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日 知足最樂

4.24《農三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彼此真誠感恩、相互善解包容,工作再忙碌也會感覺歡喜。

不同專業有共同方向

四大志業主管返回精舍參與四大志策會,上人聆聽主管們報告後,對大家說,要培育人才,就需要教育,現在的年輕人普遍能接受高等教育,擁有高學歷,但是,受這麼高的教育,所學有沒有受用,學成以後能不能為人間付出?學校教育要為學生指引正向,幫助他們建立志向;無論選擇學習哪一種專業,都有共同的方向,就是善。

慈濟四大志業都往善的方向前進,慈善就是慈濟志業的根本。上人指出,人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不管學習什麼,只要心向善,任何學科都能應用於慈善。分系、分科只是讓人有明確的方向去學習,而非畫地自限,認為其他領域並非自己所學,就不願意投入、不與眾會合。教育不能只傳授知識與技術,要啟發人人清淨無染的智慧,增長慧命。

上人比喻,如果將一桶水潑在大太陽下的乾燥石頭上,即使最初能打溼石頭,但是留不住水分,很快又乾了。假如讓這桶水一滴一滴慢慢滴在石頭上,就能拉長石頭溼潤的時間,而且浸溼的不只是表面,連裏層也能得到水分的浸漬。

「人人本有智慧明朗的覺性,只是生生世世被煩惱習氣掩蓋,所以生生世世都要學習。現在這個時代,老師要教同時要學;慈濟教育從幼教開始,就發揮愛的教育,直到大學、研究所,學成以後出社會發揮長才。無論在哪一種專業領域,我們都在慈濟的體系裏,要學習、培養出慈濟的志業精神,這就是成功的教育;培育出各行各業所需要的好人才,就是教育的方向與目標。」

上人期勉慈濟的一貫教育,要做到讓人認同:經過慈濟體系教育的,都是社會的好人才。這個目標要由這一代教育志業主管同仁打好基礎、做好傳承,所培養的下一代團隊也能維持慈濟教育風格,做到不只讓臺灣社會認可,各地學子慕名而來就讀,也要讓國際人士感覺到臺灣的教育很好,海外學生也會希望到臺灣的慈濟學校留學。

以慈濟教育品牌為榮

「慈濟教育從護專創校到現在已有三十多年,如今海外慈濟人或會眾也會將孩子送回來就讀慈濟學校,就表示我們的努力有成果,受到信任。我們要更加認真,不只是慈濟人的孩子回來就讀,連非慈濟人的孩子也願意來,而且以慈濟教育為榮,這就是教出了我們的品牌。」

上人說,慈濟學校的孩子穿著制服在校外活動,或是到海外交流,服裝行儀、氣質談吐都受人關注,代表慈濟學校的風格已經建立起來;受到肯定,表示這三十多年所走的方向是對的,這樣的校風、形象要世代傳承。此外,同學們以身穿慈濟制服為榮,也是慈濟教育的成功,代表老師以身作則,讓學生學到了慈濟風範。

上人說,主管同仁們既走入慈濟大家庭,要深入了解其本質;在這個環境長時間接受慈濟人文薰陶,就像細水長流,不斷滴在石頭上,石頭也能吸收水分,從滾燙變得清涼。長久浸潤而培養出慈濟人文氣質,在面對境界時也不會失去風度與態度。

有辛勤的努力與付出,才會有成就;感受到辛勤努力的成果,就是幸福。上人說,凡事都要歷經辛苦,才有幸福的感受。例如醫療同仁為了搶救生命,經常不分晝夜地設法醫治與照護病患,如此辛苦地投入,並非朝九晚五、算鐘點數,時間到了就離開崗位。「生命無價,為了救人、為了利益人群、為了做好事,成就了我們的事業、志業,總是付出無所求,還要時時說感恩。」

上人指出,志業工作需要團隊共同成就,人與人之間互助合作,要常常提起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精神。「我總是覺得我很幸福、很滿足,我對人從來沒有什麼好計較,因為我無所求,總是感恩,每一位都值得感恩,若沒有這麼多人投入,四大志業無法完成。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心態,彼此真誠感恩,在這個大環境中工作,大家都會忙碌得很歡喜。」

「要知足,就要有包容心,心寬念純;要時常提醒自己:放寬心胸,看別人要善解。若看到什麼事不合己意,還是要包容,畢竟世間是沒有百分之百的完人。彼此感恩、相互善解,我們在工作時就不會起爭執。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是我這輩子的座右銘,所以我天天歡喜。」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