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農四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對症下藥可以緩解病痛,用心疼惜則能療治心靈;醫療有愛,是人間之福。
關心苦難人,付出無所求
五月六日,海外志工分享,當地慈善會務囿於政府法令而難以推動。上人叮嚀「慈濟」二字必須好好保持,不能做的就不做,必要時可支持政府核准的合法機構去做慈善救濟。
「我們本來就是無所求,不過很期待若能讓慈濟來做,我們會永恆在當地付出。慈濟是佛教團體,雖然我們不會特意與人分別宗教,不過我們本來就是以佛教精神在付出。」上人指出,要長久在當地付出,就需要有正式的會務組織;倘若未得到國家核准,慈濟可以為其他組織機構進行的慈善專案,提供有限度的幫助。
「做事不要違規,也是保護自己;認清楚可以發揮的範圍,就如法如規去做。我很感恩你們在那裏替師父關心苦難人,做得很用心。我們『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是一心要幫助當地苦難人,而且付出不求回報,若是通情達理的人,就會替接受幫助的人感恩慈濟,我們做起事來也會更加安心、歡喜。」
上人說,師兄師姊們住在當地,就要守當地的法規。「志業是生命的方向、慧命的延續,總是為人間而付出無所求,這分愛很大。不過你們還有家業、事業要顧,要看政府是否准許,若准許我們做,我們再盡心力去做。」
宇宙大覺者,傳達佛智慧
陳力壽師兄呈竹片封面、褚皮紙製的《無量義經》等竹藝品。上人表示,很期待將佛法傳回佛陀故鄉,而自己覺得《無量義經》很適合;慈濟人到佛陀宣講《法華經》的靈鷲山說法臺,唱誦《法華經》的開經─《無量義經》,意義殊勝。期盼做出說法臺模型,讓不曾去到當地的人也知道佛陀就是真實在這裏講經。
上人與李明香、邱麗卿師姊等人談福慧紅包紀念幣設計:「多年來,在福慧紅包紀念幣上,都是宇宙大覺者淨化地球的形象,只是背景或為山景、雲景。宇宙大覺者代表『覺』,人人有覺性;若要說相,當時沒有人當場畫下佛陀的相貌,即使有,也不知在何處。後世流傳的佛像,是人們心中尊重的佛陀形象,不同的塑造者、不同的世代,所造出來的佛像都不一樣。」
上人說,此時要做的佛像,要傳達佛陀的智慧。佛陀覺悟天地宇宙間的道理,所以稱佛陀為宇宙大覺者,其智慧超越,智是分別智,能夠分別一切;慧是平等慧,平等愛護一切。佛的法身無相,但還是需要借相傳法,「有這位大覺者出現,我們才有法可學;雖然不曾看過,我們要從腦海中將我們所敬重的大覺者形象創造出來,讓人看了都能生出一分敬仰、歡喜心,這就是莊嚴相。」
「二千五百多年來,流傳很多不同的佛像,雖然經典述說佛陀具足三十二相,而佛陀是真實生活在人間的人,身體構造與你我都一樣。我們要造的佛像,要讓大家看了就歡喜,敬仰佛德。在我的心中,我信仰佛陀,若沒有佛教,就沒有慈濟;就如我常說,若沒有導師,就沒有我。」
上人復提到慈濟醫院大廳「佛陀問病圖」的壁畫與導師有關。「有一回我在師公的桌上看見一張佛陀探望生病比丘的圖。這是一則佛典故事,那位比丘平時沒有與人結好緣,總是獨來獨往,後來病倒了,也沒有人照顧,佛陀得知消息,就去看他。五百眾比丘跟隨佛陀一起探病,佛陀看到生病比丘身體骯髒,就舀水為他清洗。」
「這張圖顯示生老病死的生理四相其中的病相,而佛陀慈悲關懷;我們要蓋醫院時,覺得這張圖的故事有其意義,才請當時有名的畫家顏水龍先生,按照這張圖的神韻為花蓮慈濟醫院的壁畫,用馬賽克拼貼而成。」
以花蓮為家,照顧天下人
五月七日,聆聽花蓮慈院醫療團隊分享後,上人肯定護理團隊疼惜膚慰住院病人,這是病人非常需要的,能安撫他們患病的痛苦,以及惶恐不安的心靈,對於疾病治療也有正向的效果。
「感恩醫師看病人,更要感恩護理師照護病人;護理師不只是照顧病人,還要保護他們。有時候看到瘦弱的護理師照顧體型較有分量的臥床病人,要扶著、抱著他們,感覺很吃力,真的很辛苦。不過,慈濟醫院的同仁了解生命的價值,不喊苦,都說『幸福』。」
「人生之苦,莫過於身有病痛,很需要醫師對症下藥;藥物可以止痛,但是難以緩解心靈的孤單痛苦,所以很需要有護理師用愛,以疼惜的心膚慰病人的身與心。」上人說,護理師溫柔、用心的照護,讓受到傷病所苦的人減輕了身體的痛苦,心靈上也得到安慰。尤其此時社會上許多孤單長者,老了、病了,子孫不在身邊,護理師接近、膚慰他們,也是對他們做心靈的療治。
上人說起花蓮慈院剛啟業時,醫療人員招募不易,或是前來任職不久又回到西部。自從慈濟護專、醫學院創立之後,漸漸培養出在地的醫療人才;也有從西部前來任職的醫療同仁就在花蓮安家,鞏固了慈院的人力,也讓花蓮有愈來愈多專業人才。「我時常說,幸好有慈濟在花蓮,建設了醫療、教育,而且這裏的環境很單純,讓人願意在慈濟這個大愛的家照顧天下苦難人。」
上人感恩慈院團隊搶救生命、守護健康,這是大家共同的心願;有心願且能身體力行去實現,長時間認真投入,術業有專攻,並會合各自的專業,發揮最大的功能解救病苦,解開許多人的苦難,是人間之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