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雲霄飛車之後

七十五歲的老奶奶罹患胃癌第三期,該積極治療嗎?和家人討論後,我們決定拚一拚;醫療過程如同雲霄飛車,她痊癒了,回到我的診間,卻哭了出來……

七十五歲的泰雅族奶奶腹痛,胃口不好,半年來體重掉了十公斤,且有解黑便的情況,於是來到我的門診就醫;安排照胃鏡以及切片檢查,確定罹患胃腺癌,腫瘤生長的位置不好處理。

年紀相對大,病況也偏嚴重,包括家屬和醫療團隊都會猶豫,要不要積極治療?但我們還是想解決問題,奶奶身體虛弱而臥床,就為她補充營養針;體能不佳,就會診復健科指導運動,訓練她的肌力。

和家屬討論後,我決定先進行免疫療法搭配化學治療縮小腫瘤,每兩週一次,共做了四次療程,再用微創手術摘除病灶。術後波折不斷─奶奶出現譫妄現象,也就是暫時性的神經失常,認不得人;再加上肺部肋膜積水,需要抽水;也因為臥床很久肌肉萎縮,下床時雙腿會無力顫抖,而且傷口癒合不良……

種種狀況讓人很擔心,而且主要照顧者是外籍看護,語言不同,很多時候護理師比手畫腳或透過翻譯軟體溝通,才能協助奶奶後續照護;很慶幸的是,奶奶順利出院,回家休養。

如果不出手救治,老人家就自認天命了,但一出手,就背負了很大的壓力。奶奶的狀況起起落落,我的心情也跟著起起落落,好像坐雲霄飛車;期間去新加坡進修,我還是掛念著她術後復原,擔心她有沒有辦法過關。後來當我看到病理切片報告,嚇了一大跳─已經沒有癌細胞,只剩下潰瘍、肉芽組織纖維化,等於是痊癒了!

當奶奶回到我的門診,問診後她突然開始啜泣,我以為可能是很感激、很滿意我的治療成果;沒想到,她說生病前可以到處串門子,部落生活很快樂,手術後體力大不如前,腳沒有力氣,現在連家門都走不出去,覺得很難過。

看到奶奶這麼傷心,和我預想的落差很大,不是已經醫好了,怎麼體力還沒有恢復;奶奶住在苗栗縣泰安鄉的蘇魯部落,深山裏面沒有復健診所,我覺得應該要實地走訪一趟,了解她的照護需求,才能提供有效的改善方案。

我們很快組織了往診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個管師、復健師、營養師、藥師、社工等,坐滿一輛九人座車;山路不好走,車程就花了超過一個多小時,千辛萬苦也終於到了。先探視一圈居住環境,再請奶奶走幾步路,發現她重心不穩,隨時會跌倒,復健師於是利用家裏的沙發靠背作支撐,教她練習起立、蹲下、踮腳尖、單腳站等動作,平常在家就可以訓練下盤的肌肉力量。

經過一週居家復健,奶奶再回診,開心地說現在腳的力氣進步很多;復健師也找了一支輕量化的四腳柺杖送給她,取代她原先在家使用的竹枴杖,避免滑倒。看她整體狀況好轉,我和她相約以後一個月回來一次就好。

往診來回車程花三個小時以上,現場停留半個小時,勞師動眾這麼多人,以醫院經營成本考量是划不來的;但是針對某些病人,這樣一趟很值得─病人感受到醫師的關心,增加了信心,會加倍的努力;當我們看得更全面,清楚知道他現在欠缺的是什麼,量身打造合適的治療方案,預防併發症的產生。

醫師不能只重視前半段的病灶手術處理,疏忽了後續的居家照護;即使在診間鼓勵病人要多運動、多吃蛋白質……有時候他們聽得懂,卻不知道從何做起,導致手術效果大打折扣;當病人幾週後回診,也錯過了介入治療的時機。

醫療科技的進步帶來曙光,但如果多一些照護上的關心,讓病人對於醫療團隊有信任感,得到心理支持,減少對疾病的焦慮,治療的效果會更好,而我們的這分心意無價!(摘自二〇二四年七月十日志工早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