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日 對的事,做就對了

5.31《農五月‧初五》

【靜思小語】感恩過去方向正確,把握現在分寸光陰,未來如是辦就對了。

把福與慧送進佛陀故鄉

佛陀故鄉專案新加坡團隊與上人座談,分享在迦毘羅衛首次舉辦浴佛典禮、迦毘羅衛慈善醫療個案關懷、加德滿都會務,以及尼泊爾教聯會與慈青帶動情形。上人歡喜表示,看到了真實菩薩行!慈濟人發自真誠,走入苦難之地,接觸苦難眾生,設法徹底救拔他們的苦。

那裏是佛陀的故鄉,佛陀當時即想要解救苦難眾生,但是盡其一生,修行成道後說法,能接觸到的人很有限。二千五百多年後的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人,聽到師父想要幫助佛陀故鄉的心願,遂發心立願而去。即使大家平時忙於家業、事業,且尼泊爾、印度與馬來西亞及臺灣距離遙遠,但是大家有願力,時間不是問題,空間也能縮小到分寸之中。

「我們有因緣接觸佛法,也有共同的心願,就如與佛同世,身心都沐浴在佛法中,佛陀的精神理念已經進入我們的心腦中,並且身體力行而發揮出來。師父以前也是聽到佛法而與佛性相契,隨即發心立願出家,才會有今天,也才會用將近六十年的時間,把佛法推展在人間,接起與你們的緣,讓你們發心投入慈濟,『為佛教,為眾生』而依教奉行。」

上人說,「為佛教,為眾生」是導師的叮嚀,也是自己的使命;自己依教奉行,從而創立佛教慈濟,在人間實踐佛法。「這是我的慧命源頭,你們也是藉由這樣的因緣跟著師父做慈濟;我發一念心而去做,種子從『一』生無量,師公傳給我,我又傳給大家,一顆顆慈濟種子在多少國家落地生根,再產生無量種子,因緣不斷延伸,不斷在人間廣布善種子。」

上人肯定師兄師姊們在尼泊爾帶動教聯會,把法帶進學校,就是將種子帶到學校,種子還會從學校由學生帶回他們的家庭,改變他們的父母。當地有居民酗酒,師兄師姊也勇敢勸導,教他們戒酒,有居民因此接受佛法而改變自己,從醉醺醺的昏沉中清醒,承擔起家庭責任,等於是師兄師姊救了他們的人生與家庭,更是救了他們的慧命。

「對的事,做就對了,要勤精進。雖說生命隨著時間流逝,可是我們所做的事都在增長善與福。做善事,善種子也會增加;但只要一念心脫軌、不規則,就會犯錯,累積了惡念、惡行,隨著時間增加惡的種子。慈濟人不只讓善種子累積得愈來愈多,也將種子不斷撒播在大地,再產生更多種子。只要我們勤精進,則福業增長、智慧增長。」

上人說,從師兄師姊們的分享中,已經看到改變佛陀故鄉的希望:「只要我們有心有願,身體力行,可以翻轉佛陀的故鄉;我們用心把福與慧送進佛陀故鄉,幫助他們將苦難轉成快樂,轉貧為富。我們為他們規畫、建設慈濟村,將來就會有整齊的建築取代他們原本破舊不堪的草屋、土磚屋。從小範圍逐漸推展,一片、一片打造起來,整個社區就會很亮麗。」

新加坡慈濟人守志奉道

斯里蘭卡聯絡點負責人阿羅沙師兄與同修維多利亞師姊、漢班托塔烏迪尼師兄與同修蒂露旭師姊分享慈善個案溫馨故事、醫療義診服務成果、國立慈濟中學培育國家未來的希望、歲末祝福與浴佛節活動,而除了舉辦志工培訓課程,深入慈濟理念以凝聚心力,今年度也首次舉辦本土慈青營隊。

新加坡慈濟人分享志業成果後,上人肯定師兄師姊「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大家共同發心同行菩薩道,不只在新加坡用心耕耘志業,也發心關懷、帶動斯里蘭卡的志業,並投入佛陀故鄉專案。上人也叮嚀阿羅沙等人要發心承擔,在新加坡慈濟人的輔助之下,將斯里蘭卡的志業會務規畫好,就趕緊執行。

「佛陀的心願是來娑婆世界度眾生,娑婆世界即堪忍世界,有很富有的人,也有很窮的人,但是有的人窮,卻心無掛礙;有的人富,卻滿心無明。所以佛陀走入人間化導眾生,了解眾生有不同的苦難,也輔導眾生,為眾生指引正確的方向。」

「無分經濟貧富,在座各位都是福中人,都富有愛心,付出無所求,出錢、出力又出人。所以師父常常感覺到自己很有福,這一輩子來到人間,都遇到好人,會合好人的力量,為天下做對的事。盤點過去的生命,同時也感覺到人生無常,未來到底剩多長,將來該怎麼辦?所以我感恩過去,還要把握現在的分寸光陰,天天聆聽大家的分享,讓我滿心歡喜,對於未來也比較安心。你們的方向對了,將來就用這一分愛心,『如是辦』就對了。」

「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心要合,即使平時居住在不同的地區,各自就地做志業,心也要合;可以安排時間聚會共修,把人拉近,說好話、傳好話,也就是傳道。要傳道,要大家合心,心與口要一致,會合於佛心師志,守志奉道─守師父的志,走佛陀指引的路。」

新加坡慈濟志業走過三十年,上人期勉大家持續開道鋪路,做好傳承,人人都要守道、奉道、傳道。新加坡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只要大家發願,並且用心、合心去做,要淨化新加坡並不困難。在新加坡有八個醫療義診據點,三所大愛幼兒園、一個青年中心,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都做到了。

在人文教育方面,要好好帶動孩子、青少年,讓他們了解慈濟並懂得感恩,開口動舌、舉手投足都具有人文氣質。「感恩,是發自內心的愛與誠意,對待他人、與人互動都有感恩心,相互感恩、互愛,這樣的人間會很祥和,這就是佛陀出現人間的目的;而我們運用這個時代的語言傳佛法,與人同事、同行,帶動大家走這條路,有共同的志願方向,就是慈悲喜捨。」

上人說,「慈濟」就是慈悲喜捨、濟度眾生,不論經濟貧富、地位高低,都用平等心去對待與度化。「有錢的人,我們幫助他把心念立正,讓他們能像你們一樣,生活無虞且富有愛心,彼此有愛的互動、相互合心,就能發揮大力量,要度化六百多萬的新加坡人口並不困難。」

劉瑞士師兄請示是否能邀請常住師父與臺灣慈濟法親前往參加新加坡四合一營隊,為新加坡慈濟人加油打氣。上人慈允:「有時你們回來臺灣,有時臺灣慈濟人去新加坡,都是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只要方向正確,就是善的影響。」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