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世間沒有離散

今年四月十二日,慈濟於波蘭盧布林的明愛會會所為烏克蘭難民家庭舉辦例行發放;距離二○二二年首次發放已三年,臺灣留學生陳皓昀(中)感恩一起經歷這段時光的烏克蘭志工們,也看到彼此的成長。   

身為大學生的我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戰爭,體會到深藏在人心的傷痕;每場發放中,孩子緊緊擁抱我們表達感謝,我們也張開雙臂,希望他們能用最純真的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十八歲到波蘭讀書,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生活,也想起媽媽常告訴我的「因緣際會」。小時候還無法深刻體會其含義,長大後才理解緣分,讓我們在世界中相遇。

感恩父母給我的愛與支持,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總在我左右陪伴,讓我心裏充滿愛,並且散播給更多人。

媽媽時常和我分享她心目中的慈濟,許多溫暖的人聚集在一起關懷苦難人,也和我分享證嚴上人講述的法。有機會回到靜思精舍,體驗日常,參加早課,很感恩精舍家人們細心點撥;也很感恩何敏滄師伯安排,在我國中時,有幸參與高雄慈濟外語隊,學習說慈濟的故事。在有經驗的老師帶領下,我們以英語讀誦佛法,我也見識到如何在與外國來賓交流時翻譯慈濟。

感恩與我一同上課的師兄姊們耐心指導,全英語的授課讓我在波蘭留學時,協助逃離俄烏戰爭的烏克蘭難民,能順利介紹慈濟的精神與行動。

在萬千困境中點亮一盞燈

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烏戰爭發生,這段無法挽回的遺憾,已持續三年。鄰近烏克蘭的波蘭東部盧布林,成為難民離境後首站之一;孩童被迫與父親分離,隨著母親來到這陌生的城市。語言不通、身無分文、居無定所的漂泊,正是慈濟救援的對象。

感恩來自德國的陳樹微師姑,到盧布林與我們留學生一起討論發放的細節,分享國際賑災的經驗和心得。透過視訊,我們與遠在花蓮的精舍師父與師兄姊討論援助行動,上人叮嚀:「救援不能等。」

我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戰爭,體會到深藏在人心裏的傷痕;雖然發放事務有太多不確定性,困難重重,但阻擋不了我們想要付出的心。在二○二二年四月二日於盧布林的大學開放空間,舉辦第一次發放,致贈連鎖超市購物卡與慈濟環保毛毯。

那天氣溫攝氏零下六度,下著暴風雪;我們早早來到現場布置,把一箱箱毛毯搬進室內,希望在這寒冬中送上溫暖。從天剛亮就出門忙到翌日凌晨,讓我感覺到緊急援助的不容易。第二天發放在明愛會的收容所進行,母親們帶著孩子們來領取,我們就陪伴孩童玩遊戲和唱歌。

這三年來,盧布林的慈濟志工們陪伴著烏克蘭難民,一步步開啟新的生活。我們每月固定舉辦發放,每場至少兩百人;迄今已完成超過五十場、發出一萬張以上的購物卡。

我永難忘記那些感人的時刻:小孩露出天真笑容,緊緊擁抱我們,表達感謝;志工們也張開雙臂,希望孩子們能用最純真的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我想這就是我持續做志工的動力―一分愛的傳遞。

我們在開學前舉辦「微笑的書包」活動,讓孩子們有筆有紙來完成作業。我們前往小王子兒童臨終關懷中心,送上生活物資;許多孩子已沒有自理生活的能力,身體一天天衰弱。這些悲劇雖讓人心痛不捨,卻也讓我反思,珍惜當下的和平,提醒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純粹的幸福。

我想起「大愛能化解仇恨與敵對」這句靜思好話,難民們或許對未來恐慌不安,生活支離破碎,我們願在這萬千困境中,為他們點亮一盞燈,讓他們感受到愛,勇敢面對生活。

在波蘭我們成為一家人

一開始,波蘭並沒有慈濟,但慈濟志工從歐洲、美國和臺灣各地前來盧布林關懷。大家不求回報,願意付出時間與能力來幫助他人,還有許多在戰爭後加入慈濟的烏克蘭人,一起討論如何讓難民適應波蘭的新生活。慈濟也聘請有教育經驗的老師,教導他們波蘭語,協助通過資格檢定,能與他人交流,融入生活與職場。

我還記得二○二二年五月,慈濟在盧布林舉辦了波蘭第一次浴佛典禮,超過兩百人齊聚一堂,為天下和平祈禱。在那一刻,不同宗教與文化的人們聚在一起,在心裏和家人團聚。

我感謝奧地利的慈直師姑,像家人一樣對待我。志工共修時,她會煮拿手菜,一解我們的思鄉之愁,她也總是彎著腰祝福每位慈濟家人。

隨著共修課程展開,愈來愈多烏克蘭人加入慈濟大家庭;年紀最小的烏克蘭志工只有八歲,與姊姊、媽媽一起行善。小志工們經歷悲歡離合,漂泊異地,直到在盧布林找到落腳處;他們加入慈濟每場的發放,也帶來新氣象。

小志工們態度認真,也和我用英文交流,分享在學校的點點滴滴。即使面對升學壓力,他們依然自願擔任志工。我希望善的循環能讓他們忘記悲傷,得到幸福。

感恩每一位慈濟志工默默的付出,透過行動展現愛與溫暖。這幾年的人道援助讓我領悟:有因緣就要多造福,和平需要每個人共同守護,才能有幸福與安定的生活。希望所有孩童能逐漸釋放過往的陰影,迎向嶄新的未來。

願世間沒有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