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至十八日 愛與善的教育

7.16~18《農六月‧十一至十三》

【靜思小語】教育不只是知識與技術的教與學,還要啟發愛與善。

開通心靈的愛

七月十六日,參與佛陀故鄉專案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以及印度、尼泊爾志工與上人座談,並連線印度菩提迦耶,報告援建工程與志業事務。上人感恩大家帶著自己回到佛陀故鄉,如同親自到達佛陀說《法華經》的現場。

看到幾位曾經來臺見面並皈依的印度志工,上人欣言,大家就地力行菩薩道,大乘佛法就有落實當地的希望。「很感恩佛法可以從印度傳來臺灣,由臺灣慈濟人身體力行,發揮佛陀的精神,按照佛陀的教法,開闢一條人間的菩薩道,帶動國際間的有緣人同行。就如現在線上有七個國家地區,五百多個連線點,共同看到星馬慈濟人為了完成師父的心願,長時間在佛陀故鄉付出。」

「我們從臺灣將影音發送出去,讓全球佛教徒知道我們會合力量,回饋佛陀故鄉,為教育援建、助學,還要將佛法樹立在當地,讓民眾看見人間的真實菩薩。我很有信心,相信你們做得到,全球會眾也看得到。」

上人感恩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人拉起這分緣,開闢這一條路,且因緣順暢,道路通達,在印度村落為居民做職訓,除了做手工藝,還可以思考有其他職業輔導,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幫助他們翻轉貧窮的宿命;只要願意靠自己動腦、動手,開通了心靈的愛,從原本不通的小路,開拓成一條開闊的菩薩大直道。

上人也教來臺學習中文的印度志工與同仁,把握機會將中文學好,回到居住地,就靠大家發揮所學,與臺灣本會互動無礙,在大家的愛心護持下,就地開展菩薩道,幫助生活困苦的同胞。若問如何轉變貧窮?只要有愛心,就有改善的希望;愛心,就是致富之道。

重視高齡醫療

七月十七日,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分享全院接受醫學中心評鑑的準備過程與心得;上人表示,本來就對慈院團隊很有信心,因為主管同仁們都是以真以誠,發心立願守護志業,發揮大醫王的佛心與白衣大士的菩薩心,共同愛護眾生,用志願力投入醫療崗位。

「感恩醫療主管同仁,更感恩全球慈濟人,尤其是在臺灣、在花蓮的慈濟人,讓慈濟志業在這裏發展起來。」上人說,花蓮有好山好水好環境,只是花蓮慈院籌建當時,因地理上的限制,相較於西部,交通不方便。不過,不久之後,鐵公路交通愈來愈方便,讓更多人願意來到花蓮生活,並安住在花蓮。

「有人才有力,而且還需要菁英人才;花蓮會有醫護教育,也是為了讓醫療系統能夠穩定,非有教育不可。我們從開始的一念心,方向正確,一步一腳印,很穩定地踏步,將志業一一在花蓮落實。」

上人談到在花蓮慈院建院之初,就希望朝中、西醫並存,且相輔相成。如今慈院也有研究團隊針對中藥草做深入研究,當中有很多的藥理值得探究與發展,尤其可運用中醫加強對於年長者的疾病治療。

社會人口結構愈趨高齡化,上人教大家重視老年醫療,這不是消極的療護,而是更需要提升照護品質的治療。「年紀愈大愈需要醫療,所以希望慈濟醫療要守舊創新,舊有的中醫治療還有很大的研究與運用空間,可以用於高齡病患的醫療照顧。」

上人說,過去平均壽命比較短,醫療對於七、八十歲的高齡病患,以療養為主,較少動手術做積極治療;但現在七、八十歲的人愈來愈多,生命韌性較強,還是很需要醫療團隊積極用心地治療、照護,盡心力為他們根除病苦,健康安樂地度過晚年。

慈院的醫療志工亦有不少高齡的師兄師姊投入,上人說,慈濟人發心立願,真誠感恩有付出的機會,得以持續發揮生命價值。而慈院有志工,親切招呼、協助來院的病患與家屬,讓整體醫療品質提升;志工不只關懷、膚慰病患,也用愛照顧同仁。慈濟醫療有志工作伴,即使醫療工作很繁重、很辛苦,但是相信大家在這個溫馨的大環境中,能夠化辛苦為幸福,因為大家認知自己的生命價值,在於利益人群。

守真守志守善

七月十八日,校院聯席會在精舍召開,上人對醫療、教育志業主管們說,慈濟的四大志業是四大一體,且以慈善為根本,要為人間拔除苦難,所以四大志業都在利益人間,值得守護。

上人說,生老病死的人生自然法則,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經歷「老」,但是人生過程難免生病,身有病痛而難以治癒是最為痛苦;要根治或緩解病苦,就要靠醫療。醫療若沒有慈善之心,唯利是圖,貧病人得不到妥善的救治,是苦上加苦;要有愛與善的醫療,就要有愛與善的教育。

上人指出,教育要真誠,不是僅有知識與技術的教與學而已,要啟發覺性,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心智性;這分覺性啟發以後,就能真誠面對生命,發揮所學利益社會人群。要「學」,就要到達「覺」的程度。學生因為懵懂,不了解道理,才要學;學生用赤子之心認真學,老師就要用心引導他們走這條大直道,教他們如何穩定地走這條道路,這就是「師之道」。

慈濟志業能有如今的規模,要追溯到最初的那一念:如何走入人間?如何利益人群?那念心很真,要守真、守志─真誠付出無所求,為了實現志願,無論如何都不怕辛苦。人生本來就要付出才會有所得,就如走路,每踏出一步都要消耗體力,時間也是秒秒流失,但只要掌握正向不斷往前進,就能不斷接近目標。

教育志業從慈濟護專創校起始,接下來創立慈濟醫學院,這三十多年來,年年培育出優秀的醫療人才,投入醫療志業;而且慈濟教育從幼教到大專、研究所,已經設置完整,在慈濟志業體任職的慈濟學校畢業生,盤點起來也有不少人,而且有些已經擔任主管,或是「職志合一」,培訓、受證為慈誠或委員,上人欣言從慈濟教育看見慈濟志業的希望。

「好的教育是人間的希望,老師們發揮良能,讓孩子接受了良善的教育,啟發良知,將來學成以後發揮良能,成就每個人的志業,也能再影響、帶動其他人,成為善的循環。」上人感恩慈濟醫療與教育,合力培養出良醫與良師,以身作則為典範,自己做得好、走得對,再去教育人、接引人,提升人人的生命價值,每一位都是行道者,也是人生的良師。

「我們既然發願拔除眾生苦難,就要用真誠的心投入,永不放棄。於教育而言,不是發現孩子難教,我們就放棄他;我們放棄了一個孩子,人間就多一分危機。所以走教育這條路,不能怕辛苦,對的事還要更積極,加緊腳步,而且步步足跡明朗,見證我們所做的是志業,是在實現我們的志願。老師們盤點自己,從事教職以來,教導出多少學生,他們現在在社會上有所成就,就是老師的價值。教育要往善的方向努力,教人行善,行醫也要守善,這一念善就是大愛。希望各位守志奉道,用心守護醫療教育,延續醫療與教育志業的慧命。」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