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船與傳」聯展─游藝靜思堂 復刻人情味

靜思堂是緊急災難時,慈濟志工動員的根據地,
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疫苗接種站,平常更是社區鄰里的好厝邊。

中區「船與傳」聯展開幕,六大展區從在地人文風土出發,
邀請大家來講今談古,建立起愛的溫度,傳遞人間有情。

靜思堂是緊急災難時,慈濟志工動員的根據地,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疫苗接種站,平常更是社區鄰里的好厝邊。

中區「船與傳」聯展開幕,六大展區從在地人文風土出發,邀請大家來講今談古,建立起愛的溫度,傳遞人間有情。

「現在的流行,也會慢慢變成懷舊。」這是臺中靜思堂「船與傳」聯展展場海報上的一段文字,發人深省─當我們享受現代科技的便利,是否曾經想過早期的人們如何生活?當機器量產早已取代人工,古典工藝的智慧是否將失去傳承?

臺中向有「文化城」之美譽,素為文人活躍之處,不但匯聚豐富的文化資產,也有深厚的歷史故事。慈濟於七月二十九日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於臺中、南投、苗栗、清水、大里、民權等六處會所,舉辦「船與傳」聯展,依當地民俗特色為布展:苗栗園區以藍染手作、客家米食地方特色為亮點;清水靜思堂則推廣中部傳統產業手編藺草藝品;南投聯絡處用竹子意寓以德立身,路邊奉茶文化延伸到靜思茶道八禮法。

其中大里展覽概念頗具特色,大里舊名為大里杙,杙是繫舟筏的小木椿,延伸靠岸依止、亦有接引之意,融入「船與傳」的意念。每當災難發生後的第一時間,慈濟志工擁抱膚慰受苦的人,是許多人對慈濟的印象;但存在於社區中的靜思堂,更是民眾的好鄰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慈濟提供三十六個會所作為疫苗接種站,招呼了近七十萬民眾進到會所;長期以來,每當氣象局發布颱風預報,靜思堂立即為防災做準備,也是救災時人力與物資集散地。此次六大展區同步開展,以在地人文呈現,邀請民眾來靜思堂講今談古,透過共同的話題,彼此把心靠岸,傳送人間情。

重溫古早味 惜物也惜情

「船與傳」聯展於七月二十九日上午十點半,在臺中靜思堂舉行聯合記者會暨「大墩懷舊趣」開展儀式。

臺中古名「大墩」,臺中靜思堂所在地南屯更有民俗文化「躦鯪鯉」。相傳南屯農耕墾荒時期,地底下住了一隻金色鯪鯉(穿山甲),會協助翻土、使農作物豐收。鯪鯉冬眠,居民就敲打鍋碗瓢盆、穿木屐踩踏地面來吵醒貪睡的鯪鯉,進而演變出「穿木屐,躦鯪鯉」的傳統節慶文化。

這項饒富意義的鄉土活動,於二○○八年被列為臺中市「民俗及有關文物」類別的無形文化資產,此次也重現在臺中靜思堂的展區當中。大廳一角擺著兩組木屐,引來眾人躍躍欲試,「一二、一二」,一對姊弟共穿長木屐,努力往前走;看來簡單,但二人若未齊心,寸步難行。

一九五○、六○年代的柑仔店、臺中公園的湖心亭、南屯楓樹社區的誠實商店、南屯市場旁的林金生香餅行等場景,都是在地人的回憶;古早的日常文物布置,例如以輕黏土製作的中秋月餅,也引來民眾驚呼好久不見。

七十八年次的高聖詠表示,相較現今的月餅小巧精緻,從沒看過這麼大的月餅,也不知道那個年代的口味;於是從網路搜尋範本,再請教高爸爸和製作各種模型的鄰居,最終製出八公分見方的實體,裏面用錫箔紙捏出一個圓形當餡,外面的餅皮用輕黏土,非常有重量。每一塊月餅裝在盒子裏,再用有顏色的玻璃紙剪成細條狀繞在周圍,餅上貼著彩紙註明口味,相當吸引人。

柑仔店的不少實品,來自志工陳麗雪家中的庫藏。「我家柑仔店是媽媽在經營,小時候看到家裏賣很多糖果,只能看不能吃,因為媽媽說給別人吃,才有錢賺。」陳媽媽的店什麼都賣,日用品、五金、菸酒、飲料、各種蔬菜水果和冰品非常齊全,店址鄰近清泉崗軍營,所以生意很好,「媽媽非常忙,忙著教養我們五個孩子長大,讓爸爸安心服從於部隊。」

陳媽媽一生奉獻在柑仔店,直到病逝後,由下一代轉型為超市,很多老鄰居的第二代,還是習慣來光顧話家常;超過一甲子的柑仔店,所保存的菸酒公賣局牌子、錢櫃、鐵磅秤、茶葉桶,今日再度於聯展中亮相,陳麗雪提到,以前的柑仔店很傳統,茶葉就裝在桶子裏,客人買多少,就用鐵磅秤秤多少;糖果也是買多少拿多少,如同現在響應環保,少了很多包裝。

志工王建忠提及,這項聯展吸引會眾進入慈濟道場,從生疏到一起回憶早年熟悉的日常場景,聊過去、談生活、話有情、講慈濟,打開彼此的陌生,營造出愛的溫度。

到南投聯絡處品茶,來清水靜思堂聞藺草香,「船與傳」六大展區彼此相距車程約十五到六十分鐘,適合安排一日兩到三個點的人文之旅。從暑夏到明年春天,歡迎到訪靜思堂,讓心有停泊處,傳遞人間情!  

(圖說及內文資料提供/林玲悧、林淑懷、林雪花、洪素養、羅文伶、劉秀雅、吳淑女、鍾碧香、楊國勝、施金魚、張麗雲、袁淑珍、章麗玉)

臺中靜思堂

大墩懷舊趣

臺中市古名大墩,從歷史人文出發,一起走進記憶中的柑仔店,憶起在阿公阿嬤家看過的扁擔、裁縫機……連接起跨世代的童心!

圖1:臺中市南屯區公所為發揚流傳百年的民俗活動「穿木屐,躦鯉鯪」,製作了穿山甲吉祥物,以木屐踩地聲「咖咖」為其命名。「咖咖」(中)現身,總是帶動氣氛;六十一歲的志工劉錫昌上網自學扮演大玩偶,節省出場費用。 (攝影‧溫忠漢)

圖2:臺中南屯楓樹社區的「誠實商店」原本已歇業,在里民協助下復原,改造為沒有店員、客人自行投錢付帳的雜貨店,也成為展區一景。(攝影/游國霖)

圖3:生活不富裕的年代,「跳格子」是孩童就地取材的遊戲之一。(攝影‧溫忠漢)

清水靜思堂

故鄉情 藺草香

清水是證嚴上人的故鄉,清水靜思堂展場傳達:法船,以船渡人;法傳,以法傳承。展覽結合攻站集點活動,其中一站為藺草館,展現地方亮點。

圖1:清水是臺灣早年藺草編織的重鎮之一,藺草香是家家戶戶記憶裏的氣味;織品外銷一度讓臺灣被稱為「草帽王國」,許多婦女藉此貼補家用。(攝影/顏啟烒)

圖2:志工將藺草編織為迷你的靜思鐘與鼓。(攝影/顏啟烒)

圖3:民眾來到藺草館感受手作的溫度。(攝影/王聯章)

苗栗園區

有閒來尞

藍染、米食文化展現客家人的堅毅儉樸,以及對天地的崇敬與感恩;結合環保、防災教育與文化體驗,到好客館來一趟好客人文之旅!

圖1:拾起文字方塊,藉由填字遊戲認識客家諺語。(攝影/張環書)

圖2:布置就地取材,以樹枝與彩繪石子構成自然景物,也呈現藍染、藍曬與拓印等客家傳統技藝。(攝影/傅台娟)

圖3:志工手作新丁粄等米食與民眾結緣;客家人於節慶時,以新丁粄祭拜土地公,祈求風調雨順、長輩安康。

大里靜思堂

里仁美 好厝邊

大里舊稱大里杙,「杙」是繫船繩的木樁,象徵眾人力量合和的支柱;大里杙館重現在地典故、九二一震災後重生的韌力,傳遞里仁為美的家風。

圖1:大里靜思堂前的帆船,牽引民眾遙想古早繁華的大里杙碼頭,經商帆船停泊買賣。(攝影/徐金生)

圖2:志工導覽慈濟五十多年來援建大愛屋的歷程;九二一震災二十餘年後,慈濟協助當年同樣受災的自強、花東新村重建。(攝影/徐金生)

圖3:運用回收物創作的童玩等手工藝品,鼓舞鄰里成為愛護地球的環保尖兵。(攝影/徐金生)

南投聯絡處

品茶香 傳竹情

以茶延續人情、以竹展現智慧,找回溫暖的生活記憶,延續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純粹與美好。

圖1:進入茶席前,先以竹杓舀水淨手,洗手、洗心、煥然一新。(攝影/林惠芳)

圖2:將竹篩掛上天花板變成燈飾,也為炎炎夏日帶來沁涼。(攝影/曾富春)

圖3:竹編老師以蝶繞編方式固定好八片竹片的半成品,帶領民眾體驗編織點心盤;南投竹編產業盛行,許多生活器具皆由竹編製成。(攝影/吳美玉)

民權聯絡處

心靈停靠站

隱身於喧囂市區、鬧中取靜的民權聯絡處,是慈濟在臺中的「起家厝」,鄰里曾是早年日治時期行政中心,會所日式風格建築,古木香、人情濃。

圖1:七月三十日傍晚時刻,人們來到民權聯絡處草地花園,享受音樂會,展覽也自此揭開序幕。(攝影/陳榮豐)

圖2:溯源館展出珍貴史料與文物,呈現慈濟在臺中的慈善足跡。(攝影/章宏達)

圖3:高原(右)與李仁甫(左)受邀演唱,五歲的王禹澈(中)也獻唱烏克蘭民謠〈平安鐘響〉,為世間祈福。(攝影/余明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