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顏福江)
從世界知名的半導體大廠轉向非營利慈善志業,顏博文七年來以感性的慈悲與理性的前瞻,透過「組織優化、永續經營、資訊公開易取得」,兌現與社會大眾的承諾,獲得今年亞太永續行動獎「頂尖永續長獎」肯定。
今年八月「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頒獎,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上圖右)獲頒「頂尖永續長獎」。
顏博文事前並不知道同仁為他提報獎項,名單公布後,他將榮耀歸於大家,一如往昔謙遜說著:「慈濟任何個人得獎,都是因為上人帶領的慈濟,以及全體志工和同仁產生的貢獻,我只是代表慈濟去領這個獎。」
二○一七年,顏博文回到慈濟服務,當時ESG和CSR一詞在慈濟仍是一個需要熟悉的概念;他體察全球趨勢,全力以赴的倡議,也不斷自我檢視,只為了不負上人、全球慈濟人和會員所託與信任。
七年來,他觀察到全球對永續發展的推進,對淨零排放的關注日益迫切,這股趨勢如同洪流;他捫心自問,來到慈濟以後,引領慈善邁向永續的方向是正確的,沒有辜負初衷。承擔這個職務,確實是一大挑戰,而且必須很勇敢,但能為苦難的人做更多的事,何嘗不是件幸福的事。
與同仁會議或互動,顏博文(右)秉持「會議三無」─無位階、無對立、無後顧之憂,鼓勵大家表達意見。(攝影/黃筱哲)
對世局保持敏銳
顏博文的辦公室位於靜思精舍一隅,辦公桌左邊是上人會客室,兩步之遙是會議桌,一整天不間斷的訊息、一連串的會議、極度燒腦的討論,都打亂不了他汲取新知的渴望。從具公信指標的國際趨勢報告、海內外重要新聞、專業刊物,甚至時下年輕人活躍的社群平臺,都有他涉獵資訊的足跡,這也是過往職涯所養成的習慣。
六十一歲那年,他請辭晶圓代工大廠聯華電子的執行長一職,受邀擔任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這樣的轉變,也許大部分的人覺得意外、可惜,但對顏博文來說,早有跡可循。
擔任科技業主管時工作忙碌,假日他獨鍾去慈濟環保站當志工;眼見難以計數的一次性杯罐,甚至其中還有飲料沒喝完,可謂「震撼教育」。為了回收資源,志工耗費多道工序與成本處理,讓他十分慚愧,拿定主意要把一生所產生的垃圾回收回來,也要再幫家人、公司的垃圾回收回來,更不再使用一次性器皿。
二○○九年受證為慈濟志工,二○一六年成為慈濟基金會董事,開始例行性地往返花蓮,也近距離觀察上人每天的行程和會議;他參與慈善訪視和國際賑災,對慈濟慈善模式不陌生,但這背後的細膩與考量,以人為本、貼近需求、誠意方殷的思維,與科技業脈絡有所不同。
他回想起上人希望他全心投入、接任執行長那一刻,他也被上人感動了。在決定的過程中,他沒有與家人多做商量,只是刻意將離職時間訂在當年度公司的法說會第二天,也是上人行腳前一天─在聯電服務三十二年,他保持初心,認真、負責、當責,幫老東家完成重要的階段任務才卸任。
在新竹擔任科技業主管時,顏博文假日到環保站回收分類。(攝影/王承瑄)
把無形成果量化
打開顏博文的行事曆,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祕書黃芳淇苦笑著說:「出差、演講、拜會……只要時間允許,從不拒絕行程,因為他了解自己所擅長的,期望為慈濟連結更廣更深的合作,建立信賴與肯定,更重要的是把永續的活血引回慈濟。」
顏博文認為,「真金不怕火煉」,慈濟慈善成果非常具體,且有良好的「誠正信實」組織文化;這些年來,與企業領袖、學界對話時,他用客觀的事實、經驗證的數據,真誠陳述,並謙虛請益;這樣的過程,往往能得到正向的回饋,對方甚至被感動,進而更願意與慈濟合作,這是他非常明確的感受。
與標竿企業和學者相互切磋,從中找到慈濟能使力之處,這些是近年來慈濟積極推動的「企業共善,全球夥伴」,亦是全球永續發展最需要的方向。
這些年來,社會大眾對慈善公益組織的期待與標準愈來愈高,顏博文認為慈濟要呼應全球永續發展目標,成為NGO領域的領頭羊、先驅者,才能發揮更大的正向影響力。也因此他積極導入與全球接軌的各種治理制度與標準,讓慈濟的能見度更高、提升認同度,如此才能持續獲得社會大眾、捐款會員的信任與支持,使慈濟的永續之路更有力道。
顏博文也觀察到,社會大眾對NGO的貢獻了解非常有限,尤其慈濟是融合宗教精神與慈善志業並行的NGO,它的無形成果往往大於有形成果;於是他應用經國際第三方(Social Value UK)認證的SROI(社會影響力投資報酬率)量化數據,呈現NGO組織的實質貢獻,讓外界對慈濟有更好的理解。
以臺灣環保志業為例,不只是資源回收,還包括健康照顧、環保教育、二手輔具等綜合價值,若用最低時薪計算,SROI值為六點三,意即每投入一元成本,將產生六點三元的社會影響力;況且志工是無償投入,計算後,其效益高達一百五十倍!
因此,慈善服務不只是「法喜充滿」的無形成果,經量化後,對志工是莫大激勵,增加信心,肯定自己在社會責任的投入與價值。看得見的數據,也提升大眾的信任度,進一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顏博文(中)支持推動青年公益實踐計畫,二○二○年第三屆成果發表會,他感恩業師們陪伴青年團隊提供寶貴意見。(攝影/顏福江)
他的變與不變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與顏博文是舊識;他觀察到顏博文這幾年來的變與不變。
顏博文在業界高度重視「效能管理」,對科技創新的堅持頗具盛名;「轉行」到慈善組織後,「不變」的是他依舊實事求是,重視效能管理,並且將氣候變遷、科技發展、組織治理和透明化等面向,融入非營利組織管理之中。事實也證明,這些議題在國際間日益重要,在在顯示他對時代與環境的敏銳度、對慈善志業的熟悉度,讓人非常敬佩。
「變」,則體現在對「軟性領域」的適應與轉變。身為一位優秀領導者,他非常了解產業不同,勢必要做相當程度的調整;他循著慈濟基金會多年奠定的慈善基礎,迅速調整管理步伐,循循善誘地驅動組織因應時代需求而改變。這讓黃正忠非常驚豔,也相信這一路上他勢必下了功夫,才能有現在的成果。
黃正忠進一步說明他的觀察,顏博文的「變與不變」,對慈濟基金會的運作起了關鍵作用。顏博文以業界的敏銳嗅覺帶領基金會回應外在環境的變遷,包括將《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TCFD)導入組織;在全球對透明度日趨重視之下,以《永續報告書》與所有關心慈濟的公益關注者溝通。
另一方面,華人社會總是「為善不欲人知」,為了讓慈濟志工、社會大眾更能理解慈善的影響力,他以SROI結合慈濟擅長闡述生命故事的方式,同步與外界說明。
黃正忠認為,「慈善行動」在面對日趨複雜「不永續」的此刻,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人力或資源;他看到顏博文奔走於各產業、企業間,讓外界了解慈濟,邀請全球更多元的合作夥伴,包含政府、組織、企業等,以各自的專長共同解決這時代的問題。
顏博文的辦公室位於靜思精舍一隅,案頭是他構思激盪的源頭,方寸之間跟進世界永續趨勢。(攝影/黃筱哲)
貼心讓同仁有感
在顏博文剛接任執行長之時,一位熟知慈濟文化的業界長輩,就叮囑慈濟基金會永續發展組的夥伴,「顏博文正直,不結黨營私,在產業界低調但高強度執行力,他想做的事,對組織一定是好的、有影響力的,您們一定要多幫忙。」在執行長辦公室主任王運敬眼中,「他冷靜、長效、有遠見,帶給大家更高的眼界。」
執行長辦公室設永續發展組,由顏博文直接督導業務,相關會議甚至報告書外部查證,他全程參與。他認真汲取國際永續趨勢與新知,將這些要點放在每一場會議中,永續發展組的同仁每每跟主管報告業務時,總是謹慎以對,隨著一次次會議,也積累對永續業務的敏感度與方向感。
四年前,有顧問公司建議慈濟基金會透過參賽增加能見度,也可看到自己的不足。當時顏博文鼓勵團隊:「朝著得獎的標準來努力,以有資格得獎的實力來報名,以高標準期待自己。」四年來,永續團隊共協助慈濟基金會取得十八個永續獎項;這些都是同仁自主投稿、整理,並且把國際標準當成精進的目標,自掏腰包上專業課程,迄今共取得四十五張ESG或CSR相關證照或證明。
在執行長辦公室全球合作暨青年發展室主任黃靜恩眼中,顏博文是溫暖智慧兼具的領航者;國際慈善總有地緣政治與國情的考量,但他總能以卓越的眼光在挑戰中找到較佳解方,讓團隊信心又安心。
顏博文有感於非營利組織薪資不比外部營利企業,新冠肺炎疫情後通貨膨脹加劇,他進一步加碼在職教育訓練,鼓勵同仁深化專業能力。他曾參與東日本大震災發放,也經歷過太魯閣號事故等急難救助,憂慮投入慈善服務的同仁,在心理與社會期待的雙重壓力下,不易察覺自身困境,於是主動提供同仁匿名的心理諮商管道。
他責成人資處與醫療志業合作,增設同仁健檢項目,以照顧家人的心照顧同仁;他鼓勵同仁善用資訊服務系統,「可以苦思,但不需一直做苦力。」
顏博文不支薪、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幾乎全年無休;公出用餐時,還常自掏腰包慰勞同仁。他的行程總是很機動,卻俐落、輕裝又瀟灑,全仰賴同仁口中的顏媽媽吳玫芬完善打點;若有任務夫妻同行,也是顏博文最放鬆自在的時刻。顏博文不只一次說過,顏媽媽對同仁的疼愛、對人的陪伴、貴賓的接引、在公眾場合的招呼,在在都是他欣賞且倚重的。
二○二○年中秋節前夕,顏博文與志工一同關懷照顧戶。(攝影/陳祖淞)
慈濟永續下一步
慈濟即將邁入一甲子,在顏博文的永續藍圖中,他認為還有三個構面需要大力推進:「建立制度,強化治理」─跟進全球法遵及標準;「傳承法脈,培育人才」─中青代及國際青年領袖人才接引培育;「慈濟論述,國際認證」─推動慈濟模式國際化推論。
從服務半導體產業的客戶到關懷眾生,從科技領域的專業到慈善事業的奉獻,從追求利潤到發揮影響力承擔社會責任,從企業管理到非政府組織的CEO,這些都是顏博文職涯上的重大轉折。
始終如一的是他對環境保護的承諾、對同事的關懷、對社會責任的當責,以及對誠信和諾言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