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14《農四月‧十六至十七》

【靜思小語】生命的價值在於能為人間承擔重任,無退無休,永恆精進。
清修士,清淨居士身
五月十三日,上人於慈濟功德會董事會中,對常住師父談及靜思法脈由靜思精舍的修行人世代傳法,讓精神理念貫通慈濟宗門的志業體,而精舍的修行者除了出家僧眾,還有清修士,雖然現居士身,也是辭親割愛,與僧眾有相同的精神,只是保持著在家居士的身分,方便在外與人互動;而且在社會人群中要守戒,更考驗道心;其實守住佛教五戒、慈濟十戒,就是標準人格了。
「清修士身心清淨,出家的心、在家的相,是『清淨居士身』,所以稱之為『清修士』,和我們現比丘尼相一樣,已經入如來家,為了慈濟志業,經常在外奔波。我們都還是學佛者,同樣在靜思法脈的門內,要彼此珍惜,如法修行,殷勤精進,不可起分別心而相互隔離。」
「我們同樣是入如來家、行如來法,精神上的如來家就是佛法。外在的是事相,內在的是理相,本質相同,而我們現了出家相,讓人一看到我們的形象,就知道是修行者。清修士雖然是在家相,已經現出如來性,讓大家知道他們就是佛弟子,而且是清修士的身分,其修養等同出家人,只不過還沒有受過出家修行者的戒律,但能守十戒,十戒守得好,佛性就在;雖然沒有現出家相,但是心出家、守規戒,可以說尚未現相,性已具足。」
「慈濟已經立宗,精神來自靜思法脈,清修士要讓慈濟人知道,他們已經是身心奉獻於法脈宗門,可以代替師父對慈濟人說法,也能向一般大眾介紹慈濟。所以清修士是將慈濟法挑在肩上,也挑起天下米籮,要讓人知道,穿著清修士制服的形象所代表的身分。」
上人說,靜思家風是自力「耕」生,正心立願,完全為社會人間而付出,所以在靜思精舍的修行者,要秉持誠正信實原則,在財務上要點滴不漏,與基金會有清楚的界限劃分。靜思弟子為慈濟付出,回到精舍,就由常住承擔飲食、住宿,這是靜思道場修行者發心立願,要用感恩心對待慈濟人。
心與佛相合,很歡喜
馬來西亞郭濟航等師兄師姊請示檳城峇都加灣慈濟園區設計方案。上人說,慈濟的創立是一分不可思議的因緣,起於一念心、一個念頭,也是起於拜師時,導師的叮嚀:「為佛教,為眾生。」從此抱持堅定的心,依教奉行。一路走過來將近六十年,可以從每人每天存五毛錢,克難做慈善,到現在慈善志業已經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進行人道關懷或援助,有六十八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就地取材,行善付出,實在很不簡單。
「你我師徒之間,都是虔誠對待,沒有物質的供養,我最高興的是你們在居住地,『為佛教,為眾生』而付出,這是對師父最好的供養。這座建築物是馬來西亞慈濟人為佛教、為眾生,為社會淨化人心所建設的永久建築,也是你我師徒之間,要為人間奉獻而建設的,要永恆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是馬來西亞一座很重要的建築。」
對於人字型屋頂下的「宇宙大覺者」塑像,上人表示要符合人體比例,「人像」成,「佛像」才能成,要讓人看來感覺具足佛陀的三十二相。要為佛法、為佛教,造出一個當人們凝視著佛像,佛會微笑,也會向人們說法的形象;就如一般說有的人照相很「上相」,要顯現人格的相,讓人看到就歡喜。
「你們有心、有誠意要做,大家合和互協,讓我最歡喜。合心,要合你心、我心、他心─你所做的,他歡喜、我歡喜,你自己也歡喜,這就是合眾人的心;要合眾人心,我們就要做出有道理的形象,讓人看了覺得這一座建築物就在對自己說法,何況佛像與建築物會合起來,真的會感受到『覺者為我說法』,讓人感覺人的心與佛的心、與大地相合,天、地、人很平衡,這樣應該會做得很成功。」上人說,這項工程,弟子盡心、師父歡喜,做到不分宗教,人人來到慈濟道場都能起歡喜心,就是合眾人心,如此也就圓滿成功。
立志做教育,不氣餒
五月十四日,聆聽教育志業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常聽到有人說「退休」,這是人間的假名、假相。人人本具有與佛同等的覺性,是生生世世永恆存在的,此生乘著願力來人間,生命的價值在於能為人間承擔重任;假如懵懵懂懂,或是不願意承擔,則是乘著業力而不得不來承受業報,實為無奈。既來之,就要挺起胸來,盡此生發揮來到人間的價值。
「盤點自己生命價值,無退、無休,要永恆精進。當然傳承是必須的,因為生命總有盡時,會隨著自然法則離去,所以一定要教導後進,做好傳承。」上人提到在座的清修士靜崚(楊月鳳)師姊,與自己年紀相仿,每一次看到師姊,都由衷佩服她,因為她身軀挺拔、行動自如,所以也會勉勵自己,要把身體挺直,永遠都要挺胸邁步。
「假如常常說自己老了,挑不起擔子,要有人來接替,身心真的會衰退得很快。所以我還是自我打氣,要永遠抬頭挺胸,負起責任,不過天下的米籮還是要有人挑,需要培養人才。」上人說,教育本來就是要培養人才,除了教育志業的畢業校友,還有海內外的慈青畢業以後也陸續回來分享,他們分布在各行各業,都走在人生的康莊大道上,也繼續為人間開道鋪路。看到他們很有承擔、很有成就,會讓人感覺到很有價值。
上人指出,人生的價值不是只看自己能做多少事,而是當初發了一念心,恆持正向,帶動許多人在這個方向為人間付出。就如慈濟學校的老師們教育過的孩子,畢業以後已經承擔起社會責任,就很歡喜與感恩,也會覺得很值得。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什麼時候要發生什麼事情,都無法預知。上午聽到緬甸慈濟人視訊分享,三月二十八日的強震真的是世紀性的大災難,會感覺到我們的努力不夠,因為唯有善才能破除災難,但是世界上不斷傳出四大不調的災難,更令人擔心的是人禍,人心無明引發爭鬥與戰亂,是最可怕的。」
「佛陀曾說,末法時期的人心,善良的本性很微弱,以致無明覆心,良知被覆蓋了,怎麼辦呢?要靠教育淨化人心。天天都是這樣期盼,年年都是如此呼喚,要淨化人心,談何容易啊!不是沒有效果,而是無明的增長比教化的速度更快,也因為人口不斷增加,人心的欲念就像波濤洶湧。但是我們不能氣餒,還是要傳法、要教育。」
上人肯定教育志業從幼教就很盡心努力,讓孩子從小就開始鍛鍊身心,建立多種良能,也請老師們照顧好孩子的平安與健康,不只在學校內營造安全的環境,校外活動更要保護好孩子的安全,平安就是福。「教育要在各方面都細心考量,確實很不簡單,不過我們既然立志做教育,就要發揮願力去做好,『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要好好守護我們的志願。」
上人說,慈濟學校裏有不少畢業慈青,已經承接教育的重任,成為主管;看到大家不只挑起天下的米籮,也挑起教育的資糧,讓自己很歡喜。對於社會來說,人才就是資糧,需要師長好好照顧、教導,將來發揮飽滿的才華,也能一代接一代,不斷為人間育英才。除了教導知識、技術,更要做好品德教育;為人師表,要建立起愛心的典範,培養有愛心的好人才。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