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佛誕日、母親節、全球慈濟日,慈濟人陸續舉辦浴佛典禮;五月十一日上午七點在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的大典,海內外超過萬人連線參與―辛巴威與臺灣時差六小時,本土志工在攝氏九度的凌晨一點,跟隨儀式進行;在印度,擁有當地最大臥佛像的國際佛教僧侶培訓學校,首次由本土志工承擔起典禮籌備事務。
佛誕節前夕,臺灣慈濟人密集在會所、環保站甚至街頭舉辦「行動浴佛」,民眾藉由儀式與佛對話,為生病的家人祈福、為即將參加國中會考的孩子祈禱;最後隨著歌聲唱出祝福,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無論浴佛場次大小,人心最樸實最真切的願望,就是平安與健康。然而平安並非理所當然,本期報導緬甸曼德勒大地震後,慈濟人持續在災區救援;緬甸人民長年來深受內戰、貧窮所苦,三月二十八日幾秒鐘巨震造成的災害,災區可說是百廢待興、諸多未知;志工向僧眾與民眾致贈生活物資,其中包括自多處空運送達的千餘張福慧床,讓受災戶在雨季夜晚得以安眠。馬來西亞慈濟志工亦跨國支援,於五月十四日完成第一間簡易教室搭建,努力在六月開學前達到一定數量。
本期「慈濟SDGs」系列報導,再次探討「居家安全改善」與「環保輔具平臺」兩項慈善專案,在臺灣超高齡社會處境下所發揮的效益,以及它們所對應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別輕視小小的扶手安裝或輪椅、電動床等輔具收送的行動,它更類似預防醫學概念,減少更大的醫療負擔與社會照護成本。
國際局勢此刻動盪難安,我們更需要善念循環。愛心不分大小,就如同緬甸震災後,許多曾因慈善救助與慈濟結緣相識的人們,在志工號召下捐款救災,無論是一個硬幣或合十祈福,都是換位同理、苦人所苦的善行。
最後以一段緬甸志工郭寶鈺師姊在發放時的致辭與讀者分享:「各位叔叔阿姨們,你們獲得的大米和食用油,並非來自某個人的財富,在仰光,有慈濟會員幫別人洗衣服,每月存下五百元緬幣助人;在馬來西亞,則是各行各業人士的參與。以緬甸語來發音,『慈』的含義是慈悲的愛,『濟』是救度眾生,此刻的物資,正是匯聚了無數善心與慈悲的共同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