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客家聚落之中,
老校擁有八十年歷史,
師長理念與校舍規畫相得益彰,
讓代代學子快樂學習。
坐落在客家聚落之中,老校擁有八十年歷史,師長理念與校舍規畫相得益彰,讓代代學子快樂學習。
內埔鄉客家文化鮮明,有許多保存良好的傳統客家聚落,內埔國中就位於市中心;客家人重視教育,供奉文昌君的「昌黎祠」,香火鼎盛,一到考試季節,神案上准考證更是排到快滿出來。
七十三歲的廖志明,是初中第十三屆畢業生。他談到,這所學校創立於一九三六年,日治時代為「皇國農民學校」,光復後改制成農業學校,隔年變初中,一度是兼有初中和高中的完全中學,後來又改為國中,足有八十年歷史了。
而國中第十四屆校友、今年四十六歲的曾尚卿,家中連著三代都念內埔國中,伯父是初中第一屆,曾尚卿及兒子們也在此求學。
老校友對於學校感情很深,幾度校舍更替,也知之甚詳。曾尚卿指著前方大樓說:「原本那棟是我畢業後才蓋的,算來已經三十年,如今拆除,再度翻新。」他與兒子走進慈濟援建的新校舍,又繞到兩棟之間的長廊,滿意地說:「這一條走廊好美,若放幾張桌子,坐著喝咖啡,應該很有文藝氣息。」
再走到專科大樓,他洋洋得意地說:「這裏的音樂和美術教室,我次子用得到。」又走往另一頭教室,他說:「校方把這裏規畫為人文教室,我們校友會的展覽館也設在同一排。」走著走著,他似乎已經在勾勒藍圖了。
而送銘池校長的確這樣打算,兩年前,他與兩位主任一同去花蓮參加慈濟教育二十五周年慶時,就很喜歡慈濟大學的人文教室,希望內埔國中也能塑造出相似氛圍;與他同行的總務主任黃百祥也說:「慈大的花道和茶道教室好有特色,所以我們已經空出一間要做『人文教室』;學生若在那裏寫書法,應該很有韻味吧!」
內埔鄉居民曾尚卿,從伯父、他到兒子三代都讀內埔國中,就讀第一屆的伯父畢業證書,家族依然保存著。
發展才藝,增強信心
三月十四日,遷入新校舍後,內埔國中的空間運用更充滿想像。美術教室已自簡易教室遷回,廖玉蓮老師選定專科大樓的最頂層三樓,她說:「從這兒俯看對樓的斜屋頂,那古風造型與西方某些建築很像,很具藝術感。」她還在弧形陽臺擺放四張不同顏色的長條椅,讓學生可坐在那邊發想或沈思;而美術教室專設有洗手檯,讓師生們上課時更方便。
送校長也掩不住喜悅:「新建築把所有教室都連貫起來,學生們不必為了上音樂課或美術課,不斷上下樓梯繞遠路,又可避免走出戶外淋雨。」
他還為新學期設下新發展。去年到任的他,先前已創立了森巴鼓隊,這源自於南美巴西的打擊樂,熱鬧有節奏感。「我之前在瑪家國中,運作得很成功,便也複製到內中來。」他認為,這類社團能讓孩子有發洩精力的管道。
八年級生李欣怡是鼓隊的一員,她很活潑,鬼點子也多,但對課堂學習比較沒興趣。「我覺得不開心時,打一打鼓,會有紓壓效果。」即使團練很辛苦,但她樂在其中。
黃百祥主任說,欣怡愛好跳舞和動態活動,能有個舞臺展現才藝,相信她會對自己產生信心;況且,練習過程中也能訓練專注,若能因而找到成就感,對學科學習也會有幫助。
送校長也找到「小太陽室內交響樂團」的老師,願意免費教導學生們拉小提琴,待一切備妥,即可啟動,「我一發布,就有六十多位學生搶著報名,非常踴躍。」
此外,內埔國中合唱團上學期獲得全縣比賽冠軍,這學期更加緊練習,四月將代表屏東縣參加全國賽。「雖然練習時很辛苦,卻相當值得。」八年二班何佳蓉說,合唱團共有五十三名團員,她是唱中低音,能代表學校和全縣出去比賽,她與有榮焉;而所穿的制服是傳統客家藍衫,有一半客家血統的她,更感覺意義非凡。
曾尚卿很認同學校的經營理念,「內中的教育環境不錯,孩子們可多方發展才藝,不論體育或其他,而不是死讀書。」他說,現今入學制度已有改變,不再只按學科取分;若在校有特殊表現,差額比序就很有利。就如他的長子,國小畢業時約全校排行第十六名,來到內中後,成績維持不錯,參加四百接力和跳遠比賽也有好成績,跳遠還得第一,後來錄取屏東中學數理資優班,同時也在假日赴中山大學生物資優班上課,形同是跳級生。
曾尚卿住家離另一所私校更近,但他寧可讓孩子們來念內中,不僅因他是校友,愛校護校,更出自於理智的考量,「簡單來說,就是想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三月十二日啟用典禮當天,內埔國中森巴鼓隊鼓聲震撼人心,甩棒落鼓動作間,敲出自信心。
飲水思源,校友行動
近年,曾尚卿到處拜訪老校友,邀集造冊,去年底向內政部提出申請,正式成立「內埔國中校友會」來護持母校;接著他展開編輯行動,要出一本「內埔國中校史集」。
老校友廖志明最直接的愛校舉動,則是援建期間、學生暫時搬至簡易教室上課,慈濟志工來幫忙鋪設連鎖磚時,他也趕來鏟沙、運沙及掃沙,做得很勤快。
「這是我的母校,我又是慈濟委員,具雙重身分,付出是應該的。」廖志明說,人要懂得飲水思源,過去受到學校和師長們栽培,才有今日成就;曾當過國史館副館長的他還言:「能為後代學弟妹出一點點心力,打造安全學習環境,我責無旁貸。」
或許,對廖志明或曾尚卿來說,這所學校都有太多難以言喻的深切情感。曾尚卿更直白陳述:「這裏曾是我讀書的地方,也會是子子孫孫求學之所在;等將來我老了,也可能變成樂齡學習天堂。所以我希望學校永續發展,也會把它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