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民國小─編織部落新生搖籃

五年級的林筱涵認真練習織布,透過上、下線重複交錯,織出無數種精美的圖騰紋樣。

僅有五十名學生的佳民國小,
賦予自己傳承部落文化的重責,
在祖靈守護的校園裏編織希望的未來。

僅有五十名學生的佳民國小,賦予自己傳承部落文化的重責,在祖靈守護的校園裏編織希望的未來。

「這裏是原住民學校,學生百分之一百清一色都是原住民,九成以上都是居住在佳民部落的太魯閣族人。」花蓮縣佳民國小校長游彥中篤定地回應我的疑問。

一般學校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學生族群分布,但這所成立自一九三四年的小學校,一開始就是為了原住民教育而誕生。

慈濟建築牆壁多使用洗石子鋪面,呈現素樸灰白色調;黃建興建築師考量地方文化,增添了太魯閣族慣用的黑、紅、米三個色系,利用接近該色的石頭來製作成洗石子,雖然較為費工,但依舊是全天然的建材,沒有染色,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在學校最高處的塔樓,使用馬賽克拼貼「祖靈之眼」圖騰。花蓮縣原住民新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古雲珍解釋,祖靈的眼睛對老一輩族人而言意義重大,彷彿祖先守護著。

佳民國小靠近山邊,容易下雨,過去老舊校舍常常漏水,處處是壁癌;因學校規模小、人數少,難以快速獲得政府經費重建。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說明援建考量,教育不應該考慮成本,因為每個學生都是國家未來的重要人才,應盡可能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給予足夠的養分、均等的學習環境。

佳民國小改建前,校舍老舊不堪、教室經常漏水,安全問題令人憂慮。

挑高設計的走廊,在雨天也能做為風雨操場使用;鏤空的星星、月亮、太陽圖案,象徵原住民與大自然共生息的生活哲學。

學生們的織布作品,經由師長的巧思,轉變成手鍊、新生的書包,甚至是藝術品點綴校園。

佳民國小的女學生,三年級開始學習織布,從如何把線綁上織布機,到織出圖騰織帶,甚至代表學校參加比賽,逐步熟悉自己部落的文化技藝。

 傳統織布 納入課程

每週三下午一點半到三點半,一般小學生中午放學;但佳民國小的女孩還有一堂課程,學習傳統技藝─織布。

早年太魯閣族的媽媽們,在女兒出嫁時,會親手用「地機」(傳統原住民織布器械)織出一條被子當作嫁妝;時至今日,這項技藝逐漸失傳,尤其在佳民村,婦女已不太會織布。

負責教導這群三年級到六年級女孩的織布課老師,是去年退休的同仁陳美惠;小朋友們總是阿姨、阿姨地叫著,請她趕緊去解決有點搞砸的織布狀況。

陳美惠原本在學校擔任工友,兼煮營養午餐;一九九八年,佳民國小第八任校長曾振順推動織布課程,因為缺乏專門教室,因陋就簡在廚房空間進行。

每當美惠阿姨工作告一段落,就去旁聽外聘老師教課,久而久之學出興趣,報名鄉公所舉辦的進階課程。七年前,由於外聘老師難覓,她臨危受命,接下學校織布授課責任。

這天拜訪,正好遇上學生們準備參加年度比賽而分組練習;選手們從整經、綁綜絖線開始,從無到有,在四小時內織出符合比賽規定長度的織帶。

去年陳美惠帶領的學生,在十二個太魯閣族部落中獲得第一名、第三名及佳作;今年指導參加秀林鄉感恩祭織布比賽,也分別獲得第一、二名及佳作,評審們都很驚訝,這些學生竟然是漢人老師教出來的。

陳美惠謙虛地說,其實她最佩服的是原住民的祖先,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把所有圖騰與編織方式記在腦中。她很感謝鄉公所將停辦二十多年的比賽恢復,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文化;打好基礎,未來如果還有興趣,可以進修更高深的技法。

織布課也並非只限女生才能參加,如果男生有興趣也可以報名。如六年級學生林瑋忠,是織布課唯一的男生;四年級開始學習織布,最初家人也不能理解,直到看到他的作品,感到開心的母親還把織布裝飾在牆上,跟獎狀放在一起。

陳美惠拿起學生編織的太魯閣族傳統圖騰頭飾向我解釋,簡單的一條織布就用上了平織、階梯、斜紋、挑花等技巧。佳民國小贈送給外賓的結緣品,即是利用學生編織的織帶加工,做成各種圖騰樣式的手環;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時也會收到繡有織帶、獨一無二的書包。

週四午餐後,師生在圖書館內進行「佳民小小廣播電臺」,分享時事與閱讀心得。這天英文老師陳莉芬,分享萬聖節的由來,並準備文具組做為有獎徵答的禮物。

佳民國小極力發展女子羽球,培養有運動潛力的同學。圖中揮拍的六年級同學,是現任隊長余欣茹。

花蓮原住民新部落發展協會,利用總幹事林秀瑛家的閒置空間成立課輔中心,陪伴來此的學生完成作業。

 慈大伴讀 社區課輔

當織布教室學習氣氛熱絡時,另一側的圖書館也聚集滿滿人潮;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謝穎慧老師帶領學生團隊,一對一陪伴小學生寫作業、閱讀書籍。

每週三下午的伴讀計畫,已經邁入第四年,花蓮縣原住民新部落發展協會則是提供夜間課輔。

協會執行長林俊雄表示,社區中有不少家庭型態為隔代教養,也有家長晚間需要工作,因此從二○一四年開始,協會每週一到週五為國中、國小學生課輔,並且提供晚餐;課程七點半結束,四十多位孩子在志工護送下返家。

佳民國小游彥中校長表示,佳民國小有半數學生來自弱勢家庭,師長有時必須分擔家長的責任,甚至代替父母陪伴孩子就醫。

去年佳民國小提報總統教育獎的余欣茹,成績是班上前三名,今年參加秀林鄉語文競賽,獲得作文項目第一名,她同時也是學校羽球隊的隊長、打擊樂副隊長。

她獲得慈濟新芽獎學金,哥哥和姊姊目前在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科系就讀;對於未來,她猶豫該選擇喜愛的體育、還是繼續升學或者依循兄姊的腳步成為護理人員,最後她還是笑著說:「我現在還小,沒辦法想太遠。」

「為他們開一扇門,未來也許就搭著這個機緣上去了。」正如校長游彥中所說,讓孩子有機會去嘗試各種不同的課程或活動,進而發現自己的專長與喜好,在貧瘠的環境下依然能盛開綻放。

舊教室拆除前夕,黑板上寫滿學生對它的祝福與感謝。(相片提供/佳民國小)

佳民國小全校師生在嶄新的校園合影,雖然僅有五十位學生,但老師們用心陪伴,讓學校像第二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