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安康環保教育站—能做多少是多少

安康環保教育站占地不大,但各分類區井然有序;環保車送回從店家、廠房和住宅大樓收來的物資,志工置身其中忙碌作業。

小小的安康環保站,每週平均分類九千支寶特瓶,八坪大倉庫塞滿塑膠袋,環保車繞社區一圈就滿載回收物……志工自我打氣:「做多少是多少!」

白露剛過,秋意尚遠,九月中旬仍有攝氏三十六度高溫;在慈濟安康環保教育站兩樓高的建物中,能感受到一股令人不適的悶熱感,但已有志工早早來忙碌作業,高懿楓笑盈盈地說,她一早六點半就來開門了。

位於新北市新店區安康路二段的安康環保教育站,占地約二至三個籃球場的大小,但五臟齊全―正中央是初步分類的區域,一位師姊正從雜物中取出塑膠、紙類、寶特瓶等;二樓是惜福區,擺放著善心人士捐贈的舊物,其中多為二手衣,另外還有志工郭尚一修好的電器產品,如電扇、鐘錶、除溼機等等。

寶特瓶分類區在環保站最深處,每週平均分類好九千支寶特瓶。年約五十歲的廖國瑞,對著明顯比他年輕的我笑說:「夏天寶特瓶比較多,天氣熱,年輕人都愛喝涼的。」

環保站有廚房,不少志工用過中餐後,先回家避暑,來得稍晚的人則繼續待到下午三、四點;廚房旁是郭尚一維修家電和志工分類電器的區域;再往前是塑膠和金屬分類區,八十六歲的林春土正在拆除摺疊窗的線,取下鋁製葉片;分類得愈清楚,回收商也會以較好的價格收購。

最接近正門的是塑膠袋區,有四位師姊忙著分類,大致分為有色或無色,再細分PP或PE等四種;每週一、三、五晚間,會有師兄用直立式的壓縮打包機,將塑膠袋壓成正方體,方便存放及運送。

有位師姊笑著招呼我:「來幫忙啊!」另一位師姊回她:「他是月刊的記者啦!」師姊們看著狀況外的我,都笑出聲來。

塑膠袋作業區旁邊七、八坪倉庫,堆滿一袋袋塑膠袋;透明的大塑膠袋,包裹著更多的透明塑膠袋。一旁的月刊攝影師對我說,其他環保站狀況大抵也是如此。

好奇這麼大量的塑膠袋從何而來,師姊們的小小雙手又如何分類得完?「做不完的。」林龍光語帶輕鬆地說:「塑膠袋每天都會進來。做多少是多少。」七十二歲的林龍光,在安康環保教育站二○○七年成立時就加入了。身為和氣副隊長的他,另一項重要勤務是到臺北慈濟醫院協助培訓醫療志工,但他仍每天來環保站報到。當環保站的廚房沒有備餐時,他會幫志工們從新店靜思堂帶便當回來。

志工將資源分類完成送上環保車,各個品項有不同去處。

不為營利,不浪費資源

黃金田負責開貨車去店家載回收物。他先是到一家汽車保養廠取回紙箱,接著到興南街區的定點,回收店家放置好的透明塑膠袋,大部分是服飾商品包裝袋。

一袋袋物資已經塞滿貨車後斗,黃金田從車頭上端拉出一片黑網,完全覆蓋回收物,避免行進間物品掉落;他提到,冬天販賣的衣服更多,包裝袋會比今天更大量,這個裝置非常必要。

回程路過一個巷口,黃金田說:「那裏本來是這個社區的慈濟回收點,不過後來收起不做了。」陳文憲跟我說明,隨著社會氛圍的改變,做環保需要考慮到社區的不同面向,例如物品存放或運輸動線若影響居民進出,就會評估撤除。「雖然做環保是好事,但是過程帶給別人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

「現在回收點大部分是以社區大樓、商家和工廠為主。」陳文憲進一步說明,社區回收物來自於居民,品項也比較雜,例如塑膠、金屬、雜紙和電器等,送回環保站仍需要進一步分類;工廠和商家的回收物主要為塑料袋和紙箱,當然他們也可以自費請回收商來收,但對方通常會嚴格要求分類細緻度,例如鐵類、鋁類混淆,可能就會遭拒回收。

因此有心想做環保的商家或工廠,通常會選擇交給慈濟,甚至自行送到環保站。慈濟志工做環保不為營利,店家與廠家也願意配合,「志工們做資源回收,不希望那些可回收物變成垃圾被拿去焚燒,污染空氣;大家希望將回收物再利用,不要浪費資源。」陳文憲說。

幾乎每天都有大量塑膠袋進到環保站,志工努力分類。

不怕辛苦,願修一切善

安康環保教育站的回收物去向,大致如下:寶特瓶由大愛感恩科技收購,製成衣物和毛毯;紙類、鐵類、鋁類和不銹鋼類則載送給不同的回收廠商;銅類和電子板類,有回收廠自己來收。

仍有一些種類的回收物無人青睞,例如複合性材質的零食包裝袋、洗衣精補充包、玻璃和保麗龍等,都因為回收物價值過低而沒有廠商願意收購;環保志工會請環保局幫忙收取,期待這些回收物的歸屬不是焚化爐。

安康環保站還有教育的重要功能,附近各級學校會安排參訪學習課程,志工們以自身為榜樣,讓學生了解環保常識,落實生活中。陳文憲語重心長地說:「環保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否則廢棄物不斷產生,無論志工如何努力做回收,都只能在後頭急忙追趕。

採訪當天,廚房有備餐,人員到齊,大家合唱〈供養歌〉:「願修一切善,願斷一切惡,誓度一切眾生……」用餐後,我準備離去,看到師兄們還在卸下貨車上的回收物,數量可觀,如林龍光說的,「做不完的」,只能「做多少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