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與境

關於離別的苦痛,心蓮病房醫護人員理解,所以及時安慰;
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同樣理解,
但他也期望我們能從生死中體悟生命真義,
珍惜當下,以及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關於離別的苦痛,心蓮病房醫護人員理解,所以及時安慰;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同樣理解,但他也期望我們能從生死中體悟生命真義,珍惜當下,以及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來去之間
傾聽生命在對話

若不留神,走入心蓮病房前容易錯過門口左右兩側的對聯—「心如明月照遍大地清淨性  蓮若菩提開滿人間智慧花」。這是證嚴上人題詞,也是慈濟醫院的安寧病房命名為「心蓮」的緣由。名字蘊含佛教對人的期許,但並非教條,而是人心的指引。

心蓮病房外的牆上,則印有〈因緣〉的歌詞。歌詞中有很多自然意象:雲、落葉、潮水、河流等等,這些不斷流逝的景象,都象徵著因緣的無常。這令我想到在心蓮遇見的一名男士,一位哭泣著走出病房的丈夫。

「等等!你這樣子,我們也不放心讓你回去。」護理師叫住匆匆離去的男士,留他下來交談五分鐘。男士一直哭泣,直到他離開時都沒有停過。後來,我向護理師探問,才知道他是因為捨不得妻子而落淚。

男士早年拚事業,妻子一路陪伴,如今事業穩定,兩人卻將天人相隔。男士難以釋懷,尤其妻子提起應該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病情時,男士情緒終於崩潰,或許這個要求更確立了妻子將離開自己的事實。

即便知道因緣如流,生本就伴隨滅,但凡人面對無常,傷心還是難免。上人著作《生死皆自在》中,有一段佛教典故:佛陀問弟子們,是海水多,亦或是古至今來世人流過的淚水多?有位弟子回應,淚水多,因為人在累世輪迴中,與親愛之人離別時所流下的淚,海水也未能及。

關於離別的苦痛,心蓮病房醫護理解,所以及時安慰;活在約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同樣理解,但他也期望我們能從生死中體悟生命真義,回歸清淨本性,珍惜當下,以及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音樂志工來病房的那一天

週一,音樂志工王豐彬出現在心蓮病房大廳,專注地拉著二胡。他所演奏的曲子,多是八、九十年代的老歌。當天我唯一熟悉的曲目是粵語歌〈天若有情〉;相較於原曲,情感較為平緩,少了遺憾,僅有淡淡淒涼。「護理師說不要彈太悲傷的曲。」他曾經拉過〈綠島小夜曲〉,有病人聽了感傷。

週二,來了另一名音樂志工,打扮樸素得體,在大廳中優雅地彈奏著古箏。許秀萍女士舞動著雙手撥弦,弦音填滿心蓮大廳;相較二胡的惆悵,被撥動的弦以更清澈的音色,詮釋著新舊流行曲,如老歌〈心雨〉以及古裝陸劇主題曲〈雪落下的聲音〉;只要聽到優美的歌,許女士都會學起來,到醫院來和病人與家屬分享。

相較於健康的人,臨終病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身體的衰退;生命早已充溢著失落與悲情。選曲上,音樂志工不再喚起病人心中的哀愁,而是演奏有情懷、旋律醇美的樂曲;期望樂聲穿過走廊,抵達病人床邊時,帶來的是一分平靜。

不被病苦侷限的風景

心蓮病房走廊牆上掛著不少景物寫真,其中一幅是攝影家陳次雄的作品:荷塘中一大片荷葉,其中夾雜了荷花及花苞;背景是樹叢、高山和雲朵。相片中的蓮花花苞,等待綻放,大部人走到生命盡頭時,何嘗不是在這種狀態,「蓮若菩提開滿人間智慧花」,智慧花仍待綻放。

心蓮的室內設計,採用很多木質材料或色彩,牆上的邊框、線框、扶手等等;這種人為刻意,處處可見。一幅風景相片掛在白牆上,為功能性的病房添一分大自然的柔性。

醫療介入本就是人為刻意生命延續,而安寧療護中的症狀控制、末期照護及靈性照顧,當然也是人為刻意的,讓人能在藥物作用下減輕身體的苦痛,並透過真確的心理和靈性介入,協助病人好好地面對死亡,引來善終。

心蓮病房走廊盡頭,有一個小角落,被稱為小花園,彷彿獨立於心蓮之外。牆面造型仿造木質,帶著湖藍色,還有兩面窗戶,採光非常好。陳設十分文青,有桌燈、乾燥花、絨毛娃娃等;物件都擺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我們停留在心蓮病房採訪的那幾天,雖未見到病人或家屬到小花園休息,那裏卻始終一塵不染,很是乾淨。

桌凳上的小盆栽都長得茂盛,正中央那盆尤為顯眼,置放在螺旋架的最上端,朝氣十足,向上生長,彰顯了「生命之美」。病人的肉身雖在凋零,但是若他最後病痛有所緩解,鬱悶有人傾聽,心靈得到釋懷,霎時智慧花開;這種「成長」,何嘗不美?

小花園在心蓮有著屬於自己的時空,如同心蓮之於醫院,靜謐地等待它的訪客,為需要它的人存在著。

大林慈濟醫院二○○○年八月啟業,十一月即啟用心蓮病房,結合醫護人員、社工師、臨床心理師、宗教師及志工等,照顧病人身心靈,陪伴病人與家屬走過生命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