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至二十八日 平安最有福

7.27~28《農六月‧二十二至二十三》

【靜思小語】如常度日要感恩平安,平安無事時警惕無常。

現代建築,古樸典雅

七月二十七日,馬來西亞巴生及美里志工團隊、建築團隊,偕林坤新建築師,報告巴生、美里靜思堂設計方案,師兄師姊期盼常住師父、本會主管蒞臨動土典禮。上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雖已緩解,大家在活動時仍要謹慎防疫;常住師父和志業體主管可以前往參與典禮,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當地志工與會眾要投入。

「平常就要度人,不是為了募款而是募心,募到人心也就募到人力。為什麼要去募人?就是要啟發人的誠意,發揮慈濟精神、菩薩良能,不是為了建道場。慈濟的分會、支會、聯絡處與一般的佛教道場不同,是為了在人間鋪展菩薩道的菩薩聚會場,所以我們要用誠意,說慈濟、做慈濟。」

「慈濟人都是很誠意地身體力行慈濟事,真誠發心立願要當菩薩。菩薩『覺有情』,例如觀世音菩薩也是覺有情,其實早已成佛,是正法明如來,但是為了度眾生,再現菩薩身,應眾生的根機因緣,顯示如同慈母的慈悲形象,讓人想要親近。現在的眾生心靈浮動不定,或是受無明煩惱所苦,所以菩薩用慈母的善良慈悲安撫眾生。」

「慈濟走入社會,男眾、女眾都要平齊並進,要有魄力、毅力與慈悲,兩性會合,為現在的人間做事,所以說慈濟的道場很特殊。男眾在社會上做事業,國際觀很宏大,他們看到慈濟不只是教人拜拜求福,感覺到慈濟是用智慧入世的團體,所以願意投入;菩薩有智慧,還要用慈悲大愛擁抱蒼生,所以需要女眾的溫柔態度貼近眾生。」

聽到有慈濟家庭,全家人都是慈濟人,孩子跟著父母去尼泊爾,或是孩子照顧家庭與事業,支持父母共同去尼泊爾付出,上人歡喜感恩,指出血親也是法親,是很特殊的因緣,大家要好好把握,共同達成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

上人說,人間需要宗教,不一定是佛教,現在尼泊爾的居民也大多非佛教徒,但只要有正信,所有的宗教都會合在同一分大愛,就能發揮愛的能量改善困苦的人生。尼泊爾也將進行靜思堂的工程,除了讓慈濟人在尼泊爾有「家」,同時培育在地的人間菩薩,並且在園區設立職訓班、幼兒園、中小學與職校,整體規畫、建置完善,就地發揮各方面的良能。

上人期勉師兄師姊發大心、立大願,投入尼泊爾,第一為工程,最重要的是把存在慈濟人心靈,以及服裝行儀上的正信佛教品質帶到尼泊爾;慈濟人帶著宗教精神為當地建設,且尼泊爾居民與企業家接觸到慈濟人,互動中接受慈濟人的身教而受感動,就願意受帶動,跟著慈濟人精進力行菩薩道。

「期待我們在尼泊爾的建設,是硬體的工程,但是有軟性的導向,所以要靠你們負起使命去做,造福人間,並且在那裏樹立起悲智雙運,用智慧造福人間的佛教精神形象。大家從幾個國家而來,共同一念心,將精神理念從無形變為有形,用有形發揚無形,將智慧的信仰帶進去,在當地樹立千秋百世的正信佛教道場,也是慈悲喜捨的菩薩道場。」

上人說,可以使用現代的建築方法,建設古樸典雅的道場,這個道場是修行的叢林,園區景觀也要用心規畫,要綠化、美化,菩提林立,讓每一處的花草樹木都能說法,安定、淨化人心。將來尼泊爾的慈濟道場建設完成,慈濟人到佛陀故鄉就有寮房可以安住,就像回家一樣,在此共修、弘法、行善等,此處就是慈濟菩薩與眷屬的「居士叢林」。

修在人事,歸於心室

七月二十八日,聆聽清修士分享心得後,上人說,大家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環境,而能同心、同志願,會合在靜思精舍,令人深感因緣不可思議。大家要珍惜因緣,日子如常過,平安無事時也要警惕無常,把握分秒精進修行。

「能夠如常過日子,就代表平安,平安是最有福的;一旦無常現前,遇到異常狀況,我們要如何面對?就要靠平常的修行功夫。對我而言,出家修行不是為了求安樂,也不是要求解脫,我只求好因、好緣匯聚,有力量為人間付出。我不敢想:我修行就能解脫,談何容易啊!要解脫,我天天都解脫,因為我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天天過得都很平淡,無所求;不過,一旦有事,就要承擔起來,但絕對無法只靠我一個人承擔。」

「看到現在有這麼多人自動自發,合力為人間付出,我也會自我肯定,覺得此生有價值,因為我一念發心做慈濟,才能會合因緣,讓這麼多人認同,同感、同願、同修,不論身在哪一個角落,都會自動自發承擔。這分因緣很特殊,是我累生累劫與大家結緣而來,現在才能共同發揮造福人群的力量。」

上人說,只要認定方向正確,人人就往同一個方向努力;假如不同方向,各做各的,就如多頭馬車,力量會分散,團隊也會混亂。「我們要有共同的方向,就要靠我們平時的修行,修在人事,歸於心室;而心室要從複雜調整為簡單,從萬馬奔騰的亂象回歸為一條心,不必有人發號施令,人人很自然地會合於同一個方向,力量也能集中。」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