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 由衷給人幸福

身為心臟科醫師,林俊龍總是全神貫注、用心傾聽,用身教帶領後進,為病患付出。

慈濟教育就是營造一個環境,讓學生體會「以人為本」的精神;
當他進入職場,不只有忙忙忙,而是從中獲得助人的喜悅,
這就是他的所得,也才能持續下去。

慈濟教育就是營造一個環境,讓學生體會「以人為本」的精神;當他進入職場,不只有忙忙忙,而是從中獲得助人的喜悅,這就是他的所得,也才能持續下去。

花蓮慈濟醫院今年六月接受第六度醫學中心評鑑,評鑑委員說一進門就覺得很不一樣,因為感受到醫師、護理師對待病人的態度很親切。這對我們來說習以為常了,但外面的人來,就會感受到那一分溫馨。

我想這要歸功於我們的教育志業體,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培養出的醫護人員,加上師長的帶領、慈濟志工的身教,讓整個醫院的氣氛跟其他醫院不一樣。

當初因為上人的遠見,建立慈濟護專、醫學院,慈濟的醫療體系才有辦法在東部立足,平衡臺灣東西部以及城鄉間的醫療差距。慈濟醫療志業三十八年來,早已落實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三項「良好健康與福祉」,這有賴優質教育培育出優質的醫療人才。

以花蓮慈濟醫院為例,院內護理人員近七成是慈濟科技大學畢業,超過四成醫師是慈濟大學畢業生,醫院主要幹部多為慈大跟慈科大校友,其他醫技與行政人員也是,都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同仁。可以說,如果把慈大跟慈科大畢業生抽出來,花蓮、玉里跟關山三所慈濟醫院就會像消了氣的氣球,沒辦法維持。

慈濟大學大部分學生來自西部,慈濟科技大學也有很多外縣市學生,不只來這裏學習專業,就學期間還可以跟隨慈濟人到慈濟醫院做志工,學習如何親切地對待病人,還有「無語良師」以身示教,他們大部分是慈濟志工,往生以後捐獻大體給醫學教育。醫療相關科系到了高年級,學生可以參加慈濟人醫會,參與偏鄉或海外義診。這就是慈濟教育跟醫療體系共同營造出的氛圍,幾年就讀下來,自然學到以人為本的理念,為病人付出。

從事醫療志業就要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跟家屬,背後的困難、問題跟責任由我們醫護來承擔。延續著這樣的精神,三十多年下來許多人願意留在花東、大林等地,一起努力打拚。

慈濟醫療志業的八家醫院和診所也努力營造好的工作環境,留住年輕的優秀醫護,並且運用人工智慧,減輕工作負擔。

好比給藥,以前全靠人工查對確認,現在刷條碼、對一次病人和藥物資訊,就完成給藥;監視器上的血壓、心跳、血氧等資料,直接傳輸到電腦,記錄在電子病歷上,不僅提高服務品質,也能減少護理人員抄寫、做報表、交班的時間,讓醫護人員準時下班,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也因為人工智慧等科技運用突飛猛進,慈濟醫療志業將與合併後的慈濟大學加強合作開設AI課程,讓醫學生、護理學生從一年級就學習運用人工智慧,將來到了臨床,就能得心應手地善用科技來照顧病人。

教育就是營造一個環境,讓學生體會以人為本的精神,走入專業,不只是忙碌而已,過程中獲得那一分喜悅,才能長久投入,為人們帶來福祉。怎麼教育學生,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優質教育、健康福祉,我想這正是醫療教育的追求,我們慈濟就在這裏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