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線後盾 第二線先鋒

強震後全臺有超過百棟建築被貼上紅、黃單,
在重災區花蓮,慈濟透過與公部門的合作共善,
支援第一線救災所需,加速避難安置效率;

並在震後二十四小時就發出第一批應急金,
四月中旬完成一千四百多戶發放,
緊接著展開屋損修繕,讓受災者安頓身心。

強震後全臺有超過百棟建築被貼上紅、黃單,在重災區花蓮,慈濟透過與公部門的合作共善,支援第一線救災所需,加速避難安置效率;並在震後二十四小時就發出第一批應急金,四月中旬完成一千四百多戶發放,緊接著展開屋損修繕,讓受災者安頓身心。

四月三日,清明連假前一日清晨,芮氏規模七點二強震撼動全臺,鄰近震央的花蓮災情嚴重,花蓮縣北部秀林、新城、吉安三個鄉及花蓮市多處房屋損毀,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遭逢山崩落石,政府出動特搜隊全力搜索搶救。

慈濟基金會在政府展開「一級開設」後,進駐設在花蓮縣消防局的「花蓮縣政府災害應變中心」,是唯一進駐的民間團體。慈濟投入人力與資源,做「第一線的後盾,第二線的先鋒」,與政府及其他NGO團體協力合作,全力守護受災鄉親,支援第一線搶救。

🔎點圖放大)

山區受阻,提供物資空運

在六級震度的劇烈搖晃下,北花蓮的民宅大樓,都有程度不一的物品傾倒災情,也有人在避難中跌倒;強震導致全臺一千一百多人受傷,花蓮市長魏嘉彥也是其中之一。「衣櫃倒下來砸到腳,還好沒有傷到骨頭。」魏嘉彥左腳遭重壓受傷,腋下拄著柺杖,坐鎮收容中心的身影,意外成為震災的鮮明見證。

「有些傷患需要動手術或住院,我邀請師姊一起陪伴,帶著上人還有全球慈濟人的愛,幫鄉親壓驚。」任職於花蓮慈濟醫院的志工李思蓓,叮囑兩個女兒收拾家中傾倒物品後,就近關懷入院傷患。

她記得最早一批到院的傷患共有八人,其中一位陳女士地震當下正要出門送自己種的菜給朋友,不料被門口因強震傾倒的櫃子壓到,髖骨骨折,「當時等不及救護車,就坐計程車到院,她根本沒辦法用腳踩地,是急診醫師把她抱下來的。」

太魯閣風景區山崩路斷,數百人受困山區谷地,車輛無法通行,人員物資的運輸依賴直升機,花蓮縣警察局於是向內政部空勤總隊求援,並請慈濟提供補給物資。

「我們從來沒有支援過直升機空運,這是第一次碰到。」慈濟志工許志賢是退休警察人員,為花蓮慈警會合心幹事,平日就與在地警消保持聯絡,接到訊息趕緊聯繫,於四月五日早上六點即備妥物資,一行人獲准進入,偕同警察分乘三輛警車及一輛貨車,前往被列為管制區的太魯閣直升機停機坪等待。

「第一趟直升機送出九位滯留天祥的旅客,有新加坡、香港來的,德勱師父偕同志工團隊到現場關心,他們很感動都哭了。」許志賢表示,當時受困山區的除了觀光客、旅館人員及民眾,還有天祥派出所、保七總隊等公務機關人員,總計有六百多人需要食物和飲水等。慈濟與花蓮縣警局、內政部空勤總隊合作兩批次空運,幫助受困者撐到道路搶通,也把全球慈濟人的關懷傳達到搜救第一線。

四月三日下午,上人來到花蓮市區傾倒大樓現場,關懷志工和搜救人員。(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公私協力,保護避難居民

根據花蓮縣政府統計,震後有七十七棟建築傾倒或毀損成危樓,受影響住戶達一千七百多戶。縣政府及鄉市公所在縣立體育場、德興棒球場、中華國小、化仁國中等八處地點開設避難收容中心,慈濟也參與協助。

「跟六年前的○二○六地震相比,政府這次動員應變的速度快到我很難想像。當天早上十點左右,我到化仁國中,吉安鄉公所的人員已經把收容避難的器具準備好,人員也到位了。」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綜合企畫室主任呂學正表示,慈濟在這兩年特別加強和公部門的合作,去年也與吉安鄉公所合作災害應變、避難收容的演習,當時因應演練而製作的各種指示牌,這一次就直接派上用場。

化仁國中是吉安鄉應對震災的重要據點,操場上搭起了紅十字會提供的大帳棚,七年前由慈濟援建的多功能體育館,藍色、灰色的「福慧隔屏」,搭配福慧床及環保毛毯構成收容空間,確保了受災鄉親的隱私與臨時居住的舒適性。

為了幫助鄉親應對災難過後的種種不便,各公部門、民間組織紛紛派員設點提供服務。例如中華國小收容中心,就有健保署人員提供健保卡重製服務,以方便倉皇逃生、沒帶到健保卡的人就醫;電信公司擺出話機,供避難者免費撥打市話;房仲業者提供租屋媒合服務;國軍也在操場一角搭設野戰沐浴帳棚,「一次可供十二個人洗澡,每天開放兩個時段,讓男女錯開來使用。」負責操作的士官解說道。

在各界善心人士護持下,各收容處所物資充裕;然而再完善的照顧,都無法取代原本安穩的家。「有位老先生說,他什麼都沒有了,想不開……我們公所的同仁跟社工不斷開導他。」說起當時情形,花蓮市長魏嘉彥很感謝東華大學顧姓教授,特地派車送這幾位受災鄉親到風景優美的大學校園散心,舒緩傷痛的情緒。

也因為有過多次震災救助經驗,慈濟深刻了解受災者的苦與痛,特別委請有經驗的資深志工,會同專業社工及衛生單位的特約心理師,來到收容中心關懷。

「師兄師姊有生活的歷練,生命厚度夠,還有上人的法,真的可以做情緒支持。」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綜合企畫室災防組專員黃玉琪表示,投入收容中心關懷的志工接受過「增能培力」的訓練,知道如何避免受災者受二次傷害,因此專業的心理師也樂於和他們合作。

四月五日清晨七點半,第一趟直升機降落,接收慈濟支援的物資(圖1);滯留天祥的外籍旅客下機後仍心有餘悸,志工上前關心(圖2)。(攝影/陳光華)

促膝談心,宗教力量惜惜

全臺紅單危樓計有四十餘處,非主要結構損壞的超過七十處。慈濟關懷屋損撤離住戶,在北部及花蓮發出一千四百多戶應急金,依每戶人口數和受災程度,提供二到五萬現金,讓民眾得以盡速安身。

花蓮慈濟志工致贈應急金和祝福禮的空間動線也有所安排。來自臺北的志工王宣方表示,鄉親們首先到第一個圓桌區,由志工及社工協助填寫資料,領取應急金和結緣品;接著到第二個圓桌區休息,志工和精舍師父陪伴在旁,「透過師父關懷,給他們『惜惜』,會比較容易放下壓力。」王宣方補充道。

小圓桌邊,志工和精舍師父專注傾聽民眾的心情。「我一個人還好,大不了在不同朋友家窩幾天,但有老人要就醫,有孩子要上學,有特殊狀況的人怎麼辦?」賴小姐住處因強震損毀,加上工作的店面生意慘淡,被迫停工,一時生計無著,卻仍要付房貸;又擔心受災者眾多,要租到合適的房子可能也不容易。領得應急金後,她訴說了深切的需求與擔憂:「大家都一樣,最要緊的還是安置,住的問題一定要最快辦。」

相對的,及早租得住所的胡小姐心情就安穩許多,她位在五樓的家沒有太嚴重的損傷,但所住的大樓成為「紅單」危險建築之一。為了讓罹癌的母親及就學中的孩子能正常生活,她和丈夫在第一時間就開始找房子,很幸運地遇到善心房東,願意讓他們先短租三個月。

「我相信一定有人會來幫我們,我們就是等待,先把自己顧好。」胡小姐表示,自己在安親班服務,先生是大賣場的烘焙師,兩人的工作如常,先生甚至還做餅乾,免費送給其他受災鄉親。

「只要撫慰我們的心就夠了,我們有辦法重新再站起來。給一點時間就可以。」許小姐感恩慈濟的關懷,精舍師父也邀約她和家人:「有時間就來精舍走一走。」

震後隔天上午,志工於鄰近天王星大樓的東淨寺展開首場應急金發放(圖1攝影/劉秋伶);五場大型發放,精舍師父和志工傾聽居民訴說受災心情(圖2攝影/邱俊誠)。

校舍援建,減災防災救災

動員的還有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師生及東部的慈濟大專青年,他們在強震後主動報到;三十多位慈大學生依照安排,師長們親自帶隊,首先前往中華國小、化仁國中及德興棒球場支援。

「當志工,可以做的項目很多,帳棚搭設、福慧床架設、祝福禮的打包等等,我們團結力量,讓這一切順利完成。」慈大物理治療系碩士班學生楊景湧,是來自印尼的外籍生,由於家鄉鮮少地震,他在強震當下的確嚇得不輕,但自告奮勇加入志工團隊,清明連假就在忙進忙出中度過。

偶然在一個下雨的時刻,楊景湧撐傘陪伴一位鄉親走到停車場,「好不容易買下的房子,一瞬間就沒了……」受災者的嘆息讓他心疼不捨,「很感謝有你們,不然不知道要怎麼繼續過日子。」這回應讓他大為震撼,「當下覺得我作為一個人是很有價值的!」他心有所感地說。

慈大學士後中醫系學生林世峰,則用幾個中英單字巧妙地敘說震災當日的心路轉折:「從Taker(取用者)轉換為Giver(給予者);從Victim(受災者)變身成Volunteer(志願者)。上午驚魂未定,下午成為志工,安他人的心,也安了自己的心。」

要把災害減到最低,必須在平日就一再演練、整備。「減災是從源頭把風險降到最低;整備是知道大自然不可逆,災害一定會發生,所以針對災害情境做演練準備。」呂學正略說災害管理的四階段循環,「第三是應變,災害真正發生了,就有很多救助行為;復原重建則是最後一個階段。」

二○一八年○二○六地震之後,為了強化災害防救能量,慈濟基金會與花蓮縣政府簽署合作共善備忘錄,也與新城、秀林、吉安三鄉及花蓮市簽訂防救災合作協議。許多執掌相關業務的公務員,都上過慈濟開辦的避難收容課程,甚至參加過縣消防局與慈濟合辦的防災士培訓,取得內政部認證的防災士證書。

花蓮市公所社會及勞工課課長蕭子蔚也說明:「我們還安排社區發展協會成員培訓,去年中央的防汛演習,我們都實際操作,所以這一次大家不會手忙腳亂。」

而在這次強震當下,六所位於北花蓮的慈濟減災希望工程援建學校,一如預期地通過考驗,實踐慈濟援建初衷─不僅為了減災防災而重建危老校舍,更成為災難來時的避難中心,也是災害管理四階段中,減災與應變的良好範例。

地震當天中午,慈濟支援政府設置避難收容中心,精舍師父於晚間前往關懷民眾(圖2攝影/陳榮欽);收容中心準備撤站,志工及NGO夥伴清消福慧床(圖1攝影/黃玉琪)。

戒慎應對,災情到此為止

「一般學校活動中心,安全係數是校舍的一點二倍,但我們的更高,達到一點七倍。」慈濟基金會營建處顧問林敏朝,多年前主責減災希望工程,提及興建化仁國中多功能體育館時,為了改善採光,增加玻璃窗的面積,但因採用鋼骨結構,以及輕量化的屋頂及牆面,抗震能力依舊強固。

「對於學校建築,我們的設定就是地震時不能倒,不只不能倒,還要負擔起居民避難的場所。」林敏朝補充道。

另一所減災希望工程學校國風國中,則是以行動示現防災應變應有的態度。四月八日上午九點三十一分,花蓮縣秀林鄉發生芮氏規模三點三地震,深度僅六點二公里,且距離學校不遠,師生頓時感受到異常震動。

當地震警報一響起,全校一千九百多名學生立即就地掩蔽,而後迅速離開建築物到操場集合,坐輪椅的身心障礙學生,也在師長及同學伴護下來到跑道邊。各班完成人數清點,確定師生都平安後,校長劉文彥站上司令臺再次提醒:「每次地震的發生,我們都要把它當成第一次、新的一次,不要當成『狼來了』,不當一回事。每一次發生地震,都要沉著、冷靜。」

不因震度不大而等閒視之,不因建築物堅實就有恃無恐,國風國中老舊校舍被慈濟拆除重建,擁有了抗震能力強的新大樓,不必擔心建築物垮塌,但師生們依舊在無常來臨時,做出該做的應變動作。戒慎地面對可能的災害,盡可能地做足準備,是減低災害的不二法門。

受災戶應急金致贈、醫院傷患慰訪、殯儀館助念、物資備援……慈濟結束第一階段急難救助後,展開第二階段,協助民眾重建;四月中旬與花蓮縣政府、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商議與分工,由慈濟主責新城、秀林、吉安三鄉民宅修繕,優先安排貧病孤老幼等弱勢住戶;來自全臺的專業志工,四月十八日起展開勘查及施工。全球慈濟人也努力募心募愛,幫助受災者生活復原。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