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間的精準醫療,是檢測分析病人基因,找出最適合的西藥治療,但有些病症依然無藥可醫;花蓮慈濟醫院從傳統中草藥找藥材,中西醫合作,逆轉並改善重症。
二○二四年三月,二十四歲的涂博俞住進花蓮慈濟醫院,他罹患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中的脊髓性神經病變型(Adreno-myeloneuropathy,簡稱AMN),明顯的症狀是膀胱無力,排尿困難,胸部以下癱瘓。這是一種罕見遺傳性疾病,難以治癒,過往以「羅倫佐的油」來減緩病症,近期有採用基因療法,然而醫療花費動輒上億,且療效仍待追蹤。
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是先天ABCD1基因異常,導致細胞無法代謝非常長鏈飽和性脂肪酸,而堆積在腦部;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說明,「這個『油』留在腦子,造成腦髓鞘的傳導功能失常,大腦的指令無法傳達到手和腳,病人在很短的時間就會往生。」
面對這個難解的神經病變退化疾病,林欣榮努力尋找解方:「上人常告訴我們,天地萬物有情有靈,有病就有藥醫。西藥既然有限,我們就往中草藥的方向尋找,以分子生物學分析出有哪些方法有助於分解這些『油』,張建國教授是全基因分析次世代的專家,他就為我們燒腦。」
衛生福利部健保署於二○二四年二月中旬宣布,規畫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納入健保給付;二月二十一日,花蓮慈濟醫院成立「分子腫瘤委員會」,結合中西醫多個專業團隊,提供癌症或罕見疾病患者更精準的治療。委員會由林欣榮院長擔任主席,副主席為臺灣研究基因專家張建國教授,他不只擅長基因診斷,更專研將中草藥運用於癌症治療上。
林欣榮表示,與傳統的中醫不太一樣,中西醫精準醫療團隊以科學化的基因檢測,清楚了解問題點,尋找可調控的中草藥,半年來效果顯著。
針對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張建國設計的策略,是尋找和ABCD1的基因相似的代償基因。林欣榮解說:「我們以正常的基因ABCD2和ABCD3為治療方向,找出可以作用在這兩個基因的中草藥,由何宗融副院長開藥給病人,作用真的很大。」接受內生性幹細胞治療及針灸、中藥的調治,大家一起突破傳統治療的瓶頸!
林欣榮(左五)、張建國(左三)及何宗融(左二)聯手進行精準中西醫合療,涂博俞(坐者)復原狀況良好。
從基因找出病因用藥
所謂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意指運用基因定序等先進技術,針對個案的基因特性擬定治療策略、精準用藥,提升治癒率,同時減少副作用。
林欣榮說明精準醫療已發展至個案化治療,又稱為個體化醫學。「只要分析出個案的DNA、RNA,找出基因缺損問題,再以適合的西藥治療;可是全世界只有花蓮慈濟醫院的團隊,會用DNA、RNA去找精準的中草藥。」
花蓮慈院致力於中草藥研究,要從二○二○年間新冠肺炎疫情說起。上人提到,古人在西醫不普遍的狀況下,以中草藥對抗瘟疫,希望團隊也能研究防護和治療新冠肺炎的中草藥。
林欣榮帶領團隊研發出淨斯本草飲,以抗病毒、抗發炎、抗血栓作為治療標的,輔助輕度至中度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也可作為日常保養。這幾年來,團隊也從中藥當歸萃取出小分子z-BP,技轉開發惡性腦瘤新藥,在臨床實驗上已用於治療二十例腦癌患者,當歸貼片植入大腦,一個月後就發現腦瘤顯著縮小。
回想疫情期間的人心惶惶,還有近幾年來癌症、退化疾病和罕見疾病,西醫治療費用高昂,林欣榮對花蓮慈濟醫院精準醫學中心寄予厚望,「我們借重張教授的經驗,中草藥也可抗癌、抗老化,守護生命最後的希望就在這一站。」
林欣榮院長是開創臺灣將胚胎腦部神經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病患的第一人,也是全球首位將自體周邊血幹細胞,運用在腦中風治療的神經醫學專家。 「以目前常見到的巴金森病,每個人的DNA、RNA的變化都不一樣,所以要調配不同的中草藥來治療。」
西醫是辨病論治,尋找疾病發生的根源進行治療;中醫則為辨證論治,藉疾病的外在表現進行病理本質的判斷,但可運用基因定序等先進技術分析出疾病性質,再從傳統中藥尋找藥材,結合彼此的優勢取長補短。
罕病基因病變人數相對較少,容易面臨無藥可醫;而癌症有數百個基因病變,相對複雜。花蓮慈院副院長、中醫部主任何宗融說,由於中草藥不似西藥早已有完整的資料庫,因此需靠基因研究專家「燒腦」,找出精準藥材。
單一中藥材成分眾多,雖發展歷史悠久、安全性高,但仍須如西藥一般分析、了解藥物作用機制。張建國表示,中草藥的資料庫仍待不斷補足,期待能為臺灣建立完整的中草藥資料庫。
張建國是臺灣全基因分析的權威,運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擬定治療策略。(攝影/陳安俞)
逆轉病況為重生高歌
這半年來,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顯著的例子,是來自香港的三十九歲患者,他原本是擅長擊劍、游泳的運動好手,二○一六年罹患漸凍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連手都抬不起來,依靠呼吸器維生。
今年三月,他來到臺灣花蓮慈濟醫院求醫,由林欣榮院長、何宗融副院長、張建國教授、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中醫預防醫學中心副主任陳中奎等團隊,以中西醫精準治療,結合包含針灸、中草藥、內生性幹細胞、脂肪幹細胞治療,以及個人化復健療程;五個月以來,握力明顯增加,可以舉起手機、拿水喝。
今年九月,涂博俞的媽媽廖幸君告知,經過半年治療,兒子已經重拾畫筆和高歌一曲的興趣。能畫能唱能動,生活品質的進步,讓眾人深感不可思議。
廖幸君說,孩子發病後,狀態是沒辦法掌握的,「可能上一分鐘還可以走,下一秒就完全癱掉了。我常想,不知道醒來能不能再見到他!」回想起他肺部惡化,沒有食欲,只能講出隻字片語,「現在看到他能長串地講話,能畫畫,我都好想哭。以前是為他的病而哭,現在是高興得想哭。」
涂博俞生病期間,常在社群媒體分享心情,讓更多人認識罕見疾病,鼓勵正在與疾病搏鬥的人提起勇氣面對。林欣榮鼓勵他,這輩子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要繼續努力,讓一些沒有希望的人感到有希望。
廖幸君分享:「兒子說,雖然突然生病是個不幸的事,但是這當中遇到很多好緣,自己是最幸運的人。真的很謝謝醫療團隊,遇到你們真好!」
半癱的我,從谷底回升
口述‧涂博俞
整理‧張麗雲(臺中慈濟志工)
不到一年就從能跑跳到半癱,不斷轉診治療,卻好像有個深不見底的深淵無法跨越; 懷抱最後的希望,我們來到花蓮慈濟醫院……
我原本是個健康活潑、熱愛打籃球的陽光男孩,二○二一年、我二十一歲,開始常常跌倒,以為只是過於疲累,只要稍微睡個覺,隔天就恢復生龍活虎。
但此後感覺更容易疲累,走路搖晃得像喝醉酒,身體也無法轉正,大小便沒辨法控制。有一次跑業務,肚子不太舒服想如廁,走到半路就大小便失控,但有時又漲得尿不出來;站立常撐不到三分鐘,或者要花很大力氣才站得起來。醫生給的答案始終是「有待觀察」。
就近在中部醫院做了檢查,醫師懷疑是遺傳性罕見疾病,建議我轉診北部醫學中心;做了基因檢測,二○二二年確定罹患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也就是電影《羅倫佐的油》裏描述的罕見基因病變類型之一。醫師看了基因報告緊皺眉頭,這個病在當時並沒有治療文獻案例。
病情不斷惡化,不到一年就從能跑跳到只能慢走,接著需要靠助行器,甚至半癱。有一次全家出遊,在溫泉池泡腳時,我發現自己對冷熱沒有感覺,以致腳底燙傷起水泡;從那時開始就幾乎沒下床,導致右腳嚴重栓塞,加上蜂窩性組織炎,整隻腳浮腫而住院治療。
有一天,媽媽幫我按摩時,我突然感到一陣胸悶,心臟像被掐住般疼痛而昏迷;醒來後,床邊都是正在為我急救的醫師和護理師,原來我嚴重肺栓塞,醫師擔心肺栓塞轉移至心臟,必須轉入加護病房觀察。後來決定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我也很幸運地在慈濟骨髓資料庫找到配對者,在二○二三年三月進行移植。
其實移植前,我到了崩潰的臨界點。我很想放棄,畢竟長期治療的花費很大,我不想再連累家人。移植當天,捐贈者寫了卡片祝福我早日康復;我感受到捐贈者深深的大愛,就想再堅持看看。
雖然移植後沒有排斥,紅血球、白血球都上升了,讓護理人員很驚訝,但是病況仍然停在原點,醫師也遇到了瓶頸。走了這麼久,好像有個深不見底的深淵無法跨越,覺得有點絕望,所以再次跟媽媽討論,我們已經很努力了,如果還是沒辦法再控制,就順其自然、不治療了,不要再讓痛苦不斷延續。
就在我想放棄的此時,朋友看見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報導,讓我們再度燃起一絲希望,決定再試試看。二○二四年三月來到花蓮,林欣榮院長為我施打內生性幹細胞,再配合何宗融副院長的針灸和中藥調治,約半年、七次療程,我明顯感受到身體開始往好的方向前進。雖然下半身還不能動,可是我在床上已經可以像個正常人挪來移去,也能夠起身、翻身,腰也更有力。原本胸腔以下毫無知覺,現在大腿的觸感、痛感慢慢回來了,大小便也恢復正常,食欲愈來愈好了。
雖然只是一點一點地緩慢進步,可是一直在變好的感覺真讚,期待回到正常生活的那一天!
|延伸閱讀|大愛新聞─中西醫合療新境界 罕病患者看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