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21《農六月‧十四至十六》
【靜思小語】不說辛苦而說有福—有福緣才能助人,同時也為自己種下福因。
跨越時空開闢菩薩道
七月十九日,佛陀故鄉專案尼泊爾團隊與上人座談,報告藍毘尼慈善個案、職能培訓、修繕援建、農耕等事務,帶動裁縫班並申請報考國家證照。於醫療的部分,幫助「衛生站」提升品質,並引導醫療照護走入社區。教育方面,籌備《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援建藍毘尼學校校舍。
慈濟人帶動、培育藍毘尼社區志工,朝「一村一協力」努力。四十歲的桑托斯先生,五月來精舍參訪深受感動,返國隨即發心,無償提供藍毘尼花園第十一里的住家樓下空間,星馬慈濟志工在此成立了第一個社區中心,分為三個空間,有佛堂、多功能室及縫紉班。
上人感恩桑托斯先生與家人提供場地作為慈濟道場,就地接引、培育人間菩薩,讓大乘佛法落實在佛陀的故鄉。其實這條菩薩道是佛陀所開闢的大道,而慈濟人發心立願,跨越時空,回到佛陀故鄉,繼續往前開道、鋪路。
上人感恩星馬慈濟人,堪忍尼泊爾、印度的炎熱氣候,長期前往付出,而且每人承擔多功能,親自走入老弱貧病者的家庭去照顧他們,也讓民眾看見人間菩薩關懷眾生的行動而受感動。現在有桑托斯先生提供的場地,上人教大家把握好因緣,從這個定點用心發展志業。
對於「一村一協力」,上人肯定師兄師姊用心盡力度化眾生,雖然培育種子志工需要時間,但有願就有力。「從影片看到居民對慈濟人的信任與尊重,師父也對大家有信心;除了助學以及走入校園帶動,還有村莊裏的職業訓練做得好,對他們的家庭生活一定有幫助。」
「我相信你們一定做得到,只是過程會很辛苦;慈濟人不說苦,而是說福,你們不是為生活、為事業而去,是為了造福他們。雖然身體的感受是勞累,不過看到他們的生活改善,心理上就會轉苦為甘。」上人期待星馬菩薩帶動出當地志工,接力做慈濟,這條路才走得穩。
來來回回救度苦難人
兩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在王宮的生活舒適享受,但是出了王城,看到苦難人生而深受衝擊,開始產生疑問:為何同樣都是人,會有如此懸殊的生活境遇?他決心出家,探討道理,也想找到徹底解救苦難的方法。
七月二十日,佛陀故鄉專案尼泊爾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說,迷茫凡夫總是隨欲造業而不自知,造如是因、得如是果,苦樂都要自己承受,確實很無奈;若得以學佛,懂得把握因緣行菩薩道,種善因、結善緣,就不會總是受業力牽引,無奈承受業報,而是發心立願走入苦難之地去付出,見苦知福再造福。
上人說起「學」與「覺」中間的菩薩道,是修行的必經之路。大家已經有學佛求法的心,這念心就如赤子心,沒有貪欲煩惱、人我是非,清淨單純。學佛是為了求覺悟,而修行必須在人間修,要在人群中走這條菩薩道。
「你們很有福,有因緣到佛陀的故鄉,親眼看到那麼多苦難人、苦難相,也帶動貧苦居民轉變心態。就如你們分享時提到的貧苦婦女,她因為聞法而體會因緣果報,所以她用自己的方法,向人乞討也要付出助人,同時為自己種下福因、善緣。還有印度菩提迦耶翻轉手心的甘滿季先生,原本是向朝聖的人群乞討度日,慈濟人關心他、帶動他,讓他聽聞佛法,看見慈濟人的人間菩薩行,接受慈濟人所傳的佛法,也懂得翻轉手心去助人。」
「只要一念心─誠,誠意、誠懇,就能讓有緣的眾生受到菩薩的度化;你們與居民有緣,才有辦法讓他們聽從你們的引導。」上人提及佛陀曾經教阿難尊者或羅睺羅尊者去接引剛強眾生,並表示自己與這些眾生無緣,但尊者與他們有緣,讓他們一看到尊者就起歡喜心,願意接受佛法的度化。所以說要度眾生也要有因緣,無緣眾生不能度。
「你們有福緣走入尼泊爾,去完成師父的願,布善種子。現在當地居民看到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人,也會唱起《無量義法髓頌》的詞句,可見這顆種子已經播入土裏,我們還要時常為它澆水;假如沒有法水甘露,外在環境乾旱炎熱,這一顆種子不但無法萌芽,還會萎縮乾癟,那就『無法度』了。所以很感恩你們長時間的用心付出,與居民結好緣,讓他們能夠接受你們所傳的法。」
上人說,人與人之間各有因緣,慈濟人與自己則是有生生世世的殊勝因緣,所以此生此世相見歡喜。「假如你們不認識師父,就沒有慈濟可做;現在你們為了做慈濟事,付出時間、心力,長途往返不辭辛勞,堪忍炎熱的氣候、簡陋的生活環境,還去關心、照顧當地貧病人,做得很甘願,感受很歡喜,這是因為你們發心立願,走入人群救拔眾生苦難,所以你們每一位都是身體力行菩薩道的真實菩薩!」
「佛典中提到的菩薩,如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來來回回救度眾生;你們也是為了救度苦難人而來來回回,而且付出無所求,虔誠感恩接受救助的人,讓你們有機會付出,見苦知福、知足,更加精進力行菩薩道。你們學佛不只是聞法、誦經,而是身體力行,做得很感動。」上人感恩大家代替自己實現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並勉勵大家持續用心推展尼泊爾的慈濟志業,福慧雙修。
培養人才為長久之計
七月二十一日,佛陀故鄉專案團隊分享培育種子老師、慈青,以及海外人文交流、藍毘尼佛教大學合作案、藍毘尼園慈濟學校籌備進度等。上人說,帶動教聯會或慈青,是很重要的一步,唯有教育穩定,才能培養人才,承擔志業。
上人指示儘快啟動希望工程,當希望工程落實,就表示種子真正萌芽;工程進行時,要有在地志工就近照顧。雖然星馬慈濟人以及臺灣本會同仁會去,但都需要跨國往返,有當地人員長時間看顧,才是長久之計。所以現在大家再去尼泊爾,一方面關心工程,一方面要培養人才,所培養的是職志合一,不僅能處理行政事務,還要能與當地人士互動的幹部人才。
願意投入教聯會的校長、老師,慈濟人要更頻繁、緊密地與他們互動與交流,讓他們更深入了解慈濟教育方向,以及慈濟精神、行儀,進而建立起尼泊爾慈濟教聯會的生態,讓慈濟的精神理念與當地學校連結在一起。總之,當前慈濟在尼泊爾的志業推行工作,就是安定居民的生活,培養慈濟的精神;尼泊爾志工有機會來臺灣學習中文,就帶他們回精舍,深入了解法脈宗門精神,學習生活人文。
「師父很感恩你們,因為有你們走到當地,慈濟才能為佛陀故鄉出一分力;雖然不敢說我們能做到什麼程度,總是把握因緣,盡形壽,獻身命。」上人感恩師兄師姊放下自家事,成就天下大事;雖然不知道能接觸多少人,不過這分緣也會從「一」生無量,一位老師的精神理念鞏固,可以影響學生,再由這些學生影響家庭,當一屆屆學生畢業以後也能影響社會。
上人說,除了希望工程的建設,靜思堂也要盡快動工,讓當地志工有安心共修精進的道場,以及推行志業的根據地;也讓當地居民與各界人士知道,這裏就是尼泊爾慈濟的大本營,是慈濟人的家。「你們要立志、立願承擔,雖然過程會很辛苦,但這是自己發願要做的事,只要有進展,就很欣慰、感受甘甜。」
陳吉民醫師介紹在藍毘尼連線聆聽的志工,有人同步翻譯,先從中文翻譯英文,再由英文翻譯為當地語言。上人感恩翻譯的志工,讓臺灣與尼泊爾二地的志工共同發心,同行菩薩道。「我也還在學佛,只是早你們幾十年,所以走在前面,而你們現在已經在菩薩道上,要認真追上,我們同心協力把尼泊爾變成真實的佛法發祥地。我雖然到不了當地,但是我的精神理念由你們代替我傳到當地,在地的種子已經浮現了,你們要用心傳法給當地志工,包括生活人文,再由他們落實在學校教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