父親是公務員,但對於一個育有八子的家庭,經濟上仍有些負荷。

身為長子的郭尚一,年幼起就幫忙家裏經營副業;過往與祖母、母親、伯母一起擠羊奶提供給肺結核病患,亦或少年時期與弟弟幫忙顧雜貨店鋪的事蹟,至今仍舊記在心上。

「長在什麼環境,就會變出什麼樣的特殊個性!」郭尚一認為早年那「吃不飽,餓不死」的年代,塑造了那一代人較為節儉的個性;至少他是如此認知自己與環保站普遍年長的志工們。

舊時社會簡樸節儉的風氣,與現代人追求奢華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今的產業模式和大量消費,在他看來是無奈又難以避免的結果,「如果人們不浪費,很多人就沒工作、沒飯吃。」

志工從家裏拿來或回收而來的時鐘與電器,由郭尚一接手修復。完全故障的則取出零件,當成備品或分類回收(圖1)。王美紗手工精細,早年車縫袋子,如今分解電器(圖2)。

不用花錢的社區健身房

郭尚一對於綠能的發展也並不樂觀;那些報廢的太陽能板及電動車的電池廢棄物,該如何回收、能否做好回收,他頗為憂慮。談話間,郭尚一將話題一度帶到了宇宙:「你知道太空中有多少太空垃圾在那裏飛嗎?」

郭尚一對環境議題的關心廣泛,這有賴於他的閱讀習慣。不過也不禁令人好奇,他勤快做環保的目的,是否正是渴望讓世界變得更好?

郭尚一坦承自己並沒有如此高遠的志向,他更多是為了健康以及社交。「我來做環保的目的是為了結緣:與做環保的慈濟師兄姊結緣,請我幫忙修電器的人結緣,還有來惜福二手電器的人結緣。」

當年退休後,郭尚一在家中閒閒無事,腰椎出現久坐會嚴重疼痛的症狀;兩老常待家中,少與他人社交,他也覺得非長久之計。後來,經由游彩霞師姊介紹,他們來到安康環保教育站,開始晚年的志工生涯。

過去郭尚一與王美紗週日會去爬山,直到王美紗膝蓋疼痛才停止這項運動。在環保站,正如大部分志工一樣,各自做著「運動」:有人「拋物練習」,將一個成人高、裝滿塑膠袋的大袋子拋入儲存室;有人則做「伸展運動」,將未分類的回收物,分類放到身邊不同位置的大籃子。

王美紗早期做「精細動作訓練」,善用象徵消費的廣告布,縫製成超大回收袋,用來裝分類好的回收物,被志工稱為「寶袋」。如今由於這類廣告布較少見,她便拿起錘子,對著電子廢棄物敲敲打打分類,順便「練手臂肌肉」。

由於腰椎疼痛,郭尚一都站著修理電器。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持續站了三個月後,疼痛感居然消失了!

還可以用的東西被丟掉,是郭尚一夫婦最不捨的事情;一臺臺電扇重生物命,與人結緣。

老年人真正想要的快樂

機器持久需要上油保養,身體敏捷需要鍛練肌肉,心智健全則要持續與人有善的接觸。隨著年紀漸長,郭尚一感受到與人緣分愈來愈薄,自己所認識的人愈來愈少;有的離世了,有的則到了養老院。

郭尚一見到有些環保站的師兄師姊,由於家中兒女希望父母待在家「享福」,而被要求不要再去環保站了。雖然知道那些兒女是一片孝心,但郭尚一還是認為,老年人需要的是一個相互陪伴的社群,可以有所依歸的地方。「老頭子要的是朋友!做事情快樂。」

所幸郭尚一的兒孫不會過問他和王美紗做環保的事情。郭尚一笑說:「我比較強勢,孩子們不敢干涉。」王美紗說,郭尚一在家中不會兇,但算是比較威嚴的父親。

郭尚一覺得自己和王美紗到環保站當志工,兩老一起過自己的日子,不拖累後輩,也算是給後輩的生活添了一分幸福。接下來的日子,郭尚一想透過修電器和做環保,繼續與人結善緣。他說:「我生命剩餘的價值,就是修理這些小東西。」

「人生就像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這是宮崎駿電影中的一句話,郭尚一特別喜歡。但他認為,除了留在車上的人感恩告別至親,準備下車的人也該有這般瀟灑的態度;「心存感激地揮手道別」,這是他的自我期許。

|延伸閱讀|大愛新聞─環保運動忘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