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德勒地區有近七百座塔寺在地震中受損,建於蒲甘王朝時期的德達烏鎮耶德潘佛學寺院,一名僧侶向志工說明災情。(攝影/陳勇珽)
百餘所寺院倒塌,
僧眾也受災,卻把能給的都給了無家可歸的人們;
即使露宿街頭、夜裏淋著雨,
僧侶們更憂心的是佛法教育的延續、珍貴文物的傳承……
百餘所寺院倒塌,僧眾也受災,卻把能給的都給了無家可歸的人們;即使露宿街頭、夜裏淋著雨,僧侶們更憂心的是佛法教育的延續、珍貴文物的傳承……
緬甸被喻為「千塔佛國」,擁有全球密度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上座部佛塔遺址;震災後根據統計,在震央附近的曼德勒、實皆(Sagaing)兩個佛教重鎮,少說有數百佛塔、寺院受災。
在佛教歷史上,緬甸是上座部佛教進入東南亞的第一個主要據點,也是再傳播的樞紐重鎮。出家人平日托缽、獲取最基本的日常所需是修行的一部分,依《巴利律藏》規範,不得從事營生事業、蓄囤個人財產,財物由僧團或寺院統籌管理。
「何處是家?」儘管佛教修行者常說,菩提心才是安住處所,但有形安身、安生的寺院因震遭毀,不只影響日常修行,災後無家可歸、前來依靠的居民生活更是辛苦。
不少村民災後投靠寺院,還有些人更早之前就躲避緬北戰亂來到曼德勒租屋,地震後失去住處,還是只能投宿寺院。據二○二四年聯合國人權報告顯示,從二○二一年軍政府掌權以來,緬甸境內已有近二百萬流民(IDP),流離失所的原因之一就是內戰。
寺院受損究竟有多嚴重?從志工勘災記錄,看得出大大小小的寺院都有類似的困難―
德達烏鎮耶德潘佛學寺院(Yay Ta Phan Monastery),據傳建於蒲甘王朝時期,據文獻記載,至今已傳承六代住持,十四棟建物中有四棟全毀;院內收容災民,還包括從緬北逃避戰禍搬來的居民,供給他們一日三餐。
千蔑達細寺院(Chan Mya Tha Zi Monastery),兩百位小沙彌多為少數民族,不懂緬語,地震後建築全毀,他們無家可歸,只能睡在街上。每天需要三十九公斤大米,全靠捐贈,但不穩定;還在等待願意捐贈臨時帳棚的施主出現。
曼德勒威沙利馬哈甘達勇寺院(Maha Gandar Yone Monastery)院內一座千年古佛塔坍塌,一棟三層僧舍將被拆除。
曼德勒那敏巴覺佛教寺院(Nay Min Monastery),收容很多緬北的孩子,其中有些是孤兒,院方承擔起他們的教育與生活照顧。由於顧慮災後民宅安全,僧眾不便外出托缽,信眾布施銳減。
曼德勒是佛教中心,文化底蘊深厚,培養無數僧眾到海內外弘法。寺院毀損嚴重,加上大雨和餘震,露宿街頭的出家人只好整夜淋雨;儘管處境如此克難,他們最擔憂的是佛法教育的延續,還有受損的寶貴文物難以流傳給後代。前線志工記錄的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無論如何不可中斷佛法教學,教學中斷之日,即是佛法湮滅之時。」
耶德潘佛學寺院佛龕布滿瓦礫,佛像因建築毀損受創(圖1)。四月二十九日,志工再度探訪馬哈甘達勇寺院,了解僧眾生活情形(圖2)。(圖1/陳勇珽攝影 圖2/郭威陽攝影)
餘震、貧困、雨季將至
根據聯合國統計,地震後一度超過六萬人居住在帳棚。傳染疾病威脅加上雨季抵達,對無依者而言無異是雪上加霜。世界衛生組織四月底呼籲國際,共同為緬甸籌措緊急衛生資金。包括慈濟、法鼓山、臺灣世界展望會、基督教芥菜種會、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民間機構,也持續救災和募款。
緬甸是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十個會員國中最貧窮的,人民平均月收入約合數千元新臺幣,倒塌建物的拆除費用高達新臺幣數萬元,不難想見重建的困難;前線志工更是深刻感受到居民的創傷,與他們同悲同泣。
緬甸慈濟負責人李金蘭是緬甸出生的華人,不曾遇過這麼大的地震;災後一個多月回想進入災區的見聞,依舊哽咽。「實際看到的狀況,到現在還緩不過來……很多家庭完全破碎,瞬間發生的災難,親人之間來不及道別,家人懷抱一絲希望,徘徊在瓦礫堆外呼喚,看看是否還有生還的機會。」
「有些人因為緬北戰爭跑到瓦城避難,結果遇到地震往生;平常我們都知道無常,但真正遇到時,心裏有很多驚恐和掙扎,我感覺到人很渺小啊。志工們的心情都很沉重,總是在想自己還能做些什麼,能幫助他們什麼。」
李金蘭慨嘆,緬甸是佛教國家,大家或許也習慣以佛法的無常觀來看待境界;在訪視中她未見人們呼天搶地大喊不公,反倒多半默然接受這災害與無奈。她更感動於僧侶們的慈悲,他們本身也受災,但把能給的全給了災民,「所以只要發現他們飲用水不夠、洗手間不夠,我們就趕緊去採購。」
進入災區前,志工不確定是否有地方住宿,隨行帶了寢具和蚊帳,預備露宿街頭。即使找到未受地震創傷的旅店,還是不安,因為餘震大、時間也長;每人就在桌上放一杯水,只要餘震大了、水波紋晃動不停,就準備逃跑;睡前在床頭放好生命救援包,裏面有哨子和手電筒,如果真有危險,至少可以吹哨子讓救援人員確定自己的位置。
「我們是上人的弟子,我們想代替上人去膚慰那些人。能做盡量做,能幫盡量幫,這是志工共同的默契。」李金蘭說,災難太大了,不知該從哪裏著手去幫助,一邊勘災、一邊回報花蓮本會,「我相信每位志工當下心裏都是默念著上人,請上人給我們力量,讓我們找到路……上人要我們關心寺廟、孤兒院、老人院,結果一條條路就找出來了,這些地方真的比較少人去關心,卻也是非常需要外援的點。」
這幾年緬甸政治局勢不穩定,去年摩羯颱風帶來大災,今年又發生曼德勒強震,軍政府五月六日宣布新一波停火期限,延長到五月底,以利災後復原。
最新統計,有二十萬人因地震失去家園。重建是條長路,但他們並不孤單—接受菲律賓慈濟眼科中心義診的貧病患者,在加勒比海多明尼加就讀慈濟學校的偏鄉孩子,土耳其慈濟人長年陪伴的敘利亞學童,全國近六成人口生活於絕對貧窮線以下的非洲尚比亞慈濟志工……他們捐出的善款,點滴都能凝聚成重建的一塊磚,全球慈濟人願成為世間苦難人的支持與後盾。
圖1:四月下旬志工抵達曼德勒的第一天凌晨,再度發生地震,許多民眾奪門而出。團隊疏散至工廠廠房,以福慧床鋪上紙皮、搭蚊帳過夜。(攝影/陳勇勝)
圖2:志工購置帆布,以工代賑聘請村民協助馬哈甘達勇寺院搭建遮雨棚,安置受災戶。(攝影/郭威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