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過往難以對話的高牆,西醫穩定生命跡象,中醫接手加速復甦,中西醫聯手為急、重症病患開創生機。
二○二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凱米颱風強大風雨襲捲花蓮,遭高空異物砸落而失去意識的小男孩被轉送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經電腦斷層(CT)照影,男孩大腦腫脹、瀕臨腦死狀態,緊急由主治醫師洪祥益進行腦部手術,隨後轉至兒科加護病房,與小兒部楊尚憲醫師、兒童神經科主任王傳育共同照護;術後男孩陷入深度昏迷,兩眼瞳孔放大、對光完全無反應。
七月二十六日,林欣榮院長帶領中醫團隊至加護病房了解狀況,兼任中醫部主任的何宗融副院長診斷,研判是腦部嚴重瘀血。由於西醫採用「低溫療法」,防止發炎、降低消炎,但同時也使經絡「結冰」、堵住經氣的流動,沒有元氣,修復的能力減低,甦醒的時間可能會拖很久。他決定運用「子午流注針灸法」來「破冰」,按照一日十二個時辰中,針灸每個時辰相對應、氣血流通特別旺盛的經絡穴位,進而活絡相對應的臟腑。
午時是心經當令,當天中午十二點針灸一個小時;酉時腎經當令,下午五點針一個小時;隔天早上八點,辰時胃經當令,再針一個小時。搶救的黃金七十二小時內,三次關鍵的針灸調動了推動身體經氣的主要力量,再搭配醒腦通竅、活血化瘀的中藥等療法,七月二十七日,男孩的右手手指開始有了動靜,翌日眼瞼、右眼消腫,再一天,左臉也消腫了。
何宗融說明,「這就是身體的氣運行的原理,氣血若能通暢,慢慢就能把大腦裏的水腫推散開。」這也讓醫療團隊看到中西醫合療創造雙贏的境地,到了第九天,男孩的瞳孔開始收縮,眾人覺得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林欣榮院長極為驚訝:「我做腦神經外科四、五十年了,小兒一旦瀕臨腦死,活下來的機率幾乎不可能。手術後排除水腦,要恢復功能太難了,中醫真的太神奇了!」
何宗融說:「孩子的腦部受創嚴重,全身的氣脈都散了,瘀血堆積在腦鞘,才會造成深度昏迷腦死狀態。第一步把元氣拉回來,再以強力針灸打散血塊,像清水溝一樣,將十二條經絡一一打通。」經絡通暢、血塊散盡,男孩就有動靜了。
七月底到九月中旬,男孩漸漸復原,只剩下肢體外傷需要療養、復健,照護團隊暱稱他「勇士安安」。「現在他可以唱歌了,我們跟他說出去要開演唱會,他還指名院長和我,要陪他同臺跳舞和唱歌呢!」何宗融說。
在科學實證為主流的西方醫學體系中,經歷千年傳承的中醫逐漸成為攜手合作的夥伴,看待疾病觀點及治療方式彼此互補,突破了單一醫療的極限。(攝影/劉子正)
中醫輔助西醫療效
在林欣榮院長邀請下,何宗融二○一八年加入花蓮慈濟醫院團隊,一起推動中西醫合療,猶如東方的一道曙光照入醫院,中醫門診之外,在急診、病房、社區居家照護,都可會診中醫。
求診中醫的巴金森患者,幾乎是慕林欣榮院長的幹細胞療法而來;林欣榮常常鼓勵他們:「打完幹細胞再配合中醫,療效會更顯著。」親和力強的他,更直接請護理師為患者掛號,一條龍地服務到家。
「我先生巴金森病已經十幾年了,北部的醫師說是第二期,只要不惡化就是進步。今年他的背一直駝,腰也無力,走路愈來愈慢。八月來給林院長打幹細胞,再請何副針灸、調配中藥,才一個多月,他現在走起路來很挺了!」
週二、週五過午,何宗融診間外長廊坐滿人,患者來自海內外。「只要掛得到號,他一定看完。」從加拿大溫哥華返臺的吳先生,二○一八年中風,身體右邊癱瘓,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只能在加拿大的醫院復健。
待疫情緩解,兒子為他在花蓮租房子,就近到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從今年四月到九月,他感受到進步很快,「本來一顆藥要慢慢吞,現在一次可以吞兩顆藥,也能用柺杖走幾步了。因為拖了五年,沒辦法一次進步很快……」他展現滿意的笑容。
每次門診掛號都是以百位數起跳,何宗融把脈、問診、開藥的第一回合,是當日就診人數的三分之一;接著他就像一陣旋風,從三、四間診間和長廊,一路為患者針灸。行醫的辛苦不在話下,但他始終記得:「上人一直叮嚀,在他有生之年,要看到慈濟醫院的中醫發揚光大。」
花蓮慈院大力推廣中西醫合療,二○一九年第一屆海峽兩岸中西醫結合神經醫學論壇,林欣榮(右一)、何宗融(右二)於專家門診會同其他醫師,為患者提供治療建議。(攝影/劉佳捷)
讓武功更上一層樓
有「醫界葉問」之稱的何宗融,從小因身體虛弱,跟著父親學習外丹功、練拳以健身。他從柔道三段、柔術五段到太極拳,不斷地參加比賽,獲得許多全國武術冠軍殊榮。後來拳術師父對他說,「你不要再比了,比賽有競爭心,沒辦法把心沉靜下來。」
何宗融想想也對,他大半時間都在練拳,但不比拳總要有個正途做吧!碩士讀的是公共衛生,「要不就來學中醫,才能了解十二經絡、奇經八脈,讓武功更上一層樓。」
過去練武術的基礎,讓他扎針就像在射飛鏢,又像武俠小說裏的大俠,讓許多人如霧裏看花。他說:「護理師在旁邊說這位患者有什麼病,我只當參考,其實我一過去就知道他的穴位開在哪裏,因我有練氣功,能感覺到對方身體氣的流向。」他常對學生說,身體有十二條經絡、奇經八脈遍布全身,所以「起手針」是很重要的關鍵。
病患蔡女士倒著走進診間,全身抖得厲害,寸步難行,連往前踏一步都困難重重,是未曾看過的案例。何宗融請她安心:「就治療嘛!」但他一針扎下去便覺得奇怪,病人針灸的反應跟正常的經氣走向不一樣,只好請她先躺下,「我觀察到她的經脈逆流,這只有在武俠小說才看得到。教科書上也沒講過經脈逆流,怎麼醫呀?」
他靜靜地觀察並想著:「你在逆流,我就先讓你不流,再給你正流,看看有沒有可能?」他以針灸先調動對方的丹田氣,使之像石頭一樣堵住,讓如大水的經氣緩下來,接下來再順著正流慢慢地推動,沒想到對方的經氣真的轉回正流了。十五分鐘,護理師為她拔完針,興沖沖地回到診間:「何副,蔡女士自己走出去了!」
何宗融回憶當時的情況,自己久練的氣功其實派不上用場,「我是用『針炁藥合一』,以針炙配合引動先天炁,再搭配中藥,讓炁流運作起來。」治療之後,蔡女士的女兒從北港寄來一張照片感謝,表示媽媽又恢復以前最喜歡的爬山運動了。
林欣榮(圖1左一)帶領神經外科團隊為巴金森病患手術植入晶片,他常建議患者後續接受中醫治療,輔助加強療效;中醫診間裏,何宗融(圖2右一)為實習醫師示範治療手法。(圖1/黃思齊攝影 圖2/劉子正攝影)
實現藥師佛的宏願
面對許多癌症與罕病,在醫療極限下沒有相對應的藥物,或所費不貲,林欣榮對醫療團隊說:「今年的目標是,有病就一定要有藥醫,上人如同藥師佛的宏願,我們要依教奉行!」
回顧林欣榮訂下的目標―二○一五年,在醫療資源缺乏的東部打造「救腦、救心、救命」的醫院以推動健康平權;二○二○年,腦部病變或創傷的病人要「能醒能走」,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以找回活著的尊嚴;二○二二年,「癌症最後的希望在中西醫精準合療」,他長年推動中西醫合療,透過西醫的尖端精準醫療結合傳統且溫和的中醫治療,為病人提供多元化照護模式。
中西醫之間過往有道壁壘分明的高牆,彼此難有對話空間,何宗融常對中醫師說:「要不斷進步,不要一直守舊在象牙塔裏,只會講中醫的古老術語,要學著跟西醫溝通,講他們懂的語言,中西醫合作共創雙贏。」
近年來,中醫在科學實證上不斷與西醫並駕齊驅、彼此合作,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身為腦外科權威的林欣榮透過中西醫精準合療,持續帶領醫療團隊創造奇蹟,包括巴金森病或漸凍症、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等基因缺損疾患,為急重症、罕病及癌症病人找到治療最後的希望。
何宗融說:「這不是奇蹟,是步步踏實做;整合匯聚眾人的知識與力量,把病人從生死關頭拉回來,就如同實現地藏王菩薩、藥師佛的願一般。」
中西醫合療在花蓮慈院不斷往前邁進,何宗融說:「林院長對我們是亦師亦友,帶領我們行菩薩道、依教奉行,我們就要一起努力,獲得的成果絕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是整個團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