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21《農八月‧十八至十九》
【靜思小語】人人都能布施,一點一滴的愛心如滴水入大海,以大海之力救濟天下苦難。
為何而生、為何而活
九月二十日,與發願成為清修士的師姊談話,上人鼓勵祝福:「很開心!人的生活,只是『生』與『活』而已嗎?應該要盤點,好好地思考,為何而生、為何而活,人生的意義在哪裏?」
「人生總是有情、有愛,但小情小愛纏得人喘不過氣來,這就是無明煩惱的源頭。所以我決定方向,與其每天為了小家庭提菜籃,不如為天下眾生挑米籮。這一念心從年輕的時候直到現在都沒有變,而今自我盤點,我覺得很安慰,當初的選擇沒有錯誤,而且很慶幸與這麼多人結好緣;就是有這麼多人,發揮『粒米成籮』的大力量,才能救這麼多飢餓的人。」
上人說,只有自己一個人發心要救助苦難人,力量實在太微弱,能見到、接觸得到的範圍也很有限;而今慈濟人遍布國際,只要聽到、看到哪裏有人需要幫忙,就伸出援手,或是回報臺灣本會,凝聚人力、物力去支援。
「有慈濟人的地方,苦難人就有機會得救,所以慈濟向大眾勸募,主要是募心、募人,有人有心投入,就會持續付出力量,還能帶動其他人發揮愛心。」上人提到,許多慈濟人自從發心投入,就精進用心做慈濟,直到人生最後一口氣,還發願生生世世做慈濟,這一念深深銘刻在意識中,當此生結束後,再開始另外一段人生,也會帶著這分印記,再接起善因緣,繼續走這條人間菩薩道。
所以說修行就是修除壞習氣、養成好習慣,最主要是將貪念去除,就能建立行善付出的好習慣,心念由貪轉為捨,行動從爭奪改為付出,就轉變了人生,回歸於佛性,這就是佛陀來人間教化眾生的目標。「我們已經走在菩薩道上,已度者要接引當度者、未度者,將人人度入慈濟門,發揮愛心,行善付出,不斷在善法中薰陶與實踐,一步步接近清淨本性。」
上人指出,凡夫無明迷茫,故而造業受苦;若要從迷轉悟,就要「學」菩薩道,一面走、一面學,直到透徹人間道理而「覺」悟。要覺悟,不能只是讀書、鑽研文字,一定要行道;要用清淨單純的赤子之心學菩薩道,見到這段道路的風光,也就是修行菩薩道的心靈風光,從而不斷提升智慧、增長慧命。
上人說,慈濟人救拔苦難,也「見苦知福」,要更進一步接引受助的苦難人同行菩薩道。「只要發一念善心,貧窮苦難人也可以行善布施,就算只有一點一滴的愛心力量,和其他愛心人的付出會合,就如滴水入大海,以大海之力廣為救濟天下苦難,這些愛心善行都有他們的一分力量,同時為他們自己種下翻轉苦難的善因緣。期待大家發大心、拉長情、擴大愛,共同淨化人心、祥和社會、造福人間。」
佛陀願力,菩薩接力
佛陀故鄉專案印度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感恩星馬慈濟人發心立願,成就師父想做的事。印度菩提迦耶是佛陀修行、成道、說法的地方,也是如今全球佛教徒朝聖之地,底層居民卻世世代代如此困苦,或許佛陀就是選擇這麼苦難的地方而來人間,這是他的願力。
「假如二千五百多年前,沒有悉達多太子出生,今天也不會有這麼一大群菩薩走進這片土地,為他們帶來福慧─不只給予物資,讓他們有一段時間可以吃得飽而已,而且是用愛輔導,教導謀生之道,給予一生溫飽的生機;傳功夫給他們,有一技之長就能靠自己的力量過生活,活得很有尊嚴。所以我很感動也很感恩,因為你們去走我走不到的路,做到了我想做卻做不到的事。」
九月二十一日與佛陀故鄉專案尼泊爾團隊座談,藍毘尼會所志工亦透過視訊連線參與。上人說,現有的縫紉班,可以教居民從簡單的裁剪與縫紉做起,讓他們利用時間做出日常用品或小型手工藝品,再就地推銷;或當他們做出特色成品,並能穩定出貨,就與當地企業接洽,打開銷售通路。
「我們為他們想辦法,他們自己也要努力振作起來。又如農耕,若因為取水不易,無法種水稻,可以找旱地能夠種的作物,如玉米、小麥或耐旱果樹等,教他們如何耕種,利用土地讓他們有生活的生機。」
李國香師姊呈印度裁縫老師縫製的制服,上人表示肯定,可以照此樣式,教婦女製衣;在藍毘尼會所的李麗華師姊說,她們的手工做得愈來愈細,包括圍兜等衣物都做得很不錯。
「感恩星馬菩薩,聽到師父輕輕地說一句話,你們就起於行動,腳踏實地去做;若沒有你們這二、三年來的付出,我們今天也無法像這樣連線互動,討論如何幫助當地。因為有你、有我、有大家,共同一心,投入身心力量去做,如今才有明確的方向,有多個方案可以推行。」
上人教大家好好思考這幾天提出的方案,想好推行的方法,就開始行動;也叮嚀到尼泊爾付出的師兄師姊們,要把健康照顧好,法親相互關心與照顧,堅定信心,安心、篤定地走這條人間菩薩道,相信對尼泊爾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