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再省思

布施的善行如何能提升至菩薩行的層次?唯有覺察自己是否言行一致,從付出有所求的消災祈福心態,進修慈悲喜捨平等心以契入佛慧。

感恩」是我們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於我有恩之人,我是否也會以其為榜樣,施恩於他人?會吧!會嗎?

菩薩六度從布施而開展,布施一法彰顯施者、受者和所施三者互資互成、緣生性空的教示。透過施、受與所施的和合因緣,才能成就利他與自利的布施善行;布施依緣而有故性空,施、受及所施亦然。真能藉由布施了悟一切法皆性空故平等不二,即能契入菩薩道的布施波羅蜜。

慈濟志業從扶困濟貧的慈善工作開展,透過出錢出力、互愛互助的布施行,從善門入佛門,導引大眾從付出有所求的消災祈福心態,進修慈悲喜捨平等心以契入一切法不可得的佛慧。

付出及給予必須有接受的對象,慈濟人稱受助者為「感恩戶」,感恩其成就自己布施的功德。試問:在行布施時,是否真以感恩與平等心來看待施者、受者和所施的同等價值?「感恩戶」是於我有恩之人,我是否期願扮演「感恩戶」的角色,成就他人布施的功德?還是,我只願意成為「高上」的付出者,而不願成為「低下」的感恩戶?

口頭上雖尊稱受助者為「感恩戶」,但我們對此生命形態實無尊敬與感恩之心,我們口是心非,並非以平等心來布施。亦即,雖然我們常提醒自己「付出無所求」,但又以「施比受更有福」、「有捨才有得」來勸勉自己要能施能捨,這背後是否仍隱含著求福求得的心態?

付出、給予、布施是善行,但如何能從善行提升至佛門菩薩行的層次?上人教示:在這一念心上用功!外行慈悲喜捨,內修誠正信實。我們的外行是否是菩薩的慈悲行,唯有從內心來檢視。口說「付出無所求」、「感恩戶」,但內心卻希求福報且無感恩尊重之念,心口不相應,絕非誠正信實的修持。「迷人口說,智者心行」,時時覺察自己是否言行一致,刻刻提醒自己以觀空不住空之心來面對一切法,才能跳脫有所求的善行而進入佛門菩薩行。此中,一切法平等不二皆空不可求,何來高上與低下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