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後,我安樂不?

中區志工於東大靜思堂舉辦佛三精進,眾人禮拜《法華經》。(攝影/羅勇輝)

「佛三不是為我而設!」七年前的我,為傲慢而駑鈍的自己找藉口,今年在佛三中領略法香,但身體已不如當年,再七年後,我能否達到那毅力修行的心靈境界?

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靜思精舍德禪師父在中區志工佛三精進,闡釋《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經文,菩薩問候佛,「現在身體好嗎?心情好嗎?眾生安穩度化嗎?」

臺下的我借話自問,「七年後,你安樂不?」未知。

二○一七年,也就是七年前,佛三精進在甫啟用的臺中靜思堂舉辦,當時的我,無緣參加。說是為了真善美志工記錄的任務,其實對佛法不明不解,就如〈信解品〉描述,佛陀的四大弟子以為《法華經》是為聲聞、緣覺而說。「佛三亦不是為我而設!」當年的我,是何其駑鈍、傲慢?

漸漸地,因薰法、聞法,與精舍連線禮拜《法華經》,帶動社區線上讀書會,逼自己再讀《法華經》,就常在想,「如果再舉辦佛三,我一定參加!」

換個位置相成就

臺中東大靜思堂二○二三年啟用,二○二四年舉辦「中彰投港苗精進佛三」,分為四個階段──三月初、三月底,男女眾分兩次精進;六月中旬、七月初,誦完七卷、二十八品的《法華經》。

男眾在精進,由女眾護持;女眾在精進,男眾就承擔香積、茶水、生活還有寮房等瑣務。相關工作對於女眾問題不大,可是交通指揮和機動搬運,卻是一大考驗;師姊們做事一向鉅細靡遺,親自向師兄們討教注意事項,還請擔任義交有九年經驗的李宥鈴師姊來帶領。

東大園區大肚山冬日的風勢,讓人聞而心慄。三月八日傍晚,冬日最後一波寒流報到,第一梯次精進的師兄們陸續駕車抵達;遠遠地,大馬路邊一閃一閃的指揮棒和穿著螢光背心的身影,專業有致地指示車輛下停車場。師兄不由自主地搖下車窗,舉出大拇指說,「讚啊!」

三月底輪到女眾精進,師兄們提早幾日進駐籌備。在寮房裏將棉被置入被套,卻怎麼摺都不順手,滿身大汗,幾乎要被打敗了;提前一天來關懷的精舍師父,看到此景,親自示範要領,師兄們才恍然大悟,完成一床床的「豆干」被褥。

在廚房,師兄們依著平時在家裏的習慣,把碗筷往洗滌槽內一放,就各自開始洗了。「不對!不是這樣洗!」工作人員全程禁語,無從爭執與辯解,只好乖乖聽從女眾指導標準流程─三道清洗後,再熱水消毒,擦乾放回碗櫃。「洗碗也是學問呢!我們都不知道要費這麼大的工夫!」

對治習氣撐到底

「為什麼稱『打』佛三?」開營時,德禪師父拋出問題。臺下的我們面面相覷,靜默無語。師父解釋,「『打』是對治,也是『做』的意思。」對治習氣,剔除業力,拋開妄想與執著。三日精進,全程禁語,靜心念佛。

禁語對我來說不是問題,我喜愛莊嚴、安靜的氛圍。四、五年前的農曆年間,每天清晨四點多,走路到離家約二十分鐘的共修處禮拜《法華經》;當時的我,身心健康、筋骨通暢,連續跪拜二、三十分鐘,只覺膝蓋痠,還不至於痛,忍著就過了,隔天又是精神百倍。所以每當要拜偈時,我的心情就如一個小女孩盼望一個心愛的禮物般雀躍。

今年三月底第一階段拜經,膝蓋已不再只是痠了,而是劇烈疼痛,但內心依然法喜,回到社區,不斷邀約大家一定要參加第二階段的拜經。

殊不知,這身臭皮囊一年已不如一年。事隔兩個多月,第二階段拜經一開始,我的膝蓋就疼痛到無法自主,我一邊撫摩關節,偶爾弓起雙腳,一邊對著臺上六位師父如如不動、挺直背脊的身形讚歎又羨慕。我自問,是否請調到後排去坐小白椅?「不!我一定要撐到最後。」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斂聲屏氣,跟著師父們的音律高聲唱誦,心全然浸潤在經文裏,我發現疼痛就不再那麼明顯。原來這就是上人常說的,「用心在當下,一心無雜念」,忘我的禪境。

事後,德禪師父謙虛地說:「其實我們的腳也會痠!」只不過不像我如一條蠕動的蟲,全程坐立難安。精舍師父鼓勵我們,若能像他們每天晨起做早課,練久了就成習慣。凡夫如我,常為自己找藉口,深知唯有借助同儕的相互督促才能持續,就如當年的薰法香。所以在叢林或在慈濟團體修行,共修是極大的動力。

最近閱讀一位瑞典僧人寫的《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如果大部分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想起自己可能是錯的,這世界將會是什麼樣貌。」學佛就是一種自省、洗鍊習氣的過程,我們無意間常會將一根手指頭往外一指,忘記合起十個手指頭形成一個「心」。

女眾成就男眾精進,有條不紊地引導交通動線。(攝影/李威德)

挑戰走出舒適圈

第二階段的拜經,我受邀承擔隊輔,第一個反應是,「我可以嗎?」過去十幾年來,已習慣是記錄的角色,雖然不見得輕鬆,但因為駕輕就熟,難免少了一分尊重與戒慎的心。我告訴自己,「走出舒適圈,接受不一樣的挑戰吧!」

三天下來,我恪守「隊輔」的角色,把十二位成員當成家人,事先印出紙本課表,讓人人可以摺疊放入「八正道」制服的口袋,安住全程精進不能帶手機可能的心慌。

隊輔有領軍之良能。在參與海外營隊記錄時,看到有語言隔閡、須透過層層翻譯的非洲志工,在行進間走直角的威儀,是我永不忘懷的美麗印記。難得身為隊輔,我告訴自己,打起精神,挺直背脊,一定要將這分威儀如實實踐,我深信我做到了。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唯有承擔才能體會其中真諦,當下就是體驗平日修行的成果。德禪師父提醒,「拜經時,要觀想。依文入觀,觀照自己的身口意行。」

有一次休息時間,轉身瞧見一位滿頭白髮的師兄,半蹲著在為女眾廁所修理馬桶,我心裏一陣哽咽。拜經時腰痠背痛,但是飯來張口,又何德何能讓人如此服務?

德禪師父為大眾解釋「食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行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他提醒我們在享用每一餐時,用心觀想,心存感恩,精進修行,少欲知足,成就道業。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疼痛乃身外物,是臭皮囊在作祟。若能有上人、師父們毅力修行的心靈境界,必然可以戰勝肉體的疼痛。我告訴自己,再有佛三的機會,依然會把握,就算坐小白椅都願意。因為再七年後,我安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