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農五月‧初二》

【靜思小語】發心助人的那一念就是「因」,起於行動自然就有「緣」。
法親見證彼此的生命故事
臺中羅明憲、楊冠新師兄、周錦求、溫春蘆師姊、林聰明師兄等人返回精舍。上人對近日身體抱恙的羅明憲師兄說:「幸好這幾十年來,你走進慈濟,累積生命的價值,是『做來囤』,不是『做來抵』,所以很有價值,要很感恩、讚歎自己。」
上人教大家好好整理自己的人生歷史,而且要把握機會多對法親、會眾分享過去所做的慈濟事,傳承志業慧命,也喚醒自己的腦細胞,不讓記憶流失。「我最近時常盤點自己,覺得很有福,首先感恩父母給我這副身體,我將它保護得很好;再來就是感恩自己動念出家,更有福的是拜在導師門下,導師給予我慧命,叮嚀我『為佛教,為眾生』,我就真誠接受、信受奉行,一路走過來都遇到貴人。所以說因緣不可思議,如果不是大家與師父從久遠的過去生就結了好緣,不知道累積了幾生幾世,無法有這麼深的緣。」
上人說,自己這一生「為佛教,為眾生」,對準方向往前進,沒有走偏;從「五毛錢」開始,將近六十年來,慈濟人跟著自己做慈濟,募集點點滴滴的愛心力量,得知哪裏有苦難人需要救助,就前往訪視、救濟。
「我們幫助的第一位慈善醫療個案盧丹桂,期盼她的眼睛可以恢復視力,當時還在呼籲每人每天存五毛錢,辛苦累積慈善基金,用一筆不小的金額送她去開刀,但結果卻不如預期,她的先生說她只能看到模糊、朦朧的影子而已,聽了感到很失望。」
家庭貧困,家中又有人承受病苦,更難以擺脫困境。慈善志業起步之後,上人就不斷接觸、幫助這樣的家庭,看見他們的苦境,於是設立義診所,為貧病人施醫、施藥;除了定期定點義診,也在假日下鄉義診,從花蓮市到玉里鎮、臺東縣,接觸到愈多貧病家庭,也深刻感受到花東醫療的匱乏,故而在心中埋下在花蓮建醫院的種子。
凡事都是因緣會合而成,上人教大家不要輕視微小的「因」,若能重視每一個起因,「緣」自然就會廣,「果」就會豐碩。「慈濟就是這樣開始,人與人之間的因緣接接連連,不斷成就利益人間的慈濟事。當你們發心,那念心就是因,發心之後身體力行,就是緣。師父要你們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就是盤點這些因緣。像羅居士、楊居士,早年參與國際賑災、大陸冬令發放等,都是自發心、自行負擔交通費用,一趟出去就是好幾天,甚至來來回回,從急難救助到中長期援助,都要好好盤點,用心記錄,將史實整理、編輯成冊。」
「過去大家有因造福,此時我們要再傳。不要說自己年紀大了要休息,就是因為年紀大,才更需要傳承,更要把握機會說過去的慈濟事。」上人表示,難得來人間一趟,難得聽聞佛法、投入菩薩團體,走入人群救度眾生,每一件好事都是大家付出心力做出來的。若沒有書寫、記錄,這些人、事、物都會隨著時間消散;將慈濟人付出助人的行動記錄下來、展現出來,也能引導大眾認識佛教,了解慈濟人是真正力行菩薩道。
上人說,資深慈濟人向中生代、新進的慈濟人分享,最初是何因緣進入慈濟,如何發心做志業,做過哪些慈濟事,也是留史、傳史。自己做的事,由自己述說,同時有其他慈濟法親見證,這樣建立起來的慈濟歷史最為真實。
有講、有記、有寫、有傳
慈濟人跟著師父開道鋪路,不只在此生同行這條道路,而是生生世世結下善因緣,生生世世帶著聞法、行道的意識,接著走菩薩道。上人指出,從「學」到「覺」,中間這條道路很長遠。佛陀以身作則,為眾生示範,他自從發心到此生覺悟成道,是經過長遠劫,直到修得福慧圓滿而覺悟。
「我們也一樣,過去生長遠劫都曾結緣,現在共同走在慈濟的道路上,也從這條路再牽引更多人,結好因緣。我們每天自我盤點、不斷回憶,還要盤點和我們一起做慈濟的法親,時常問候與關心,邀約共聚慈濟會所,互動、分享。我們用智慧、記憶,連結菩薩道;我們記得自己做過的事情,對大家講述自身過去的經歷,有講、有記、有寫,就有傳。」
「這一條菩薩道,我們已經鋪平,要招呼人來,帶著人走,自己也要不斷接收慈濟訊息,收看大愛臺,或是透過網路視訊,聽師父說話,以及海內外慈濟人的分享。」上人說,資深慈濟人都上了年紀,要相互鼓勵,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把臺中幾個慈濟的「家」顧好,善用這些「家」度人;對於曾經結菩薩緣的人,也要連接起菩薩情,再將他們拉回來。
「慈濟從我們這代開始,還要讓它世世代代、長長久久,所以也很期待你們將志業傳給孩子,接引子孫一起來走菩薩道。要將法度入人心,對方才會願意一起來走,所以我們不要認老,還要拉緊、拉長這分緣,尤其臺中慈濟人的情連結得很緊密,這分因緣更不能流失。無論年長或年輕,只要師父還在,大家同樣是第一代,我們都有責任傳承法脈宗門,要讓它綿遠流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