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至十一日 創新更要守舊

7.10~11《農六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教育方式隨時代創新,但教育本質不能改變,為社會培養品德優良的人才。

有德者得人心

七月十日,於教育AI開展會議中,聆聽主管同仁們報告後,上人開示,要有信心,確認方向正確,對人間社會、大地環境有益,值得去做,就邁開腳步去走。

學無止境,世間有許多學問總是需要一邊學習、一邊研究,所以「學」的路很長遠,要有探討的精神。上人指出,所有的學術研究與教育,都要走在對人間有益的方向,而且要三根普被─有人根機低,就需要更用心去陪伴與教育,用更多方法幫助他們了解道理,讓他們從迷茫中抬起頭來向前看;根機高的人,一接觸就有體悟;但也有不少人根機並不低,卻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相信別人所說,貢高傲慢,故而難以理解道理。

上人遂言,無論根機利鈍,若能接受道理,認為值得研究,就可以設法引導他們深入探討、實際體會。「雖說眾生難度,其實還是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那麼多?而且要說服別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德。」

「說法的人,做得到自己說的,那就是德;『德者,得也』,有德者得人心。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德,要更認真『求學』,學無窮盡,要到達『覺』的目標,面對的是長遠無盡的道路,所以不能傲慢、貢高。但若要等到通達所有的道理才要教育別人,則是會來不及,我們要把握因緣,有緣人能聽得進我們說的話,就耐心陪伴與教導,讓他們改善習氣。就如經常有慈濟人分享,以前有什麼不好的習氣,現在明白道理,就自發懺悔,懺悔則清淨,因為真誠懺悔就會改過。」

「所以說學佛修行,為什麼要走入人群?因為人群需要。總而言之,我們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教育是希望工程,我們還要投入很大的心力做教育,為人開啟智慧,不只有傳授知識、技術,要讓人真誠接受,願意認真,並且在學成之後也願意去幫助人、去教育人。」上人勉勵大家善用工具,做好教育;只要真誠用心,四大志業都是很好的工具。

如入禪定意境

上人與呂慈悅師姊、優人神鼓劉若瑀師姊、黃誌群老師等人談話,提起慈濟五十八周年慶當天,星、馬、臺灣慈濟人到印度靈鷲山,與本會視訊連線,讓自己看見靈鷲山實景,以及慈濟人在靈鷲山上唱《無量義經.德行品》梵唄的莊嚴畫面。「靈山法會永不散,即使在佛陀滅度之後,法華道場永遠存在,靈氣、道氣仍在靈鷲山。那時我很震撼,感覺透過連線,能讓全球慈濟人與會眾同登法華臺,共同參與法華盛會。」

劉師姊表示,能參與經藏演繹以及製作《無量義經》梵唄唱誦,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緣;若能將《法華經》全部二十八品製作完成,是此生最大的榮譽。

上人說:「《法華經》是佛陀的精神理念,是佛佛道同的大乘佛法,所以要傳《法華經》並不容易,一定要有很大的因緣,真的要福慧具足,所以要很珍惜。把《無量義經》的善法、善的教育會合起來,用美好的音律帶動起來,讓人聽了心能靜,還有很開闊的感覺,如入禪定。」

上人進一步述說想要達到的如入禪定意境,是讓人在法中,就像身在很遼闊的曠野,感受世界之大、景之美,大自然隨處都是說法音,連大地的呼吸都可以聽得到。所以除了優美的音律,亦要咬字清晰,慢慢地將經文字句用唱的或誦得很清楚,讓人靜靜地隨著音律就清楚地把法聽入心,無論信仰什麼宗教,不管年齡長幼,都可以接受。

「我希望讓大家有正確的信仰心態,不是為了求神通,也不是為了求消災而誦經,能隨著音律唱得很虔誠,心靈很寧靜。我們念經不是求保佑,是要把法傳誦於人間。其實,專心讀誦,就會很自然地把法收入心中,啟發心靈往善的方向,時常進入優美的心靈境界。」

上人形容法水入心,能緩解大地的酷熱;而且要讓法水時常潤澤心地,如同微細到看不見的水氣,天亮時可以看見在花草樹葉上凝結成露水,點滴滋潤著土壤,為大地帶來生機。若能將經藏演繹的音律做好,讓人時常隨著音律聆聽法句,微細的法水就會漸漸滋潤心地,一字一句銘記於心。

在《法華經.序品》描述佛陀講畢《無量義經》,在靜坐中入定,顯現瑞相,由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對答,引出佛陀將要講殊勝大法。有一說此時佛陀入定,是「離言法華」,雖然沒有開口宣講,不必說話,這一部經就完成了,這是要人用心體會佛陀本懷,雖然「離言」,但是極靜之中可以聽見天地之音。上人期盼透過音律、韻律表達此一意境,做出很攝心的作品,讓人聽到韻律,就會靜下心來,有求法的興趣與方向,所以要很有道氣。

教育需要有情

七月十一日,上人與前來參加教育董事會的董事們談話,表示少子化雖然是社會趨勢,但孩子少更要照顧好教育品質,而且老師的教育方法要隨著社會時代變得更多元。近日常聽到慈濟人或訪客提起人工智慧,現在的孩子很年幼就會使用電腦,接觸科技用品,更要重視品德教育。

「社會很需要優良人才,要由教育培養,在學校時,師長就要為孩子指引正確方向,讓他們有明確的道德觀念。不論社會上出現什麼新的教育方法、教育名詞,只要孩子有上進心,品德好、方向對,學習成績就不會差。」上人期勉慈濟教育要維持好品質,無論社會有何變化,教育的心永遠真誠,恆持正確的方向;慈濟科技大學與慈濟大學合校,是師資增加、力量增加,而且不只是合校,慈濟四大合一,四大志業為一體,合於相同的精神理念,利益社會人群。

上人於教育董事會亦強調慈濟四大合一,四大志業要合和互協,不可忘記慈善的根源,主管同仁們「守志奉道」,朝共同的方向認真努力。此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沒有盡頭,教育也要跟進。上人期許教育不只跟著科技突破、創新,仍要有守舊的精神,守護根本還要鞏固根本,根要扎得深,才能讓樹幹強壯,枝葉繁茂。

上人說,教育是理性的,但也需要有情,而且是「覺有情」。從「學」到「覺」中間要走一條長遠的菩薩道,雖然在校是老師教導學生,其實老師也還在學;老師要用菩薩心、父母心教育學生,「愛之深,教之切」,是真誠地關愛、教育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建立起師生情。在慈濟學校,師生也要與慈濟建立感情,多親近、靠近,了解慈濟精神,共同在菩薩道上學習。在大家的支持下,讓校長、老師們無後顧之憂,用真情認真教學,學生也認真學習,則希望無窮。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