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泰國中─偏鄉小校創造亮點

高泰國中直笛隊在日日勤練及老師教導下,已蟬聯全縣比賽七屆冠軍。

高泰國中地處偏鄉,八成學生來自弱勢家庭,
師長為他們準備好舞臺:
體育班、五大職群課程、十六個社團,
讓孩子們從中探索自己的志趣,
對準方向努力,展露光芒。

高泰國中地處偏鄉,八成學生來自弱勢家庭,師長為他們準備好舞臺:體育班、五大職群課程、十六個社團,讓孩子們從中探索自己的志趣,對準方向努力,展露光芒。

在高樹鄉泰山村的產業路上,風景秀麗、視野遼闊,四周分布著鳳梨園和芋頭園,不遠處有雄偉的大武山綿延,像是護衛著山腳下的子民;再往南走,有南臺灣最大的輕航機基地、高爾夫球場、琉璃吊橋等,為休閒度假勝地。

慈濟援建的高泰國中,就在這條筆直的公路旁,位處屏東縣高樹鄉南方,與三地門鄉毗鄰,因而學生來源,除了高樹鄉的泰山、南華、廣興、廣福、舊庄等村,還有一大部分是來自三地門鄉的排灣族孩子。

校園裏,常可見老師及教練陪著孩子,或是頂著日頭跑跳練習田徑,或是在教室吹奏直笛或自在跳著舞;在撞球教室,幾位孩子正在推桿;烘焙屋裏的烤箱熱呼呼冒著氣,學生們運用當地食材,做出鳳梨酥和芋頭蛋糕,從製造到包裝、設計,一貫作業。

這多元化的校園即景,顯示著這所學校的與眾不同。然而八年前,卻不是這般風貌。

由於地方產業不興、謀生不易,人口長期外流,加上少子化趨勢,國中小學生人數逐年遞減。到校服務已十三載的總務主任吳英仲說:「曾經高泰國中學生數,僅剩一百五十四位。」

八年前,劉瑞富到任校長,除了重建教學大樓,還創立田徑隊;第二年,學區內的新南國小棒球隊,升上國中無法延續,高泰國中便順勢接收成立棒球隊,另外又加撞球一項,三個團隊組成了體育班。

苦心經營多年,一個年級從兩個普通班再增一個體育班,全校就有九個班級;二○一二年八月,印永生接任校長後,又在體育班新增劍道一項,接收廣興國小劍道畢業生。直至今日,高泰國中的學生總數約兩百六十位,村落孩子可以就近求學,不必再擔心廢校。

一個也不放棄

清早六點半,二十人座校車抵達校門口,送來第一批學生,那是三地門鄉賽嘉村及高樹鄉廣福村的孩子;接著校車再前往三地門鄉口社村;第三趟還是開去三地門鄉,接安坡村和馬兒村的孩子,到校時間已是七點半。印永生校長說,鄰近的三地門鄉並無國中,「孩子們住得遠,經濟又弱勢,不這樣接不行。」

接來學校後,還要給予很好的學習環境;除了課業,也開發出多元學習課程和社團。高泰國中體育班有棒球、撞球、田徑、劍道等四大專項,雖然學生人數少,但成績斐然。

以棒球隊為例,去年畢業班學生在縣內軟式棒球賽連拿三個冠軍,參加全國賽進入十六強。三十多名球員,雖非個個好手,但校方政策是只要想打,就讓他加入。縱然校內並無球場,學校每天派校車載他們到六公里外的新南棒球場練習,大家仍是志趣高昂。

慈濟援建時,就考量棒球隊要晨訓和下午集訓,假日也常練習,還有遠地孩子需要安置,所以除了援建行政大樓、專科教室大樓,也增建一棟宿舍。

「棒球隊有六位孩子從屏東市過來,教練帶著他們在外面租屋;慈濟援建期間,他們甚至住過簡易教室臨時隔出的圖書館。」吳英仲主任說,即便住得不舒適,但為了打球,孩子們甘之如飴;而帶隊的宋政穎教練,每天陪著孩子們早晚練習,一個月回不了內埔的家幾次,幾乎把時間都花在球隊身上。

「只要孩子想打,我都不會拒絕!」宋政穎說,來校八年,帶過一批又一批學生,不乏來自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加入球隊,至少讓他們心理有個寄託。尤其,要嚴守團體紀律,練球時不能遲到和偷懶,技術學習外,也要求品德和品行。

吳主任說,棒球隊練術也練心,「磨練過的孩子,體力和毅力比別人強,耐壓性也高,不論走到哪裏都不輸人。」

高樹鄉鳳梨田栽種面積全縣居冠,為外銷主力,高泰國中亦以此結合職群課程,讓學生烘焙出在地農產的特色。

化劣勢為轉機

高樹鄉有兩所國中,位於市中心的高樹國中,各方面條件遠在高泰國中之上;反觀高泰位處南邊,學生來源為附近村莊孩子,另有三成是三地門鄉的原住民,新住民子女則占兩成五,全校中低收入戶學生有一百一十多位,還有很多是拿不到證明的邊緣戶。

無法改變既有條件,只能努力開創新局,所以高泰國中很重視營造友善校園,推動多元學習平臺,讓孩子們樂於上學。

印永生校長說,目前校內開有食品、設計、化工、動力機械、家政等五大「職群課程」,九年級學生至少得擇一參加。前三類是結合當地素材,如鳳梨、芋頭、香蕉、蜜棗、蓮霧、木瓜等,學生們可利用製成鳳梨酥、果醬及蛋糕,再經包裝設計成精美禮品。

而機械職群是與屏東市華洲工家職校建教合作;家政類則包括美容美髮和烹飪,另外就是長期照護,因應人口快速老化問題,有高美醫校支援師資,共享資源。

「我們在職群類一向亮眼,對外參加比賽常常得獎。」總務主任吳英仲說,高泰孩子多屬操作型,或許有些人對學科沒興趣,但讓他們拆解機械或動手做事,表現就很突出。

印校長自信滿滿地說:「十二年國教自二○一四年實施後,對高泰是一項利多;入學制度的變革,對我們推動多元活化課程很有幫助,算是水到渠成。」儘管剛開始會有一段磨合期,但可預期「高泰的春天來了」!

這所別人眼中的「邊陲學校」,扭轉了局面;謙遜的印永生把功勞歸於前任校長劉瑞富,坦言四年前剛接任,壓力很大:「要能維持既有規模,又要超越,真的很難。」如今,職群、體育班、多達十六個社團,讓家長相信子女在此可以適性發展。

慈濟援建期間,二○一四年搭建十間簡易教室、拆除舊教室危樓,工程展開後,當地慈濟志工李堂華跟校方密切接觸,很認同學校經營理念;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她覺得把孩子放在小校,更能多元學習。

李堂華說,四個女兒中,長女研究所畢業,正準備考高普考;次女護理系畢業,已取得護理師執照;老三在大學念復健系。鑑於過往經驗,她想讓么女自由選擇,尋找自己的方向;結果女兒進入高泰國中後,每天都過得很快樂。

李堂華看到高泰國中這幾年的畢業生,無論升高中或高職,發展都很不錯。「如同吳主任所言,擺對位置就是奇葩,擺不對位置就沒法發揮。」她相信學校的治學概念,能幫助孩子開發潛能,找出志向。

高泰國中撞球檯及設備為紅十字會所捐贈,撞球好手林郁婷希望靠技藝翻轉人生,找出未來之路。

才藝出類拔萃

新學期開始,校園內傳來悅耳的直笛聲,直笛社孩子正在練習。「新校舍落成,但內部還在裝潢,我們很期待能趕快搬入。」指導老師鄭?伶說:「這一屆團員人數比較多,希望讓他們有更好的學習空間,將來舞臺會很大,需要把整個肺活量都發揮出來。」

團員們專心吹奏著,在前指揮的排灣族女孩田恬,睜著靈活大眼、炯亮閃動。她在口社國小就已開始學習直笛,進到高泰國中仍然延續。田恬說,雖然背指法很辛苦,回家後也需不斷練習,但吹直笛是她的興趣;身為隊長的她,帶動三十幾位團員,指揮動作嫻熟,看起來很有架勢。

「直笛社有其優良傳統,全縣比賽已七連霸,我們更輸不起。」田恬說來眉飛色舞,但壓力也很大,直言要維持好成績。

直笛社成立十年,最初連著兩年取得第一名好成績,第三年卻敗給東港國中;原因之一,是樂器等級不足。談起此事,已轉任里港國中校長的劉瑞富,詼諧地說:「人家東港一隻黑鮪魚,就能賣超過三十萬;高樹一整車鳳梨,也賣不到這個價錢。」言下之意,兩邊經濟差距很大,高樹鄉顯得更貧弱一些;他當時積極對外募款,獲得做污水處理的中欣工程公司贊助六十萬,正好可添購品質優良的直笛;後來才又贏回比賽。

過往的好成績,也將在新教室開創新局。三層樓高的專科大樓,共有電腦教室、烘焙教室、視聽中心、圖書館等九間專科教室,讓學生有更安全、專業的學習環境。

在風雨教室裏,女孩林郁婷利用課餘加強撞球技巧,印永生校長一時技癢,也加入一起推桿。林郁婷去年與團隊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拿到國中組全國冠軍,在全縣個人賽,也獲得第一名,相當優秀。

林郁婷住在高樹鄉北邊的新豐村,之所以選擇念高泰國中,就為了延續撞球之夢。九年級的她,目標是考上屏東高中的體育班,繼續打撞球。

接著,又看到劍道社徐妤瑄出現,她在國小時就是風雲人物,與手足連拿好幾屆冠軍;來到高泰國中後,她成績依然亮麗,團體和個人賽皆有參與。

田徑隊洪毅銘和田邵薇參加全縣競走比賽,去年拿到男女雙料冠軍;今年田邵薇再度掄元,洪毅銘則屈居銀牌。「代表學校拿到冠軍,我嚇到了!看到觀禮臺上,大家歡聲雷動,我也跟著跳起來。」小個頭的田邵薇是排灣族女孩,她不僅練田徑,也吹直笛,堪稱文武雙全,很讓父母和師長們驕傲。

「這邊孩子要給目標,才有動力;表現好的,都有高中職來選才,自己可走出一條路來。」教練傅建文強調,練習時很辛苦,但念書又何嘗不是;最重要是要能探見:「自己想要什麼?」

這一點,似乎高泰國中的孩子,內心都很篤定,學校也會為學生做性向測驗,再由輔導老師進一步分析、協助;其次,孩子們早在職群類和社團探索,更有定見選擇所愛。印永生說:「據報載,現在大學生選錯科系,占了三成,我不希望本校學生也發生選錯又轉校的現象。」

(攝影/陳忠華)

印校長指出,自二○一三年起,包括兒福聯盟、富邦、中國信託、TVBS等基金會挹注學校資金與各項資源,超過一千萬元,中欣工程公司更長期捐助;而紅十字會的「水芙蓉計畫」也補助學校添購撞球設備,師生們感恩各方協助。「我告訴孩子,能出去參加比賽,不用花父母的錢,繳住宿、膳食和交通費,要感謝很多人的幫忙。」

三月新學期,高泰學生已展開新的學習。烘焙教室裏,食品群組孩子們,全力準備即將到來的技藝競賽;經過分蛋、秤材料、烤焙及冷卻等四道手續做出來的巧克力蛋糕,鬆軟又可口,讓人食指大動。

烘焙老師魏美雪,曾在五星級飯店服務,她在此傳授技藝已十七年。「我常勉勵學生,不必在意得第一,你們就是全世界唯一。」魏美雪說,讓學生們做出興趣和學得才藝比較重要;畢業後,也不一定要走這一行,但身懷一技,走到哪都吃香。

去年搬至桃園的她,每週搭高鐵南下,所費不貲;但她說:「能為偏鄉孩子盡點力,很值得;況且我也已在這教了那麼多年,感情上放不下啊!」

偏遠小校,客觀環境縱然弱勢,但是有這麼多好老師,認真發掘、提攜學生,校方整合資源、塑造學習環境,學生獲得的照顧,絲毫不遜於城市。而孩子們純真自信的笑容,就是辛苦付出的師長們,最可貴的無價回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