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馬六甲環保輔具平臺—善行雙贏

二○二一年全球新冠疫情期間,馬六甲志工克服萬難,為案家送上輔具。(攝影/羅錦福)

效法臺灣慈濟經驗,馬六甲志工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勉力展開環保輔具服務,把這個家庭不再需要的輔具,轉給另一個剛好需要的家庭,也是惜福愛物、永續環境的表現。

們駕車半小時,從野新縣的萬里望(Merlimau)小鎮過來,想看看有沒有病床可以借回家。」他們一家憂心忡忡,只因八十多歲老母親血壓飆高、昏迷不醒,住院治療了兩週,三天前接到院方通知準備出院;他們慌了手腳,幸有親友提醒,趕快來慈濟環保教育站借病床。

馬六甲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站長吳玉英負責接待,向他們介紹站內現存的病床,並由志工余根財示範使用方式;夫妻倆選了一張電動病床及氣墊,和志工合力搬運上車、綁穩,志工明顯感受到他們鬆了口氣。

「我和太太都要工作,也沒有照護知識,什麼都來不及準備。幸好可以先來慈濟借床,再向院方學習如何照顧媽媽……幸好我們認識慈濟已久,平時也有做環保,知道慈濟一直在幫助窮人;幸好我們不必花費、也不用奔波太多,一下子就找到最需要的病床,真的很幸運、很幸運,我們遇上了貴人……」三次「幸好」、二回「幸運」,一臉愁容化為絲絲笑容。

隔天,另一位民眾來借輪椅,提到年邁的父親摔倒臥床,由他和太太照顧;後來有位客戶請他駕駛卡車來慈濟環保站載病床,他才知道這裏有輔具可以借用,而且沒有限期,於是過來選用一架輕便的輪椅。他說,父親目前使用的輪椅是顧客贈予的二手物品,較為沉重,他沒錢換新型的,也沒有租借管道,幸好在慈濟找到適合的輪椅。

像這類聲聲感恩事件,在環保教育站經常上演,慈濟志工能及時幫得上忙,心裏也很歡喜。

為困難家庭解危

一九九○年代初,馬六甲慈濟人為孤老貧戶舉辦物資發放,再到二○○二年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啟用,這段時間都有善心大德陸續捐贈輪椅、柺杖、病床等輔具,希望送給有需要的人。

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馬六甲慈濟志工從臺灣連線分享中,聽見志工重視社區高齡化的問題,不但推動居家安全改善,還設立環保輔具平臺,整理及保養維護環保站收到的輔具,再提供給有需要的家庭,從中若發現其他需求再進一步關懷。多年的耕耘,不只幫助了長者,還及時造福居家療養的慢性病患、身心障礙者。

馬六甲志工從中得到啟發,有感現有的輔具資源,也許可以發揮更大良能,於是共識從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騰出收納空間;二○二一年元月,開始提供輪椅、病床、柺杖、助行器、便盆椅等,讓大眾免費借用,沒有使用期限。

一般多由民眾自行安排交通工具載回輔具,也有特殊情況。志工還記得首張需要親送到住家的病床,是給一位失智的老人家;女兒獨自照顧,難以外出載運病床,志工了解狀況後,不但親自送往,還有兩位女眾志工同行,傾聽她訴說照顧的壓力。她非常感動,不僅布施善款,還將母親不再使用的柺杖捐給慈濟,盡己力將愛傳出去。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輔具申請者的來電響不停,志工將病床送上門後,立即為自己全身消毒。他們克服萬難將病床搬上組屋,還曾載著病床送往郊區,尋尋覓覓一小時,才從油棕園裏找到沒有門牌的住戶。還有送貨到府後十二小時內被通知載回,志工面對短時間內喪失雙親、泣不成聲的年輕人,心生不忍,惟有頻頻安撫。

這項成立於疫情期間的慈善服務,需求者逐年增加。二○二二年七月統計至二○二四年,已超過一千兩百人申請,逾兩千件環保輔具被借出,其中以病床、輪椅需求量最高,病床一度供不應求,甚至一個月會接到近百張申請單,必須排期等候;遺憾的是當回收到適合的輔具時,有些病患已等不及離開了。

病床價格較高,即使租借,日久也是一筆可觀費用,對經濟弱勢的家庭來說是沉重負擔。因此在二○二四年,慈濟開始向各大醫院募捐二手病床,班台醫院(Pantai Hospital)和仁愛醫院先後捐獻病床、輪椅等,冀望善舉拋磚引玉。

珍惜捐獻者愛心

班台醫院是首家捐贈病床給慈濟的醫療單位。陳友益執行長表示,認識慈濟始於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志工迅速為前線醫護人員趕製防護設備,班台醫院也是受惠單位之一;在收到慈濟募捐病床的來函時,他認為必須支持。

他說明,醫院病床大約五至十年就會汰舊換新,大部分是因為電路板故障,不易操作升降,但是床身尚完好,卻被當成廢棄物處理著實可惜。慈濟有團隊和資源能好好修復汰舊的病床,物盡其用,並且有系統化地出借,讓更多民眾受惠。

收到機構或民眾捐獻的二手輔具,志工會經過清洗、消毒、測試、維修等程序後才出借。有些輔具上面黏著穢物,志工耐心用硬刷子刷洗或水喉沖洗才能脫落;也有案家自行改裝輔具,或拆解成小件以便搬運下樓,都讓志工花費許多時間思考和重組。

志工余根財擅長家具和電子用品維修及改造,他承擔輔具專案任務後,手機不離身,也隨時到環保站待命。面對從四面八方送來的二手輔具,零件遺失、脫落、磨損、斷裂,他花時間慢慢鑽研,好幾個小時只能修好一、兩件,所以他最期待的是更多人才成為後援,讓輔具能更即時發揮功能。

最令他感恩的是,志工蕭錦強將多架輪椅載回工廠維修,楊澤沛也在自己的腳踏車店把握零碎時間,修復輪椅的輪子和把手等。二○二四年起,AFA科技公司(AFA Technologies Sdn Bhd)也動員同仁以專業行善,將數張病床載回公司,改裝、維修好再送回環保站。

輔具不僅能輔助患者進食、如廁、移動等生活功能,或是維持呼吸等生理狀態,也是照顧者與患者降低傷害的重要輔助。余根財說,看到家屬因此減輕負擔,還有病人從床鋪安置到醫用病床時,笑著說好舒服,「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我們扶一把,他們滿心歡喜,這就是讓我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余根財有貼身照顧失智父親的經驗,他明白家屬的感激,也希望每位申請者能善待輔具,這不僅是延長物命,也是珍惜捐獻者善心的表現。期待輔具能減輕照護者壓力,孝心更持續長久。(感恩羅秀娟、劉志彥提供資料)

附錄

關鍵一課 服務升級

撰文‧楊春燕(慈濟麻坡支會同仁)

今年三月,環保輔具培訓課程在麻坡靜思堂舉行,志工分組學習輔具維修。(攝影/羅宗進)

著舊會所於二○二三年十月遷入麻坡靜思堂,環保醫療輔具服務更有序地推展。一年半來借出輔具數量超過一千件,顯示社會對此慈善服務的高度需求。團隊成員更進一步進修專業知識,準確了解借用者的實際需求,才能提供合適的輔具,發揮效用。

受邀授課的藥劑師何書蕾指出,錯誤的輔具選擇不僅可能危及使用者的安全,也容易加速輔具損壞。例如,若病人體重超過一百公斤,卻借用了承重不足的輪椅,可能引發意外傷害;體力虛弱者使用四腳柺杖,會比單腳柺杖更穩固。若輪椅常於戶外使用,應選擇輕便型,以利搬運並降低損壞風險。至於鐵製便盆椅,主要設計用於如廁,若誤作沐浴椅使用,容易生鏽,甚至帶來安全隱患。

「環保輔具的價值,不僅在於借出工具,更是傳遞關懷與知識,指導民眾如何正確使用與保養。」何書蕾提醒,輔具回收後須進行安全評估,例如檢查輪椅輪胎是否磨損、結構是否穩固等。志工們也逐漸體認到學習維修技能的重要性,讓民眾捐來的每項輔具發揮最大效用,減少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