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願淬鍊 好茶!

(攝影/陳秀容)

我常覺得自己的人生平淡無味,唯獨跟從雙親堅毅與認分的身教,甘願忍受淬鍊,如茶葉全然釋放出精華,只為得到一聲「好茶」的讚歎!

九四八年,我出生在臺南縣學甲;自幼跟著務農的祖父學做農事,插秧、植甘蔗、種地瓜、採收花生或棉花,踩著坔土拔雜草、施肥……現在回想不曾覺得苦,總是大人說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很認分也很自然。這樣的習慣變成了我的個性,很多事就是逆來順受,不會拒絕或抱怨。

父親擔任教職,後來在學甲市區開了一間雜貨店,白天由母親打理,晚上全家人都是店員,幫忙看店、送貨等。父親身為長子,責任心重,所承擔的壓力,使得母親有更多的忍耐和自我要求,也對下一代求好心切,四名子女都受師範以上教育。我婚後育有兩子一女,雖然不是頂尖菁英,但在待人處事上,都能知所進退。

我時常覺得自己的人生真的是乏善可陳,沒啥好說的,然而竟然能在人生走過一大段才認識、走入慈濟,才讓這一生更值得回味。

已挑起的擔子,盡責到底

我自認傻傻憨憨,人生雖然難免有轉折與挫折,總結還算是平坦,於國小任教直到退休。我在一九六九年走入婚姻,原以為不同的生長背景,可以因為共同的認知和承擔,而能幸福地過;然而婚後的生活與陪伴子女成長的考驗,讓蟄伏的自我慢慢覺醒。曾想,如果沒有婚姻,也許我的人生路會走得更寬廣開闊。

不過,從小體悟的「責任心」和「堅忍」,讓我知道,走到一半的路再難回頭;耳濡目染中,父母堅毅的生活態度,是我重要的資糧。

一九九一年,母親肺癌末期;西醫、中醫、民俗療法……全家陪著母親苦戰,滿是慌亂、著急、不捨與無措。每週五晚間,我北上到淡水馬偕醫院陪病,週日再趕晚班車回新營。時值多雨的冬天,又溼、又冷,站在病榻旁,目睹母親猶如將盡的蠟燭,每一個微弱的心跳、每一聲急促的呼吸,都代表著逐漸遠離的腳步、死別的召喚,也都是親情的拉扯,內心感覺特別無奈與無助……

期間,朋友告訴我,可以為母親植福回向;一向不擅言詞、不擅與人互動的我,即使對慈濟認識不多,也開始對人說慈濟、勸募善款。每晚我誦念佛號,祈求佛陀慈悲,如果母親真的無法好轉,祈求能帶領母親到淨土……

四月底,辦完母親的後事,五月十六日,我接受資深師姊施玉真的邀請,參加「花蓮尋根」之旅。在臺南搭上遊覽車,我止不住地淚水流淌……坐在花蓮靜思堂裏,聽證嚴上人開示:「我們的身體,就像租來的房子一樣,租約幾年,就讓我們住幾年,租期一到,就要搬離。所以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又說:「用父母生給我們健康的身體,來做利益人群的事,才是真正的孝順。」這一席話,對當時的我猶如當頭棒喝,心中頓時有了明確的方向,積極投入慈濟的活動,在一九九五年元月受證為慈濟委員。

初走慈濟路,每一步都是歡喜和感恩;但看在先生眼裏,會有不安全感,要是挑了一半的擔子就要放下,那他可怎麼辦?於是,我找機會告訴他:「上人一再叮囑弟子,要先把家照顧好才能做慈濟。」且更明確地表示:「對於我所選擇的家,我會盡責到最後一口氣。」同時,我請他幫忙帶路訪視、參加掃街,讓他逐漸由認同而支持,於一九九七年受證慈誠。

教學生涯三十五年,李淑英(後排左二)有二十五年服務於鹽水區文昌國小。

知道做到,不再自尋煩惱

二○○三年春天,父親被診斷出肺癌,一度治療順利,年底卻急轉直下,陷入昏迷。翌年元月三日,就像父親昏迷前幾天對我的叮嚀:「我走的時候,你不要哭;你若哭,我會走不開。」父親終究選擇我不在他身邊的幾分鐘停止呼吸,那年我五十六歲,從此,我的身分多了一個名稱「孤兒」!

也是這一年,我申請退休,陪伴單親的孫子成長;四年後隨著他轉學到安平區的臺南慈濟小學,祖孫倆成為租屋族,相依為命生活。二○一一年七月,孫子和我到靜思堂值班,他告訴我地下二樓有茶會,拉著我前去參加,從此讓我心生嚮往而開始學習「靜思茶道」。

每週一次的茶道課,一路走來也到高階班了;過去多是為別人服務,這是我好好對待自己的時刻,訓練靜與定,透過專注與用心,一絲不苟、按部就班地把每一樣茶具放在它應該放的位置,心慢慢找到了秩序。

行茶之時,靜心觀想六度之法,是為「以茶入道」─布施,展布茶席;持戒,置茶入壺;忍辱,注水入壺;精進,靜候茶湯;禪定,傾盡茶盅;智慧,分茶入盞。將行茶時所深悟的六度之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此即「以道入茶」。

從小父母教育我,「讀到」要「知道」;「知道」要「行到」,能「行到」才是真正的「知道」。從茶道中,我再次要求自己,「知道就要做到」,藉由有形的事相,提升無形的修為。

日常生活細節,我素來多所要求,例如晾曬衣物的方向和衣架間隔不能馬虎,牙刷、拖鞋、毛巾的擺放要一致,這樣的規矩很難讓人認同,久而久之,對自己漸失信心,常覺得是否有心理上的毛病。

藉由「行茶流儀」將心沉澱,靜定的心一如清澈湖水,照山映月皆能清楚明白,頓覺豁然開朗,原來「對的事」也要有對的法。從此,凡事自有尺度,不再自尋煩惱。在待人處事、進退應對間,有了空間、多了柔軟,妙法自在人心,還真是盈蘊充裕啊!

一九九○年代,李淑英陪同父親參加南瀛文學獎頒獎,分享他得獎的喜悅(圖1);李淑英是臺南第一批筆耕隊成員,近三十年前的作品悉心留存(圖2)。

勇於承擔,若我不做誰做

「勇於承擔」讓我在慈濟中有成長的機會。在學校,我力行靜思語教學,讓師生互動更融合;在社區,帶動新營慈濟活動,也帶著鹽水鎮南榮工專慈青參與臺南榮民之家關懷,在家裏辦家聚,邀請孩子們共進晚餐。訪視工作讓我「見苦知福」。助念、告別式、臨終關懷、癌末陪伴……接到訊息便出發。

有照顧戶來電告知案主往生,當天志工們各有任務,臨時找不到人同行,我安撫對方別心慌,叮嚀他幫忙準備熱水及案主的乾淨衣物,我很快就會趕到。

看到案主淒苦的人生,我百般不捨!輕輕地在案主耳邊說:「您現在已無病痛,輕安自在,您身體要放柔軟,讓我替您淨身更衣,菩薩會接引您到清淨的國度,您要發願再來人間,做一個可以助人的人……」

一個冬夜,資深志工黃勝璧、鄭清發、徐昆泰帶我訪視,案主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婆婆,照顧她的是七十多歲單身、偶爾撿拾回收物的兒子。只見兒子無助地站在母親身旁,我們聞到一股異味,發現是老婆婆被褥裏沾滿穢物;環顧同行的其他人,感覺這件事情我不做還有誰能做?便請兒子準備熱水,讓我為老婆婆擦澡,換上乾淨的衣褲和被褥。感恩老菩薩以身示現,給我機會;這也是經歷雙親離去之後,我發願將天下長者視為自己父母的實踐。

孫子就讀臺南慈濟小學,我隨順因緣當起臺南慈小教育志工、補救教學老師、中學部輔導室家長志工、交通導護等,也承擔臺南慈濟中學人文課「傳心點滴」,講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每一次的參與,都有不同的體悟,也收穫每一次的成長,誠如上人開示:「福慧不是求來,而是從實踐中得來。」

一九九九年,李淑英於街頭宣導造血幹細胞捐贈,邀約年輕人參與建檔。

因為老了,更要全力以赴

孫子已經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工作;今年七十七歲的我,每週搭火車、公車到臺南慈濟中小學當志工,在臺南、嘉義各地靜思堂傳授茶道課。三十餘年來,我滿心熱忱投入各項慈濟事,期勉度人先自度,自我精進才能影響別人同行;以行善行孝報答親恩、眾生恩,也時時都在感恩中,感恩雙親用他們的生命成就我的慧命。

有人問我,如此年邁,為什麼還要參加茶道認證甄試?其實我也曾猶豫、思考過,想起有人請問上人:「您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為什麼還要做慈濟?」上人只回答:「因為甘願。」

我自覺錯過了很多人生的風景,就因為曾經錯過、就因為「這麼老了」,所以更不能停歇。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再深深看一眼上人給的「佛心師志」,身為弟子該發恆願,而非恆發願才是。

我不只「加把勁」,更要「全力以赴」,期待再經一番淬鍊,而能如那一葉茶─幸得天地孕育,經得繁瑣製程,復於茶壺小小空間裏,甘願忍受滾水幾番澆燙,將茶的精華全然釋放,只為得到愛茶人一聲「好茶」的讚歎!我願自己是茶,還有一口氣在,人生隨時都可以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