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下的溫暖─腦神經外科陳金城醫師的刀下人生》

精選書摘

從醫信念永不變

口述•陳金城(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撰文•江珮如

陳金城選擇到大林慈院為家鄉的鄉親服務,當時是嘉北地區首位神經外科醫師,二十多年始終在醫療第一線為病患拔除病痛。(攝影/江珮如)

醫療是一種用生命走入生命,去搶救生命的歷程。常有人問我,這樣的工作會不會很累?我認為,凡事心寬念純就好,因為照顧病人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每次只要看到病人病情改善,家庭恢復到正常生活,那分從醫救人的信念就永遠不會改變。

醫療是一種用生命走入生命,去搶救生命的歷程。
常有人問我,這樣的工作會不會很累?
我認為,凡事心寬念純就好,因為照顧病人是我最喜歡做的事,
每次只要看到病人病情改善,家庭恢復到正常生活,
那分從醫救人的信念就永遠不會改變。

一九九○年的雲嘉地區醫療資源匱乏,民眾只要一生病,不是往南就是往北送,經常一些緊急與嚴重創傷性的病人,在與時間分秒拔河之間因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當年還是第五年住院醫師的我,接到家中的緊急電話,告訴我父親突發中風,送到醫院檢查後,醫師說胸部看起來不正常,必須開刀。我趕回家鄉看了片子,覺得疑惑,於是把片子請一位放射科主治醫師看,結果對方肯定回覆「胸腔毫無病徵」。

這是讓我決心回嘉義的理由之一,自己家鄉的鄉親應該得到更妥善的照顧與醫療資源;正巧當時大林慈濟醫院正在興建、招募醫師,於是我毅然決然回歸家鄉。二○○○年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之後,回鄉服務的我成了創院元老,同時也成為嘉北地區首位神經外科醫師。

當年手機還沒有普及化,大家配戴醫院提供的呼叫機,由於神經外科只有我一位醫師,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即使放假也不敢跑太遠;每次只要呼叫機一響,就趕緊找公共電話打回醫院詢問病人狀況,然後再用最快速度趕回醫院,更不用說早期急診的值班表上永遠都是我的名字,也因而被院內同仁封上「鐵人」的名號。

腦神經外科的救治包括緊急外傷、出血性中風、脊椎外傷等,有些彰化以南、高雄以北的病人會轉到大林慈院救治,假日往往是最忙碌的時候,呼叫機響不停。曾經一個晚上就陸續被call了七、八次,到後來我乾脆以院為家,將距離縮短之後,自然也減少追趕時間的壓力。

大林鎮地處雲嘉交界,鄰近高速公路、省道等交通要道,還有馳名國際的阿里山,大林慈院成為鄰近地區重症、急症與難症病人的依靠。臺灣醫療從二○一○年開始有急救責任醫院分級,在團隊不斷努力之下,大林慈院經歷了多次大量傷患急救處置,從阿里山小火車發生翻覆意外,到遊覽車翻車意外,急診部除了二十四小時提供緊急傷病患的救護,同時也是嘉義縣災難醫療救護基地、毒化災設備儲備醫院,服務範圍更延伸到偏鄉醫療站。

回顧多年前在這片田中央醫院的篳路藍縷,隨著醫療資源逐漸完善,在精進臨床服務外,我認為必須提升緊急救護醫療品質,將重症醫療能量由點、線、面逐步建構為立體網絡,於是力促大林慈濟醫院通過衛生福利部「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有能力二十四小時處理重大創傷、急性中風、急性心肌梗塞、高風險妊娠及各種急重症,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急重症照護。

二○一四年通過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後,承擔起守護雲嘉地區的急重症病人,並開始支援虎尾若瑟醫院,加強服務照顧地方鄉親。

醫療是一種用生命走入生命,去搶救生命的歷程。經常有人問我,工作會不會很累?覺得我們醫師這樣過生活很瘋狂!我認為,凡事心寬念純就好,不用把事情複雜化,因為照顧病人、治療病人,本來就是我最喜歡做的事,尤其是每次只要看到病人的病情有所改善,家庭可以恢復到正常生活,那分從醫救人的信念就永遠不會改變。

這本書,是我在大林行醫生涯的點點滴滴,同時也是歷年來治療的真實案例,每一篇都是珍貴紀錄,力求如實描繪,看見病人背後那段不為人知的抗病血淚史,並透過他們的親身經歷與分享,期盼能帶給同樣飽受疾病困擾的人們一個參考指引,在遇到和書中類似的疾病症狀時,能夠找對專科醫師做正確的診斷,給予最適當的處置與治療,重拾健康亮麗的人生。(本文摘自《白袍下的溫暖:腦神經外科陳金城醫師的刀下人生》自序)

附錄

睡醒後,多年病痛消失了

主述‧陳金城(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撰文‧江珮如

頭痛嚴重發作時,痛到眼睛張不開、口水不敢吞,肩膀感覺像有兩把大剪刀刺著……趙女士每天都在祈求,誰能來救她?

不少人一有筋骨痠痛問題,總會想到國術館找師傅「喬一喬」,這或許對於一般跌打損傷很有用,但那「喬」一下,卻差點要了趙女士的命!

結束了早晨的會議之後,我快步走往診間,星期一的門診如往常般,病人多到把診間擠得水洩不通。就在即將結束匆促的步伐時,眼角餘光飄向門診等候區的不遠處,一旁角落有位滿臉愁容的婦人眉頭深鎖,低著頭安靜坐在椅子上,表情好似等候這一場宣判能為她帶來曙光。

「一○八號趙女士。」病人等候許久的那一扇門被開啟,門診護理師拉大嗓門重覆叫號,深怕聲音被現場的吵雜聲淹沒。

那一刻,趙女士終於抬起頭,眼神之中露出一絲希望。

寄託最後的希望

「媽,您慢慢走就好。」趙女士走路搖搖晃晃呈現不穩狀態,陪同看診的大兒子阿偉攙扶母親緩慢走進診間。

「我頭痛三年多了,現在是每天都在痛,左手也會麻痛不舒服,然後……」趙女士想要完整描述自己的病痛,卻痛到欲言又止。

「媽媽之前被檢查出頸椎椎間盤突出,當時醫師說先不用開刀,後來做了很多不同的保守治療後,現在反而變得更嚴重;我們也有到其他醫院檢查,醫師都說開刀後可能會癱瘓。」站在一旁的阿偉幫忙補充。

從病人的症狀、病史、理學檢查來看,像是脊髓壓迫症狀,於是進一步安排磁振造影檢查。趙女士說,因為把最後的希望都寄託在這裏,慕名而來,期盼醫師能夠將自己從痛苦的深淵中解救出來。

趙女士再次回到門診,我看著磁振造影檢查影像結果跟她說明:「你的頸椎椎間盤第六節與第七節突出壓迫到神經,加上突出的椎間盤已經有破裂壓迫神經狀況,建議趕緊開刀切除,植入人工椎間盤。」

對趙女士來說,手術風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現在的症狀讓她每天痛不欲生,嚴重時甚至無法吞口水,甚至嘔吐到連膽汁都要吐出來;只要每次頭痛發作,腦袋就像被插上無數根針,肩膀也感覺彷彿有兩把大剪刀刺著,讓她動彈不得、生不如死。

面對人生第一次的大手術,趙女士說:「沒有任何恐懼!因為只要想到清醒後,就能夠解除多年的病痛與折磨,那種歡喜勝過於一切。」

近兩個小時的手術順利完成,隨後進入恢復室,我走到趙女士的推床旁邊看她,請她試著動動手、抬起腳等動作。她緩緩睜開眼,用著微弱的氣音回應我;即使麻藥還沒退,但手腳所回應的力道,讓我放心許多。我請她安心休息,並告訴她,所有病痛將在黎明曙光來到後消失不見。

終於一覺到天亮

三年多來飽受病痛折磨,趙女士已經很久沒有一覺到天亮,睜開雙眼後的早晨仍不敢相信,腦袋上的針和肩膀的大剪刀全都不翼而飛,這一次的手術讓她猶如重獲新生。

查房時,趙女士坐在病床上露出久違的笑容:「現在真的不痛了!」陪伴在病床旁的好友小華也見證:「她兩個月拼湊起來的睡眠時間不到六天,而這六天也沒有完全睡著,白天就在家裏走來走去,要不就是痛到放聲大哭;我們已經找遍各大醫院,甚至針灸、整脊、小針刀等方法都試過了,但還是完全沒用。」

趙女士接著說,當時除了去正規醫院,更多的行程是探訪各地的民俗醫療聖手,但病情始終不見好轉,直到朋友介紹去推拿看看,沒想到這一推,回家後兩邊肩膀轉左邊也不是、轉右邊也不是,動彈不得,躺著時一轉身就無法呼吸,從頭到頸椎都是硬的。

趙女士每天都祈求著誰能救她,直到大兒子有一次到網路上搜尋治療方式,無意中看見關於一篇我治療椎間盤突出的報導,因此找到大林慈濟醫院,也如願以償重獲健康。

出院後第一次回診,趙女士眉頭不再糾結,開啟塵封已久的話匣子。「謝謝陳醫師的救命之恩,讓我重新找回自己,回歸正常生活。我茹素多年,也開了一間素食小餐館,所以煮了幾道拿手料理給陳醫師品嘗看看,不成敬意。」當趙女士得知慈濟推廣素食,我也茹素,因此期盼自己能夠跟隨慈濟,響應蔬食環保愛地球行列,讓生命繼續發光發熱。

白袍下的溫暖
腦神經外科陳金城醫師的刀下人生

⌑主述:陳金城
⌑撰文:江珮如
⌑出版:經典雜誌
⌑定價:420元

訂購:喜閱網路書店及全臺靜思書軒門市
客服專線:02-2898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