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30《農五月‧初三至初四》

【靜思小語】真誠用愛付出,甘願放下享受,再辛苦也歡喜—這樣的心境就是人間淨土。
虔誠付出無所求
五月二十九日,上人在慈善志策會中對主管同仁們說,慈善救拔眾生的苦難,如果沒有苦難,就沒有慈善可做。所以常常教大家用感恩心付出,感恩受助者示現苦難;雖然他們是隨著各自的因緣,出生在困苦的環境,或是遭遇意外災禍,而慈濟人也需要與他們有緣才能接觸得到,看到他們的苦而發心救助。
「當初就是看到有人生病卻無力就醫,才會做義診;就是做了義診,深刻體會東部醫療資源缺乏的困境,才會積極用心要在花蓮建醫院。那時真的很苦,不敢說錢不夠,卻又很擔憂;醫院發包動工了,十五天就要付一次工資,實在很擔心會付不出來。然而很感恩,工程很順利,而且提前完成了。」
「我時常說起水井無論被人汲取多少水,水位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我做慈濟就是這種感覺,雖然總是不自量力要為公眾做事,但不曾讓我說『水井乾了』,總是一心一志,很虔誠也很盡心力去做,而且有這麼多人發心投入,多人多福氣,共同造福人群。我們要做這麼多事情,都是很有誠意,無私付出,很自然就有這麼多愛心人的護持。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緣,但我也時常自我警惕,要戒慎虔誠、守規矩,方向不能有絲毫偏差,一心一志為眾生拔苦。」
上人說,慈濟不是具備充足的資金才做事,而是富有愛心、善心,在有需要的時候,力量自然湧現、聚合起來。慈濟「濟貧」還要「教富」,在推展志業的同時,不斷接引人走上菩薩道,在幾十年的時間,愛心從四面八方聚集,建立起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並且將志業推展至國際。
「佛教有一句話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但是如果心念偏差,即使入我門,也無法富裕起來;即使是做相同的事,不一定可以有這麼多人共同來支援。所以心要虔誠,『入我門不貧』,入的是善門,行善永遠有力量,這就是『善經濟』。『出我門不富』,脫離了真誠的善念,就無法凝聚力量。」上人指出,慈濟走到今天將近六十年,可以匯聚愛的能量,「為佛教,為眾生」做這麼多事,關鍵就是「虔誠付出無所求」。
上人表示,慈濟不斷呼籲、帶動大眾行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世間多一點善的力量,人心才能平和,人間才能平安。「如果天候能夠風調雨順,人心可以很平和,不就是人間淨土嗎?其實人間有淨土,就在慈濟人的心中,大家總是用心做慈濟,虔誠用愛付出,身體勞累,但是心不會感覺苦,反而很快樂。」
上人提到在座的新加坡邱建義師兄、李國香師姊,還有馬來西亞郭糧鳴師兄等人放下事業,雖然有很好的生活環境,卻願意為了推行佛陀故鄉專案,長時間在尼泊爾藍毘尼、印度菩提迦耶等地付出,忍受簡陋的住處,被蚊蟲叮咬,不怕苦、不怕髒,總是很甘願。
「身不怕苦、心很甘願,就是『甘願做,歡喜受』;環境再怎樣困難,總是歡喜投入。希望四大志業的主管同仁們,也要多聽、多看慈濟人如何用心用愛付出,這些志工菩薩們是付出無所求,長時間在那裏做得很甘願也很歡喜。所以有時你們如果工作上覺得很辛苦,或是遇到人事問題,就趕快想到他們甘願放下享受,在那麼不好的環境做事。感恩菩薩們,請大家繼續用愛鋪路,把這條路開拓得更加開闊。」
人到無求品自高
五月三十日,上人對常住師父說:「我們的靜思法脈,一定要有永恆的生機,讓我們的生活安定,這是師父的志願,我們的道場就是要自力『耕』生,還可以兼利天下,有苦難人需要幫忙,靠我們的力量也能付出。所以我們要一邊培養自己的生機,讓在這裏修行的人,能夠自行維持生活,也有法可修。而法脈要能夠堅強起來,唯有自給自足,所以我們能保持這股清流─『人到無求品自高』,但是不能驕傲。我們修行的道場永遠都要發揮愛心,利益人群。」
夜空中那片微光
新加坡慈濟人於新加坡分會理事會中,報告志業概況、長青館與善食坊成長、慈善成果、幼教中心、人文青年中心及未來展望。上人於開示時,對大家說起,新加坡慈濟志業始於劉桂英(靜蓮)師姊,她原本任職於花蓮靜慈師姊家中經營的德利豆乾,因此認識師父、投入慈濟,後來到了新加坡,也把慈濟精神帶過去;二、三十年來,新加坡慈濟人秉持信心、願力,把志業落實於新加坡。
「因緣不可思議,只要有人發心,那一念心帶動了願力,就可以不斷結緣,凝聚力量。不要小看螢火蟲的力量,只要有緣,就是那麼微弱的光,也能慢慢在夜空中閃亮起來。」上人說,自己在年輕時有心向道,最終讓自己決心出家的因緣是養父的往生,到慈雲寺跟著出家師父們誦《梁皇寶懺》,在懺文中了解到人間之所以有這麼多苦難,就是因為人的起心動念、開口動舌總是造業,受到種種無明欲念糾纏。想要洗淨內心的無明欲念、去除污染,就要真誠懺悔。
上人表示「懺」即為洗滌內心,在整部懺文之中,啟發了慈悲喜捨;若是心還有污染,就無法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能夠完全摒除私欲而為人間,才能真正淨化人心。當時一接觸佛法道理即受啟發,遂發心出家─出離小家庭,走入天下大家庭。
「我常常感恩自己,從最初起了這個念頭,一直堅持到現在;這當中有很多的因緣,但如果沒那一念間,就沒有今天,所以常說要把握因緣,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凝聚人力、物力,人多力大而付出。人是有情人、緣是有情緣,所謂的情就是菩薩的覺有情。」
「你我有緣,我們在過去生就結緣,故而此生相聚,同行菩薩道。雖然慈濟人的人數與全球人口比起來,是少之又少,但是只要有因、有緣,長遠的路途、遙遠的距離,都可以會合因緣,讓一顆顆慈濟種子落地生根,牽起全球的慈濟緣。」
上人說,全球慈濟人在每一個角落默默付出,新加坡慈濟人在文明的社會生活,有很乾淨的環境,政府也肯定、鼓勵慈濟人做慈濟事,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好;而辛巴威朱金財師兄等非洲慈濟人,相較之下就沒有這麼好的環境,但是他們仍然很用心,帶動居民做慈善,長年累月幫助許多貧病困苦的人。
「慈濟人在任何一個國度都很盡心力,法親之間的因緣要相互珍惜。師父常常想起喜洲(沈喜洲師兄),雖然他已經不在了,不過我想他已經再來鋪慈濟路,在另一個地方牽引慈濟情,將來換他接引師父。說不定我們現在牽著的年幼孩子,是過去的師兄、師姊,我們要將這分清淨無染的菩薩情延續在人間,代代相傳。」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