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的新里程

編 語
編 語

今年八月,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獲頒第三屆亞太永續行動獎「頂尖永續長獎」,這是繼去年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榮獲同一獎項後,再一次的榮耀;這也顯示慈濟醫療與慈善志業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方面的永續政策、戮力成果頗受肯定。

這個獎項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主辦,肯定各組織以創新的策略和務實的作為,呼應聯合國為推動永續所制訂的十七項發展目標(SDGs)。聯合國指出,全球已進入「沸騰時代」;近期的極度高溫讓人非常有感,而距離SDGs 所訂定的二○三○年,只剩下六年時間。

不僅慈濟慈善與醫療積極為人類和地球的永續盡心力,八月進階到新里程碑的慈濟教育─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完成合校,不僅優化高等教育,也重視培育永續相關人才。

本期《慈濟》月刊主題報導,專訪合校後第一任校長劉怡均,暢談慈濟大學的學院特色、擘畫願景;此外,記者也深入剖析已施辦二十八年的原住民公費護理專班,從社會環境、教育需求角度來省思慈濟高等教育發展,尤其它提供東部子弟更多升學的管道,並為慈濟醫療體系栽培重要的護理人才。

檢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4「優質教育」細項目標,多項都跟上述的慈濟原住民護理專班有密切相關;例如「確保所有的男女都有公平、可負擔、高品質的技職、職業與高等教育機會」、「大幅增加掌握技術和職業技能的青年與成年人人數」等。

慈濟大學合校揭牌典禮原定八月一日進行,卻因七月下旬凱米強颱影響東部交通,改為九月舉辦。而風災後長達半個月,南臺灣慈濟救災行動幾乎日不停歇,雲、嘉、南、高、屏部分地區積淹水嚴重,志工逾萬人次投入急難救助,僅熱食就供應了兩萬六千多份;後續的災戶重建援助,仍在綿密的社區關懷網絡中進行。

回首這二十年,敏督利、卡玫基、莫拉克等颱風及二○一八年的八二三南臺灣大水重創民居;儘管殷鑑不遠、創傷仍歷歷在目,這次凱米雨量更像是再度的棒喝提醒,氣候異常致災頻仍,如何有效改善治水防洪、如何覺醒改變消費習慣,成為災後人人必要的課題。

─《慈濟》月刊副總編輯
呂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