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農四月‧初三》

【靜思小語】知行要合一,所學的知識能實用、對人間有幫助,才是真學問。
親恩、師恩、佛恩、眾生恩
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報告後,上人提到生於人間,人人都要負起責任,譬如製造儀器的人雖然沒有醫療專業,但是發揮長才,就能幫助醫療人員、研究人員分析材料,製作出不同功效的成品。
上人勉勵同仁們:「救治病人,只要能免除他們的苦難,保護他們的健康,儀器設備或藥物都可以積極運用。醫療團隊要放寬心胸,發揮所學,化功能為良能,是憑著良心,用好功夫面對病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發揮無私大愛,功德無量!」
聆聽教育志業主管分享後,上人說,學無止境,學就要知,知要能行,知行要合一,所學的才是很實用的真學問。科技的發展沒有盡頭,很快就有新知需要學習,好像永遠追不上,但所有的科技成就都是人類製造的,凡事都有源頭,仍然要守護好根本。
「世間的學問永遠學不盡,不過,我們現在精進,讓未來的人可運用,等到我們去了再來,地球科技會更發達。」上人說,現在的人也是在前人努力打下的基礎上發展,延續古聖先賢的精神思想而做教育。
做學問,寫論文,要不斷學習、分析、探討,上人認為學者的價值不是只在學術論文之中,論得再深、談得再多,重點都在於有作用、能應用。「再深奧的學問,若沒有應用在人間,就沒有價值。所以期待教育是『活的教育』,要能讓學生活用知識,對人間有所幫助。」
上人指出,一個健全的社會,需要士、農、工、商各方面平衡發展,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而且要彼此感恩、尊重、互愛,還要愛惜物命。無論是對人、對物,都要有一個「愛」字,就因為愛惜人才,才會辦學;不只是看到有人貧苦缺糧而不捨,所以做慈善而已。期待這分愛的能量持續增長,而且不是為了私欲的愛,是要具有無私的大愛,這樣的人才要靠教育培養。真正的「愛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真誠無染的大愛,而非教導他們圖利。
「我這一輩子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但是我對生命有爭,因為我的生命來自父母,我要報父母恩;感恩能夠在人間生長,我要報眾生恩;我的學識來自師長,尤其導師給我『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讓我虔誠探討佛法,並且發大願為眾生,所以我要報師恩;感恩能夠學習佛法,啟發覺性,所以要報佛恩。」
「盤點這幾十年的生命,我可以放心了;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輕安,『心無罣礙,無罣礙故』,是修行者應該有的心境,既然沒有掛礙,就不會在遇到境界時停步不前。」上人說,從凡夫地開始修行,無法避免犯錯,或是不小心得罪人,警覺了錯誤就要趕緊懺悔,及時悔過,當面化解與人的誤會或不愉快,保持生命的清淨。
「如果與什麼人曾經有過節,留一個痕跡在心裏,就是帶著業,業的種子在意識中,『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學習佛法,沒有其他要追求的,唯求意識清楚明瞭,找出一條覺悟的道路。同理,教育也要用心,不能有偏、有失。你們在人間接觸的範圍很廣泛,對學生的影響也很大,學生將來的行為對人間是有益或是有害?對他們自己的生命是造福或是造業?就要看老師如何教育。你們要用真誠的愛投入教育,讓學生感受師長的德行,以你們為典範而學習。」
上人指出,慈濟四大志業都需要教育志業培養相關人才,而自己對教育志業的期待,是要能夠承接靜思法脈,延續慈濟慧命;假如教育沒有慧命,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傳授知識而已,社會並不缺這樣的學校,缺的是啟發良知良能的教育。請老師們都要了解慈濟,負起傳承慧命的教育使命。
「在慈濟工作,也要知道這份工作的價值從哪裏來?要提升智慧,將職業變成自己的志業;是志業教育,不是職業教育。四大志業都需要立志而推行,立志就有願力。自從導師對我說『為佛教,為眾生』,這就是我的志願,而這分願力一直維持著,從創立慈濟直到現在,四大志業具足,而且從臺灣擴展到國際。所以也很期待人人弘揚慈濟精神,當海外人士來參訪時,要把握機會分享志業精神,這就是慈濟志業的價值所在。」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